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APP
钛媒体APP认证媒体
老虎认证: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财经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之一
IP属地:北京
0关注
7529粉丝
0主题
0勋章

突破AI行业高质量数据缺乏的瓶颈,Surge AI营收超10亿美元

文 | 阿尔法公社 估值290亿美元的ScaleAI,正面对一个强大的对手,一家叫Surge AI的AI数据公司公布自己的营收超过了10亿美元,而ScaleAI在同期的营收是8.7亿美元。同时,Surge AI目前已实现盈利。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称,Surge AI已聘请顾问,计划进行其公司历史上的首次融资,规模或高达10亿美元,目标估值超过150亿美元。 在首轮融资之前,Surge AI一直依靠自有资金实现滚动发展,这次融资将结合新股发行与老股转让,旨在为员工持股提供变现机会。 MIT出身的华人创业者,用高质量数据为OpenAI和Anthropic的SOTA模型提供“动力” Surge AI的创始人Edwin Chen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他在MIT著名的CSAIL实验室搞研究,专注于算法交易、理论计算等领域。在创立Surge之前,他曾在谷歌、Facebook和Twitter担任机器学习和数据相关的工程职位。 在创立Surge AI时,Edwin Chen拉来不少老同事,例如工程团队负责人Andrew Mauboussin,他是前Twitter机器学习工程师,毕业于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还有产品与增长负责人Bradley Webb,他是前Facebook数据运营负责人。 高质量数据是AI性能提升的必需品,它来自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算法,算力,数据是AI模型性能的三大要素。 Surge AI创始人Edwin Chen认为,在这三个要素中,数据质量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计算能力,然后才是算法。 就像Ilya Sutskever在公开演讲时说的那样,我们熟悉的预训练模式已经终结了,因为算力在增长,但是数据,尤其是高质量数据已经枯竭——我们只有一个互联网。 现有大语言模型的数据来自于人类历史上积累的知识(包括互联网),但是这些数据基本上被用尽了,至少在这些基础数据
突破AI行业高质量数据缺乏的瓶颈,Surge AI营收超10亿美元

金山办公田然:AI办公第一步,打碎软件与AI的边界

AI办公似乎成了AI助手的必备技能。 翻看各大AI助手的主界面,无论是字节的豆包、腾讯的元宝还是百度的文小言,AI聊天、AI创作、AI搜索已经是必备功能。当然,也有一些开始在知识密集的创作场景中崭露头角,如讯飞公文写作助手专攻公文撰写,腾讯ima主打个人知识库……所有这些似乎都在挑战原有办公软件的地位。 随着AI办公到来,Office套件的办公帝国该如何迎接挑战,当下的办公形态真的要被AI颠覆了吗? 作为从微软Office时代走来的老牌办公软件,金山办公田然认为,AI办公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实也不必想的太过复杂,用户实际上会用行动投票。“用户不是想要炫酷的产品,他们要的是解决实际的问题——我的PPT里的问题,我的表格的问题,我的文字的问题,你把我这个问题解了就好。”田然表示。 面对当下AI办公虎狼环伺的市场环境,虽然金山办公早在2018年就开始布局AI相关功能,但这显然远远不够。在刚刚结束的2025 WAIC上,金山办公正式推出了WPS AI 3.0版本,即原生Office办公智能体“WPS灵犀”。 AI办公的“双天花板”困境 从研发过程来看,从2023年至2025年,金山办公经历了WPS AI 1.0到3.0的不断调整。1.0时代是文字智能化、表格智能化等的单点融合;2.0时代,将精力聚焦在企业场景,整合企业资源推出“企业大脑”版本。而到了3.0,关键决策点在于打造“三位一体”的协作模式,让用户、AI与软件无缝配合。 这次WPS AI的大版本更新,金山办公在产品层面有了一些更大胆更深层次的思考。田然认为,此次一个主要的考量是打破AI办公的“双天花板”困境,即技术瓶颈和应用场景限制。 在当下的AI办公市场中,主要存在传统软件嵌入AI与自由对话型AI这两类主流产品,但它们都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传统软件嵌入AI的产品,用户通常是基于明确的功能入口进行操作。这使得其用户需求匹配
金山办公田然:AI办公第一步,打碎软件与AI的边界

