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投资笔记
博尔投资笔记
暂无个人介绍
IP属地:上海
1关注
230粉丝
1主题
0勋章

兆易创新赴港上市:存储芯片龙头的“进击”与“韧性”

兆易创新的一纸公告,再次将这家存储芯片龙头推至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 5月20日晚间,公司正式宣布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这一动作被视为其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 而在同一天披露的2024年一季报中,兆易创新实现营收19.09亿元,同比增长17.33%;归母净利润2.35亿元,同比增长14.63%。在半导体行业仍处于弱复苏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既展现了公司的经营韧性,也为其港股上市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注脚。 赴港上市的“阳谋” 对于兆易创新而言,选择此时启动H股上市计划,显然不是一时兴起。从公司披露的公告来看,募集资金将用于“拓展国际化业务、提升研发实力、补充流动资金及优化资本结构”。这一表述看似常规,却暗含深意。近年来,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竞争已从技术、市场延伸至资本层面,尤其对于中国芯片企业来说,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直接关系到抗风险能力。A+H的双平台架构,不仅能帮助兆易创新接触更广泛的国际投资者,也为未来的海外并购或技术合作埋下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兆易创新在公告中特别强调“香港上市有助于提升公司国际品牌影响力”。这一表态与其近年来的业务布局高度吻合。作为NOR Flash领域的全球前三甲,兆易创新早已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其车规级存储芯片已通过高通、英伟达等巨头的认证,打入国际 Tier1 供应链;DRAM 业务自研产品逐步放量,与长鑫存储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港股市场成熟的国际投资者基础,无疑将为这些全球化故事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一季度业绩的“含金量” 14.57%的净利润增速,放在消费电子复苏乏力的当下,已属不易。拆解兆易创新的一季报,能清晰看到两条增长主线:一是存储芯片业务的温和回暖,二是MCU产品线的结构性突破。   存储芯片方面,尽管行业库存调整尚未完全结束,但NOR Flash的价格已趋于稳定,部分高端品类甚至出现供应紧
兆易创新赴港上市:存储芯片龙头的“进击”与“韧性”

海能达:是否是黎巴嫩对讲机大爆炸的真正受益者?

全球对讲机市场是什么样的?技术发展方向和竞争格局如何?面对美国摩托罗拉系统(MSI),海能达胜算几何?我们的观点如下: 关于“躺赢”的海能达有十胜,而其“死敌”美国摩托罗拉系统(MSI)虽兵强,无能为也。 第一胜:道胜。海能达作为中国民营企业,体任自然;MSI作为老摩托罗拉的苗裔,繁礼多仪,此道胜一也。 第二胜:义胜。西方供应链撕下伪装,在成千上万各类通信终端中做手脚,进行无差别集体杀伤;MSI等西方企业以逆动,海能达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第三胜:治胜。2017年在烈火烹油时政失于宽,而现在的海能达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MSI躺赢北美市场,以宽济宽,故不慑,此治胜三也。 第四胜:度胜。MSI外宽内忌,对竞争对手各种打压无所不用其极;海能达外易简而内机明,慷慨激励,此度胜四也。 第五胜:谋胜。MSI多谋少决,失在后事;海能达起于微末,公策得辄行,并购、研发,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第六胜:德胜。MSI因累世之资,养了大批闲人,效率低下,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海能达携中国工程师红利及中国供应链优势,此德胜六也。 第七胜:仁胜。西方见黎巴嫩人伤亡死难无动于衷,动手脚算计滥杀无辜;中国企业为全世界买家提供高质低价的优良产品,此仁胜七也。 第八胜:明胜。MSI躺在北美封闭市场吸血,维知高分红,搞股价;海能达逆风而行,努力研发,厚积薄发,以求复兴,此明胜八也。 第九胜:文胜。西方动辄施展制裁大棒,西方企业则助纣为虐;中国则从来都不进行意识形态限制,此文胜九也。 第十胜:武胜。MSI好为讼棍,不知兵要;海能达携中国人之勤奋克己,出海打拼,以少克众,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海能达(002583)$
海能达:是否是黎巴嫩对讲机大爆炸的真正受益者?

