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向善财经
IPO向善财经
关注ipo,关注财经,关注巨头,更关注大事件背后
IP属地:未知
0关注
217粉丝
0主题
0勋章

2024年财报收官:中国乳业迎来哪些新风向?

$伊利股份(600887)$ $澳优(01717)$ $蒙牛乳业(02319)$ 文:向善财经 目前,各大上市乳企的2024年年报已陆陆续续发出。 看完后,一个念头告诉我,2024年应该算是中国乳企过去十年间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年。 在39家上市或挂牌奶业企业中,仅有15家实现营收增长,而且其中有8家增长幅度不及5%。 头部乳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蒙牛乳业最让人意外,营收下滑10.09%、净利润仅为1.05亿元,同比下降了97.83%,出现断崖式下滑。 那么,2024年中国乳业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交出这么一份市场成绩单? 供需失衡下,乳业的众生百态 要说现在国内乳业行业面临的问题,一句话总结就是:乳业正在深陷供给过剩、消费疲软困境。 从2018年开始,中国乳业产能供给就开始隐隐压过需求势能,出现“供强需弱”的格局。 在接下来几年里,尤其是2020年奶价短暂暴涨后,许多牧场误认为消费会进一步复苏,加大产能扩张,导致供给进一步扩大,形成彻底的供大于求的局面。 像2021至2023年,中国牛奶产量年均增速在6.7%以上,消费增长速度却在2%—3%之间。 消费增长慢更好理解,出生人口下降及消费降级,有目共睹,是当下时代的重要课题。 到了2024年,行业调整进入深水区,各个乳企已经很难安然无恙地应对此次行业调整。 其中,上游牧场首当其冲。 截止2025年2月底,国内原奶平均价格大约在3.1元/公斤,同比下降了约15%,相比2021年的高点,下跌了大约29.22%。 原奶价格的不断下跌,造成价格倒挂,各个牧场企业苦不堪言。 自2023年起,
2024年财报收官:中国乳业迎来哪些新风向?

顾敏上任第十年,微众银行进入转折期?

文:向善财经 最近,全国首家、同时也是最大的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正式交出了展业第十年的答卷。 但结果却让人感到有些沉重。 2024年,微众银行集团实现营收381.28亿元,同比下降约3.1%,出现了自成立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并且把时间线拉长来看,从2020年至2023年,微众银行的营收分别为198.81亿元、270亿元、354亿元、393.61亿元;对应的同比增速为33.69%、35.76%、31.03%、11.3%,整体也早已表现出了明显的放缓趋势。 如果再算上此次仅增长了0.81%的净利润,微众银行的成长性似乎已经临近了天花板。 这算是给微众银行的“新十年愿景”,平添了几分不确定性…… 腾讯流量,带不动微众银行了? 从财报来看,此次微众银行营收的下滑,跟核心的利息净收入板块关系不大,主要是由“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滑17.96%所引起的。 更具体点说,是当中的“贷款平台费收入”下滑导致的。 从2023年的134.15亿元,同比减少了14.31%至现在的114.95亿元。 这背后的原因,跟此前微众银行拳头产品“微粒贷”开展的联合贷款模式有关。 由于背靠腾讯旗下的微信、QQ等海量流量资源,所以微众银行和微粒贷也就能够借此与诸多金融机构合作放贷,即微众银行发放少量贷款资金,并通过大数据、AI技术负责为合作机构进行客户筛选、风控获客等前期工作,而数十家合作银行则负责发放大部分贷款资金,并承担大部分风险。 如此一来,微众银行就可以用很小的本金撬动大规模的贷款业务,并保持相对稳定的风险收益。同时,由于微众银行的实际生息资产规模没有那么高,所以整体净息差也一度能高达6%——7%,远超整个银行业平均水平。 不过遗憾的是,随着近年来宏观经济增速的持续承压,净息差不断收窄,银行业风险攀升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在此背景下,不少合作银行一边要面对收入增长的大打折扣,另一边还要承担不断提高的
顾敏上任第十年,微众银行进入转折期?

四年营收连降后首增,民生银行迎来绝地反弹?

$民生银行(600016)$ 近日,股份行的两位大哥,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前后脚发布一季报,业绩十分默契,营收利润双双下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生银行。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虽然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127.42亿元,同比减少6.89亿元,降幅5.13% 但民生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7%,其中净利息收入与净非利息收入均实现同比正增长。 要知道,截至2024年,不同于招行和兴业的起伏,民生银行的总营收已经连续四年下滑,从2020年峰值的1850亿下滑到2024年1363亿。 难道说,经过四年的蛰伏,民生银行将要迎来困境反转了? 但从财报上看,事实好像没有那么简单,民生似乎还是原来那个民生。 //增长背后有隐忧 先看营收,天眼查APP显示,一季度,民生银行营业收入368.13亿元,同比增长7.41%,环比增长6.30%。其中净利息收入248.66亿元,同比增长2.49%,环比下降0.32%;非净利息净收入119.47亿元,同比增长19.34%,环比增长23.38%。 业务及管理费同比增长0.61%,环比下降40.43%;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长40.78%,环比下降23.19%;税前利润142.46亿元,同比下降6.60%。 由上可以看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主要是由净利息收入和非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共同拉动的。 其次,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受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大涨影响导致。结合拨备覆盖率同比下降情况来看,很有可能加大了金融投资减值损失计提力度。 具体来看,因为非净利息收入的细节没有在一季度披露,从管理层自己的阐述来看,还是债券收益和中间业务增长带动的。 这部分收入能否持续是个问题,从去年年报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展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然后看净息差,通过拆解,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40bps,负债
四年营收连降后首增,民生银行迎来绝地反弹?

