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发了剧烈的社会议论后,“理直气壮”的 中国银行 终究“服了软”:
5月5日晚,中国银行发布公告称:
目前中行相关分支机构正按意见积极与客户诚挚沟通,在自愿平等基础上协商和解。如无法达成和解,双方可通过诉讼方式解决民事纠纷,中行将尊重最终司法判决。同时,中行保留依法向外部相关机构追索的权利。
至于如何和解、如何追索,中国银行并未给出具体方案。
但词句间恩威并重,似乎在传递着某种信号:我已做好了完全的准备,放马过来吧。
绝大多数地区:赔偿20%本金,返还此前扣掉的保证金
不少中行“原油宝”的客户在五一假期里接到了久违的电话。
是中行打来的,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要求投资者前往中行网点,协商“原油宝”的解决方案。
而按照一些外流的通话录音,中行所谓的“解决方案”大抵都是:
中行将不追究欠款,且赔偿买入本金的20%,且此前扣掉的保证金将悉数返还。
也就是轰动一时、本金倒欠的“原油宝”事件诸位可以当没有发生过,倒欠我的钱呢也不用还了。
但是你原来投进来的钱,大头我还是得扣掉的,毕竟油价确实也跌了嘛。
按道理来说,这种处理方法也算是马马虎虎。但大多数投资者却并不满意:
“我不还是亏了吗?不行,必须坚持退还所有本金!”
“大逆转论” VS “追索权”
绝大多数“决不答应”的人群里,最主要的观点是“大逆转论”:
“大家只需要再稍微坚持下,再加把劲就可能得到一个更加圆满的结局,签了这个悲催的妥协协议,后面就是出现大逆转也和你无关了。”
这种观点站立的基础是“理财观”——即中国银行原油宝系国内理财产品,本就不该存在高杠杆、风险操作所带来的“无限连带”风险。
所以中国银行理应“退还”自己全部本金,并就未来原油的“反弹大逆转”给出投资者一个令人满意的盈利结果。
但对于中国银行来说,原油宝的产品只是一种期货。在杠杆化的操作之下,保证金倒欠本身就是一种正常行为:
期货交易规则是每日结算制度,交易所、期货公司每天都要按照当日的结算价来进行结算。
持仓过程中,当日的亏盈当日兑现。亏损方当日的亏损当日下账,盈利方当日的盈利当日到账。
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而如今的“让步”,更有可能来自于决策上层的压力:
5月4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的第二十八次会议中表示,要高度重视当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部分金融产品风险问题,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控。要控制外溢性,把握适度性,提高专业性,尊重契约,理清责任,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
所以,在一系列的“诚挚沟通”以后,中国银行立刻甩出了“中行保留依法向外部相关机构追索的权利”的狠话。
其实,这场围绕着“大逆转论”和“追索权”展开的巨大争论,只是中国新投资模式刚开始的一件小事。
随着保本投资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越来越多的国内银行理财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巨大风险和狂风暴雨。
投资者必须将印象中根深蒂固的“银行= 0风险”观念扭转。
否则,中行的原油宝也许只能算作一个微乎其微的小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