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评车
百姓评车
暂无个人介绍
IP属地:未知
0关注
62粉丝
0主题
0勋章

上市不到一周,理想i8重大调整!

2025年8月5日,理想汽车宣布对刚刚上市不足一周的SUV车型i8进行重大配置调整,由于该车型上市时间极短就进行重大调整,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吸引了行业内众多人士的关注。 在汽车行业里,一款新车刚上市几天就进行如此重大的配置调整并不常见。大家应该还记得小鹏G9上市初期,就因为配置复杂、命名混乱引发消费者吐槽。小鹏汽车在48小时内迅速调整车型版本命名、简化SKU,同时优化价格策略。像奇瑞iCAR V23上市3天,官方迅速调整权益,包括赠送积分、优化选装包政策,并承诺交付延期全额退款。 上述两个案例,都引发公众热议。 从正面角度来看,车企上市就“降价改配”反映出一个事实——消费者对高端配置的强需求远超预期,而复杂的版本划分成为购买障碍。车企此举被业内视为对用户需求的快速修正,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要求。 对于理想汽车而言,这意味着其整体回归“理想ONE模式”,所有核心功能一次性给到用户,降低用户决策成本,为了尽可能聚拢用户,快速建立市场口碑、转化销量。 理想i8统一配置 理想汽车最新推出的i8系列于7月底正式亮相,计划在下旬开始交付。新车定位为中大型纯电SUV,采用2+2+2六座布局,车身尺寸为5085×1960×1740mm,轴距达3050mm。 该车型共推出三款配置:Pro版售价32.18万元,Max版34.98万元,Ultra版36.98万元。 理想i8采用97.8kWh三元锂电池,CLTC续航至720公里。依托全域800V高压平台和5C超快充技术,车辆在理想自建的5C超充桩上仅需10分钟即可补充500公里续航。动力系统方面,全系标配前150kW+后250kW 双电机四驱系统,综合功率400kW(544马力),零百加速仅需4.5秒。 然而,i8的舒适配置并没有达到用户预期。Pro版还不提供智能冷暖双用冰箱;Max车型不提供21.4英寸3K后舱娱乐屏,要想凑齐“大冰箱和大彩
上市不到一周,理想i8重大调整!

新势力越来越不讲武德!

中国的汽车新势力品牌变得越来越不讲武德。说这话的原因有以下几个:蔚来汽车旗下品牌乐道L90作为一款大6座SUV,采用BaaS电池租用方案的起售价为‌17.98万元。即便是买断电池,新车最低起售价为26.58万。要知道L90可是一款车长超过5米,轴距3米1的大车‌;小鹏MONA M03起售价11.98万元,Max智驾版仅13.98万元,将全域高阶智驾(XNGP系统)下沉至15万以下市场;此前,我们曾报道过,零跑B01申报了一款430公里续航的新车,预计售价将降至8-9万元区间。 以上种种,新势力品牌通过颠覆性的定价策略和越级配置,正在改写行业规则。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极致的产品力和场景精准化,最终受益的将是消费者——用更低成本获得更高阶的出行体验 极致的产品力重构市场新格局‌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技术普惠的爆发期,以往专属豪华车的尖端配置正加速下探至10-20万主流价格带。这场"技术平权"运动不仅重构了市场竞争格局,更让普通消费者以亲民价格享受到百万级豪车的核心体验。 极氪007GT通过全系标配禾赛ATX激光雷达、31颗感知硬件及双NVIDIA Orin-X芯片(算力508TOPS)打造高阶智驾功能,依托规模化生产和国产供应链将原本40万以上车型的硬件配置下放至20万价格区间,2025年激光雷达均价降至0.64万元/套进一步提升了成本优势,使其在2025年4月上市后首月交付量达10,123台成为极氪最快破万车型,5月以8,400台销量位列2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市场前三; 2025款小鹏MONA M03实现销量爆发,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硬件配置上Max版搭载双Orin-X芯片(算力508TOPS)及XNGP 4.0系统,支持城市NOA和全场景智驾,复杂路况处理能力提升40%,无保护路口左转成功率高达9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二是价格策略激进,起售价11.98
新势力越来越不讲武德!
avatar百姓评车
08-04 17:51

中国汽车出口逆势突围,新能源激增75%成破局尖刀!

