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大摩力挺苹果机器人后来居上:这是与特斯拉的Optimus的错位竞争

智通财经网11-07 22:01

机器人领域远远落后特斯拉苹果,到底有没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在这一点上,大摩是看好苹果的。

11月6日,大摩发布深度研究报告,聚焦苹果机器人业务。

大摩认为,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重塑物理世界,苹果有望凭借垂直整合生态、23亿+设备安装基数,及被低估的机器人技术积累,成为实体AI领域的领军者。

该业务作为全新增长机遇,可能贡献苹果当前股价的10%-25%,保守预估2040年,苹果机器人业务营收可达1330亿美元(约占当前营收的32%),最高潜力达2930亿美元。

报告给予苹果“增持”评级,目标价305美元,核心看好其在人形机器人、家用机器人等领域的长期布局。

Part.01

重新定义机器人的 身份标签

1. 具身智能:下一个平台革命

大摩报告跳出传统“机器人=机械工具”的认知,将苹果布局的核心定义为 “具身智能”—— 即AI从数字屏幕走进三维物理世界,成为能感知、行动、交互的 “实体智能体”。

这一提法将机器人技术提升至 “平台级变革”高度,类比移动互联网对行业的重塑,暗示苹果的目标不是制造单一设备,而是搭建全新人机交互生态。

更具想象力的是,报告预测这一市场2050年规模可达5万亿美元,最终甚至可能超越30万亿美元的全球劳动力市场,将机器人赛道与“重构生产力”深度绑定。

2. 苹果的新角色:人形机器人集成商

不同于特斯拉聚焦人形机器人硬件本身,报告赋予苹果“集成商”的独特定位:依托23亿+设备生态、硬件-软件-服务垂直整合能力,将现有技术积淀转化为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定位打破了“机器人企业必须从零研发”的思维定式,强调苹果的优势在于 “融合复用”——比如用iPhone的视觉数据训练机器人“看”,用Apple Watch 的传感器技术帮机器人“感知”,用HomeKit生态让机器人“融入家庭”,最终形成“别人造不出的生态型机器人”。

Part.02

颠覆认知的 机器人新物种

1. 2027年爆款预判:会社交的桌面虚拟伴侣

报告披露的首款产品彻底告别传统机器人的“工业感”,将 2027年推出的桌面机器人定义为 “虚拟伴侣”,代号J595。

这款设备颠覆之处在于:

形态灵动:像 “带机械臂的 iPad”,7 英寸屏幕可 360 度旋转、前后伸缩,能主动追踪用户面部保持 “眼神接触”,仿佛有 “生命感”

交互革命:iPhone 可化身 “操纵杆” 远程控制,视频通话时能自动转向发言者,甚至能插话加入家庭讨论 —— 比如朋友聊晚餐计划时,主动推荐餐厅和食谱

情感连接:内置的新一代 Siri 有视觉形象,能记住对话上下文、识别用户情绪,从 “语音助手” 升级为 “能共情的伙伴”

2. 机器人全家桶:从桌面到工厂全场景覆盖

苹果的布局并非单一产品冲刺,而是构建了梯度分明的“机器人矩阵”:短期(2026-2027年)推智能家居控制面板和桌面机器人;中期探索类似亚马逊 Astro的移动机器人、工厂用大型机械臂;长期瞄准人形机器人量产。

这种“全家桶”思路延续了苹果生态逻辑 —— 比如家用摄像头能联动机器人实现 “人走灯灭” 的自动化场景,工业机械臂可复用消费级产品的电机技术,形成 “消费端反哺产业端” 的独特路径。

Part.03

苹果机器人的隐形护城河

1. “遗产技术复用”