如何看待中芯国际撤下14nm工艺?

其实现在中国半导体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干半导体产品的特别悲观,干设备的保持平常心,网友倒是特别的乐观。 撤下十四纳米工艺的原因其实很一目了然,诸位网友说了这么多就是掩耳盗铃自己安慰自己罢了。有安慰自己的时间多多读书,选择生化环材专业,造出比大老美小日子更好的设备,努力为国争光比在这里自欺欺人要有用的多。 其实原因没有那么复杂,就是世界主要半导体设备材料供应国追随了美国的禁令,对华进行了出口管制。美国禁令主要管制领域如下: a “production” technology node of 16/14 nm or less; (ii) NAND memory ICs with 128 layers or more; or (iii) DRAM ICs using a “production” technology node of 18 nm half-pitch or less (“Advanced Technology ICs”). 其中包括了可制造14nm及以下半导体产品的的所有设备。这是按照最高可制造的制程来计算的,没有网上解说的可以钻空子,不存在购买可制造28nm的设备,通过工艺改进,进而用于制造14nm。比如浸没式ArF光刻机台积电既可以生产28nm又可以生产14nm,那就按照最高可以制造的制程来算,属于管制设备不允许出口。 日本禁令如下图,因为日本虽然在设备精度稳定性上不如荷兰和美国的设备,但是胜在产业链完备,几乎可以制造所有的半导体设备,日本的加入让中国失去了购买日本产低端替代设备的选择。 而中国国产设备如下: 中国最短的短板是光刻,上微理论上可以制造的分辨率最高的光刻机是干式ArF光源的90nm光刻机,而且这一台光刻机没有任何一台成功交付记录。即使用最乐观(几乎不可能)的分析,这一台机器可以立刻交付并且进行量产,中国最大的短板光刻,可以让中国企业所生产出的
如何看待中芯国际撤下14nm工艺?

腾讯的趋势投资

关于腾讯的投资,我们从趋势投资的方式研究一下: 一、基本面角度: 本人认为腾讯的基本盘是微信QQ(社交平台)为底层的社交+以游戏为驱动的社交游戏公司。 微信QQ本身并未给腾讯贡献太多收益,社交属性的定位也就意味着要长期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微信QQ的收费也是十分克制,视频号的出现又进一步夯实腾讯社交属性的底层。基本盘牢不可破,但也面临着发展至今用户上限已然封顶,同时出海又无望的情况下,社交的护城河亦维系于此,无法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 话说腾讯是一家游戏公司毫不为过,其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游戏,全球收入最高的游戏公司。游戏公司的商业模式也注定,腾讯要不断有爆款的能力以维系其老大的地位。现在面临的挑战就是米哈游的冲击。腾讯如果没有办法继续维系爆款,米哈游在游戏上有可能一天会超过腾讯。不过我更看好腾讯基于社交基本盘,衍生出的即时对战游戏,粘性足够强,壁垒足够高。十分期待腾讯今年的游戏无畏契约的国内发行,可以预计大概率又是一个爆款。米哈游的游戏更多的是二次元单机属性,与社交属性的对战游戏还是有一定差距。而且游戏收入可以来自全球,更进一步推动腾讯基本面的稳固。 现阶段腾讯PE(TTM)在15倍左右,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现阶段面临大股东减持压力,这是对腾讯上涨的重大阻碍,大股东持股占比过高,而且又无限期减持,可想会压着腾讯股价到什么时候。话说回来,腾讯大股东可以说是非常牛逼,投资腾讯赚了几千倍,之前是每三年减持一次,看到zz风向变了,在2022年6月改为无限期减持。联想到巴菲特清仓港股和台湾股票出于地缘风险,腾讯大股东也是看的明白。 个人判断大股东减持会持续几年,短时间内不会结束。至于大股东给的说法,为了减少自身股价折价卖腾讯进行回购的说法,大家自行判断。腾讯大股东的减持行为就意味着在大股东减持结束前,只能采取趋势波段操作,而不能在像以前采取买入持有的策略。 二、技术面角度: 先看年线: 2
腾讯的趋势投资

十年磨一剑:从仓库机器人到全球 IPO,这家 VC 如何押中硬科技 “隐形冠军”?

