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说
全球财说
暂无个人介绍
IP属地:未知
0关注
73粉丝
0主题
0勋章

老铺黄金年内二次提价,奢品之路能走多远?

刚刚结束的周末,北京SKP的老铺黄金(06181. HK)店铺门前排起长队,只因其商品即将再度提价。 但这种排队现象,也仅出现在北京SKP,从媒体报道来看,在老铺黄金官宣涨价后的一周时间中,多数门店并没有出现顾客抢购情况。 年内再度提价,幅度12.5%左右 8月25日,果不其然,老铺黄金涨价。 天猫旗舰店和京东旗舰店可以看到,大部分黄金饰品已经涨价。天猫旗舰店官方客服回复称,老铺黄金这轮调价主要产品价格上调了10%-12%。 网上汇总的涨价明细可以看出,产品涨价幅度基本都超过了12%,集中在12.5%左右。这已是老铺黄金年内第二次提价,2025年2月提价幅度约为10%。 由于老铺黄金产品分为素金款、点钻款等多种,所以售价为一口价,根据产品不同,克价不一。 以8月25日天猫旗舰店价格,人气较高产品素金款金刚杵吊坠22.2克折后价格为26757元,约合1205元/克。 但是工艺较为复杂的点钻款十字金刚杵,7.6克折后价格为11457元,约合1507元/克。 金价查询网数据显示,8月25日水贝黄金价格为786元/克,中国黄金、周大福、周生生、老凤祥黄金价格分别为969元/克、1009元/克、1010元/克、1010元/克。 当然,上述价格均为金价,还需要加上工费才是总克价。以周生生为例,工费每克80元至200元不等,如珐琅、精雕等特殊工艺工费或超200元/克。 但以目前来看,众多品牌普通产品克价仍低于老铺黄金。 老铺黄金董事长徐高明曾直言,价格调整是基于品牌本身的定位和定价策略决定的,跟黄金涨幅没有直接关系。 不过此次提价,即便临近七夕,抢购也远没有想象中激烈,热度远不如此前情人节。 此前2月14日,因老铺黄金享受优惠,有人凌晨4点便去排队,SKP营业前便有超200人排队,等待时长5至8个小时,彼时甚至连包装盒都供不应求,不要包装盒可以再减300元。 老铺黄金选址开店无疑对标一众
老铺黄金年内二次提价,奢品之路能走多远?

创想三维IPO:大玩文字游戏背后,营收狂奔换不回利润增长

想象一台机器,能将数字世界的神奇构想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这并非科幻小说,而是基于3D打印技术所创造的现实。 从工业制造延伸至生物医疗领域,3D打印技术开启个性化定制新时代,而如今这项高精尖技术开始悄然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根据CONTEXT数据,2024年入门级市场(主要为消费级)是3D打印机市场中唯一实现增长的领域。其中,中国制造已成为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的核心供应商,2024年全球入门级3D打印机96%来自中国供应商。 近日,国产消费级3D打印龙头企业深圳市创想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创想三维)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在主板挂牌上市,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 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公司,以“全球最大的消费级3D打印产品及服务提供商”的身份高调出场。然而细究之后会发现,创想三维的“第一”之位经不起推敲,长期以价换量面临冲高难题,2024年其核心3D打印机产品出现销量下滑,利润不断被蚕食后,公司资金链已逐步趋紧。 “全球第一”的文字游戏 此次赴港IPO,并非创想三维首次冲击资本市场。 2024年1月,创想三维曾在深圳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根据独家保荐人中金公司最后一次于官网披露相关辅导进程,创想三维于2025年4月已完成第五期辅导工作。四个月后,创想三维突然宣布转战港交所。 对于创想三维“弃A转H”并不意外,随着港交所IPO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已有不少在A股申报多年无果转战港交所并成功上岸的案例。放眼资本市场,虽有铂力特、华曙高科、思看科技等3D打印企业成功挂牌A股,但多为工业级厂商,对于专业布局消费级的3D打印公司尚存空白。 或为增加成功的砝码,创想三维在招股书中多次使用“全球最大”、“领先市场”等词汇彰显行业龙头地位,底气则源于创想三维的全球化战略。 2022年至2024年,创想三维营业收入由13.46亿元增至22.88亿元,年复合增速达30.40%。其中,北美及欧
创想三维IPO:大玩文字游戏背后,营收狂奔换不回利润增长