近12亿元溢利背后,一款FIC“降糖神药”撑起华领医药的生死局

文 | 医药研究社 一款药物确实打开了华领医药的增长空间。 日前华领医药发布了正面盈利预告,预期2025年上半年录得溢利约11.841亿元,去年同期则亏损1.42亿元;毛利约为人民币1.178亿元,毛利率约为54.2%,而2024年同期毛利约为4780万元,毛利率约46.5%。 利润的大幅增长,一方面源于2025年1月1日华领医药终止与拜耳所订立的独家推广服务协议,未摊销合约负债人民币12.435亿元已拨回损益,并确认为集团收益;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华领医药核心产品华堂宁®(多格列艾汀片)销路进一步打开,对业绩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那么,华堂宁®的竞争力何在?华领医药又如何破解单品依赖? FIC药物商业动能充足 先来看看今年上半年华堂宁®的销售战绩。 业绩预告提到,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华领医药销售华堂宁®约176.4万盒,销售净额约2.174亿元;而2024年同期华堂宁®销售量约为84.6万盒,销售净额约1.027亿元。在每盒价格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华堂宁®销售额增长111.8%,足以证明该款产品已经具备较强的商业化活力。 具体来看,华堂宁®的商业潜力的确不小。首先,在需求迫切的糖尿病患者端,具备差异化优势的降糖新药始终具备不小的应用价值。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4年报告显示,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达5.79亿,其中2型糖尿病占比92.3%;中国糖尿病患者规模突破1.41亿,相当于每10名成年人中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由此糖尿病用药领域成为“超级市场”,其中华堂宁®正凭独特机制和细分赛道抢跑冲出重围。 据悉,华堂宁®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作用于葡萄糖激酶(GK)靶点的口服降糖药。公开资料显示,GK是葡萄糖磷酸化和代谢的第一个关键限速酶,被认为是机体维持葡萄糖稳态的重要葡萄糖传感器,在调节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α细胞分泌胰高糖素、肝脏葡萄糖代谢和肠促胰素的分
近12亿元溢利背后,一款FIC“降糖神药”撑起华领医药的生死局

产融合作新生态:科技赋能、以融促产、适配现代产业体系丨直击2025产融合作大会

(大会现场,图源:主办方供图,下同) 7月下旬的宜宾,晴热高温,这种火热亦如2015(第二届)产融合作大会会场内的氛围。 产融合作是2016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金融监管等部门开展的一项创新性工作,第一届全国产融合作大会于2023年召开。时隔两年,这一国家级盛会再次落地四川,依然高规格,来自国家部委、金融机构、产业龙头、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等的千余名代表齐聚长江首城,围绕“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主线,共探共商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有效路径。 当前,百年变局十字路口,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构全球产业格局,构建适配现代产业体系的多层次金融服务生态,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这场以“产融联动创新 合作共创价值”为主题的大会,不仅重新定义了产融合作的新高度,于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愿景,也有了更丰沛的时代内涵。 作为东道主的宜宾,持续探索实践“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创新方案,不仅立体展示了金融活水精准浇灌产业带来城市中兴的阶段性成果,还提供了“以产兴城、以融促产、科技赋能”的城市进化样本。 近年来,宜宾坚持工业当先,制造为重,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大力拓展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一蓝一绿”产业带,已经初步构建起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优质白酒、动力电池产值突破千亿,晶硅光伏、数字经济正朝着千亿目标迈进,2024年全市经济总量超过4000亿元,居于全省第三位。 反过来,宜宾“4+4+N”产业集群逐渐在这片热土集聚成势,产业的强劲动力和发展后劲,又为产融合作提供了巨大空间。 科技赋能,以产融合作创新壮大新质生产力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金融“活水”正以奔涌之势,滋养实体经济繁茂生长。数据显示,近五年来,金融机构的制造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例持续增长,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比例为14.2%,比3年前增加了近8个百分点,有效缓解了制造业资金支
产融合作新生态:科技赋能、以融促产、适配现代产业体系丨直击2025产融合作大会

职能BP身处天然修罗场,能做好是奇迹

文 | 穆胜 当下,很多企业都让职能部门向前台派出了BP(Business Partner,业务伙伴),将职能部门改造为COE(专家中心)、SSC(共享服务中心)和BP的三支柱结构。这种结构最早源于80年代时福特的财务部门建第一个共享中心后,形成的三支柱形态,而后在90年代,以人力资源学者尤里奇教授提出了仿照财务三支柱建立人力三支柱的构想。 最初在建立的时候,其实老板肯定是想通过这种三支柱的改造去改变人、财两个部门传统、官僚化、不接地气、不理解业务的状态。他们设想,BP可以基于COE给出的政策方向、SSC提供的强力服务支持,根据对现实业务场景的理解,对业务部门进行专项赋能。 这显然也解决了他们心中关于“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焦虑。他们在顶层用COE和SSC来进行“管”,而后让BP再授权下去“放”。他们希望通过BP这个分支,能够起到“控制一线,赋能一线”的作用。 01 业务部门为何抵制BP? 企业对业务部门的宣传一般是:“我们派出BP,目的不是要管你们,而是要赋能你们,是要帮你们提供本地化政策,给你们人力和财务的专业方法。”但事实上,无论总部把话说得多漂亮,业务部门负责人可有自己的一套内心戏。 第一阶段,业务部门负责人一定是强烈抵制BP。 他们心想:“派什么BP,还不是不信任我们?老板格局太小,就应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显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个幼稚的观点,所有大型企业都不可能以这种方式无限授权。如果授权是一种胸怀,授权就可以做好企业,那所有人都可以做好企业,他只要不管就行了嘛。 授权是一种胸怀基础上的技术。你要授的出去,收的回来;放的出去,控的住他。所以说,老板授权的时候,一定是要设置一些控制方式的,BP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目的被派出,这个没有什么好回避的。而业务部门负责人,感受到老板的管控目的,而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抵制,自然有对抗情绪。 但是我提醒的是,成熟的职业人一定
职能BP身处天然修罗场,能做好是奇迹

品牌扎堆“漫展营销”:单场超百万投入,是否值回票价?