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的成绩单足够震撼——308.3万辆的出口量,同比10.4%的增长,数字背后是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强势突围。尤其新能源汽车,106万辆出口量搭配75.2%的激增,直接撕开了全球市场的口子,成了当之无愧的增长引擎。 全球汽车格局正在剧烈洗牌,中国车企没在等。技术创新是直刺市场的矛,本地化战略是稳固阵地的盾,双管齐下之下,墨西哥、阿联酋这些新兴市场被快速攻克,传统优势区域更被深耕成了“堡垒”。这不是简单的增量,而是对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版图的强势改写——中国车企,正在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出口格局生变,新兴市场崛起 全球车市的风云诡变,在今年上半年的出口数据里炸出了惊雷。有媒体统计的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直接把中国汽车出口目的地的前三名掀了个底朝天——墨西哥以23.45万辆登顶,阿联酋21.43万辆紧追,而霸占榜首多年的俄罗斯,17.10万辆的成绩不仅跌至第三,更带着59.2%的同比暴跌,摔得狼狈。 墨西哥的异军突起, 是最狠的推手。作为最早啃下拉美市场的中国车企,它精准砸出海鸥、宋PLUS DM-i这些硬货,死死咬住当地消费者对高性价比新能源车的胃口。半年狂涨3.2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让比亚迪成了墨西哥车市最凶的“搅局者”。更关键的是,这个北美自贸区的咽喉被撕开,等于给中国汽车打通了直插北美腹地的“秘密通道”。 阿联酋58.5%的暴增,直接把中东市场的战略价值钉在了明面上。作为中东最大汽车进口枢纽,这里的爆发是中国车企集体“围猎”的结果: 上半年对沙特、阿联酋出口狂涨67%,靠着和当地经销商的深度捆绑,硬是把 喂成了区域爆款。中东人对大排量车的执念?正在被中国新能源车摁着头改写——长续航电池在高温下的硬核表现,让当地消费者乖乖认账。 反观俄罗斯市场,那简直是断崖式崩塌。车贷利率飙升、整车进口报废税加码,两道政策组合拳直接让购车成本涨了18%,需求被拦腰斩断
中国汽车出口逆势突围,新能源激增75%成破局尖刀!
avatar百姓评车
08-03 18:19

冰火两重天:7月新能源车市格局重塑,谁主沉浮?

7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销售数据陆续浮出水面,为车市格局带来新一轮深刻调整。这一月的市场表现,始终被多重变量交织影响:一方面是传统消费旺季的临近催生了部分家庭的购车计划,叠加暑期出行需求释放,带动市场整体活跃度回升;另一方面,行业内对下半年补贴政策调整的预期持续发酵,部分消费者选择提前入手以规避潜在成本上涨,而车企也在此节点加大促销力度,试图抢占市场份额。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各大品牌的表现呈现出显著分化。比亚迪依然以压倒性优势领跑行业,与此同时吉利、零跑等品牌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不过,并非所有车企都能分享市场增长的红利。部分品牌受限于产品迭代缓慢、供应链不稳定等问题,未能及时响应消费者对续航里程、智能座舱的新需求,导致单月销量出现明显下滑,甚至面临库存积压的压力。这场“冰火两重天”的格局,既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也预示着行业洗牌正在加速。 传统车企:比亚迪稳居榜首,吉利增速亮眼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与增量突破并存”的新阶段,头部车企的销量波动既反映自身战略成效,也折射出市场深层变化。 比亚迪的“定海神针”地位,本质上是对市场全维度需求的精准覆盖。7月341,030辆的销量规模,即便受季度末冲量后需求回调、部分区域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环比微降9.7%,但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至个位数的背景下,同比0.1%的微增仍凸显其抗风险能力。1-7月累计2,454,301辆、同比26%的增长,更是建立在“全价位+全品类”的产品护城河之上。 王朝网与海洋网以315,136辆的月销夯实10-25万元主流市场基本盘,方程豹、腾势破万的成绩则印证中高端市场的突破,仰望339辆的销量虽绝对值不高,却标志着其在40万元以上豪华市场的品牌卡位已初见成效。更关键的是,在国内市场渗透率逼近40%、增量空间收窄的情况下,比亚迪海外159.5%的同比增速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其在东南亚
冰火两重天:7月新能源车市格局重塑,谁主沉浮?
avatar百姓评车
08-03 12:53

自动驾驶规模落地&L2安全拷问:智能驾驶的冰与火之歌!

关于智驾未来的发展,中国市场正在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景象。一方面是,多个主管部门联合出台政策,规范智能驾驶系统管理,持续严监管车企对智驾的无序宣传,不论对宣传还是对功能,都要求安全为第一;另一方面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运营受到政策支持。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上海发放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此次获批的企业有8家:百度智行、大众交通(集团)、上海赛可出行(上汽集团子公司)、上海强生出租汽车(包含智己汽车、享道出行联合体)、赛可智能科技、小马易行(小马智行)、上海锦江出租汽车(包含文远知行、奇瑞汽车联合体)、上海友道智途(上汽集团子公司),性质大不相同,包括车企、自动驾驶公司、出租车公司。 而去年获得牌照的Robotaxi,今年可实现付费商业化运营。据了解,上海正在扩大自动驾驶开放区域,争取在今年年内实现浦东新区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全域开放,同步推动奉贤、闵行等区域开放。 这不仅是上海自动驾驶的里程碑,也是中国自动驾驶进程的标志性节点。 自动驾驶提速 此次获批的8家企业中有两家是车企,分别是上汽和奇瑞。上汽集团共获得3张牌照,作为上海本地车企,能有这样的待遇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奇瑞能获得一张牌照有些“出乎意料”。此次,奇瑞汽车是联合了文远知行、锦江出租获得上海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 其自身Robotaxi业务由子公司大卓智能运营,但因为此前大卓智能经历业务整合(并入新成立的“奇瑞智能化中心”),一度被认为该业务会受到影响。目前来看,上海牌照的获批证明其技术进展并没有停滞,标志着其L4级自动驾驶技术进入商业化新阶段。这也说明了奇瑞在智能化领域的多元布局能力, 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已形成全球领先优势,其快速推进的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商业化落地,正在重塑全球智能交通格局。 目前,上海、北京、武汉作为国内自动驾驶发展的先锋城市,正在加速扩张其智能网联示范区,通过政策创新、基
自动驾驶规模落地&L2安全拷问:智能驾驶的冰与火之歌!