横琴人寿股权结构存缺陷,高管洗牌元老接连离场

横琴人寿作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内首家寿险法人机构,现经营承压。2025上半年净利亏损8.39亿元,冠上了非上市寿险公司“亏损王”的帽子。 业绩压力凸显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年轻”人身险企,横琴人寿占据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首家全国性法人寿险企业的天时地利。然随着年龄增长,横琴人寿近年业绩表现却一言难尽。 2024年以前,横琴人寿营收步步高升,一路从2017年9.91亿元,攀升至2023年99.98亿元。同时保险业务收入一路高歌,由2017年8.63亿元,增至2023年85.20亿元。直至2024年增长势头戛然而止,营收同比下滑4.67%,降至95.31亿元;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滑3.42%,降至82.2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横琴人寿原保费收入市场份额同比下降0.03个百分点,降至0.21%。2025年第一季度,其原保费收入市场份额降至0.17%。 将目光聚焦到横琴人寿盈利能力上,落差则更为醒目。开业前4年,横琴人寿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迅速扭亏为盈,并持续2年盈利,录得净利0.59亿元和0.11亿元,一举打破了寿险公司“七平八盈”的行业定律。 遗憾的是,横琴人寿盈利能力根基薄弱。2022-2024年净利分别为-1.79亿元、-7.72亿元、-5.64亿元,3年累亏金额高达15.15亿元。令横琴人寿追求稳定盈利的梦碎了一地。 2025上半年,横琴人寿业绩承压明显。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3.90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2.86%;净利亏损8.39亿元,超过2024全年亏损额。这已是横琴人寿连续4年陷入上半年亏损态势,且亏损幅度出现逐年递增现象。 置于行业来看,从2025上半年59家非上市寿险公司披露的业绩来看,有38家盈利,21家亏损。其中,横琴人寿是同期亏损最严重的。 横琴人寿保费收入同比两位数下滑,除了行业大环境挑战外,也不乏自身因素。 公司保单销售长期依赖银保和
横琴人寿股权结构存缺陷,高管洗牌元老接连离场

华润银行资产质量风险加大侵蚀净利,房地产风险危如累卵

中国人民银行近两年监管力度加大,据银行从业人士称,类似案件目前罚款金额也有提升。 近日,珠海华润银行收到人民银行广东分行的罚单,由于违反支付结算业务、货币金银业务、国库业务、征信业务、反洗钱业务管理规定,针对上述行为,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对其作出警告,并处以334.75万元的罚款。 同时,也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处罚,珠海华润银行个人信贷部总经理、个人金融部负责人吴某,被罚款13.5万元;时任珠海华润银行智能科技部副总经理马某杰,被罚款1.1万元;时任珠海华润银行风险管理部信用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程某,被罚款7.6万元;时任珠海华润银行法律合规部总经理谭某,被罚款5万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类似情况此次华润银行被罚金额比过往要高,表明上层严监管的决心,商业银行应当重视风险漏洞。 具体到华润银行自身,该行正面临盈利水平持续大幅缩水,资产质量风险加大。且近几年该行换帅频繁,今年初聘了新任董事长,而行长一职空缺已超半年。 资产质量风险致净利持续跳水 华润银行2024年营收实现增长,但净利大降,《全球财说》分析发现,该行信贷资产质量相对稳定,债权投资资产质量或存巨大风险。 2024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71.32亿元,同比增长4.87%,净利润继续下滑,2024年实现净利润4.49亿元,同比减少67.97%。 近三年该行净利润下降幅度属实挺大,2022年、2023年分别实现净利润20.03亿元和14.02亿元。 2024年华润银行缘何营收增长而净利下降,是因为信用减值损失大增导致,2024年该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42.92亿元,同比增长44.64%,拨备计提规模的增长侵蚀了该行利润空间;不过该行并非贷款资产质量预计出现大问题,而是债权投资资产减值损失大增。其计提贷款减值损失27.20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其中计提债权投资减值损失13.43亿元,同比增加11.18亿元,债权投资资产中则主要来自信托及资
华润银行资产质量风险加大侵蚀净利,房地产风险危如累卵

中欧制造:权益领跑,长期五星产品榜单揭晓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募基金规模达33.11万亿元,基金数量为12705只,管理规模和产品数量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增长态势。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历经深刻变革,正逐步迈向更加成熟、规范且高效的发展阶段。公募基金进入从“规模红利”向“质量红利”跨越的关键时期。 中欧基金自2006年成立以来,以长期主义价值观穿越市场周期、以战略级布局响应国家需求、以工业化投研体系构建核心壁垒,为投资者打造诸多长短期业绩表现优异的严选产品,获得诸多评级机构五星评级。 国泰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在13家权益类大型公司绝对收益业绩榜中,中欧基金近1年排名第2,近10年排名第4①。 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欧基金旗下9只权益类基金近一年排名进入同类型前5%②,多只基金在细分领域表现突出。 以中欧数字经济A(018993)为例,截至2025年7月31日,中欧数字经济A近一年涨幅近132.37%,对应基准37.36%。8月13日,中欧科技战队冯炉丹管理的中欧数字经济在8月6日宣布限额100万元之后,再次将大额限购上限下调至10万元。③ 在平衡短期收益的同时,长期业绩更是衡量基金公司投资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依托于“中欧制造”投研体系,中欧基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长期业绩成绩单。 具体至产品可以看到,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31日,中欧基金成立的首只公募基金产品中欧新趋势,至今已运作超18年。现任基金经理周蔚文管理的13年间(2011/08/16至今),中欧新趋势A(166001)累计收益307.75%(对应基准42.24%),任职年化回报10.58%(对应基准2.45%),累计赚取利润超52亿元。④截至2025年7月31日,中欧新趋势A近十五年银河证券排名前15%(25/178),荣获国泰海通、晨星十年期五星评级。 成立满十五年
中欧制造:权益领跑,长期五星产品榜单揭晓

