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机器人争霸谁领跑?何小鹏机器人与特斯拉Optimus的竞争之路

财经观察10:58

2025年11月6日,在小鹏科技日上,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详解了旗下新一代仿生机器人“IRON”的最新研发进展,并现场通过剪开其腿部覆盖件的方式,公开展示内部机械结构,以回应“藏真人”的质疑。

何小鹏透露,小鹏目标在2026年底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的规模量产。

与此同时,特斯拉则通过其“数据收集操作员”团队,以高强度、重复性的方式对Optimus机器人进行动作训练,以教会其完成人类的各种动作。

两家科技公司的上升,确实可能加速技术的迭代和成本的下降。业内分析指出,量产是唯一能将人形机器人整机成本从六位数美元显著降低的手段。

在商业化探索上,小鹏IRON机器人已接入自家工厂产线进行螺丝装配等作业,并与宝钢达成合作探索工业巡检场景;特斯拉Optimus则优先聚焦于仓储物流领域。这些务实的场景探索,有助于机器人的早日落地。

个股解析:技术路径与商业化策略的差异。两家公司的核心体现在不同的技术路径与商业化策略上。

小鹏IRON:更注重拟人化与精细度,其身体拥有82个自由度,手部自由度达到22个,使其灵活度接近人类。它首次在机器人上应用了全固态电池,并搭载了自研的图灵AI芯片,算力达2250TOPS,以支持其“大脑”的运转。

特斯拉Optimus:其训练方式极具特色,依赖名为“数据收集操作员”的员工团队,佩戴多摄像头头盔和传感器,日复一日地重复执行如擦拭、举起、行走等基本动作,以收集数据来“教会”机器人。埃隆·马斯克对其寄予厚望,曾在财报会上称其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产品”,并设想了年产百万台乃至数千万台的宏伟目标。

行业格局:双雄引领下的赛道扩容。头部企业的积极布局正在激活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业内普遍将2026年视为人形机器人潜在的量产交付元年。除了小鹏和特斯拉,全球范围内如Figure、Apptronik等公司也计划在2026年左右开始扩大产能或进行商业化单元制造。然而,量产面临着一致性控制等严峻挑战,对零部件的电机、驱动器误差控制要求极高。

结语:竞争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小鹏机器人与特斯拉Optimus的并行发展,为具身智能的未来提供了不同的技术视角和商业化路径。短期看,小鹏计划在2026年底实现规模量产,而特斯拉则致力于提升Optimus的“人类化”动作能力并规划了宏大的生产蓝图。长期而言,头部企业的这种竞争与探索,将共同加速技术突破与应用场景的挖掘。随着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人形机器人有望从实验室和特定工厂环节,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举报

评论

empty
暂无评论
 
 
 
 

热议股票

 
 
 
 
 

7x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