文 | 娱乐资本论,作者 | 郭吉安 三天40万人、刷新亚洲ACGN综合展游客记录。这是今年上海bilibiliword(后简称BW)交出的答卷,也被大量参展品牌放在营销结案的显著位置标出。 越来越多品牌正投身漫展营销这片汪洋,二次元展会这一辐射至千万年轻用户群体的线下场景,已经成为品牌Z世代营销的必修课。 “我们核心关注的曝光量数据在开展第二天就完成了,互动内容也很充足。”参与赞助本次BW的某快消品相关负责人大禹向剁椒SPICY表示。 另一设置了现场销售目标的赞助品牌相关负责人也告诉我们,不仅在本届BW超额完成销售KPI,还因为现场用户的自发安利帖,在社媒上达成了品牌相关的万赞级爆款内容,“是完全正向的安利话题,意料之外的惊喜。” 据悉,今年BW赞助合作的非垂类展商品牌达到14个,刷新了ACGN综合漫展的商业合作记录,除了汽车、食品快消、3C等常见类型,文旅相关的澳门旅游局、黄金珠宝品牌周大福等类目更是首次出现在了赞助榜单内。  2024年(上)与2025年BW(下)合作品牌对比 不光是BW,今年五一期间,微博主办、落地于北京的首届WAW综合漫展,也收获了包括益禾堂、优衣库、三只松鼠、一加手机等在内的超10个品牌赞助。同时,小红书在8月推出的首届沉浸式游戏动漫音乐节REDLAND在官宣后,也收获了不少品牌抛来的橄榄枝,目前格力高等品牌已陆续官宣合作。 剁椒SPICY观察发现,品牌正加速涌入以平台为核心主办方的ACGN展会内。尽管相比其他无需赞助费或成本可控制在数万元的地方漫展,平台漫展的赞助门槛更高,达到百万量级。但庞大的人流和线上影响力,更全面、顺畅的商务对接环节和更多元的IP引流玩法,都让品牌便于收获更高ROI。 甚至有品牌将漫展营销视为IP联名的线下触达环节,将其与明星代言相比,认为在同样的消费量级下,漫展营销的人群触达更精准,预算也更低,甚至在开拓男性用
品牌扎堆“漫展营销”:单场超百万投入,是否值回票价?

中报首亏、集采阵痛,联环药业押注产能升级谋突围之路

上市22年首现中报亏损的联环药业,又以一场3亿元的扩产计划搅动了市场神经。 7月15日,联环药业公告称计划和全资子公司扬州制药各出资1.5亿元建设三栋厂房,包括出口制剂厂房、抗肿瘤合成厂房和抗肿瘤制剂厂房。其在公告中对“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着重强调,似是对冲前一日中报业绩预告带来的不利影响。 尽管上半年归母净亏损将达3800万至4500万元,且深陷“增收不增利”困局多年,联环药业仍押注产能升级,建设抗肿瘤药物及特色制剂生产线以寻求成本优化和利润率提升;研发端也不断寻求突破切入“男”言之隐赛道、加速泌尿和呼吸领域管线布局,LH-1801项目进入Ⅲ期临床,预计2026年一季度完成揭盲。 市场似乎愿意倾听这样积极寻求突破的故事,再叠加新增商保创新药目录的行业利好预期,在经历一个交易日的跌停后,联环药业延续强势行情,斩获8天6涨停,累计涨幅达50.88%。 集采阵痛倒逼行业降本增效 上交所主板上市20余载,联环药业首个亏损中报如同一颗石子投向湖面,打破了过往的平静。除因垄断遭罚6100万元外,联环药业被压垮的利润线映射出的是整个行业的阵痛期。 根据联环药业日前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3800万元~4500万元,同比由盈转亏,对比上年同期净利润为6288.79万元。财报期内,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850万元~220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3.98%~69.71%。 这是联环药业自2003年3月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中报归母净利润亏损的情况。联环药业给出的解释之一是,一季度受国家药品集采、医保支付政策调整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主要产品毛利率承压下行。 梳理过往业绩不难发现,联环药业多年来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态势。截至2024年三季度,在至少连续10个季度里,其单季归母净利润基本稳定在3000万元左右。 但
中报首亏、集采阵痛,联环药业押注产能升级谋突围之路

AI Agent是中国SaaS的解药?

