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黄仁勋投资战略全景分析:构建AI时代的"数字基础设施帝国"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正通过系统性投资策略,将公司从AI芯片制造商转变为全球AI基础设施的基石。2025年,英伟达已参与71项投资交易,总投资额超34亿美元,投出了20只独角兽 [1],构建起覆盖AI产业链全环节的生态系统。黄仁勋的投资哲学以"零市场"战略为核心,通过早期布局未被充分验证但具有巨大潜力的技术领域,如量子计算、物理AI和具身智能,形成难以复制的软硬件协同壁垒 [3]。英伟达的投资主体包括企业发展部(战略协同)、NVenture(财务回报)和Inception孵化器(生态赋能),三者分工明确但目标一致:通过投资强化英伟达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主导地位 [1]。
一、英伟达投资策略的主体、频率、阶段和领域分布
英伟达的投资活动主要由三个主体执行,各自承担不同的战略任务。企业发展部(由Vishal Bhagwati领导)专注战略协同投资,NVenture(由Sid Siddeek领导)侧重财务回报,Inception孵化器则提供算力支持以培育生态 [6]。根据最新数据,2025年英伟达企业发展部已完成50笔投资,NVenture参与21笔交易,合计71笔(截至9月) [9],远超2024年的48笔 [5]。投资频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2021-2022年平均每年15次,2023-2025年增至年均40次左右,接近之前的3倍 [6]。
从投资阶段来看,英伟达横跨从种子轮到并购的全企业发展阶段 [1]。企业发展部更活跃于后期轮次(C轮、D轮)及并购,如Figure AI(C轮390亿美元估值)、Wayve(B轮追加5亿美元) [9];而NVenture则更侧重早期阶段,如 Thinking Machines Lab种子轮(120亿美元估值)、Commonwealth Fusion(核聚变,8.63亿美元) [9]。这种全阶段覆盖策略使英伟达能够更早地识别并绑定潜在的AI基础设施需求方,同时通过后期投资确保对关键合作伙伴的深度控制。
投资领域分布广泛,但高度聚焦AI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核心算力(Blackwell GPU、CUDA生态)、大模型开发(OpenAI、xAI、Mistral)、应用层(自动驾驶Wayve、机器人Figure AI) [1]。同时,英伟达还积极布局前沿技术领域,如量子计算(CUDA-Q平台、Quantinuum合作)、核聚变(Commonwealth Fusion)、节能基础设施(Firmus Technologies)等 [9],以确保长期技术领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还通过投资填补x86生态空白,如2025年9月对英特尔50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合作开发x86 RTX SoC,旨在解决英伟达在传统数据中心"兼容性外来者"的身份问题 [10]。
二、黄仁勋的商业思维与投资哲学
黄仁勋的投资哲学建立在他独特的商业思维之上,主要包括"零市场"战略、第一性原理思维和将磨难视为转机的抗压哲学 [3]。这些思维模式不仅塑造了英伟达的发展轨迹,也决定了其投资策略的方向和重点。
"零市场"战略是黄仁勋最具特色的商业思维。他专注于投资那些"看似无利可图但蕴含巨大潜力"的领域,如2010年代的AI芯片和并行计算 [3]。黄仁勋在2025年对谈中回忆道:"1993年,我们同时发明技术与市场,当时的成功概率约为0%。" [20]然而,正是这种逆向思维使英伟达在AI革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他选择创造而非跟随市场,通过长期投入和战略耐心,在看似"零市场"的领域建立了垄断优势。这种思维在2025年投资策略中体现为对量子计算、物理AI等前沿领域的早期布局,尽管这些领域短期内难以产生显著财务回报。
