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首页
集团介绍
社区
资讯
行情
学堂
TigerAI
登录
注册
MWD
IP属地:北京
+关注
帖子 · 112
帖子 · 112
关注 · 0
关注 · 0
粉丝 · 0
粉丝 · 0
MWD
MWD
·
10-28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
稳定币公链:下一代加密支付网络的竞争与机遇
稳定币已经成为加密金融体系中最核心的资产类别之一。以 USDT 与 USDC 为代表的美元稳定币,总市值已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不仅在二级市场交易中充当了最主要的结算与报价资产,更逐渐渗透到跨境支付、链上金融、企业资金管理等更广泛的场景中。
稳定币公链:下一代加密支付网络的竞争与机遇
看
96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MWD
MWD
·
10-28
[抠鼻] [抠鼻] [抠鼻] [爱你] [抠鼻] [爱你] [抠鼻] [爱你] [爱你] [爱你] [爱你]
稳定币公链:下一代加密支付网络的竞争与机遇
稳定币已经成为加密金融体系中最核心的资产类别之一。以 USDT 与 USDC 为代表的美元稳定币,总市值已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不仅在二级市场交易中充当了最主要的结算与报价资产,更逐渐渗透到跨境支付、链上金融、企业资金管理等更广泛的场景中。
稳定币公链:下一代加密支付网络的竞争与机遇
看
122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MWD
MWD
·
2023-01-30
仅一个月时间再来看看评论,挺有意思的,有种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赶脚
@MWD:
$特斯拉(TSLA)$ 这样跌有点不正常,特斯拉的基本面没有变哈 ,只是最近负面的消息太多了,虽然大盘整体向下趋势,政策经济面也不太友好,看吧,事出反常必有妖。
$特斯拉(TSLA)$ 这样跌有点不正常,特斯拉的基本面没有变哈 ,只是最近负面的消息太多了,虽然大盘整体向下趋势,政策经济面也不太友好,看吧,事出反常必有妖。
看
3,635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MWD
MWD
·
2022-12-28
$特斯拉(TSLA)$
这样跌有点不正常,特斯拉的基本面没有变哈 ,只是最近负面的消息太多了,虽然大盘整体向下趋势,政策经济面也不太友好,看吧,事出反常必有妖。
看
1.60万
回复
9
点赞
3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MWD
MWD
·
2022-10-24
调整刚开始//
@MWD
: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
美股的熊市开始了吗?什么位置是底,何时会结束?
@交易员Owen:
本文只分享一些数据和我对数据的看法,我的结论并非就准确,大家见仁见智做个参考。 首先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处在美股罕见的熊市之中,这点毫无疑问。 市场的走势其实很有规律,当大多数人觉得这次美股暴跌来的猝不及防的时候,我们放眼到价格运行的大周期环境下就会发现,这只是美股例行调整中必不可少的一次,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天行有常。 你可以把暴跌归因到通胀的飞涨失控,也可以归因为美联储的加息缩表,也可以归因到乌俄战争,但归根结底是,美股的调整时间到了: 从标普月线的买卖强弱指标RSI和STO来看,每7年就会出现一次调整周期,而这次的买卖强弱指标的调整幅度甚至高于2020年年初那次天灾造成的大崩盘。 但从美股的调整幅度上讲,这次周期性的调整要远远小于2020年的那次股灾,看看纳指的调整,从顶部已经回落了20%,相比Y情元年那次崩盘还差将近10个百分点。 MSCI全球股市指数也下跌了20个百分点,RIS指数来到了超跌区间里。但相比2020年RIS的跌幅,这个位置向下可能还有空间。 以2020年的那次崩盘作为参照并不是说股指的跌幅会重演当初的崩盘,而是说在RSI和STO两个指标的调整空间和时间上,应该会不亚于2年前的那次崩盘,但即便如此,RSI的调整幅度也很快就要到位了。 市场情绪极度悲观 但市场底部马上就要到来 现在对于美股来讲,应该就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间,我们相信,美股很可能会在短期出现一次反弹出逃的机会,但长期而言,熊市可能才刚刚开始,按照美股的运行规律,牛市的持续时间通常是熊市的五倍,按照这个规律来算,美股的这次调整预期可能放在5到6个月的时间会是合适的。 下跌的导火索大家都知道,乌俄战争导致的通胀爆发,逼迫美联储大幅加息,利率的抬升对美股高估值形成压力,同时通胀的失控也对经济利润的实体形成冲击。所以这次的大调整,并不能简单的和2015年那次利率抬升引发的回撤相提并论。 我们今天来一起
美股的熊市开始了吗?什么位置是底,何时会结束?
