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十四年蛰伏,蒙牛集齐“牧业双翼”,欲破伊利铁壁

纵横乳业11-06

当从乳业无名小卒到超越伊利登顶行业第一,蒙牛仅用了8年;但随后14年的行业竞争中,它经历了被反超、沉浮挣扎的漫长岁月。如今,蒙牛再次整合牧业板块,它的每一步布局都牵动着乳业的神经。蒙牛能否借当前的行业周期拐点实现“东山再起”?这是摆在其新任掌门人面前的关键命题。

01

从“乳业新兵”到“行业冠军

1999年,蒙牛从伊利的“阴影”下起步,当时它只是行业千名之外的无名小卒,而伊利早已是乳业龙头。然而,蒙牛仅用8年时间就完成了对伊利的超越,成为行业冠军。这一奇迹的达成并非偶然,而是蒙牛在营销、产品和供应链管理上的多维突破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营销方面,蒙牛堪称教科书级的典范。2003年,它以“航天员专用奶”身份绑定国家荣耀,用“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这一广告语迅速传遍全国,带动当年销售额从16.7亿飙升至40.7亿。两年后,蒙牛又冠名《超级女声》,通过粉丝经济将酸酸乳的年销售额从8亿推升至30亿,直接奠定了品牌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地位。此外,它还以“央视标王”的身份占据舆论制高点,迅速渗透三四线市场。

产品层面,蒙牛的“高端化”与“大单品”战略同样功不可没。2005年推出的特仑苏,凭借“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的差异化定位切入高端市场,单价较普通牛奶高出50%,并迅速成为利润增长引擎。随后,蒙牛围绕特仑苏构建高端产品线,同时推出纯甄常温酸奶、未来星儿童奶,形成“高端树形象、中端走量”的组合策略。2007年,蒙牛液态奶收入占比达89.8%,市占率高达40.7%,超出伊利近6个百分点。

供应链端,蒙牛掀起了一场供应链革命。它在内蒙古建设亚洲最大单体牧场,并引入国际领先的TMR全混合日粮技术,将单产水平提升至行业均值的1.6倍。2006年,蒙牛日收奶量突破1万吨,成为全国最大奶源收购商。此外,它参股 现代牧业 、圣牧高科等上游企业,通过股权绑定锁定低价奶源,不仅解决了产能瓶颈,还为高端产品提供了品质保障。

02

被反超的14年

然而,蒙牛的冠军宝座并未坐稳。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尽管蒙牛和伊利均受到重创,但蒙牛的亏损仅为9.5亿,远低于伊利的17亿。这得益于蒙牛在厂商渠道风险承担方式上的决策优势。然而,伊利在品牌建设上迅速发力,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唯一乳制品赞助商,2010年又成为世博会唯一乳制品高级赞助商,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从2009年起,蒙牛的增速开始落后,2011年伊利的营收重新超过蒙牛,重回行业第一。

此后,蒙牛进入了长达14年的沉浮期。一方面,伊利凭借先发优势和稳健的管理,在高端产品布局和渠道渗透上表现强势;另一方面,蒙牛虽然在产品创新和国际化上有所斩获,但君乐宝的单飞以及奶粉业务的行业下行压力,进一步拉大了与伊利的差距。

03

牧业整合,能否“东山再起”?

如今,蒙牛再次迈出关键一步。近期,现代牧业宣布拟控股 中国圣牧 ,这是继奶粉、奶酪板块之后,蒙牛在牧业板块的又一次重要整合。整合后,现代牧业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总投票权将超过30%,双方在奶牛存栏量、原奶产量等方面将形成显著规模优势。更关键的是,通过整合,蒙牛将进一步降低原奶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并在特色奶比例上实现突破。

从行业周期来看,当前奶价经过4年的下行后已出现止跌企稳信号,供需关系正在向平衡点靠拢。据 国盛证券 研报,9月奶价虽仍在成本线下方,但环比已显稳定,且奶牛存栏量累计去化达8%。在这一关键节点,蒙牛的牧业整合或将为其赢得更多战略主动权。乳业专家宋亮指出,蒙牛此番整合不仅是业务规模的叠加,更是其全面梳理供应链、调整资产结构的重要举措。

04

蒙牛的“复兴密码”能否解锁?

蒙牛的故事是乳业竞争的缩影,它的每一次崛起与挣扎都与行业周期、战略选择息息相关。展望未来,蒙牛能否再次超越伊利?从目前的整合动作和行业趋势看,它确实具备了“弯道超车”的潜力。但真正的关键在于,蒙牛如何将牧业整合的协同优势真正转化为成本和品质竞争力,它能否在产品创新上再次引领行业,尤其是在高端化、健康化趋势上抓住消费者,面对伊利等对手的强势竞争,蒙牛是否有更精准的渠道策略和品牌打法。

蒙牛的传奇仍在继续,乳业的未来充满变数。或许,检验蒙牛是否能再次改写行业格局的答案,就藏在它即将落下的每一步棋中。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举报

评论

empty
暂无评论
 
 
 
 

热议股票

 
 
 
 
 

7x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