IPO路上,桂林银行还要走多久?

近日,桂林银行公布了2024年年报。 在看财报数据同时,突然发现吴东不再担任董事长职位了,改为行长张先德暂代董事长职务,对此,年报中并未透露相关原因。 这并不是件好事,要知道,如今桂林银行正处于上市辅导的关键期,临阵换帅,兵家大忌。 如今张先德既当行长又暂代董事长,压力不可谓不大。 至于压力有多大,还要通过财报数据来找出答案。 //桂林银行财报公布:高收益与高波动成为关键词 数据显示,2024年,桂林银行实现营收109.37亿元,同比增长了5.56%;实现净利润22.80亿元,同比增长了10.21%。 从这看,2024年桂林银行实现了业绩双增长,这一成绩足以使其跻身银行领域“优等生”的行列。 不过具体看,桂林银行增长背后有隐忧。 桂林银行实现业绩增长主要依靠的是非利息收入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增长。 2024年,桂林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7.11亿元,同比增长了76.81%。 其中,桂林银行实现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37亿元,而2023年还是亏损4.16亿元。 仔细看,净手续费及佣金增长主要是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增加所致。 其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为8.49亿元,相比上一年增长了5.56亿元,增幅达到了198.30%。 相比较来看,桂林银行传统中间业务,像结算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银行卡手续费收入、代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营收缩减。 可见,在中间收入增长上,桂林银行相当依赖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呈现单一性。 在投资上,桂林银行实现投资收益12.13亿元,同比增长了42.84%;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收益达到了1.97亿元,同比增长了225.93%。 通过这些整体增长的营收业务不难发现,桂林银行去年能实现净利润大幅增长,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变动。 在去年,资本市场迎来了“股债双牛”,增强了理财产品的吸引力,为银行理财业务提供了增加获客契
IPO路上,桂林银行还要走多久?

一季报又“失守”,汤臣倍健何时走出泥潭?

$汤臣倍健(300146)$ 文:向善财经 最近,汤臣倍健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 表现怎么样呢?依然不尽人意。 报告期内,汤臣倍健实现营收17.92亿元,同比下降32.29%;归母净利润4.55亿元,同比下降37.44%;扣非净利润为4.09亿元,同比下降42.36%。 这几乎是延续了2024年的阴霾。 过去一年,汤臣倍健营收68.38亿元,同比减少27.30%,归母净利润6.528亿元,同比减少62.62%,出现了自上市以来的最大业绩“滑铁卢”。 说实话,作为国产保健品行业的龙头,汤臣倍健交出这样的成绩单,无疑是让人有点揪心的。 那么汤臣倍健到底怎么了?问题出在了哪?作为掌舵人的梁允超,又该如何对症下药呢? 汤臣倍健的烦恼,心有余而力不足? 汤臣倍健董事长梁允超在《2025汤臣倍健董事长致股东信》中写道,“膳食营养补充剂(VDS)新周期、新格局正在急剧变化中,急挫比温水煮更让人顿醒”,“在医保和购买力双重影响之下,零售药店正发生重大的变化”。 言下之意,现在汤臣倍健的业绩下滑,似乎是由消费环境的变化、行业竞争的加剧、销售渠道分化等外部原因造成的,“非战之罪也”。 乍一看好像有点“甩锅”,但实际上,梁允超们的“喊冤”并非无的放矢。 由于高毛利,低进入门槛的行业特性,所以保健品市场一直以来都处在充分竞争的状态。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银发经济逐渐展现出了万亿市场的想象力,这算是让整个保健品行业又火上加火,以至于现在就连搞教培的粉笔科技们,都喊出了“必将用行动重树保健品行业新风气”的豪言壮语。 大量新势力的涌入,直接影响就是海量同质化产品的推出。据国家市监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仅2024年,就总计备案4210款保健食品,同比增长3.88%,其中营养素补充剂类产品2259款;功能性原料类产品
一季报又“失守”,汤臣倍健何时走出泥潭?