大行科工港股IPO:超四成利润用于分红,外包飙高品质难把控

受益于前期“骑行热”升温,带火了自行车产业的发展。 近日,折叠自行车生产商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行科工)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招股书,中信建投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大行科工专注折叠自行车细分赛道,近年来经营业绩持续增长,但产品外包生产占比上升、依赖经销商、先分红后募资补流等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单一产品策略优势还是劣势? 2019年至2024年,全球自行车行业市场规模经历起伏,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零售量计,全球自行车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1.65亿辆增至2024年的1.79亿辆,复合年增长率为1.7%。按零售额计,全球自行车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2661亿元增至2024年的432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2%。 消费者购买力、自行车平均售价纷纷增长,使零售额增速高于零售量。 然而,折叠自行车在整体自行车行业中,虽然增长迅速但仍属小众细分领域,消费者对折叠自行车的接受度相较于传统自行车更低。以零售额及零售量计算,2024年全球折叠自行车分别占整体行业的5.3%及2.1%。 招股书显示,大行科工是全球最大的折叠自行车公司,销售区域仍以国内为主。 2022年至2024年,大行科工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54亿元、3.00亿元、4.5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3.1%;年内利润分别为3143.4万元、3485.0万元、5229.9万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9.1%。 其中,在国内销售营收占比由2022年的77.9%猛增至2024年的93.4%,而海外市场营收占比较低。 与此同时,从业务线划分来看,大行科工收入主要源于销售大行品牌自行车。2022年至2024年,大行自行车销量分别为14.90万辆、15.69万辆、22.95万辆,复合年增长率为24.1%,贡献营业收入分别为2.37亿元、2.89亿元、4.4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持续攀高,分别为93
大行科工港股IPO:超四成利润用于分红,外包飙高品质难把控

汤臣倍健正在被消费者抛弃

2025年,汤臣倍健(300146. SZ)迎来成立30周年的重要节点,但却未能用亮眼业绩献礼。 年初,汤臣倍健董事长梁允超在致股东信中直言,2024年公司业绩在“百亿收入关卡前来了个急刹车”,营收同比下滑27.30%至68.38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暴跌62.62%至6.53亿元,创除2019年因收购产生巨额减值亏损外的最大年度利润降幅。 对于2024年业绩表现,梁允超表示虽是硬着陆的一年,但2025年将成为汤臣倍健的战略转折点,公司将主动出击,在品牌、产品、渠道等方方面面“以攻为首”。 然而以2025年中报业绩看,公司核心品牌持续低迷,渠道方面仍深陷传统模式的路径依赖,数字化转型依然滞后,汤臣倍健的转机似乎仍未到来。 VDS一哥“三十不立” 2025年上半年,汤臣倍健延续上一年营利双降业绩颓势,营收同比减少23.43%至35.32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17.34%至7.37亿元。 若按季度,自2023年四季度起,汤臣倍健营业收入已连续7个单季度呈同比下滑状态。虽公司强调业绩降幅已有显著放缓迹象,但以2025年上半年营收规模来看,已缩至2020年同期水平。 在业绩开倒车之际,就连被梁允超视作“新周期最主要KPI”之一的市占率也出现下滑。 2024年,在中国维生素与膳食补充剂(VDS)行业零售市场中,汤臣倍健虽仍蝉联行业第一宝座,但市占率首次跌破10%,同比减少1.1个百分点至9.4%。 这家曾以“中国VDS第一股”横扫保健品市场的龙头企业,正经历上市15年来最严峻的考验。截至2025年8月15日收盘,汤臣倍健报收12.36元/股,总市值210亿元,股价较历史巅峰时期跌超60%,市值蒸发超400亿元。 汤臣倍健的经营困境已渗透至旗下各大品牌的运营中,为汤臣倍健贡献超8成营收的三大核心品牌均延续上一年收入下滑趋势。 2025年上半年,汤臣倍健主品牌“汤臣倍健”营收同比下滑28
汤臣倍健正在被消费者抛弃

