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港探案
美港探案认证个人
老虎认证: 港美股财经专家
IP属地:上海
72关注
771粉丝
5主题
0勋章

从杉杉股份重整延期说起:大企业的“重整”,本来就是个慢功夫

昨晚杉杉股份发了公告,说控股股东杉杉集团跟宁波朋泽贸易的合并重整案,提交方案的时间要延后了,新的截止日期是12月20日。消息一出,有些朋友可能心里又咯噔一下,觉得是不是出了什么岔子。要我说,先别急着下结论,这种延期在大企业重整里其实挺常见的。 你看公告里写的延期理由:“债务人资产类型多、情况复杂,主要债权人需求多样,需统筹平衡”。这话听起来有点官方,但拆开看其实信息量不小。先说“资产类型多”,杉杉集团这么多年发展下来,业务铺得广,资产构成确实不简单,光要把这些资产理清楚、估明白,就得花不少时间。再说“债权人需求多样”,这其实是重整里最棘手的一部分——不同的债权人诉求肯定不一样,有的想快点收回资金,有的更看重长期偿付能力,协调起来确实需要反复磋商。 我留意到这次延期是管理人主动申请、法院依法批准的,说明不是在程序上卡住了,而是大家都在按规则办事。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七十九条,有正当理由确实可以延期,这次法院批准也说明理由站得住脚。 企业合并重整过程中,提交重整计划草案或执行重整计划时,遇到复杂情况申请延期是相对常见的现象。 辅仁药业等九家公司是医药行业的典型案例,由于重整投资人尚未确定,草案提交期限延长了三个月。隆鑫系的情况比较特殊,涉及13家公司,因为资产体量大、产业多元,重整计划执行期限再次延长了三个月。企业重整计划的延期,并非随意而为,它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在认为理由正当时,会裁定准许延期。 从市场反应来看,投资者这次好像也比较淡定。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大家逐渐明白了:股东重整是股东层面的事,上市公司还是该干嘛干嘛。杉杉股份自己也反复强调经营独立,业务没受影响,看来市场是买这个账的。 对于咱们投资者来说,面对这种延期,保持关注就好,没必要过度解读。重整本身是个过程,重要的是方向没错、程序合规。现在多花点时间把方案做扎实,比草草了事要强得多。我们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上市公司本身
从杉杉股份重整延期说起:大企业的“重整”,本来就是个慢功夫

渐进式路线筑基,地平线机器人-W(09660.HK)携手哈啰切入Robotaxi主航道

9月11日,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地平线机器人与哈啰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Robotaxi运营需求,打造端到端的L4级自动驾驶核心系统,加速Robotaxi的城市部署与商业化落地。 地平线与哈啰企业代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哈啰Robotaxi业务依托哈啰、蚂蚁集团、宁德时代等投资方的强大赋能,不仅具备强劲的资金动力,还拥有庞大用户基础、成熟的运营经验和丰富的服务生态,可高效支持规模化商业应用。在此次活动上,哈啰首款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HR1”(Hello Robot1)全球首发亮相,并公布计划在2026年实现前装车型量产,覆盖超10个城市、国际首城规模落地、达到万辆规模,2027年部署超5万辆正向定义面向全球的Robotaxi车型。 此次合作中,地平线提供的是覆盖L4级别自动驾驶的整套核心能力系统。这一系统由征程6P芯片、HSD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域控制器平台等关键组件构成,具备高算力冗余、高集成效率和平台化适配能力,能在多个城市、车型、运营方之间实现快速部署与规模化扩展。与传统项目制集成不同,地平线正在将自身的技术优势提炼为系统能力,并构建出一种可以持续授权、支持商业复制的“智能驾驶技术基座”。正是这种平台化能力,使地平线不仅能服务某一个运营方,更具备了嵌入整个出行产业链的长期价值。 地平线选择了以L2为起点的“渐进式路线”——从L2辅助驾驶起步,通过真实场景数据迭代验证,持续完善安全与监管策略,依托海量场景数据和功能闭环逐步覆盖城区和长尾场景,以快速迭代与扩展能力赢得市场。相比之下,跨越式路线往往直接面向L4,虽然在实验环境中能够快速展示高阶能力,但受限于成本高企、ODD边界模糊、体验不稳定等问题,始终难以规模化落地。渐进式路线则不同,它以量产为基础,边落地边迭代,既能积累真实道路数据、降低试错成本,又能在监管逐步成熟的过程中保持与
渐进式路线筑基,地平线机器人-W(09660.HK)携手哈啰切入Robotaxi主航道

