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心
汽车之心
探索智能汽车的万象与新知。
IP属地:上海
0关注
184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汽车之心
2023-11-20

自动驾驶,必须告别激光雷达「PTSD」

​自动驾驶,必须告别激光雷达「PTSD」。 PTSD,即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是一种经历创伤变化所引起的情绪状态,会引起不同寻常的情绪反应、自我心理防御及行为反应。 眼下,智能汽车行业陷入了降低成本带来的「PTSD」。 智能汽车品牌面对来势汹汹价格战,它们通常以降本应战:去高精地图、去毫米波雷达、去激光雷达的声音,此起彼伏。 面对价格战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兼顾销量与利润的前提下进行「降本」可以理解。 但现实摆在眼前: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并非人人都能学,更非行业共识。这种在短期内产生的「PTSD」,无法代表未来趋势。 北醒 CEO 李远认为,长远来看,汽车行业「降本」是手段而非目的。行业变革真正的指向,永远应该是提供「便利」且「安全」的智能汽车产品,二者缺一不可。 在激光雷达领域,「摩尔定律」与「莱特定律」正在成为激光雷达的两大跳板,前者让激光雷达看到芯片化的可能性,后者让生产成本随规模而大幅降低。 告别激光雷达「PTSD」,已经成为保证自动驾驶安全的唯一解。 01 突破「从 0 到 1」,车载激光雷达的四大「不可逆」趋势 硅谷创投教父、PayPal 创始人彼得蒂尔的畅销书《从 0 到 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让「从 0 到 1」的创业之难深入人心。 激光雷达这一新兴领域正在经历「从 0 到 1」的关键时期,具体来说,有四个层面正在经历「蝶变」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激光雷达的上车数量在高速增长。 2021 年,是激光雷达开启前装量产「元年」。当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激光雷达数量不到 8000 颗。 今年,全球乘用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量大概率突破 50 万颗。2024 年出货量有望在 2023 年的基础上翻倍——达到 100 万颗。 这 100 万颗,对应的是 1% 左右的市场渗透率。 李远向汽车之心表示,激光雷达渗透率达到 10% 至 15% 是量产化的关键点。一
自动驾驶,必须告别激光雷达「PTSD」
avatar汽车之心
2024-12-23

激光雷达大涨,图达通进击百亿 IPO

激光雷达行业再度沸腾起来。 12 月 20 日晚,港股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TechStar Acquisition Corporation 提交公告,将与激光雷达企业图达通进行合并。 合并完成后,图达通将在港交所上市。目前图达通估值高达 117 亿港币,折合人民币约为 110 亿元。 至此,国内激光雷达行业中,从创业跑出来的三家独角兽,全部登上了资本瞩目的舞台。 这种高昂的市场情绪早已有迹可循。 智驾势头大热,无论是向上往 L3 级进阶,还是向下往 15 万级市场下探,激光雷达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 另外,禾赛前三季度业绩大涨,或将在今年提前转向盈利,再度给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满怀热忱的激光雷达「追光者」们,正在翻越「卖一台亏一台」的高山,现在到了仰望星空的重要时刻。 01、激光雷达老将蓄势待发 全球激光雷达江湖,图达通稳稳占据一席之地。 从 2016 年硅谷诞生,这家企业便一头扎进自动驾驶深海,将「车规级激光雷达」作为主攻方向,并于 2018 年 4 月发布了第一台激光雷达原型机。 彼时自动驾驶行业尚在混沌期,市场热情与冷静并存,燃烧着理想的玩家正迫切寻找通往理想的确定性路径,而激光雷达是一架梯子,在这个硬件上大家看到了打破感知桎梏的可能。 难点在于如何实现技术的可预见性,激光雷达玩家需要确定自身的产品性能、可靠性、成本结构符合车企,或者自动驾驶企业的期待,这往往需要双方不断磨合。 图达通是幸运的。 图达通创始人&CEO 鲍君威在先进半导体技术上有过成功商业化经历,后又在百度研究自动驾驶传感器开发,深刻技术造诣让图达通对激光雷达产品具备严苛要求。 很快,蔚来抛来了橄榄枝。 2018 年 10 月,图达通迎来 30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由蔚来资本领投,斯道资本和 F-Prime Capital 跟投。 此后的 2021 年,图达通再度经历 6400 万美元的 B 轮及
激光雷达大涨,图达通进击百亿 IPO
avatar汽车之心
2023-06-02

