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1
  • 收藏

高盛大幅上调阿里未来三年资本开支预测至4600亿:云业务国际化被低估,AI支出转化正重塑增长!

华尔街见闻10-13

高盛大幅上调阿里巴巴资本开支预期及目标价。分析师表示,AI资本支出转化正重塑阿里增长预期,尽管公司近期因获利了结出现回调,但其AI云计算能力的突破性进展和国际化扩张潜力为股价提供了新的上涨动力。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高盛在10月13日的报告中表示,阿里巴巴云计算业务的AI收入已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在6月季度达到云收入的20%。基于全栈AI能力和多模态AI需求的激增,高盛将阿里云外部收入增长率将从此前预期的30%/25%/17%上调至33%/29%/19%。

高盛将阿里未来三年资本支出预测大幅上调至4600亿元,为华尔街最激进的预测之一。分析师认为,这一投资水平将支撑阿里云在中国AI云市场的领先地位,并推动其国际业务快速增长。预计到2028财年,国际业务将贡献阿里云外部收入的四分之一。

新多空逻辑下,分析师大幅上调阿里美股12个月目标价至205美元,较此前179美元的目标价上涨约15%。

AI资本支出转化框架重塑增长预期

高盛在报告中引入了AI资本支出向收入转化的分析框架。

分析师认为,通过对比亚马逊AWS和谷歌云的历史数据,阿里巴巴的发展轨迹较美国云服务巨头滞后约两年。这一时间差与ChatGPT(2022年末)和DeepSeek(2025年1月)的技术突破时点相吻合。

高盛估算,阿里巴巴目前数据中心容量为3-4GW,计划到2032年扩大至20GW,这意味着每年需新增约2GW容量。基于每GW容量可承载100万个GPU的估算,这一扩张计划将支撑未来三年的大规模资本投入。

资本开支方面,高盛设定了三种情景假设。

基准情况下,阿里巴巴2026-2028财年总资本支出为4600亿元人民币,资本支出向收入转化比率为0.2-0.3;乐观情况下,总支出可达5500亿元人民币,转化比率超过0.3;悲观情况下,支出降至3800亿元人民币,转化比率低于0.2。

国际化战略提升估值天花板

阿里云的国际化扩张是高盛上调估值的重要因素。

分析师表示,阿里云已在29个区域建立91个可用区,海外节点达900个,预计国际业务收入占比将从当前的中个位数增长至2028财年的约25%,年复合增长率达高双位数。

分析师强调,阿里云在海外市场的定价享有溢价,其Qwen模型的国际定价明显高于国内水平。此外,阿里云正加速在巴西、法国、荷兰等地建设首个数据中心,并在墨西哥、日本等五地升级现有设施,新增28个AI专用套件。

在企业客户开拓方面,阿里云已获得阿斯利康等跨国企业的订单。阿斯利康采用阿里云欧洲节点构建药物发现AI平台,效率提升约300%,为阿里云国际化能力提供了有力证明。

快速商务竞争加剧短期盈利压力

尽管上调目标价,高盛也警示了阿里巴巴面临的短期挑战。

分析师预计,受即时电商业务(包含外卖)投资影响,阿里巴巴9月季度集团EBITA将同比下降80%。6月季度即时电商业务亏损110亿元人民币,预计9月季度将扩大至360亿元人民币。

高盛认为,即时电商业务与美团的竞争将是关键变量。长期来看,外卖和即时电商业务市场份额将在美团、阿里巴巴、京东之间形成5:4:1的格局。阿里巴巴需要证明其即时电商投资能够带来协同效应,特别是通过交叉销售推动商业化货币化率(CMR)增长。

报告指出,阿里巴巴管理层对CMR增长的信心来自广告技术进步和即时电商业务。全站推广告产品的商家渗透率已超过30%,而即时电商在中期内可为CMR贡献2-3个百分点,长期可达5-10个百分点。

高盛重新设定的多空情景分析显示,乐观情况下阿里巴巴目标价可达280美元,较当前股价有76%上涨空间;悲观情况下为141美元,仅有11%下跌风险。6:1的正负收益比令分析师认为当前股价回调提供了有吸引力的买入机会。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举报

评论1

  • nero516060
    ·10-13
    “高盛越看好、股价越差”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但把它当成“反向指标”也过于简单。 把 2023 年以来 20 多份高盛对 A 股/港股个股(含寒武纪、捷佳伟创、小米、工行、农行、兴业银行等)的评级与随后 6-12 个月实际涨跌幅拉出来对比,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1. 方向准确率≈55% 把“买入/中性/卖出”简化为“看多/看空”,半年后股价同向运行的只占 55% 左右,和抛硬币差不多。 2. 超额收益为负 以报告日出价买入,持有 6 个月: - 高盛“买入”评级的样本平均落后对应行业指数 4.7 个百分点; - “卖出”评级的样本反而平均跑赢行业指数 2.3 个百分点。 也就是看多越狠、相对收益越差。 3. 极端目标价更容易“打脸” 当高盛给出 50% 以上上行空间的目标价时(寒武纪 2 100 元、捷佳伟创 51.5 元等),后续 6 个月实现涨幅的中位数是 -8%;若目标价隐含跌幅>20%,实际中位数涨幅为 +6%。 ────────────────── 为什么会出现“说好就跌”? - 定价权≠预测准:外资研报的“品牌光环”会放大短期情绪,导致股价提前透支乐观预期;真到业绩兑现时,反而“利好出尽是利空”。 - 盈利模型偏“线性外推”:高盛对周期股、政策敏感股(光伏、银行、消费)常用“景气高点继续高增长”假设,一旦政策或库存周期反向,误差被放大。 - 交易结构反身性:不少内资机构把高盛报告当“反向指标”对冲,预期你的预期,强化了自我修正。 ────────────────── 结论 1. 把高盛当“反向指标”在统计上有一定依据,尤其对其“强烈推荐”“目标价大幅上调”的极端案例,反向胜率可提到 60-65%。 2. 但作为单一策略并不可靠——剩余 35-40% 的失误率足够致命,且极端看空时同样可能错失翻倍行情(如 2024 年小米、部分银行)。 3. 更实用的做法是:
    回复
    举报
 
 
 
 

热议股票

 
 
 
 
 

7x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