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社
七七社
暂无个人介绍
IP属地:山东
3关注
24粉丝
0主题
0勋章

小米年年能能到100港币吗

小米集团-W(01810.HK)在2025年9月首日股价上涨近3%,主要受汽车交付量持续超3万台及市场对产能爬坡的乐观预期驱动,但需关注估值偏高、短期资金分歧及行业竞争加剧等风险。当前机构观点偏多,但投资者需结合自身持仓周期和风险偏好决策。 1. 核心驱动因素 汽车业务表现小米汽车8月交付量连续第二个月突破3万台(7月首次突破),二期工厂投产缓解产能瓶颈1614。摩根士丹利预计2025年交付量或超35万辆(原目标30万辆),单车毛利率达26.4%(Q2数据),显著贡献营收38。 风险点:交付量近3个月稳定在3万台左右,需观察Q4能否突破4万台(摩根大通认为若达成,股价或上涨15-20%)310。 财务与估值 当前估值:PE(TTM)33.99倍,高于历史均值(26.41倍),反映市场对汽车业务高预期。 机构目标价:33家机构目标均价63.11港元(较现价53.65港元有17.6%空间),但分歧较大(最低24港元,最高80港元)。 2. 市场情绪与资金面 资金流向: 短期波动:近5日主力资金净流出(09-04净流出5100万港元),但9月首日大单净买入5.06亿港元,显示分歧。 空头数据:9月5日空头成交量1779万股,占日均成交量16.7%,空头压力仍存。 期权市场:看涨期权成交活跃,隐含市场对短期反弹预期1218。 3. 技术面与持仓建议 关键价位: 支撑位:53.4港元(09-04低点) 阻力位:56.6港元(09-02高点) 持有理由:汽车业务放量、机构多数推荐(15人强力推荐,20人买入)。 减持信号:若跌破53港元支撑或Q4交付量不及预期。 4. 行业对比与风险 新能源车竞争:8月蔚来/小鹏交付量创历史新高,行业“金九银十”促销或加剧价格战1114。小米管理层强调“不打价格战”,但需警惕毛利率承压21。 现金流优势:集团现金储备2359亿元,为业务扩张提供缓冲36
小米年年能能到100港币吗
$特斯拉(TSLA)$  特斯拉(TSLA)近期面临市场看空的多个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 交付量增速放缓 特斯拉的交付量增长在最近几个季度有所放缓,这引发了市场对其未来销售能力的担忧。部分原因是通用汽车等传统车企正在加速进入新能源领域,可能对特斯拉的市场份额构成威胁。 2. 现金流和财务风险 市场对特斯拉的现金流状况表示担忧,公司依赖资本市场融资以支持其巨额投资,尤其是在研发新车型和自动驾驶技术时。这种依赖可能带来财务压力。 3. 估值和盈利问题 特斯拉的股价被一些投资者视为高估,尤其是考虑到公司尚未实现盈利。基于未来营业收入的估值方法被认为过于乐观,这导致部分投资者持看空态度。 4. 技术和监管挑战 特斯拉在自动驾驶和机器人技术方面仍面临未完全成熟的技术挑战,同时需要应对各国政府严格的监管审批。高研发成本可能短期内影响盈利能力。 5. 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 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供应链和生产成本的压力,都在影响特斯拉的业绩表现。这些外部因素可能导致交付放缓和股价下跌。 技术分析信号 看空 技术分析师指出,特斯拉股价在技术指标上显示出下行趋势,MACD“卖出”信号增强,支持了短期看空的看法。

美团股价低于100当前跌到底?

