9月25日,雷军以《改变》为主题的年度演讲落幕,小米17系列的发布与玄戒芯片、汽车业务的进展共同构成了这场科技盛宴的核心。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白热化、资本市场情绪敏感的背景下,小米17能否实现对iPhone 17的全面对标,集团股价又能否顺势重返60港元,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小米17:参数突围下的对标边界
小米17系列以"跳过16,直奔17"的姿态完成了与iPhone 17的"数字序列对齐",通过三款机型矩阵实现全价位覆盖,在硬件参数与价格策略上展现出明确的对标意图,但全面超越仍面临生态壁垒的制约。
在核心性能维度,小米17全球首发的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采用台积电3nm工艺,安兔兔跑分突破400万分,配合6580mm²超大VC均热板,在高负载游戏场景中展现出优于iPhone 17的温控与帧率稳定性。影像系统上,其超大底传感器与徕卡双画质方案形成特色,Pro Max版本的200倍数码变焦更是刷新行业参数,而iPhone 17则凭借AI驱动的视频优化能力保持生态优势。续航与快充是小米17的显著突破口,7000mAh电池与100W有线快充的组合,较iPhone 17的3582mAh电池与35W快充形成代际优势,实测重度使用12小时仍剩20%电量。
价格策略的差异则划定了用户分层:小米17标准版4499元的起售价延续"性价比"基因,而iPhone 17标准版起价5999元,Pro Max顶配版高达17999元。但需正视的是,iPhone 17依托A19芯片的单核性能优势、iOS系统的长期流畅性以及生态协同能力,仍对深度生态用户保持强吸引力。因此,小米17实现了"硬件参数对标",但"全面对标"尚需生态闭环的持续打磨。
三驾马车共振:股价重返60港元的支撑逻辑
小米17的市场表现并非股价的唯一变量,手机、汽车、芯片三大业务的协同进展,与机构的乐观预期共同构成了股价突破的核心动力,重返60港元具备较强现实基础。
从业务基本面看,智能手机业务的复苏态势明确。2025年一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40%,时隔十年重回中国市场第一,而小米17的硬核配置有望进一步拉动出货量,向三年2亿台的目标迈进。汽车业务的交付加速更添增长动能,截至9月下旬小米汽车累计交付超25万台,二期工厂量产将推动月交付量向5万台迈进,全年有望超额完成40万台目标,为2500亿元营收目标奠定基础。玄戒芯片的突破则打开了长期想象空间,作为全球第四家实现3nm制程设计的企业,其不仅带动国产产业链升级,更将小米对高通的芯片采购占比从95%降至35%,显著降低供应链风险。
资本市场的反馈已初见端倪。9月25日演讲前夕,小米股价已升至59.65港元,距离60港元关口仅一步之遥,成交额达136.95亿港元,显示资金关注度显著提升。机构的评级与目标价更提供了明确支撑:大和重申"买入"评级并给出76港元目标价,国泰海通则将目标价上调至77.5港元,而34家投行的近90天平均目标价达67.08港元,均高于60港元阈值。
风险提示:对标路上的不确定性
尽管乐观预期占优,但小米仍需应对多重挑战。智能手机市场的存量竞争加剧,若小米17的实际体验不及预期,可能影响出货量目标的达成;汽车业务虽交付提速,但仍面临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双重挤压,盈利周期尚不明朗;芯片研发的"烧钱"特性与制造环节的外部依赖,也可能制约玄戒芯片的商业化进程。
结论
小米17以硬件突围完成了对iPhone 17的阶段性对标,标志着小米高端化战略的实质进展。而手机业务复苏、汽车交付放量与芯片技术突破的三驾马车共振,叠加机构的乐观预期,已推动股价逼近60港元关口。短期来看,在小米17首销数据与汽车交付提速的催化下,股价重返60港元概率较高;长期则需观察三大业务的协同效应与盈利转化能力,玄戒芯片的量产落地与汽车业务的盈利突破将成为决定估值上限的关键$小米集团-W(0181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