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8万起的理想i8用超5米车身、508TOPS算力智驾和200km纯电续航对标80万豪车,却仍难打破消费者对国产车的60万心理防线——‘这个价格为什么不买BBA?’这场定价争议,正是中国品牌冲击高端的必经阵痛。"
理想i8作为理想汽车旗下最新推出的旗舰SUV,自亮相以来就凭借其豪华配置和增程式动力系统吸引了大量关注。然而,当这款车的最终售价公布时,不少消费者和业内人士的第一反应是:“价格还是贵了。”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折射出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与消费者心理预期的微妙碰撞。
从产品定位来看,理想i8确实瞄准了高端市场。车身尺寸达到大型SUV标准,轴距超过3米,提供六座和七座布局可选。内饰用料考究,标配Nappa真皮座椅、后排独立空调、车载冰箱等豪华配置。智能驾驶方面搭载了双英伟达Orin-X芯片,算力达到508TOPS,支持城市NOA功能。动力系统采用1.5T增程器搭配前后双电机,综合功率超过400kW,纯电续航里程达到200公里以上(CLTC工况)。这些硬件配置放在传统豪华品牌中,对标车型售价普遍在80万元以上,而理想i8的起售价为59.8万元,看似具有“性价比”。
但问题在于,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价格预期存在天然“天花板”。虽然近年来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品牌通过产品力提升逐步打开了50万元以上的市场空间,但当价格突破60万元大关时,消费者的心理防线仍然会被触动。在百度百家号的用户评论中,有网友直言:“这个价格为什么不买BBA?”这种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传统豪华车拥趸的消费心理。即便理想i8在空间、配置、智能化等方面具备优势,但品牌溢价能力与传统豪华品牌相比仍有差距。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理想i8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在50-70万元价格区间,不仅有奔驰GLC、宝马X5、奥迪Q7等传统豪华SUV的插电混动版本,还有蔚来ES8、高合HiPhi X等新势力竞品。特别是蔚来ES8,在换电体系、用户服务等方面建立了差异化优势,其75kWh版本起售价仅为51.8万元。相比之下,理想i8近60万元的起售价确实显得“高处不胜寒”。汽车之家的一项调查显示,当预算超过55万元时,超过60%的消费者会优先考虑传统豪华品牌。
价格争议的背后,还反映出增程式技术路线的价值认知问题。虽然理想ONE、L系列的成功证明了增程式电动车在当下的市场接受度,但仍有部分消费者认为增程式是“过渡技术”,不愿为此支付过高溢价。在懂车帝的论坛讨论中,有用户算了一笔账:“比纯电版贵10万,这些钱够加多少年油了?”这种实用主义的计算方式,削弱了理想i8的价格说服力。
从成本角度分析,理想i8的定价或许有其合理性。据业内人士透露,大型SUV的研发制造成本本就高昂,加上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投入、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车企的利润空间其实有限。理想汽车CEO李想曾在微博回应定价质疑时表示:“i8的物料成本就超过40万。”但消费者往往更关注最终售价而非成本构成,这种信息不对称加剧了价格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价格敏感度存在地域差异。在微博的相关话题讨论中,一线城市用户对理想i8的价格接受度明显高于二三线城市。这反映出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的分层现象——高端产品在一线城市有更强的品牌认可度,而在下沉市场则容易遭遇“价格天花板”。理想i8要想实现销量突破,可能需要采取差异化的区域营销策略。
面对价格质疑,理想汽车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根据百度百家号的报道,理想为i8首批车主提供了包括免费充电权益、终身质保、高阶智驾软件服务等增值礼遇,估算价值超过5万元。这种“变相降价”的方式既维护了产品价格体系,又实际降低了用户拥有成本。但从市场反馈看,这些措施尚未完全扭转“价格贵”的公众认知。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竞争正在加剧。特斯拉Model Y的持续降价、比亚迪高端车型的性价比优势,都给新势力品牌带来压力。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理想i8能否凭借产品力突破价格瓶颈,仍需观察。有分析师指出,如果i8能在智能化体验或豪华质感上建立不可替代性,高定价或能被特定消费群体接受;否则,未来可能面临价格调整的压力。
“价格还是贵了”这句点评,既反映了消费者对国产品牌价格上探的接受限度,也揭示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从“技术崇拜”向“价值回归”的转变趋势。理想i8的产品力毋庸置疑,但在品牌溢价尚未完全建立的阶段,如何平衡成本、利润与市场预期,将成为决定其市场表现的关键因素。或许正如某汽车媒体人所言:“不是i8不够好,而是消费者需要时间接受国产车卖这个价。”这场关于价格的讨论,本质上是中国汽车品牌高端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成长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