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2

美团没有“主动权”

Ofweek光电信息网09-12 10:29

导语:处处被动的美团,怎么展现外卖霸主的底气?

美团又慢了半步。

9月9日阿里传出消息,将会在明日(9月10日)官宣重大业务调整,涉及口碑网重启并与高德团购协同发展。

到了9月10日,阿里官宣要在高德地图开设“高德扫街榜”,目标直指到店业务。而同一天美团也紧急官宣要“重启”大众点评品质外卖服务,表示要用AI优化点评数据。

美团的反应很快,立刻就往大众点评板块调集兵力,但从宣发势能来看,还是慢了些,业内都有不少人开始吐槽起美团的“情报部门”效率不足。

此举又一次展现出美团在这场外卖大战以来的被动跟随处境。

其实从这次外卖大战开打,美团就一直处于一个“慢半拍”的节奏。

外卖大战的开启是以京东外卖携“社保”之势,破开外卖壁垒。靠着五险一金的加成,京东外卖迅速吃下一块阵地,

而美团当时也跟着官宣“正在搭建骑手社保相关的信息系统,预计自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实施,逐步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

但就像小品《开锁》中的台词:“车撞树上你知道拐了;股票涨起来你知道买了;犯错误判刑了你知道悔改了;大鼻涕流到嘴里你想起来甩了啊。”

晚了。

一、折射跟随心态的宣发战略

其实业务、模式乃至战略跟着别人走放在竞争初期没什么。

比如2018年大众点评上线的“黑珍珠餐厅指南”,其中“人气值”就跟口碑2016年底上线“人气眼”功能有相似之处,但当时就没有太大反应。

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是业务探索阶段,有适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出现,跟进一下都是对行业发展有益,提升用户体验的。

而如今美团要捍卫的是自己外卖领跑者的地位,美团在外卖、到店领域领跑了这么久,大家心目中你的护城河应该深不见底。

为什么最近很多人都在讨论美团护城河问题?

还不是这种“慢半拍”的事儿太多了,自己明明在外卖领域深耕了这么多年,别人一进来别说模仿美团了,反而搞出点新东西美团还得紧急跟进,主打一个被动跟随,没有主动权。

人家难免就会问美团这么多年在干嘛?这么多新业态、新玩法怎么之前不研究呢,这很不符合一个行业老大该有的姿态。

所以才会让人感觉美团确实有护城河,但一脚就跨过去了。

其实根据美团微信账号内容显示,从去年开始美团就已经认真研究了骑手缴纳养老保险等社保方案。

明明刘强东在官宣进外卖之前还组了个饭局,美团是知道京东要“搞事情”的。那为什么还是会被京东打了个措手不及?

从一些宣发细节上看,美团有些不太在乎这方面,拿这次双方宣传新业务的通稿来举例。

互联网巨头嘛,开战之前发篇檄文振振士气很正常,但美团这份通稿用词就显得有些“不讲究”。

这次美团发布的通告中特地写道:“美团C端AI智能体服务也将于一周内发布,目前正在‘封楼测试’阶段”。

一般这种情况大家会用个“封闭测试”一类的词,“封楼测试”是怎么来的?

这词其实是个阿里的“梗”,早在几个月前就有爆料,阿里全球总部有个未启用的C4楼,被一个高级别的全新项目“征用”了。

这个项目组单独进驻,采取完全封闭办公模式,额外设置门禁权限,甚至还配了独立安保。项目组都入驻两个多月了,外界却几乎没人知道具体情况,保密级别高得离谱。

现在发布会后大家都明白了,这楼就是阿里做高德扫街榜业务的,“封楼测试”很恰当。

但这词儿阿里用合情合理,你美团通稿就直接拿来了是个什么用意?

诚然用别人的“梗”更有针对性,但现在美团的处境就是一个被动防守式反击的情况,天然在舆论场就处于劣势,再把这种“慢半拍”的感觉突出下,自己巨头的形象更淡化了。

倒不是说一个宣发用词问题就得上纲上线,而是在这个敏感节点的当下,用一个由别人行为总结的词汇,就会容易让人觉得美团在被动“跟着跑”,本来宣发上就落后了,内容上再一股子对着来的味道,逼格一下就拉低了。

再退一步说,假设美团真有一栋楼封闭式测试马上要发布的AI智能体,那也不适合在这个敏感时期拿来用,公关团队这时候照顾好公众情绪比“抖机灵”重要多了。

陈琳一篇讨贼檄文博古通今,用赵高比曹操,曹操也是“览之,倍惊”,但随后的回应是开启一系列军事活动。

那要是大才子曹操也挥毫泼墨怒骂四世三公的袁绍也是赵高,嘴瘾是过了,声势与气势上不就落了下乘吗?

哪怕换换词呢,起码别让人觉得你在“被动跟随”。

就像“重启”这词儿用得就很好,强化了美团之前就做过,此次只是业务应对重新经营,就会淡化那种“慢半拍”的感觉。

明明有这个能力,却偏要多余“抖机灵”,对齐颗粒度是你们内部对齐,别跟对面同频。

二、美团手中还有哪些牌可打?