文 | 第一新声,作者 | 琳玉 近期,SaaS圈又热闹了起来。 融资与并购事件接连发生,透露出一个清晰的信号:AI Agent已经成为必答题! 5月,数字化营销运营商Whale帷幄完成6000万美元C+轮融资,随即公司发布了企业级AI 知识库+智能体平台“羽墨”;同期,一体化 HR SaaS平台北森控股收购酷学院,意在整合双方AI Agent技术能力布局AI-Learning市场,推出基于AI大模型的新一代学习平台——AI Learning。 6月,SASE服务商亿格云成功完成Pre-B轮近亿元融资。在其公布的最新战略蓝图中,“一底座·双Agent·全AI智能协同”的技术框架被置于核心位置,AI Agent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前,市场上几乎所有主流的SaaS企业已相继推出了自家的Agent产品。近期,也有多家投资机构和SaaS企业向第一新声表明了AI Agent的重要性。那么,随着中国SaaS行业的发展遭遇瓶颈,AI agent的出现,是否会成为SaaS行业的“解药”,助力企业突破困境,找到第二增长曲线呢? AI Agent强势“入侵”SaaS行业 近年来,尽管国家层面多次出手优化SaaS行业环境,其中包括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云计算与SaaS融合、推出税收优惠、信息安全法规等措施。但整体而言,SaaS行业激烈的竞争局面依然存在。 “在软件行业,特别是SaaS行业,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高毛利的行业。虽然表面上毛利率可以高达80%,但在扣除30%到40%的研发费用和30%到40%的销售费用后,企业几乎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明道云创始人任向晖曾在2024年的一次采访中说道。 在此背景下,AI的出现为 SaaS 行业带来了诸多新的可能性与创新空间。 人效数字化服务商盖雅工场的董事长兼CEO章新波,对AI带来的改变有明显的感受:“AI 的崛起为 SaaS 公司带来了内
AI Agent是中国SaaS的解药?

中国潮玩出海2.0:Labubu之外还有什么杀招?

文 | 娱乐资本论,作者 | 吴晓宇 中国潮玩的这把火,在海外越烧越旺。 上月中旬,韩国泡泡玛特停止了Labubu在线下店铺的销售,原因是担心潜在的安全事故。英国的盛况也不遑多让。泡泡玛特门前多次发生斗殴,为的就是抢到一个小小的Labubu。 各种中国潮玩开售即秒光的情况下,海外的粉丝们也开始寻找一些新门路。线下店抢不到心爱的款式,那就跑到国内的销售平台抢玩偶、抢配件甚至是抢娃衣。在这种狂热的氛围下,中国潮玩公司出海抢地盘,几乎成为一种必然。   如果说2021年是潮玩出海的1.0时代,那么今年奔向海外市场的潮玩厂商正在实现几何倍数的增长,步入了2.0时代。日韩、东南亚和欧美,这些地区的潮玩市场早已挤满了中国公司,各家厂商似乎正在把国内激烈厮杀的故事重演一遍。 娱乐资本论与多家潮玩厂商交流后发现,几乎每家公司都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潮玩出海越来越“卷”了。 这种内卷覆盖了潮玩生产和推广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产品的形态创新、TikTok直播带货和潮玩周边附属品。内卷之下,每一家潮玩厂商都开足了马力,在这三个方面寻找新的机会和创新点。 内卷带来的不只是无脑押注,也有慎之又慎。 东南亚依旧是潮玩出海最火热的一块市场,但泰国、越南市场都在短短一年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诸多利空因素。欧美市场有着类似的问题和困境。这些不利因素使得潮玩公司冷静下来,思考是否应该如此快速且不计任何代价地进入海外市场。 出海潮显现,搪胶毛绒带动产品形态创新 2020年之前,泡泡玛特、52TOYS和TOPTOY等一批潮玩公司扎根海外市场,让外界见识到了潮玩出海和文化出海的意义。不过,主流的潮玩公司出海大潮却集中在2023年之后。 杰森娱乐集团董事长林俊告诉娱乐资本论,他们就是在2023年才开始涉足出海业务。2020年之前,他们已经注意到了部分潮玩公司在做出海业务。但在当时,杰森娱乐的潮玩业务在国
中国潮玩出海2.0:Labubu之外还有什么杀招?

投资机构科创债:“甘霖”不解“大渴”

图片来源:网络 3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提出,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重点支持头部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机构发行长期限科技创新债券。 政策发布之后,6月16日,中科创星率先发行第一期规模4亿元、期限为“5+5 年”、票面利率 2.10% 的科创债,全场认购倍数达 3.58 倍。同一天,东方富海也发行了首期科创债,规模同为4亿元,期限10年(5+3+2),票面利率1.85%。此后,毅达资本、君联资本、金雨茂物、泰达科投等多家优质民营创投机构也相继完成科创债发行。 这是中国创投机构首次通过债券市场实现直接融资,放眼全球,这种由中央银行创设金融债券工具专门服务于创业投资行业的举措也属首次。 然而,市场的欢呼背后,质疑也在浮现。科创债的引入是否真正能够解决行业“募资难”的根源问题?当资金属性从“股权资本”转为“债权融资”,GP的投资逻辑是否会发生改变?低成本、长期限的融资工具在现实操作中,是否可能引发套利、错配甚至风险积聚等问题也引发行业内的激烈讨论。 “高端私享” 从目前发债的投资机构名单来看,这并非一纸面向所有机构“雨露均沾”的政策,而是主要为部分头部机构的“私享定制”。 “发行科创债的股权投资机构需要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出色管理业绩和优秀管理团队。”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都伟律师向创投家表示。 根据首批试点发行科创债的股权投资机构名单,都伟律师总结出五个特点:第一,在投资领域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能够容易获得投资者的认可以及国家和地方的担保支持。第二,投资业绩亮眼且聚焦科技领域;第三,管理团队专业且经验丰富;第四,内部治理规范、财务信息披露透明规范、拥有健全的“募投管退”流程;第五,具有较强的资产实力和流动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比较高、投资风险相对可控。”  看似平常的标准表达,背后却暗藏着极为严苛的筛选机制。不但需要GP拥有良好的历史业绩,还需要符合投资赛道要求,
投资机构科创债:“甘霖”不解“大渴”

