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新药“出海”通过三种形式,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领跑”。随着国产创新药出海、AI赋能创新药研发、商业健康保险逐步完善的创新药利好浪潮,头部企业迈入盈利阶段,创新药板块进入系统性估值修复阶段。
5月20日,港股创新药企三生制药宣布,与国际大药企辉瑞签署协议,向辉瑞独家授予公司自主研发的双抗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的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根据协议,三生制药将获得12.5亿美元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48亿美元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程碑付款。近年来,国产创新药企类似的“出海交易”频现。2024 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完成94笔,出海交易总金额高达519亿美元,同比增长 26%;2025年1月- 3月,已达成 41 起交易,总金额达369.29 亿美元。
目前,我国创新药“出海”主要分为自主出海、合作出海、借船出海,三种形式。这三种创新药出海模式各具优势,帮助中国药企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领跑”。
(1)自主出海好比“自己闯”,药企从零开始在海外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独立完成申报上市和销售。这种模式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国际化团队,例如某些抗癌药通过严格的海外临床试验后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虽然难度大,但成功后利润空间更高,还能积累全球市场经验。
近年来,伴随我国创新药企研发实力的持续提速,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审核,直接在美国上市的创新药品数量逐步增多。
(2)合作出海类似“搭伙干”,中国药企与海外企业联合开发药物,双方分担成本和收益。
(3)借船出海则是“借东风”,即中国药企将药物的海外开发权授权给国际药企(license-out),由后者负责后续环节。
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已有41起,总金额达369.29亿美元,仅3个月已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也已超过2024年上半年的交易总额。BD交易总体呈现爆发态势,也进一步支撑了创新药企业业绩放量兑现的观点。
出海为国产创新药企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一是市场规模增加,例如某抗癌药在欧美上市后全球销售额突破十亿美元;二是技术升级加速,与国际接轨倒逼研发标准提升,推动更多“全球首创新药”诞生;三是资金反哺研发,海外授权收益可投入新药开发,形成“研发-出海-再研发”的良性循环。此外,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临床试验补贴)和全球市场需求增长,进一步为药企开辟了“内外双循环”的发展路径。
随着国产创新药出海、AI赋能创新药研发、商业健康保险逐步完善的创新药利好浪潮,头部企业迈入盈利阶段,创新药板块进入系统性估值修复阶段。港股创新药指数2月21日市盈率为64倍,5月20日最新市盈率仅为25倍,不足两个月前的一半,当前布局性价比突出。
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聚焦港股创新药板块龙头,锐度鲜明,其中包含多只AI制药龙头,具有较高的创新制药企业占比,在创新药行情全面来临时有望展现高弹性。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过去20个交易日获得2.52亿元资金净流入,市场热度较高。
尊敬的投资者: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资,降低投资单一证券所带来的个别风险。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当您购买基金产品时,既可能按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