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新股融资热潮

2025年上半年,香港新股融资额全球领先,投资者情绪回暖,优质公司融资增长显著,市场火热。港股IPO市场持续活跃,200多家企业排队上市,内地企业热衷境外上市。

empty
暂无资讯

用户讨论

阿里VS美团财报对垒:价格战终局与战略新局

2025年第二季度,外卖行业经历了从“百亿补贴”到“理性回归”的戏剧性转折。京东外卖单季亏损147亿元的背后,是三大平台日均超2.2亿单的订单泡沫——这种“用补贴换流量”的模式,最终在8月1日被监管部门按下暂停键 。当价格战的硝烟逐渐散去,阿里与美团的竞争焦点正从“烧钱能力”转向“生态韧性”。 一、价格战的本质:从无序竞争到生态博弈的范式转换 (一)财务健康度的终极考验 美团2025年Q1财报显示,其营收865.57亿元,净利润100.57亿元,净利率11.62%。但市场预测Q2净利润可能同比下滑29.3%-50.6%,主要源于外卖市场激进的补贴活动。相比之下,阿里虽未直接披露本地生活板块(含饿了么)的具体亏损数据,但其2025财年Q2(2024年10-12月)整体净利润同比增涨63%至438.74亿元 ,显示出更强的现金流支撑能力。从流动比率看,阿里2025年3月为1.548,美团同期为1.382,阿里的短期偿债能力更胜一筹。 (二)战略定力的分野 美团选择“以战养战”,将补贴重点转向即时零售和海外市场。其即时零售订单量同比增长50%,由电子产品、家电等高价值商品驱动;海外业务收入增长19.2%至222亿元,亏损收窄至23亿元。阿里则通过整合饿了么与飞猪,构建“淘宝闪购+饿了么配送+飞猪场景”的铁三角,2025年6月淘宝闪购日订单量突破6000万单,与饿了么协同效应显著 。这种“远场电商+近场零售”的全场景覆盖,正在重塑竞争格局。 二、核心战场的深度解析:外卖、即时零售与生态协同 (一)外卖市场:从增量争夺到存量博弈 1. 美团的防守反击 美团外卖通过“奶茶咖啡品类补贴”拉动订单量回升,但核心用户的留存率仍保持高位 。其“浣熊食堂”计划未来三年建设1200家外卖集合店,通过集中厨房+供应链管理降低商户成本,试图在价格战暂停后巩固商家生态。 2. 阿里的破局之道 饿了么借助
阿里VS美团财报对垒:价格战终局与战略新局

佳鑫国际IPO:机制B下的"钨矿盛宴"与散户博弈困局

当佳鑫国际以"全球最大露天钨矿"的标签叩响港交所大门时,市场的焦点早已超越了矿产本身。这家由江西铜业、中国铁建等国企控股的资源公司,将巴库塔钨矿项目包装成了一场资本狂欢——10.92港元的招股价对应-30.63倍市盈率,看似荒诞的估值背后,是稀缺资源叙事与港股发行机制变革碰撞出的特殊产物。 一、稀缺资源的资本魔术:从哈萨克斯坦钨矿到港股资本局 巴库塔钨矿的"全球之最"头衔确实具有诱惑力:露天三氧化钨资源量全球第一,设计产能全球单一矿最大。但翻开财务报表,2022-2024年累计亏损3.52亿港元,2025年前六月仅1.26亿收入的成绩单,与47.96亿港元的总市值形成鲜明反差。这种"预期透支"的玩法,在港股资源股IPO中并不罕见,但配合机制B下10%的公开发售比例,却催生出前所未有的打新生态。 二、机制B的游戏规则:散户沦为"抽签配角" 佳鑫国际的招股书暗藏着一个关键变革:采用机制B发行,公开发售比例固定10%且无回拨机制。这意味着即便公配超购千倍,散户也只能在1098万股的蛋糕里分食——按20万申购人数估算,一手中签率仅4%,甲尾和乙组中签率更是低至万三。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与此前中慧、银诺等股的疯狂超购形成呼应,本质是发行方对散户流动性的精准收割。 机制B的精妙之处在于: - 锁定机构主导权:90%的国际配售份额掌握在机构手中,基石投资者便吃下50%,剩余份额由投行分配给关联基金,形成"机构控盘-散户跟风"的闭环; - 制造稀缺性幻觉:10%的公开发售比例刻意放大供需矛盾,配合"全球最大钨矿"的叙事,诱导散户接受高估值; - 成本转嫁策略:1.08亿港元的发行费用占募资额9.02%,看似合理的开支背后,是将上市成本转嫁给接盘散户的财务技巧。 三、基石阵容的"背书陷阱":国企光环下的资本默契 佳鑫国际的基石投资者名单堪称"国资天团":中国信达、鲁银贸易(山东招金)、广
佳鑫国际IPO:机制B下的"钨矿盛宴"与散户博弈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