28.5亿美元“卖身”腾讯音乐,喜马拉雅估值缩水30%

文 | 趣解商业,作者 | 郝文、高岩 传了多时的“喜马拉雅卖身腾讯音乐”的消息,终于靴子落地。 6月10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以下简称“腾讯音乐”,TME、HK1698)正式宣布以12.6亿美元现金加股权的形式全资收购喜马拉雅;收购完成后,喜马拉雅将成为腾讯音乐旗下的全资附属公司。 图源:公告截图 这是两家音频巨头多次绯闻之后的“终于官宣”。 自从2018年起,腾讯音乐就与喜马拉雅有过多次交易传闻;直至两个月前,还有多家媒体报道称腾讯音乐将以24亿美元现金收购喜马拉雅。 然而,这场收购的最终成交现金为12.6亿美元;公告显示,除现金外,腾讯音乐付出的代价是5.1986%的A类普通股,以及向喜马拉雅创始股东分批发行不超过总股本0.37%的股票。据中金公司测算总对价约28.54亿美元,还较之前传闻的价格高了4亿多美元。 截至北京时间6月11日收盘,腾讯音乐美股和港股分别下跌0.92%、1.43%。 图源:百度股市通截图 喜马拉雅多年冲击IPO未果、行业估值的回调,以及喜马拉雅自身的增长瓶颈,都让这场并购在多年拉锯之后,以一个“打折成交”的方式落幕。 喜马拉雅多年来的窘境并非只是其自身原因,也有行业受视频等新媒体崛起的影响而整体下行的因素。以202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的荔枝FM为例,其上市伊始市值超6亿美元,如今仅剩1481.7万美元,可谓跌到了脚后跟。 接下来,无论是对腾讯音乐还是喜马拉雅而言,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首先是,无论腾讯音乐还是喜马拉雅,作为音频市场的两大巨头,这场收购是否面临反垄断审查?以及这场迟来的联姻,将如何重塑中国的在线音频格局? 01.喜马拉雅的“务实”妥协 对于此次收购,喜马拉雅方面发表声明,称被收购后将保持现有品牌不变、产品独立运营不变、核心管理团队不变、公司战略方向不变;喜马拉雅高层方面还向媒体表示,2025年其员工在岗位、薪酬、福利和期权安
28.5亿美元“卖身”腾讯音乐,喜马拉雅估值缩水30%

换电“豪赌”,重资产与规模化的博弈

文 | 潮汐商业评论 准备换车的Zora最近疯狂在网上索取意见,“你还是搞个充电的,换电太贵了,不划算的”“换电很快啊,分分钟就能完成,充电有时候觉得耽误事”朋友们分两拨,到底换电还是充电让Zora陷入了沉思。 这样的讨论不是个例,扒一扒网上许多网友的观点,换电好还是充电好,一直都是车主们热议的话题点。即使质疑声不绝于耳,换电赛道依然热闹。 今年3月,蔚来与宁德时代在“换电计划”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的消息刷爆朋友圈。按该计划宁德时代将对蔚来进行不超过25亿元的投资,双方还计划打造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乘用车换电服务网络。 这次合作如一记重锤,再次将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的争议拉回到大众视野之中,与此同时,一季度财报出来后,李斌甚至透露计划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用换电站代替门店。种种动作让人们不禁思考:换电,究竟有没有未来? 这不仅是车主们所关心的,亦关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走向。 01 换电是条好路吗? 在新能源汽车中,换电即通过直接更换电池实现补能,早在2000年,上海电巴便开始试验大巴车换电,2011年国家电网工作会议上曾确定“换电为主、插充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新能源汽车基本运营模式,并于2015年建立国内首个换电站。 不过在国内,真正将换电模式带入私人车主消费领域的,是2014年成立的蔚来汽车。 2018年,杀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李斌正式确定将这一模式作为该公司的商业化战略,并宣称将成为全球唯一大规模布局换电的乘用车企。 李斌早期的考虑也很简单,车主通过将车开到指定区域,在电池耗能殆尽的情况下,通过简单几分钟更换一块电池,实现车和电池的分离补给,又能重新获得续航数百公里的效果。 彼时的背景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补电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特斯拉、比亚迪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技术还未曾面世,增程和混沌的4C技术也还没普及(指充电效率技术)。 在一些造车新势力的推动下,换电路
换电“豪赌”,重资产与规模化的博弈

