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水晶
市值水晶
资本市场的价值研究与发现。
IP属地:未知
0关注
7粉丝
0主题
0勋章

医美暗战:巨子生物的成分风波

$巨子生物(02367)$ “相当于做了个黑松露蛋糕卖500块钱一个,然后宣传黑松露蛋糕吃了能让你减少饥饿感,结果一检测里面黑松露为0.00001g,真正饱腹的是面粉。” 网友在小红书平台锐评可复美胶原棒。事情的起因是5月24日,名为大嘴博士的博主爆料可复美胶原棒里的重组胶原蛋白成分仅0.0177%(低于国标0.1%下限),并发布检验报告佐证,质疑可复美虚假宣传。 可复美是巨子生物旗下的护肤品牌,巨子生物在事发后第一时间作出回应。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争议反而愈演愈烈,双方各执一词,甩出各种权威证明。而华熙生物下场为大嘴博士应援让这场“争吵”被网友质疑成“商战”。 反映在股价上,5月26日,巨子生物股价再度收跌,股价报收73.6港元/股,跌幅为4.04%,总市值约为788亿港元。5月20日,巨子生物刚刚创出87.1港元/股的历史新高,仅五个交易日,其市值已蒸发约145亿港元。 事实上,早在博主爆料可复美之前,华熙生物就在官微连发多篇文章称重组胶原蛋白被炒作过旺,暗指竞争对手巨子生物名不副实。 而这场闹剧背后,实则是护肤行业未设定统一检测方法,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争论双方争执不下,在成分“罗生门”下没有赢家。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护肤品行业的市场规模为1606.0亿元,2024年则上涨为3014.0亿元。成分的谜题,制度的缺失实则都指向护肤品行业发展速度过快的问题。 01 检验拉锯战 大嘴博士本名郝宇,5月24日,郝宇在“大嘴博士研究所”发布一篇文章(现已被删除),称巨子生物的明星产品“可复美胶原棒”中的重组胶原蛋白只有0.0177%,并且关键氨基酸甘氨酸“未检出”,与可复美的宣传严重不符。 重组胶原蛋白是巨子生物产品的核心成分。2000年范代娣博士带领团队成功研发重组胶原蛋白;
医美暗战:巨子生物的成分风波

员工不足50人,if椰子水凭什么上市?

46人的椰子水公司上市了。 6月30日,if椰子水的母公司IFBH Limited(以下简称IFBH)正式在港交所上市。 IFBH是一家根植泰国的即饮饮料和即食食品公司,主要品牌包括if和innococo,其中,if专注于提供天然健康的泰式饮料及饮品。据公开内容显示,IFBH是全球第二大椰子水饮料公司,自2020年起,公司在中国内地的椰子水饮料市场连续5年占据榜首。 事实上,在IFBH《最终发售价和配发结果公告》发布前,港股暗盘已经被炒得火热。多个交易平台数据显示,其收市涨幅大且成交额可观。本次国际配售还出现了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参与国际配售打新的有道合承光私募(钟睒睒持股超30%),拿到84.68万股,这意味着,钟睒睒本人持有至少25万股的IFBH股权。 值得一提的是,IFBH超过90%的收入都来自于中国市场。可以说,if椰子水的销量依赖于中国市场,而if椰子水与中国市场的适配或许早已埋下伏笔。 虽然if椰子水依托中国市场获得发展,但其本身的轻资产模式能否为企业带来长远收益仍是未知。对于IFBH来说,在经营模式的选择上还有待考量。 01 在中国市场脱颖而出的if椰子水 IFBH从递表申请到上市仅历时82天,创下近年港股最快上市纪录。在港交所上市后,发行价为27.8港元每股,开盘大涨近58%,市值一度接近120亿港元。据富途证券消息,在公开发售阶段,IFBH获得23.6万人认购,超额认购逾2682.35倍,成为近年超购倍数第五大新股,合计认购金额约3.1亿港元。 2013年,if椰子水首先进入香港市场,而后进入中国内地。2019年开始,中国椰子水市场迅速增长。据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期间,中国椰子水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0.8%,远超其他地区。除了if椰子水,同时期国内还有一批椰子水品牌。 2004年,Vita Coco诞生于美国纽约,该品牌早期的市场主要分布
员工不足50人,if椰子水凭什么上市?

1999元入局,小米AI眼镜对行业影响几何?

