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帅的投资客
很帅的投资客
暂无个人介绍
IP属地:未知
9关注
10粉丝
0主题
0勋章

今年能从巴菲特股东会学到啥? | 1日闻20230509

2023年5月9日 👋 Hello 早上好! 这是我们 改版 (and 改名)后的第32篇推送。 今儿给大家解读的是伯克希尔股东大会。 后头我们也附上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财经资讯。 🌐 国际市场 INTERNATIONAL 今年能从巴菲特股东会学到啥? 发生了什么? 上周(北京时间5月6日~5月7日),巴菲特和芒格这俩接近百岁的老爷爷,给大家带来了2023年全球投资者的“春晚”盛会。 这意味着什么? 我们来看看会上聊的一些重点—— 宏观环境不行:巴菲特觉得伯克希尔的成功,得归功于过去几十年美国经济的增长,这次会上表示这股“美国经济东风”已经吹完了。在宏观环境不好的影响下,觉得今年公司的收益会比去年差,也提到现在的机会没有以前多了。还聊了聊全球火热的“去美元化”,巴菲特觉得现在美元还是储备货币(也没看到能取代这个地位的货币),但是未来可能会改变,只是他也不确定美元要用多久才会真正失控。 坚持价值投资:看好苹果、西方石油和日本的投资。提到苹果的一个大优势是,它会不断回购自己的股票;西方石油则是喜欢它在二叠纪盆地的位置。从一季报来看,伯克希尔经营利润同比(跟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2.6%,主要是保险业务搞得不错,净利润同比翻了5倍多;有意思的是,巴菲特今年一季度几乎只在抛售股票,没怎么出手买。 人类的新“进化”:提到新旧能源转型期机会挺大的,巴菲特主要看重能源网络的基础设施;也说伯克希尔能源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域的投资,目前在美国公用事业行业里头没人能比得上。聊到AI,觉得有些担忧,因为人们没法掌控它;但也说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接受和应对这种新技术。 这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就巴菲特的投资举动来说,感觉最有意思的是,跑去投资了日本。 在疫情期间的时候(2020年8月),他就先买了点日本五大商社的股份;到今年4月才过去日本访问交流,这也已经成了伯克希尔在美国以外的最大投资,
今年能从巴菲特股东会学到啥? | 1日闻20230509

聊几句PMI,还有周五的会 | 策略周报

今天推送的是 九维狐 的策略周报。每周周日我会给大家复盘一下上周的市场。📈 市场回顾先来看看指数和交易数据——5月官方PMI出炉后,市场的情绪降到了一个新的冰点。制造业PMI在4月跌破了50的枯荣线后还继续下滑了0.4到48.8,服务业和建筑业的指数下跌也显示了经济活动在放缓。随后财新PMI公布,制造业PMI和统计局的走势完全相反,上升到了50.9。不过服务业PMI还是走出了一样的下降趋势。在一季度的第一波疫情复苏后,经济表现确实不好。再相比海外股市的表现,A股市场的这股气顺不过来,情绪完全提不起来。紧接着周五,国常会开了,单独拿出一段讲新能源车政策,提到会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此外,还会对企业分批次加快推出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总的来说,并没有市场幻想的超大万亿级政策包,还是精准滴灌的路子。这样的情况下,行情的恢复就要靠基本面的自我修复。宏观上走不出大行情的时候,选股和选行业就变得重要。主动型的基金还是首选。🌡️ 指标情况九维狐策略是基于货币信用框架的大类资产轮动的量化策略。“货币信用框架”是比“美林时钟”更符合国情的大类资产配置框架,其核心逻辑是“周期论”。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统计,这个框架按照货币与信用两个维度,挖掘了不同阶段回报率最高的资产类别(这个框架跟美林时钟不同,复苏和过热阶段涨得好的资产大类是反过来的)——目前的货币与信用指标如下——🤑 货币指标:1.7跨月行情结束后,资金面趋于稳定,货币指标维持在1.7。央行6月大概率保持定力 不降息。今年在不降息的情况下,货币指标大几率会维持中性偏松。💳 信用指标:1.3在一季度的三次惊喜后,4月 社融 终于迎来了回调。增量数据虽然不及预期,好在存量增速还是企稳在了10%,并不影响信用指标。居民提前还贷在数据里也有所体现:中长
聊几句PMI,还有周五的会 | 策略周报