近百亿回报、制度护航,伊利持续加码股东价值实现路径

$伊利股份(600887)$ 在全球消费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伊利股份(600887.SH)不仅以稳健增长的基本盘再次领跑乳业,更以高分红比例、明确的未来承诺及制度保障,持续向资本市场传递出坚定的“重股东、强回报”信号,成为A股市场中最具长期投资价值的蓝筹代表之一。 百亿回报再创新高 2024年,伊利以1157.80亿元营业收入稳居亚洲乳业第一,扣除商誉减值后净利润达115.39亿元,同比增长12.2%。更引人注目的是,在盈利稳步提升的同时,伊利交出了一份前所未有的“股东回报答卷”:2024年度拟分红金额高达77.26亿元,分红率高达91.4%,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加上期内股份回购金额,2024年度股东回报总额占利润比例达到100.4%。 纵观整个A股市场,伊利的分红频次、比例、额度均处于前列。从近三年的分红比例及金额来看,伊利分红的执行标准8倍于国九条对于上市企业分红的标准要求。 数据显示,自上市以来,伊利累计现金分红总额达508亿元,位列中国乳企之首。这不仅体现了伊利强大的现金流和稳健的盈利能力,更体现出公司以回报投资者为核心价值的治理理念。 2025年度分红70%是底线,力争稳定提升 在2024年度暨2025年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伊利明确表态:2025年度将坚持不低于70%的分红率,如条件允许,公司还将增加用于股东回报的资金,努力实现分红额的稳定提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伊利还于年报发布当日审议通过了《伊利股份市值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化建设明确公司治理导向,确保企业价值与投资者回报的可持续协同发展。 这种“以制度护航股东权益”的做法,在行业内极为罕见,标志着伊利从短期分红承诺迈向长期价值管理阶段的新高度。 2025年盈利能力有望再上台阶 高分红的背后是盈利能力的持续改善。数据显示,从202
近百亿回报、制度护航,伊利持续加码股东价值实现路径

拆解水井坊2024年报,业绩韧性持续穿越周期

$水井坊(600779)$ 文:向善财经 最近,上市酒企的年报都陆续出炉了。 4月29日,水井坊发布了2024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数据显示,24年水井坊营收利润双增。 数据显示,水井坊2024全年收入52.17亿元,同比增长5.32%;全年实现净利润13.41亿元,同比增长5.69%。去年定的增长目标兑现了。 放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之下,营收、利润双增,的确算得上是一份不错的财报了。当下行业依旧面临增长压力、库存压力、价格压力的三座大山,能够实现业绩承诺的酒企业寥寥。 水井坊能“说到做到”,说明业绩很有韧性。 这种韧性也同样反映在一季度业绩中。 2025年一季度,水井坊实现营业收入9.59亿元,同比增长2.74%;实现净利润1.9亿元,同比增长2.15%。全年增长的势头在延续。 看了这份财报,我颇有些好奇,在行业深度调整期的当下,依然能实现营收利润双增,这份韧性的源头究竟在哪? 又或者说,整个白酒行业穿越周期的密码在哪? 答案或许藏在财报的细节里。 业绩韧性背后:抓住白酒消费的“第一性原理” 从2015年起到现在,白酒行业大体走过三个阶段: 2015—2019年为复苏阶段,当时,伴随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市场需求复苏,很多酒企增速都在20%以上;2020年开始到2024年,市场需求开始转向,白酒市场逐渐进入深入调整期,行业主要解决库存问题;2024年之后是结构性深入分化期,优秀的酒企继续增长,一些玩家可能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市场格局将进一步洗牌。 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酒企能兑现业绩承诺,说明经营能力能给业绩提供增长韧性。 观察消费企业一个关键指标是动销。 我研究消费企业,也习惯从动销情况分析入手。原因很简单,这是财报里最能反映经营效能的指标之一。 来看水井坊数据:2024年营收增长了5.32
拆解水井坊2024年报,业绩韧性持续穿越周期

利润跌回七年前,洋河股份何时逆风翻盘?

$洋河股份(002304)$ 文:向善财经 假如时间拨回三年前,你认为下图会是哪家酒企的业绩? 我相信不少人,打死都不相信这会是洋河股份2025年的一季度业绩。 公司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10.7亿元,同比下降31.9%;归母净利润为36.4亿元,同比下降39.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6.2亿元,同比下降40.2%。 做梦都不相信的事,却成为了现实,哪怕是管理层看到了可能也不会认为是自己,就在24年年初定目标的时候,管理层还规划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5%-10%。 其实这个目标和张联东23年提出的18%相比,已经很务实了。 只是天不遂人愿,整个24年,洋河股份实现营业收入 288.76 亿元,同比下降 12.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66.73 亿元,同比下降 33.37%。 而且,归母净利润 66.73 亿元,仅相当于2017年水平,也就是说,洋河的净利润跌回了7年前。 这难免让人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能让一个全国性的白酒企业出现如此明显的衰退? //业绩目标连续脱靶,非战之罪? 对于现在洋河的困境,有投资者将其归因为管理层的不力。 表面上看,21年管理层换届,张联东走马上任,在董事长职务上干了四年,利润跌到7年前的水平,市值都不是腰斩,直接大腿斩,而且“越跌越贵”,TTM市盈率都超过茅台了。 虽然有行业周期的问题,但这事按理说和管理层脱不开关系,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让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先从产品端看起,是不是酒不行了?毕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在产品侧,洋河在近几年经过改革,提升了中低端产品的酒质。 具体来说海之蓝换代,梦之蓝增加了真年份,网上不少酒友表示洋河的酒好像确实比以前更好了点,好喝了不少,喝多了第二天起来也不头疼了。 其千元价格带的高端产品M9和手工班,
利润跌回七年前,洋河股份何时逆风翻盘?