第一性原理思维是黄仁勋决策的核心框架。他强调回归技术本质,而非盲目跟随市场趋势 [3]。例如,黄仁勋在1993年创立英伟达时,没有选择当时主流的通用处理器路线,而是专注于GPU的并行计算能力 [20]。这种思维在2025年表现为对CUDA生态的持续投入,黄仁勋在GTC大会上表示:"我们是为了AI而发明了CUDA,这是追求愿景的'必经之痛'。" 尽管CUDA的研发成本高达100亿美元,但这一投入最终锁定了全球开发者生态,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将磨难视为转机的抗压哲学使黄仁勋能够在危机中保持战略定力。面对2024年芯片禁令,黄仁勋没有慌乱,而是拆解禁令条款,推出特供版芯片,既合规又保住中国市场,半年内就将股价恢复 [3]。这种思维在2025年表现为对地缘政治风险的主动应对,如通过投资中东市场(沙特HumanX、阿联酋50万芯片合约)对冲中国市场损失,同时与英特尔合作填补x86生态空白,避免代工绑定风险 [52]。
三、英伟达构建的AI生态系统及其协同效应
英伟达通过投资构建的AI生态系统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将硬件、软件、模型和应用层整合为一个闭环,强化了英伟达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主导地位。这一生态系统主要由四个层级构成:基础设施层、模型层、应用层和前沿技术层。
基础设施层以GPU硬件和CUDA软件栈为核心,为全生态提供算力基础。英伟达通过投资OpenAI(1000亿美元分阶段注资)、xAI(20亿美元追加)等顶级模型公司,确保其硬件被用于训练最具影响力的AI模型 [23]。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英伟达数据中心GPU市占率高达98% ,远超AMD(1.2%)和英特尔(不到1%) 。这种市场主导地位使英伟达能够以更高的价格和更长的交货周期满足客户需求,同时获得稳定的现金流支持持续投资。
模型层的协同效应体现在CUDA优化与模型训练的深度绑定。例如,Mistral AI的Magistral Small 3.2模型通过CUDA优化实现高效部署,其开源许可降低了企业使用门槛,反哺英伟达GPU需求 [26]。Mistral Compute平台完全基于英伟达GPU构建,形成"硬件供应→模型开发→云服务部署"的闭环 [29]。类似地,xAI的Grok 4模型通过英伟达GPU集群训练,其动态MoE+AdaLoRA技术优化显存占用,直接依赖英伟达硬件特性 [32]。这种绑定不仅确保了硬件需求,还通过模型性能提升强化了英伟达GPU的市场地位。
应用层的协同效应则体现在垂直场景的渗透。英伟达投资了自动驾驶(Wayve、Nuro)、机器人(Figure AI)、数据服务(Scale AI)、云计算(CoreWeave、Lambda)等领域的领先企业 [9],形成全面的AI应用覆盖。这些被投企业成为英伟达GPU的忠实用户,同时通过应用场景的拓展扩大英伟达技术的影响力。例如,Figure AI基于英伟达Isaac平台构建Helix视觉-语言-动作模型,该模型采用分层式"大小脑"架构,可实现对象泛化识别、上半身毫米级精准控制及双机协同作业,无需依赖云端算力即可独立完成仓储分拣、设备检修等任务 [17]。
前沿技术层的协同效应则体现在技术壁垒的持续构建。英伟达投资量子计算(CUDA-Q)、核聚变(Commonwealth Fusion)、具身智能(Figure AI)等前沿领域,推动技术边界扩展 [9]。黄仁勋在2025年GTC大会上宣布推出量子-经典加速超算平台CUDA-Q,该平台扩展了CUDA的功能,整合了运行实用的大规模量子计算应用所需的硬件和软件 [50]。黄仁勋预测,未来每五年量子比特数量将增长十倍,十年内则可达百倍,而英伟达正将QPU深度整合进CUDA软件生态系统,使其能够与GPU和CPU协同工作 [56]。
四、英伟达投资策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期影响
黄仁勋的投资策略对英伟达未来发展的预期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市场份额的巩固、技术创新的加速和财务表现的提升。
在市场份额方面,英伟达通过投资强化了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垄断地位。2025年Q3,英伟达数据中心收入达307.7亿美元,同比增长210%,占总营收的88% [37]。Blackwell芯片需求旺盛,微软Azure等云厂商已部署,进一步巩固了英伟达在数据中心GPU市场的主导地位。尽管美国对华禁令导致英伟达中国市场份额从95%跌至近乎清零,但黄仁勋已通过投资中东市场(沙特HumanX、阿联酋50万芯片合约)和欧洲市场(与Mistral Compute合作)对冲了这一风险 [52]。长期来看,黄仁勋预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建设规模将达一万亿美元,而"有实体工厂的企业,终将拥有两个工厂:一个生产实物产品,一个生产数字价值" [47],这将为英伟达带来持续的市场增长机会。
