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像素
人间像素
暂无个人介绍
IP属地:未知
3关注
11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人间像素
2022-11-23

数字实业新青年,开小超市的 Z 世代

今年 20 岁出头的艾琳从大学毕业即创业,在北京海淀区经营了一家百平米的小超市。 和同龄人一样,艾琳喜欢密室逃脱和去网红店打卡。创业这件事有些偶然,她没写满篇“闭环”、“用户痛点”之类词汇的商业计划书,也没跟人聊过新消费浪潮,只是出国读书的计划搁浅,家里需要有人帮忙把超市接起来。 父母想放手让她去干,艾琳也接受了这个考验。“我爸告诉过我一句话,超市里的小事很多,如果你能把所有的琐事都处理好,做别的任何事情都没有问题。” 如今,她已经从一个青涩的学生蜕变成合格的店铺经营者,把小店打理得井井有条。 和她相比,32 岁的小高已经是“资深店主”了。他的店铺在西直门附近,卖零食和日用百货。但小高不满足于只坐在店里收钱,他在社交平台上建起了社区团购群,用“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模式,招揽了不少忠实的“粉丝”。 今年 11 月,他的第二家小店也准备开张了,店铺选在北京西站附近,规模也比第一家店翻了三倍。 有数据显示,小型食杂店——即俗称的“夫妻店”,在全国的数量高达 700 万, 是连锁便利店数量的70倍左右,出货量占我国零售市场 40%左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终端形式之一。 像艾琳和小高这样的新时代终端经营者,正在用数字化和新思路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他们也因此有了个共同的名字——数字实业新青年。 年轻人的超市,更有人情味 今年 4 月刚接手小店的时候,艾琳过了一段手忙脚乱的日子。店铺事情繁杂,小到从哪里进到新鲜的蔬菜,大到计算当日的收益,每件事她都要重头学起,经常从早上忙到夜里两三点。 经过半年的磨炼,现在艾琳不仅学会了对进货打价、处理客诉,还能把员工的工作安排妥当。她的脾气也好了不少,偶尔有顾客因为小事抱怨,她也会鞠躬道歉,处理得让大家都满意。 “00 后”艾琳是个标准的“Z 世代”。她打扮时髦,喜欢穿一身黑色,画精致的眼线,一头闷青色的长发随意地盘在脑后,做事干脆利落。 艾琳管理下的
数字实业新青年,开小超市的 Z 世代
avatar人间像素
2022-10-03

盲盒、娃娃与“高龄少女” | 潮玩藏家故事①

收藏这件事不分年龄、性别、财力,讲得都是人与物之间难以割舍的联系。 有的人留住时光的方式就是收集生活里的小东西,车票、电影票、门票、朋友随手写下的纸条……收藏的品类,大抵就代表着藏家的生活方式。 回到潮玩的藏家,藏家都如何对待自己的藏品,也就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 有新入门的藏家在大城市漂泊不定,就将心爱的玩具摆放在工位上一抬眼就能看到的位置,积少成多,来日搬工位乃至换公司,妥善安置这群宝贝才是第一要务。 有的藏家热衷同好聚会,也有的藏家与玩具相处的方式就是:待在一起。 有的藏家咬牙换房,为了给多年收藏腾出更多的展示空间,家中种种巧思,皆是为了陈列那些投入了感情与时间的玩具。 有的藏家从收藏延伸至开店,将家中展柜摆不下的拿去橱窗乃至仓库,却在被人询价时一遍遍回应:不卖。 很难简单说明成年人留恋玩具都是在弥补什么,正如我们很难给潮流玩具的玩法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有人说盲盒不算潮玩,有人说潮玩已是艺术,有人说凭运气抽中才是真玩家,也有人为了心仪的作品加价数倍。 我们无法在有限的篇幅里还原藏家江湖的全貌,即使是列位藏家的故事,也仿佛只是推开他们那座玩具宝库的大门,小心翼翼朝里望了一眼。 甜欣是我记录下的第一位潮玩藏家,她的故事,与少女心有关、与成长有关、也与资本有关。 “你知不知道曲家瑞?” 《康熙来了》中这个收集二手娃娃的教授,在年少的甜欣心里埋下了收藏的种子。“当时我就想,长大以后,我也要做收集娃娃的人。它们不一定值多少钱,却代表着一段经历、一段过去。” 遇见娃娃 在读高中之前,甜欣的世界里没有娃娃。 邻居家的哥哥玩四驱车,她觉得特别新鲜,跟着看动画片《四驱小子》,也央求家长买了赛车模型,回来自己拼。 高中时,收集娃娃的这颗种子终于在甜欣心里发了芽。迷上毛绒娃娃后,她又买了不少日本的轻松熊和迪士尼玩偶,还收藏麦当劳、肯德基的儿童套餐玩具。 这些玩具至今还留在家里。 毕业后,甜欣
盲盒、娃娃与“高龄少女” | 潮玩藏家故事①
avatar人间像素
2022-04-22