光大永明人寿3年亏损35亿元,业绩增速后劲不足

背靠光大集团等一众实力大咖,光大永明人寿却走的跌跌撞撞。 早期外资股东主导下水土不服,保费规模难以突围。2010年“合转中”后,光大永明人寿迎来高速发展期。保费规模迅速突破百亿元,持续盈利下却暗藏危机。规模效益不成正比;与银行深度绑定,银保渠道依赖症加重。 近年,光大永明人寿业绩斗转直下,连续3年累计亏损额达35亿元。2025上半年虽较2024年同期扭亏为盈,但分季度来看其业绩表现稍显后劲不足。 董事、高管双落定 自2024年3月刘凤全卸任光大永明人寿总经理,同年8月张晨松接棒成为新任总经理后,外界对光大永明人寿一举一动就颇为关注。 2025年4月25日,光大永明人寿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副总经理起,已经过去了3月有余。 近日,天津金融监管局发布两则任职资格批复显示,核准范思远光大永明人寿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的任职资格;同时核准谭海峰光大永明人寿董事的任职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新晋董事谭海峰的到来弥补了2025年第2季度梁慧敏卸任董事的空缺。 谭海峰有北美精算师背景,于2025年4月加入永明金融,现任永明人寿亚洲区新兴市场副总裁。曾在英杰华亚太区、英杰华越南人寿、职总英康人寿、安盛新加坡人寿、中荷人寿任高管。 另一高管范思远是财务出身。曾任光大集团下属企业——中青旅(600138.SH)财务部总经理、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审计/法律事务部总经理、内控部总监、证券/法律事务部总监、财务/预算管理部总经理、财务总监等职务。2017年9月接任中青旅副总裁。直至2025年4月18日,中青旅发布公告称范思远因工作变动辞去公司副总裁(分管财务工作)、董事会秘书及在下属子公司的职务。 值得注意的是,彼时光大永明人寿公开招聘时曾要求应聘者需符合具备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熟悉保险公司业务结构和运作流程,掌握国内外金融市场和行业情况;具有15年以上金融工作经历,其中保险业工作经历不少于
光大永明人寿3年亏损35亿元,业绩增速后劲不足

南京银行年内收多张罚单,年报变化幅度超过30%以上项目的解释敷衍

近日南京银行股权发生调整,不过整体上控股权结构没发生变化。 8月11日,南京银行公告,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确定无偿受让其全资子公司江苏云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的南京银行4.96亿股。本次转让前,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9.99%,江苏云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4.02%。上述股票无偿划转完成后,云杉资本不再持有南京银行股份,江苏交控持有南京银行股份的持股比例增加至14.01%。本次南京银行的股份划转为一致行动人之间的内部转让,不涉及向市场增持或减持,不触及要约收购。 公告显示,江苏交控和云杉资本已签署股份无偿划转协议,尚需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办理过户登记。 作为首批上市城商行,南京银行经营状况在同类银行中表现靠前,其股权也比较有吸引力,此前南京高科就持续增持南京银行。 2024年南京银行盈利能力有所弱化,资产质量风险仍有抬头趋势,不过其经营数据也显示出和其他行不太相同的特点,比如个贷规模仍在稳步增长,信用卡业务也在持续上升中,反观行业当前个贷特点,则显示出个贷规模收缩,信用卡业务更是大幅收紧的态势。 频获股东增持 实际上,近年来南京银行股权较受青睐,股东频频增持。 江苏交控股权变更公告一周前,南京银行另外一个国资股东刚刚完成增持,根据公告,南京银行持股5%以上股东南京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7月24日至2025年8月4日期间,以自有资金增持该行股份750.77万股,占该行总股本的0.06%。本次增持完成后,南京高科的持股比例由8.94%增加至9%,触及1%整数倍。 南京高科作为南京国资的代表,其行为体现出地方国资对南京银行的态度,江苏交控则是江苏省国资代表。 2000年,南京高科以2.03亿元自有资金参与南京银行首次增资扩股,获配20%股权(约2.05亿股),成为仅次于南京财政局的第二大股东;2001年追加投资233万元受让
南京银行年内收多张罚单,年报变化幅度超过30%以上项目的解释敷衍

达美乐“30分钟必达”完美叙事下,暗藏裂痕

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在全销售渠道提供“30分钟必达”承诺的比萨公司,“达美乐比萨”品牌中国总特许经营商达势股份(01405. HK)的日子却并不好过,持续亏损多年,于2024年才实现盈利。 “披萨一哥”在华水土不服 凭借“30分钟必达”承诺,达美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掌握美国超90%的比萨外卖市场,并逐渐走向英国、印度、日本等地区,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披萨品牌。 但作为达美乐十大国际市场之一,中国却成为达美乐难以完美攻占的市场,始终落后百胜中国(09987.HK)特许经营的必胜客。 截至2024年末,达势股份在中国运营着1008家门店,数量仅次于印度、英国。2025年一季度该数据进一步增至1105家,而在2022年达势股份IPO时期,达美乐在中国地区的门店尚未超过500家。 作为达美乐品牌中国运营商,随着门店网络快速扩张,2022年至2024年,达势股份营收额由20.24亿元增至43.14亿元,年复合增速可达45.99%。以2024年中国市场比萨销售额计,达美乐排名第二,仅次于必胜客。 但规模扩张并不等于吸金能力的提升,单从盈利能力来看,达美乐在中国的发展远远谈不上优秀。 结合历史已披露数据,2019年至2023年,达势股份呈持续净亏损状态,累计亏损额达11.77亿元,直至2024年才首次实现年度盈利,净利润为5519.50万元。 与常年超70%的毛利率水平相比,2024年达势股份1.28%的净利率可以称为在“弯腰捡钢镚”。 达势股份的盈利困境,源于特许经营商本质是在替别人打工。 首先是高昂的授权费,随着达势股份持续扩容,每年向达美乐集团缴纳的授权费也在升高,不断蚕食利润。 2020年至2024年,达势股份向达美乐集团缴纳费用(门店特许经营费、特许权使用费、软件许可费及年度升级费用)累计金额分别为2824.2万元、5010.2万元、6194.2万元、1.49亿元。 其中,2024年
达美乐“30分钟必达”完美叙事下,暗藏裂痕