6月26日,小米召开新品发布会,共发布十余款新品,覆盖全生态场景。其中,备受关注的小米AI眼镜也完成首秀。 去年,在百度世界大会上,小度科技CEO李莹发布小度AI眼镜,行业极为振奋,认为这是AI眼镜市场爆发的前兆。与百度同为行业头部的小米也备受关注,不少行业人士和媒体都在猜测小米如何在AI眼镜上布局。同一时期,更有媒体报道,小米于2024年便与歌尔达成合作,酝酿在2025年Q2发布AI眼镜。 2025,小米AI眼镜终于来了。雷军称它为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是随身的AI入口。这次的小米AI眼镜对标Meta的AI眼镜Ray-Ban Meta,在影像呈现,续航能力等方面都表现的更为出色。同时,小米推出AI眼镜,也加速AI眼镜的普及。 2025年,不少品牌争先恐后地发布AI眼镜,有专门研发AI眼镜的科技公司,也有像百度、小米一样的品牌大厂,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AI眼镜相继问世。但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一直被诟病的就是AI眼镜的续航能力不足,隐私问题以及眼镜的克重。小米能否突破这些技术难题,回应期待,也是小米能否在AI眼镜市场占据有利位置的关键之一。 另外,小米下场,或可改变行业现有局面,让行业生态趋于完善。 01 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 新品发布会中,雷军全面介绍了小米AI眼镜。 最为大家关心的是这款AI眼镜的定价,对标的Ray-Ban Meta AI眼镜在电商平台的售价在2500元以上,小米这款AI眼镜最低定价为1999元,虽然超出了此前媒体预测的1499元,但相比同类型AI眼镜,它的性价比优势毋庸置疑。 配置方面,小米AI眼镜使用高通AR1芯片,在其他AI眼镜饱受诟病的续航上,小米搭配硅碳负极高密度电池,做到了待机续航时间提升两倍;音乐播放时长,续航能力提升两倍;拍摄视频,录制时长多出15%。影像呈现上,小米AI眼镜的摄像头为1200万像素,传感器是IMX681,镜头为1G+
1999元入局,小米AI眼镜对行业影响几何?

康师傅财报披露,方便面创新制胜

$康师傅控股(00322)$ 3月24日,康师傅披露2024年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806.5亿元,同比增长0.3%。其中,方便面板块营收284.14亿元,占集团总收益35.2%。 康师傅控股财报截图 期内因售价及原材料价格有利,使方便面毛利率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至28.6%,带动方便面事业2024年全年的本公司股东应占溢利同比提高1.8%至20.45亿元。 2024年,康师傅方便面持续巩固核心产品,推动升级,优化产品毛利结构,积极创新。坚持对标航天品质,引进航天食品先进技术,进一步夯实产品品质与科技实力,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预计2025年食品饮料行业将保持稳健增长,同时消费者需求持续升级,对健康、可持续性和性价比的关注度显著提高。康师傅将坚定走“质”与“量”全面协调发展的道路,持续加大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渠道拓展方面的投入,稳健经营。 01 多元消费需求,要用产品说话 2024年,康师傅的方便面业务积极应对消费趋势的分化,在巩固核心产品的基础上,继续锚定年轻消费群体进行产品创新和升级。 期内,康师傅推出的“剁椒鱼片汤面”凭借可爱的小鱼板形象和鲜香爽辣的口感,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酸香爽金汤肥牛面”与IP“小黄人”联名产品,销量稳定向好;“鲜Q面”以领先工艺入局非油炸方便面赛道实现品类突围,带给消费者全新的产品体验;“迷你桶”针对户外、宵夜等场景,以精致小巧的产品设计与多样口味赢得消费者青睐,销量持续攀升。 康师傅剁椒鱼片汤面以鲜辣好吃圈粉众多年轻人 以“鲜Q面”产品为例,康师傅入局方便面行业“新蓝海”——非油炸赛道。据介绍,该产品采用了康师傅的创新专利技术,直接冲泡就能获得现煮面的口感,是公司在健康速食领域技术创新的又一力作。 康师傅创新产品“鲜Q面”以领先工艺实
康师傅财报披露,方便面创新制胜

AI还不是平安健康的风口

文/老吴 这一两年中,人工智能技术掀起了新一轮浪潮,特别是大模型的涌现,让各行业再度迎来重大变革契机。从社交媒体到医疗健康,几乎所有领域都在讨论如何利用新技术去改造业务模式。 和其他行业相比,医疗行业展现出明显的应用潜力:海量的病例数据、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以及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AI赋能的医疗创新提供了绝佳的试验田。无论是疾病诊断、药物研发,还是手术辅助机器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都具备较强的落地可能。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公司也在迎接这一波大潮,并尝试在技术和商业上寻找可行路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平安健康近年来逐步加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并在2024年实现了首度年度盈利。尽管业绩上出现积极信号,但其股价表现却并未相应走高,甚至在大盘情绪热烈的AI炒作周期里依旧显得后劲不足。 01 AI热潮与医疗 在今年的资本市场上,人工智能是绕不开的主线,许多与“AI”沾边的公司都经历了一波估值飙升。大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革新了搜索、语言处理等传统场景,同时也被寄望于在更多高壁垒行业中实现落地,医疗便是其中最受瞩目的领域之一。这个行业之所以与人工智能产生深度“化学反应”,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海量数据、复杂场景以及对高效精准诊断的迫切需求。 首先,医疗领域拥有庞大的数据资源。从医院的电子病历、医学影像,到跨区域共享的临床文献和科研成果,这些信息一旦被正确地清洗、标注与应用,就为大模型的训练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相较于其他行业,医疗数据在准确度与专业度方面更具有价值,一旦相关技术和标准逐渐成熟,AI对临床决策的辅助价值将显著提升。这不仅能在医院内部节约人力成本,也能为患者带来更快捷的就诊体验。 其次,在具体应用场景方面,AI与医疗结合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与社会价值。无论是病理分析、药物筛选,还是手术辅助,人工智能都能帮助医生更快、更准地做出决策。尤其是在科研周期长、试错成本高的创新药开发中,
AI还不是平安健康的风口