禾赛科技:被低估的“激光之眼”,港股IPO让空头再无处遁形

兄弟们,把K线切到对数坐标,把估值模型调到最激进那档——禾赛科技来港股了。别急着喊“又一只流血上市的硬科技”,翻开它刚交的港股招股书,我看到的不是“融资续命”,而是“盈利核爆”:2024全年Non-GAAP净利1400万元,全球激光雷达赛道唯一全年盈利的公司,没有之一。空头们还在抠“赛道卷”“价格战”的老黄历,人家已经把正向经营现金流6亿元拍在桌上,四季度单季净现金流13亿元,账面子弹比大部分车企还多。一句话——这不是流血上市,这是端着机枪来港股抢筹码。 先说行业:从“可选”到“刚需”,激光雷达只用三年 别再纠结“视觉派还是激光派”,数据说话:2025上半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L2+装车率82.6%,16万元以下车型开始标配激光雷达,渗透率曲线比当年安卓机替代塞班还陡。政策更狠——AEB前装率半年冲到64.4%,C-NCAP 2026把激光雷达写进五星安全线,不做就滚出新车目录。全球市场同步踩油门,Yole预判2025年全行业交付破300万台,是2020年20倍。一句话,激光雷达已从“秀肌肉”变成“上车通行证”,赛道天花板刚被掀开。 技术:自研芯片+硅化阵列 禾赛能把毛利率稳在40%+,核心是把“卖硬件”做成“卖芯片”。收发模块全自研,一颗芯片替代传统数百个分立器件,BOM成本直接砍半; 禾赛从2017年开始做激光雷达收发模块的芯片化,8年投入,激光器、探测器、激光驱动器、TIA芯片、ADC芯片、数字信号处理器和控制器——整整七个关键部件全部啃了下来,实现100%自研 硅化VDA阵列让线束从几百根变成几根,自动化贴片良率拉到99%以上。结果?ADAS产品毛利率41.2%,机器人产品线毛利率34.5%,双双把同行甩出10个点。更夸张的是研发费率——2025Q1已降到12%,仍保持年化百项专利,真正“一边省钱一边堆护城河”。 出货量=话语权 2025上半年禾赛激光雷达总交付54.8
禾赛科技:被低估的“激光之眼”,港股IPO让空头再无处遁形

特朗普家族下矿:American Bitcoin上市引发比特币矿企重估

上周三,American Bitcoin(NASDAQ: ABTC)在纳斯达克完成挂盘交易,盘中涨幅一度达90%,三次触发熔断,收盘股价8.04美元,市值73亿美元,成为年内最吸睛的 IPO 之一。 市场之所以沸腾,核心在于“特朗普”:American Bitcoin由美国总统长子小唐纳德·特朗普、次子埃里克·特朗普、联合北美比特币矿企 Hut 8 于 2025 年 4 月 1 日共同设立;Hut 8 把几乎全部比特币挖矿的专有矿机(ASIC)注入新公司,换取 80% 股权,特朗普家族则通过 American Data Centers 持股 20%。 为抢时间窗口,双方再拉来已在纳斯达克挂牌的 Gryphon Digital Mining 进行全股票合并,以及通过私募配售融资2.2亿美元。 公司还吸引了一批业内知名投资者:例如,加密货币交易所 Gemini 的联合创始人温克莱沃斯兄弟(Tyler Winklevoss和Cameron Winklevoss)作为锚定投资者参与了American Bitcoin的上市融资。 一次备受瞩目的IPO,为何能点燃挖矿赛道的市场情绪?围绕这起资本市场新事件,本文将从事件本身到政策走向,再到公司模式与行业外溢效应逐层展开,系统拆解AmericanBitcoin,并探索还有哪些上市矿企值得关注。 特朗普家族为何“下矿” 相比今年大火的 meme 币、稳定币、RWA 等赛道,比特币挖矿作为数字经济的“老基建”,在话题热度上确实没那么出圈。所以,当特朗普家族突然杀入这一赛道时,业内一度大呼意外。 American Bitcoin的核心人物是特朗普的次子埃里克·特朗普。他不仅是 American Bitcoin的联合创始人,还直接担任公司首席战略官,主要负责整体战略布局,包括矿场选址、挖矿规划以及比特币资产配置策略。 其实稍微研究一下就能看出逻辑
特朗普家族下矿:American Bitcoin上市引发比特币矿企重估