谁是月考优等生?比亚迪以一打十,理想单月营收破百亿

又到了总结月度交付成绩的时候。 从交付量数据来看,除了部分正处于产品切换、产能爬坡期的「出弯」阶段的品牌外,大部分新能源车企的交付量均处于稳中有进的「加速」状态。 比如连续三个月破两万辆的理想,以及连续三个月销量破四万辆的埃安,在原来两超多强的销量格局里面,增加了一个新的分层,而以蔚来、小鹏为代表的玩家,则都处在产品切换或者新品发布前的蓄力期。 再比如以二线新势力为代表的零跑和哪吒,凭借增程的动力优势,接连在下沉市场吃到红利。 2023 年的残酷不只是年初的价格踩踏,而是未来战场的序章。竞争和市场窗口都异常紧迫,比如最严的国六 b 标准即将到来,燃油车要清库存,新能源车要开卷智能化、性价比。 在这种现状下,激烈的对决会不断上演,能再次突出重围的,势必是肌体强健、做足了准备的公司。 毕竟股神巴菲特也认为,今年的汽车行业非常艰难,特别是当下的中国。 01、销冠比亚迪:左手要销量,右手要利润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老大哥,比亚迪已经突破了新能源汽车圈的掣肘,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汽车品牌。 官方数据显示,比亚迪乘用车销量为 23.91 万辆,同比增长 109.4 %,今年累计销量高达 99.65 万辆。 其中,纯电动产销分别为 126091 辆和 119603 辆,混动产销分别为 119040 辆和 119489 辆,纯电产销均超越混动车型。 近两年比亚迪销量的大幅增长,离不开其「油电同价」的策略,各种尺寸的 DM-i 车型在大部分用户默认「电车驾驶体验超越燃油」的基础上,又在价格上施行一次「降维打击」,完全不给同级别燃油车,无论合资还是自主留任何活路。 这一招在油价飞涨的当下确实奏效,为了进一步抢夺燃油车的市场,比亚迪已经换上了「电比油低」的策略迎战,售价仅为 9.98 万元低配版的比亚迪秦 PLUS DM-i 便是其中的例子之一。 「电比油低」的本质是牺牲一部分利润换来销量基础的稳定,所
谁是月考优等生?比亚迪以一打十,理想单月营收破百亿
avatar汽车之心
2023-06-24

历时7年,特斯拉自动驾驶写了一篇逆袭爽文

特斯拉自动驾驶的重大彩蛋出现了。 国外黑客大神 GreenTheOnly 在特斯拉 FSD Beta 的代码中发现了一段隐藏代码。据了解,这段代码可以开启一个全新的模式「Elon Mode」(埃隆模式,代码以马斯克名字命名)。 如果车辆时速在 60km/h 以下,开启这一模式,车辆可以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无需双手把持方向盘。 可以说,特斯拉在技术上已经有能力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只是,目前其仍没有拿到政府的相关批准。 在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一骑绝尘。 但是,领先地位的铸就并非朝夕。 复盘特斯拉自动驾驶发展历程,实际上不亚于看了一篇逆袭「爽文」。即使是特斯拉,也经历了从落后,到追赶超越,再到称王加冕,自我超越的五个时期。 2016 年,在 Mobileye 首先官宣「分手」后,特斯拉便开始自研算法。期间有一段时间,其算法表现甚至不如 Mobileye。 直到 2020 年,重构算法后,特斯拉才确立了行业领头羊的地位。 在这一时期涌现的 BEV、Transfomer、自动标注等技术,现如今已经成为如今行业普遍延用的技术路线。 但特斯拉并未止步,又对算法进行了升级,比如时序信息的加入,升级到占用网络。 自始至终,特斯拉追求的就不是「武林第一」的头衔。 特斯拉的目标只有一个:在纯视觉方案下,如何用算法刻画真实的物理世界,以实现自动驾驶。 总结来看,坚持视觉方案,特斯拉从「第一性原则」出发,针对算法问题进行持续迭代,使算法更趋向于理解真实世界。 01、自研算法诞生前夜,特斯拉与 Mobileye 分手 2016 年 5 月 7 日,一场发生于美国的车祸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一辆 Model S(2015 年款)在使用 Autopilot 状态下,拦腰撞向了一辆垂直方向开来的白色挂车,事故导致了一人死亡。 彼时,这起事故被媒体冠以「全球首宗自动驾驶致命事故」的标题经大肆报道。 在铺
历时7年,特斯拉自动驾驶写了一篇逆袭爽文
avatar汽车之心
2023-03-24

