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一篇文章万元入手的Meta Rayban Display万字详细评测(上),我们继续聊社交场景,Instagram、Messager、WhatsApp Display眼镜版本的核心功能包括和联系人发送和分享照片&视频、发信息、语音电话和视频电话。这些功能,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里就不赘述了。
鉴于手机对着眼镜屏幕拍摄难度较大,笔者只能拍成下面的程度,实际显示效果还是清晰的,以下为Instagram及Messenger的用户列表页,而有过通话记录的也会在Calls应用中展示。
这里的"发信息",目前是通过语音转文字的方式实现,笔者试下来,转化速度和准确度非常不错,可以实现秒级转化,非常丝滑,还挺让人惊喜的。当然,也还支持发送语音消息,或者直接语音电话,视频通话。视频通话的时候,用户可以在手机端切换是使用手机摄像头,还是眼镜的第一视角摄像头。
值得一提的是,后续肌电腕带还可以做到手写输入,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在一些不能语音输入场景(比如开会时)的可用性。而其它的交互方式,比如配备智能戒指是很难实现这样的便携输入的,这也是肌电腕带最大的优势(甚至相比于Apple Vision Pro手指戳打键盘输入这一交互方式优势也是巨大的)。
地图导航
导航是轻显示类智能眼镜非常重要的场景,已成为这类产品的标配。目前Display搭载的是Meta自家的地图(原来Meta家也有地图),遗憾的是在大陆只能定位到你自己的位置,无法实现导航,也无法查询附近的咖啡店、餐厅、旅游景点等信息。
▲以上图片由小红书作者“马丁硅谷游记”拍摄
导航的小地图显示在眼镜的右侧,骑行和徒步并不会遮挡视线,个人觉得导航功能对于骑行场景而言还是非常实用的(前提是不能遮挡视线)。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输入查找目的地,然后发起导航。
另外,Meta对于开车导航是做了限制的,在Meta AI的“设置”里,如果开启开车检测,设备会根据手机GPS的移动速度来自动关闭显示,开启Audio-Only的模式,以保证驾驶的安全。
翻译场景
翻译场景对于带显示类的智能眼镜而言,可以说也是核心场景,目前已成为这类产品的标配。对于留学族,经常要去海外出差的户来说,支持翻译类的智能眼镜绝对是刚需,可以满足用户日常生活、工作的需求,大大提高便利性,因此用户也可以接受较高的价格。
Display翻译功能目前支持英语、法语、西班牙和意大利语,支持的语言还太少;而国内诸如Rokid Glasses等厂商已支持多达89种语言,还支持在线和离线翻译2种模式,在翻译这一场景下,全彩显示比单绿色显示的优势并不明显。
目前试下来Meta翻译的识别速度和翻译准确率都蛮高的。用户可以点击应用列表中的Captions进入翻译界面,首次使用需要下载语言包,离线语言包翻译会更快捷。
当然,也可以作为实时字幕的智能眼镜使用,方便听障人士使用,以下为实时字幕的功能识别速度和准确度的实测视频。
Meta Rayban Display延续了Rayban Meta的优秀音质表现,只是这次增加了显示,可以展示音乐封面图及音乐播放器。这一场景下显示的必要性并没有太发挥出来,全彩显示也并不见得比单绿色显示有更大的优势。
和Rayban Meta一样,用户需要在Meta AI的App中绑定Spotify、Apple Music、Amazon Music、Shazam这4大海外音乐平台中的至少1个。
相比于国内雷鸟X3 Pro可以做到炫酷的播放动态特效(甚至还有虚实融合录制的功能),Rokid Glasses可以显示歌词,Display显示的信息显得很单薄。
游戏
Display还专门预装了一款自研的名为Hypertrail的休闲益智类小游戏。用户可以通过肌电腕带上下左右滑动来进行操作,游戏操作简单,容易上手,也为广大开发者提供了交互的示范案例。
很多厂商在推出新的交互方式的时候,都会选择用一些休闲益智类的游戏来让用户习惯这一交互方式。微软在早年推出支持鼠标版本的时候,在Windows的系统里内置了扫雷等小游戏,Meta在Quest 3里也增加了诸如First Step等基于手势交互的游戏来教育用户。
游戏是对交互要求最高的应用类型,目前Meta的神经腕带定义了上下左右滑动,确定,退出,旋转的几个操作方式(未来可能还会定义更多的交互动作,比如握拳、打开掌心等),还可以实现缩小放大,拍摄变焦的交互,这个是目前智能戒指实现不了的。
目前腕带的交互适合一些休闲益智类的游戏,比如跑酷类,消除类(三消及俄罗斯方块等),音乐节奏类,飞行射击等,文字类等游戏。但是在眼镜端玩休闲益智类的游戏,并不会比在手机端玩游戏有更大的优势(只是更适合躺着玩而已),也不是Meta Rayban Display这款产品现阶段想要去重点发展的场景。当然,未来可能会有开发者基于Display,结合手机上达不到的、腕带特有的交互方式,推出全新的应用体验。
Meta在Display这款产品上,采用神经腕带也是在为未来Orion 2的进化做准备。在Orion 2上,应用场景也会更为丰富,游戏的丰富度也会有更大的提升。
其它场景
Display还支持同步手机里的短信消息并可以进行简单回复,但目前还不能接受微信的消息通知,这里就不逐一展开介绍了。
从目前的应用场景上来看,Meta依赖于自家的社交生态优势,在社交场景方面比国内厂商要走的更前一些,且这一块的优势无可比拟,不可撼动(遗憾的是,在国内,社交场景要依赖于腾讯的支持)。而诸如音乐、翻译、导航等场景,并没有比国内厂商领先。
国内厂商还在诸如支付、购买识物、提词等场景有更多的探索。比如雷鸟X3 Pro支持支付宝蓝环支付;夸克AI智能眼镜联合淘宝推出识物购买,和飞猪联动实现出行提醒等功能;Rokid Glasses在提词功能上做得非常优秀。小米AI智能眼镜则还致力于发挥人车家的全生态的优势,支持通过智能眼镜控制小米智能家居IOT设备,和手机联动可以开启双摄同时拍摄。