看不懂的碰撞试验,营销任务大于用户需求?

汽车圈好乱,乱得已经让人摸不着头脑。 日前,理想汽车在i8发布会上播放了一段重卡对撞测试视频,显示其纯电SUV i8以100公里/小时速度与重卡正面对撞后,i8的A柱、B柱等结构完好,而重卡(后被网友识别为乘龙卡车)出现车轮弹起、驾驶室与货箱分离的严重损毁。视频中重卡车标最初未遮挡标识,引发网友对乘龙卡车安全性的质疑,理想后续发布的视频已对车标打码处理。 部分网友认为重卡损毁程度不合理,质疑理想测试的设定(如速度、碰撞角度);也有用户因此对乘龙卡车安全性产生顾虑。 乘龙卡车作为东风柳汽旗下品牌,暗示测试可能存在问题,称“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不知道背后导演想啥,实际碰撞你觉得会怎么样?"并提到法务部门已介入处理。 在乘龙卡车积极回应的同时,理想汽车方面却显得相对沉默。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事情会不会有反转,但是理想汽车修改视频打码的行为被解读为规避法律风险 再结合前段时间,某车帝搞的36款车型智驾大比拼引发的全行业大讨论。汽车圈似乎已经陷入了“过度营销”与“公信力危机”的怪圈。从车企的夸大宣传到第三方测评的争议,公众对行业自测结果的信任度正在被不断消耗。 营销任务凌驾于用户真实需求 此次理想汽车和乘龙卡车碰撞的争议核心在于非常规测试场景的合理性与行业标准缺失问题。具体来看,首先,理想i8与重卡的对撞测试(50km/h正碰+侧碰)并非国际或国内标准测试项目。合理的常规乘用车安全测试(如C-NCAP、中保研)主要针对乘用车之间的碰撞,重点观察的是乘员舱的保护情况,而商用车与乘用车的碰撞测试项目通常是卡车后部防护装置(如钻卡测试),而不是正面硬性对撞,且当前国内外均无乘用车与卡车正面碰撞的强制测试标准。 此次测试设计被质疑脱离真实合理的事故场景,而且卡车驾驶室与货箱分离、车轮弹起的画面更引发对测试条件的质疑。比如,卡车在碰撞中的异常表现(如驾驶室倒塌)有观点认为可能源于卡车
看不懂的碰撞试验,营销任务大于用户需求?

加速全球化,长城超跑C位亮相,能像小米那样火爆不?

日前,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发文称,长城汽车35岁生日,跟高管们拍了一张大合照。在合照中间,赫然是一辆低趴跑车。从车辆轮廓看,低趴车身、腰部大进气口,尾翼还微微上翘。 此前长城汽车老板魏建军和CTO吴会肖都曾“剧透”过长城汽车高端超跑项目。有消息称,这是一款对标法拉利SF90的超级跑车,采用4.0T V8双涡轮发动机与电机组成的混动系统,预计最大马力可达549Ps。这款超跑计划在2025年推出,价格可能在百万元级别。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年1月份的时候,长城汽车发布的一号任命,新设“长城品牌超豪车BG”,魏建军将担任董事长。 也就是说,长城品牌超豪车BG就是上文提及的低趴跑车。 魏建军此前曾多次表态,反对内卷式竞争,反对价格战,主张“技术溢价”和全球化竞争。此次,长城汽车官方合照,预示着超跑项目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有人质疑长城汽车做超跑的意义,其实,长城汽车的目标并非销量,而是重塑品牌形象。魏建军提出“高品质、小批量”策略(年产千辆以内),通过稀缺性提升品牌溢价,为后续品牌出海铺路。 魏建军亲自挂帅 长城汽车为了这个超跑项目,可以说是煞费苦心。首先在产品规划和运营模式上与现有品牌有所不同,运营团队和决策机制高度独立化,从魏建军亲自出任董事长就能看出来。 当然,魏建军亲自出任董事长,这也是受到雷军的影响。2021年,雷军在小米汽车的发布会上,大呼“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的豪迈感确实很振奋人心,极具号召力。事实也证明,雷军这一仗赌对了。我们看小米SU7的成绩单,2024年累计交付13.68万辆,远超年初10万辆目标,刷新新势力品牌首款车型的年销纪录。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量达15.57万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象级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雷军的个人IP经历了从“技术劳模”到“汽车梦想家”的演变,通过“技术男”“亲民”“实干家”等标签,强化了小米“性价比”“科技创新”的品牌定位。例如,
加速全球化,长城超跑C位亮相,能像小米那样火爆不?

