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笔所谓大型交易,其实也没有多“大”,更谈不上说明巴菲特预计美股市场将从现在开始大幅走高。相反,这只是一笔就事论事的交易,一笔针对之前已经被打压很惨的天然气行业的小规模投资而已。
在沉寂了许久之后,“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终于动手了。伯克希尔哈撒韦斥资40亿美元,收购了道明尼能源(Dominion Energy)旗下的天然气网络资产,交易的总规模达到97亿美元。那么,巴菲特终于结束了近四年按兵不动的状态,做出了2016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交易,是否意味着他认为抄底美股的时机已经成熟呢?
在许多观察家看来,这笔交易本身都是可圈可点,比如CFRA Research分析师赛弗特(Cathy Seifert)评价说,这次收购是“审慎之举,其正当性和合理性很容易证明,收购目标完全契合他们的既有商业模型”。彭博的分析师们也在研究报告当中指出,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能源而言,交易“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天然气行业的地位,考虑到能源价格今年的走势,以及一些行业玩家急切想要转向清洁能源的意愿,交易的时机可谓恰到好处”。
问题在于,如果有人认为这笔交易标志着巴菲特的立场发生了改变,转向了牛派,那他们可就要大失所望了。
现在,美股已经重新涨回了接近历史最高点的水位,如果这时能够得到巴菲特认定股价依然被低估的加持,那美好的景象简直让人难以想象。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相信美股依然低估的人,在华尔街还真不是少数。他们的最重要根据之一就是,还有大量的现金在作壁上观——不必说,其中就包括伯克希尔的超过1370亿美元现金。
诚然,美股近期的戏剧性上涨确实让越来越多人沉不住气,生怕错过进一步的涨势,在诱惑之中投身进来,而他们的资金入场,反过来又推动了股价的进一步上涨,由此形成了一个自我验证、自我完成的循环……短期内,估值的不断膨胀看似确实已经不可遏制了,但是,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巴菲特,又怎么可能轻易被这种欣快症所蛊惑?
第二季度盈利季节的大幕很快就要开启了,许多企业现在都干脆以变数为理由取消了今年的财测,而众所周知,要判断估值是否合理,最重要的参照就是营收、盈利等的实际表现和预期。这也就难怪,近期财经媒体在谈论投资者的行为时,广泛使用了“盲飞”这样的说法。没有任何实质性线索,全凭感觉行事,巴菲特显然不会这么做。
更加不必说,在众多估值评判指标当中,巴菲特最为看重的单一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对股市总市值的比率,后者甚至被许多观察家称为“巴菲特指标”。如上图所示,虽然经历了3月以来的暴跌,但是整体来看,这一指标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更谈不上发出股市已经低估的信号。相反,这一指标依然居于历史性的高水平。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伯克希尔近几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大动作是不假,但是说巴菲特没有做过任何尝试,或者面对过任何机会,就未免有失妥当了。
比如,早在3月崩盘前几个月,去年年底时,巴菲特就曾经试图收购软件和硬件分销商Tech Data,但是私募股权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斜刺里杀了出来,巴菲特因为不愿意参与竞价大战而放弃了这次尝试。今年早些时候,蒂芙尼在最终接受路威酩轩的收购报价前,也曾经联络过伯克希尔,想要看看后者是否能够给出更高的价格,但是遭到了巴菲特的拒绝。
还有,在非收购交易方面,伯克希尔其实一直相当活跃。比如,去年他们注资100亿美元,支持西方石油收购阿纳达科,获得了极为优厚的条件,气坏了西方石油的大股东伊坎(Carl Icahn),公开在媒体上炮轰巴菲特。
总而言之,从这些记录不难看出,虽然表现略显沉寂,但巴菲特其实一直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自己的标准行事,因此,对于这个最新的动作,也大可不必予以过分解读。当然,如果说伯克希尔进行了四年来首次大动作,什么都不说明,那也未免太过武断了。
众所周知,过去几年以来,伯克希尔和巴菲特一直在持续囤积现金,使得后者的规模达到了1370亿美元,相当于伯克希尔4340亿美元总市值的31%。当一家企业30%的价值都配置在现金部位当中,其表现不及标普500指数,自然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哪怕伯克希尔收购道明尼天然气资产的交易是完全用现金完成,他们的军火库在这笔交易当中也不过只能消耗掉7%而已。更不必说,事实上,伯克希尔是承担了收购对象57亿美元的债务,自己直接出资只有40亿美元,这还不到伯克希尔现金储备的3%。
换言之,这笔所谓大型交易,其实也没有多“大”,更谈不上说明巴菲特预计美股市场将从现在开始大幅走高。相反,这只是一笔就事论事的交易,一笔针对之前已经被打压很惨的天然气行业的小规模投资而已。
不容争议的事实就是,3月大跌后,美股整体估值更低的那段日子里,巴菲特都没有做出任何像样的动作。如果非要说当前这笔规模有限的交易说明了什么,那恐怕只能是巴菲特依然在担心美股发生又一次大规模抛售的风险,不然他早就该火力全开了。
当然,巴菲特坚持持有大量现金的做法,近年来已经受到了众多批评家,乃至自己长期股东的指责,说他已经老了,落后于时代了,失去魔力了。可是,不要忘记,当初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以及互联网泡沫破灭前,巴菲特也都曾经面对过这样的批评。
众所周知,那两次笑到最后的都是巴菲特,而非他的批评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