2025 年 7 月,港交所一声钟响,极智嘉(Geek+)带着 “全球 AMR 仓储机器人第一股” 的光环正式上市。财报数据亮眼:毛利率从 2022 年的 17.7% 飙升至 2024 年的 34.8%,终端客户复购率高达 74.6%,以 24.09 亿元年收入坐稳全球最大仓储履约 AMR 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宝座。而在这份成绩单背后,藏着一家 VC 十年如一日的 “非共识” 投资故事 —— 新加坡祥峰投资,早在 2017 年就敢在机器人赛道尚不热门时押注极智嘉,如今终于收获这场跨越周期的 “前瞻性胜利”。 十年前的 “冷门押注”:从仓库里的机器人看到未来 2015 年的中国投资圈,是互联网项目的天下。当多数 VC 忙着追逐 APP、电商平台等 “轻资产风口” 时,祥峰投资却在做一件 “非主流” 的事:钻进广东肇庆的一间仓库,盯着几台来回穿梭的机器人看了一整天。 彼时,中国电商爆发式增长,快递单量激增让传统人工分拣 “力不从心”。亚马逊已在海外部署上万台搬运机器人,而中国电商规模更大、时效要求更高,却缺乏自主自动化方案。祥峰团队在仓库里掐着秒表测算:极智嘉的机器人搬运速度比同类产品快 20%,连续工作 12 小时零故障,客户反馈清一色好评。“当时国内做仓储机器人的企业屈指可数,极智嘉的表现就像‘班里的尖子生’,数据不会说谎。” 祥峰管理合伙人夏志进回忆道。 2017 年,祥峰果断出手极智嘉 A + 轮融资,随后又在 2018 年、2022 年持续加注。这在当时堪称 “逆潮流”——2015-2020 年,机器人赛道融资冷清,半导体、互联网才是资本宠儿。祥峰却像握着 “产业水晶球”,早在十年前就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列为核心赛道,芯驰、宇树、松灵等如今的细分龙头,都是它在 pre-A 轮、A 轮就锁定的 “潜力股”。 硬科技投资的 “守正之道”:不追风口,只挖价值 祥峰的 “
十年磨一剑:从仓库机器人到全球 IPO,这家 VC 如何押中硬科技 “隐形冠军”?

法拉第未来:能否逆袭高端市场,贾跃亭的造车梦能否照进现实?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风起云涌的今天,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简称FF)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市场的神经。近日,法拉第未来成功提交了一季度10-Q财报,重新符合了纳斯达克关于及时提交财报的要求,这一消息无疑为这家长期挣扎于财务困境与量产困境的公司带来了一线曙光。周三,FFIE股价收涨10%,市场反应热烈。与此同时,法拉第未来创始人兼首席产品及用户生态官贾跃亭在最新发布的视频中再次谈及造车计划,并明确表示:“比亚迪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这一表态不仅彰显了其雄心壮志,也引发了业界对于FF未来走向的广泛讨论。 法拉第未来的财务与运营现状 自2014年贾跃亭宣布进军汽车领域以来,法拉第未来便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与质疑。然而,多年的坎坷发展让这家公司频繁陷入资金链断裂、量产难产的困境。尤其是2023年的财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不足80万美元,仅售出4辆FF91,这一数据让投资者和市场对其前景充满忧虑。 但进入2024年,法拉第未来似乎正在逐步走出阴霾。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运营费用显著下降至2,29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近75%;运营亏损也大幅收窄至4,360万美元,显示出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的显著成效。同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情况显著改善,净支出从去年的1.03亿美元降至1470万美元。这一系列积极的变化,无疑为法拉第未来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美汽车桥梁战略:双品牌战略的启航 在财务状况逐步改善的同时,法拉第未来还推出了创新的中美汽车桥梁战略,标志着公司正式回归双品牌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利用FF独特的桥梁价值,将美国汽车行业的优势与中国汽车公司的优势及各自的供应链整合在一起,旨在通过与中国主机厂和零部件供应商合作,建立第二个面向大众市场的品牌。FF计划利用其独有的AI及软件技术,通过采购并改造零部件的方式,为AI电动车大众市场创造独具吸引力的价值。 这一战略不仅
法拉第未来:能否逆袭高端市场,贾跃亭的造车梦能否照进现实?