多品牌矩阵下,江南布衣的护城河与困局

文/念云 $江南布衣(03306)$ 当宏观经济环境趋于谨慎、服装市场明显分化之时,依靠独特设计美学打下根基的江南布衣,依旧在行业寒意中交出一份增长成绩单:2025财年上半财年实现营收31.56亿元,同比增长5%;净利润6.04亿元,同比增长5.5%。相比不少传统品牌巨头利润跌幅达两至三成,这样的表现无疑展示了其仍具潜力。 但褪去“优等生”光环后,江南布衣也面临多重挑战:核心品牌JNBY增速放缓、速写等成长品牌陷入停滞甚至负增长,新兴品牌虽增速喜人但体量有限,且来自户外运动及高端女装的跨界竞争正加剧对其客户的分流。 多品牌矩阵、会员体系以及渠道布局虽发挥了护城河作用,但规模化与设计师调性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凸显。如何在“消费分层”与“商业落地”之间寻求平衡,将决定其未来走势。 01 多品牌矩阵背后的逆势增长与暗流 从财务数据来看,江南布衣在2025财年上半财年依然实现了逆势上涨:营收增长5.0%至31.56亿元,净利润增长5.5%至6.04亿元,毛利率保持在65.1%的相对高位。相比不少国内服装企业出现营收与利润双降乃至亏损的局面,江南布衣的整体表现称得上“稳中有增”。 这种表现首先归功于其多品牌布局:主品牌JNBY贡献了超过半数收入,并以3.6%的增速稳住基本盘;新兴品牌部分则飙升147.3%,尽管营收占比仍仅有6.1%,但为公司提供了可观的增量。 在零售渠道上,江南布衣也表现出足够的灵活性。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全球门店达到2126家,其中中国内地门店2109家。显著的变化是经销门店大幅增加125家,而自营店则净减少24家。 表面看,经销占比的提升会让公司在直营毛利上面临一定让渡,但好处是能降低固定成本、将更多经营压力转嫁给经销商,同时依靠经销商填补三四线市场空白。从结果来看,线下可
多品牌矩阵下,江南布衣的护城河与困局

餐饮低价战争,百胜中国如何守住利润?

$百胜中国(YUMC)$ $百胜中国(09987)$ 在中国的餐饮江湖里,低价战争的硝烟从未散去。9.9元的汉堡、9元的炸鸡、19元的披萨,甚至一杯咖啡也能以9.9元的价格端到你面前——这不是某个新兴品牌的噱头,而是肯德基和必胜客这对老牌巨头,在2024年给消费者的“新答卷”。 百胜中国,这个坐拥1.6万多家门店、年营收822亿元的餐饮帝国,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消费低迷、行业内卷、价格战愈演愈烈。然而,它不仅活了下来,还交出了历史最高收入和利润的成绩单。2024年三季度,核心运营利润同比增长18%,全年净利润攀升至9.11亿美元。这背后,是CEO屈翠容带领下的百胜中国,如何在低价的刀尖上跳舞,既迎合了消费者的钱包,又守住了利润的底线。 一 想象一下,十年前的你走进一家必胜客,红屋顶、彩色吊灯、大圆桌,点一份榴莲披萨人均消费轻松破百,吃的是西餐的仪式感。如今,场景切换到2024年的北京街头,一个年轻人走进一家必胜客WOW店,淡黄色装修简洁明快,自助取水的小牌子醒目异常。他点了一份25元的夏威夷披萨,外加一杯9.9元的饮品,30块钱搞定一顿饭,拎着打包袋就走。这不是偶然,而是百胜中国主动拥抱低价时代的缩影。 过去,肯德基和必胜客在中国是“洋快餐”的代名词,价格高出一截,定位是大城市白领和家庭聚餐。但当消费降级成为主旋律,9.9元的“穷鬼套餐”席卷市场,百胜中国不能再端着架子。它选择放下身段,用性价比重新定义自己。 肯德基推出9.9元汉堡券,经典的香**腿堡都能以这个价格吃到;必胜客则祭出“一价到底”菜单,36.9元的披萨、19.9元的意面,甚至9.9元的甜品,直接对标萨莉亚和尊宝披萨。更别提“疯狂星期四”这个营销
餐饮低价战争,百胜中国如何守住利润?