2025年新能源车市格局生变:插混增速放缓纯电加速反超!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中国车市插混车型累计销售252.1万辆,同比增长31.1%。而插混车型在2021年至2024年的增速分别为140%、151.6%、84.7%和84.5%。 相比较而言,插混车型的增速明显放缓。 今年1至6月,中国纯电车型累计销售441.5万辆,同比增长46.2%。此前两年,纯电车型增速分别为24.9%和15.5%。显然,纯电车型的增速提升较快。 一增一减之间,中国新能源车市发展又出现了变化。主流观点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补贴政策。售价二三十万的车型补贴是2万元,售价在10万以内的纯电车也在2万元,“一刀切”的补贴方式,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倾向于售价较低的车型;二是纯电车型这几年在续航方面成长很快,续航五六百公里的车型比比皆是,这极大缓解了消费者的续航焦虑。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插混车型的生存空间。 需求驱动,推动插混发展 插混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主流动力类型之一,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情况。在此之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中超八成的市场份额被纯电车型占据。 2021年,插混车型国内销售60.3万辆,同比增长140%。同期,纯电车型销售291.6万辆,同比增长161.5%。因此,尽管插混车型销量大增,但市场份额从18.4%下降至17.1%。 而到了2024年,插混车型销量已达到514.6万辆,市场份额提升至40%。与之相比,纯电车型增速下滑至15.5%,市场份额也下降至60%。 从消费者层面来看,插电混动销量增速明显增快是供应端开发产品紧贴消费者需求的结果。“在需求端,插电混动确实能满足消费者对于长续航里程的需求,在驾驶体验、产品性能、用车习惯等方面兼顾了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优点,得到消费者认可。 我们以比亚迪和吉利为例。比亚迪第五代DM-i系统通过46.06%热效率发动机和高效电驱单元,吉利2024年发布的雷神EM-i载1.5L自然吸气发动机(B
2025年新能源车市格局生变:插混增速放缓纯电加速反超!

最高级别定调,中国汽车将告别无序竞争时代!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这一政策导向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生全方位、多层次的深远影响。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领导者。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34.4%和35.5%,**国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823.6万辆,中国占比达70.5%,较2023年的64.8%进一步提升。中国对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贡献度为93%,远超其他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同期,欧洲和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289万辆和157万辆,合计占全球约24.5%。 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领先优势可见一斑。随之而来的就是新能源汽车各种非理性竞争现象日益凸显。比如价格战愈演愈烈,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导致全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另一个突出问题是供应链压力的加剧。 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车市正处于从“高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国务院此次政策调整既是对国内产业乱象的纠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竞争秩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附加值,全力应对国际竞争新格局。 多个部门整顿 在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前,就已经有工信部、商务部、发改委等主管部门对中国新能源车市的发展乱象进行了整顿。工信部表示将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重点查处低于成本价倾销、虚假宣传等行为,并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确保企业合规经营;发改委明确批评“内卷式竞争”突破市场底线,强调需整治低价倾销、制假售假等行为,并重点核查车企拖欠供应商账期问题(部分账期高达200天);商务部针对“零公里二手车”(即新车降价伪装成二手车销售)等乱象,要求车企规范销售行为,禁止通过虚假手段规避价格监管。 汽车上下游产业链长、技术密集、固定投资较高,无序价格战的长期持续,导致产业上下游效益下降,还会削
最高级别定调,中国汽车将告别无序竞争时代!

在"冰与火"中淬炼,车市竞争将会更加眼花缭乱!

2025年7月份的气温出奇的高,就连一向被称为避暑胜地的东北地区,老百姓都忍不住抱怨,实在是太热了。但,比今年夏天高温更火爆的是,中国车市的明争暗斗正在升级。 之前是无底线的价格战打得天翻地覆,因为主管部门出手整顿,各家品牌都收敛了很多。现在则是产品力趋于相同,各家开始近身肉搏。比如,中大型纯电车型市场就有乐道L90、理想i8,问界M8纯电版、小米YU7等热门车型。它们虽然产品力说明各有不同,但是其共性特点都比较接近,车长都在5米左右,轴距3米以上,都搭载了800V超高压快充,快速补能谁都不弱。另外,在乘坐空间,储物空间、智能化配置方面,大家的基本表现也都相近。 所谓的差异化竞争,在消费者看来,几乎看不出什么差别。 这当然不是纯电大型SUV特有的情况,在其他细分市场,也同样如此。比如,10万左右的车型,无论是增程车型,还是插电混动车型,各家要么是主打越级空间,要么是越级配置,要么拼综合续航。最后的结果是,产品愈发同质化。据统计,2025年上海车展共展出车辆1366台,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超过70%,即约956款新能源车型。 就说如此规模的量级,再怎么差异化竞争,最后都成了同质化。甚至有些品牌连宣传语都是同样的文字内容排列组合。消费者能够区分的点或许只剩下车标了。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车市竞争的激烈程度注定是居高不下的。 定位重合下的必然碰撞 以理想汽车与蔚来汽车为例,在创立之初,两家品牌路线完全不同。蔚来主攻高端纯电,理想则是高端增程,可以说是井水不犯河水。如今它俩却在产品战略上呈现出明显的竞合态势。 理想i8与乐道L90在产品定位上就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前者车身尺寸5085×1960×1740mm(轴距3050mm),后者5145×1998×1766mm(轴距3110mm),侧重点都是车身空间超大,面对的都是多孩家庭、三代同堂等场景的家庭用户群体。 两者之间的差别仅是,乐道L
在"冰与火"中淬炼,车市竞争将会更加眼花缭乱!