在技术创新方面,黄仁勋通过投资布局前沿技术,为英伟达构建第二增长曲线。英伟达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投入已初见成效,CUDA-Q平台与IonQ、D-Wave等合作,计划2027年实现量子纠错技术突破,2032年量子计算市场超百亿美元 [53]。同时,英伟达还投资了核聚变(Commonwealth Fusion)、物理AI(与礼来合作的DGX SuperPOD超级计算机)等前沿领域,推动技术边界扩展 [17]。黄仁勋在2025年GTC大会上提出:"AI不是工具,AI是工作者。" [51]他强调,AI工厂正在成为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全球产业重构。这种前瞻性思维使英伟达能够持续引领技术变革,保持行业领导地位。
在财务表现方面,黄仁勋的投资策略为英伟达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增长动力。2025年Q3,英伟达总销售额为350.1亿美元,同比增长93.6%,营业利润增长89.2%至218.7亿美元,净利润增长108.9%至193.1亿美元 [37]。数据中心业务贡献了88%的收入,成为英伟达的主要增长引擎。高盛预测,2025年英伟达每股收益将达到4.16美元,较市场普遍预期高出11% [21]。这种强劲的财务表现使英伟达能够持续投入研发和并购,进一步巩固技术优势。截至2025年Q3,英伟达现金储备达384.9亿美元 [37],为其未来的投资和扩张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五、黄仁勋视角下的AI产业全景图与未来发展方向
从黄仁勋的视角看,AI产业已从工具阶段进入基础设施阶段,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51]。在2025年GTC大会上,黄仁勋系统阐述了英伟达对AI产业的全景图认知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几个关键概念和趋势。
首先,黄仁勋重新定义了AI的本质:"AI不是辅助人类的'工具'(Tools),而是能够自主行动的'工作者'(Workers)" [51]。这一界定并非概念游戏,而是基于产业规模的深刻洞察。根据黄仁勋的观点,全球IT工具的产业规模约为万亿美元级别,而全球经济总量却高达100万亿美元。AI已具备直接使用这些工具的能力,能够读取数据、分析报表、调度资源,甚至自主生成代码与方案,直接参与到百万亿美元规模的全球经济活动中。
其次,黄仁勋提出了"AI工厂"的概念,认为"我们正在建造的不是数据中心,而是AI工厂" [51]。他强调,AI工厂正在成为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全球产业重构。黄仁勋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建设规模将达一万亿美元,而每个有实体工厂的企业都将拥有两个工厂:一个生产实物产品,一个生产数字价值 [47]。这种基础设施级别的定位使AI从"可选工具"变为"必需资源",正如现代企业无法脱离电力运转,未来的经济主体也将无法脱离AI存在。
第三,黄仁勋强调了加速计算的重要性,认为"摩尔定律已死,加速计算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51]。他指出,英伟达通过CUDA平台将自己在GPU方面的技术积累扩展到了企业级领域,特别是针对人工智能训练和预测。黄仁勋在演讲中提到:"英伟达的通用GPU成为AI的关键基础设施,同时也是英伟达的股价受AI催化而翻倍增长的时候。" [6]这种加速计算的思维使英伟达能够持续引领技术变革,保持行业领导地位。
第四,黄仁勋提出了技术融合的战略方向,包括量子计算与AI的融合、物理AI与数字孪生的结合等。他宣布将在Grace Blackwell 200芯片上集成CUDA-Q技术,使QPU负责执行量子计算任务,GPU承担预处理、控制、纠错以及后处理等工作 [56]。黄仁勋预测,未来每五年量子比特数量将增长十倍,十年内则可达百倍,而英伟达正将QPU深度整合进CUDA软件生态系统,使其能够与GPU和CPU协同工作 [56]。
最后,黄仁勋强调了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性,宣布英伟达将在七个不同国家建立人工智能技术中心,计划在欧洲建造20多座超大型人工智能工厂,并与法国AI初创公司Mistral AI合作打造AI云 [56]。这种全球化布局使英伟达能够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同时扩大其技术影响力。
六、潜在挑战与风险分析