马斯克“抠”出来的竞争力

2022 年,特斯拉全年单车毛利率为 28.5%,国内造车新势力蔚小理这项数据分别为 19.1%、10.4% 和 9.4%。 再看一组更有对比效果的数据: 被称为「全球最赚钱车企」的保时捷,2022 年交出总营收 367.3 亿欧元、单车毛利率 18% 的成绩单。这相当于去年保时捷每卖出一辆车,平均净赚约合人民币 16.5 万元。​ 相比之下,保时捷的平均单车价格为 12.5 万美元,而特斯拉是 5.44 万美元。 两组数据均表明,特斯拉是全球范围内最赚钱的车企,而特斯拉的赚钱绝技可以用一个词概括——降本。 特斯拉硬件设计工程副总裁 Pete Bannon 将特斯拉的降本过程比作剥胡萝卜: 「剥一下不会有任何效果,但重复下去就会产生巨大影响,比如通过制造方式、垂直整合等技术革新,特斯拉的 BOM 成本已经从 2017 年的 8.4 万美元降为 3.6 万美元。」 但这显然还不是特斯拉想要抵达的终局。 在 3 月初特斯拉投资者日上,特斯拉宣布下一代车型平台的成本会降低 50%,这也意味着特斯拉新平台的成本或将降至 1.8 万美元以下(约合人民币 12 万元)。 本质上来说,系统性降本能力是一家车企的底层核心竞争力,就像特斯拉 CFO Zack Kirckhorn 所说: 「在这个行业,你对成本的管控,将决定你的生死存亡。」 「特斯拉第三代平台可以制造更小、更便宜的汽车,其生产成本和难度大约是我们 Model 3 的一半,」马斯克近期在摩根士丹利会议上说道。 01、12 万元的成本,特斯拉还要再「瘦身」 长远来看,挥舞着价格屠刀的特斯拉,也得通过降本增效控制自损率。 Zachary Kirkhorn 认为,特斯拉还将从设计层面继续减少生产成本,过去在动力总成系统方面,对于某些原材料进行了数量和性能方面的过度囤积,2023 年的目标是在第三代平台上减少这方面的成本。 根据现有的信
马斯克“抠”出来的竞争力
avatar汽车之心
2023-05-16

「既要、又要、还要」的蔚来,与姗姗来迟的阿尔卑斯

「蔚来汽车活下去的可能性大吗?」 在知乎上,这个问题被讨论得热火朝天。 「保蔚派」认为,蔚来的换电站极大程度上打消了用户的里程焦虑,降低了购车者对于选购电动车的顾虑,通过超越汽车的生活方式和全生命周期的用户服务,扩大了蔚来相比传统高端品牌与其他竞争对手的优势。 「反蔚派」则认为,从平均 43 万元以上的产品售价,到单季度几十亿元的研发支出,从过去的「蔚一万」,到如今随着持币待购群体(新款 ES6)的增大,蔚来最新单月销量不到 7 千。 自今年以来,随着蔚来销量下滑、用户权益收缩,「反蔚派」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有声音悲观地认为,蔚来很难维持住月销 1 万辆的成绩,李斌和秦力洪另谋他路只是时间问题。 不仅如此,蔚来车主的「忠诚度」似乎也出现了问题。 今年 4 月底,李斌在与用户面对面交流沟通会上,一位蔚来 ES7 车主就摆出了极其强硬的姿态:「我们不是来谈话的,我们是来谈判的。」「我们有我们的底牌,我们的底牌就是一万多车主的口碑」。 这位车主希望通过强硬姿态获得更多权益补偿,但李斌并未让步。 看起来,无论是以「用户企业」自居的服务体系,还是车海般的产品阵容,似乎正在束缚蔚来的手脚。 01、极致服务的利与弊 根据品牌的属性,蔚来将汽车的发展分为 3 个阶段。 1.0 阶段:传统 4S 店时代的汽车品牌,这个阶段的消费者是受众,通过纸质、电视等媒体被动接受信息,是行业从 0 到 1 的「普及」阶段。 2.0 阶段:特斯拉的出现标志着 2.0 时代的到来,用户的反馈已经逐渐能够开始影响车企,行业的重心是直营。直营的背后是品牌和用户之间的关系,这个阶段是汽车行业从 10 到 100,主动满足用户对车的需求阶段。 3.0 阶段:消费者扮演的角色是拥有者,消费者不仅关注车辆本身的体验,还关心所有从车出发所有相关环节的体验,这里的行业中心是「用户」。 蔚来认为,3.0 时代汽车品牌竞争的新赛
「既要、又要、还要」的蔚来,与姗姗来迟的阿尔卑斯
avatar汽车之心
2023-04-18