从元保2025Q2财报看机会: 业绩亮眼,“错杀标的”机会已现

盯了元保2025年Q2财报几天,越看越觉得巴菲特那句“别人恐惧我贪婪”,放在元保身上太合适了。今年4月刚上市的保险科技公司元保,拿出了一份扎实的上市后首份Q2财报,股价却反向调整,我想说的是:好公司的调整,从来不是风险,而是给耐心者的机会。 既然要聊透这只标的,不如顺着逻辑拆:先搞懂它为啥调整,再看清它的机会在哪,最后咱们再判断,它到底算不算“值得贪”的好公司。 先解因:市场盯着费用慌了神,却漏了核心数据 这段时间元保股价被压着,我翻了不少机构点评,发现核心分歧居然在费用上——很多投资者只看到费用数字涨了,就下意识觉得烧钱模式不可持续,却没耐心把营收、净利润串起来算笔总账。 其实财报里的数字已经说得很明白: 2025年上半年营收20.4亿(约2.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5.29亿增长33.4%; 二季度单季营收10.7亿(约1.49亿美元),同比涨25.2%,环比还能再涨10%,这增长不是昙花一现,是实打实的环比向上。 更惊艳的是盈利能力,这才是最该被关注的点:上半年净利润直接飙到6亿元(约8373万美元),差不多是去年同期3.29亿的两倍;二季度单季净利润3.05亿,同比增速更是冲到55.6%。 说实话,能在行业波动期把净利润增速做到这个水平,已经不是超预期,而是降维打击了,放在整个保险行业都很能打。 再看机会:费用增速反而拖后腿?这才是内生增长的信号 既然聊到费用,咱们就把这笔账算细,市场担心的烧钱模式,在元保这里根本不成立。 2025年二季度,元保总运营成本及费用是7.722亿(约1.078亿美元),同比增长16.0%,但拆分来看,三个数据藏着大逻辑: 运营及支持费用4090万,同比基本没动,控费能力很稳; 营销费用6.021亿,同比只涨14.1%,重点来了,这个增速远低于25.2%的营收增速、55.6%的净利润增速。这说明什么?元保的增长不是靠砸钱买流量堆出来的
从元保2025Q2财报看机会: 业绩亮眼,“错杀标的”机会已现

全面告捷!极智嘉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 营收利润劲涨,经调整EBITDA转正,再获破亿大订单  

(2025 年 8 月 29 日,香港)全球智能型机器人引领者极智嘉(股票代码:2590.HK)今日宣布其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经审计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公司收入同比增长31.0%至人民币10.25亿元,毛利同比增长43.1%至人民币3.6 亿元,亏损净额大幅收窄超90%,经调整EBITDA(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转正至人民币1,162万元,彰显强劲发展势头和商业化能力,逼近盈利拐点。业务方面,公司录得订单人民币17.60亿元,同比增长30.1%,并斩获超亿元大订单,同时在大客户复购、新客户、新行业及新渠道拓展方面均实现突破性进展。 商业化能力领跑:营收利润双升 经调整EBITDA转正 2025年上半年,极智嘉收入达人民币10.25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7.82亿元增长31.0%。非中国大陆收入占比79.5%,反映全球化布局成效。毛利同比增长43.1%至人民币35,991.4万元,毛利率提升至35.1%。 经调整亏损净额(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大幅收窄94.0%至人民币1,190万元。经调整EBITDA(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从2024年同期的负人民币16,983万元转为正人民币1,162万元,标志著公司盈利能力的根本性改善。 极智嘉营收规模持续引领港股机器人企业,经营质量进一步提升,逼近盈利拐点,商业化能力领跑全球ToB机器人行业。按2024年收入计,极智嘉连续6年稳居全球最大的仓储履约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领导地位巩固。 全球业务强劲:再获破亿订单 业务持续突破 2025 年上半年,公司业务实现多项突破性进展: 订单稳步增长: 2025年首六个月录得订单人民币17.60亿元,同比增长30.1%,其中,最大单笔订单额超亿元。 全球化布局持续深化:截至2025年6月30日,极智嘉已向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付超过66,000台机器人,拥有完善的全球
全面告捷!极智嘉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 营收利润劲涨,经调整EBITDA转正,再获破亿大订单  

诺亚控股:逆风中展翅,二季度业绩与战略布局双丰收

在财富管理行业艰难前行的当下,诺亚控股(06686.HK)以其稳健的经营策略和前瞻性的市场布局,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今天,诺亚控股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公司不仅在收入和利润上实现了显著增长,更在全球化战略和产品创新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业绩全面复苏,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诺亚控股2025年第二季度的净收入达到6.2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环比增长2.4%。其中,股东应占净收益1.79亿元,同比大增79%,每股美国存托股基本收益2.56元。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产品分销的强劲表现,尤其是私募证券基金产品的贡献显著。 经营收益同比增长20.2%至1.61亿元,非公认会计准则下的股东应占净收益更是同比飙升78.2%至1.89亿元。这样的增长不仅反映了诺亚在财富管理行业的稳健经营能力,也体现了其优化成本结构、提升运营效率的战略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诺亚的境外收入持续增长,目前已占净收入总额的近50%。这一数据充分说明,诺亚的全球化布局正在逐步兑现预期,为未来的长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投资产品分销强劲,境外市场表现亮眼 2025年第二季度,诺亚分销的投资产品总价值达到170亿元人民币(24亿美元),同比增长17.7%。其中,私募证券基金产品分销增长尤为突出,同比大增44.4%。境外投资产品分销额为83亿元(12亿美元),同比增长5.1%,主要得益于私募证券基金产品的增长(+10.3%)。 从客户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6月30日,诺亚的注册客户总数达46.46万人,同比增长1.2%。其中,境外注册客户数1.9万人,同比增长13.0%,环比增长4.2%。境外客户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印证了诺亚在全球华人高净值客户群体中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此外,诺亚在2025年上半年整体表现同样稳健,净收入12.441亿元,股东应占净收益同比增长41.6%至3.275亿元。境外
诺亚控股:逆风中展翅,二季度业绩与战略布局双丰收