大功率充电桩“即充即走”,节假日出行不用再担心排队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通知》明确,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做好大功率充电设施发展布局。打造"即充即走"的充电场景。 从《通知》的内容来看,各地明确高速公路服务区场景下,对重大节假日期间利用率超过40%的充电设施实施大功率改造。到2027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 目前,节假日期间高速公路充电难问题已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中的突出矛盾,其成因复杂且涉及供需失衡、设施布局、技术限制等多方面因素。 此次《通知》的下发,说明相关部委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未来新能源车主的出行将会更加便捷。 高速公路充电桩完成大功率改造 仔细看《通知》,我们能够发现有两个点,一个是高速公路,一个是改造充电设施。大背景是,充电设施和新能源车型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充电设施总数达到1281.8万台,同比增长49%。2024年全年我国充电设施充电量突破1100亿千瓦时,同比增速达38%。即便是这样,在面对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充电设施建设仍需加速。特别是节假日出行高峰带来的充电“潮汐”现象频发。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0%。在高速公路场景下,单个充电桩对应近200辆新能源汽车。 数据显示,2024年国庆假期间,全国高速公路电动汽车充电量达7215.27万千瓦时,日均充电量1030.75万千瓦时,比2024年“五一”日均增⻓34%,⽐2023年国庆假期日均增⻓80%。 一到五一、十一这样的重大节假日,高速路上堵车以及排队充电案例比比皆是,甚至还出现排队超2小时,有车主自带柴油发电机应急充电的极端情况。 而《通知》中提到的即充即走的场景,就是针对排队问题提出的。 出于这样的情况,对充电设施实施大功率改造则变得势在必行。所谓大功率,指的是单枪充电
大功率充电桩“即充即走”,节假日出行不用再担心排队

新能源时代,合资反向出口潮迎来新变量?

当东风汽车与日产共同砸下10亿元成立新公司,剑指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出口时,这绝非一次普通的商业合作。这笔投资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剖开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层变革——曾经以"市场换技术"为信条的合资车企,正在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沃土上,上演一场颠覆性的"反向突围"。这股席卷行业的反向出口潮,既是合资品牌在生死边缘的绝地反击,更是全球汽车产业权力格局重构的关键注脚。 合资车企集体逆流而上 合资品牌正以惊人的默契集体掉头。长安马自达的"双百翻番战略"绝非空谈,当MAZDA 6e驶下生产线时,车身上镌刻的已不是简单的"中国制造",而是"中国创造+全球分销"的全新基因。悦达起亚用24.8万辆的年出口数据,将近半销量的筹码押注海外,这组数字背后,是对国内红海市场的果断切割。福特中国更以50%的出口增速,让16.8万辆的成绩单成为对"中国工厂"定位的彻底改写——曾经的区域生产基地,正在蜕变为全球供应链的神经中枢。 这股逆流背后,是国内车市血淋淋的现实。当自主品牌用电动化、智能化撕开合资品牌的防线,曾经的"合资光环"正在加速褪色。上汽通用260万辆的产能与100万辆的销量之间,那道160万辆的鸿沟不仅是闲置的生产线,更是合资模式黄金时代的墓志铭。38%的产能利用率,意味着每辆车分摊的固定成本正在飙升,当中国品牌用性价比这把利刃撕开市场,合资品牌留在国内的利润都沾满鲜血。 合资品牌的反向出口,本质是一场优势重组的精妙算计。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成熟度,早已不是简单的"世界工厂"所能概括——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制造,从芯片设计到整车组装,这条贯穿上下游的产业生态,就像为合资品牌量身打造的超级引擎。当特斯拉上海工厂实现95%的国产化率时,就已证明:在中国,低成本与高品质可以并行不悖。合资品牌手握这张王牌,等于掌握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的成本密码。 更致命的是,合资品牌正在将"中国供应链"与"全球渠道"进行化学反应。
新能源时代,合资反向出口潮迎来新变量?

明星的享界生活:零重力座椅+激光投影,片场也能"躺赢"!

六月,享界S9再次交出漂亮答卷:单月交付4154辆,稳坐30万以上新能源轿车销量榜首。销量也许是冰冷的数据,但它背后,涌动的是一场与用户相关的深度共振。也有很多人好奇,中国品牌二十多年没啃下来的“高端轿车”这块硬骨头,为什么偏偏让一个年轻的享界做到了?答案,也许就藏在用户那里。 【享界用户星享之夜现场】 7月8日,“悦享自成”2025享界用户星享之夜如约而至。活动现场,享界将主角光环完全给到了用户:一枚从用户呼声中长出的车标、一群把车开进生活的真实车主、一座用户争相打卡的超级工厂,让大家看到,享界“宠”用户从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用行动做出了豪华范本。 一枚“星”标,回应的是用户心中的浪漫 自享界S9上市以来,车标就成了用户讨论的高频词,社交平台上甚至掀起过“换标总动员”,大家直言“想有个更合心意的Logo”。这份热切的呼声,享界听在了心里。 【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勇邀请全场用户共同见证享界新车标发布】 【**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解读享界新车标寓意】 用户之夜现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与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勇正式发布享界全新车标。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广大享界用户的强烈共鸣。它的诞生,不是品牌关起门来的设计,而是从海量用户反馈里“筛”出来的结果。有人说“高级感别太冷冰冰”,有人盼“带点咱们自己的文化味儿”,还有人强调“得和别的牌子不一样,一眼能认出是中国设计”。 【享界发布全新车标】 全新车标的设计,藏着对用户期待的深层应答:以六边形为骨架,延续了鸿蒙智行的家族基因,并通过白银比例与 G3 曲率重构视觉节奏,让硬朗轮廓多了份东方特有的“留白” 意境。中心的双层设计更显巧思:上层星芒向外舒展,如星光漫射,恰是对用户“浪漫感” 期待的呼应;下层采用微米级电铸工艺,近三千圈细密纹理在金属上凝练成“见光不见纹” 的精致质感。整体在光线流动下,既克制,
明星的享界生活:零重力座椅+激光投影,片场也能"躺赢"!