原来中特估是咱们的修表师傅

今天转载1篇分析师章闰土对中特估的分析。 原文发布于“1日闻”订阅号。 👋 Hello 大家好! 我是1日闻分析师 视金钱如路虎的章闰土 最近我打算更新一个小专题 来聊聊对今年A股主线的看法 之前我们已经聊过: 1、《跌过一波,A股主线还能上车吗?》 2、《怎么从宏观角度理解A股主线?》 今天这篇接着来聊聊:咱们今年的中特估行情到底该怎么理解? 虽然我们之前说,中特估符合2018年之后的宏观内核—— 但是市场的分歧是挺大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波长得太像作弊了。 中特估板块跟A股传统的高股息策略重叠度比较高,基本可以用高股息来替代观察。 高股息策略里主要是周期制造和金融地产,说白了得经济好它们才能有更好的机会。 这跟今年经济弱复苏,其实是匹配不上的。 再加上从券商搞出来的历史复盘看,这玩意儿在大盘下跌的时候防御性也不算强。 既然如此,谨慎起见,咱还是把中特估对应的国内外宏观内核扒出来看看—— 中特估的本心,其实是想构建一个符合现在中国情况的“资本市场”。 现在中国内部的情况是啥?是房地产这个夜壶被拿走之后,国内经济需要经历短期的阵痛。 以前房地产对居民端来说有两个牛逼的点,一个是它的居住属性跟家庭深度绑定,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掏钱+负债;另一个是房价以前总是稳稳涨,有“稳稳的幸福”,不像A股波动太大(韭菜味儿浓)。 现在这两种观念都在崩塌,核心原因是房地产的估值和基本面发生了变化——总的家庭负债已经远远超过了收入+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 从我们之前的 研究 里可以看出来,房地产最终靠的还是居民端的购买,也只有这样才能撑起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土地财政”。 当经济增长下台阶,资产端不再能收获(预期)高收益,背负的负债又很高,大家就只好主动卸掉杠杆,变成了进一步拖垮经济和“土地财政”的负担。 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躺平了,连带着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一块躺下。 由于再硬
原来中特估是咱们的修表师傅

请注意,前方有政策大招出没

(文末照例有一张图总结)大家好,我是很帅的分析师看似高冷实则社恐的波洛今天我准备来聊聊 稳增长政策 的隐藏大招端午节后,大A继续躺平摆烂,主线AI带头跳水,三大指数都跌超1%,上证指数眼看要奔着3,100去了。俗话说得好“A股破破烂烂,政策缝缝补补”。最近市场的稳增长政策预期持续升温,那么问题来了——博弈政策预期的时机到了吗?政府手里还有哪些稳增长大招?政策发力期应该如何布局?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Part 1🤕 当弱复苏只剩弱的时候 🤕一季度的乐观预期过后,局面似乎急转直下——自一季度信贷开门红之后,社融规模连续两个月不及市场预期;主要经济指标也全面下滑,海外需求回落,内需也受制于信心不足。目前来看,二季度GDP可能不及预期,今年想维持5%的增速目标并不轻松。经济表现差,也有政策不给力的锅,今年前五个月的广义财政支出累计同比增速只有区区0.6%左右,专项债发行进度也落后于历史同期。好在最近决策层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了稳增长,6月逆回购利率和MLF利率(政策利率)双双下调、6月16日的国常会更是明示之后会有一大波“稳增长”政策出台。于是乎,这段时间关于政策的讨论又多了起来,“稳增长”政策预期升温,市场开启了新一轮的政策博弈。当前这个时间点的确非常微妙,因为七月政治局会议就要到了,而这是一个重要的决策调整窗口。新一届政府班子在三月进行了政策布局之后,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个季度的反馈期,决策部门获得了大量的信息。所以在七月政治局会议,政府有可能根据这些系统性信息作出重大的决策调整。比如2018年上半年的政策定调是去杠杆和金融安全,但是去杠杆导致民间投资信心不足,再加上中美经贸摩擦开始,当年七月份政治局会议果断转向“六稳”,之后的政策支持也更给力了。正所谓“形势比人强”啊,眼下经济基本面数据确实有点惨,所以市场都巴巴等着接下来政策能放大招。&nb
请注意,前方有政策大招出没