找钢集团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2.2%,国际业务爆发式增长

8月27日,找钢集团(6676.HK)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公告,围绕 “国内基本盘稳增长、全球化、多品种化以及全面AI化”的公司战略,找钢集团多项业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业绩稳健增长,国内基本盘稳固 今年上半年,找钢集团实现营业收入7.97亿元,同比增长12.2%。在钢铁交易方面,平台累计注册供应商超1.6万家,累计注册客户超18.9万家,覆盖SKU超65万种。 今年上半年钢铁交易额达638亿元,钢铁交易吨量超1910万吨。2025年第二季度平台钢铁交易量相比去年第四季度提升15.2%,环比第一季度提升54.8%,交易业务呈现逐步走强的趋势。 与此同时,伴随着上市后公司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据显示,中小企业交易服务单吨服务佣金上半年同比增幅达27.5%。 国际业务爆发式增长,探索RWA和稳定币在海外的应用 受益于中东和东南亚旺盛的基建需求,找钢集团通过与央国企合作,积极推进海外业务的本土化。目前已经在阿联酋、沙特、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子公司。 2025 年上半年,国际业务营业收入3.4亿元,同比增幅38.9%,交易吨量同比增幅58.0%,毛利同比增幅90.5%,单吨毛利持续增长,同比增幅20.6%。 在东南亚,找钢国际参与了包括中泰高铁、马来西亚物流中心等重大基建项目,有效解决了中国企业在出海中面临的供应链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的问题,提升了工程建设效率。数据显示,东南亚公司交易量约4.5万吨,环比2024下半年增幅达441%。 在阿联酋,公司第一个加工厂将于年底落地迪拜工业城,达产后年产量可达40万吨。这不仅能快速填补区域的产能缺口,也将为国际业务的长期增长奠定基础。找钢国际计划在未来3年时间内,成为一带一路地区最大的钢铁供应商,实现海外再造一个找钢网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大宗商品交易的重要应用场景,找钢国际正在积极探索
找钢集团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2.2%,国际业务爆发式增长

地平线机器人-W(9660.HK)上半年收入同比大增67.6%至15.67亿元,产品解决方案量价齐升

8月27日,地平线机器人-W(9660.HK,简称“地平线”)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公告。公告显示,公司上半年收入15.67亿元,同比增长67.6%;毛利润达10.24亿元,综合毛利率65.4%;现金储备161亿。2025年上半年地平线总体业绩延续去年狂飙增长势头,核心财务指标迈上新高度。 产品及解决方案量价齐升,驱动公司业绩大涨 2025年是智驾普及之年。数据显示,上半年自主品牌车企销量强劲增长,其市场份额已占据中国乘用车市场的63%以上,同时,其辅助驾驶渗透率已从2024年底的51%上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9%;搭载中高阶辅助驾驶功能(即高速NOA和城区NOA功能)的车辆占所有智能汽车销量的比重,已从2024年底的20%上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2%。这意味着,在中国每售出10辆车,超过6辆配备辅助驾驶功能,其中超过2辆具备中高阶辅助驾驶功能。用户对辅助驾驶功能接受度不断提高,辅助驾驶功能正成为主流刚需。 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地平线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翻倍式增长提供广阔空间。2025年上半年,地平线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实现出货量与单车价值量齐升,成为驱动公司业绩高速增长的核心原因。 报告期内,地平线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翻3.5倍增长,营收7.78亿元;出货量198万套,同比翻倍增长。业务营收与出货量双双创新高,地平线产品解决方案备受市场认可,竞争力强大。 出货总量上升的同时,在新一代产品征程6系列量产的推动下,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出货结构进一步优化。中高阶产品解决方案实现出货量98万套,较去年同期激增6倍;占总出货量的49.5%,并贡献了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超过80%的收入。中高阶产品解决方案销量爆发增长,意味着新一代产品征程6系列投产即取得市场成功。 因中高阶产品解决方案交付比例的提升,单车价值量大幅提升至去年同期的1.7倍。这验证了地平线对智驾市场向高而行的判
地平线机器人-W(9660.HK)上半年收入同比大增67.6%至15.67亿元,产品解决方案量价齐升

从退市边缘到股价飙升 新氧凭什么实现逆转?