欣旺达冲刺港股IPO,几大隐忧浮现

“毛利率仅为头部企业三分之一”,在动力电池的残酷红海中,全球手机电池之王正面临转型阵痛。 7月30日,欣旺达正式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高盛与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 这家在A股上市14年的锂电巨头,成为年内又一家寻求“A+H”双平台运作的新能源企业。若成功上市,欣旺达将成为国内第三家实现“A+H”两地上市的锂电池企业,完成深圳、瑞士、香港三地资本布局的战略拼图。 招股书揭示了公司的矛盾性:消费电池领域,欣旺达手机电池全球市占率34.3%,稳居世界第一;但在新开拓的动力电池市场,其全球份额仅2.1%,储能电池份额1.4%,且动力电池业务持续巨亏。 同时,欣旺达在招股书里提示了50多类风险。其中,大股东的股权质押、美国的关税政策、以及《美国对外投资规则》对公司带来的潜在风险都值得关注。 夹缝中的突围:动力电池流血扩张 成立28年来,欣旺达从深圳一家普通电池企业,逐步成长为全球消费电池领域的隐形冠军。2024年,其消费类电池业务贡献了54.27%的营收,成为公司最稳定的利润来源与现金流支柱。 2024年欣旺达总营收为560.21亿元,其中消费类电池收入304.05亿元,同比增长6.52%,占总营收比例最高;动力类电池收入151.39亿元,占比27.02%,同比增长40.24%;储能系统收入18.89亿元,占比3.37%,同比增长70.19%。 在消费电子领域,欣旺达交出了亮眼成绩单:2024年手机电池全球总出货量4.6亿个,笔记本及平板电脑电池全球总出货量7000万个,市占率分别高达34.3%和21.6%。消费类电池业务毛利率从2023年的16.2%升至2024年的18.3%,持续为公司输血。 同时,储能领域成为新增长点。2024年欣旺达储能系统产品收入18.89亿元,同比大增70.19%,毛利率达20.39%。公司储能业务聚焦高毛利的工商业产品,支撑着整体盈利水平。 然而,
欣旺达冲刺港股IPO,几大隐忧浮现

弘康人寿年内半数高管调整,掌舵人缺位3年

近期有“互联网险企新锐”之称的弘康人寿在资本市场活跃度颇高,3度举牌郑州银行,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然繁华背后,弘康人寿正饱受多重经营考验。掌舵人缺位3年有余,1年内半数高管离职;股权质押、冻结比例近5成;近年保费收入、盈利水平剧烈震荡,综合退保率处行业高位,偿付能力承压... 业绩剧烈波动 持续低利率环境下,寿险公司普遍面临业绩“大考”。而因轻资本、扁平化、无代理人为经营特色的弘康人寿,也从稳定盈利走向剧烈波动。 7月30日,弘康人寿发布2025年2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上半年录得保险业务收入36.75亿元,同比下滑12.19%;净利3.58亿元,较2024年-0.98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弘康人寿经营13载,并未遵循寿险行业“七平八盈”的行业定律。在成立首个完整经营年度即实现盈利并持续至今,但是期间盈利起伏较大。 2013-2019年,净利稳步提升,由94.38万元增至1.76亿元。变故始于2020年,弘康人寿净利大幅下滑超8成,并连续3年贴地飞行,具体为0.33亿元、0.03亿元、0.17亿元。2023-2024年盈利水平稍有起色,期间录得净利0.95亿元和1.90亿元。 但若以季度来看,弘康人寿业绩就显得乏善可陈了。公司自2023年第4季度起亏损,连续3个季度净利告负。分别为-0.51亿元、-0.27亿元、-0.71亿元,3个季度净利累计亏损1.49亿元,相当于2020-2023年净利总和。 盈利能力起伏同时,弘康人寿保费规模同样大起大落。 前期依靠投连险、分红险和银保渠道,弘康人寿乘着互联网保险东风,保费收入扶摇直上。虽经过2015-2016年短暂下滑,其保费收入规模由2013年9.58亿元,迅猛攀升至2019年126.82亿元。 不过,随着2020年分红险监管新规出台,弘康人寿2020当年保费收入规模大幅缩减34.88%,降至82.58亿元。此后年度弘康人寿保费收入大
弘康人寿年内半数高管调整,掌舵人缺位3年

