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 为什么差一点就被国际资本给抄底了呢?
中芯国际的内部存在三股势力,政府、股东和创始人各有各的诉求,政府希望中芯国际拉动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升级,创始人张汝京则一心想要超越台积电,一报是大被并购的仇,而股东则希望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张汝京与政府的诉求高度重合,都希望大举扩张,大手笔的投入,甚至可以不计回报的投入。中芯国际在上海成立不久,就迅速跳出上海进行全国扩张,许多地方政府都争相邀请和游说张汝京去当地建厂。
一开始,张汝京认为跟各级政府的合作是一笔划算的交易,毕竟前期投资政府会全部买单,中心只要负责经营就行。既减轻了财务压力,又获得了场。何乐而不为呢?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往往是一个城市投产的一条生产线之后,另一个城市也会要求他跟着跟进。他不得不花费大把时间和精力奔走于不同的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平衡,谁都不敢得罪,因为这些给他带来国家的坚定支持。
到零八年,中芯国际已经在北京、天津、成都、武汉以及深圳设立了众多的生产线,由此带动半导体产业新新项目。但对股东而言,无法带来投资回报的扩张都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会拖累整个公司。投资人当初愿意相信张汝京,是因为他在行业内的地位,以及创办日大半导体不到三年就能盈利的超强实力。但是中兴国际创立后长达九年的时间,却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的年度能实现过盈利。这对。许多股东而言显然是难以接受的。中芯国际内部的暗流开始涌动,张汝京的支持率连连下跌。如果不是因为有江上舟为代表的国资背景压阵,张汝京可能早就被踢出局了。
危机终于在零八年集中爆发,当年世界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全球股市暴跌,中芯国际的股价从一块四跌到了四毛钱。雪上加霜的是中芯国际主打的存储芯片价格崩盘,美国又禁止中心生产毛利超高的CPU芯片,导致中芯国际出现巨大的财务危机,如果没有资本及时补充,极有可能彻底崩溃。大批国际私募股权基金趁金融危机在全球大肆抄底优质资产举动,美国资本同时盯上了中芯国际这块肥肉。很多股东也希望借机卖掉中心的股份,赶快脱身。但张汝君很清楚。一旦被私募基金控制,公司一定会被分拆、出售。陷入绝境的张汝京不得不向有关部门求助,却不曾想竟是引狼入室。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关注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