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盘在突破4000点之后,出现了反复震荡调整的走势,多空分歧也比较大。部分投资者认为4000点可能是本轮行情的终点,也有不少观点认为4000点是新一轮行情的起点。相对而言,我更倾向于后一种看法。本次A股市场第三次站上4000点,与前两次相比,整体估值更低、杠杆率也更低,市场并未出现严重泡沫化的迹象。尽管部分科技股前期涨幅较大,积累较多获利盘,部分投资者选择获利了结,但这属于正常的市场调整行为。
今年以来,科技板块表现突出,“科技牛”行情持续演绎。此前许多科技股大幅上涨,当前的调整更多反映的是部分资金阶段性兑现收益,并不意味着行情终结。此外,近期美国“科技七姐妹”多次出现显著回调,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A股科技板块的表现。因此,科技股的短期调整不应被简单解读为趋势反转。
今年,市场对不同板块赋予了形象化的称谓:科技股被称为“小登股”,因其一枝独秀、遥遥领先;新能源、电力、有色、军工等板块则被称作“中登股”。值得注意的是,“中登股”在近期也多次展现出较好的表现,显示出市场风格可能正从“小登股”向“中登股”轮动。相比之下,白酒、中药等传统白马股被戏称为“老登股”,其全年表现相对低迷。华尔街有句名言:“市场总是正确的,错误的只是你的观点。”今年市场分化如此显著,从上市公司三季报中可窥见端倪。数据显示,盈利增长较快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领域;而传统行业普遍面临盈利下滑压力,部分企业降幅较大。例如,受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及现金流等因素影响,多家白酒企业的三季报业绩降幅超出市场预期。资本市场本质上是亿万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票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科技股的强势表现背后有基本面支撑,而传统板块的疲弱也反映了其基本面的现实挑战。正如古诗所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当前,部分传统行业确实面临增长乏力的问题,而新兴产业则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
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已正式公布,其中明确将科技创新作为未来五年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包括具身智能、芯片半导体、算力算法、低空经济、深海装备等领域。这些方向在今年市场中已有明显体现,说明资本市场已在提前布局。尽管相关行业多数尚未实现大规模盈利或商业化落地,但其代表了经济转型的长期受益方向。
从全球视角看,本轮科技股行情源于第四次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在于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AI浪潮已席卷全球。近期,马斯克获得股东大会批准,有望获得高达1万亿美元的薪酬激励计划。但该计划附带极为严苛的业绩条件,包括在未来十年内将特斯拉市值提升至8.5万亿美元、交付100万台人形机器人、实现千万辆级汽车销量等。目前特斯拉市值约为1万亿美元,要达成目标需为股东创造数倍回报,这对传统投资逻辑构成挑战。
与此同时,在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后,部分华尔街人士发出警示,认为当前AI科技股可能存在类似2001年科网泡沫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在最新披露的三季报中继续减持美股,现金储备已高达3800多亿美元。历史上,其五次大幅减仓美股后的两年内,美股均出现显著回调。此次操作是否预示市场拐点,仍有待观察。关于美国AI泡沫是否会破裂,近期市场波动提供了一些线索。此前,某AI领域负责人提及政府或基金可能为AI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兜底”支持,引发市场对AI短期盈利前景的担忧,导致资本抛售、“科技七姐妹”集体下跌。虽然后续澄清“兜底”表述不够准确,但市场情绪已受影响。
客观来看,本轮美国科技股行情已持续十余年,是美股长期牛市的重要推手。尽管当前估值处于高位,但头部科技企业已逐步兑现业绩,市盈率水平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低于A股同类公司。不过,两者在业务规模、盈利能力和市场环境等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与2001年科网泡沫时期相比,当前科技企业普遍具备真实业务和应用场景,发展前景更为扎实。因此,即便美股科技板块出现调整,其下行空间可能相对有限。近期,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首席执行官在公开场合表示,美股可能出现10%至20%的回调。但此类幅度在A股和港股市场中属于正常波动范畴,尚不足以定义为趋势性反转。
展望2026年,A股和港股的牛市格局有望延续。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转移的趋势已经启动,这一过程通常具有持续性。随着市场赚钱效应显现,更多场外资金可能通过直接开户或购买基金等方式入市。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开股票账户已超过2500万户,反映出较强的参与意愿。
此前市场普遍认为A股处于牛市上半场,而站上4000点后或进入下半场。在此阶段,市场风格有可能从结构性行情逐步向更广泛的全面行情演进,更多行业板块或将迎来轮动机会。上周在北京参加民间股神林园的新书发布会期间,我与其进行了深度交流。其观点与上述判断较为一致,即明年市场可能出现更广泛的板块轮动。历史经验表明,一轮完整的牛市通常覆盖多数行业,且最终使大多数投资者获益,而非仅少数板块或群体获利。传统板块在明年或存在阶段性轮动机会,尽管其涨幅可能难以与科技股相比。科技股因估值弹性大、政策支持力度强,且多为中小市值,易于形成较强市场表现;而传统行业以大市值为主,上涨节奏相对较慢,但对指数的贡献更为显著。因此,明年市场指数的表现可能超出部分预期。
总体而言,当前A股和港股的牛市基础较为坚实。即便美股出现短期较大幅度调整,对A股和港股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情绪层面,难以动摇其内在运行逻辑。此轮行情是在多年市场低迷后“人心思涨”的体现,叠加“东升西落”的宏观趋势、全球资本再配置等多重因素共同驱动,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持续性。
目前,全球资本对中国股市的配置比例仍处于偏低水平。例如,MSCI中国指数中,中国股票的权重低于其在全球股市中的实际市值占比;部分国际主动型基金的配置比例更是显著不足,存在较大的增配空间。此外,中美贸易谈判取得阶段性成果,缓解了市场对关税战升级的担忧。我国在稀土等战略资源上的举措发挥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年末市场通常交投清淡、波动收敛,但考虑到2026年潜在的政策红利、产业趋势和资金面改善,市场仍具备较多结构性机会。年底阶段,部分资金可能选择兑现收益,另一部分则开始布局来年,导致多空博弈加剧,市场呈现震荡整固特征。当前阶段更宜视为牛市进程中的中继整理,而非行情终结。投资者应保持信心与耐心,坚持价值投资理念,聚焦经济转型中真正受益的行业与优质公司,积极把握居民资产配置向资本市场迁移的历史性机遇。这一过程有望为中长期财富增长提供良好基础。(观点供参考,投资需谨慎,图源:网络)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