成为中国最大连锁品牌:蜜雪冰城的万店崛起与IPO热潮

$蜜雪集团(02097)$ 1990 年代的郑州,城郊大面积拆迁改造,大片空地和街角摊点正野蛮生长。两个出身开封农村的年轻人张红超、张红甫,就是在这片热气腾腾的土地上开始了蜜雪冰城的雏形。当时他们只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刨冰摊,取名“寒流刨冰”。谁也没想到,后来这家几平米的小摊,能做成一家拥有 4.6 万家门店、横跨全球多个国家的茶饮连锁巨头。 早期的蜜雪冰城并没有高歌猛进的气象,也接连几度“倒闭”。那时,郑州城区不断拆墙透绿,刨冰摊常常刚立起来就被城市更新推走。为了躲拆迁,兄弟俩租下废弃铝厂大院的一片工房,开了家兼做刨冰、西式简餐的“家常菜馆”。他们找来亲戚、邻里帮忙,有的年轻人辍学后来到这里打工,白天挥动铁锹清理垃圾,晚上铺水泥装修店面,看起来更像是在修房子,而不是做餐饮。店里卖起了三块钱的汉堡、两块多的扬州炒饭,量大实惠,一度成了附近工人和学生的食堂。 就在这家餐馆里,兄弟俩做过一个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的“小摊升级”——在店门口加卖 2 元一支的蛋筒冰淇淋。常温蛋筒配鲜奶鸡蛋制作的冰淇淋,价廉量足,还打上“加一块钱就能续杯”的便宜标签,一下子吸引了大量客流。那几年,肯德基、麦当劳现做冰淇淋在郑州并不普及,只有零星高端商场里见得到。兄弟俩意识到,这或许是门赚快钱的生意,于是把原先主打的简餐做“陪衬”,大举推广冰淇淋摊。很快,越来越多的亲朋好友也加入其中,跟着他们做冰淇淋加盟,“蜜雪冰城”的雏形模式由此形成。 然而,生意要扩大,就必须解决供应链和标准化的问题。最初蜜雪冰城只能依靠本地小厂提供奶粉、糖浆,设备也只能靠外部代工。每当遇到夏季旺季,设备故障频发、物料断供时有发生,加盟商为了省成本甚至会私自购买廉价或过期原料,品牌信誉和产品品质难以保证。 为此,兄弟俩决定改变以往“供应商说了算”的被动局
成为中国最大连锁品牌:蜜雪冰城的万店崛起与IPO热潮

光明乳业,困局与突围

文丨念云 $光明乳业(600597)$ 在中国乳业的漫长发展史上,光明乳业一度被冠以“中国乳业第一股”的头衔。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它凭借巴氏杀菌鲜牛奶的独特优势,在上海市场快速崛起,并于2002年成功上市。 那时,无论是营收还是品牌地位,光明乳业都领先于伊利与蒙牛。然而岁月流转,这家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企业如今却陷入了尴尬的处境:营收增长停滞,净利润长期在低位徘徊,境外子公司反复拖累主业业绩,国内市场尤其是大本营上海的营收占比虽高但也出现下滑。而伊利、蒙牛不仅在规模上遥遥领先,更以不断革新的市场策略与产品矩阵强势拓展全国版图,让光明乳业只能一次次在身后跟随。 回顾光明乳业的历程,外界无不唏嘘:曾经那个让行业侧目的“上海老牌”,是如何在竞争洪流中逐渐偏离主赛道并陷入瓶颈?是何种原因导致它多年停滞于不到300亿元的营收规模?在这背后,不仅有大环境的消费疲软与原奶过剩,更与其业务结构、资源投放和内部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频繁的管理层更替与依赖单一区域市场,也让光明乳业失去灵活应对变化的能力。加之境外投资急剧加码却未能产生预期回报,更让本不充裕的现金流雪上加霜。 对于这家老牌乳企而言,如何从持续走低的业绩中突围,重新找回竞争优势,是摆在管理层和投资者面前的核心课题。 01 业绩失速与主业分化 2024年以来,国内乳业经历了一场严峻的“寒潮”。原奶价格持续走低,终端需求尚未真正复苏,大量中小牧场甚至只能通过淘汰牛的方式来减轻成本。就算规模较大、供应链完整的企业,也难以在低迷的市场中独善其身。 光明乳业的财报数据中,也明显印证了整个行业的惨烈气息。根据其发布的最新业绩报告,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约为184.13亿元,同比下滑10.89%,净利润为1.16亿元,同比降幅高达63.94%。尤其在第三季度,光
光明乳业,困局与突围

赛力斯,失去“华为独宠”后

$赛力斯(601127)$ 赛力斯面临阵痛。 文丨元知 过去几年,与华为深度合作、联合推出问界系列车型,让赛力斯迅速从市场“边缘”跻身“C位”。在华为所赋予的技术优势与营销红利加持下,问界从并不被看好的初代SF5,逐步扩展到M5、M7、M9等主力产品,业绩攀升,市值也曾飙涨。然而,随着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日趋多样,智界、享界、尊界等新品牌相继亮相,华为对赛力斯的资源倾斜不再“一枝独秀”,赛力斯面临的竞争压力与内部焦虑陡然上升。 最近的市场数据,尤其是2025年1月的销量出现大幅下滑,使得外界对赛力斯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产生质疑。更糟糕的是,对未来数年,各家车企尤其是新势力都在摩拳擦掌,期望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占据更大份额。赛力斯虽然在2024年已经实现扭亏为盈,但明显不能只靠问界与华为光环度日。如何平衡好与华为的合作关系,以及真正夯实自身技术与品牌基础,变得更为迫切。 01 华为捧出的黑马 赛力斯的崛起背后,离不开华为的强力助推。回溯到2020年前后,赛力斯仍旧处于微弱竞争力的状态。当时它以小康股份的身份布局新能源汽车,推出过SF5等产品,却只获得极为有限的市场认可。2020年,SF5的全年累计销量仅732辆,完全不及其他造车新势力动辄数万、乃至十万辆级别的规模。小康股份(赛力斯的前身)在经营上更是陷入巨额亏损之中,2020年至2023年累计亏掉近百亿元。 在这种背景下,华为成为了改写赛力斯命运的关键力量。当余承东高调宣布与赛力斯合作时,市场反应是颇为震动的。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虽明确表示“不造车”,但在硬件研发、车机系统、智驾算法、营销渠道等各个维度都拥有深厚的积淀,外加华为的品牌号召力极强。2021年底,赛力斯与华为联合发布了问界M5,这款车型在华为门店铺设、渠道销售和大力度的营销背书中一
赛力斯,失去“华为独宠”后

