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人形机器人
硬刚特斯拉的中国人形企业
“人形机器人频道”
即刻进入——
文 |Liebknecht
2025年,被整个行业反复喊成了“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各种发布会、展会和融资新闻里,“今年实现量产”“Q3开始交付”“年底发货上千台”的豪言层出不穷。资本在催,客户在等,市场对具身智能的期待也越来越急迫——真正的问题变成了:谁能第一个把人形机器人的脚,稳稳踩进车间?
但落地是门冷酷的生意,宣传可以热闹,真正能下产线、进工厂、出货给客户的企业,始终只是少数。
在这批“少数派”中,有一家企业宣布自己已经率先实现了量产。
开普勒机器人,在2025年9月发布量产级产品K2“大黄蜂”后,不仅完成了公开稳定运行、复杂地形直膝步态、抗扰演示等多项技术展示,更在拿下全球范围内上千台明确框架订单,预计交易金额达数亿元。基础版售价仅为24.8万元/台,直接打破了“商用人形机器人价格过高”的预设,重新定义了行业的落地门槛。
相比行业内许多仍徘徊在“展示—验证”阶段企业,开普勒或许是少数真正走上大规模产线的玩家之一。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它选择的,是最难而正确的那条路。
要量产,开普勒决定“硬件先行”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量产,企业需要跨过的不只是技术验证,更是一整套制造链条的协同能力、交付流程的标准化能力,以及对终端需求的理解和适配能力。
开普勒为何能成为“量产元年”的突围者?它靠的不是一次爆点演示,而是一个长线构建的、硬件驱动的战略闭环。
首先,是架构上的选择:开普勒K2大黄蜂采用了复杂又高能效的混动架构——“直线+旋转执行器”混合驱动架构,与特斯拉Optimus路线高度一致。
这一架构将行星滚柱丝杠直线执行器作为主驱动力,提供类似人类肌肉的线性推动力;同时配合旋转执行器进行姿态调整和细节控制。
这种方案具备天然的工业优势:更高的稳定性、更强的负载能力和更长的续航时间。数据显示,在同样搬运5公斤以上物体的任务中,其他机器人往往只能坚持1–2小时,而K2大黄蜂凭借高达 81.3% 的能效利用率,可实现 “充电1小时,运行8小时” 的工业级续航表现。
然而,它的代价也极其高昂:控制系统复杂度指数级上升,执行器精度要求极高,且必须穿越“仿真—现实”的巨大鸿沟。也因此,哪怕特斯拉已经喊了两年,全球真正走通这一技术路径的玩家,至今也不过寥寥三家——特斯拉、小鹏、开普勒。
为了跨越这一行业公认的技术壁垒,开普勒从执行控制与学习机制两个维度发力,构建了一套融合丝杠力学建模与直线电机力矩控制的混合式控制体系,并结合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双重路径,训练出具备高稳定性与高自然性的步态控制能力,使K2大黄蜂能够在复杂地形与强扰动条件下实现稳定行走。
在强化学习方面,开普勒通过大规模GPU加速的物理仿真平台,模拟数千台虚拟机器人并行训练,每台机器人都被赋予独特的物理参数,暴露于多种复杂场景中,通过这种策略,最终实现拟人的动态步态调节能力。
在模仿学习方面,开普勒利用高保真物理仿真器还原人类真实行走动作,通过数小时训练即可生成相当于数年经验的数据量。这一机制使机器人能够快速掌握自然步态特征,包括脚跟先着地、脚尖离地、手臂与腿部同步摆动等细节动作。
值得强调的是,这一训练体系不仅适用于单台调优,还具备大规模部署能力。开普勒表示,未来该系统将扩展至数千台K2大黄蜂的群体训练与协同作业,加速推进仿人机器人在多场景下的实用化落地。
正是这一整套从底层力学建模到大模型学习范式的系统性创新,让K2大黄蜂不仅能在实验室中“走得稳”,更能在真实工业环境中“扛得住”,完成从仿真样机到工程产品的关键飞跃。
其次,相比于市面上“买买买”集成方案的快速组装打法,开普勒选择了“慢工出细活”的路线,从核心零部件切入,构建底层硬件能力。
目前,开普勒已实现高达 80% 的本体自研率,涵盖包括行星滚柱丝杠直线执行器、旋转执行器、灵巧手等多个核心部件。其中,自研滚柱丝杠直线执行器历经128道精密工序打造,内部集成多达2238个高精度齿牙,显著提升了传动效率与响应灵敏度,峰值推力可达8200N;
旋转执行器方面,其自研方案实现了220N·m的峰值扭矩,重复定位精度高达0.01度,已具备工业级稳定性与高频动作下的持续可靠性。
这种高自研比例不仅意味着性能可控与调优灵活,更重要的是避免被上游“卡脖子”,为大规模量产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是硬件生态的打造:为了实现批量交付,开普勒与多家关键零部件厂商、汽车领域上市公司、建立深度合作,形成从零部件到市场渠道的全链条支撑。
在硬件端,开普勒联合具备深厚技术积累的伟创电气,共同推进伺服系统与空心杯电机等关节核心部件的研发,显著提升整机的运动控制性能;
伟创电气、科达利、开普勒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现场
柯力传感与汉威科技则在传感器方案上提供支持,增强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与反馈能力;
兆丰股份提供高精度传动组件,乔锋智能则在精密结构件加工方面形成支撑,共同构建起具备高精度与高可靠性的人形机器人本体基础。
在制造端,开普勒与深耕汽车行业的福然德达成渠道共建合作,借助其在中高端主机厂客户资源和汽车材料轻量化产能方面的优势,推动人形机器人产线建设及工业场景的规模化应用落地。
也因此,K2大黄蜂基础版价格被压缩至 24.8万元/台,这个数字不仅低于同类人形产品的价格,更被开普勒坦言:“我们的售价比特斯拉的成本价还便宜。”
而据外媒报道,特斯拉Optimus的制造成本在20–50万美元之间(约合人民币 140–350 万元),两者之间至少存在 6–14 倍的价格差距。
如果说大多数厂商仍在“能不能做出一个”的阶段,开普勒已经在问“怎么做出一千个、一万个”的问题了。
他们没有只停留在讲故事,而是造出了一个能上产线、能干活、能算清账的机器人。
本体能力硬碰硬,开普勒凭什么对标特斯拉?