价格战叫停后续:车企降价仍然继续,只是变得更加精准!

当有关部门出手,中国车市的价格战喊停之后,虽然无序竞争已经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遏制,但是,市场竞争的本质决定了降价行为不会消失。 河南省汽车行业协会发布通知,开展新能源汽车促消费活动,每辆车给予3000元现金补贴。车辆要求是售价20万元及以上,搭载鸿蒙车机系统及**途灵平台的新能源汽车,且在河南省内上豫牌。数量有限,先到先得。不只河南一地,全国多个地方都推出了针对鸿蒙智行旗下车型3000元购车补贴政策。 一般来说,新能源汽车的国补、省补等,都是所有品牌同等对待,不会针对某一车型。我们只能说鸿蒙智行的影响力确实大,以地方补贴之名进行卖车。 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车企在降价这件事上是有着非常强的主观能动性,厂补也好,联合地方相关部门也好,总而言之就一个目的,把刺激消费进行到底。 恶性价格战喊停 最近“限时一口价”这个事,通过“技术平权”倒逼燃油车退场。此举引发了车市连锁反应。 就在某车企降价的第二天,吉利银河就宣布推出限时购车补贴政策,覆盖星愿、星舰7EM-i、E5等多款热门车型,补贴幅度从5000元至2万元不等。随后,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大厂也都纷纷跟进。整个车市进入新一轮降价周期。这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而言,在利润上会形成新的压力。 2025年1-5月,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远低于下游工业企业5.7%的平均水平,较2023年的4.3%和2017年的6%显著下降。 2025年前5个月,汽车行业收入4.13万亿元(同比+7%),但利润为1781亿元(同比-11.9%)。单车利润从2017年的2.3万元降至2025年的1.4万元,降幅达39%。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车市降价车型200多款,2025年前4个月降价车型已达60多款。刚刚过去的5月,降价车型达百余款之多,甚至出现了3万元级的车价。 工信部、中汽协等纷纷呼吁从价格战转向“价值竞争”,严查低于成本价倾销,推动技术驱动的
价格战叫停后续:车企降价仍然继续,只是变得更加精准!

蔚来2025年盈利赌注:就是把芯片业务独立,轻装上阵?

一直以来,想必大家心中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蔚来汽车在盈利问题上的态度非常明确——李斌在2025年内已密集表态4次(3月、4月、6月),确认四季度盈利目标。但问题是,蔚来汽车的亏损趋势并没有得到好转。据2025年Q1财报显示,蔚来汽车净亏损还加剧了。其净亏损67.5亿元,同比2024年Q1(51.8亿元)增长30.2%,整车毛利率10.2%,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2024年Q1为9.2%),但环比下降2.9个百分点(2024年Q4为13.1%)。 如此一来,蔚来汽车在2025年末实现盈利的信心在哪里呢? 可最近蔚来汽车的一条消息,却让笔者豁然开朗。蔚来汽车旗下芯片业务已经引入战略投资者,并成立独立项目实体。目前该项目实体已完成工商注册,名为安徽神玑技术有限公司,这意味着蔚来芯片业务完成拆分。蔚来汽车芯片业务的分拆与其2025年底盈利目标之间存在多重直接关联,主要体现在经营数据优化、战略聚焦等方面。 分拆后,芯片业务的持续投入可通过独立融资(如引入战略投资者)分担,成本统计不再全额计入蔚来财报,这将直接提升整体毛利率,改善经营数据。 为了改善经营数据 2025年Q1财报显示,蔚来净亏损67.5亿元,同比2024年Q1(51.8亿元)增长30.2%;同期整车毛利率10.2%,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2024年Q1为9.2%),但环比下降2.9个百分点(2024年Q4为13.1%)。同期,理想汽车Q1盈利6.47亿元,小鹏亏损收窄至6.6亿元,零跑亏1.3亿元,蔚来成为唯一亏损持续扩大的头部新势力。 同时,小鹏汽车也说要在2025年末实现盈利。好歹小鹏汽车的销量在增长,亏损也在收窄,用成绩证明了在通往盈利道路上稳步前进。对比而言,蔚来汽车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有所退步。 就凭这样的经营状态,蔚来信誓旦旦说要盈利,确实不那么让人信服。 现在蔚来汽车芯片业务独立出去以后,情况将会得到极大改观。据
蔚来2025年盈利赌注:就是把芯片业务独立,轻装上阵?