千亿东鹏饮料的裂缝

$东鹏饮料(605499)$ 家族套现百亿,金色瓶盖还能转动多久? 文丨元知 在消费降级与资本狂欢交织的魔幻图景中,东鹏饮料用一罐金色液体完成了中国商业史上最戏剧性的逆袭。这个曾蜗居东莞代工红牛的地方小厂,如今以1100亿市值跻身A股消费股王座,三年五倍的股价神话让茅台都黯然失色。 01 “抄作业”的学生 东鹏饮料的崛起离不开一次成功的“抄作业”。在红牛进入中国后,功能饮料市场很快找到了增长曲线,凭借“困了累了,喝红牛”的大规模广告投放,红牛的市占率一度超过八成。然而,这家行业巨头在定价和包装上始终偏向相对高端,给了后来者空隙。 东鹏创始人林木勤早年在红牛代工厂任职,对维生素功能饮料的配方、渠道和市场需求都有近距离观察。他深知当时的体力劳动者、货车司机、外卖员等群体同样有抗疲劳、补充能量的需求,但价格比红牛更亲民的产品却凤毛麟角。于是,他毅然选择复制红牛的成分,走低价路线,并在包装形式上另辟蹊径。 东鹏特饮最早的瓶子并非如今熟悉的金黄塑料包装。其起初也想沿用易拉罐形式,但由于易拉罐不易二次饮用、防尘不便,林木勤转而选择PET塑料瓶,并在瓶口套上额外的透明盖子。虽然这看起来不起眼,但恰恰切中了货车司机、工人等人群的痛点——瓶子可以重复拧盖,饮用方便,还被戏称可以承载烟灰等“小妙用”。与红牛以250毫升易拉罐为主不同,东鹏更是推出了价格更低、容量更大的500毫升“金瓶”,可以在售价基本不变(4-5元)的前提下提供更多“喝到饱”的体验。 低价设计与差异化包装,迅速让东鹏特饮在蓝领人群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公司借此势头在广东等华南市场深耕渠道、投放冰柜、强化促销,逐步扎稳脚跟。在红牛因与泰国天丝的版权纠纷陷入内耗之际,东鹏乘虚而入,成为功能饮料市场新的获益者,并在销量上对红牛实现“弯道超车”。 据尼尔森
千亿东鹏饮料的裂缝

张一鸣“抄袭”,被判赔偿8200万

文丨老吴 近日,美摄与字节跳动的代码侵权案终审宣判,抖音等产品被判赔约8266.8万元。相较于原告索赔的几十亿,这个数字或许有限,但对一向标榜“技术创新”的字节跳动来说,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一名离职两年半的工程师将旧代码“顺手”带到了新东家,最终成了抖音系被指抄袭的直接触发点。重复行数虽只占美摄软件的4%、抖音的0.8%,可在知识产权保护的铁则面前,“少量”依然触碰红线。 美摄这样的中小技术公司站出来维权,无异于一场“以小搏大”,背后是中小创新者对巨头“拿来主义”的抗衡。从法院终审加码赔偿的结果看,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正在持续加强,这也意味着那些想以“低成本挪用”来抢跑市场的企业必将面临更高风险。对于急速膨胀的字节跳动而言,这起风波远不止赔钱那么简单,后续势必对其管理合规与外部形象造成消耗。 抖音副总裁李亮公开回应,强调公司严禁此类侵权,相关工程师已离职。可事已至此,人们更多感受到的,恐怕是公司内部对源代码与核心技术的薄弱管控。字节跳动曾借“技术驱动”跻身全球互联网巨头之列,2024年上半年营收逼近Meta,海外TikTok的下载量与广告收入双飙。但若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敬畏,规模再大也可能在某个关键点被人掣肘。 回溯此事,大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漠视,总是用“个别员工个人行为”当挡箭牌,似乎与公司无关;等到侵权属实后,又以赔偿和道歉了事。但技术能力与企业文化塑造是相辅相成的,若公司缺乏对原创精神的尊重,惯于短平快地借他人之力,就算一时崛起,也很难在后续的激烈较量中屹立不倒。何况,在全球监管日趋严苛的大环境下,中国互联网大厂要想真正跨越文化和法规壁垒,保持可持续增长,必须遵守最底线的知识产权和合规原则。 国内抖音电商增速正在显著放缓,美企对TikTok的态度也日渐严苛。越想在国际舞台有所作为,就越需要守住基本的法律与道德底线。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登顶胡润百富榜首,意味着这家公司
张一鸣“抄袭”,被判赔偿8200万