SEPA 2.0 扶摇架构,小鹏迈向平台化造车第一步

在汽车工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变时,架构不仅决定了一辆车的能力,更是模块化造车的起点。 4 月 16 日,小鹏发布 SEPA 2.0「扶摇」全域智能进化架构,可以覆盖 1800-3200mm 轴距不等的车型,包括从 A 级到 D 级的各种轿车、SUV、MPV,甚至是运动跑车和皮卡。 SEPA 2.0 扶摇架构集成了研发、制造、技术、智能等各方面能力,而这个架构的本质,最终是通过造车模块平台化、技术创新两方面实现降本增效。 对于这个支撑小鹏下一个 3 年的技术底座,何小鹏认为从去年年底到 2025 年的车型有两个核心变化: 供应链层面:大规模的平台化、统一采购 用户层面:成本下降、OTA 频率提高、体验优化 这也意味着,小鹏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开始进入在技术、产品等综合实力上搭建体系化的时刻。 01、降本增效的最优解法:用魔法打败魔法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特斯拉变得越来越能赚钱,远远拉开了与其他同行的距离。 以 2022 年为例,特斯拉交付了超过 130 万辆汽车,实现了 15.41% 的利润率,是所有车企中最高的。这个利润率相当于每卖出一辆车,特斯拉平均赚超 9.6 万美金。 总结来看,特斯拉毛利率与净利润能够碾压一众车企,离不开马斯克的造车公式:同平台反复利用,以规模和效率不断推高整车毛利率。 作为模块化造车的深度践行者,特斯拉两款主要走量车型——Model 3 和 Model Y 的零部件复用率超过了 75%。 可以说,汽车模块化平台的发明,是汽车压缩制造成本的革新。 模块化最大的优势在于,打破了传统汽车平台只针对一个级别车型的限制,通过不同的模块(包含车身、底盘、动力、电子系统等车辆的组成部分)组合,衍生出不同级别和类型的车型。 一方面,模块化所带来的灵活性,使得产品推新节奏更加可控。 另一方面,平台和技术复用能加速规模化效应。同平台上诞生的产品越多,边
SEPA 2.0 扶摇架构,小鹏迈向平台化造车第一步
avatar汽车之心
2023-06-08