提起医美,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价格昂贵”“明星名媛专属”的刻板印象。的确,传统观念里的医美往往与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元的整形手术划上等号,而新闻报道中偶发的医疗事故,也令许多爱美者望而却步。 然而,行业悄然兴起的“轻医美”浪潮正在颠覆这一认知。作为非手术医美手段,它凭借创伤小、恢复快、时间灵活等特点,愈发受到爱美人士的青睐。 近期,轻医美行业最具标志性的事件莫过于电商巨头京东的跨界入场。而在京东之前,作为“互联网医美第一股”的新氧早已开启了从线上平台向线下自营的战略转型。 2023年5月,新氧在自己的办公室楼下开了第一家线下轻医美诊所。8月15日发布的二季报显示,新氧已在北上广深等9个主要城市布局了29家门店,活跃用户数超过10万人,门店总营收1.44亿元,同比增长426.1%。这已经是新氧连锁业务连续七个季度实现增长,且首次成为集团最大的收入来源。 行业数据统计,到2030年,中国轻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约3400亿元。据新氧方面的测算,未来,中国轻医美连锁渗透率预计将达到30%,新氧作为行业头部企业,有望实现25%左右的市占率,对应市场规模将近260亿元。 1、被热议的新氧医美店 “不过度消费顾客,亲切但有边界感。”这是李芸(化名)体验过新氧青春诊所的项目后,最强烈的感受。 作为一名80后大厂市场总监,李芸是轻医美的资深用户,她以往的项目多在韩国、日本等医美市场成熟的国家进行,国内的医美机构她去过几次就被推销办卡的小姐姐们劝退了。 去年开始,李芸注意到,一种“不推销”“不绑卡”“不充值”的轻医美新形态,在医美圈被越来越多人讨论。当她在手机上定位北京进行查询时,相关项目的价格让她感到意外 ——其中热度较高的“BBL hero”项目,在该类机构中6次疗程的报价为5999元。 抱着疑惑,李芸在线上预约好时间,线下“以身试法”,果然,之前准备的一肚子拒绝话术全都没用上,“从前台接待
从退市边缘到股价飙升 新氧凭什么实现逆转?

圣贝拉喜盈赛道政策东风,上半年开启全面盈利

近日,全球家庭护理板块首家上市挂牌公司——圣贝拉集团(2508.HK)正式披露其登陆港交所后的首份业绩答卷。在宏观经济承压、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大环境下,这家产后护理龙头不仅成功抵御宏观因素震荡,更一举交出“逆袭级”成绩单。 政策红利加持下的业绩数据跃升 今年7月底,国家育儿补贴方案正式公布,为母婴行业带来重大利好。据光大证券研究所测算,国家育儿补贴政策有望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约0.14-0.2个百分点。 在育儿补贴、延长产假、托育费用个税抵扣等“真金白银”政策与女性“悦己”意识、家庭结构变化的双重催化下,中国产后护理及修复行业渗透率持续提升。根据沙利文报告显示,2025年家庭护理行业的规模将增长至人民币8,053亿元。其中产后护理及修复行业依旧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2025年家庭护理及修复行业的规模将增长至人民币793亿元,预计2025年至2030年的行业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0.4%。华泰证券分析师在最新研报中认为,家庭护理行业板块增长空间在未来仍将进一步打开。 作为家庭护理头部企业的圣贝拉,率先站上行业风口。相较于其他月子中心,圣贝拉以涵盖新生儿护理、产后修复、健康食品领域的全周期价值链闭环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获得全速增长。据中报披露,2025年上半年,圣贝拉集团(含受托管理月子中心收入)总收入达人民币5.23亿元,同比增长35.0%。集团层面实现营业收入4.50亿元,同比增长25.6%,归母净利润实现3.27亿元,较去年同期实现全面扭亏,经调整净利润0.39亿元,经调整净利率提升3.8个百分点至8.6%。 与此同时,圣贝拉的经营规模也在上半年获得扩张。受益于公司推出的「合伙门店计划」,受托管理月子中心与集团门店同时扩张。受托管理门店的收入规模达到了人民币73.0百万元,同比增长160%。而圣贝拉集团已在全球拥有113家门店,仅就2025年上半
圣贝拉喜盈赛道政策东风,上半年开启全面盈利

矿企BitFuFu管理算力大幅提升,二季度经调EBITDA飙升631%

纳斯达克上市的比特币矿企BitFuFu(FUFU)在8月15日美股开盘前交出了二季度成绩单:营收1.15亿美元,环比大涨47.9%;调整后EBITDA 6,069万美元,同比激增631%;净利润更是超去年同期的35倍,达到4,714万美元,远超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 BitFuFu第二季度的比特币产量为1,060个,其中云挖矿业务产出917个,占比86.5%;自营挖矿业务产出143个。截至2025年6月30日,BitFuFu持有的比特币储备增至1,792个,稳居亚洲第六。 财报发布后,BitFuFu盘前股价迅速拉升,涨幅一度接近50%。 公司管理层在随后的电话会上披露了更多挖矿效率提升的运营细节,以及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信息量相当可观,也为外界进一步理解公司战略提供了更多线索。 云挖矿强势领跑,机构需求推升业绩 云挖矿依旧是二季度BitFuFu的核心增长引擎,收入9,430万美元,同比增长22.3%,环比增长75.6%。 这一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机构客户需求持续升温,新客户在二季度贡献了云挖矿收入的51%。随着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持续,叠加全球加密货币监管环境改善的双重因素,机构投资者正积极在资产配置中增加比特币。相较于直接购买,云挖矿服务无需管理矿机,且潜在收益更高,其低门槛与灵活性正吸引越来越多投资者入场。截至6月底,BitFuFu云挖矿注册用户数已达到623,114人,同比增长57.7%。 值得注意的是,BitFuFu云挖矿业务的净收入留存率(Net Dollar Retention)达到59.5%,表明现有客户持续增购算力合约,客户黏性较强,这有望为公司未来带来持续且稳定的现金流。 为满足供不应求的云挖矿需求,BitFuFu在过去四个月内几乎将管理总算力翻倍,达到38.6EH/s,位列所有上市矿企前五;托管容量增至752兆瓦,管理的矿场分布于五大洲。 除云挖矿外,BitFu
矿企BitFuFu管理算力大幅提升,二季度经调EBITDA飙升631%

中东“后石油时代”,NWTN第一个吃螃蟹?

