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事件:高规格会议攻坚整合细节
10月31日,11家多晶硅厂商实控人(及代表)于上海召开闭门会议,就行业整合联合体事宜展开最终确认,标志着筹备半年多的多晶硅收储整合进入关键冲刺阶段。此次参会主体涵盖协鑫、通威等头部企业及核心二线厂商,会议以一整天的时长深度磋商联合体平台搭建、产能整合操作方式、股权分配比例、费用筹集路径及各方责任划分等核心议题,最终方案需待会议结果正式公布。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会议为行业最高层级磋商——由企业实控人、一把手直接参会,这与此前上海西郊座谈会的代表级参会形成鲜明对比,凸显行业对突破整合僵局的迫切性。此前座谈会因部分议题未达成最终共识而搁置,本次会议则聚焦“明确具体事项”,为整合迈入实质性阶段铺路。
二、整合方案:平台化运作+百亿级资金布局
据业内披露,此次整合核心路径为10余家企业联合组建平台公司,通过“收储过剩产能+稳定市场价格”双抓手破解行业困局。方案明确两大关键框架:
- 资金规模:按每万吨5亿元以上标准筹集资金,总规模预计超500亿元,计划收购约百万吨过剩产能,资金来源将依托参与企业未来盈利平滑过渡及专项还款机制保障。
- 股权结构:头部企业将占据核心持股比例,其中协鑫在联合体中持股预计超15%,其他重量级头部企业持股比例或在10%左右,形成“龙头引领、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
这一方案与此前市场流传的“70万吨产能退出”“百万吨收储”等信息形成呼应,更与国家10月出台的硅料行业“反内卷”新政形成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共振——新政明确支持头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优化产能结构,为整合提供了关键政策背书 。
三、行业背景与核心目标
当前多晶硅行业正深陷产能过剩泥潭,2024年以来价格持续低迷,尾部产能出清缓慢,“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利润缩水”的恶性循环显著制约产业升级。此次整合正是行业“自救”与政策引导的协同动作,核心目标包括三方面:
1. 短期稳价:通过收购并退出部分过剩产能,减少无效供给,推动多晶硅及硅片、电池、组件等全产业链价格止跌回稳、回归理性;
2. 中期平衡:统筹行业生产计划,避免阶段性供需失衡,实现光伏产业链中长期供需匹配;
3. 长期升级:依托龙头企业技术优势,推动颗粒硅与棒状硅等技术融合,制定更高行业标准,提升国内多晶硅全球竞争力 。
四、进展节点与市场影响
从时间线看,行业整合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协鑫集团创始人朱共山此前明确表态“希望年底成立整合联合体”,而市场消息显示,若本次会议达成共识,参与企业或于11月中旬缴纳首批投资款,平台公司有望加速落地。
尽管此前“平台公司已注册”等传闻被证实不实,但整合预期已对市场产生初步影响——多晶硅价格自上半年低位呈现回升态势,显示行业“反内卷”行动的市场信心提振作用。若整合最终落地,预计将加速70-100万吨落后产能退出,推动价格向6-8万元/吨的合理区间回归,既保障头部企业研发能力,又为下游降本预留空间,形成“硅料稳价-产业链降本-需求提升”的良性循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