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
  • 1

特斯拉机器人,谁是它的供应商?

风口研习09-17

最近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将“风口研习”设为星标⭐让我们一路前行,天天见!

开篇:人形机器人量产前夜的资本信号

当地时间 9 月 12 日,马斯克以每股 371.9 至 396.359 美元的价格增持 257 万股特斯拉股票,斥资约 10 亿美元,这是他自 2020 年以来首次大规模买入自家股票。市场将此举解读为对特斯拉 AI 战略的强力背书,而人形机器人 Optimus 正是这一战略的核心载体。几乎同步,特斯拉机器人团队于 9 月 15 日启动国内 Tier1 供应商审厂工作,为 2026 年周度量产计划铺路,标志着产业链密集催化期的到来。

特斯拉 Optimus 是一款身高 172 厘米、体重 63 公斤的人形机器人,配备 28 个活动关节和 11 个自由度的双手,通过双目视觉、IMU 惯性单元和足底力传感器实现环境感知,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工业自动化从固定产线解放为柔性服务形态。如果说工业机器人是 "自动化时代的计算器",那么 Optimus 更像是 "能做家务的智能手机",有望重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人力需求格局。

从技术构成看,Optimus 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大体系:硬件端以执行器(关节驱动)、传感器(环境感知)为核心,软件端则依赖多模态感知融合与强化学习算法。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仿生运动能力,行走速度较初代提升 30%;二是自主决策系统,通过深度强化学习适应复杂场景;三是量产导向设计,目标将单机成本控制在 2 万美元以内。技术内核:从实验室到产线的突破路径

Optimus 的底层运行逻辑可简化为 "感知 - 决策 - 执行" 的闭环:双目视觉如同机器人的 "眼睛",通过视差计算构建三维环境地图;IMU 惯性单元相当于 "平衡器官",实时校正运动姿态;而分布在 28 个关节的执行器则是 "肌肉系统",实现精准动作控制。这个过程类似人类完成抓取动作 —— 眼睛定位目标,大脑规划路径,肌肉协调执行,只不过 Optimus 用神经网络替代大脑,用电驱系统替代肌肉。

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进展呈现加速态势:2021 年提出概念原型,2023 年优化版实现自主行走,2024 年重点突破执行器量产工艺,2025 年启动供应链验证。关键推动因素包括三方面:汽车业务积累的电机控制技术快速迁移,Dojo 超算提供的强化学习算力支撑,以及特斯拉工厂自用场景带来的需求确定性。

当前技术瓶颈集中在三个维度:一是能量密度,现有电池方案难以支撑 8 小时持续作业;二是精密控制,手指抓取力的细微调节仍需算法优化;三是成本控制,执行器当前成本占机器人总成本的 56%,其中行星滚柱丝杠、无框力矩电机等核心部件价格居高不下。这些瓶颈恰恰构成了产业链的投资机遇。产业落地:千亿赛道的价值链重构

Optimus 的商业化将遵循 "工业场景先行,家庭场景跟进" 的路径。特斯拉计划 2025 年在自家工厂部署数千台原型机,用于零部件搬运、设备巡检等重复性工作,按马斯克规划,2026 年产能将达 5-10 万台,2027 年再增长 10 倍。东吴证券测算,仅特斯拉供应链自用需求就将催生百亿级执行器市场,若扩展至物流、家庭服务等场景,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美金。

产业链呈现明显的金字塔结构:上游是核心零部件,包括伺服电机(占执行器成本 35%)、谐波减速器(20%)、传感器(15%);中游为系统集成商,负责执行器总成与整机装配;下游则是应用场景拓展商。价值分配呈现 "上游壁垒高,中游弹性大" 的特点 —— 上游核心部件毛利率普遍超过 50%,而中游集成环节将随量产规模扩大快速释放利润。