黑芝麻智能:狂飙与暗涌

文丨元知 $黑芝麻智能(02533)$ 近期,黑芝麻智能在港股市场上演了一场股价飙升的戏码,直接导火索是“比亚迪智驾采用黑芝麻智能芯片”的消息;随后其涨势虽稍有回落,但已引起了行业和资本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家深耕车规级自动驾驶计算芯片、视觉处理芯片以及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企业,黑芝麻智能自成立以来一路折返在技术与商业的交叉地带:既觊觎着巨大的市场蓝海,也面对着车企、国际Tier1巨头、国内同业对手的多重竞争。 在自动驾驶行业遭遇资本寒冬、诸多玩家争相上市之际,黑芝麻智能能否把握“高阶智驾”的风口,还是会在激烈的市场逐鹿中陷入亏损与客户流失的泥沼? 黑芝麻智能的业务布局,离不开国内汽车行业的电动化与智能化大潮。 过去几年,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渗透率的高速提升,整车厂对自动驾驶芯片的需求量也迅速放大。越来越多的主机厂从分布式ECU转向集中域控制的电子电气架构,给高算力SoC芯片带来新的巨大机会。黑芝麻智能抢在这个时间窗口入局,目标直指高阶智驾芯片市场。 回看其历程,可见它在短时间内拿下了十轮融资,并获得了多家车企和国际零部件巨头的加持。表面上看,这是“风口创业公司+时代新需求”的典型胜利示范,但也暗含了脆弱性:快速进场固然能吃到行业早期红利,却需要持续、海量的研发投入才能在后续竞争中保有立足之地。 黑芝麻智能核心产品从早前的华山A1000,到不久前发布的高算力芯片平台华山A2000家族,都在追求更高的算力、更低的功耗,以及更强的适配性。如今的高阶智驾需求,不再满足于高速公路的简单场景,而是朝着城市NOA、全场景通识智驾进发。海量算法模型迭代、传感器架构升级与实时决策能力提升,都需要背后芯片拥有足够灵活的NPU架构和内存带宽。 华山A2000家族正是黑芝麻智能对此的最新回答,包括自研的“九韶”架
黑芝麻智能:狂飙与暗涌

朱江明和零跑的黑马逆袭

文丨老吴 $零跑汽车(09863)$ $新能源(399941)$ 1月交付25170台,同比增长105%,2024年全年交付近30万辆,第四季度净利润转正,提前一年达成季度盈利目标——零跑汽车以一份超出市场预期的成绩单,宣告新势力阵营中第二条盈利路径的诞生。 这家诞生于杭州的企业,没有蔚来的用户运营光环,没有小鹏的技术叙事野心,如今却以凌厉姿态挺进销量及盈利的领先行列,逐渐跃入大众视野。 这家历经九年打磨的企业,曾因过于低调而不被资本青睐,也曾因产品方向不明而遭遇销量低谷;可它仍然靠着清晰的成本理念、灵活的策略布局,以及对主流家用车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硬是以“闷声发大财”的方式杀出重围。 这一崛起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零跑并未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新能源赛道中“高喊口号”式地烧钱,而是从成本端、产品规划与用户心智三个维度逐步突破,最终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在单季度实现净利润转正的新势力。与理想主打高端有所不同,零跑自诩为“汽车界的优衣库”,坦陈要在大众市场打“品价比”这张牌,让更多消费者以相对合理的支出,得到更丰富的用车体验。 01 趟过弯路 零跑汽车的成长路径,起初并不被行业所看好。它并非脱胎于传统车厂,也没有来自互联网圈的全方位资本背书。要理解零跑的崛起,首先得回到它最初的产品选择与技术信仰:全域自研与极致成本管控。 这一切开始于2019年初推出的S01,这款双门小跑车在外观和定位上都极其小众。管理层本以为可以通过“差异化”打法打开市场,却因对消费结构的预判不足,导致S01销量一度跌至谷底。虽然初战失利,但零跑却吸收了这一教训:想要在新能源乃至整个汽车行业站稳脚跟,盲目放大“炫酷”元素无法赢得大部分家庭用户,“适配主
朱江明和零跑的黑马逆袭

沪上阿姨对加盟商更狠了

文丨立青 $沪上阿姨(上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临时代码)(90130)$ 上月底,沪上阿姨更新招股书材料,继续推进在港上市流程。这次递表,距离其在2024年年初首次尝试上市不到一年。此次更新的招股书中披露了去年全年及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数据,并首次公布旗下咖啡子品牌“沪咖”的运营情况。 从营收数据看,沪上阿姨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6.58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6%。整体保持正增长。但对比2021至2023年期间高达52.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速放缓的态势一目了然。在竞争激烈的新茶饮市场,增速的放缓也就意味着市场份额的滑落,沪上阿姨显然正面临着增长瓶颈。 在赚钱能力方面,沪上阿姨同样出现了下滑趋势。2024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1.6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91亿元下降了12.3%。招股书将利润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归结为2024年上半年录得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等大幅增加。 去年10月,就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浙江宁波的一家沪上阿姨门店挂出“加盟要谨慎,已倾家荡产”的横幅,直指加盟经营的风险与困境。尽管沪上阿姨加盟经理作出回应,称该加盟商闭店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经营不善,与品牌无直接关联,但并未完全平息质疑。 事实上,沪上阿姨的加盟商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众多加盟商在社交平台、行业论坛上纷纷表达了对沪上阿姨加盟的不满。当下的沪上阿姨,在资本市场上,其营收和利润数据的变化备受关注;而在品牌运营的现实层面,其与加盟商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01 对比同行,落后明显 与同期筹备上市的蜜雪冰城、古茗相比,沪上阿姨是最“缺钱”的那个。从2021年至2023年,沪上阿姨加盟店的单店日均GMV虽有波动,但整体勉强维持增长态势,分别为4129元、4064元、4252元。然而,2024年上半年单店日均GM
沪上阿姨对加盟商更狠了

