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 文/卞海川
在日前举行的“2025小鹏科技日”上,一位“女机器人”以极致逼真的步态登台亮相,短短数小时便冲上热搜,并引发部分网友对其是“真人假扮”的质疑,而何小鹏选择以“拆机”自证,也正是这一系列“意外”,让“2025小鹏科技日”再度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物理AI涌现成果,小鹏打造“具身智能”中国样本
如果说这场“真人疑云”仅是让业内看到物理AI的表面,那么小鹏科技日本身的技术和相关产品才是真正内在的硬核。
“当数字AI与物理世界结合时,AI才能真正参与现实。”何小鹏在“2025小鹏科技日”上如此定义“物理AI(Physical AI)”。而这不仅是一句理念,更是一条路线图,即让AI通过汽车、机器人、飞行器等具身载体,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
基于此,发布会上,小鹏正式推出了第二代VLA大模型,被视为其“物理AI世界的操作系统”。
这一模型颠覆了传统的“视觉-语言-动作”架构,去掉语言转译环节,直接实现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生成。它能够直接利用近1亿段真实驾驶视频进行训练,相当于人类司机驾驶6.5万年的极限经验积累。而得益于自研图灵AI芯片与3万卡智算集群,小鹏首次实现了在车端部署数十亿级参数规模的大模型,使AI能够在真实环境中即时决策。这意味着,小鹏的汽车不只是“懂路”的机器,而是具备理解世界的能力。
事实是,在真实测试中,搭载第二代VLA的智驾系统已能自主识别交警手势、提前响应红灯变化、自动适应无导航道路环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涌现”。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第二代VLA大模型,小鹏还推出了Robotaxi项目,计划于2026年量产并在部分城市试运营。不同于行业内高成本的改装方案,小鹏Robotaxi采用前装量产架构,车端算力高达3000 TOPS,完全依托纯视觉系统,不使用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
在设计层面,它甚至加入了“表情”—遮阳板可显示动态提示,与行人互动。而高德地图成为首个生态合作伙伴,双方将共建全球Robotaxi服务网络则让无人驾驶从概念驶向街头。
除上述之外,最引人关注的具身智能载体,莫过于那台引发热议的全新一代IRON人形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从外形到骨骼再到肌肉,几乎是人类形态的复刻。例如仿生脊椎让它能自然弯腰,晶格肌肉赋予弹性触感,1:1人手尺寸与22个自由度让动作极其细腻。更重要的是,它搭载了三颗图灵AI芯片、总算力2250 TOPS,并首次加载了小鹏自研的VLA+VLT+VLM三大模型系统(相当于拥有“大小脑”协同能力),可自主理解、思考、行走和交互。
至于能源方面,IRON行业首发使用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0%、重量降低30%,并具备300G冲击、250℃耐热的极限安全性能。这让其能在更长时间、更复杂场景中稳定运行。小鹏计划于2026年底实现IRON的规模量产,首批将进入展厅导览、工业巡检等商业化场景,并与宝钢股份共建生态合作项目。
更让业内惊喜的是,除了地面上的汽车与机器人,小鹏还把“具身智能”延伸到了天空。
例如旗下汇天团队同步发布了两款飞行产品—面向个人的“陆地航母”和面向多乘客的全倾转混电飞行汽车A868。前者全球订单已突破7000台,即将量产交付;后者采用自研混电内核与全倾转构型,航程可达500公里、最高时速360公里/小时,目前正处于飞行验证阶段,量产工厂也已正式投产,成为全球首个现代化流水线飞行汽车制造基地,标志着中国在低空出行领域迈入规模化量产的新阶段。
从地面到天空,从驾驶舱到机器人肢体,小鹏在用一条“具身化”的技术链条,把AI真正带入现实世界,即让算法理解世界、让机器触碰世界、让出行进入三维空间。
异曲同工,中国版特斯拉的小鹏未来可期
除了上述引人注目的AI“涌现”的技术和成果外,小鹏汽车此次科技日,明确将公司定位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核心战略聚焦于“物理AI”,即让AI通过汽车、机器人等具身载体,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真正改变出行方式和日常生活。而这与特斯拉的愿景和发展路径,展现出高度的相似性。例如两家公司都相信“AI是核心”,都在构建以大模型为基础、以汽车和机器人为载体的具身智能体系。
但又与特斯拉不同,小鹏选择了“全栈自研”的路线,芯片、算力、模型、整车和机器人全部自主开发;特斯拉强调软件领先与成本控制,而小鹏则通过软硬协同和跨域技术复用,实现了更快的工程化落地。
更重要的是,小鹏在生态构建上走出了一条更开放的路径。例如大众成为VLA与图灵AI芯片的首发伙伴;高德加入Robotaxi生态;宝钢让IRON进入工业现场。这些均表明,小鹏是技术、商业与生态三线并进,其“物理AI”更接近现实世界的应用闭环。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体系化创新,是典型的“中国式加速度”,既有硬件制造的工程能力,也有软件和算法的创新力。而小鹏从汽车公司转型为“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既是在致敬特斯拉,更是在寻找属于中国的独特技术之路。
写在最后:综上,我们看到,从中国版的特斯拉,到如今以“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全新定位以及诸多AI涌现的成果,小鹏汽车正在以其全栈自研体系和高密度的技术创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且兼具中国特色的“具身智能”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