比亚迪以小博大:666元红包奖励背后的渠道“阳谋”!

日前,有汽车博主爆料,比亚迪已发放上半年经销商激励红包,台均666元。这一消息瞬间引发汽车圈热议,毕竟如此大规模的激励举措并不常见。据统计,比亚迪1-5月合计销量176万辆,一台奖励666元,那么比亚迪此次的奖励支出规模将达到11.7亿元。 这一数额并非小数目,比亚迪此举一出,既展现了一次肌肉,又用大额奖励安抚和刺激经销商,消化库存之后再提速,形成正面循环。用一种饱和式攻击向市场证明自己的态度——看谁再敢说我“虐待”产业链,不服你们也来啊。 比亚迪以小博大 这不是比亚迪第一次奖励经销商。2023年,比亚迪全年销量达到302.44万辆,同比增长61.9%。比亚迪也随之给予经销商提车奖励,在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所提车辆根据2023年全年考核周期总提车任务完成率最高给予666元/辆的奖励。我们以一家年销量1000辆的比亚迪经销店计算奖励,1000辆乘以666元等于66万元。 按照302.44万辆计算,比亚迪在2023年豪掷约20亿元。2023年比亚迪实现归母净利润300.41亿元,同比增长80.72%。拿出总利润的6%,对于比亚迪来说自然是九牛一毛,不在话下。 如今,比亚迪又一次祭出了666元的大杀招,这对于比亚迪的经销商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主要表现在,新车销售本应该是4S店最大的利润点,但是如今的经营数据却有些惨不忍睹。2024年,中国汽车经销商整体亏损比例为41.7%。其中,新车销售毛利贡献为-17.7%,价格倒挂现象覆盖84.4%的经销商,60.4%的经销商倒挂幅度超过15%。2024年,经销商新车营收下滑平均在20%以上。以中升集团为例(因为其2025年一季度财报未公开,只能引用2024年数据),2024年新车销量48.5万辆,较上一年的50.2万辆下滑3.4%,新车销售收入下降10.6%,净利润32.1亿,同比减少了36%。 主机厂为完成销量目标,
比亚迪以小博大:666元红包奖励背后的渠道“阳谋”!

自主品牌乏力/合资品牌反扑,车市竞争进入相持阶段!

日前,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5月,国内乘用车上险量为186.6万辆,同比增长9.6%,环比增长10.0%。今年1-5月,国内乘用车累计上险量为857.8万辆,同比增长5.5%。 与此同时,中汽协和乘联会的数据也显示,今年5月,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长持续走强。主要原因是不少省市出台并逐步落实了相关地方促消费政策,叠加车展等线下活动,5月车市走势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车企零售量和上险量数据是有很大不同的。以零跑汽车为例,零跑5月销量为4.14万辆,成为新势力销冠。但是在上险量层面,零跑5月份的数据为3.2万辆,排在理想、问界、特斯拉等品牌之后。 我们就以上险量为准,来看一下5月中国品牌和合资品牌之间的变化情况。 5月份国内汽车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品牌格局分化态势。从市场份额来看,中国品牌以62.7%的占比继续保持领先优势。自主品牌当月实现117.5万辆的上险量,相比之下,合资品牌销量为69.9万辆(包括进口及独资海外品牌,比如特斯拉)。 话说,中国品牌并不是首次突破60%界线,早在2024年8月就已经跨越了这个大关。自此以后,中国品牌的增长势头明显趋缓,始终没有再更进一步,比如达到65%,甚至是70%。而是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品牌进攻乏力,合资品牌表现出相当的韧性。 合资品牌开始展现实力 回溯2020年至2024年上半年,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呈现持续上升态势。数据显示,中国品牌2020年全年销量687.9万辆,市场份额35.7%。与此同时,德系品牌销量占比25.5%,日系销量占比24.1%,两者份额合计近50%。那时候的合资居于中国市场的统治地位。 过了5年,中国车市就变天了。2025年5月份,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为47万辆,占比24.3%,同比下降5%。其中,德系品牌份额15.3%,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日系品牌份额12.6%,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美系品牌份额5.2%,
自主品牌乏力/合资品牌反扑,车市竞争进入相持阶段!

两个福特“合二为一”,整合只是一个开始!