理想的AI征途:野心、机会与自我拉扯

文丨念云 $理想汽车(LI)$ $新能源车(BK4555)$ 在国内车企的“新势力”阵营里,理想汽车过去几年曾被视为节奏感最出色的玩家。从第一款理想ONE起,它巧妙利用增程技术的“新瓶”装下足够的续航与配置,横扫三十万至四十万元档位的家庭SUV市场,塑造了不小的口碑和市占率。 理想ONE之后,L9、L8、L7这些以高配置、高空间、高舒适感著称的SUV产品,也让理想销量持续冲高,一度在大盘下行时逆势实现了“五万月销”的耀眼成绩,让不少人惊叹李想团队的定价和产品定义能力。 然而,当今年三月理想正式发布纯电MPV MEGA且接连在市场端遇冷之后,豪言壮志与满满冲劲便撞上了现实的暗流。一家走增程路线的企业,何以在最风光时又迅速调头声称要变身“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李想对外宣称的“2030年要做AI龙头”背后,是一次自主变革、还是盲目跟风?这中间有多少战术考量,又有多少急切与矛盾? 01 外界对理想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卖车思路独特”,凭一招“城市用电+长途烧油发电”的组合拳俘获那些极度渴望续航无焦虑、但也不想放弃大空间和豪华配置的用户。 这个洞察确实精准:当年主打纯电的竞品普遍面临高成本的电池或动力总成瓶颈,很多车在三十多万元区间里续航与配置都妥协明显;相反,理想ONE以差异化的增程技术大幅节省了对电池的依赖,用这部分资金换取内饰、空间和智能座舱的“堆料”,再加上富有话题度的“车机大屏+语音交互”,很快便让理想成为新势力里的销量“黑马”。 与此同时,理想对供应链相对传统化的利用方式,也帮助它在车型生产阶段保持可控节奏,不必在动力电池等方面压得太重。如此一来,理想在2019年至2022年的大部分时间都一路飘红,增程乃至后来L系
理想的AI征途:野心、机会与自我拉扯

黄陈宏“空降”用友,新赌局开始

文丨老吴 $用友网络(600588)$ 当SAP原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空降”用友时,不少人惊讶。作为全球ERP巨头与本土软件老大的竞争对手,SAP与用友之间的对立早已公开化,而这次人事变动却似乎打破了固有格局。 用友引进黄陈宏,既能被视为国产替代浪潮的又一次加码,也可视为一家本土软件巨头在经营与财务遭遇重大挑战后,努力借助跨国高管的力量寻求新突破的表现。从外界看,这次人事调整背后纠缠着盈利压力、项目交付困境,以及国内外竞争新态势的交织。 本文将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用友的现实困境与引进黄陈宏的迫切动因;二是跨国软件在华战略调整下黄陈宏的角色转变;三是双方结合可能带来的冲击与变数。无论结果如何,这都将是一桩对中国企业软件产业影响深远的事件。 01 用友的困境与破局愿望 作为最早一批深耕本土企业管理软件的厂商,用友在财务软件、ERP等领域拥有雄厚积淀,也曾把国产软件的旗帜举得最高。近几年,中国政企市场对国产替代的需求不断上升,客观上为用友带来了新客户与更大订单。但在亮眼机遇之外,公司财务表现却日益承压: 一方面,营收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且“增收不增利”问题明显。2023年用友在营收上仍保持个位数增幅,却出现了9亿左右的年度亏损,2024年上半年再度扩大亏损规模。 另一方面,企业软件业最理想的收入结构,是高比例的产品许可收入与较少的服务收入。用友恰恰倒置:它在大企业市场中,通过大量定制化与人力密集交付获取收益,交付成本过高,毛利率不断下滑。“云转型”虽能带来更可观的估值故事,但国央企客户往往对“上云”慎之又慎,使公司难以快速摆脱项目型交付的桎梏。 更大的压力来自内部:用友长期依赖产品、销售和交付团队的滚动扩张,在抢占央企、大型民企市场时不惜投入大量人力,但最终收益与成本并未形成理想匹配。连续亏损让投资
黄陈宏“空降”用友,新赌局开始

