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日,全球资本市场经历了一场由人工智能引发的“地震”。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单日暴跌16.86%,市值蒸发约4.27万亿元人民币,创下美股历史上最大单日跌幅纪录。而这场风暴的“震源”,竟是一家成立仅一年的中国杭州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及其发布的低成本AI模型R1。

英伟达“神坛崩塌”:市值蒸发超4个小米
AI时代的“卖铲人”英伟达的暴跌不仅拖累纳斯达克指数重挫3.07%,更引发芯片、能源、云计算等AI相关板块连锁崩盘。台积电、博通、美光等芯片巨头市值蒸发均超千亿美元,甚至电力股如星座能源(Constellation Energy)也因AI数据中心电力需求预期下调而暴跌逾20%。
“铲子”不那么值钱了?市场普遍认为,这场抛售源于投资者对美企AI基建巨额投资的质疑:“同样的性能,成本只需5%-10%,美国科技巨头的天价投入是否成了泡沫?”
低成本、高性能模型
DeepSeek的R1模型被视为颠覆行业的关键。该模型在数学推理、代码生成等核心领域表现媲美OpenAI的顶级模型,但API调用成本仅为后者的5%-10%,且训练总成本仅560万美元,远低于美国同行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投入。更惊人的是,其开发周期仅两个月,且基于符合美国出口管制的英伟达中国特供版GPU完成。
这一突破直接动摇了市场对AI基础设施“烧钱逻辑”的信仰。华尔街分析师指出,若模型成本可大幅压缩,云服务商和终端应用企业将转向更经济的方案,而微软、Meta等公司规划的千亿美元级AI投资或将面临重估。
定价权东移:中国AI生态链逆势崛起
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不仅令美股科技股遭遇抛售,也点燃了中国资本市场对本土AI企业的热情。A股中,与DeepSeek存在“沾亲带故”的浙江东方、华金资本等公司股价涨停,而算力概念股则因替代性技术预期普遍承压。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全球AI定价权的重构。此前,美国凭借芯片霸权与先发优势主导AI产业规则,而DeepSeek通过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证明,中国企业在受限环境下仍能突破技术壁垒。英伟达虽在声明中强调“DeepSeek的成功将推动GPU需求增长”,但市场显然更担忧其垄断地位被削弱。
技术奇迹还是过度恐慌?
尽管硅谷知名投资人马克·安德森盛赞R1模型是“革命性突破”,但质疑声同样存在。伯恩斯坦等机构指出,DeepSeek公布的成本可能未计入前期研发投入,且其模型尚未证明在复杂工业场景中的能力。此外,美国对高端芯片的出口管制仍是制约中国AI发展的关键障碍。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DeepSeek已为全球AI竞赛注入新变量。正如分析师所言:“这场风暴不仅是技术较量,更是商业模式与战略耐力的比拼。谁能以更低成本实现更优性能,谁将定义AI时代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