市值狂飙,理想甩开蔚来小鹏、超越上汽长城

上涨,已经成了近期理想汽车股价的主旋律。 伴随着一季度财报的发布和月销量的持续攀升,理想汽车成了资本市场的宠儿,美股、港股接连上涨,以至于理想汽车的市值实现了对长城汽车的超越,成为了市值仅次于比亚迪的第二大自主品牌。 截止 6 月 7 日,理想汽车的港股市值为 2423 亿港元,美股市值为 333.43 亿美元,市值不仅超越了上汽、长城等一众传统车企,还比「同期练习生」蔚来和小鹏市值加起来还多。 即便如此,资本市场看好理想汽车的势头仍在扩大。 东吴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 维持理想汽车-W(02015)「买入」评级,2023-25 年营业收入预测为 916/1568/2184 亿元,同比+102%/+71%/+39%;归母净利润为 31/88/196 亿元。看好后续多款新车有望带来销量持续高增长,目标价 149.11 港元。 理想还有上涨空间,在刚刚过去的 5 月份,理想汽车共计交付新车 28277 辆,同比+146%,环比+10.1%,再创单月交付历史新高。 更有业内人士预测,6 月,理想汽车的月销量很可能会突破 3 万辆。 起售价 30 万开外,月销量达到 3 万辆,这是自主品牌从未有过的高度,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一方面,得益于电动智能的浪潮赋予了自主品牌全新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要归功于李想独到的观察和坚持,毕竟在很多人看来,「落后的增程式」是带有技术原罪的。 李想坚定地以增程式技术开局,不仅需要勇气,也要承受莫大的压力。 01 、敢吃螃蟹的开拓者 「如果你们选择纯电路线,我们就给你投资。」 2022 年初,李想在媒体发布的《豪华智能电动车的自主突破之路》一文中这样回忆到。 此时第 10 万台理想 ONE 已经于 2021 年 10 月 28 日,在常州工厂正式下线,理想增程式的发展路线已经取得了市场的认可。 而在理想 ONE 刚推出的 2018 年,新能源市场颇为火
市值狂飙,理想甩开蔚来小鹏、超越上汽长城
avatar汽车之心
2024-09-18

一周卖一万台,青春版Model 3杀疯了

「当了半年小鹏销售,M03 是最好卖的车型,上市后的第一周店里销售人手 2~3 个订单」,这是在深圳,一位小鹏销售的原话。 M03 上市 48 小时,收获 3 万个大定订单。目前日订单超过 2000 辆,称得上小鹏为数不多的爆款车型,据说不到 1 周(9.9~9.13)锁单量达到了 1 万辆。 如此强劲的订单需求,这给小鹏带来的是从上到下一种「熬出头」的信心。 在市场端,小鹏的销售团队全员积极卖车,试驾车一直都处于排队的状态,除了白天面对涨幅 300% 的进店量,晚上销售们还在加班邀约用户。 在生产端,小鹏调整了生产安排,要求合作的供应商伙伴积极响应,小鹏 MONA 系列研发负责人姜文几乎每天都在社交平台上分享 M03 的生产进展,最近 10 天的时间扩了两次产能。 在这种订单、产能正向循环的情况下,不喝酒王凤英喝下了人生第一杯庆功酒,何小鹏也立下了接下来每个季度,都会推出爆款新车和改款车型的军令状。 打破圈层——这是汽车之心在走访了深圳多家小鹏门店得到的信息,相比小鹏内部聚焦非传统用户群体,不到 12 万的价格吸引了不少传统品牌的潜在客户,甚至是从未考虑过纯电车型的群体。 01、一周卖一万,用户都顾不上试驾了 自小鹏 M03 上市,深圳多家小鹏销售就没有休假过,几乎每个销售都觉得小鹏的车变得好卖了很多。 「原来整个门店的月销量只有 20 辆左右,M03 上市当月(8.27~8.31)门店新增了 30 个订单。」一位小鹏销售表示。 从官方口径来看,在 8 月的最后一周,小鹏累计订单量达到了 3.9 万台,其中 M03 车型占据了 2.9 多万台,刷新了小鹏单月订单最高记录,上一次是 G6 上市 4 天大定 2.5 万台。 在 M03 上市后的首个完整周,意向金订单达到 4.2 万台,转化率超过 80%,分别高于 50% 的理想和 60% 的极氪。 4.2 万个大订单是什么概
一周卖一万台,青春版Model 3杀疯了
avatar汽车之心
2024-03-29