长沙银行业绩双增长,人均薪酬大幅上涨至45万元

$长沙银行(601577)$ 文:向善财经 近日,长沙银行公布了2024年报。 老实说,2024年的业绩对于长沙银行而言,意义与往年有点儿不同。 首先2024年是长沙银行实施“新十年战略”元年,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战略上明确讲到第一阶段要努力实现“业务突破、能力提升、风险出清”。 如今的业绩公布就是对战略完成的第一次检验。 其次,去年9月份,长沙银行首位女行长张曼上任,拥有一个开门红的成绩,对于行长来讲,也是一个好的领导开始。 所以,长沙银行2024年的业绩表现到底如何呢? 业绩增长放缓,长沙银行如何突破业绩天花板? 2024年,长沙银行实现营收259.4亿元,同比增长了4.57%;实现归母净利润78.27亿元,同比增长4.87%。 仅从这两组数据来看,长沙银行业绩整体上涨,势头良好。 不过拉长时间线来看,业绩就不容乐观了。 2021年至2024年,长沙银行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15.79%、9.58%、8.46%、4.57%。 同期归母净利润增长分别为18.09%、8.04%、9.57%、4.87%。 数据呈现的很明显,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增长,2024年都是其近几年增速下滑最大的一年。 把四个季度拆分,四个季度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长分别为29.34%、-3.14%、1.89%、-20.61%。 由此见,业绩放缓,第四季度净利润增长大幅度下滑要承担重要责任。 说实话这有点儿尴尬,毕竟,新行长张曼去年9月17才被选为长沙银行行长,结果第四季度就恰好出现了业绩大变脸,这很难不让人有点担忧和质疑。 不过好在2025年第一季度,长沙银行归母净利润为21.73亿元,同比增长了3.81%,稳住了业绩下滑的趋势。 但是3.81%的增长,依然是近五年一季度增长最低水平。 可见,长沙银行未来还是面临些许挑
长沙银行业绩双增长,人均薪酬大幅上涨至45万元

上海银行换帅:“老将”顾建忠好当家吗?

$上海银行(601229)$ 文:向善财经 近日,上海银行宣布董事长金煜由于年龄原因辞职。 辞职后,将由“老将”顾建忠接棒,担任上海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据公开资料显示,顾建忠此前为上海农商行行长,再往前,曾于上海银行多个部门担任过高管,工作超过17年。 可以说是上海银行的“元老级”人物。 对上海银行有了解是好事儿,能更加熟练地接班。 只是如今上海银行有点儿“昔非今比”,从以前的城商行二哥,仅次于北京银行,到如今被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追赶,成为了行业老四。 因此,顾建忠的上任,外界多抱有期待,主要想看其能不能带领上海银行重新成为行业“领头羊”? 上海银行年报公布:化身投资高手? 在上海银行公布人事变动情况后,紧接着公布了2024年财报,从中我们得以能够一窥“老将”顾建忠将面临的挑战,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行长施红敏上任一年来的成绩。 对于行长施红敏而言,上任刚一年,业绩自然越红火越好。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银行实现营收529.9亿元,同比增长了4.79%;实现归母净利润235.6亿元,同比增长4.50%。 资产规模上,上海银行截止2024年末,资产总额达到了32266.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4.57%。 从大面上看,上海银行这份成绩单还是比较亮眼的。 不过横向看,上海银行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竞争力有所不足,远不及江苏银行们。 2024年,江苏银行实现营收808.15亿元,同比增长8.78%;实现归母净利润318.43亿元,同比增长了10.76%。 宁波银行实现营收666.31亿元,同比增长了8.19%,实现归母净利润271.27亿元,同比增长了6.23%。 无论是在业绩总量还是增速方面,上海银行离二者都有些距离。 在盈利能力上,截止2024年末,上海银行的净息差为1.17%,较上年末下降了1
上海银行换帅:“老将”顾建忠好当家吗?