在上海做团长,他们不嫌麻烦,能帮就帮

 一幢楼、28 户、69 人。在此之前,他们的交集从未如此密集。从按序下楼排队做核酸,到每日填写抗原结果,再到拼单购买一条鲈鱼或一份果蔬……他们逐渐熟悉那些不曾留意过的“室号”。一种默契则悄然形成——每天共聚在几份“云文档”里,轻轻打上一个“勾”,就像发出一个响亮的信号,“我在”。这是疫情之下的一个缩影,一个月来,从弄堂小巷,到小区楼宇,“团长”正在上海各个角落涌现。他们依托一个个团购群、一份份共享文档,发出信号。一行一列之间,承载的也早已不只一些数字和符号,更是邻里间互帮互助的人情味。女儿是我的副团长,一起帮独居老人顺利参团4 月 8 日,时近凌晨 1 点。一方小桌前,丁心仪的女儿仍紧盯电脑,忙着核对表格数据。这位 11 岁的小姑娘,决心在今夜做好妈妈的“副团长”。丁心仪一家,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对常居的长宁区熟悉至极。但此刻的长宁,有些陌生。窗外,临近的网红街难得冷清。往日人群熙攘的店铺门窗紧闭,风格各异的老洋房外也难寻人迹,倒是梧桐树和往年一样,悄然发了嫩芽,在夜里透着零星的绿意。这是丁心仪所在小区进入封控隔离的第 18 天。丁心仪自告奋勇,成为了楼里的牛奶团长,“小区群里很多老人和小孩都想喝,刚好我看到有靠谱的货源,就决定一试。”一栋楼,180 户人,14 箱牛奶。从开团、统计人数、订货,到送货、收款和最后核对,丁心仪全家出动,腾讯文档操作简单,女儿便主动请缨做表格统计和核算工作,丈夫则帮着收货和派送。「丁心仪的女儿画下爸爸送货时的样子」要让楼里想参团的老人也顺利参团,是丁心仪的小心愿。“我的公婆就住在隔壁,婆婆长期瘫痪在床,公公也不太会用手机,但至少有我们照顾。我们楼里那么多独居老人,他们怎么办呢?” 丁心仪还记得,在封控之初,居委会曾挨个打电话询问过老人们的物资情况和需求,物资紧张时也曾给丁心仪的公婆送过一些蔬菜。她希望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当年
在上海做团长,他们不嫌麻烦,能帮就帮
avatar人间像素
2022-12-21

翻车的清华学霸,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骂他?

12 月,“职场活人”任若阳火了。 这个来自清华大学的建筑系研一学生,以他在《令人心动的 offer》第四季中的表现被网友“骂”上了热搜。节目里,他被节目点评嘉宾汪苏泷称为“职场活人”,戏称他“目前还是活人”,谢霆锋和张杰为他的情商“担忧”,说他一定熟读过《钝感力》。网友们把他推上热搜,关键词也是“任若阳情商”,他们评论,“任若阳的情商是负数吗”“每次他一出场一发言都能把人惊到”“我从未在 offer 里见到如此有问题的人 ”…… 说起来,确实很久没有在一档职场综艺里看到这样的嘉宾了。 直来直去的“职场活人” 任若阳的第一次“翻车”是在本季面试期间。坐在三位严肃的面试官面前,他先提问“你们的设计是不是偏传统”,一度令画面十分尴尬。当面试官让他再提一个问题时,他不知怎么回事问出:“我到你们这里实习会不会很吃力?”嘉宾们评论,他像是把“内心 OS”都说出来了。 之后,在面试季被淘汰后,任若阳有机会重返直向建筑实习,面对带教老师“必须两次拿到第二名以上”的要求,这次,这位年轻的职场人战斗力满满。他和同伴马琪芮组成逆袭小队,和另外的三人组竞争。 但不知道是压力过大,还是证明自己的欲望太强烈,首次和小组成员见面,他就又制造出了一些尴尬气氛。当三人小组忙着讨论项目时,他旁若无人地走进了办公室,又在被怼后默默离开……这次,演播室里的嘉宾不仅为直来直去的金子鼓掌,也再一次看到任若阳心里的那股“轴劲儿”。 这次竞争中,他们接到的是一个偏设计调研类的任务,一心想帮助他晋级的马琪芮个性比较柔和,几次与任若阳的沟通都不太顺畅,面对他一定要在运动中心里建一个厕所,一定要在展示计划书里加入空间意向的内容,马琪芮怎么劝说都调转不了方向,只能无力地给出辩驳和暗示,旁敲侧击地让代教老师直接指出问题。而“耿直 boy”任若阳一旦认定自己的想法正确,就很难从中跳脱开来,这种“职场轴”被嘉宾们称为“管道视野”,即
翻车的清华学霸,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骂他?
avatar人间像素
2022-05-26