Display增加了显示及肌电腕带,为AI智能眼镜的场景上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但这也意味着整体BOM成本要大幅的提升,产品重量大幅增加到了70克,Display的售价则是达到了799美金,整整比Rayban Meta AI智能眼镜的299美金高出了500美金。
Meta称Display是Meta旗下智能眼镜的新品类,笔者相信,Meta一定会持续更新和迭代Display类型的产品。而要实现破圈,成为受众面更广的产品,一方面依赖于供应链成本的下降,另外一方面就必须在凸显全彩显示价值的应用场景上下功夫。
Meta在其Blog中有提到Display显示的理念,Display主打的是瞬时交互,在不打断用户手上正在进行的活动的同时,让用户无需掏出手机对信息进行快速的处理,也并不等同于把手机屏幕放到眼前,可以看出,Meta试图让Display的显示和手机显示区分开来。
我们分析了目前显示的主要场景,可以得出下表,全彩显示在拍摄预览、社交场景、游戏场景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从Rayban Meta、Meta Rayban Display、Meta Orion我们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Meta的产品迭代路线,不带显示——单目全彩——双目全彩的AR智能眼镜。为了开拓更多的应用场景,Meta也在Connect大会上宣布开放Meta Wearables Device Access Toolkit,以期更多的开发者可以加入,打造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Meta的第一方应用也为这些移动端的应用打了个样,比如社交类的应用,只需要把部分核心功能移植到眼镜端显示即可。还有浩如烟海的移动端App,均可实现这样的改造,把一些瞬时交互的场景移植到眼镜端,为Orion消费级产品打下更好的基础。
除了C端之外,Display在B端也有很多机会。最近这个国庆节,Rokid Glasses在警务场景的应用也火了一把,大家发现,原来这款轻量级的带显示的AI智能眼镜,不仅可以提词和实时翻译,还可以用于一些警务场景。
同样的,也一定会有一些组织或者机构,会尝试把Rayban Meta Display运用在一些B端、G端的场景里。
续航
Meta Rayban Display用上了钢壳电池,因此续航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笔者用下来确实能够达到综合6小时的使用时长。
中美的差异
Meta在AI智能眼镜领域取得了全球令人瞩目的成绩,2025年Meta全年有望实现500万台的出货量,明年甚至可以达到千万出货量级。 而反观国内,2025年估计全年的AI智能眼镜出货量不会超过50万副,那么中美企业在智能眼镜赛道到底差距在哪里呢?
正如红衣大叔周鸿祎所说,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讲,国内厂商和Meta其实在一个起跑线上。笔者觉得红衣大叔说的都保守了,国内的供应链目前可以说是走在全球前列的,Rayban Meta的很多供应链均来自于中国。
我们先看一下智能眼镜的供应链端,芯片中美企业都是用高通AR1,或者国内的恒玄BES 2800,都用索尼的IMX 681及舜宇的摄像头模组,而阵列光波导,衍射光波导,MicroLED及Lcos等技术,国内企业均处于世界前列。
国内公司雷鸟创新有推出全球首款双目全彩的MicroLED+全彩衍射光波导的X3 Pro,影目有推出MicroOLED+阵列光波导显示方案的INMO Air 3,Rokid有推出Rokid Glasses这样的全球首款消费级的拍摄+单绿色显示的智能眼镜,微光科技也将在今年推出模块化的全彩光波导的M6智能眼镜,成都高屿打造的Corey Air 2是刻蚀碳化硅光波导全彩显示的AI智能眼镜。
在场景的挖掘和打造上,前文也有介绍,国内在诸如支付、提词、人车家互联等场景上面也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产品功能上也较为丰富。
纵观全球,目前中国在布局智能眼镜这个品类产品的厂商最多,所不同的是国外主要是Meta、Apple、Amazon、Samsung、Google等财大气粗的大厂在积极布局;而国内目前主要是一些中小厂商在积极布局,在这一块投入的大厂则寥寥,即使投入,试水的偏多。
红衣大叔表示中美之争已经从“技术之争”走向了“性价比之争”。然而,在消费电子领域,技术重要,但不是决胜最关键的要素。厂商比拼的不是技术孰强孰弱,更多是基于用户需求的产品定义能力,并整合技术把产品体验做好的能力,当然,还有品牌运作,销售网络及生态能力。
作为消费电子品牌厂商,更重要的是整合供应链上合适的技术,成熟的技术,定义产品,打造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这里使用的技术不一定是当下最先进的技术。在技术运用上,相信国内很多企业都走在很前面,比如消费级的双目全彩显示,碳化硅技术应用等都先于Meta Rayban推出。但在时机的选择,用户理解和需求洞察方面,产品定义等能力上,Meta要领先于国内厂商很多,当然还有一点是Meta有钞能力。
结语
Meta Rayban Display这款产品的推出对于行业来说是好事,又把行业往前一个阶段推动了,也会进一步带动产业链的发展,用户的市场教育。我们也给国内厂商更多的时间,凭借成熟的产业链和快速迭代能力,相信中国品牌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也将取得优异的成绩。 $Meta Platforms, Inc.(META)$
来源:XR Vision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