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又TACO了!
上周五晚间,特朗普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又改口了!当天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
今天一开盘,港股抢先表现,恒生指数上涨超2%,恒生科技大涨超过3%。
A股方面,科技板块也成为了反弹中最犀利的冲锋号。科创相关指数涨幅居前,创业板指大涨2.6%。
市场反攻动能很猛,正如我们此前一直提到的,市场是有记忆的!
这波行情中,中国资产韧性很足,短期的波动,反而给了我们梳理和优化持仓结构的机会。
01 短期调整到位了吗?
对比历史数据,可以发现,本轮港股的调整已经接近历史均值水平,反弹可期。
国泰海通证券回顾了历史上6轮港股牛市,在20段大回撤行情中,以恒生指数为例,平均最大跌幅约为17%,持续约53个交易日。
对照下当前的情况:10月份以来,恒生指数最大跌幅8.2%,恒生科技指数最大跌14.6%,单看跌幅已经比较明显,持续时间也快接近历史均值。
关键是,这波港股回调主要是受到外围因素影响,并非自身基本面出问题。一旦市场担忧解除,港股科技会更受益于当前产业趋势,加上港股资金面仍在改善,四季度反而会有更大的表现空间。
02 资金正在形成合力
其次,从资金层面上看,港股今年以来的上涨背后,有三股资金已经在慢慢形成合力。
1️⃣ 外资:以前爱买消费,现在盯紧科技了
中国资产全面重估的背景之下,近一年外资的流向已悄然转向。
摩根士丹利9月3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外资9月净流入中国股市46亿美元,创2024年11月以来单月新高。
虽然9月的外资流入主要由被动型基金驱动(52亿美元),主动型基金仍然出现小幅流出(6亿美元),但跟之前动辄50亿美元的月度流出额相比,这个数据也在显著收窄,说明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信心正在回归。
更有意思的是,外资的“口味”也变了:以前外资爱买消费、价值股,现在转头盯紧了半导体、互联网这些科技成长板块。
比如,主动型基金虽然整体流出,但半导体却是少数被增持的板块之一。个股中,阿里巴巴、宁德时代和京东的增持幅度也是最大的。
加上美联储现在是降息周期,港股的流动性还会更宽松,外资这股力量还有望继续加码。
2️⃣ 南向资金:坚定加码,重点布局AI和创新药
如果说外资是慢慢回头,那南向资金就是港股最坚定的多头了。
方正证券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今年南下资金已经累计流入港股超万亿元,远超前几年同期水平,无疑是本轮港股行情的重要“金主”。
具体买了什么?从9月份的数据来看,南向资金重点加仓了三大行业:AI科技、医疗保健和有色金属。
尤其是可选消费行业,就是因为南向资金狂买阿里巴巴(单月流入超过800亿港元),直接成为了净流入量最多的板块。
再看月度净流入量前十的个股,除了阿里巴巴,还有地平线机器人、美团、腾讯、中芯国际等多只AI科技相关的个股。
也就是说,无论是外资还是南下资金,都在盯紧中国科技。
3️⃣ 产业资本:回购汹涌
除了外资和南向资金,港股的“自己人”(产业资本)也在积极行动,最近港股市场的回购热潮可以说特别猛。
根据方正证券的数据,9月份港股总回购金额从上月的112亿港元升至205亿港元,回购公司数量也从57家增加到90家。
其中,信息技术类公司是回购主力。
腾讯控股结束静默期后继续豪掷巨资,大幅回购,9月总回购金额高达121亿港元,排在了回购榜的第一位。整个信息技术行业有22公司进行了回购,数量同样位列行业第一。
这充分说明,这些产业资本认为自身股价处于低位,愿意真金白银地“抄底”自己。
不难看出,不管是外资、南向资金,还是产业资本,现在都在往港股科技方向使劲,接下来的港股行情,大概率还是将围绕这些资金共识的方向展开,尤其是创新药、半导体、AI科技等。
03 港股科技仍是市场主线之一
在全球AI叙事的大背景下,港股是中国科技投资不可替代的主战场。
在科技赛道上,港股一个天然优势就是,拥有很多A股没有的“特色选手”,聚集了三大核心产业,几乎每一个都是当下的风口。
第一是互联网。这可是港股的核心资产,像阿里巴巴、腾讯控股这些互联网巨头,拥有大量高质量数据、丰富应用场景和算力设备,现在AI产业革命这么火,它们相当于自带装备进场,有望借此打造盈利增长的第二曲线,成为AI浪潮的主力军。
第二是新能源汽车。在以旧换新的政策下,购车需求持续释放,新能源车行业景气度仍然很高,而港股的新能源车企业刚好踩准了这波需求红利。
第三是创新药。不用说,这是今年港股行情的涨幅王,我国创新药产业已经进入了成果兑现阶段,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港股创新药已经是全球的优质资产之一。
另外,从估值的角度看,港股科技仍处于高性价比区间。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1017
恒生科技指数当前的市盈率(TTM)为25倍,处于近十年18%的历史分位;相比之下,以科技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当前市盈率已经达到44倍,处于近十年77%的高位。
无论是横向全球对比,还是纵向历史比较,港股科技都显示出明显的估值优势。
04 如何高效地布局港股科技?
目前,布局港股科技的核心指数有4只:恒生科技、国证港股通科技、中证港股通科技和中证港股通互联网。
其中,国证港股通科技的包容度更高。
从行业覆盖度上看,不仅有大家熟悉的“软科技”,比如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互联网巨头;还把“硬科技”也加了进来,比如芯片自主可控、造车新势力这些硬件和制造业企业;甚至,连港股特有的创新药板块也没有落下。
也就是说,我们前面提到的,港股三大科技核心板块,互联网、新能源车和创新药,国证港股通科技一键全包了。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0930
前十大成分股中,阿里巴巴、腾讯控股、小米集团都是港股的核心资产,中芯国际是半导体龙头,比亚迪股份、理想汽车则是新能源车产业链主力,同时还纳入了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创新药核心公司,全是各个赛道的尖子生,集中度更高,更能充分分享到港股科技龙头的成长红利。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0930
4只指数中,今年前三季度表现最好的也是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前三季度累计涨幅超过60%,跟踪该指数的港股科技ETF基金(159251)也成为了资金加码港股科技的重要工具。(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0930)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END
黄衫女侠|文
财商侠客行|出品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