收益越来越不行了

(文末照例有一张图总结)大家好,我是很帅的狐狸今天来聊几句 收益率昨天刷到这么个新闻——无独有偶,上个月财联社也发了个独家消息——回想十几年前我刚毕业的时候,当年的信托产品可以有16个点的收益率,而且还刚性兑付(也就是保本保息)。当年就算是银行理财产品,也足足有六七个点。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收益率越来越低了?不能让央妈加加息吗?经济还能重回高速增长吗?Part 1💸 为什么收益率越来越低?现在去银行买理财,跟买债基差不多了,不保本保息,然后也净值化了。净值化之前,银行理财产品有不少都是固定收益类的产品。过往银行拿了你的钱之后,有不少理财产品会拿着你的钱去买信托产品。前面说了,信托公司的收益率当年还挺高的,十几个点。银行给你六七个点,中间的差价都是它的。主要还是因为信托产品的门槛比较高,之前一般都要百万起售。后来资管新规什么的改革下来,才把一些固收类的门槛给打下来,但也要小几十万。信托公司拿到这笔钱后,会拿去出借给政府或企业(大部分是房企)。你想想,当年信托产品可以给到十几个点的收益率,说明政府或房企愿意花更高的利息来借钱(毕竟信托公司也要挣钱),可能是二三十个点。而之所以企业们愿意花二三十个点来借钱,自然是因为他们的收益率远超这个数值。那收益率降低也很可以理解了——经济增速下来了,那些很高回报率的项目不再有了。而且不单单房地产企业的收益率不给力了,整个中国经济增速都在换挡。企业们没之前那么挣钱了,愿意付出的借钱利率就低了。如果信托公司、银行或保险公司还用之前的收益率给投资者回报,那他们可就亏钱了。所以呢,除非后续经济增速重新往上,不然收益率只能往下走。也有朋友问我说——确实,1年期的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也有接近5%了。相当于把钱出借给美国政府,它给你付利息。那么我们不能学学美国么——Part 2💰 不能让央妈加加息吗?主要是,央妈加息没啥卵用。之前也给大家科普过,
收益越来越不行了

社融数据多少有点不大理想

预期20,000亿,实际只有12,200亿。 M1-M2增速差也变大了。 明天大盘有点危险。 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了:一方面是4月份房子卖得不大理想,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提前还贷还在继续。 毕竟现在企业贷款利率那么低,确实有人会先把房贷给还了,再搞个空壳公司申请个经营贷,能省好多利息。 我每天都接到N个贷款推销电话,说真的,利率真的挺吸引的。 所以企业中长期贷款虽然还是增加的,有可能也不能太乐观——鬼知道里面有多少是房贷置换过来的。 然后有的媒体还是照旧拿3月份的社融跟4月份对比,说上个月5万多亿这个月只有1万多亿了。 这个我以前已经吐槽过了:社融的季节性很强,3月份是季度末本来就会比较高,没啥可比性。 所以虽然不及预期,但也没部分媒体说的那么差。 Anyway,今天时间不大够,就不展开了。 具体的社融分析方法和M2M1分析方法,直接去看下面的文章好了(虽然确实有点旧了,口径什么有所变化,但原理差不多,哪天我再更新一个版本吧)。 社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指标》 M2:《央行是怎么印钱的?》
社融数据多少有点不大理想

这个指数倒是能赚到钱

大家好,我是很帅的狐狸 今天来聊一个 过去一年还能赚得到钱的策略 近期之所以下跌,参考狗哥的模型,海外流动性得背80%的锅。 不过甩完锅对收益率还是没啥帮助,还是复盘下这种情况下什么更赚钱。 股票不行的时候,市场会先考虑买点债。 不过既然锅是由流动性来背,那么债的走势自然也不怎么漂亮…… 截图/ 中债综合财富指数 via 中国债券信息网 股市往下走的时候,除了债和黄金之类的避险资产,一般大家还会考虑的,是红利指数。 毕竟它的走势跟市场还是比较反着走的—— 我挖了挖,发现红利指数过去一年这个走势,居然还赚了不少钱。 所以我今天打算稍微深入聊一聊。 Part 1 🚰 细水长流的收益 🚰 投资股票的收益,可以分为两部分—— 比如你以100元每股的股价买入了某只股票,等股价涨到150元时给卖了,这50元的差价就是资本利得。 假设中间公司还给你分红了,每股派发现金红利10元,这10元分红就是股利所得。 根据全球最大公募基金先锋领航基金(Vanguard)创始人、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John Bogle)的研究,1980年~2000年,美国市场平均每年17%的收益率可以分解成4%的股利所得和13%的资本利得。 不过,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得特别长的话,比如拉长到100年—— 整个20世纪的维度来看,美国市场平均每年10.4%的收益率,可以分解成5%的股利所得和5.4%的资本利得。 资本利得跌下来不少,但是股利所得倒是一直都很稳定。 可以说,股利所得是细水长流的一笔收入。 所以自然也有人针对股息/分红构建了投资策略。 Part 2 🛎️ 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 要在股市里头赚到资本利得(也就是通过股价的抬升赚到钱),除了估值,主要还是要看企业的业绩增速。 而这些年下来……一方面,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另一方面,咱的杠杆也加得差不多没法再继续加了。 所以中国进入了“增速换挡”的阶段
这个指数倒是能赚到钱