说到中东,大家的印象都是那些靠石油富得流油的国家,但现在我要告诉你:中东要往未来科技枢纽转型,而且会伴随着一波新兴产业发展! 今天我们聚焦阿联酋:这个传统能源大国正在举国之力,卯足了劲儿想撬动价值千亿的零碳出行市场。 最近的一项关键合作,把他们的计划暴露得清清楚楚。当地时间的8月6日,总部位于的阿联酋的NWTN Inc.(纳斯达克股票代码: $纽顿集团(NWTN)$ ),和迪拜的费罗克斯投资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目的是构建中东地区第一个零碳智能出行生态网络。 按照NWTN官方的说法,接下来他们会是费罗克斯投资集团及其全球生态资源在智能出行、智能制造、区块链解决方案等领域的首选合作商。他们会通过整车工程、Astra无人飞行器、智慧物流、智慧出行四大业务板块的建设来加速推进落地。 这件事全球资本市场引发关注度不小,因为最近阿联酋的国策在指向新能源。这次合作,很像是打出的第一枪。 1、从阿联酋的改变说起…… 让我们先从阿联酋的国家层面改变说起。今年3月,阿联酋内阁正式批准“We The UAE 2031”战略计划,把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目标定到了2.2万亿迪拉姆(6000亿美元)。在这加大鼓励外商投资的节骨眼上,NWTN和费罗克斯投资集团的合作,那真是踩着点来的,他们规划的能出行生态网络,跟阿联酋的国家战略完美契合。 从经济角度看,这项目靠本地化生产提升制造业附加值的操作,很像是有高人指点。协议里写着,整车制造方面,2027 年要实现汽车零部件本地化生产,既能降供应链成本,又能让产品更适配海湾国家市场。还会推出模块化车辆组装套件,满足中东及国际市场的认证需求。理想的话,这招能帮阿联酋减少重点领域的进口依赖,把自己的产业做强。尤其是在迪拜D33议程里“2033年经济翻倍”的目标下,这种产业本土化
中东“后石油时代”,NWTN第一个吃螃蟹?

一亩田冲刺纳斯达克:邓锦宏深耕农业B2B领域14年终要上市

图片 雷递网 雷建平 7月24日 一亩田(股票代码为:“YMT”)日前更新招股书,准备月底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一亩田此次发售452.2万股,发行区间为4.1美元到5美元,最高募资2261万美元。  一亩田创始人、CEO邓锦宏已奔赴纽约,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路演。 邓锦宏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专业。邓锦宏曾说自己最崇拜的企业家是马斯克,因为马斯克在做一件又一件非常有挑战,非常创新的事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很佩服。 如今,随着一亩田很快要上市,邓锦宏在奋斗14年后,终于要收获IPO。 年营收为1.61亿 毛利率81% 据介绍,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总部位于北京,是一家农业产业互联网企业,致力于以数字技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 图片 一亩田以搭建农产品B2B数字化产销服务平台开始,逐步发展成为覆盖种植、批发、流通等农业全产业链的综合性数字集团企业,旗下一亩田APP数字平台、豆牛智慧代卖、沃众田数字规模化种植基地、沃来逍代办帮销、AI精准营销五大业务板块,形成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服务模式。 图片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一亩田的平台已拥有超过3900万商家。2024年,平台促成了约1.47亿次搜索、5.83亿次通话和即时消息,以及超过1.87亿次潜在交易。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平台上商家展示约2100万个SKU。基于自成立以来在交易匹配方面的丰富经验,2024年在农产品供应链中连接超过77万名卖家和约600万名买家,提供与农产品交易相关的精确、动态和最新信息。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一亩田的业务覆盖超过520个城市,**国大陆主要和次要农产品批发市场65%以上。2024年,一亩田进一步拓展了农业采购与交易业务,为本地的农业生产者和加工者拓宽销售渠道,并通过提供标准化和价格的实时市场信息,促进销售。至今,一亩田在大陆地区已建立了12家线下门店,实现农产
一亩田冲刺纳斯达克:邓锦宏深耕农业B2B领域14年终要上市