港股将迎硬科技标的“全球AMR仓储机器人第一股”,极智嘉开启招股

供给端与需求端共振之下,全球机器人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被看作是下一个万亿级产业新风口。其中,全球自主移动机器人(AMR)行业龙头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极智嘉」,股份代号:2590.HK)作为一家真正具备产业穿透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企业,正处于这一发展浪潮的前端。 6月30日,极智嘉正式启动港股招股,冲刺「全球AMR仓储机器人第一股」。本次IPO,极智嘉拟全球发售140,353,000股,招股价每股H股16.80港元,招股日期为6月30日至7月4日,预期7月9日上市。 本次IPO发行中共引入4名实力雄厚的基石投资者阵容、累计认购0.913亿美元, 包括保诚旗下Eastspring、专注于中国投资机会的Arc Avenue、雄安机器人、跨境巨头纵腾集团持有的亿格。 作为一家已连续六年占据全球仓储履约AMR市场份额第一的公司,极智嘉不仅在全球机器人市场具有代表性地位,更是港股少见的集「技术落地能力、全球化营收结构、商业化成熟度」于一体的机器人企业。 全球仓储履约AMR行业龙头,具备全要素投资价值 极智嘉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已经兑现了「技术产业化+全球市场化」的全链条死循环。 从技术维度看,极智嘉已构建全球领先的通用机器人平台,无缝整合硬件、软件和算法,支持超5000台大规模AMR集群调度。公司已四次入选RBR50全球机器人Top50创新榜单,技术与商业化实力已获国际权威认可。这种长期技术积累,已构成对行业后来者的高壁垒。 依托先进的技术平台,极智嘉提供以自主移动机器人为核心的一系列AMR解决方案,目前已服务全球40多个国家与地区,部署超过1500个项目,是全球AMR市场全球业务最广泛的、技术体系最完善的公司之一。 从行业地位看,极智嘉自2019年起连续六年位居全球仓储履约AMR市场份额第一。根据灼识咨询资料,2024年全球AMR市场规模约为387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增
港股将迎硬科技标的“全球AMR仓储机器人第一股”,极智嘉开启招股

极智嘉机器人系统助力西门子上海工厂让存储空间提升300%

近日,中国西门子公司旗下位于上海的中压开关设备工厂,通过部署极智嘉(Geek+)的机器人系统,将仓储空间提升了300%,拣选效率提升150%,库存准确率达到99.99%,成为离散制造领域智能仓储转型的新样板。 极智嘉是全球领先的仓储自动化技术企业,双方合作已逾五年。此次合作成果斐然,极智嘉打造了全球首个覆盖收货、分拣、上架、拣选及配送全流程的机器人主导智能仓库,实现完全数字化仓储体系。该项目不仅提升效率,更树立了离散制造领域精益数字化的新标杆。 “赢得未来不仅要有远见,更要及早行动。”中国西门子公司智慧基础设施集团电气与自动化事业部财务总监舒长虹如此说道。自2019年起,双方克服了“现有方案缺位”与“生产不中断”的难题,在原有生产体系基础上逐步构建差异化智能物流解决方案。 作为西门子全球供应链核心节点之一,上海工厂需处理从大型钢结构到细微电子元器件数十万种SKU,手工处理过程难以应对高定制、高响应的需求。因此,极智嘉提供“机器人矩阵+系统协同”的新思路,调动超过100台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协同作业,打通从收货、检验、上架、存储、拣选到送线、配送的全流程,构建起物料高效流转和管理的智能系统。机器人类型包括货架拣选机器人P800、托盘拣选机器人RS8、小型货箱机器人P40、存储机器人X1200、智能运输机器人MP1000R以及自动叉车F12ML。 机器人集群与西门子本地的WMS、MES和SAP系统深度融合,形成上游供应商与生产线的“全流程协作生态”:实现实时数据交换、准时化补货、缩短库存周转时间与提升响应速度。系统将生产信号转化为精准物流动作,极大减少人为误差并提升配送准确性。 在仓库空间管理方面,极智嘉实施“动态货位分区”策略:将小件设在6.9米高的小件夹层;中件存于四向穿梭货架;大件或异形件置于钢平台,由货架机器人处理。这种空间重构使小件占地减少60%,整体存储容量在同面积基础
极智嘉机器人系统助力西门子上海工厂让存储空间提升300%