利润越增长,新乳业战略上就越保守

$新乳业(002946)$ 文:向善财经 最近,新乳业(SZ:002946)正式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报。 结果还是“老样子”:归属利润继续双位数增长,同比增长48.46%,营收则保持承压,同比增长仅0.42%。 这实际上,也是新乳业过去两三年的业绩状态了。 比如2023年,新乳业营收同比增长9.8%,但对应的归属净利润增速却达到了19.27%;至于去年,新乳业更是出现了增利不增收的情况,营收同比下滑2.93%,净利润同比增长24.8%。 这样的表现,在当前乳业市场承压的背景下,绝对不算差,但也说不上有多好。 毕竟,我们还要看新乳业是怎么实现增利不增收的?以及营收成长性何时能够恢复? 利润越涨,未来越没想象力? 其实从财报来看,现在新乳业“增利不增收”的原因并不神秘,主要就是降本增效带来的。 就拿过去一年来说,新乳业在营收同比下滑2.93%的背景下,总营业成本却下滑了5.36%。 其中,单纯的营业成本就下滑了4.9%。 这可能跟近年来,国内原奶价格步入下行周期有关。 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披露的调度情况,今年2月主产区生鲜乳平均价格仅为3.2元/公斤,而完全生产成本高达3.45元/公斤,行业亏损面超过90%。在此背景下,农业农村部3月第四周的监测数据显示,主产省生鲜乳价格环比再降0.3%,同比下跌12.3%。 如此一来,身处下游的新乳业们自然就能赶上一波压降成本的好时候。 除此之外,费用端的收紧也是新乳业利润增长的一大助力。 天眼查APP显示:2024年,新乳业的销售费用为16.59亿元,同比下滑1.14%,管理费用为3.808亿元,同比下滑18.95%;财务费用为1.01亿元,同比下滑37.67%。 至于研发费用,同期倒是增长了3.63%,但整体规模只有4910万元,并不足以影响大局。 所
利润越增长,新乳业战略上就越保守

茅台向左,五粮液向右:高端白酒同人不同命

$五粮液(000858)$ $贵州茅台(600519)$ 文:向善财经 近日,随着年报季临近尾声,五粮液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度报表新鲜出炉。 不同于月初公布业绩的老大茅台,还是尽产尽销的状态,从财务数据上看,白酒业的寒冬对这个行业老二的影响是实打实的。 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891.75亿元,同比增长7.09%;实现归母净利润318.53亿元,同比增长5.44%。 营收增速自2016年以来首次低于10%,净利润增速自2017年以来首次低于10%。 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369.4亿元,同比增长6.05%,实现归母净利润148.6亿元,同比增长5.8%。 综合来看,24年比市场预期的要稍微差一些,一季度又稍微好一些,结合四季度的数据看,以曾丛钦为首的管理层们似乎在对利润进行平滑的调节。 //一季度的增长来自四季度的馈赠? 那让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先看四季度的数据,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营收212.60亿元,同比2.5%,增速创2015年以来新低,归母净利润69.22亿元,同比-6.2%,为近10年来首次负增速。 再看一季度的策略,在春节后,五粮液采取控货挺价策略,当时市场还是一片恐慌,担心一季度的业绩,没想到业绩出来之后,反而超预期。 然后,把四季度和一季度的业绩连起来看,就不难理解管理层在这里面的下的功夫。 我们将2024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利润累加,总净利润为是217.8亿,而去年同期累加是214.3亿,同比增长了1.63%,也就是说,倘若五粮液不去平滑这个利润的话,一季度的数据可能就不太好看了。 这也不是凭空的猜测,除了换个思路算账,从销售费用上也能一探究竟。 具体到数据上,
茅台向左,五粮液向右:高端白酒同人不同命

小学生的购买力有多强?年收百亿的卡游能给出答案

文:向善财经 卡游,一家向小孩子卖卡片的公司,创始人李奇斌甚至通过高度集中的股权模式,年收入有望达到18亿。 一张小小的卡牌,成本不到一毛,为何蕴含着这么大的能量? 近日,卡游有限公司再度向港交所提交了更新后的招股书,这是自去年1月份之后第二次冲击港股IPO。 通过对最新招股书的了解,或许能够一窥究竟。 高营收的背面是高波动 招股书数据显示,卡游2022、2023、2024分别实现营收41.31亿元、26.62亿元、100.57亿元。 2023年及2024年,其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35.56%、278%。 从数据不难看出,卡游在取得几十、上百亿收入的同时,业绩波动也比较大。 过山车式波动的原因可能是,依赖单一业务,受IP影响比较大。 卡游营收来源主要依赖集换式卡牌,这一产品为其2024年营收贡献了80%。 作为一个卖泛娱乐产品、非刚需产品的公司,依赖单一业务,意味着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集换式卡牌业务受到外部因素冲击,就难免造成业绩“变脸”。 单从商业模式来讲,IP热度就是对其一大影响。 集换式卡牌的营收高度依赖IP热度,IP热度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其销售表现。例如,2022年奥特曼IP热度较高,卡片销量和营收表现良好;而2023年奥特曼IP热度下降,卡片对小朋友的吸引力减弱,销量也随之下滑。 而且卡游营收高度依赖少数核心IP贡献,在2022、2023、2024年,各年度五大IP主题产品收入分别为40.64亿元、23.93亿元、86.53亿元,分别为同期营收贡献了98.4%、89.9%、86.1%。 这也意味着一旦核心IP热度下滑,或者有一年没能成功拿到核心热门IP,营收就会产生较大波动,卡游需要每年通过追高热度IP,或则拿到经典IP授权,来保证业绩的稳定。 因此,卡游需要不断通过扩张IP来押宝。 像今年的哪吒2,卡游在电影上映前就开始筹备合作,如今哪吒2大火,押宝成功,2025年
小学生的购买力有多强?年收百亿的卡游能给出答案

