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随着特朗普重挥关税大棒,国内市场再次迎来强烈动荡,A股原本即将“攻破4000点”的势头被压制,悲观情绪再起。
但若深入解析外资流入的规模、节奏、结构与驱动逻辑,可能会成为普通投资者把握市场机遇的核心关键。
01
外资流入全景
2025年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配置热情全面升温,股债两市均实现从净流出到大规模净流入的根本性转变,呈现出 "总量攀升、结构优化" 的鲜明特征。
从整体规模看,外资流入已形成百亿级美元常态化态势。
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境外对境内证券投资净流入达373亿美元,彻底扭转2024年同期的低迷格局,其中股本证券投资以282亿美元的净流入占据主导,占比高达76%。
进入三季度,流入势头进一步强化,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9月净流入中国股市的外资反弹至46亿美元,创下自2024年11月以来的单月最高纪录。从全年维度看,前9个月海外被动基金累计净流入180亿美元,已远超2024年全年70亿美元的水平,而主动基金也于8月结束了自2023年以来的持续净流出态势,转为净流入。
股债市场的流入共振尤为值得关注。国际金融协会(IIF)数据显示,2025年1月中国股市和债市自上年8月以来首次同时实现外资净流入,当月合计吸引外资流入逾百亿美元,其中股市净流入20亿美元,债市更是以81亿美元的净流入成为新兴市场债市资金流入的 "门面担当"。
这一共振格局在后续季度持续延续,截至6月末,境外投资者对我国境内股票和债券市场持仓市值已达10718亿美元,其中股票持仓占A股总市值的4.1%,债券持仓占境内债券托管总量的2.3%,较2024年末均有显著提升。
从资金类型看,不同属性外资呈现协同流入特征。A股市场上,尽管北向资金三季度整体流出1582亿元,但剔除中资托管资金后,外资实际仅小幅流出约203亿元,其中短线灵活型外资表现活跃,单季度净流入高达999亿元,成为市场流动性的重要补充。机构资金方面,高盛、摩根士丹利、贝莱德等国际投行纷纷用真金白银投票,对冲基金以7周来最快速度净买入中国股票,使中国成为8月全球对冲基金净买入量最大的市场。主权基金等长期资金的布局同样积极,《景顺全球主权资产管理研究》显示,近六成受访主权基金计划未来5年增加中国资产配置。
02
股票市场:结构性流入下的科技主线
股票市场的外资流入呈现显著的结构性特征,科技成长板块成为资金集中流入的核心方向,不同市场与资金类型的流入偏好形成清晰画像。
A股方面,外资流入高度聚焦于科技成长领域,行业间流入差异极为显著。截至三季度末,北向资金持有A股市值达2.58万亿元,较二季度末增长12.9%,年内累计增加逾3800亿元,持仓市值连续三个季度实现增长。从行业流入来看,三季度北向资金共加仓9个行业,其中电子行业以18.21亿股的加仓量遥遥领先,远超第二名基础化工的3.70亿股和第三名汽车的2.87亿股。
泛科技板块的流入优势尤为突出。电力设备、电子、医药生物稳居北向资金持股市值前三,分别达4438.03亿元、3915.34亿元、1839.41亿元,其中电力设备和电子行业三季度持股市值较二季度末分别激增1623.41亿元和1582.08亿元,成为推动外资持仓市值增长的核心动力。从超配比例看,稳定型外资对新能源、电子、机械行业的超配比例较二季度分别上升3.7、2.3、0.8个百分点,灵活型外资对这三个行业的超配比例也同步提升1.1、1.1、0.9 个百分点,形成配置共识。
具体标的层面,技术突破型企业成为流入焦点。半导体领域,长电科技、中科曙光等龙头企业分别获北向资金加仓8.5亿元、7.8亿元,存储芯片板块单季度获北向资金净买入120亿元,其中央国企标的占比达45%。AI产业链中,AI服务器龙头获明星基金加仓15亿元,北向持仓比例从8%升至18%,MSCI中国指数8月新增自动驾驶芯片领军企业地平线机器人,进一步吸引外资流入。此外,瑞士对华直接投资逆势暴增63.9%,总额突破135亿美元,且资金重点投向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凸显外资对中国科技产业的长期看好。
港股方面,虽整体仍有资金流出,但流出幅度收窄且科技板块呈现显著流入态势。三季度港股市场外资整体流出约841亿港元,但较二季度流出幅度明显改善,结构上呈现 "科技流入、消费流出" 的鲜明特征。软件服务板块成为最大赢家,稳定型外资流入172亿港元,灵活型外资同步流入47亿港元;硬件设备板块同样表现亮眼,两类外资分别流入36亿港元和105亿港元,反映出全球资本对中国科技资产的坚定信心。
这一流入结构与外资调研动向高度吻合。自9月份以来,高盛、摩根士丹利、贝莱德等254家外资机构合计调研A股上市公司648次,其中Point72资产管理公司调研频次高达20次,调研重点集中在半导体、AI、新能源等科技领域。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透露,外资机构不仅密集调研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更深入二、三线城市考察产业链实况,这种深度调研正快速转化为实际配置动作。