报告揭示了苹果机器人的“技术密码”:并非从零起步,而是深度复用过往项目的积淀。

比如Project Titan 自动驾驶项目积累的计算机视觉、传感器融合技术,直接成为机器人“感知世界” 的基础;回收机器人 Daisy 的机械臂控制经验,为消费级机器人的动作精度提供支撑。这种 “旧技术新用” 的逻辑,让苹果绕开了机器人行业 “研发周期长、试错成本高” 的陷阱,也形成了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壁垒。

2. 数据优势:23 亿设备撑起 “机器人训练库”

不同于其他企业依赖实验室数据,苹果的机器人训练建立在真实用户生态之上:14亿iPhone用户的拍照、定位数据,Vision Pro采集的空间感知信息,甚至新发布的 “全球最大人体操作数据集 EgoDex”,都在为机器人的 “视觉 - 语言 - 动作(VLA)模型” 提供养料。

更巧妙的是,Vision Pro 还能为机器人构建 “数字孪生训练场”—— 在虚拟空间模拟千种家庭场景,让机器人出厂前就 “见过” 各种生活状况,比如识别地上的宠物、避开散落的玩具。

3. 隐私优先:端侧AI让机器人 “守口如瓶”

苹果将“隐私基因”植入机器人技术,提出“端侧处理+私有云”的独特方案:绝大多数 AI 任务在机器人本地完成,用户对话、家庭场景等数据无需上传云端。

即便需强算力支持,加密数据也仅在苹果专属服务器处理,且 “用完即删”。这一设计直击用户对 “家庭机器人偷窥隐私” 的顾虑,让 “把机器人请进卧室” 从担忧变成可能,也成为区别于竞品的关键卖点。

Part.04

机器人如何重构生活与商业?

1. 家庭场景

报告描绘的未来家庭中,苹果机器人不再是 “帮你递东西的机器”,而是深度参与生活的 “伙伴式存在”。

早晨用空间音频播报日程,中午根据冰箱食材推荐食谱并同步到 iPhone,晚上陪独居老人视频通话,甚至通过动作和表情提供情感陪伴。

更具吸引力的是 “生态协同”—— 机器人的提醒同步到 Apple Watch,iPhone 上的电影可无缝转移到机器人屏幕,形成 “设备围绕人转” 的智能闭环。

2. 商业价值

报告用具体数据勾勒出机器人业务的潜力:基准情景下,2040年苹果机器人营收达1330亿美元(相当于当前营收的32%),乐观情景下逼近2930亿美元,媲美现在 iPhone 的规模。

更新颖的是 “价值拆分” 逻辑:收入不仅来自硬件销售,还包括 AI 订阅服务、AppleCare + 售后、甚至 VLA 模型授权给其他厂商 —— 延续了苹果 “硬件引流、服务变现” 的成功模式。

对投资者而言,这部分业务可能贡献当前股价的 10%-25%,成为继 iPhone、服务后的第三增长曲线。

3. 市场渗透

不同于“人形机器人很快取代人类”的夸张预测,报告给出了更接地气的路径:2040年美国家庭人形机器人普及率达1.65%,累计160万台进入家庭,初期售价从3万美元逐步下降,让普通用户可负担。

这种“慢渗透”的预判,既承认技术落地的复杂性,也暗示苹果会先通过桌面机器人等低价产品培养用户习惯,再推动高端产品普及,符合其 “教育市场再收割” 的一贯策略。

Part.05

竞争视角:苹果的 “降维打击” 策略

报告指出,苹果并未陷入与特斯拉Optimus的 “人形机器人参数竞赛”,而是选择 “开辟新战场”。

特斯拉聚焦工业场景的重型机器人,苹果则从家庭 “虚拟伴侣” 切入,用情感交互和生态粘性构建壁垒。这种策略被解读为 “降维打击”

不跟对手在同一维度比机械性能,而是用 “硬件+AI+ 生态” 的闭环重新定义用户需求,就像当年用iPhone超越功能机、用 iPad 开创平板市场一样。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举报

评论

empty
暂无评论
 
 
 
 

热议股票

 
 
 
 
 

7x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