杨幂“助攻”、肖战代言,一年爆卖16亿的溜溜梅要IPO了

最近,“溜溜梅”的母公司溜溜果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溜溜果园”)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IPO招股书,拟实现主板挂牌上市。 这也是继2019年撤回A股上市申请后,溜溜果园第二次冲击资本市场了。 所以从招数据来看,这一次溜溜果园的上市准备,似乎充分了不少。 最直观的就是业绩表现。在2019年招股书中,溜溜果园展现出的是一幅营收增长陷入瓶颈期,且净利润连年下滑的“颓废”模样。报告期内(2016年—2018年)实现营收约8.04亿、8.47亿和8.73亿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为0.81亿、0.6亿元和0.56亿元。 但如今,在2022年—2024年,溜溜果园实现营收约11.74亿元、13.22亿元和16.16亿元;净利润约为0.68亿元、0.99亿元和1.48亿元,整体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增长态势。 那么溜溜果园是如何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就是实现了业绩大反转呢?这一增长势头,未来还能延续多久?又能不能借此撬开港股资本市场的大门呢? 带着疑问,我们继续回到招股书中寻找答案。 2019年的IPO问题,溜溜果园能解决吗? 从两次招股书来看,溜溜梅和溜溜果园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些不变的地方。 比如在产品收入方面,2019年招股书中提到的多元化新品“梅冻”,现如今已经成了溜溜果园的第二增长曲线。 2024年,“梅冻”实现营收4.1亿元,同比增长32.26%,总营收占比也来到了25.4%,仅次于“梅干零食”等基本盘产品,有力地推动着整体业绩的向上增长。 不过即便如此,无论是过去的青梅、李梅和西梅,还是现在的梅干零食、西梅产品和梅冻三大主力营收业务,整体似乎还是没能走出梅类产品的边界。 这一点的不变,或许就要为此次溜溜果园的IPO,埋下些许的不确定性了。 毕竟在上一次冲击A股时,坊间就有猜测,溜溜果园之所以被资本市场看不上,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业绩萎靡,缺乏成长性;另一方面就是产品结
杨幂“助攻”、肖战代言,一年爆卖16亿的溜溜梅要IPO了

苏州银行收到监管警示,开卷考试怎么这么难?

$苏州银行(002966)$ 文:向善财经 近日,苏州银行摊上了件小事,根据江苏证监局在4月11日的公告。 苏州银行因其基金托管业务存在问题,收到了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 具体原因是三点: 该行的个别核心业务岗位人员未具备2年托管业务从业经验。 在估值核算方面存在个别所托管基金估值对账不一致的情况,并未及时处理和向基金管理人反馈。 在内部控制方面,该行内控稽核部同时承担投资监督和稽核管理职责,而公司资产托管系统个别产品基本信息录入存在错误。 都被警示了,为啥是小事呢? 熟悉金融系统的朋友的都知道,这只是基层工作中最基本的合规要求。 稍微用点心基本上都能避免,但偏偏现在苏州银行却翻了车,属实有点不应该…… //不稳定的管理层,打折扣的合规? 这事儿就和学生们写作业一样,简单的题目写错,要么是读题不认真,要么就是写的时候起了轻视之心。 只不过,有些难以理解的是,这次苏州银行的考试其实是开卷的形式,做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就在今年一月份,同处江苏省的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其实已经为苏州银行预警了。 这两家银行当时因存在多项问题被江苏证监局采取监管措施,江苏银行是被责令整改,南京银行被出具警示函。 问题和苏州银行类似,都是关于基金托管方面的,上述的三个问题,都是这两家银行在接受检查时出现过的。 这是已经给了答案的开卷考试,还给了两个月的总结时间。 如此“公开透明”的考试,还没有做对,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年坐最后一排的小王同学,由于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天天吵架,对他也疏于管教,那是晚上打游戏,白天睡大觉,结果完美的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知识点。 以此为线索,翻看苏州银行的高管变更记录,和同属金融行业的同行们相比,就不是那么稳定了。 2022年,该行董监高共有27次人事变动 2023年,全年发生35次调整,涉及董事
苏州银行收到监管警示,开卷考试怎么这么难?