美团当前处于关键支撑位附近,但底部确认仍需观察基本面改善情况。 细分分析: 1. 技术面分析 价格走势:美团(03690.HK)近期最低触及97.10港元(9月9日),接近52周低点(97.10港元),9月11日反弹至101.7港元(+2.06%)。短期支撑位98.0港元,阻力位101.0港元。 交易量:9月11日成交额94.06亿港元,量比0.99(中性),未出现明显放量突破信号。 资金流向:近5日主力资金净流入(9月3日-9月9日累计8.8亿港元),但9月10日大单净买入9.0亿港元,显示部分资金逢低介入。 2. 基本面分析 估值水平: 动态PE 19.8倍(TTM),低于近3年平均PE 25倍;市净率3.08倍,处于历史低位(理杏仁数据:当前PB分位点5.98%)。 机构目标价均值141.03港元(较现价+38.7%),但分歧较大(最低77.93港元,最高307.07港元)。 财务表现: Q2净利润同比下滑89%(受补贴战拖累),但核心本地商业收入仍增7.7%,新业务收入增22.8%。 ROE 17.12%,显示盈利能力仍优于行业平均。 3. 风险与机会 短期风险: 竞争加剧:阿里高德推出“扫街榜”直接挑战美团到店业务(9月11日新闻)。 政策监管:市场监管总局近期约谈外卖平台,要求减少恶性补贴(9月9日新闻)。 长期机会: AI赋能:美团C端AI智能体即将上线(9月10日官宣),或提升运营效率。 即时零售:闪购业务下沉市场增长显著(服贸会数据)。 总结: 美团股价已反映大部分悲观预期,技术面接近支撑位,但底部确认需观察: Q3补贴战是否缓和; AI工具对降本增效的实际贡献; 竞争格局是否稳定。 操作建议:若持仓可观望支撑位有效性,未持仓建议等待基本面企稳信号(如连续季度盈利改善)。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美团股价低于100当前跌到底?
企业要走出“低价竞争”的困境,需从战略定位、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等多维度破局。以下结合“外卖三傻”(美团、饿了么、滴滴外卖)和“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的案例,分析具体路径: 1. 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案例对比: 外卖行业:美团通过“外卖+到店”生态协同,饿了么依赖阿里流量但未能突破同质化,最终市场份额分化。 新能源车:蔚来通过用户社群和换电服务溢价,理想聚焦增程式技术避开纯电价格战,小鹏早期依赖低价但后期转向智能化(如XNGP)。 策略: 细分市场深耕:如理想瞄准家庭用户,蔚来定位高端市场。 服务增值:美团外卖延伸至即时零售,蔚来提供“无忧服务”套餐。 2. 技术创新构建壁垒 数据支撑: 英伟达(NVDA)通过AI芯片技术垄断,2025年Q2毛利率达70%,远高于行业平均(如英特尔约40%)6。 腾讯(00700)游戏业务通过自研引擎和AI降本,利润率维持30%以上。 关键点: 研发投入:蔚来2024年研发占比营收15%,高于行业均值10%。 专利布局:比亚迪2025年累计专利超4万件,支撑其海外溢价能力。 3. 生态协同与效率优化 反面教材: 滴滴外卖因缺乏本地生活生态支撑,补贴停止后迅速退出市场。 成功路径: 垂直整合:特斯拉(TSLA)自建电池厂降低供应链成本,2025年单车成本降至2.8万美元(行业平均3.5万)。 数字化提效:美团用AI优化骑手路径,单均配送成本下降20%。 4. 政策红利与合规经营 监管趋势: 2025年7月多部委联合整治新能源车“内卷”,要求规范定价和产能规划14。 反垄断法倒逼外卖平台降低佣金率,美团转向B端服务(如餐饮SaaS)。 应对建议: 提前合规:如小鹏调整经销商价格体系,避免“以价换量”导致的终端倒挂6。 政策套利:利用新能源补贴转向海外市场(如比亚迪在东南亚市占率达25%)。 5. 资本运作与战略耐心 教训: “蔚小理”中,
远离杠杆ETF(如SOXL)    杠杆ETF(如3倍做多半导体ETF)的底层机制决定了其短期交易属性和长期持有下的损耗风险(例如波动率衰减、管理费损耗)。即使行业龙头(如NVIDIA)创新高,杠杆ETF也可能因频繁调仓、市场震荡等因素无法同步上涨。 教训:杠杆工具仅适合短期波段操作,需严格止损,不可与长期投资逻辑混淆。 警惕主题型资产的过度炒作    2024年部分AI概念股、MEME币因估值泡沫破裂导致大幅回撤(如某些中小型AI芯片公司、低实用性加密货币)。 反思:需区分“技术革命”与“资本炒作”,关注企业现金流、技术壁垒、市场渗透率等硬指标,避免盲目追逐热点。