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幸好还有书籍

在高原牧区,行至人迹罕至的地方,只有嘛呢石在草地与天空之间静静伫立着。世界上最长的巴格嘛呢石经墙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石经墙背靠雪山,面向奔腾不息的雅砻江,靠着信仰一代代堆建、维护下来。在藏区,石渠县以高海拔闻名,4000 多米的平均海拔比拉萨还要高上几百米。石渠县下辖 22 个乡,乡镇之间距离遥远,交通不便。二十多年来,为了做家访,县中学藏文教师桑呷骑着摩托车几乎跑遍了这些大大小小的地方。颠簸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桑呷很少有空去想其他的事情。他知道目的地正有一家人在等候他的到来,他要去了解他们的情况,传达孩子学业上的进展。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告诉家长支持孩子读书的重要性。当老师以来,桑呷见到了太多学生因为经济原因在初中阶段就辍学,他们有的务农,有的早早嫁人,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脱离贫困的循环,这让他深感痛心。“特别到初三的时候,要跟家长交流学习的重要性,”桑呷说。“初中不是啥子大学或者研究生,但是如果要实现知识改变人,初中是一个门槛。”娃娃们的教育接力和许多偏远山区一样,石渠的教育资源匮乏。石渠不仅是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也以极端气候著称。藏区高寒缺氧,自然条件与工资待遇都留不住老师。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近两万名,目前只有 800 多名教师,尤其英语、物理、化学、音体美等专业教师匮乏。桑呷任教的县中在2 019 年才完成校舍改造,有了集体宿舍,还有了取暖器,全校两千多个学生第一次能够坐在温暖的教室里专心读书。「藏语老师桑呷扎根牧区教育事业 23 年 小龙/摄」桑呷今年 46 岁,前几年因为肝脏检查出毛病,他不再做班主任,只担任单科老师,但也十分忙碌。这已经是他在石渠县执教的第 23 年,带过上千位学生的桑呷,心里装着的,都是学校里的娃娃们。五月,石渠仍然飘雪不断,昼夜温差大。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统考,同学们早上 6 点多起床,要一直学到晚上 8 点。和内地的学生一样,他
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幸好还有书籍
avatar人间像素
2023-05-06

96小时日夜兼程,中欧公路与国货“出海”的黄金时代

“就送到这里了!” 陈红军目送着一箱货物走出国门,准备踏上返程的路。 这里是阿拉山口,96 小时之前,他从东莞的菜鸟仓库出发,满载通过跨境电商卖到欧洲的货物,他开着车穿越了四季,在 4800 多公里的路程中经过山川、河流、沙漠、戈壁与雪山,最终抵达阿拉山口。 这一车货物经过海关清关放行,进入哈萨克斯坦,会再继续向西。 它们还要再在欧洲境内再跑大概 10 天,经过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最终到达比利时。再从那里,去向千万购买中国制造商品的欧洲买家手中。 作为这趟中欧公路“跨国接力”的国内段运输司机,陈红军对这条线路已经相当熟悉。如陈红军所说:“它充满着诱惑,也充满着担心。” 每年,有数万辆货车通过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两个口岸,将中国商品运往海外,驾龄超过 30 年的陈红军,就是其中常来常往的一员。 01 陈红军开得这台“新东风”,长 16.5 米,宽 2.9 米,高 4.5 米,算上集装箱,买下来接近 80 万元,是他的第 17 辆车。 前几年陈红军的爱人退休,孩子们也都大了,陈嫂就跟着陈红军出车,做了一名全职“卡嫂”。陈嫂在车上做饭、睡觉,在服务区洗衣服,服务区常常没有热水,有时两三天都用不上热水洗脸,更不要说洗澡了。陈红军心疼老婆太辛苦,但陈嫂说:“不跟车的时候其实更累,主要是担心他有没有吃好睡好,现在我跟着他,起码能给他做口饭,也放心。” 「陈嫂跟车,为老陈做家乡饭」 这么大的一台车,夫妻俩有空就打水擦洗,开了五年、数十万公里,保养得还像新车一样。 不大的驾驶室,分隔出一个可供休息的小床,陈嫂睡上铺,陈红军睡下铺,车里有维修器械,也有锅碗瓢盆、车载冰箱里储存着能支撑半个月以上的食物,这台车夫妻二人忠实的伙伴,也是日夜相伴的家。 谈起和车有关的话题,陈红军的话匣子就关不上。 他从小就喜欢车。“在家里听到外面有拖拉机响,饭碗都丢下,赶紧出门看。” 因为喜欢车,陈红军做了
96小时日夜兼程,中欧公路与国货“出海”的黄金时代
avatar人间像素
2022-07-11