安克背负的三大包袱

文 | 蓝海亿观网 2024年,安克的营收与利润双双增长。在年度报告发布之后,安克股价迎来一波上涨,但距其历史峰值,依然有较大的距离。 安克的经营作风相对稳健,但在过去几年中,安克踩了一些坑,也背负了几个包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预期和信心。 安克的三大包袱 2024年,是安克的又一个丰收之年。安克全年实现营收247.10亿元,同比增长41.1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1.14亿元,同比增长30.93%。 手握累累果实的安克,依然被一些外界打上了几个标签,包括“依赖北美市场的公司”、“充电产品公司”、“小品类浅海公司”。 这些标签,有的是外界对安克的误解,有的则是安克面临的确实挑战。它们像紧箍咒一样,既抑制了投资者对于安克的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安克自身的发展: 一、安克对北美市场的依赖。 这一点,若在往年根本不是问题,然而,在特朗普政府加征145%的关税的背景下,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安克对北美市场(以美国为主)的依赖程度有多高呢?在安克上市前的一年(2019年),北美市场为其贡献的收入占比为56.45%,在5年之后的2024年,这一比重下降到了47.95%,总体下降的幅度不大。 这是安克近年以来“多市场扩张、降低对北美依赖”的努力结果。虽然安克很努力,但其“北美依赖症”并未缓解太多。 图/安克上市前三年各大市场贡献的营收占比 在美国大幅度加税的基础上,安克对北美的依赖,势必会大幅度增加其成本和经营不确定性。安克作为上市公司,无法像中小跨境卖家那样,采用“双清包税+低申报”的灰色操作,来降低自己的成本,而一般会通过“海运+空运”的方式批量出口,并将货物送到亚马逊FBA等海外仓。这意味着,安克作为B2C跨境电商企业,依然需要像B2B外贸出口企业一样,老老实实地缴纳关税,并由此承担许多额外成本。 虽然安克近几年不断积极拓展澳大利亚、日本等新兴市场,但由于“半壁江山
安克背负的三大包袱

人形机器人租不出去了?

文丨镜相工作室,作者 | 黄依婷,编辑丨卢枕 2025开年,宇树机器人成为最忙“打工人”。央视春晚上的一场扭秧歌表演,把这个“人模人样”的大铁块捧上了“顶流”宝座,渴望流量的商场、展会、品牌争相“邀请”它站台,哪怕只是走上两步也能收获不少关注。 人形机器人租赁在这样的需求下爆发。2月,第一批拿到宇树G1的老板们,以1.5万元一天的价格对外出租,供不应求,一个星期回本,半个月赚了二十几万,档期排到了5月份。 在当时看来,这几乎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徐冲也想分一杯羹。3月,他先后订购了一台宇树G1和两台众擎PM01,前者5月上中旬到货,后者7月到货。 让徐冲感到不安的是,两个月过去,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仿佛在萎缩,需求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多。3月至今,在他试探性发出宇树G1租赁广告后,联系他的买家屈指可数,即使有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等节假日,3-4月真正达成的订单(包括5月的预订单)不过三四单。无奈没有现货,他把这些订单介绍给了同行。 新鲜感逐渐褪去,宇树机器人好像租不出去了。热潮起落的背后,人们发现,人形机器人能做的事情太少,离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还太过遥远。 作为噱头的宇树机器人 身着东北大花袄,旋转、跳跃、丢手绢,人形机器人第一次出现在普罗大众面前,便是站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台前的灵活舞动和幕后的笨拙可爱都成为网友讨论的焦点。 3月1日,杭州某商场和宇树科技合作办了一场线下活动,机器人和机器狗都出现在现场。当天,商场内人满为患,都期待和宇树机器人握握手;中庭之外,楼上的围栏处也趴着看热闹的顾客。第二天,周日,没赶上前一天参加活动的顾客有些遗憾,给商场留言说:“今天没有活动了,两个大厅都空空的。” “能不能联系上宇树一起做营销策划?”年后复工,小森就收到了品牌客户的消息。她做了十年的广告生意,追着热点出创意是广告人的基本素养。 客户的需求让小森看到了商机。她联系上有人形机器人二次
人形机器人租不出去了?

