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 亿遗产,买不到一句「谢谢你相信我」。 撰文|蓝洞商业 沈岩 「我要安静辞职了。」巴菲特在 11 月 10 日发布的「谢幕信」中这样说。 信中,巴菲特谈到投资,他仍是那位乐于分享的 95 岁奥马哈老人。他提到伯克希尔偶尔股价会下跌 50%,但「别惊慌,伯克希尔会反弹」。 最让人动容的是,巴菲特相信,「伟大不是金钱、名气或权力,而是善行。善良无价。清洁工和董事长一样,都是人。」 这背后的命题是,如何判断金钱和幸福生活的关系?关键是两把尺子:内在标尺和外在标尺。 这个概念最著名的诠释者就是巴菲特: 内在标尺(Inner Scorecard):指你依据自己真正认同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自己。你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何而做,不主要看别人怎么看你。它是「你给自己打分的标尺」。 外在标尺(Outer Scorecard):指你以别人怎么看你、社会怎么看你、外部评价/声誉/比较标准来看自己。你活在别人的期待或评价中,而不是依据自我衡量。 巴菲特的核心观点是:若你能「满意于」你的内在标尺,那么你活得更加自由、更少被外界评价绑架。若你过度依赖外在标尺,就很可能「迷失」——你的行为标准变成迎合、表现、比较,而不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在畅销书作家摩根·豪泽尔的新书《金钱的艺术》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19 世纪初的美国石油商人保罗·盖蒂,是人类第一个身价超过 10 亿美元的富豪,有 20 年时间一直稳居美国首富。他在自己占地 2.83 平方千米、拥有 72 个房间的城堡里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像现代国王一样生活是什么感觉?盖蒂只是耸耸肩——即使拥有世上最多的财富,他也并非活力四射、喜笑颜开。最后,盖蒂被问到最嫉妒谁,他这样回答: 我嫉妒那些比我年轻、强壮、开朗的人,那些性格比我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