银行危机还在继续,美联储暗示暂停加息

今天推送的是 九维狐 的策略周报。每周周日我会给大家复盘一下上周的市场。📈 市场回顾先来看看指数和交易数据——节后就两个交易日,所以没什么交易量,不过日均交易额还是过万亿了。指数一涨三跌,上证主要靠金融地产稳着。过去这个周三,美联储宣布加息0.25%到5.0~5.25%区间,是自去年3月以来的第十次加息。在会议声明里,有一句话被删掉了——“委员会预计额外的紧缩政策是合适的”,这或许是在暗示下次会议会暂停加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之后在发布会上说,美国经济增长已经放缓了,劳动力还是不大够,但供求关系也算是有改善了。通胀还是太高了,离2%的目标还远着,不过长期通胀预期保持稳定。接下来美联储会努力把通胀给压下来。不过呢,通胀不是这次会议发布会的焦点。更牵动市场神经的,是美国中小银行危机的蔓延。在发布会的一开场,鲍威尔就强调美国银行业状况从3月初以来得到了改善,银行体系稳健而有弹性。美联储后续也会继续盯着。现在市场已经开始预测明年美联储会开始大幅度降息了,不然金融环境这么紧张,指不定会给经济带来不可弥补的冲击。美联储暂停加息,避免金融环境过度恶化,美国银行业也有短暂喘息的机会。那……如果实在撑不住了、演变成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大A能挺住吗?过去一周金融板块的涨幅很能说明问题——这一轮中国经济的周期和海外脱钩,银行的业绩前景比去年好了很多,看涨多于看空。在存贷款利率双降和经济周期改善的背景下,业绩的提升能减小海外传染到国内市场的风险。🌡️ 指标情况九维狐策略是基于货币信用框架的大类资产轮动的量化策略。“货币信用框架”是比“美林时钟”更符合国情的大类资产配置框架,其核心逻辑是“周期论”。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统计,这个框架按照货币与信用两个维度,挖掘了不同阶段回报率最高的资产类别(这个框架跟美林时钟不同,复苏和过热阶段涨得好的资产大类是反过来的)——目前的货币
银行危机还在继续,美联储暗示暂停加息

一个超有用的行研框架

大家好,我是很帅的狐狸今天我打算分享我们的行研方法论也算是我们团队压箱底的东西Part 1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可能是因为行业分析类的文章发得多,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如何快速了解一个行业?”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哦。一方面说明,“了解行业”这个事情是刚需。像是商学院要写案例分析,投资机构要写研究报告,企业战投部门要做市场准入分析……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家大多都是临时抱佛脚。所以才会追求“快速”嘛。当然,对“快速”的追求也可能跟现代人的焦虑相关。Anyway,行业研究的方法论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大学里头商学院的课本会教,网上也有大把的免费慕课,甚至有些券商还会给自己客户提供课程。我也听了不少类似的课程。不过吧,可能你按着他们的框架,愣是梳理出了一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产业链、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等,但是大多人还是不知道怎么用。主要还是因为,大多框架给到你的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零散的几个概念模型。类比一下就是,真正实用的,应该是“树状”的知识体系,而不少课程给到我们的,只是一团团“云状”的知识。不同的云团并没法建立起联系。换句话说,知识点之间是“割裂”的。这也是今天我想帮大家解决的,我会跟大家分享我的——Part 2超好用的行研框架这个框架可以把所有概念模型给串起来,只要简单三步——步骤1:确认阶段“产业生命周期”是不少课本会提到的概念。一般来说,不同阶段的产品类型、供求关系、毛利率和估值情况都不大一样。所以我们要先确认要分析的行业,目前处于哪个阶段。不过我想说的是,我们学习一个模型,关键还是为了应用。而大部分课本的产业生命周期,压根都没法用——它们会告诉你,产业周期的纵轴是营收,横轴是时间。换句话说,真要判断现在所处阶段的话,只能把行业里所有公司的营收加起来,然后算每个时间节点的斜率……这个方法超级无敌不实用,有点“真空球形鸡”的感觉(这是个高级梗,看不懂的话可以百度一下)。毕竟真实
一个超有用的行研框架

