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用户的注意力正被切割成以“秒”计,一种新的文化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跨越地理与文化的界限,重塑全球数字内容生态——这便是短剧出海。 这并非一次单纯的文化碰撞,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多巴胺闪电战”。它摒弃了传统长剧集的娓娓道来,以“一分钟一转折”、“三分钟一高潮”的极致节奏,精准击中当代人的“精神爽点”。从北美都市的职场精英,到东南亚街头的浪漫邂逅,从拉美庄园的家族恩怨,再到中东世界的奢华传奇,中国团队正以本土化面貌在世界各地掀起短剧狂潮。 短剧出海,更像是一场关乎“内容效率”的全球实验。在人性与算法交织的战场,决胜的关键是谁能在瞬间点燃观众的多巴胺,提供极致浓缩的情绪价值。这股浪潮背后,也是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多年积累的工业化产能、数据驱动的全新方法论与对全球用户敏锐洞察的集中爆发。 然而,狂飙突进之下,暗潮涌动。文化差异挑战、平台竞争日趋白热化、本土化创作及内容创新进入深水区、海外数字内容监管环境的不确定性、数据算法及效率工具的迭代升级,都是这场文化盛宴中不容忽视的变量。机遇与挑战并存,蓝海与红海转瞬即变。据此,霞光智库发布《2025中国短剧出海报告》,深入剖析这股浪潮背后的起源与动力。 (一)中国出海短剧类型划分 当前,中国出海短剧在制作上主要采用“译制”与“本土”双轨模式。译制剧凭借其高效的产能,构成了出海内容的绝对主体(占比约80%-90%)。而更具文化亲和力、更受海外用户青睐的本土剧,因制作周期较长,尚需前者在供给上进行补充。在分发渠道上,则形成了以独立App为主,长视频与社交媒体平台为辅的类型矩阵。 (二)全球短剧市场营商环境 网络基础设施条件 两项关键基础设施的成熟,为短剧出海按下“快进键”。其一,终端覆盖已无盲区:全球57.8亿智能手机用户(普及率约为70.5%)构成了“无孔不入”的放映网络,让“随时随地看剧”成为全球通用行为模式。其二,网络瓶颈已被击穿:9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