03
债券市场:传统品种与创新品种的双重流入
国债、同业存单等传统品种仍是外资配置的核心选择,构成债市流入的“基本盘”。截至4月末,境外机构已连续3个月净增持人民币债券,合计增持规模约3000 亿元,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总额达4.44万亿元,环比增加800亿元。从持仓结构看,截至6月末,境外机构持有国债占其债券持仓的49.6%,同业存单占比27.2%,政策性银行债券占比19.1%,三者合计占比近96%,凸显外资对低风险、高流动性品种的偏好。
具体流入节奏上,2025年2月至4月期间,境外机构买入国债900亿元,重点增配同业存单约2300亿元,其中2月、3月增持同业存单幅度分别达700亿元、1400亿元,4月虽有所回落但仍增持约 200 亿元。这种配置选择既源于对流动性的考量,也基于收益性判断 —— 同业存单的到期收益率高于 1 年期国债收益率,叠加美元对人民币掉期成本下降,形成了具有吸引力的套利空间,推动外资持续加仓。
科创债等创新品种成为2025年债市外资流入的最大亮点,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9月第二批14只科创债ETF上市后受到市场狂热追捧,总规模从首发募集的四百亿元左右快速跃升至超千亿元,其中泰康科创债ETF上市3天合计 "吸金" 超34亿元,最高单日净流入达33.75亿元,创年内同类产品新高。整个9月,债券型ETF单月净流入1175亿元,其中科创债ETF独占1213.60亿元,成为外资布局中国债市的新渠道。
创新品种的流入热潮得益于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9月26日,央行、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公告,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加强与国际通行做法的衔接,显著提升了交易便利性。此前,"债券通" 项下债券已纳入香港金管局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的合格抵押品,"互换通" 也拟进一步丰富产品类型,延长合约期限至30年,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完善的风险管理工具,增强了中国债市的吸引力。瑞银资产管理透露,境外客户已开始深入研究中国信用债及ABS等品种,创新品种有望成为下一阶段外资增配的核心方向。
04
长远看投资:定力很重要
外资大规模流入中国股债市场,并非偶然的短期现象,而是估值优势、产业突破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从中我们也可以参考一下投资思路。
估值洼地效应构成流入的基础吸引力。从全球主要市场估值对比看,截至2025年9月,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仅13.98倍,不仅显著低于标普500的22.6倍和纳斯达克100的35.09倍,即使是科技聚焦的恒生科技指数,21.76倍的估值也具备相对优势。债券市场方面,尽管中美利差处于倒挂状态,但人民币融资成本仍具优势,境外投资者通过衍生品市场对冲汇率风险后,仍能获得可观的收益回报。这种估值优势使得中国资产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 "价值洼地",高盛数据显示,2025年8月全球对冲基金在中国大陆股票市场的活跃程度达到近年峰值,本质是对 "市场错误定价" 的修正。
此外,全球宏观环境变化也为外资流入提供了有利条件。美联储降息预期增强,美元指数走弱,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重回6.8区间,降低了外资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汇兑风险,推动中长期配置型资金加速入场。同时,美债自4月份起出现流动性危机,波动性加大,而中国债市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成为外资分散投资、规避风险的理想选择。
其实很多投资者在选择之初,也对自己投资的标的进行了全方面的分析,比如商业模式、现金流、管理层等,但遇到市场波动时,立马入通惊弓之鸟从“唱多”到“唱空”无缝衔接,短期进行追涨杀跌,反而容易造成更大的亏损,我们认为大可不必。
在标的的具体选择上,优质的公司基本面从来都没有变过。比如手握10亿日活微信的腾讯,新能源赛道的全球领军企业比亚迪,极致低价电商的拼多多,拥有受全球热捧IP的泡泡玛特……外资对AI服务器、储能等领域龙头的持续加仓,也是看重的是技术突破带来的长期价值兑现。
结 语
尽管市场存在短期波动,但我们要坚持对核心资产的配置从未偏离 “不做错误决策” 的底线:既不依赖杠杆放大风险,也不因市场情绪盲目调仓,而是以 “闲钱 + 长期持有” 消化波动,这恰是普通人最需践行的原则。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