量产只是第一步,真正的价值,还要看产品本体能否“干活”。这是区分“大玩具”与“工具”的根本。就目前的技术表现来看,K2大黄蜂已经具备进入工业现场的“准生产力”。
首先,在运动能力上,K2大黄蜂是国内首个混合架构实现抗扰动直膝步态的量产级人形机器人。它能够在无预设地形条件下,稳定穿越沥青路、砖石路、草地、塑胶跑道等多种复杂地面环境,并在受到推搡等外力干扰时自主调整重心,维持平衡并继续前进。
这种真正拟人化的运动表现,得益于其混动架构所带来的物理优势,以及融合了实时传感反馈与动态规划能力的整体控制体系。
在核心性能指标方面,K2大黄蜂同样展现出强悍的实战能力。其双臂可稳定搬运30公斤物体,单个执行器具备拉起200公斤的推力储备;灵巧手与腰部的旋转执行器定位精度达0.01度,能够完成毫米级的高精度操作。
与此同时,整机能效利用率达到81.3%,真正实现了“充电1小时,运行8小时”的工业级续航表现。这些数据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已在工厂实测和8小时无故障运行直播中获得验证,完成了从参数到实证的跃迁。
不仅“身体”扎实,K2大黄蜂的“大脑”也在不断进化。开普勒为其构建了分层模型 VLA+ 的具身智能架构:上层模型负责语义理解与任务拆解,中层的 VLA 模块整合视觉、语言与动作信息,执行因果推理与轨迹规划,底层控制系统则完成高频率的指令转化与轨迹修正,最终构成一个“理解—规划—执行”的完整智能闭环。
得益于这一架构,K2大黄蜂不仅能够根据多模态指令完成如“拣选—搬运—放置”的复合型任务,还能在实际工业环境中实现语音交互、路径自主规划与精准操作,其功能表现已在多个客户Demo与测试现场中得到验证。
在硬件与“大脑”的加持下,K2大黄蜂已经不是一个站在展厅里的炫技样品,而是一台真正可以走进产线、参与生产、创造价值的“准劳动力”。
今年4月,开普勒已在上汽通用汽车完成首轮实景实训测试。K2大黄蜂被部署在真实汽车制造场景中,参与车身缝隙检测、物料搬运等多项作业任务。
此外,根据开普勒测算,K2大黄蜂在8小时工作制下的综合作业效率,已可实现替代1.5名工人的标准工位效能。在人力成本较高的长三角制造业区域,其投资回报周期被控制在1.5至1.8年之间,具备明确的商业可行性与经济价值。
从“走得稳、干得动”到“算得清”,K2大黄蜂正在向“准劳动力”的关键跃迁。真正的量产,不止是装配线上的复制能力,更意味着:有人敢买,有场景可用,有价值可算。
结语:谁是真正走进量产时代的人形玩家?
2025年的“量产元年”,不是谁喊得响、视频拍得炫,就能占据产业的制高点。
真正的考题是:你是否已经把人形机器人送上产线,穿过质控,走进工厂,开始真正“干活”?对大多数仍停留在技术验证阶段的企业而言,“量产”更像是一个面向资本的故事,是还未落地的远期愿景。
而对开普勒来说,“量产”已经转化为具备交付节奏的现实进程——24.8万元的基础定价,数亿元级别的明确订单,以及年交付数百台的目标规模。
什么样的人形机器人,才能写进明年的财报,成为一项可以量化的生产力?泡沫终将散去,人形机器人落地战役刚刚开始,而开普勒,已经走在了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