沪上阿姨遇上了好时候,但也有难题

文 | 连线Insight,作者 | 王慧莹,编辑 | 子夜 新茶饮上市潮仍在继续。 4月23日,沪上阿姨通过港交所聆讯,中信证券、海通国际、东方证券为联席保荐人,意味着沪上阿姨距离上市又近了一步。若成功上市,沪上阿姨将成为中国新茶饮第六股,也将成为今年的第四支茶饮股。 过去四个多月,中国新茶饮资本市场很热闹。刚开年,古茗二次冲击港股成功;紧接着,蜜雪冰城在港股创下冻资纪录;3月,霸王茶姬登陆纳斯达克。 相比于“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上市三年后,才出现“新茶饮第二股”茶百道,2025年新茶饮迎来了上市的好时候。 资本更愿意为新茶饮市场买单了,品牌们也必须抓住机会。对沪上阿姨而言,在红海之中找到上市之路更为关键。 从市场定位上看,瞄准中低端市场的沪上阿姨,向上有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等品牌,向下有蜜雪冰城,这个“中间层”不算好做。 更重要的是,从盈利能力和资金储备上看,沪上阿姨和同行相比都不算太有竞争力。行业竞争加剧、单店效率下滑、供应链需要完善,沪上阿姨的上市不仅是一个防御性动作,更是为扩张之路补足弹药。 当上市成为行业共识的时候,竞争也提高到新的维度。不管是万店规模,还是盈利能力,上市都是品牌全新的节点。卷还是要卷的,关键是怎么卷,稳定有序地精细化运营是更核心的方向。 1、加盟狂奔,竞争之中提高单店效率是关键 2013年成立至今,从五谷奶茶,到鲜果茶,出自上海的沪上阿姨,以上海为起点,逐步向全国扩张,如今走到了港股门前。 上市,靠的是被资本认可的故事。在餐饮行业,门店数量和单店效率是支撑品牌想象力的关键,前者决定了市场规模,后者影响着盈利能力。 和众多茶饮品牌一样,沪上阿姨的资本叙事,离不开加盟二字。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沪上阿姨在全国的门店数量已达9176家。拉长时间来看,沪上阿姨的开店速度相当之快。2022年门店总数为5307家,2023年为778
沪上阿姨遇上了好时候,但也有难题

Alibaba Debuts Upgraded Qwen 3 AI that It Claims to Outperform DeepSeek R1

TMTPOST -- Alibaba Group unveiled Qwen 3 on Tuesday, a next-generation upgrade of its flagship AI model featuring enhanced hybrid reasoning capabilities. Qwen3-235B-A22B, features 235 billion parameters but requires activating only 22 billion — roughly one-third the parameter size of DeepSeek-R1. This design dramatically cuts operating costs while achieving performance that surpasses leading models such as DeepSeek-R1 and OpenAI-o1, making it the most powerful open-source model available globally. The announcement comes as China’s AI landscape heats up, driven by the rapid rise of local startup DeepSeek, which earlier this year claimed to deliver high-performing models at lower costs compared to Western rivals. Baidu, China’s top search engine, also stepped up its efforts last Friday by la
Alibaba Debuts Upgraded Qwen 3 AI that It Claims to Outperform DeepSeek R1

关税战后,国内的直播间更热闹了

文 | 道总有理 特朗普胡闹式“发疯”,让原本面临挑战的全球贸易再次动荡。如何规避这只乱飞的“黑天鹅”,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外贸商家的首要考虑。 “家人们,原本要出口欧美的订单,因为关税战卡在路上了,现在工厂直发直播间!” “姐妹们看清楚了!这件衣服的吊牌、洗标都是按出口标准做的。直播间4折,就当帮咱们外贸人渡个难关,买回去觉得不值,7天无理由退回来,运费我全包。” “说实话,做外贸10年,第一次这么直接面对国内的家人们。以前咱们的货都给老外赚差价,现在关税一涨,他们不要了,咱们自己人接盘!” “今天不为赚钱,就想让大家知道,咱们中国工厂做的东西,不比进口的差!支持一波国产外贸货,感谢家人们!” 这段时间的直播间里,类似的桥段随处可见,尽管存在剧本的之流,但也不得不承认,一大批外商商家正疯狂涌入国内的直播间。 就目前来看,由外转内也是整个关税战中的主流趋势。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成了大部分外贸商家的退路和机会。 当直播间越来越热闹,国内的消费环境或许将迎来新的竞合期,每个外贸商家都存在着巨大的机会,但同时,在奔向胜者的路上,也将面临重重考验。  “自己人的地盘”真的好混吗? 这不是外贸商家第一回尝试外转内。 事实上,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年代,推动外贸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就成了大势所趋,当年,国内的出口额同比下降16%,大量外贸企业把市场转移到国内。2020年,全球供应链受外部环境影响而被迫中断,当年第一季度,国内出口额同比下降11.4%,整个外贸市场又迎来一次外转内的浪潮。 这也就意味着,早在关税战之前,国内外贸企业就积攒了大量的外转内经验。  公开资料显示,当前的国内市场中已经存在外转内的典型企业。如家清品牌乐乐桉,《天下网商》报道,乐乐桉背后的公司2004年开始做清洁市场,
关税战后,国内的直播间更热闹了