未来材料IPO:“东岳系”托举氢能巨头,基本盘量价齐跌

近日,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未来材料)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上市申请。若顺利上市,公司将成为继东岳集团(00189. HK)、东岳硅材(300821. SZ)之后,“东岳系”旗下第三家上市公司。 似是为未来材料IPO再添一份热度,2025年8月初,东岳集团发布公告称,拟将配售事项的未动用所得款1.92亿港元重新分配调整其用途,用于PTFE品质提升、四氟乙烯的绿色智能化改造和四氟丙烯的生产试点。 只是翻阅未来材料招股书,在“东岳系”光环之下,是一个被资本层层包裹的谜团,公司正面临IPO前夕业绩大变脸、库存积压、产能闲置、关联交易、自主研发欠缺等多重问题。 更需要关注的是,在递表一周后,未来材料被抽中IPO现场检查,成为监管“狙击名单”上12家企业之一,为其IPO之路再蒙一层阴影。 两次折戟上市辅导,三战IPO突遭现场抽检 此次递表科创板前,未来材料曾两次折戟在上市辅导阶段。 2020年10月,未来材料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后因控股股东新华联破产重整、实控人变更等问题而中断上市计划。2023年9月,变身“东岳系”的未来材料重启辅导进程,在经历5期辅导后因申报材料不完备等问题再次撤回申请。 直至2025年3月未来材料迎来第三次IPO尝试,相较前两次漫长等待最终无疾而终,未来材料第三次辅导仅耗时不足3个月便通过辅导验收,并于2025年6月末向上交所科创板提交上市上市申请,进入申报审核阶段。根据上交所网站显示,未来材料目前正处在“问询”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材料向上交所递表后不久,在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的2025年第二批IPO现场检查名单中,未来材料名列其中。 据统计,2022年至2024年,A股市场共计55家企业被现场抽检,目前已有42家撤回IPO申请,撤单率超70%。面对“一查就撤”现象,证监会明确表示申报即担责,即便撤回发行申请也要一查到底,一经发现违规事项将给予
未来材料IPO:“东岳系”托举氢能巨头,基本盘量价齐跌

防御类底仓配置新优选,红利策略如何实现进一步延伸?

“自由现金流”对于许多普通投资者而言,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打开百度搜索,百科会解释为“自由现金流是一种财务方法,用来衡量企业实际持有的能够回报股东的现金,指在不危及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股东和债权人的最大现金额”。 这样的释义,仍旧让很多投资者不明所以,看上去听上去都很好,但是好在哪里?又可以通过怎样的投资方式,去锚定自由现金流表现优异的标的? 那么,接下来就让大家一文读懂“自由现金流”,以及现金流500ETF的投资攻略。 高自由现金流企业如何成为现金奶牛? 沃伦·巴菲特直言,自由现金流是“股东价值的终极答案”,拥有3000亿美元现金也成为伯克希尔“在不确定性中进攻与防御的武器”。 杰夫·贝索斯早在1997年的首封股东信中便明确,若需在“最优化GAAP盈余”与“最大化未来现金流量”间选择,后者才是目标。 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FCF)被视为评估企业价值的核心指标,顶级投资人甚至将其奉为投资决策的“黄金标准”。 其重要性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更多盈余、更高质量、更灵活自主。自由现金流优异的企业通常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稳健的经营基础以及更大的股东回报潜力,有助于衡量企业的内在价值。 更多盈余简单来讲就是公司的吸金能力,当可支配现金越多时,就可以通过回购股票、分红、并购等方式,推动公司的营收增长; 更高质量是指相对于公司的盈利,自由现金流不太容易被会计手段扭曲,因此能更加客观的反映公司的竞争力,对于投资者的价值更大; 更灵活自主即自由现金流高的公司,对于资金的自主控制权更高,对于融资成本的管理能力就越强,也能更有效的降低融资成本。 类比经典战略分析工具“波士顿矩阵”,在当下更受投资者欢迎的是明星业务和金牛业务。明星业务指处于高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象限内的产品群,这类产品可能成为企业的现金流产品,需要加大投资以支持其迅速发展;而金牛业务处于
防御类底仓配置新优选,红利策略如何实现进一步延伸?

净利下滑、不良双升,刚满10岁的网商银行挑战巨大

在几家互联网银行中,网商银行的名字更能凸显出互联网银行的身份。在大多人的感受中,互联网企业时尚先进、信息更透明,尤其网商银行依托的大股东是家喻户晓的阿里系。 网商银行的官网的信息公告方面略让人失望,信息披露栏没有层次,ESG、年报、行政处罚信息、人事变动、净稳定资金比例情况等没有分类的堆积在一起,公告栏信息还定格在2024年11月;大事记则定位在2021年10月。 2025年是网商银行成立10周年,在这个开启下一个10年的关头,网商银行也正面临自成立以来的严峻考验,净利开始下滑,资产质量恶化。 官网信息不够“大厂化” 网商银行于2015年6月25日开业,是由蚂蚁集团发起,银保监会批准成立的中国首批民营银行之一,有6家股东发起设立,分别为蚂蚁集团、万向三农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金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复星工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杭州禾博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金字食品有限公司,初始注册资本为40亿元,2019年该行首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至65.714亿元。 2022年时,网商银行曾有增资扩股计划,并且方案也已获得批准,但之后始终没有下文,根据企查查,网商银行注册资本目前没有发生变化,还是65.714亿元。 第二轮增资扩股究竟是怎么个章程,网商银行始终讳莫如深。 还有一个有始无终的事件,2024年1月,民生人寿的一则关联信息公告,受到多方关注,公告显示民生人寿与同为“万向系”控股公司的万向三农签署了《关于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协议》。根据股权协议,民生人寿将以3.05元/股的价格受让持有的网商银行7.2亿股股份,交易金额高达21.96亿元,交易完成后民生人寿将对网商银行的持股比例约为10.96%。相应的万向三农的股权比例将下降至15.82%。 交易完成后,显然网商银行的股东结构将会出现较大调整,即该行将新增1位股东,万向三农的股东位置也将下移。 不过根据网商银行2024年
净利下滑、不良双升,刚满10岁的网商银行挑战巨大