尽管英伟达的投资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多重潜在挑战和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影响其未来发展的预期。
地缘政治风险是英伟达面临的最大挑战。2025年11月,美国白宫全面禁止英伟达向中国出口最新减配版AI芯片B30A,导致英伟达中国市场份额从95%跌至近乎清零 [42]。这一政策不仅让英伟达失去了重要的市场机会,还可能加速中国本土替代芯片的发展。中国已推出性能接近英伟达A100的**芯片,并在数据中心、AI训练等领域逐步实现替代 [52]。同时,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国盾量子、本源量子等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化 [46]。黄仁勋对此表示担忧,他在2025年10月公开警告美国政府:"必须允许对华销售美国制造的AI芯片,否则硅谷的全球领先地位将难以为继。" [48]
技术竞争加剧也是英伟达需要面对的挑战。AMD和英特尔正在积极布局AI芯片领域,试图挑战英伟达的垄断地位 [4]。AMD已推出基于其CDNA架构的AI加速卡,英特尔则通过收购AI芯片技术厂商如Habana Labs增强竞争力 。同时,谷歌、微软、亚马逊等云巨头也在自研AI芯片,如谷歌的TPU、微软的DeepSpeed和亚马逊的Trainium,这些自研芯片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对英伟达形成有力挑战 [36]。
供应链压力也是英伟达需要关注的风险。英伟达芯片产业高度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中国占全球稀土市场份额的90% [52]。如果中国进一步限制稀土出口,可能影响全球芯片制造,包括英伟达自身。同时,英伟达也面临产能限制的挑战,其高端GPU芯片的生产依赖台积电的先进制程工艺,而台积电的产能扩张速度可能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AI算力需求。
财务风险方面,尽管英伟达当前财务表现强劲,但其高估值也带来了压力。2025年英伟达市值已突破5万亿美元,远超其实际收入和利润规模 [57]。这种估值与基本面的差距可能在未来引发回调风险。同时,英伟达的高研发投入(累计超100亿美元)和战略投资(如对英特尔50亿美元投资)也可能影响短期财务表现,需要长期回报来平衡。
七、投资建议与未来展望
基于对黄仁勋投资策略和英伟达未来发展的分析,英伟达正从芯片制造商向AI基础设施提供商转型,这一转型将为公司带来长期增长机会 [2]。然而,投资者也需关注地缘政治风险、技术竞争加剧和供应链压力等潜在挑战。
从投资回报角度看,英伟达的企业发展部和NVenture部门已显示出良好的投资回报率。企业发展部投出的17家独角兽大多涉及AI大模型层和AI应用层的业务,他们依赖英伟达的GPU及相关技术来开展业务 [16]。NVenture则通过早期投资(如种子轮)追求财务回报,2025年已投出4只独角兽 [9]。高盛预测,2025年英伟达每股收益将超市场预期11% [21],这部分得益于其投资策略带来的协同效应和订单保障。
从长期发展角度看,英伟达的投资策略旨在构建一个围绕其GPU技术的AI产业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不仅推动了自身业务的增长,也加速了整个AI行业的发展。未来,随着AI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深化,英伟达的投资策略和生态布局将对AI产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英伟达的未来增长将主要依赖三个方向:AI基础设施的全球化布局、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以及与中国市场的战略平衡。黄仁勋在2025年GTC大会上表示:"英伟达正在从芯片公司,变成'制造智能'的新型工厂。" [54]这一愿景的实现将为英伟达带来持续的市场增长和技术领导地位。
然而,投资者也需理性看待英伟达的高估值和潜在风险。虽然AI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如美国)和单一技术路线(如CUDA)可能带来风险。同时,中国市场的替代方案(如**芯片)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也需要密切关注 [49]。
八、结论与启示