“光二代”高海纯接班,天合光能尚待走出低谷

文丨白念云 $天合光能(688599)$ 越来越多的“光二代”走上了家族企业的接班台前。 这些年轻一代接过了家族的财富与荣耀,同时也面临着复杂的行业变革与市场动荡。在这一波接班浪潮中,天合光能的高海纯无疑是备受瞩目的“光二代”之一。她不仅因为其靓丽的外表吸引了众多关注,更因为年仅31岁便被任命为天合光能的联席董事长,肩负起将家族企业带向未来的重任。高海纯的接班,标志着一个时代的交替,也预示着光伏行业和家族企业面临的一场全新的挑战。 光伏行业作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天合光能曾是全球四大光伏巨头之一,市值曾一度突破1900亿元,成为全球光伏组件的领导者。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行业周期的波动,天合光能的市值和业绩遭遇了严峻考验。此时,高海纯的接班正处于关键的历史节点,面临着继承家族企业遗产与推动公司向前发展的双重压力。能否在新能源的浪潮中继续保持竞争力,依赖于高海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找到突破口。 外界普遍认为,高海纯的接班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1993年出生的她,是天合光能创始人高纪凡的独生女,从家族背景来看,她无疑是天生的“接班人”。高海纯从布朗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族企业,并逐步走上了关键的管理岗位。 2017年,她加入天合光能的战略投资部担任副总经理,负责与资本市场的接轨,主导了一系列重要的投资决策。而后,凭借其在战略和运营管理上的突出表现,她迅速升任为天合光能执行总裁,并主导了多个子公司的运营,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在高纪凡的领导下,天合光能依靠技术创新、资本运作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自2011年起,光伏产业迎来快速扩张,成为全球重要的新能源领域。天合光能也借此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光伏行业的佼佼者。然而,随着技术的逐
“光二代”高海纯接班,天合光能尚待走出低谷

以岭药业难靠连花清瘟解题

文丨梅元知 $以岭药业(002603)$ 甲流来了,连花清瘟又火了,背后的以岭药业也涨停了。 在新冠疫情汹涌来袭的数年里,以岭药业凭借一款连花清瘟胶囊,一路高歌猛进。然而,随着疫情阴霾逐渐消散,以岭药业也随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临着诸多棘手难题。 以岭药业创始人吴以岭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小就对中草药耳濡目染,心中满是热爱。1977年,他成功考入河北医科大学(那时还叫河北新医大学)中医系,毕业后进入河北中医院心血管科,成为了一名内科医生。 此后多年,吴以岭全身心投入到心脑血管领域的钻研之中,研制出了通心络药方。以这个药方为根基,他组建起了以岭药业的前身——石家庄开发区医药研究所。通心络的畅销吸引来了社会资本的关注与支持,1999年,以岭药业集团正式创立。 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连花清瘟开始研发,并于2004年获批走向市场,其主要功效是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证。不过在最初的那些年,它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爆发,连花清瘟仿佛被时代的聚光灯选中,迅速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命运自此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从业绩数据上看,其崛起之势极为迅猛。2019年,以岭药业整体营业收入为58.25亿元,归母净利润是6.07亿元,当时抗感冒类产品的收入为17.03亿元;而到了2020年,公司把抗感冒类业务改名为呼吸系统类业务,这一年该业务的收入如同火箭般蹿升至42.56亿元,并且这其中差不多99%的收入都来自连花清瘟。 接下来的2021年和2022年,连花清瘟持续保持热销状态,2022年呼吸系统类收入更是一举突破68.72亿元。在连花清瘟的强力带动下,公司整体业绩也一路飙升,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了125.3亿元,归母净利润高达23.62亿元,相较于2019年实
以岭药业难靠连花清瘟解题

康佳收购宏晶微电子,家电老巨头继续自救

文丨梅元知 $深康佳A(000016)$ 1992年,康佳A、B股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开启了资本运作的新篇章。然而1998年国内彩电市场需求出现井喷式增长,康佳为了冲击行业榜首之位,毅然决然地大规模扩充产能,却未曾料到市场风云变幻,最终因产能过剩陷入困境,2001年亏损数额高达7亿,陈伟荣也无奈之下选择辞职。 但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竞争对手长虹在进军美国市场时遭遇重大挫折,被美国公司拖欠货款,亏损近37亿,瞬间从行业神坛跌落。与此同时,TCL、创维等同行企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康佳瞅准时机,在2003年凭借高清液晶电视成功突出重围,一举占据市场优势,稳坐彩电行业销冠宝座长达五年之久,成为当时家电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军者。 进入2010年代中期,彩电已然沦为家家户户都能轻松拥有的低价商品,行业竞争愈发白热化。此时,TCL、创维、海信等竞争对手纷纷敏锐地察觉到市场变化,迅速向家电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不断推陈出新,全力抢占市场先机。然而,康佳却在2017年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判断,放缓了家电业务的发展步伐,转而投身于多元化的浪潮之中,广泛涉足房地产、智能制造、新能源、健康产业等诸多领域。 这一决策带来的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分散的业务布局使得企业的精力被极大地分散,无法集中力量发展主业。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康佳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却由于市场波动、行业竞争激烈以及自身经验欠缺等诸多因素,导致项目盈利困难,大量资金被牢牢套住,进而严重拖累了整体的财务状况。 在彩电关键技术转型的重要时期,从CRT向LCD、OLED、QLED等先进技术迈进的过程中,康佳反应迟缓,在高端产品研发方面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其产品在画质、智能化等核心竞争维度上远远落后于海信、TCL、创维等竞争对手,市场份额不断下滑,
康佳收购宏晶微电子,家电老巨头继续自救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