说完宣发战略问题,我们再从业务层面看看这次阿里和美团的动作。

其实这几年无论是外卖还是到店、电商,看“好评”不如看“差评”的多。想看一家店的评价,首先点开的是“差评”差在哪,其次是“最近评论”一栏里有没有新雷区。

无他,刷好评的行为太常见了。

基本常团购到店的消费者,总会遇到给个好评送个果盘小吃,甚至懒得点还能直接把收集给店员,他们有专业的“好评”培训。

这种情况下,高德“扫街榜”的切入点是有效的。

都是做点评,高德综合的是导航到店的人数、复购率、专程前往、人群宽度。用这四个数据加上 1.7 亿日活做支撑,来打造更真实有效的评论。

用高德自己的话说:“评论可能会作假,但行为数据没法做。”

美团的动作分两步,一方面是重启大众点评“品质外卖”,并在上面投放2500万张不同种类的大额消费券。

另一方面是将通过B端自研大模型,结合海量真实评价数据分析用户需求,进一步剔除非真实点评数据,以“AI+真实高分”为用户提供可靠决策。

因为之前也可以在大众点评上通过外卖入口点外卖,此次重启“品质外卖”及发放消费券,可能更多的还是想在这个节点上给大众点评更多流量支持。

但这份补贴带来的流量严格来说并不算新增量,更像是通过新的补贴,将美团外卖的流量分了一部分到大众点评上去。

用战争来形容的话,阿里是在别人地盘上打仗,输了损失点兵力退回来就行,但哪怕赢一寸也是增量。

美团则是在自己的地盘分兵布防,不仅增量寻找上比较困难,还得从自己外卖阵地拖部队过到大众点评上去。

但美团大可不必如此紧张的就跟进,大众点评的优势还是在的,高德“扫街榜”也没那么容易做。

业内也有很多人认为高德“扫街榜”发展困难重重。

1.当下的地图用户心智还停留在工具层面,而地图工具的使用习惯是已经有了确切目的地,只需要输入即可。

而点评、到店的用户心智是筛选,用户需要根据平台的推荐与搜索,结合距离、品类、评价等多种因素进行决策。

2.虽然高德“扫街榜”有多重保障提升评论可信度,但还是有刷评论空间的,比如以后是否会有专门的出行刷好评团队?老板要求店员每天必须导航去公司之类的。

可能未来接入支付宝等阿里大数据会有更优化的空间,但这又会涉及到用户隐私安全等因素,具体还要看高德后续的运营。

3.地图+到店固然有天然的契合度,国外也有Google Map的成功经验,但目前很多用户还是希望地图工具能够更纯粹一些,市面上也是存在倡导“精简化”APP的声音,比起复杂多元化的工具,他们更想要一个纯粹不卡的地图导航。

而对于美团来说,除了紧急跟随出一份比较“粗糙”的战略应对外,大众点评也有很多可操作的空间。

美团除了用AI去消除造假好评外,也可以像高德“扫街榜”那样去制造更公正的好评。

最近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有类似“让外卖小哥带着去探店”的内容爆火,很多用户比起那些网上的好评,更在意外卖小哥的评价,因为他们是真正到过店,看过店铺环境的。

那美团后续能否在大众点评上做一个“外卖小哥评价榜”?

做成一个只有专职骑手,配送过一定时长、单量的骑手才有资格评论的榜单。

这样由外卖小哥去做“评委”,其好评的可信度也将进一步提高,这样在信任度上就能与高德“扫街榜”做较量,加上大众点评本身的规模优势,能提升赢下这一仗的底气。

再不济也能让这些餐厅对骑手态度好一些,变相提升了骑手的待遇与体验。

除此之外,美团也有可能拉拢百度地图、腾讯地图做盟友,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嘛。

像百度地图目前就已经可以在APP内使用美团到店服务,未来也存在进一步联合的可能。

美团的点评战场不应只是一次战术上的跟随,更应是一次战略上的回归与重塑。

美团似乎忘了,自己才是那个本该被模仿的对象,当务之急并非在每一个节点上都对竞争对手亦步亦趋,而是需要重新审视自身作为行业领袖的战略定力。

这场战争,阿里是在开辟新战场,而美团是在守卫主城。守卫者需要的不是和进攻方使用同样的武器,而是加固城墙、深挖壕沟,并让城中的用户、商家、骑手都成为坚定的捍卫者。

免责声明:本文分析源自公开披露资料(财报、公告等),作者不保证信息来源的充分性或最新状态。股市有风险,本金可能亏损,投资决策需极度谨慎! 本文所有观点仅为作者评论,绝非买卖建议。投资者必须依据自身情况独立研究、审慎判断,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举报

评论

empty
暂无评论
 
 
 
 

热议股票

 
 
 
 
 

7x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