Meta财报超预期,AI与元宇宙并驱,股价盘后飙升5%

在科技行业风起云涌的当下,Meta Platforms(前身为Facebook)的二季度财报及未来指引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这家社交媒体与数字广告巨头不仅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还宣布了稳健的资本支出策略,为市场注入了新的信心。本文将深入探讨Meta的财报亮点、AI战略、元宇宙进展以及市场反应,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入的财经图景。 财报亮点:营收与盈利双超预期 Meta Platforms在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中展现了强劲的业绩增长。据财报显示,Meta当季营收达到390.7亿美元,同比增长22%,高于市场预期的383.4亿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EPS)更是同比增长73%至5.16美元,远超市场预期的4.72美元。这一亮眼表现不仅巩固了Meta在数字广告市场的领先地位,也进一步证明了公司多元化战略的成功。 在成本方面,Meta的总成本和费用同比增长7%至242.2亿美元,但运营利润却同比增长58%至148.5亿美元,运营利润率从上年同期的29%提升至38%。这一显著提升主要得益于广告收入的强劲增长和成本控制的优化。值得注意的是,Meta在财报中宣布,全年资本支出上限保持不变,这一决定在稳定市场情绪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广告收入:核心驱动力持续强劲 Meta的核心广告收入在二季度同比增长21.7%至383.3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375.7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验证了Meta在广告市场的强大竞争力,也显示出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广告需求的持续回暖。尽管同比增速略低于一季度的近27%,但总金额上环比增长了7%,显示出广告业务的稳定性和增长潜力。 Meta的广告收入主要来自于其应用程序家族(Family of Apps),包括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和Messenger等。这些平台的日活跃用户数(DAP)同比增长7%至32.7亿,为广告收入的持续增长提
Meta财报超预期,AI与元宇宙并驱,股价盘后飙升5%
$极智嘉-W(02590)$这份中报看着挺舒服的,收入做到10.25个亿,涨了31%,毛利也有3.6亿,增速更高。最亮眼的是亏损收窄了94%,差不多算盈亏平衡了。 海外这块做得是真不错,快80%的收入来自非大陆地区,说明老外也认他家的机器人。客户复购率超过80%,说明产品好用,用了还会接着用。订单量也挺稳,半年拿了17.6亿的单子,还啃下来食品杂货这些新行业。 技术上他们也在布局AI和具身智能,虽然还没完全放量,但算是个看点。这业绩走出来,估值也不算高,感觉可以多看看。

南向资金高比例持有港股名单

  南向资金对港股通标的股的整体持股比例为14.64%,165只个股南向资金持股比例超20%。   互联互通机制下,内地投资者成为港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截至8月2日,港股通标的股中,南向资金合计持有3727.56亿股,占标的股总股本的比例达14.64%,合计持股市值27182.56亿港元,占标的股总市值的比例为10.98%。   具体到单只标的股来看,南向资金持股量占总股本比例20%以上的有165只,持股比例在10%~20%的有142只,持股比例在5%~10%的有97只,1%~5%的有104只,持股比例低于1%的为46只。南向资金持股比例最高的是京基金融国际,最新持有61.68亿股,占港股已发行股份的比例为67.35%,其次是凯盛新能、马可数字科技,持股占比分别为66.42%、65.89%。   从特征来看,南向资金高比例持有的个股,多数为AH概念股,统计显示,南向资金持股超20%的个股中,AH股共有101只,占比为61.21%;持有比例在10%~20%的个股中,AH股占比为21.13%。   以港交所行业分类进行统计,南向资金持股比例超20%的个股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业、金融业、工业等行业,分别有34只、28只、26只个股。(数据宝)  南向资金持有比例较高的港股 $快手-W(01024)$ $复星国际(00656)$ $恒生指数(HSI)$
南向资金高比例持有港股名单

