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沉寂了小两年的光伏,伴随着“反内卷”的热搜,重新回到市场的视野,光伏行业的一些龙头股,甚至从7月的低点至今已经翻倍。那些曾经“深陷”其中,对光伏“不离不弃”的“家人”们,似乎终于看到了曙光!
为什么这么肯定?事情,还要从10月28日央视2套的《经济半小时》讲起——全国最权威的经济电视节目,具有风向标意义,可以说是“惜字如金”!这一天,节目再次将目光转向光伏话题,推出专题报道《破立之间: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实践 从卷价格到卷创新的光伏》,聚焦光伏产业“从卷价格到卷创新”。
《经济半小时》,
吹的什么风?
在这期《经济半小时》节目里,硅料龙头企业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表示,17家硅料企业已基本同意搭建联合体,预计于2025年内完成(搭建)。同时还表示“我跟TCL李东生董事长见面,我也跟隆基绿能的钟宝申总沟通。我们17家(龙头)企业基本上都签字了”。
虽然协鑫方面并未透露联合体的详情。但我们可以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测:除了上文提到的三家企业之外,大概率还包含硅料行业的龙头,以及整个行业各产业链的龙头,具体细节有待进一步确认!
此后的剧情,似乎正在按着市场预判的方向走:据SMM等消息,10月31日,协鑫、通威等11家多晶硅厂商的实控人齐聚上海,召开长达一整天的高层会议,结合此前栏目,此次很可能就是对“联合体”的细节进行最终确认。
应该说,这一进展确实有些“超预期”:据媒体报道,就在今年5月,有市场传言称,六家硅料龙头企业计划联合收并购其他企业的产能,并将减产挺价。但当时只是虚实难辨的传言而已,很多细节都有待进一步澄清,市场也是质疑声不断!
如今半年时间过去,2025年也已进入倒计时,朱总能在这个时间点发表言论,又是在《经济半小时》这样的平台,果然,事情很可能已经起了大变化,也从侧面证实了高层“反内卷”意志的坚定。
硅料乃至整个光伏行业,确实已经到了变局的关键点。就在这期《经济半小时》节目上,朱董事长进一步表示“当前光伏组件价格已低至0.63元/瓦,意味着每瓦企业要亏损0.2元”。
既然亏本为什么还销售呢?朱董事长面对镜头解释称“近年来各行各业的企业纷纷跨界布局光伏,这些不以光伏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用自身其他产业赚到的钱来补贴光伏业务”。
经济半小时给出的数据,印证了其发言:截至2025年9月,我国国内光伏相关企业数量达20.03万家,相较于2015年增长了7.4倍。其中仅2021年便新增了4.01万家,平均每个月新增3000多家。
其实笔者认为,朱董事长的话讲得还算比较委婉客气的:实际上近年来,不止一家两家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在主业陷入泥潭,根本不赚钱甚至亏钱的基础上,将手“伸长”到光伏领域。摊子铺的太大,究竟意欲何为,恐怕只有企业自己知道!
根据传统经验来看,在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之时,应会有许多企业破产倒闭。但在光伏行业却并未出现这一现象。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此前 7 月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自 2024 年以来,有超40家企业公告退市、破产或兼并重组。相较前文所述的 20万余家企业数量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企业不能正常出清,优胜劣汰,在强大的亏损压力下,能否守住质量“初心”,确实要打个很大的问号。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数据显示,2019-2025年,光伏组件整体合格率已由100%断崖式跌至62.9%,超三分之一的光伏组件不合格。
对此钟宝申在节目里指出,最近两年光伏组件产品质量抽测的合格率显著低于前几年,说明有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出现了偷工减料的行为。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低于成本价销售,质量下滑几乎是必然!
“反内卷”已成共识,无休止的竞争也非长久之计。在节目中,绿色能源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元电话中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国家层面,对企业规模、技术门槛设置一些条件能够淘汰落后产能或经营不善的企业;二是行业企业更加注重技术的研发,不要卷价格,要卷技术。
说实话,这两点建议已经是光伏行业的“老生常谈”了,问题在于,在当前行业已经一只脚跨出ICU大门的情况下,如何巩固扩大目前来之不易的战果,又如何平衡市场各方参与者的诉求?
至暗已过,否极泰来?
