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新车排队买不到,一边是公司现金攒到2359亿元,小米造车的商业故事,正成为传统车企看不懂的财富神话。
“小米造车,越造钱越多。”这话听起来有点违反常识,毕竟造车是个烧钱的行当。
但小米最新公布的财报确实让不少人大吃一惊:第二季度营收1160亿元,创下单季度营收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0.5%。
净利润达到119亿元,集团现金储备升至2359亿元。
更让人惊讶的是,小米汽车业务毛利率已经冲到26.4%,超过了特斯拉和理想。
小米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确实亮眼。
集团总收入达到1160亿元,调整后净利润1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5.4%。这些数字背后,造车业务贡献不小。
小米汽车第二季度交付了81302辆车,收入206亿元。
算下来平均每辆车卖25.4万元,这个价格区间直接进入了传统豪车的领域。
小米SU7 Ultra这样的高配车型拉高了整体均价,上市不到五个月就卖了1万辆。
在50万以上的豪华纯电市场,每卖三台就有一台是SU7 Ultra。
汽车业务毛利率高达26.4%,这是个让很多老牌车企都眼红的数字。
相比之下,蔚来Q2毛利率只有20.6%,小鹏汽车更是只有12.3%。
小米是怎么做到的?主要是靠平台化造车。
小米SU7、SU7 Ultra和YU7都来自同一个平台,很多零部件可以通用,规模化采购能降低成本。
这就好比一家餐厅,只用一个厨房和一套厨具,通过微调配方做出不同菜式,效率自然比那些每道菜都要重新备料的餐厅高得多。
小米集团现在手握2359亿元现金储备,相比一季度又增加了近200亿元。
这些钱不全是卖车赚来的,而是多个业务板块共同贡献的结果。
手机业务仍然是现金牛,第二季度收入455亿元,全球出货4240万台。
A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近45%,毛利率达到22.5%。
小米卖空调也是一把好手。
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空调出货量超110万台,同比增长超65%。
今年7月,小米空调线上市占率甚至超过了格力,位列行业第二。
冰箱出货量超88万台,同比增长也超过65%。
雷军造车的思路和别人不太一样。
他从一开始就选择高端市场切入,避免了低价竞争。
要知道,在小米之前,还没有哪家中国车企能在25万元以上的价格区间站稳脚跟。
小米造车四五年,总共花了300多亿元。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大,但比起其他造车新势力就算省的了。
恒大汽车累计亏损超1100亿元,只交付了一千多辆车。
贾跃亭的FF烧了四五百亿元,交付量却屈指可数。
雷军曾接到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的建议:“不要找任何的代理人,你自己ALL IN。”
这一点,雷军听进去了。
小米汽车现在最大的烦恼不是没人买,而是造不过来。
未交付订单超过40万辆,部分车型要等到2026年秋天才能提车。
雷军甚至被网友戏称为“欠车王”。
北京一期工厂已经实行双班倒满负荷生产,月产能两三万辆,年化产能接近30万辆,远超原设计能力。
但这种超负荷运转难以持续,对设备寿命和产品质量都是考验。
小米正在积极扩产。
今年6月,小米旗下景曦科技以6.35亿元竞得北京亦庄新城一块工业用地,面积近49万平方米,用于建设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制造项目。
这已经是小米的第三工厂了。
2025年上半年,小米汽车业务总亏损为8亿元。
但亏损在快速收窄,第一季度每辆车平均亏损约6600元,到第二季度就降到了3700元。
照这个趋势,小米汽车很可能在今年第三季度就实现单季度盈利。
如果成真,小米将成为最快实现盈利的新势力车企。
小米总裁卢伟冰表示,盈利不是小米当前的首要任务,更重要的是保障产能,把销量跟上。
毕竟,有了规模效应,盈利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小米汽车也面临一些挑战。
截至6月底,小米在国内开了335家汽车销售门店。
算下来单店半年平均交付不足470辆,即月均约80辆,低于理想和蔚来等企业的单店效率。
部分准车主反映顾问频繁更换,交付周期延长,服务能力滞后。这些都是高速扩张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但小米的未来规划很清晰:2027年进军欧洲市场。
到时候,小米马驹桥工厂年产能可达100万辆,产值可能突破2000亿元。
小米计划把国内成功的平台化、标准化模式复制到海外。
小米在北京亦庄的第三工厂已经拿地,2027年进军欧洲的计划也已公开。
雷军甚至定下了更长远的目标:全球每卖出三辆电动车,就有一辆是小米。
当年小米手机颠覆山寨市场,如今小米汽车正在改写造车游戏规则。
不是靠烧钱,而是靠效率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