在技术喧嚣中坚持“**识”:余凯与地平线的第二次启程

图片来源:地平线 “在世界越来越‘疯狂’当下,信任反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在2025地平线年度产品发布会上,地平线创始人兼CEO 余凯对外公布,地平线提出首个用户智驾信任度公式:用户智驾信任度=安心度×专业度×亲密度/夸大度。 同时,余凯也详细解析了这四大影响因子:安心度是指不只是物理安全,更要保障用户心理安全;专业度是指最短时间内选择最优路径的高效,以及稳稳操控所带来的舒适;亲密度是指自然的人机交互体验。安心度、专业度、亲密度这些都与用户信任正相关。而夸大度,则是指营销预期与实际体验之间存在的偏差,这会损害用户信任。 余凯在最后发布会结束时强调说道,“所有的技术不是为了让机器更强大,是要让人更强大,让人更自由。最终的价值与意义——让机器归机器,让人的归人。” 在讲解自家产品与技术之前,余凯花了很长时间讲述了地平线成立10年来的发展历程与感悟。 余凯指出,地平线十年沉淀了两条战略方法论。一是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地平线不愿意内卷,更愿意做一个外卷型的企业,另辟蹊径,去拓宽技术和产业边界。如果真的要上“竞争战场”,那就以10打1,必须赢得胜利。二是永远不要在悬崖边跳舞:要花更多精力思考死门在哪里,降低一切可以降低的“可见风险”。如果真的要跳,也要距离悬崖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图片来源:地平线 技术浪潮之巅的“**识者” 当行业一片嘈杂与疯狂时,我们需要更多清醒、克制与冷静的声音。在这场发布会之前,很多人还在好奇余凯这次会讲什么?如何来讲自家产品?与之前每次的对外分享一样,这次余凯依然还是抛出了很多不一样的观点,余凯将其称为“**识”。 当智驾平权的战火烧得愈演愈烈之下,余凯表示,在喧嚣中回归冷静,地平线更愿意做狂飙中的冷静者,悲观中的笃定者。在他看来,历史上,所有的产业里,大家一拥而上的共识,要么是错的,要么就是毫无价值的,因为在商业世界里,没有独特性是毫无价值的。
在技术喧嚣中坚持“**识”:余凯与地平线的第二次启程

Netflix,美股关税风暴的避风港

图片来源:AP Photo 在公布了第一季度强劲的业绩表现之后,Netflix周五盘后股价重返1000美元。 一季度,Netflix实现营收105.4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净利润为28.90亿美元,同比增长24%;每股摊薄收益为6.61美元。 Netflix第一季度营收和每股收益均超出华尔街分析师预期,对第二季度营收和每股收益的展望也均超出预期。 今年以来,Netflix股价上涨了近9%,而其他多数科技公司均较峰值下跌了20%以上。 华尔街正在寻找一个避风港,以应对近期关税巨震与经济衰退的担忧,而Netflix在这一轮大型科技股暴跌浪潮之下,依旧表现强劲,被视为有能力抵御金融市场的动荡。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Netflix的核心产品是线上化的流媒体内容服务,通过互联网传输,不涉及实体商品的进出口环节,因此不受传统的关税政策直接影响。 而相比之下,依赖全球供应链的科技硬件企业,比如,苹果、特斯拉等公司,会因为关税导致成本上升,股价大幅下跌。 在业绩公布前两天,《华尔街日报》报道称,Netflix上个月举行的年度业务评估会议上,高管们对公司的增长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向高级员工分享了,到2030年Netflix在收入、广告销售和营业利润方面的目标。 Netflix计划到2030年将收入从去年的390亿美元翻倍,并实现约90亿美元的全球广告销售额。高管们还设定了到2030年,将Netflix的营业利润从去年的100亿美元增至三倍的目标。 Netflix提出一个颇具野心的目标是,五年后迈入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目前,这家公司的市值刚超过4000亿美元。 远离关税与贸易风暴中心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关税新政,使美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 在娱乐业,游戏尤其是游戏主机,以及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发行(中国市场),均在新政之后给出了即时反馈。 N
Netflix,美股关税风暴的避风港

对话擎朗智能CEO李通:当年投资人说做机器人的是“骗子”,但如今我们已部署超10万台|钛媒体AGI

2025年是“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风云之年。 一方面,投融资和规模预期市场火热。2025年前3个月,具身智能赛道的54家企业共获得60.46亿元融资,融资企业数量和规模已超过过去两年总和的三分之一。 IDC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具身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近939亿美元。另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4000亿元。 另一方面,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称“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他认为表示目前看不到“具身智能”或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商业化潜力,引发广泛讨论。 “我的观点是,双方都没有错,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而已。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终局肯定是美好的,但人形机器人需要长期获得商业价值的。”擎朗智能CEO李通近期对钛媒体AGI表示,行业确实存在一些“泡沫”,但并非坏事,行业整体向好,大家都能从中受益,要是行业垮了,那所有人都将面临危机。 成立于2010年的擎朗智能,是国内最早一批进入服务机器人赛道的企业,最开始是3个合伙人凑了20万启动资金成立。如今,擎朗智能总部在上海,全球拥有超过80+运营中心,并在美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地设有子公司/办公室,其配送、清洁等专用型商用服务机器人产品累计部署超10万台,业务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超600个城市及地区。 李通与钛媒体AGI独家交流中坦言,创业15年,他经历了机器人行业三轮低谷和三轮高潮时刻,跌宕起伏的外部环境使得擎朗智能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发力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行业。 “2018-2019年资本寒冬时期,我们见到别人(投资人)的时候,他们说做机器人做AI都是‘骗人’的。我们当时也很懵,怎么就骗人呢,我们没骗人。”李通表示,机器人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技术产业,从来不是“模式创新”,而是科技创新,是劳动力的变革。因此,创业公司需要跨越周
对话擎朗智能CEO李通:当年投资人说做机器人的是“骗子”,但如今我们已部署超10万台|钛媒体AGI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