27 分钟大定 5 万台,中国车圈春晚属于小米

车圈真正的狂欢诞生了。 ​小米 SU7 发布会的流量,可以说是车圈春晚。 如果说蔚来 NIO DAY 和小米发布会都是「春晚」,那么蔚来的春晚是 B 站春晚,有特定圈层的味道。而小米发布会是史无前例的流量破圈,相当于正儿八经 CCTV 央视春晚。 甚至,连同行都来捧场。今晚,李斌、何小鹏、李想、魏建军均出现在小米发布会现场第一排。 发布会开始前 2 小时,何小鹏就来到北京亦庄参加小米发布会。在视频中,他直言,体验完小米 SU7 确实觉得不能卖得太便宜。 一面是早都被雷军频频提起的「定价」有压力,一面是 27 号网友发微博表示「连夜说服」高管(意为小米临时调整价格)。 最终,雷军发布会前一晚用了一个小时定价。 小米 SU7 有 3 个版本: SU7 标准版定价 21.59 万元 SU7 Pro 定价 24.59 万元 SU7 Max 定价 29.99 万元 同时,还上了一款限量 5000 台的创始人版本,车侧拥有限定金属字标。限定版不加价,但大定预付价格提升至 2 万元。 出乎意料的,所有版本都尚未超过 30 万,给大家来了个「交朋友」的价格。雷军甚至在现场表示「自己是卖一辆亏一辆,无非是多亏和少亏的区别」。 此前,雷军公开表示,小米 SU7 的目标是坐稳中国纯电轿跑前三名,现在,随着小米 SU7 价格一锤定音,更激烈的竞争开始了。 01、小米 SU7 的基本盘,配置和价格可以交朋友 不是 14.9、不是 19.9 万,第一次做车的小米确实有点成本压力。 价格和配置是发布会的压轴,也是小米的底牌。 发布会前几天,汽车之心就曾探访深圳仅有的两家官方门店,负责接待品鉴顾客的小米销售坦言,虽然自己此前去过四趟北京总部,但是也不知道具体的价格和配置。 小米对于价格的谨慎,实在为其找到一个极为精准的切入口。 这次发布会共发布了三个版本: SU7 标准版全称后驱长续航智驾版、SU7 PR
27 分钟大定 5 万台,中国车圈春晚属于小米

智驾芯片五强,卡位下一个爆款

DeepSeek 往 AI 行业丢掷了一枚重磅炸弹。 低成本、低算力,做出了媲美 Chatgpt 的高性能模型。这项革新的直接影响者是英伟达,市值一度蒸发超 3000 亿美元。 这也使得关于「算力过剩」的讨论再度被拎上台面。 实际上,DeepSeek 的案例揭示了 AI 行业隐藏在算力神话下,更具含金量的东西,比如算法模型、芯片性能以及性价比。 它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算力只是关乎模型训练的有力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 今天留在牌桌上的芯片企业,英伟达、地平线、黑芝麻、华为、Mobileye 已经注意到了这点,从它们最新动作中可见,算力只是握在手中的筹码之一,且态度各异。 包括一度用算力标榜自身的英伟达,在当下也感到了不小危机感。 市场对于芯片企业的要求一直是做到未雨绸缪,现在它们都朝着软硬一体的大方向强化竞争壁垒,这其中,性价比才是重点,扩大生态圈才是核心。 01、算力斗兽场,上演「红与黑」 2022 年,英伟达发布了一颗算力猛兽——Drive Thor,AI 算力最高达到 2000TOPS,是上一代 Orin X(256TOPS)的 8 倍。 在业界还习惯于用 100TOPS 作为中、高算力的分水岭时,Thor 无疑来到了夸张级别。 但本应在 2024 年中量产的 Thor 陷入难产,最新消息是,Thor 的算力被修改为 1000TOPS,今年中将先提供 730TOPS 的低算力版本芯片。 把算力拉满,Thor 的确值得期待。 极氪、理想、小鹏、比亚迪、沃尔沃、丰田等车企,以及元戎启行、卓驭科技等供应商,早早就下了量产订单。 根本原因为,行业新技术对于算力的需求值涨到了千 TOPS 级别。 显著代表是「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被元戎启行、理想都视为开启端到端 2.0 时代的钥匙。但 VLA 需要处理大量视觉、语言等多模态数据,对于算力的需求更为苛刻。 目前,理想单「端
智驾芯片五强,卡位下一个爆款
avatar汽车之心
2024-04-29