这家美国公司,对我国造成重大安全风险…

昨晚(周日)各大媒体头条都在报道一个事情——自己装过电脑的人对美光这个公司估计会比较熟悉。它做的主要是存储硬件——比如你装电脑要用到的固态硬盘、内存条,或者是相机手机用的SD卡/MicroSD卡。所以新闻才提到“对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供应链造成重大安全风险”。美光是全球第三大存储公司,在全球NAND和DRAM市占率分别为12%和24%。NAND是闪存的一种架构,像是固态硬盘、SD卡、U盘之类的,目前大多用的都是NAND闪存。DRAM则是目前的主流内存。美光的竞品,除了美国的金士顿和西部数据、韩国的三星和SK海力士、日本的铠侠,还有就是国内的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也是因为这样,所以有不少券商分析师说这波利好国内厂家。不过国内的这两家都还没上市。4月份有消息说长鑫存储今年会在科创板IPO。但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跑去采访了相关人士,对方表示公司目前正专注于研究及核心业务。上市公司也有一些标的,但从今天的涨幅来看,市场不怎么买单。之所以不买单,一方面是因为上市的这些其实业务都不算最直接相关——比如兆易创新和北京君正主要是做NOR架构的,NAND的占比不大。NOR架构比较适合用来存代码,存数据一般还是用NAND。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个处罚的时间点问题。本周的周四周五,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贸易部长会议。到时候咱的商务部长,会跟美国商务部长和贸易代表分别会面。所以美光事件,有可能会被作为筹码之一。以前有个律师朋友跟我分享过,商战里头有一招屡试不爽——看哪个企业不爽,就举报对方消防安全不合格。不少初创企业都不大重视这方面,所以往往一被举报就要被迫整改十天半个月的。类似的,网络安全也可以成为在半导体领域反制的一个手段。当然,目前从筹码的分量来看,也不算很足够——虽然说美光在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地区的份额加起来有16.2%。不过这次的处理结果,美光主要是不能把产品卖给国内的“关键信息基
这家美国公司,对我国造成重大安全风险…

又一个IPO黄了,事关国家安全

大家好,我是很帅的狐狸今儿来聊聊一个新闻晚上我的几个咨询圈的群都在讨论一个新闻——新闻里头提到的凯盛融英公司,去年还在二度申请港交所上市(后来申请失效了)。本来还想说今年说不定会再度申请,目前看大概率是要黄了。我刷了下《焦点访谈》的专题内容,发现凯盛融英这家公司,帮境外客户找了军工、尖端科技等涉密领域的专家,然后通过高额费用诱导专家们泄密。截图/ 焦点访谈 via 央视网刚好我知道一些业界的套路,所以今儿稍微跟大家聊两句内幕。Part 1🔗 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做投资/研究/咨询的人,应该对凯盛融英这家公司很熟悉。它做的事情是帮忙对接行业专家。以咨询公司为例,就算是我的前东家麦府,里头的分析师很多都没什么产业经验。所以分析师们在专业层面的知识,有不少是来自外部专家。但咨询公司自己没办法养那么多专家,而且有些时候客户的问题又很刁钻很罕见,这时候只能求助外部。有了这个需求,自然就诞生了帮忙对接专家与分析师的机构。我们一般把它们叫做专家网络。行业里比较有名的有三家——凯盛融英(Capvision)、商霖华通(BCC)、格理集团(GLG)。前两家都是国内起家,最后这家是美国公司。有意思的是,凯盛融英的英文官网说自己总部在纽约和上海;而中文官网则说自己的总部在上海,说自己的纽约是“分支机构”。Anyway,这些专家网络,会根据咨询公司等客户的采访需求,跑到领英、脉脉之类的地方找到相应的专家,然后联系这些专家,问问他们有没有兴趣赚点外快。一般收费是按小时收,一小时几千块。有的专家网络会有试用,比如打了电话后发现这个专家什么都不懂,或者是方向不符合,那么10分钟内挂掉的话可以不收费。我以前做咨询的时候,也听说有很没品的项目经理,会打几十个专家电话,每个只聊10分钟。证券公司、投资机构也是专家网络的常客。平时你们会经常看到券商会组织的电话会,有不少就是通过专家网络,邀请行业专家来分享。而投
又一个IPO黄了,事关国家安全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