从国产化率看,当前上游精密丝杠、高端传感器仍以海外企业为主,但电驱系统、结构件等领域已实现突破。特斯拉的供应链策略加速了这一进程,其对成本敏感的特性推动国内供应商在精度与成本间找到平衡点,例如要求执行器寿命达到 10 万小时的同时,成本较行业标准降低 40%。核心主体:A 股供应商的三级梯队格局

一级供应商:三花智控 —— 从汽车热管理到机器人关节

作为特斯拉汽车业务的老牌供应商,三花智控已深度切入机器人执行器领域,负责机电执行器的研发生产,产品覆盖直线与旋转两种类型。公司 2024 年初投资 50 亿元建设机器人部件生产基地,墨西哥工厂规划百万套级产能,专门适配 Optimus 量产需求。技术层面,其液冷散热模组解决了执行器长时间工作的发热问题,已通过特斯拉多轮验证并小批量供货。2025 年中报显示,相关业务带动净利润增长 39.31%,毛利率维持在 52% 以上的高水平。一级供应商:拓普集团 —— 电驱系统的隐形冠军

拓普集团凭借汽车底盘技术积累,成为 Optimus 执行器总成核心供应商。公司 2024 年 1 月公告投资 50 亿元建设机器人核心部件基地,重点生产电驱执行器,目前已投产 2 条生产线,年产能达 30 万套。财务数据显示,其电驱系统营收从 2023 年的 185 万元飙升至 2024 年上半年的 627 万元,毛利率高达 52.32%。技术优势体现在三方面:自研永磁伺服电机、整合减速机构与控制器的系统能力、以及汽车级的质量管控体系,这些正是特斯拉量产阶段最看重的资质。核心配套商:埃斯顿 —— 伺服系统的后来居上者

虽然非一级供应商,埃斯顿凭借伺服系统突破进入特斯拉供应链,2025 年 2 月获得 2000 台伺服系统订单用于关节控制。公司全产业链布局优势显著,从谐波减速器到空心杯电机均实现自研,参股公司发布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 Codroid 02 在重载场景技术参数与特斯拉需求高度匹配。相较于一级供应商,埃斯顿的弹性在于:伺服系统单机价值量虽不及执行器总成,但机器人每台需配备数十套,且公司市占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家企业呈现清晰的定位差异:三花智控擅长精密流体控制,在热管理与执行器集成领域形成壁垒;拓普集团强调整机系统能力,能提供 "电机 + 减速器 + 控制器" 的打包方案;埃斯顿则聚焦核心部件突破,以伺服技术撬动市场。这种差异化竞争格局,恰恰构成了 A 股特斯拉机器人供应链的安全边际。结尾:技术迭代与投资逻辑的再思考

未来 3-5 年,Optimus 将沿着 "降本 - 放量 - 场景拓展" 的路径演进:随着电机效率提升和规模化生产,单机成本有望从当前的 10 万美元降至 2 万美元临界点;应用场景将从特斯拉工厂逐步扩展至仓储物流、家庭服务等领域;而 AI 算法的迭代将使机器人具备自主学习新技能的能力。

这一进程将重塑两个产业生态:对制造业而言,人形机器人可能改变 "人口红利依赖" 的发展模式,那些率先部署 Optimus 的工厂将获得成本优势;对机器人产业链而言,特斯拉的量产需求将推动核心部件国产化,形成 "技术突破 - 产能扩张 - 成本下降" 的正向循环。

站在投资角度,需重点关注三个问题:执行器量产良率能否稳定在 95% 以上?2026 年特斯拉 5 万台产能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减速器、传感器等环节是否会出现新的突破者?目前来看,三花智控和拓普集团作为一级供应商,受益确定性最高;而埃斯顿等核心部件厂商则具备更大弹性空间。随着审厂进程推进和订单释放,特斯拉机器人供应链的投资价值将进一步显现。特斯拉机器人 A 股概念股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举报

评论1

  • 想供应商之前先想想它能不能量产吧,劣迹斑斑的记录。
    回复
    举报
    收起
    查看更多 2 条评论
 
 
 
 

热议股票

 
 
 
 
 

7x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