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乌塔 编辑|李小天 “一个20块的芯片,能让50块的玩偶卖到500块。这大概是2025年,对普通人来说最赚的一笔投资。”在社交平台,有人如此说道。 正如他所说,AI陪伴硬件尤其是AI玩具,可以说是当下增速最快的赛道之一。 2025年初,主营智能穿戴的芬兰公司Oura,宣布完成2亿美元的D轮融资,估值达到52亿美元。其年销量也突破250万枚,销售额高达5亿美元。视角转回国内公司,跃然创新推出的一款能让毛绒玩具“活过来”的AI挂件BubblePal,不到一年卖出25万台,销售额破亿。在潮玩之乡东莞,搭载上“AI陪伴”这四个字的玩具工厂,月销量超过20万台。 但“AI陪伴”也并不是万能药。 在社交媒体上,针对AI陪伴玩具的吐槽层出不穷——售价太高、人工智障、诈骗......这些负面的声音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核心问题:AI陪伴硬件仍然在走“一头热消费”的路子,其营利模式仍然需要持续打通。 与此同时,过去一段时间风风火火的AI陪伴软件,也迎来了变局。一边,过去支持者众多的精神树洞悄无声息地销声匿迹;另一边,意识到情绪价值不会再风起于“复制粘贴”的软件们开始走上实用之路。中小厂们坚持着在赛道内挣扎求生,“老登”应用开始“躺平”收割。 “AI陪伴”这个风口,看似风起,却注定带不飞所有人。 AI陪伴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巨变。 2025年初,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17家公司入局了AI硬件,其中约有七成来自中国。到2025年4月,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已超过300家,其中中国企业数量超过150家。 市场研究和咨询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统计,2024年全球智能陪伴市场规模达到28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00亿元),预计在2025年至2030年间,将以30.8%的复合年增长率高速扩张。 彼时,AI眼镜Ray-Ban Meta在全球销量超过百万,眼镜、耳机类的陪伴类硬件成为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