特斯拉(TSLA)能否突破历史新高(488.54美元)取决于马斯克能否成功推动AI、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商业化,同时需克服市场份额下滑和高估值的挑战。当前股价(347.79美元)距离前高仍有40%的上涨空间,但短期市场情绪和基本面压力可能带来波动。 关键驱动因素 1. 马斯克的战略布局 Optimus机器人:马斯克称未来特斯拉80%的价值将来自Optimus,最新V3版本正在优化手部灵活性和AI大脑,目标2026年量产。若成功,可能颠覆制造业和服务业。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 :特斯拉计划在加州多个机场试点Robotaxi服务,目标2027年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若法规和技术同步突破,可能成为新增长引擎。 AI与FSD(全自动驾驶) :特斯拉正在整合xAI的算法,提升FSD能力。若订阅渗透率从目前的10%提升至30%,将显著改善盈利能力。 2. 财务与市场挑战 高估值压力:特斯拉PE(TTM)高达207倍,远超传统车企(如丰田PE约10倍),市场对其未来增长要求极高。 市场份额下滑:美国电动车市占率降至38%(8年最低),中国和欧洲市场面临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的挤压。 现金流与资本开支:Robotaxi和Optimus的研发投入巨大,可能影响短期盈利能力。 3. 技术面与市场情绪 关键价格位: 支撑位:322美元(近期低点) 阻力位:347美元(近期高点),突破后可能测试400美元心理关口。 期权市场信号:大量看涨期权集中在350美元行权价,显示部分投资者押注短期上涨。 马斯克如何实现目标? 加速技术商业化 2025年底前推出Optimus V3,并展示实际应用场景(如工厂装配、物流)。 扩大FSD订阅用户,通过更低定价或捆绑销售提高渗透率。 资本运作与政策支持 分拆高增长业务(如AI或机器人部门)独立融资,减轻母公司财务压力。 争取美国政府
小米17系列的产品力提升和市场策略值得关注,但超越苹果仍需时间验证,股价短期或受事件驱动但长期需看业绩兑现。 1. 产品力分析:对标iPhone的挑战与机遇 技术投入:小米过去5年研发投入超1000亿人民币,未来5年加码至2000亿,为产品升级提供支撑。但苹果年研发投入超200亿美元(约1440亿人民币),技术积累仍占优12。 配置对比:根据爆料,小米17系列将首发骁龙8至尊版芯片,Pro Max版本采用横向大矩阵相机设计,硬件参数或接近iPhone 17 Pro,但iOS生态和芯片自研能力仍是苹果核心壁垒3626。 市场定位:小米17标准版“加量不加价”策略可能吸引中高端用户,但苹果品牌溢价和用户忠诚度(约92%)短期内难以撼动2830。 2. 财务与估值:高增长但估值已部分透支 当前估值:小米动态PE 32倍(行业平均25倍),PS 3.12倍,反映市场对其汽车和手机业务的高预期。需警惕若销量不及预期可能带来的估值回调。 机构观点:15家机构“强力推荐”,目标价中位数63.1港元(现价56.25港元),但分歧较大(最低24港元,最高80港元)[additional_data]。 汽车业务贡献:Q2汽车收入206亿元(同比+234%),亏损收窄至3亿元,若持续改善或成新增长点1416。 3. 股价驱动因素与风险 短期催化剂:新品发布(9月)和“双十一”销售数据可能提振情绪,但需注意: 空头比例近期下降(9月15日空仓占比741% vs 8月平均2000%+),显示做空压力缓解[additional_data]。 技术面支撑位53.8港元,阻力位58.3港元[additional_data]。 长期风险: 智能手机行业增速放缓(全球Q2同比-1%),高端市场依赖技术突破。 汽车业务产能爬坡和欧洲市场拓展(2027年计划)的不确定性16。 4. 投资建议 中性观点:小米17系
中国创新药再成焦点!政策风险下如何把握投资机会?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美国政府正在讨论限制中国药品的相关政策,并草拟一份行政命令,旨在通过多项措施限制中国原创新药进入美国市场。这一消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周五港股创新药概念股全线反弹,其中药捷安康表现尤为亮眼,盘中涨幅扩大超100%,本周累计涨幅超240%,自6月底上市以来累计涨幅已超1500%。公司核心产品替恩戈替尼乳癌II期试验获批,更是为这波涨势添了一把火。 那么,在当前环境下,中国创新药的竞争实力究竟如何?