疫情中消失的求职选项,因“陌生人”而开启

如果时间能倒回一次,你最想从哪个时刻重新开始?-高考之后填志愿时,如果能多了解一些“每个专业到底学什么”就好了。-大一大二浑浑噩噩那两年,如果早点开始实习、为就业做准备就好了。-在保研和工作 offer 之间犹豫的时候,想清楚到底为什么继续读书就好了。-职场碰到瓶颈期之前,应该有很多时间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能、计划跳槽的……可逝去的时光追不回,那些用真实的血泪汗水换来的经验与教训,却可以成为一点微光,照亮后来者在迷雾中摸索的旅途。在这个因为疫情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的求职季,我们记录下四位职场“过来人”的故事,他们有的走了许多弯路才进入理想的公司或岗位,有的经历过通俗意义上的成功,却花了几乎一倍时间重新找到工作的意义,他们都曾经获得来自前辈的无私帮助,如今,也愿意将这些珍贵的“所得”,分享给每一个在人生转角徘徊的职场人。从新东方托福老师转入医疗咨询,最难的是不再怀疑自己-Lexie-医疗咨询-职业生涯时长:4 年作为伴随着手机成长起来的一代,Lexie 总觉得,在常常被短时的、碎片化的种种占据了注意力的今天,人们也常常忘记了要与人或事产生深入的连接。“很多时候我们都浅尝辄止,我们以为不断尝试就能发现这个东西适合我或者不适合我。”她说,“但现在我觉得,只要你盯住一个点,不断在里面深挖、不断去探索,它给你的回报一定是很大的。”产生这样的想法,与 Lexie 的职业选择有关。在五年的大学生涯里,她系统接受了生物学基础医学的训练,也燃起了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尤其是在清华大学做实验助理的那两年,站在科学的前沿,每天在实验室里跟小鼠打交道的生活单纯又充实。但也是那段整日在实验室的生活,让她发现自己似乎并不适合埋头做科研。“我可能喜欢动起来,多走一走,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于是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Lexie 选择了一条与许多同学都不同的路——去新东方做托福老师。“我第一份工作的定位就是磨炼我的技能
疫情中消失的求职选项,因“陌生人”而开启
avatar人间像素
2023-01-14

“我不是医生,却一年去一千次医院”

01 如果孤独可以分级,一个人去看病甚至做手术,至少可以排到八级。 根据上海市的诊疗数据,2021 年,上海市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次达 27249.09 万,出院人数 462.46 万,住院手术人数 425.22 万,平均每天有几十万人需要就诊,有两万多人需要做手术或办理出院。 需求一大,医院人多、路多、科室多,自己去看病就格外迷茫。每所医院都不同的程序、陌生的机器、排不完的队……对于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来说,独自就医变得越来越困难,帮助患者处理排队、取药、代问诊等服务逐渐成为刚需。 陪诊师这个新职业由此而生。 牛森森就是其中的一员。 02 今年已经是牛森森从汽车行业转行,成为一名专业陪诊员的第五个年头。 来找他的有独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有孤身一人的老人,有不愿意让家人知道自己生病的中年人,还有许多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上海求医的重病患者。 如今,他的工作日常就是在上海各大医院奔波往返,除了预约挂号、排队取报告、跑腿开药这些,还囊括了陪医患做相应的检查、协助办理各项入院手续等等事务,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吃饭,但是这种忙碌也让牛森森撑起了六口之家在上海的生活。 他说,这个职业做久了,你会懂得人最怕什么,最爱什么,也会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日子。 03 “非典”那年,不到 17 岁的牛森森中专毕业,来到上海。 说是到了上海,实际上坐了一夜火车,就直接坐上了开往厂区的大巴,成为汽车制造流水线上的一员。 “那时候在车上看了看上海,觉得上海也不过如此,也就是楼高一点。到上班地方的那一路上,还有好多沼泽地,也没有人烟。” 上了岗,牛森森就很少有休假的机会,那时节假日、周末几乎都要赶工加班,尤其是上早班的时候,早上上班时太阳还没出来,晚上下班时天已经黑了,“几个月没有见过太阳”都很正常。每个月工资发下来就寄回家,也没有人带着他出去玩。直到两年后,牛森森才第一次有机会到上海市中心逛了一圈。 接下来的职业
“我不是医生,却一年去一千次医院”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