黄仁勋的投资策略体现了**"技术复利+资本复利"的双重驱动逻辑** [20],通过早期布局未被充分验证但具有巨大潜力的技术领域(如2010年代的AI芯片和并行计算),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同时,通过投资构建生态闭环,确保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持续迭代,进一步强化技术壁垒。
从投资回报角度看,英伟达的投资策略已显示出良好的成效。企业发展部通过绑定头部企业(如OpenAI、xAI)确保长期订单,NVenture的早期投资(如种子轮)则提供短期财务回报,两者分工明确但目标一致:通过投资强化英伟达的产业生态 [6]。
从产业影响角度看,黄仁勋的投资哲学对AI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他强调回归技术本质(第一性原理)、专注未被验证但潜力巨大的领域(零市场战略)、以及将磨难视为转机的抗压哲学,不仅塑造了英伟达的发展轨迹,也为整个AI产业提供了思考框架。
然而,投资者也需理性看待英伟达的高估值和潜在风险 [7]。虽然AI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如美国)和单一技术路线(如CUDA)可能带来风险。同时,中国市场的替代方案(如**芯片)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也需要密切关注 [49]。
黄仁勋的投资策略对其他科技企业的启示在于:在AI时代,技术领导地位和生态控制力比短期财务回报更为重要。企业应通过投资布局前沿技术领域,构建技术壁垒和生态协同,以应对未来的产业变革和竞争压力。
投资主体
投资理念
2025年投资数量
代表案例
协同效应
企业发展部
强化英伟达生态体系,追求战略协同
50笔
OpenAI(1000亿美元)、xAI(20亿美元)、Mistral AI(三次投资至135亿美元)
确保长期订单,绑定头部客户
NVenture
注重投资带来的财务回报,追求多元化布局
21笔
Thinking Machines Lab(种子轮120亿美元)、Commonwealth Fusion(核聚变8.63亿美元)、CoreWeave(云服务)
提供短期财务回报,拓展技术边界
Inception孵化器
为初创企业提供AI算力硬件和云服务优惠,赋能生态
服务数千家初创公司
AI模型、数据服务、机器人等领域
吸引开发者使用英伟达工具链,扩大技术影响力
英伟达的投资策略不仅反映了黄仁勋的商业智慧,也预示着AI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通过构建覆盖AI产业链全环节的生态系统,英伟达正在从芯片制造商向AI基础设施提供商转型,这一转型将为公司带来长期增长机会,同时也为整个AI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说明:报告内容由千问AI生成,仅供参考。
参考来源:
1. 20只独角兽、34亿美金,黄仁勋投出一个“AI帝国”
2. 黄仁勋:左手芯片,右手投资|破局_Nvidia_融资_产业
3. 英伟达市值破3万亿!黄仁勋的3条‘狠人逻辑’普通人学了不吃亏|人工智能|普通人|英伟达|黄仁勋_手机网易网
4. 如何评价英伟达NVIDIA的总裁黄仁勋?
5. 英伟达AI帝国:顶级初创企业投资全览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6. 20只独角兽、34亿美金,黄仁勋投出一个“AI帝国”
7. “英伟达市值要冲8万亿美元”的背后
8. 英伟达:AI算力投资加码,2025年云厂商AI投资3800亿美元,计算设施替代占比60%_同比增长_框架_资讯
9. 黄仁勋2025年投资50笔,构建AI全栈生态-DoNews
10. 英伟达50亿美元联姻英特尔的背后逻辑
11. 2025年科技领域投资趋势与政策环境分析:英伟达的战略布局与市场影响_报告大厅
12. 英伟达再次取代微软和苹果成为世界股王,投资进入“英伟达时代...
13. 20只独角兽背后:英伟达34亿美元押注AI帝国,构建未来算力生态_投资布局_企业_模型
14. 黄仁勋年度演讲来了,Scaling Law失效只是假象,推理需求暴涨100倍,AI模型优化迎来新挑战|GTC2025_网易订阅
15. 高盛力挺英伟达:2025年盈利将显著超市场预期
16. 20只独角兽、34亿美金,黄仁勋投出一个“AI帝国”
17. 黄仁勋GTC2025演讲:一场关于虚拟超级GPU、物理AI与机器人、量子计算、AI工厂的豪赌!平台_场景_架构
18. 2025英伟达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腾讯新闻
19. 英伟达再次取代微软和苹果成为世界股王,投资进入“英伟达时代...