能否重启涨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中国创新药的竞争实力到底怎么样?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企崭露头角,例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药明康德等,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创新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发效率高:相比欧美药企,中国药企的研发周期更短,成本更低,能够快速推进临床试验和上市进程。 2. 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内政策对创新药的审批和上市提供了绿色通道,加速了创新药的商业化进程。 3. 市场需求旺盛:中国人口基数大,医疗需求持续增长,为创新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政策风险下的挑战与机遇 美国政府的限制政策无疑为中国创新药企带来了不确定性。如果限制措施落地,可能会对中国药企的国际化进程造成一定阻碍。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倒逼中国药企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国内市场的发展。 事实上,中国创新药企已经在积极应对国际化挑战。通过加强自主研发、拓展海外合作、布局多元化市场等方式,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例如,药捷安康的替恩戈替尼获批乳癌II期试验,正是其技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 能否重启涨势? 从短期来看,创新药板块的波动可能会加大。政策风险和市场情绪的变化都会影响股价表现。但从长期来看,中国创新药的基本面依然
小米集团-W(01810.HK)在汽车业务持续放量的支撑下,短期股价具备反弹动能,但需警惕行业竞争加剧及估值消化压力。从基本面看,公司正处于“手机+汽车”双轮驱动的关键转型期,长期价值取决于汽车业务的盈利兑现能力。
哈哈
10币来了
嗯好饿
金币来了
阿里巴巴在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发布后股价大幅上涨,年内累计涨幅已超60%。从当前数据及行业趋势来看,阿里巴巴仍具备持续增长潜力,核心逻辑基于以下三点: 一、AI与云计算业务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阿里云收入超预期:2026Q1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26%至334亿元,增速创三年新高,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227。公司过去四个季度在AI基础设施投入超1000亿元,资本开支同比大增220%41,技术壁垒持续强化。 大模型市场领先地位:阿里通义大模型以17.7%的份额位居中国企业级市场第一3,开源策略推动商业化落地,摩根士丹利将其评为“中国最佳AI赋能者”并上调目标价至165美元22。 二、即时零售业务规模效应显现 订单与用户双增长:淘宝闪购日均订单峰值达1.2亿单,月活用户3亿人(较4月增长200%),收入同比增长12%至147.8亿元4。管理层目标3年内GMV达1万亿元,战略投入已初见成效29。 短期亏损可控:尽管即时零售业务预计下季度亏损220亿元,但分析师认为其规模效应拐点已至,长期将拉动电商生态协同21。 三、财务指标全面改善 盈利能力提升:2025FY净利润同比大增76.6%至1259.8亿元,净利率从8.5%跃升至13.1%,ROE达12.97%(2024FY为8.07%)。 估值仍有空间:当前Forward PE 17.11倍,高于历史均值10.88倍,但机构目标均价154.7港元(较现价有17%上行空间),反映市场对AI变现及云业务增长的乐观预期。 风险提示 短期波动风险:科技股估值受市场情绪影响较大,近期港股期权显示多空博弈加剧1625。 竞争压力:即时零售领域与美团、京东的补贴战可能持续压制利润131。 结论:阿里巴巴在AI、云计算和即时零售三大赛道的战略布局已进入收获期,财务改善与技术创新形成正向循环。尽管短期股价涨幅较大,但成长逻辑未变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