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力,才是即时零售战场上最硬的通货。
近日,随着阿里掌门人蒋凡公开表示“阿里市场份额已实现领先”,而美团大将王莆中则选择沉默,一场关于“即时零售一哥”之争的口水战被推至台前。
大佬隔空喊话,资本市场雾里看花,一时间,消费者也迷糊了:我天天用的这些平台,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老大?
口号可以喊,战略可以讲,但有一个最朴素的指标,往往最能反映战局的真实情况——那就是骑手端的数据。
毕竟,订单最终要靠骑手的一单一跑来完成。骑手在哪里聚集,哪里活跃度最高,订单的源头就在哪里。
我们不妨抛开公关话术,直接看向第三方数据机构QM的骑手APP洞察。这组数据,或许能为我们拨开迷雾。
///
运力不会说谎:美团的骑手生态依然“底盘”稳固
数据是最客观的裁判。8月份的数据显示:
1、在骑手规模上
主打众包模式的美团骑手APP,日活跃用户(DAU)高达490万。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它是阿里旗下“蜂鸟众包”APP的2倍,更是京东到家骑手APP的3倍。这意味着,在即时零售的“供给侧”,美团能动用的活跃运力网络,拥有压倒性的规模优势。
2、在骑手粘性上
衡量骑手投入程度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指标,美团同样领先。其中,美团全职骑手APP以人均每日290分钟(近5小时)高居榜首,远超蜂鸟专送APP的235分钟。甚至美团的众包骑手APP也达到了153分钟。
这两组数据指向一个核心事实:无论是骑手数量,还是骑手的在线投入时长,美团都建立了坚实的壁垒。更多的骑手意味着更广泛的覆盖和更快的响应速度;更长的在线时长则意味着运力池更稳定、更可靠。这直接决定了平台履约能力的上限。
///
深度解析:为何“运力”是决胜负的关键?
即时零售的本质,是“零售”与“即时物流”的深度融合。商品可以整合,流量可以购买,但一张高效、密集、响应迅速的即时配送网络,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建成。
1、美团的“高频打低频”逻辑依然有效
外卖是最高频的即时零售需求,它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养着庞大的骑手队伍。基于外卖建立的运力网络,可以近乎零成本地复用给鲜花、药品、零食等零售业务,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
阿里(饿了么)虽然也在努力拓展非餐业务,但其在外卖基本盘上相对弱势,导致其运力网络的“活水”来源不如美团充沛。
2、“众包+专送”双轮驱动的生态优势
数据显示中,美团无论是众包骑手的活跃度还是专送骑手的忠诚度都表现优异。这种混合模式兼具了弹性(应对波峰波谷)和稳定性(保障核心商圈和服务质量),构成了一个更有韧性的运力生态系统。
3、从“送外卖”到“送万物”,信任的迁移
用户对“准时”的极度敏感,培养出了对配送平台的信任。当用户想买一瓶水、一盒电池时,他本能会选择那个最能“准时”送到外卖的平台。这种由高频服务建立的信任感,会自然迁移到低频但更广阔的即时零售场景中。
///
领跑者依然是美团,但战争远未结束
蒋凡的“领先”宣言,并非空穴来风。它反映了阿里在整合饿了么、淘鲜达、盒马等资源后,在SKU丰富度、品牌商合作和流量导入上取得的显著进展。京东则依托其强大的供应链基础,在3C、家电等品类上具有独特优势。
然而,当前的战局表明,美团凭借其根深蒂固的运力网络和用户心智,在即时零售的“即时”这一核心维度上,依然保持着领跑地位。
王莆中的“不吭声”,或许正是一种基于实力沉淀的自信,因为数据已经替他发声。
未来的竞争,将是“商品力”与“履约力”的双重比拼。阿里、京东需要思考如何补足运力网络的短板;而美团则需要证明自己不仅能“送得快”,还能“货更全”、“价更优”。
那么,对于未来,你更看好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