比拼多多人效比还高:46人一年创收11.6亿,If椰子树赴港IPO

$拼多多(PDD)$ 文:向善财经 近日,泰国品牌If母公司IFBH Limited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这名字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有些陌生,但是一提到if的椰子水,相信这两年不少人都喝过。 作为曾经的小众饮品,如今已经风靡全球,椰子水以其低糖、高电解质等特点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品类之一。 而从此次递交的招股书来看,这家公司可谓是信心满满,不过在向善财经看来,这家公司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并不小。 //代工模式跑出的王 先看财务数据,2024年收入1.58亿美元(约1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0%,净利润0.33亿美元(2.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 毛利为57.9百万美元(折合人民币4亿元),同比增加90.7%。毛利率则由2023年的34.7%增加至36.7%。 而且令人惊奇的是,这是家员工仅有46名的公司,人均贡献利润约526万。 但是在对其商业模式进行拆解之后,这样的高人均产值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2022年,创始人萨克将国际业务分拆,成立了IFBH。 IFBH采用“代工厂+第三方物流+分销网络”的轻资产模式,其中,if在中国内地的业务主要交由两个分销商,一个主要负责在线渠道,另一个则负责线下渠道。 也就是说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环节,总公司和多数依靠代工的企业一样,是妥妥的“甩手掌柜”,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得到的就是极致的人效和轻资产。 只不过,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虽然人效很高,但是IFBH是个依赖单一市场,单一产品,单一货源供应的公司,这时高人效+代工的模式是否还能保持优势,就是个问题了,我们挨个来看。 一、单一货源供应导致的是成本难以控制,竞争受阻。 2024年,泰国遭遇高温天气,椰子减产导致新鲜椰青的终端零售价从9.9元/个涨价至16.9元/个。当年8月,if椰子水方面
比拼多多人效比还高:46人一年创收11.6亿,If椰子树赴港IPO

安踏与耐克的距离,差了一个“NBA”

$安踏体育(02020)$ $耐克(NKE)$ 文:向善财经 近日,安踏出资花费2.9亿美元收购狼爪,为了吃稳户外运动这碗饭,安踏可谓是下了血本。 不过,了解安踏发展历程的会发现,此次收购,也是意料之中。 多品牌战略有无BUG? 近几年,安踏围绕“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战略展开行动,多次收购各种品牌。 如今已经形成包括FILA、迪桑特、可隆、始祖鸟等知名品牌在内的多品牌矩阵。 通过多品牌协同发力,截止2024年末,安踏已经卖遍全球,成为继阿迪、耐克之后,全球第三家总营收破千亿的体育品牌企业。 据天眼查APP显示,安踏去年营收708.26亿元,同比增长了13.58%。 近些年,安踏能赚这么多钱,当然不是仅通过“高性价比”老路赚来的。 把子品牌打造成高端化品牌,让安踏尝了一次又一次甜头。 以安踏收购大中华区的FILA为例,FILA自从被安踏收购后,主要产品定价从中低端市场转为定价高端市场。 像主要鞋类产品从2018年的300—600元,提升到如今500—900元,部分高端鞋类可以卖到1400元左右。 裴乐的营收也从2018年的84.92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66.3亿元,翻了三番。 还有其旗下户外高端品牌始祖鸟,自从2019年被收购后,安踏不仅保持住了其国际品牌效应,还助力其产品价格走向更高峰。 2024年2月15日,始祖鸟宣布全线上调产品零售价,商品涨幅约20%—30%。 去年其龙年限定冲锋衣甚至一度在二手平台被炒作至两万元。 根据安踏过往收购品牌历史,难怪现在有消费者担忧,安踏收购狼爪后,狼爪可能会成为消费者买不起的模样。 从公司角度看,均价提高了,毛利也就提高了,品牌高端形象也维持住了,销量保持住前提下,营收自
安踏与耐克的距离,差了一个“NBA”

华熙生物财报背后:“黄金生意”,为何做出了“白菜利润”?

$华熙生物(688363)$ 文:向善财经 在那封“刮骨疗毒”式的全员信曝出后,最近,华熙生物2024年财报也出来了。 2024年,华熙生物实现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滑11.61%;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减少70.59%。其中,第四季度还出现了自2019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单季度亏损。 此外,最让投资者们难受的是:同期,华熙生物的毛利率不降反增至了74.07%,但对应的净利率,却下滑至了3.14%,甚至还不如毛利率的零头多。 一门堪比挖黄金般的好生意,硬生生被做成了卖白菜般的利润,这搁谁谁不傻眼? 那么,是谁吞噬了华熙生物的利润空间呢? 是创始人赵燕提到的内部贪腐,还是战略投入失控?赵燕要刮骨疗毒,那么华熙生物又需要多久,才能彻底走出这场拨乱反正的动荡阵痛期? 谁是华熙生物的增长bug? 按产品业务划分,过去一年,华熙生物就只有“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原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出现了营收下滑的情况,同比下滑31.62%。 但由于这一项业务,几乎占据了华熙生物总营收的半壁江山,同期达25.69亿元,所以连带着整体营收出现了下滑的情况, 作为顶梁柱的“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怎么就变脸了呢? 可能有过去华熙生物对内部管理调整的舆论负面影响,也可能跟销售费用的下滑有关。 毕竟,先是去年6月,夸迪品牌前主理人枝繁繁自曝“被离职”,被前公司(华熙生物)职场霸凌等等,都一度将华熙生物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而夸迪,也正是华熙生物“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下的一大明星品牌产品。 然后是天眼查APP显示,2024年,华熙生物的销售费用约为24.64亿元,较2023年下降13.31%。主要系本报告期公司对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进行战略调整,逐步优化品牌推广、营销渠道,渠道及推广宣传费同比降低23.04%…… 说
华熙生物财报背后:“黄金生意”,为何做出了“白菜利润”?