美国加密货币三法案通过,美股矿企迎重估潮,BitFuFu或成最大黑马

2025年7月17日,美国国会迎来历史性的加密货币立法突破。三项重磅法案—CLARITY法案、GENIUS法案与Anti-CBDC Surveillance State法案正式被众议院通过。其中,GENIUS法案已由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确立了关于稳定币的联邦监管框架,另外两项法案仍需在参议院获得通过,加密资产市场迎来了制度化的“成人礼”。 一边是政策大门彻底敞开,另一边则是市场情绪全面升温,加密矿企股迅速崛起,成为资本追逐的标的。 在这场监管重塑与价值重估的洪流中,刚刚登陆纳斯达克的矿企BitFuFu(NASDAQ:FUFU)正被越来越多投资者视为“被严重低估的最大受益者”。 政策拐点:三大法案如何重塑美国加密生态? 三大法案的通过,为美国乃至全球加密产业奠定了清晰的法律框架。 《数字资产市场清晰法案》(CLARITY Act)明确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对加密资产的监管职责,为数字资产市场参与者提供合规指南,定义数字商品属性,厘清法律边界。 《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ENIUS Act)为支付稳定币设计联邦监管标准,包括要求全额储备支持、每月公开披露以及对大型支付稳定币发行人强制审计,并强化反洗钱、消费者保护义务。 《反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监控国家法案》(Anti-CBDC Surveillance State Act)则禁止美国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s)在未经国会授权的情况下发行面向公众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并禁止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使用CBDC来实施货币政策,以保护公民的金融隐私和自由。 这三部法案的共同目标,是为美国加密市场提供制度根基。这些联邦法案虽不直接针对矿企,
美国加密货币三法案通过,美股矿企迎重估潮,BitFuFu或成最大黑马
接下来日本对美国关税的局势十分不妙。若美国对日本车加 35% 关税,会造成疯狂通膨吗?其实不会。美国人不会多花钱买涨价的日本车,会直接改买零关税的美国车。日本车主打大众市场,美国车可直接取代。性能差一点也无所谓,够用就好。问题是——汽车是日本经济的骨干,而美国又是最大出口市场。日本若坚持保护主义,还跟伊朗一样听信 TA­CO 交易员那套。 。 。那就真的准备完蛋$上证指数(000001.SH)$ $恒生指数(HSI)$  

银诺医药二度递表港交所,一款药撑起的46亿估值,是奇迹还是泡沫?

近日,一家名为银诺医药的生物科技公司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上市生死时速”。其首次递表失效仅隔6天便火速二次递表。背后是两年累计亏损超9亿元的亏损窟窿和仅够维持一年的现金流。 当资本寒冬遇上GLP-1减肥药热潮,这家手握“国产司美格鲁肽”的药企选择背水一战。王庆华教授十年磨一剑的依苏帕格鲁肽α能否撑起46.5亿估值?答案藏在招股书的字里行间。 11亿亏损与倒计时的现金流 天眼查显示,银诺医药是一家专注于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创新疗法的生物医药公司,公司核心产品是针对GLP-1R靶点的依苏帕格鲁肽α,一款公司自主研发的人源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可用于治疗T2D、超重和其他代谢性疾病。 作为亚洲第一家及全球第三家将原研人源长效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推进到注册审批阶段的公司,银诺医药在IPO前受到了不少投资人关注。 自成立以来,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KIP、同创伟业、中金资本等。2024年1月,公司在完成B+轮融资后的估值达到46.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年1月,公司核心品种依苏帕格鲁肽α获批上市,用于治疗二型糖尿病。银诺医药也由此结束了自成立以来连续10年零收入的状态。 招股书显示,2023年至2024年,银诺医药的其他收入及收益分别为1684.9万元、2005.5万元;年内亏损分别为7.33亿元、1.75亿元,两年累计亏损9.08亿元。 与此同时,2023年与2024年,银诺医药的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分别为1.65亿元及1.63亿元。截至2025年4月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45亿元。若按此烧钱速度,资金链断裂已进入倒计时。 具体来看,2024年净亏损同比减少主要由于研发开支减少3.90亿元,及行政开支减少1.71亿元。研发投入的断崖式下滑暴露了银诺医药的财务窘境。 对此,银诺医药也在招股书中表示,“自成立以来,我们蒙受了重大经营亏损,于
银诺医药二度递表港交所,一款药撑起的46亿估值,是奇迹还是泡沫?

小米宁王入局的220亿独角兽赴港!芯迈半导体能否用全球第三份额逆转业绩颓势?