微脉赴港IPO:市占率仅0.71%,AI叙事难掩盈利困境

近期,一家围绕患者“诊前-诊中-诊后”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微脉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登陆主板市场,由招商证券(香港)与德意志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 按2024年收入计,微脉是中国第三大全病程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商,且为中国最大的客户导向的AI赋能的全病程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商。 然而,透过微脉的招股书看到的却是:市占率仅0.71%的全病程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商龙头企业,重资产模式下的AI全病程管理业务仍需零售反哺,通过财务粉饰看似收窄的亏损面,以及需要靠外部融资维系运营的资金状况。 这就是微脉,把“AI+医疗”故事讲得天花乱坠,却仍深陷在亏损泥潭里的互联网医疗企业。 市占率仅0.71%,AI能否打出差异化优势? 自2013年成立至今,微脉已累计完成6轮融资,吸引IDG资本、百度资本、源码资本等十余家知名机构,据IPO前最后一轮D+轮融资,公司估值已达5.59亿美元(约人民币40亿元)。 资本看准的是微脉所在的千亿市场。2020年至2024年,全病程管理市场规模由163亿元增至614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速为39.3%,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攀升至365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34.6%。 但热潮之下也需要“冷思考”。目前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尚处在发展初期,市场格局较为分散,2024年TOP5市占率合计仅6.33%。 按2024年收入计,在中国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中,微脉以4.36亿元的业务规模位列第三,市占率仅0.71%。对比以3.29%市占率排在首位的公司A,相关业务营收额可达20.21亿元,已与微脉拉开明显差距。 根据微脉招股书信息提示,公司A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专注于整合药品供应链与医疗健康服务的北京公司,直指背靠雄厚资源优势的京东健康(06618. HK)。 为打出差异化竞争,微脉在招股书中强调AI赋能,以AI全病程管理服务模式首创者自居。 2023年,微脉发布中国首款健康管
微脉赴港IPO:市占率仅0.71%,AI叙事难掩盈利困境

招商仁和人寿现罕见高层变动,复牌8年市场份额下滑

背靠央企股东向来以高管层“稳健”著称的招商仁和人寿近来发生重大人事变动,副总、审计负责人同日被免。 高管层出现罕见变动 7月中上旬,招商仁和人寿披露202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会决议。其中,有3项议案事关公司高管层变动。 解聘高宏招商仁和人寿副总经理、首席数字官(CDO)职务;解聘胡良招商仁和人寿审计责任人职务;聘任樊雪担任招商仁和人寿审计责任人。 公开信息显示,高宏自2017年9月出任公司副总经理一职,现还兼任首席数字官一职。其曾在中国平安、太平人寿、太平集团、富德生命人寿多家险企任职,不过负责部门多集中于电脑部、信息技术管理部。进入招商系统后,高宏曾任招商局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招商局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胡良自2021年12月出任招商仁和人寿审计责任人,现还兼任广东分公司临时负责人。胡良曾长期在体制内任职,曾任深圳保监办综合管理处主任科员,深圳保监局综合管理处主任科员、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统计研究处处长、财产保险监管处处长等职。还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任办公室政研科副科长。 胡良进入招商仁和人寿后曾任深圳分公司党委书记、北京分公司党委书记、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群工部)总经理、党建工作部总经理。 值得注意的是,接替胡良任招商仁和人寿审计责任人的樊雪,2024年12月刚升任招商仁和人寿副总经理,2025年3月兼任董事会秘书。 樊雪出身招商局系统,曾任招商局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保险部职员、高级分析主管、总经理;招商局金融事业群/平台保险部总经理;招商局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保险部总经理。还曾任海达远东保险顾问有限公司中国团队高级客户主任。 对于高管变动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一事,招商仁和人寿有关负责人对外表示,此番高管调整属于正常的人事变动。并透露高宏已任招商局集团专职外部董事,胡良已任公司品牌关系总监,并拟任广东分公司总经理。 事实上,招商仁和人
招商仁和人寿现罕见高层变动,复牌8年市场份额下滑