亚马逊绩前风云再起:Earning Whisper与BMO Capital共绘上涨蓝图

在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中,每一个细微的动向都可能成为投资者决策的关键。2024年7月25日,一则关于亚马逊(AMZN)的看涨期权合约被显著买入的消息,与BMO Capital上调其目标价的行动不谋而合,为投资者在亚马逊即将公布的财报前提供了一线曙光。 Earning Whisper的隐秘力量 在金融市场中,有一种被称为“Whisper Numbers”的盈利预期,它不同于传统的共识盈利预测,而是更加贴近市场真实的盈利预期。这些数字往往由专业投资者、分析师或内部人士通过非正式渠道传播,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市场对公司未来业绩的期待。根据Mark Bagnoli、Messod Daniel Beneish和Susan Watts在1999年的研究,“Whisper Numbers”不仅比共识估计更准确,还能更好地预测股价反应。 在2024年7月25日,一笔8月2日到期、行权价为185.00美元的看涨期权合约被显著买入(11,146份),这一举动无疑向市场传递了强烈的看涨信号。这不仅是对亚马逊短期股价表现的信心投票,也是对即将公布的财报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的预期。投资者通过期权市场提前布局,试图在财报公布后捕捉股价上涨的机会。 BMO Capital的乐观展望 BMO Capital Markets在近期将亚马逊的目标价从220美元上调至230美元,并维持“跑赢大市”的评级。这一调整显然是基于对亚马逊基本面的深入分析和市场潜力的乐观预期。BMO Capital分析师可能看到了亚马逊在广告业务、云计算、以及零售市场的持续增长潜力,认为这些业务将为公司带来更加可观的收入和利润。 回顾亚马逊的历史表现,该公司一直以来都是资本市场的明星企业。从零售业务起家,到如今在多个领域的全面开花,亚马逊的市值和股价均实现了大幅增长。特别是在广告业务方面,亚马逊的赞助产品广告、标题搜索广告和产品展示广告等业务正
亚马逊绩前风云再起:Earning Whisper与BMO Capital共绘上涨蓝图

奥克斯电气登陆港股,填补港股高质量家电资产稀缺拼图

  日前,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正式登陆港交所。这是继海信家电、海尔智家、美的集团后,港股迎来的新一家空调行业龙头企业。本次奥克斯电气在港股上市,填补了港股高质量家电资产稀缺版图,必将进一步激发港股市场活力。   奥克斯增长势头迅猛,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达42.1%   奥克斯电气是全球前五大空调提供商之一,集家用和中央空调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4年,按销量计算,奥克斯成为全球家用空调市场第四大制造商,同时,奥克斯亦是全球第五大空调提供商,市场份额达7.1%。   近几年,奥克斯电气呈现高速发展的姿态,无论是从营收看还是从净利润看,均表现不俗。数据显示,2022-2024年,奥克斯分别实现收入人民币195.28亿元、人民币248.32亿元及人民币297.5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3.4%;实现净利润人民币14.42亿元、人民币24.87亿元及人民币29.1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42.1%。2025年一季度,奥克斯实现收入人民币93.52亿元,同比增加27.0%,实现净利润人民币9.25亿元,同比增加23.0%。   加速海外布局,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   近年来,奥克斯集团积极实施海外扩张战略,在马来西亚、泰国、美国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奥克斯都设立了海外销售公司,同时在渠道建设、品牌推广上,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投入力度。凭借“生产—销售—服务”全链条的本地化运营优势,奥克斯海外收入占比一路攀升,2022年至2024年间,奥克斯海外收入占比从42.9%升至49.3%。2025年一季度,海外收入占比达到57.1%,截至目前,奥克斯电气空调业务已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中国智造”更加深入地走进每个家庭。   作为全球空调行业的领军者,奥克斯电气凭借核心技术、卓越品质与全球化布局,已构建起强大的竞争壁垒,备受资本市场青睐。本次港
奥克斯电气登陆港股,填补港股高质量家电资产稀缺拼图