2025年,品牌整合成为中国车市的风向标。 上汽大乘用板块整合上汽乘用车、上汽国际、研发总院、零束科技等5家公司,形成统一阵营,以提高规模效益;极氪和领克进行战略整合,正式成立极氪科技集团,后来又和吉利汽车完成了合并,实现资源聚焦;蔚来汽车将乐道和萤火虫品牌并入主品牌体系,涉及研发、营销等部门整合,以降低冗余成本;比亚迪整合腾势、方程豹等子品牌的公关团队至集团,统一管理研发与渠道;奇瑞成立智能化中心,合并雄狮科技、大卓智能与研发总院相关业务,强化智能驾驶技术闭环。 如今,有消息传出江铃福特将会被并入长安福特体系之下,进行资源整合。未来的战略是“长安福特向上(高端化)、江铃福特向宽(多样化)”,构建差异化产品矩阵。 有观点认为,未来三年中国市场30%的品牌将被整合,尾部车企可能被淘汰。福特此次整合业务就是一个缩影——无论是合资车企,还是中国品牌,都需要面对行业集中度提高这一大发展趋势。 多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福特这次调整在华业务板块,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是渠道并网销售。长安福特将主导销售体系,整合江铃福特乘用车及福特进口车型,形成统一的销售网络。此前计划成立新销售公司的方案被否决,改为由长安福特销售公司直接管理。 其次在产品方面,长安福特不再推进嘉年华、福克斯等产品的改款升级,聚焦中高端车型(如蒙迪欧、锐界L),其中EVOS也被合并到了蒙迪欧家族。定位中大型SUV的锐界L凭借性价比的优势,成为长安福特的销量顶梁柱,探险者则是把豪华和硬派结合在一起,走差异化发展的路线。 江铃福特则是“专注于SUV以及皮卡市场”,F-150猛禽、Ranger游骑侠到Bronco烈马等经典车型,都被引入到江铃福特这一边。可以说,福特对于江铃福特还是十分看重的。只是,中国汽车新能源的浪潮来得过于汹涌,技术更新之猛,产品迭代之快,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以至于一向在中国市场引领风气的德日合资品牌都难以招架,更
两个福特“合二为一”,整合只是一个开始!

燃油与新能源双线作战,自主品牌2025下半年规划出炉!

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时代浪潮奔涌向前之际,2025年下半年已然成为自主品牌突破向上、彰显实力的战略窗口期。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格局,各大车企锚定智能化技术迭代、新产品矩阵布局、市场版图纵深拓展三大核心赛道,以精准的战略规划与创新驱动,全力抢占行业变革制高点,力求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智能化升级成核心赛道 智能化无疑是当下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自主品牌在2025年下半年对智驾领域的投入与探索持续深化。 小鹏汽车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L3级别的智驾能力 ,通过AI技术驱动,提升驾驶的安全性与便利性,为用户带来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体验。同时,极氪科技集团的千里浩瀚H9智驾打造的L3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架构,也有望在这一时期进一步优化并应用,推动品牌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 长安汽车则朝着2026年实现全场景L3级自动驾驶、2028年实现全场景L4级自动驾驶的目标稳步迈进,2025年下半年极有可能在技术研发和测试方面加大力度,为后续自动驾驶功能的全面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比亚迪也不甘落后,计划把“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普及到像海鸥、秦PLUS DM - i等入门车型上,打破智驾技术的价格壁垒,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智能驾驶带来的便捷,加速智驾技术的大众化普及进程。 2025年下半年这场围绕智能驾驶的技术突围战,不仅是自主品牌抢占产业制高点的关键战役,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契机。从头部车企的技术攻坚到大众市场的普惠普及,从单一功能突破到全场景生态构建,自主品牌正以多元路径推动智驾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寻常道路。 多元化产品矩阵持续完善 除了智能化升级,丰富产品矩阵也是自主品牌2025年下半年的重要任务。 吉利汽车在产品规划上动作频频,吉利品牌将推出2款全新燃油换代产品,满足传统燃油车市场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期待。吉利银河作为
燃油与新能源双线作战,自主品牌2025下半年规划出炉!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家车企率先涨价!

继6月初,中国车市经历了一系列暴风骤雨(比如中汽协剑指价格战、重庆汽车论坛大佬们的唇枪舌战,工信部关于车企6个月应付账款重拳出击等)之后,价格战的风声似乎减弱了许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日有消息称,某车企欲大幅上调车价,从下月起2.5万元~3.8万元不等。目前,还不确定这次涨价是车企官方还是个别经销商所为,官方也没有回应。目前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对汽车贷款"高息高返"模式的整顿,银行返佣比例从原来的8%-14%大幅降至约5%,导致经销商和车企失去了重要的车价折扣资金来源。 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市场关注,也引来了诸多猜测。 有观点认为,如果是经销商方面调价,可能只是区域性的试探性行为,目的在于测试消费者的接受度;而如果是主机厂调价,则意味着价格体系需要重建,这个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从市场风险角度来看,经销商的可能性比较大,甚至只是一个试探性的动作。因为主机厂这么做容易招致市场反噬。当然,这也不排除有竞争对手别有用心。 这也反映出一个现实,中国车市现在正处于市场剧烈变革期,各种真假消息满天乱飞,消费者需要擦亮眼睛,可别掉进圈套。 "高息高返"模式扰乱市场秩序 据了解,“高息高返”车贷模式近年来在我国汽车金融市场大行其道。所谓“高息高返”,是指银行为了抢占汽车金融市场份额,会向汽车经销商支付高额佣金以换取业务合作。具体操作,银行通过提高车贷利息并向经销商支付高额返佣,一般为贷款总金额的8%-14%。经销商再把这部分佣金返还给消费者,以车价折扣、贴息等名义。 同时,高息高返还和“长贷短还”政策捆绑实施。常规操作是“贷5满2”——借款人在5年贷款期限内,只需履约满24个月(也就是两年)即可提前结清剩余款项,且不收取任何提前还款费用。举例来说,消费者选购总价25万元的车辆时,金融机构可能为其设计41万元的贷款额度,采用年化5%的费率标准。若客户选择在12个月后提前还贷,不仅免除违约金,还能享受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家车企率先涨价!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