最 Sexy 的事,终于发生在了自动驾驶

阔别 4 年,再次站在北京车展巨大的人潮中,往往不知所措——时不时传出「雷总在那里」、「教主去了蔚来」,人群便像蚂蚁炸开了锅。人还没过来,冒出来的手机就啪一下伸到了脸旁。 这场被流量裹挟的车展,是「糖衣炮弹」。外层的流量只是浅尝辄止,炮弹攻击力本源是技术。 有媒体调侃,如果雷军是「流量扶贫」,那么出现在北京车展上,以华为为代表的 Tier1 就算是技术扶贫了。 前段时间,「华元魔」的「无图」智驾格局在业界广为流传。需要强调,这里的无图指去高精地图,而非去掉所有地图。 随着华为高阶智驾破圈,元戎启行拿下三家主机厂项目、Momenta 闷声赶路,华元魔坐稳「无图」智驾前三把交椅。 对应的,华元魔在北京车展上,围绕着智驾「如何更像人」,也有大动作。 华为车 BU 发布智驾新品牌「乾昆」,ADS2.0 升级为乾昆 3.0,技术转向 GOD/PDP 网络全新架构。相当于,让系统的规划和决策更像人。 元戎更直接,推出了首个使用端到端模型的量产智驾方案 DeepRoute IO,真「无图」,能够使得高快、城区全覆盖,同时端到端模型使得整体驾驶风格人性化。据可靠消息,元戎的这套方案已经在长城某高端车型量产上车。 Momenta 则在车展前夕推出了基于 OrinX 的「无图」高阶智驾解决方案,官宣方案搭载了融合感知和规划的端到端智驾大模型。 以北京车展分界线,华元魔正式打响了端到端自动驾驶第一枪。 01、「无图」智驾,华元魔格局已定? 「无图」,是智驾公认的技术趋势。 2023 年,多家智驾公司都陆续表达过一个观点:感谢华为和小鹏。 尤其是华为不仅让消费者认识到了智驾价值,也让「无图」城区智驾彻底出圈。 当智驾走向城区,车企以新势力为代表,方案商以华元魔为代表,清一色选择了去高精地图。 去年 3 月,元戎启行也推出了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DeepRoute-Driver 3.0
最 Sexy 的事,终于发生在了自动驾驶
avatar汽车之心
2024-07-23

掌管 30 万亿的神

十年之后,特斯拉市值将会达到 30 万亿美元。 在 2024 年特斯拉股东大会上,马斯克开场就兴奋地边跑边跳汇报了特斯拉的各项进展,他兴奋地提到自己很认可木头姐的观点——自动驾驶就将为特斯拉带来 5—7 万亿美元市值,他还认为十年后,Optimus 还会贡献 25 万亿美元市值。 木头姐是谁?Cathie Wood 被称为女版巴菲特,管理着世界规模最大的旗舰资金 ARK Innovation ETF(方舟投资),旗下基金曾在 2020 年平均收益超过 140%,收益率超过巴菲特,因此一炮而红。 根据木头姐和旗下 ARK 的咨询报告,掐指一算,特斯拉 2034 年,市值 30 万亿美元。 目前,苹果以 3.43 万亿美元市值长期霸占全球市值榜首。特斯拉 30 万亿美元的目标约等于要达到苹果 10 倍的增长目标。 这可能吗? 现在特斯拉的市值为 7628 亿美元,要在 10 年后达到 30 万亿美元的目标。每年至少保持 2.92 万亿美元市值的增速。 木头姐投资的 ARK 咨询公司在特斯拉股东大会之前发布了一份预测报告。 经过 ARK 模型估计,2029 年,特斯拉股价将达到 2600 美元,市值将达 8.2 万亿美元。 如果按照 ARK 预测的增长速度,特斯拉 2029 年达到 8.2 万亿美元增长目标后,每年都需要增长 3.7 倍才能在 2034 达到 30 万亿美元目标。 「极其有挑战,但可以实现。」 马斯克的话靠谱吗在?我们为 30 万亿美元算了笔帐。 01、Robotaxi每辆每天营收超 207 美元 实现 30 万亿美元的市值,不是不可能。 首先,要清楚一个概念,市值不是直接营收,市值只是股票市场对于公司发展拿钱投票的综合表现,用来预估企业发展的空间与想象力。 ARK 把特斯拉市值 30 万亿美元分成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 2029 年实现 8.2 万亿市值
掌管 30 万亿的神
avatar汽车之心
2023-04-11