GIC诉讼背后的BaaS模式之辩

近期引发市场波动的 GIC 起诉事件,本质是 2022 年灰熊做空报告的 “二次发酵”,并非基于新证据的实质性指控。从司法进程看,纽约南区联邦法院已于 10 月初裁定该案暂停审理,需等待 2019 年启动的集体诉讼结果落地 —— 这一程序性安排意味着,未来 6-12 个月内不会产生影响公司经营的判决结果,短期扰动已明确可控。​ $蔚来(NIO)$ $蔚来-SW(09866)$ 回溯争议核心,GIC 质疑的 BaaS 模式收入确认与蔚能控制权问题,早在 2022 年 8 月就经第三方国际律所(富而德律师事务所)与法证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独立调查验证:电池销售给蔚能时,所有权、风险已完成转移,完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 14 号》中收入确认的 “五步法” 要求;而蔚来对蔚能 19.84% 的持股比例,不仅未达到 50% 以上的控制标准,且蔚能董事会 5 席中蔚来仅占 1 席,业务独立性已通过连续三年的第三方审计确认。需要注意的是,GIC 选择在蔚来股价较年内高点回调 28% 后提起诉讼,更可能是基于投资损失的追偿策略,而非对公司价值的否定。​ 累计换电超8000万次,规模效应搭起护城河 剥离短期诉讼噪音,蔚来最核心的价值支撑之一仍是不可复制的换电生态。数据显示,目前蔚来用户50%以上的电量补充通过换电完成,累计换电次数已突破8000万次,日均服务接近10万次。截至 2025 年 9月底,蔚来全国累计建成换电站3513座,配合4759座充电站,形成超过8200个补能节点的服务网络,接入第三方充电桩超123万根,其在换电基础设施上的领先优势明显。以第四代换电站为例,其2分24秒的极速换电能力超越传统燃油车加油效率,而车电分离
GIC诉讼背后的BaaS模式之辩

李斌的内部讲话,揭示了蔚来一场“内生性增长”的硬仗

最近流传出的李斌内部讲话,没有停留在情绪鼓舞的层面,而是直接切入核心——“四季度盈利是必须实现的一件事”。这份罕见的强硬姿态,结合其勾勒出的具体路径,让我感觉蔚来的经营思路正在发生一次深刻的转向:从过去注重市场扩张与生态布局的“战略性投入期”,正式迈入追求健康、可持续的“内生性增长期”。 盈利的辩证法:增长是矛,效率是盾 市场一度认为,蔚来的盈利只能通过“节流”,即大幅削减在研发和用户服务上的“战略性投入”来实现。李斌此次明确否定了这一路径,他强调“是靠多卖车实现盈利,而不是仅靠砍费用”。这并非一句场面话,而是揭示了本次盈利冲刺的核心逻辑:以“开源”为主导,以“提效”为支撑。 李斌将这一目标拆解为三项具体行动:做好重点车型营销、供应链保供与降本、按时交付高质量软件版本。“四季度就是踏踏实实卖车,踏踏实实把降本措施落实到位,踏踏实实把用户体验搞好。” “重点车型营销”是引擎:全新ES8和乐道L90的大卖,证明了蔚来产品矩阵在细分市场具备强大的吸引力,盈利的关键在于将这些关注度有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交付量和营收。 “供应链保供降本”是毛利基石:随着销量规模爬升和供应链管理的深化,单车成本的下降将直接推动毛利率的改善。这是从“会造车”到“会赚钱造车”的必经之路。 “高质量软件交付”是提升效率:蔚来的辅助驾驶是解放精力,减少事故,在辅助驾驶安全方面,事故率比去年同期降低了至少15%。软件体验的优化,直接关系到产品竞争力和用户粘性。 这三者构成了一个正向循环:好产品吸引用户→规模化与降本提升毛利→软件与服务强化体验→反哺品牌与销量。李斌要的,正是这样一个健康的、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的盈利模型。 投资视角的再审视,体系化能力是真正的护城河 如果说盈利是短期目标,那么李斌花费大量篇幅阐述的“体系能力”与“三年经营计划”,则是在重构蔚来的内在价值。 “三年经营计划”和深化CBU(全员经营机制),
李斌的内部讲话,揭示了蔚来一场“内生性增长”的硬仗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