破局新周期 蓄势稳增长——银行系险企的稳中求进之路

当前人身险行业正处于深度转型期,监管政策持续完善、利率环境波动加剧、客户需求更加多元化,推动着行业经营模式加速向精细化与专业化转变。在此背景下,“银行系”保险公司依托集团综合金融及渠道优势,积极探索一条规模和价值共生、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并举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当前,伴随“报行合一”加速推进与预定利率下调,以“银行系”险企为代表的行业先行者通过强化战略定力、深化资产负债联动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在业务效益提升与偿付能力稳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在养老金融、健康管理等民生保障领域逐步形成新的价值增长极。 根据2025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银行系”险企整体表现较为亮眼,净利润和保险业务收入均实现显著增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维持较高水平,折射出当前行业在战略转型期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人身险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以质效双升为路径,筑牢转型根基 在此轮“银行系”险企的转型实践中,建信人寿的探索路径颇具代表性。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建信人寿实现持续盈利;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38.03亿元,同比增长22.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达到221%、120%,环比分别上升2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负债端是近年来人身险行业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在“报行合一”政策加速铺开、预定利率下调等背景下,建信人寿坚持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持续加强资产负债统筹管理,按照“稳规模、优结构、降成本、控久期”负债经营思路,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不断优化业务品质。上半年,公司在实现业务总量稳健增长的同时,负债端各项核心业务指标持续优化。其中,新单期缴保费、续期保费同比保持增长,13个月、25个月继续率分别提升至97.59%和98.69%,业务质效稳中向好。 在当前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为有效缓解潜在的利差损压力,构筑更为稳健的盈利模式,人身险公司正加速产品结构转
破局新周期 蓄势稳增长——银行系险企的稳中求进之路

国联人寿:险资活水润泽发展热土,聚力赋能人民美好生活

曾经的江苏省江阴市滨江路城区段,特别是“G2京沪高速江阴北出口”路段,是城区北部居民的一块心病,早晚高峰拥堵成常态,节假日更是长时间阻滞,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区域经济活力。如今,一条焕然一新的滨江路快速路畅通无阻。这背后,包含了国联人寿5亿元保险资金的坚实支撑。这8.3公里的坦途,铺就的不仅是便捷通勤,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物流降本增效的康庄大道,有效激活了江阴的城市脉动与产业联动。 图片来源:江阴发布 在东海之滨的浙江省舟山市,波音737MAX飞机完工及交付中心定制厂房及配套设施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推进。国联人寿等单位共同提供的14亿元资金,精准滴灌于生产区、交付区等核心功能区建设及关键设备配置。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波音舟山中心的本地化交付能力,缩短交付周期,助力中国航空公司更灵活规划运力,同时也为国产大飞机C919积累宝贵经验,赋能中国航空制造技术升级。这是国联人寿深化产融结合、以金融动能服务国家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目光转向无锡市惠山区,一座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惠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正在崛起。国联人寿主导的“光大永明-循环经济产业园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作为无锡首单绿色保险债权计划,引入3亿元“活水”,为产业园的高标准研发生产及绿色总部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开园以来,这里已吸引多家企业入驻,涵盖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循环经济理念在此生根发芽,有力助推无锡抢占绿色产业发展新高地。 在江苏省南通市,国联人寿参与的“集成电路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正为当地环境基础设施提升及集成电路产业绿色发展(EOD)项目提供源源动力。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其参与投资的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通过“母基金+子基金”架构,精准赋能新能源、半导体等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国联人寿的担当,更融入城市的肌理与文脉。在无锡市太湖新城的华庄老镇更新中,保险资金的注入
国联人寿:险资活水润泽发展热土,聚力赋能人民美好生活

借助村镇银行突破异地经营栅栏,常熟银行资产质量存隐忧

常熟银行近期发布了业绩快报,成为首批发布中期业绩快报的银行。 快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常熟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0.62亿元,同比增长10.10%;归属于该行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19.69亿元,同比增长13.55%。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总资产4012.51亿元,较年初增长9.46%;总贷款2514.71亿元,较年初增长4.40%;总存款3107.77亿元,较年初增长8.46%;不良贷款率0.76%,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489.53%,较年初下降10.98个百分点。 拨备覆盖率的进一步下降,反映出该行还在加大不良处置力度。 同时,近期常熟银行吸收合并村镇银行的举动也颇受关注。 村镇银行成为重要增长极 7月25日,常熟银行发布202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会议资料,会议内容之一就是3家村镇银行的吸收合并。 根据公告内容,常熟银行此次吸收合并的3家村镇银行分别为盐城滨海兴福村镇银行、镇江润州长江村镇银行、常州钟楼长江村镇银行。 当前村镇银行正处于兼并重组热潮中,常熟银行对村镇银行的操作之所以引人注目,乃是因为其此次吸收合并中有2家非原体系内村镇银行。 常熟银行是首批设立村镇银行的银行,截至2024年末,34家兴福村镇银行覆盖六省。近年来很多银行的村镇银行坏账高发,甚至出现亏损,关停、转让村镇银行也是很多银行做出的动作,反观常熟银行,确有逆水行舟之感。常熟银行同样在推动村镇银行的整改,不过通过其动作,可以看出常熟银行比较看好村镇银行的作用。 2022年至2024年末,常熟银行共成功吸收兼并体系外村镇银行5家。2024年,完成江苏镇江丹徒村镇银行“村改支”,完成湖北宜昌地区4家兴福体系村镇银行的“四合一”整合工作。常熟银行称通过参与村镇银行吸收兼并,有利于本行深化江苏省内分支机构布局、推动以地级市为单元集约化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空间与后劲。 2024年末,常熟银行
借助村镇银行突破异地经营栅栏,常熟银行资产质量存隐忧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