20. 技术复利+资本复利:黄仁勋解读万亿之路的底层逻辑
21. 高盛力挺英伟达:2025年盈利将显著超市场预期
22. 黄仁勋破AI泡沫论:5000亿营收赌局背后的产业逻辑
23. 黄仁勋2025都在投啥?出手50次,32家公司覆盖产业链闭环_OpenAI_投资_融资规模
24. Mistral AI发布Magistral Small 1.2:2025年9月多模态模型重大更新-CSDN博客
25. XAI主网上线在即:机制驱动的产业协作协议,会是Web3的下一个范式吗?CSDN博客
26. 2025开源AI里程碑:MistralSmall 3.2 24B重新定义企业级LLM性价比-CSDN博客
27. 安装NVIDIA驱动和CUDA:AI大模型软件实现GPU加速(2025最新版)cuda最新版本-CSDN博客
28. 光刻机霸主阿斯麦豪赌AI,要再造一个OpenAI_Mistral_领域_公司
29. MistralAI发布Mistral Compute云平台,挑战全球AI基础设施巨头_市场_服务_企业
30. Meta最新论文解读:别卷刷榜了,AI Agent的下一个战场是“中训练”36氪
31. Mistral AI发布MistralCompute云平台,挑战AI基础设施市场格局_企业_合作_在未来
32. 大模型竞赛转向:决胜关键为何是“后训练”算法|模态|智能体|预训练_网易订阅
33. 分析NVIDIA的近百笔AI投资:什么是AI行业的现在和未来?36氪
34. NVIDIA加速量子计算研究中心|NVIDIA
35. 全球五大巨头GPU总量曝光!2025年等效H100或超1240万块_产量_...
36. 计算的未来:英伟达王冠正摇摇欲坠
37. Nvidia数据中心收入仍在增长,Blackwell平台走上正轨
38. 财通计算机·量子计算,产业加速:量子技术正在经历“从0到1”...
39. 华尔街:预计2025年Q3NVIDIA营收552.8亿美元,同比增长55.8%
40. 英伟达,杀入量子计算-36氪
41. 英伟达推CUDA-Q融合量子计算与AI技术_人工智能-中关村在线
42. 芯片禁令升级,白宫全面封杀减配版:英伟达中国市场份额清零,全球芯片格局大洗牌-腾讯新闻
43. 财通计算机·量子计算,产业加速:量子技术正在经历“从0到1”...
44. 【双语】黄仁勋英伟达GTC演讲/AI工厂/加速计算/未来科技全景/2025年10月29日_哔哩哔哩_bilibili
45. 英伟达吞下中东50万芯片大单,连夜对华垄断,中方亮出两大杀手锏
46. 东方证券-电子行业:量子计算有望加速落地-250921_手机新浪网
47. GTC大会引领AIAgent风向,九科信息bit-Agent树立中国实践标杆
48. 黄仁勋称在中国售芯片能让硅谷领先 AI市场博弈加剧_军事频道_中华网
49. 芯片禁令升级,白宫全面封杀减配版:英伟达中国市场份额清零,全球芯片格局大洗牌_腾讯新闻
50. 英伟达推CUDA-Q融合量子计算与AI技术_人工智能-中关村在线
51. 【双语】黄仁勋英伟达GTC演讲/AI工厂/加速计算/未来科技全景/2025年10月29日_哔哩哔哩_bilibili
52. 英伟达吞下中东50万芯片大单,连夜对华垄断,中方亮出两大杀手锏
53. 【民生计算机】英伟达“量子日”前瞻|量子计算_新浪财经_新浪网
54. 黄仁勋GTC演讲:5个正在重塑世界的AI真相
55. 下一个风口就是AI硬件,最全的英伟达概念股名单,千万别错过!
56. 黄仁勋:英伟达将在 Grace Blackwell 200 芯片上提供CUDA-Q-IT之家
57. 深度|GTC大会黄仁勋演讲拆解:英伟达“AI工厂”值不值5万亿?技术_产业_全球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