“天助自助者”,硅料平台进展的“出人意料”,本质上和行业的“空气”变化有莫大关系。今年7月份多晶硅的那一波“暴力拉升”,想必很多投资者都记忆犹新。
从那个时候开始,多晶硅的价格,似乎走出了此前的阴影。以期货为例,主连合约已经从7月低点的31000元/吨,一路拉升到近期的53000元/吨,短短四个月,涨幅约70%!但和巅峰时期20万元/吨的现货比,依旧差得很远。
四个月多晶硅大涨70%
图片来源:东财网
这一轮多晶硅的大涨并企稳,首先是决策层宏观调控的决心,以及头部硅料企业响应政策,一致将报价大幅上调至综合成本线之上。此外,硅料之前“卖一吨亏一吨”的现实,抑制了企业的开工率。据广发期货,今年7月多晶硅产业企业开工率较低,约为40%。一旦库存消耗至一个临界点,多晶硅涨价便在所难免。
“宜将剩勇追穷寇”,今年季度以来,一些头部硅料企业开启了减产之路,以此调控硅料价格。就连绝对的霸主,2024硅料年产超过90万吨的通威股份,也在“官宣”减产!
在11月3日的电话会议上,公司表示,进入冬季枯水期后,公司西南地区项目用电价格将环比提升。受此影响,同时考虑到进一步维护多晶硅市场稳定运行,促进光伏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公司将根据总体生产经营计划对部分项目开展检修维护工作,阶段性有序减产控产。
早在去年12月,通威股份就在枯水期安排旗下云南保山、乐山等地的4家高纯晶硅生产公司进行检修减产,以应对行业供需失衡。
除了通威股份在三季报中明确官宣减产外,近一年里,其它多晶硅巨头或多或少也提到了减产。例如,大全能源2月份在与投资者交流中表示,计划2025年全年保持相对较低的开工率,直至行业出现拐点;去年12月也曾参与自律性减产。而此次《经济半小时》镜头对准的协鑫集团,去年12月曾表态支持行业自律,协同减产。
业绩回暖,曙光初现
前一段出炉的各大硅料巨头三季报则表明,硅料的至暗时刻,可能真的过去了。
通威股份为例,2025年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3.1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亏损8.44亿元,今年一季度亏损25.93亿元、二季度亏损23.62亿元,第三季度亏损额收窄至3.15亿元,环比明显改善。而公司方面表示,通威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三季度多晶硅价格回升,叠加要素成本环比下降,公司多晶硅业务已在第三季度实现盈利。
多晶硅扭亏为盈的,不止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第三季度开始盈利,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73亿元,同比增加24.75%;实现归母净利润7347.9万元,结束了自2024年第二季度以来的连续亏损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价格上涨带动了第三季度的硅料销量。以大全能源为例,虽然2025年前三季度整体销量同比2024年下滑36.4%,但公司第三季度销量环比显著增长,一至三季度的销量分别为28008吨、18126吨和42406吨。公司多晶硅产品产销率达到138%,资产运营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双良节能第三季度也实现了盈利,公司单季营业收入达16.88亿元,同比减少49.86%;归母净利润为5317.79万元,同比增长164.75%。
至于港股上市的协鑫科技,虽然暂时没有公布正式三季报,但据此前自愿财报显示,三季度光伏材料业务录得利润约9.6亿元,与去年同期18.1亿元的亏损形成巨大反差,虽然期内包括包含出售一家联营公司税后收益约6.4亿元,但即使扣除此项,仍有3.2亿元的盈利!
和盈利相比,协鑫科技近期密集筹资更让人关注。较大的一笔是:9月16日,该司宣布与投资机构无极资本(Infini Capital)达成战略融资协议,通过定向增发方式配售约47.36亿股,募集54.46亿港元(约合50亿元人民币)。根据该司公告,募资除了用于主营业务,还将为供给侧改革做储备,推进行业结构性调整。
这个时间点募资,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一旦“联合体”真的建立,首先需要的必然是大量的钱用于收储。而协鑫此次募资,显著增强了自身的资金实力,会不会为参与乃至主导接下来的行业整合铺路?一切尽在等待揭晓!
尽管回暖迹象显著,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硅料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依然没有本质上改变!
据中信建投统计,2022年至2024年,中国光伏硅料产业合计新增产能234万吨,到2024年年底累计总产能306.5万吨。预计到2025年年底,光伏硅料累计产能将达到333.8万吨。目前终端需求为120万—150万吨左右,过剩产能在200万吨左右。
尾声
相比单纯的减产,市场更关注的是,传说中的多晶硅“联合体”能否真正落地、如何运作。这不仅关乎企业间的利益再分配,更决定着整个行业的未来走向。可以肯定的是,在“反内卷”的旗帜下,行业的恶性竞争有望得到遏制,健康发展的曙光已经显现。多晶硅,这一次或许真的“又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