青梅竹马,理想征程:大算力芯片量产上车样本

直到上台演讲前的最后一刻,余轶南还在用手机刷着有关理想 L8 Pro 的辅助驾驶视频。 1 个多月前的 2 月 17 日,顶着「首个国产大算力芯片量产车型」称号的理想 L8 Pro 迎来重大 OTA——标配的理想 AD Pro 高速 NOA 功能正式上车。 这意味着理想 L8 Pro 这款车就此拥有了自主超车、进出匝道、灵活变道等智驾能力。相关车主们在收到 OTA 消息后兴奋不已,第一时间尝鲜,把体验过程分享到了网络上,并大赞「很好用」。 同样感到激动的还有征程 5 的提供商——地平线,从 2022 年 4 月初起,和理想汽车一道,推动征程 5 在理想 L8 Pro 上实现全球首发量产,11 月份如期完成 SOP,随后正式开启交付,最终成为全球唯二量产百 TOPS 大算力芯片的玩家。 根据地平线最新公布的数据,征程 5 芯片的出货量已经突破了 10 万片,这也侧面体现了理想 AD Pro 车型的热销。 作为地平线副总裁兼软件平台产品线总裁,余轶南是理想 AD Pro 合作项目的总负责人,亲历了征程 5 的量产全过程。 对于理想 L8 Pro 的最新进展,他自然格外上心。 就在高速 NOA 刚刚推送出来的时候,余轶南立即放下了手头的工作,驾驶着车在地平线办公地附近的五环高速路上「辗转」了几个小时。 「刚一回公司,他就笑着高喊让我们都应该去试试,说真的很好开,」一位员工回忆,余轶南在办公室用手比划着,兴冲冲地向几乎遇到的每一个人,「疯狂」开启推荐。 余轶南在地平线「征程 5 首发高速 NOA」媒体沟通会上进行分享 直到一个月之后的 3 月 17 日,地平线召开「征程 5 首发高速 NOA」媒体沟通会,余轶南的兴奋劲还迟迟没有散去。 自功能推送以来,他一直关注着理想车主们在网上对于 L8 Pro 辅助驾驶的评价,以至于开场主持人发完言走到身边递来话筒的时候,他愣了一下,旋即又回过
青梅竹马,理想征程:大算力芯片量产上车样本
avatar汽车之心
2023-05-15

被「吹爆」的理想,上限到底在哪里?

随着一季度财报的发布,理想再度成为了业内羡慕的对象。 5 月 10 日,理想汽车发布 2023 年第一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该季度理想汽车营收 187.9 亿元,同比增长 96.5%,环比增长 6.4%。 其中,车辆销售收入为 183.3 亿元,较 2022 年同期的 93.1 亿元,同比增长 96.9%;其他销售及服务收入为 4.6 亿元,同比增长 81.4%。 在扣除股权激励的情况下,理想汽车的经营利润和净利润分别达到 8.9 亿元和 14.1 亿元,自由现金流达到 67.0 亿元。 第一季度毛利率保持稳定为 20.4%。 多项财务数据创新高的同时,理想的交付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季度向用户共计交付 52,584 辆新车,同比增长 65.8%。 按照理想汽车的预计,在接下来的二季度理想预计交付新车 76,000 至 81,000 辆,同比增长 164.9% 至 182.4%;预计收入总额为 242.2 亿元至 258.6 亿元,同比增长 177.4% 至 196.1%。 不管是从财务表现、销量数据还是业绩预期来看,理想都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 而与之齐名的蔚来、小鹏则遭遇了一定的发展困境,这样「一正两负」的发展格局也极大地凸显了理想汽车的潜力。 01、李想的「理想」是提升市占率 虽说一季度的理想大放异彩,但新能源发展的大环境却充满了不确定。 一是,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取消新能源车牌照、税收等政策支持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是,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新能源车降价已成定局,价格战在所难免。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不少品牌已经做好了降价获得市场增量的准备,换句话来说,就是降低利润率提升市占率。 就在一众品牌还在纠结鱼和熊掌该怎么选的时候,李想却做出了一个成年人的选择,两者都要。 第一,市占率是第一重要的,二季度理想的核心目标是把一季度在 20 万元以上 NEV 市场的市占
被「吹爆」的理想,上限到底在哪里?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