生育补贴狂飙:飞鹤12亿,伊利16亿,蒙牛啥时候跟进?

$蒙牛乳业(02319)$ $伊利股份(600887)$ $中国飞鹤(06186)$ 文:向善财经 果然不出所料。 啥事呢?在三月份飞鹤发布12亿生育补贴后,向善财经在《飞鹤一出手就是12个小目标:伊利、蒙牛们啥时候跟进?》中就评价到: 这不也就半个多月,预测成为现实。 在飞鹤之后,伊利发公告,16亿生育补贴来了,符合条件的孕期家庭可领取不少于1600元的生育补贴,除物质补贴外,伊利还提供从孕期到孩子3岁的全周期服务,如孕期健康管理服务、定制化知识服务,以及母婴专家咨询服务等,全方位护航婴幼儿健康成长。 相比飞鹤,每户最低多了100,总金额多了4亿,伊利当大哥的,只能说干的漂亮,也就半个月左右,果断跟上了。 那么问题来了,再预测一下,下一位是谁? 蒙牛距离生育补贴,就差一个官宣? 先说结论:蒙牛。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有可能跟进的非乳业的“二哥”蒙牛莫属。 为啥呢? 一是从企业的规模看,伊利之下,蒙牛最大。 据天眼查APP显示,蒙牛虽然利润下滑,但是近三年的营收规模一直在900亿左右,仅次于伊利,货币资金方面,蒙牛最新数据是飞鹤的近两倍173.39亿,新希望的货币资金和飞鹤差不多,截止24年三季度是94.85亿。 在双寡头的格局下,新希望,君乐宝,光明乳业这样的企业大概率会按座次排位,一个一个的出来进行补贴。 这符合商业逻辑,也符合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礼节。 这事儿本就是自发的市场行为,头部们有实力(money)尝试这样的补贴政策,十多个亿相比过往赚兜里的,洒洒水。 二线的企业的资本积累实力稍差,需要观察效果,也要看比自己规模大
生育补贴狂飙:飞鹤12亿,伊利16亿,蒙牛啥时候跟进?

拆解宁波银行2024年报:增长、派息、穿越周期

$宁波银行(002142)$ 文:向善财经 最近跟朋友聊到银行股,朋友问现在利息这么低买银行股图个啥? 我给他解释:一是业绩稳定有成长性,好的银行一直都是好的标的;二是分红给力,长期持有银行股息收益可观。 只是,上市银行这么多家,真正能兼具成长性和回报的不多。 宁波银行是算一个的。 最近,宁波银行刚好发布了2024年财报,营收利润增长都不错,而且派息率大幅提升。每10股分红9元,分红力度超市场预期。 关注银行股的朋友们都知道,这两年行业息差压力并不小,很多银行都在负增长,为何宁波银行仍能做到高成长,高分红? 还是要去财报中找答案。 //高派息背后,经营质量筑稳地基 拿到这份年报时,我是有点惊讶的。 惊讶之处在于宁波银行业绩的韧性,顶着24年行业整体面临的息差压力,宁波银行营收、利润还能实现双增。 看数据,2024年,宁波银行营收666.31亿,同比增长8.19%;净利润271.27亿,同比增速6.23%。比已经发布年报的招商银行,宁波银行这个增速不差,毕竟后者营收下滑了0.48%,净利润微增1.68%。 宁波银行这个增速表现是怎么来的? 2024年,宁波银行贷款增速17.83%,存款增速17.24%,净息收入增速达到17%以上。 原来是规模带动。 存贷规模的双增,带动了整体资产规模的上涨,2024年末,宁波银行总资产3.1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25%,资产规模首次突破3万亿。 资产规模上来了,虽然行业整体息差压力仍在,但宁波银行第四季度的净利息收入还是出现了明显的环比和单季同比增长。 这说明,规模带动的营收利润的双增的势头很强势。 也因此,2024年的分红计划里,宁波银行决定每10股分红9元。派息力度很大。毕竟,赚到了钱才能大手笔的派息。 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市场环境下,有如此增长很不易,
拆解宁波银行2024年报:增长、派息、穿越周期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