在半导体赛道掀起赴港上市热潮之际,日前又一家得到小米、红杉、宁德时代支持的玩家被披露正在赴港上市。 6月30日,芯迈半导体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华泰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公开资料显示,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功率半导体企业,凭借自身强劲实力入选《2025全球独角兽榜》,估值高达220亿元。然而,在光环之下,同大多中小型半导体企业类似,芯迈半导体也隐藏着营收下跌、亏损扩大、毛利率“跳水”等问题。 站在资本与业绩的十字路口,企业底色到底如何? 半导体老兵带队,小米、红杉、宁德早早战队支持 芯迈半导体于2019年在杭州创立,自诞生之初便锚定半导体领域。 而这背后是专业创世团队对公司方向的把控。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任远程,拥有逾20年半导体行业技术及管理经验,其从浙江大学取得工程学士及硕士学位后,远赴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攻读并获得电气工程哲学博士学位。 此前,他曾担任MonolithicPowerSystems,Inc.旗下中国附属公司总监理,后又加入JoulWattTechnologyCo.,Ltd.任副总经理,丰富的履历为公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早期,星睿资本合伙人杨晓四甚至直言:“芯迈微半导体创始人是少有的具有端到端多产品研发及丰富产业化经验的带头人,核心团队具有大型SOC解决方案的丰富经验,是身经百战的完整全建制团队,非常丰富的4G/5G产品开发和量产经验,绝大部分成员是第二次做5G、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做4G,来自于美国的射频团队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这些是星睿资本投资芯迈微半导体的主要原因。” 在精英团队的带领下,公司凭借前瞻性战略眼光,果断收购韩国专注电源管理集成电路的SMI公司,借此成功切入功率半导体赛道。依托此次收购,芯迈迅速组建起专业的功率器件团队,并推出首个产品,顺利开启技术与产品的创新之路。 在这个向外并购扩张路上,其研发团队得到持续扩充。据杭州
小米宁王入局的220亿独角兽赴港!芯迈半导体能否用全球第三份额逆转业绩颓势?

瑞为技术赴港IPO:从小米美颜到“机场AI第一”的视觉智能商业化破局路

据港交所文件,厦门瑞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瑞为技术”)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赴港上市。华泰国际、建银国际、农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据悉,成立于2012年的瑞为技术,是一家由英特尔投资(Intel Capital)支持的视觉感知人工智能公司,除了英特尔,其投资者还包括绿地控股和中信证券。 截至目前,其开发的人脸识别等视觉技术已应用于机场、商店、工业园区和商用车辆。 且作为一家专注视觉智能技术和产品的AI企业,2024年瑞为技术已首次成功实现盈利,年度净利润达828.8万元。总的来说,其“机场AI第一”的标签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技术密码与商业逻辑? 十三年技术沉淀:从手机人脸识别到端侧智能的进阶之路 瑞为技术的成长史,几乎是中国AI视觉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缩影。 2012年瑞为技术成立之时,也是大量类似于瑞为技术专注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CV初创公司开始涌入安防市场之际,彼时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运用于安防行业逐渐成为行业趋势。 自成立初期,曾在**任职十载的创始人詹东晖便瞄准了“端侧智能”。与依赖云端算力的传统方案不同,端侧智能强调“本地计算+轻量化模型”,能在低延迟、低功耗场景下实现高效识别,这为后续在机场、车载等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落地埋下了关键伏笔。 技术积累的“厚积薄发”在早期合作中便显现:成立次年,瑞为的人脸识别技术便通过小米严格测试,成为小米3手机的智能美颜功能核心,随后联想、**也相继引入瑞为人脸识别技术方案;2014年,国内70%以上内置人脸识别和手势识别的智能电视采用其技术;2016年,公司明确“AI+公共安全”与“AI+商业数智化”双战略,转向更复杂的行业场景。 更大的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当年1月,瑞为首创的“刷脸登机”技术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落地,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全流程无纸化、无感知登机的机场;次年,其技术通过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工信部
瑞为技术赴港IPO:从小米美颜到“机场AI第一”的视觉智能商业化破局路

镁伽科技IPO:高研发投入下的自主智能体突围路径

凭借服务880家行业客户及15亿元人民币在手订单的坚实基础,中国自主智能体供应商镁伽科技正式申请港交所上市。此次IPO由摩根士丹利、华泰国际、德意志银行和建银国际共同保荐,旨在支持其持续高研发投入下的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 从招股书看,镁伽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国内智慧实验室自动化领域的收入领先者。 镁伽科技此时IPO恰逢制造业智能化需求爆发,以及AI向具身智能延伸的重要窗口期。公司能否叩开港交所大门,又是否能从高投入的科技赛道中杀出重围? 全球智能化浪潮下,双场景卡位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正显著改变全球工业格局,现代科研与制造环境对自动化系统的能力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传统自动化体系在集成人工智能技术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流程时,普遍面临处理海量实时数据的巨大挑战。 这一技术瓶颈,为镁伽科技等具备“AI原生”架构的自主智能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遇。这类企业在数据驱动的环境中,其底层技术架构具备处理复杂信息的先天优势。 市场研究机构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全球自主智能体机器人技术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约318亿元人民币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约1143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7.7%,并预计在2030年达到约3837亿元规模。 基于此广阔市场,镁伽科技的战略定位清晰聚焦于“智慧实验室+智能制造”这两大高价值应用场景,并重点服务于生命科学、新能源、半导体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关键产业领域。 镁伽科技的核心技术优势体现在其模块化系统架构上,镁伽科技Labillion操作系统能够有效整合包括Auflo、CellVue在内的多种智能体模块,显著提升在实验室场景中的部署效率和适应能力。 同时,镁伽科技FusionTwinX平台为消费电子和新能源生产线提供了融合数字孪生与实时优化功能的解决方案。正是凭借这种技术灵活性,镁伽科技在2024年中国智慧实验室应用场景的自主智
镁伽科技IPO:高研发投入下的自主智能体突围路径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