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一艘船,等待水涨。作者|沈伊人编辑|温丽虹假设此刻你是投资人,一位年轻的创业者找到你,他没有背景,气场也不强,但他很聪明、执行力强,对AI的手感和观点很不错。找到你的时候,他做对了一个产品,数据不错、增长也快,但你能看到它有很多缺陷。哦对了,它也没什么护城河。摆在你面前的,有三个选项:A:有共鸣,觉得这位创业者理解很深,投一把;B:经过严密分析,出于理性pass了;C:等他证明价值再投,但代价可能是,到时他的公司的估值已经20亿美元。如果你是投资人,你会怎么选?吴炳见的选择是A, “你之所以和创业者产生共鸣,是因为他理解得深刻,你也get到了他的一些点,这种时候没法靠逻辑。”“最好的选择其实只有第一个。”吴炳见说。这是吴炳见成为投资人的第12年。职业生涯开端,他加入百度成为一名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后转型做战略分析。2013年,他从百度离开,转身加入风投,如今是投资机构心资本的合伙人。在2022年底,他决心All in AI。作为从移动互联网时代一路走来的投资人,他亲眼见证过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红利的爆发与消退。然而,人类的历史进程悄然进入AI时代。从ChatGPT身上,他意识到,过去那套依赖网络效应、规模效应的投资逻辑,在AI时代尚未生效。所以吴炳见在面对创业者的时候,会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去问“终局是什么”,更要看“摸着石头过河”的本事。2023年年中,作为心资本合伙人的吴炳见参投了一家名为“心影随形”的公司。心影随形创始人Binson(刘斌新)当时想做一款AI娱乐伙伴。参投前第一次见面,吴炳见没问终局——这个问题无法回答,也没问市场规模——这个问题他心里有数。他们的话题单刀直入——如何去做产品。基于不成熟的模型能力,如何去做这款产品。验证产品后,又如何隐藏意图、减少竞争。吴炳见解释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当下有答案的问题:“如果去问终局,我看不清,他也看不清。他回答的只是他没
可用、可控、可靠的智能体,才是真正的AI生产力。2025年,企业级AI智能体正在成为产业智能化的关键变量。从“理解”到“推理”再到“执行”,一批智能体系统,正从实验室走入生产一线、嵌入风控体系、重塑业务流程。但在金融、能源、制造等对安全性、专业性、稳定性要求极高的“严谨行业”,AI智能体的落地依旧面临重重挑战:复杂的业务逻辑、高度敏感的数据环境、跨系统的技术整合壁垒,以及一系列尚未达成行业共识的“落地红线”,都让AI Agent的部署之路远非坦途。全球范围内,AI智能体已被视为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但现实是,垂直行业渗透率仍不足15%。企业亟需一条既能确保安全合规、又可规模复制的“实战路径”。2025年7月28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智能体驱动产业变革论坛”中,进行了一场圆桌对话——《实战派圆桌·解码严谨行业智能体落地的硬核突围》,讨论了企业级AI智能体的“实战情况”。本场圆桌对话由甲子光年首席内容官王博主持,集结了来自传统金融科技、保险、制造、数字银行等一线阵地的六位“实战派”:澜舟科技创始人兼CEO周明、信雅达董事长耿俊岭、未来式智能创始人兼CEO杨劲松、格创东智副总裁李楠、Zand Bank AI与创新负责人吴海山、众安保险首席数据官段朝阳。他们既是AI Agent创新路径的推动者,也是深耕行业多年、直面落地难题的建设者。他们会如何定义“智能体”的落地?又曾踩过哪些坑,建立起哪些关键认知?如何将大模型的通用能力与深厚的行业知识(Know-how)相结合?又如何确保智能体在复杂场景中的适配性与可控性?以下为本场圆桌对话的文字实录,经“甲子光年”编辑,有删改。王博:我们先请各位嘉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和所在的公司。周明:我是周明,来自澜舟科技,我们专注于将智能体技术应用于金融科技的各个方面。耿俊岭:我是信雅达的耿俊岭。信雅达成立于1996年,2002年在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