看
4,586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MWD
MWD
·
2022-05-14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
美股的熊市开始了吗?什么位置是底,何时会结束?
@交易员Owen:
本文只分享一些数据和我对数据的看法,我的结论并非就准确,大家见仁见智做个参考。 首先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处在美股罕见的熊市之中,这点毫无疑问。 市场的走势其实很有规律,当大多数人觉得这次美股暴跌来的猝不及防的时候,我们放眼到价格运行的大周期环境下就会发现,这只是美股例行调整中必不可少的一次,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天行有常。 你可以把暴跌归因到通胀的飞涨失控,也可以归因为美联储的加息缩表,也可以归因到乌俄战争,但归根结底是,美股的调整时间到了: 从标普月线的买卖强弱指标RSI和STO来看,每7年就会出现一次调整周期,而这次的买卖强弱指标的调整幅度甚至高于2020年年初那次天灾造成的大崩盘。 但从美股的调整幅度上讲,这次周期性的调整要远远小于2020年的那次股灾,看看纳指的调整,从顶部已经回落了20%,相比Y情元年那次崩盘还差将近10个百分点。 MSCI全球股市指数也下跌了20个百分点,RIS指数来到了超跌区间里。但相比2020年RIS的跌幅,这个位置向下可能还有空间。 以2020年的那次崩盘作为参照并不是说股指的跌幅会重演当初的崩盘,而是说在RSI和STO两个指标的调整空间和时间上,应该会不亚于2年前的那次崩盘,但即便如此,RSI的调整幅度也很快就要到位了。 市场情绪极度悲观 但市场底部马上就要到来 现在对于美股来讲,应该就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间,我们相信,美股很可能会在短期出现一次反弹出逃的机会,但长期而言,熊市可能才刚刚开始,按照美股的运行规律,牛市的持续时间通常是熊市的五倍,按照这个规律来算,美股的这次调整预期可能放在5到6个月的时间会是合适的。 下跌的导火索大家都知道,乌俄战争导致的通胀爆发,逼迫美联储大幅加息,利率的抬升对美股高估值形成压力,同时通胀的失控也对经济利润的实体形成冲击。所以这次的大调整,并不能简单的和2015年那次利率抬升引发的回撤相提并论。 我们今天来一起
美股的熊市开始了吗?什么位置是底,何时会结束?
看
4,418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MWD
MWD
·
2021-08-02
你是真够恶心的 ,
非常抱歉,此主贴已删除
看
3,852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MWD
MWD
·
2021-02-01
环比呢 ? 这种新闻真是垃圾,一点都没有参考性
蔚来股价盘前涨近3%,1月交付7225辆创历史新高
腾讯证券2月1日讯,蔚来股价周一盘前涨近3%,此前公布的2021年1月交付数据显示,蔚来1月共交付新车7225台,同比增长352.1%,连续第六个月创品牌单月交付数新高。智能电动旗舰SUV全新蔚来ES8交付1660台;智能电动全能SUV蔚来ES6交付2720台;智能电动轿跑SUV蔚来EC6交付2845台,再创新高。1月9日,蔚来发布了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智能电动旗舰轿车ET7及150kWh电池包。2021年1月内,蔚来新建换电站7座,并将在2月8日前再新建12座换电站,春节前全国将总计落成191座换电站。
蔚来股价盘前涨近3%,1月交付7225辆创历史新高
看
4,053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MWD
MWD
·
2020-12-14
$美团-W(03690)$
对美团应该是利好
看
4,025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MWD
MWD
·
2020-11-13
降降温,挺好,长期看好,目标120
看
3,893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加载更多
热议股票
{"i18n":{"language":"zh_CN"},"isCurrentUser":false,"userPageInfo":{"id":"3440149895560920","uuid":"3440149895560920","gmtCreate":1477055875053,"gmtModify":1610447042112,"name":"MWD","pinyin":"mwd","introduction":"","introductionEn":"","signature":"","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33b1db95dee7a993055dbdb2ca4120d","hat":null,"hatId":null,"hatName":null,"vip":1,"status":2,"fanSize":32,"headSize":246,"tweetSize":112,"questionSize":0,"limitLevel":900,"accountStatus":4,"level":{"id":3,"name":"书生虎","nameTw":"書生虎","represent":"努力向上","factor":"发布10条非转发主帖,其中5条获得他人回复或点赞","iconColor":"3C9E83","bgColor":"A2F1D9"},"themeCounts":5,"badgeCounts":0,"badges":[],"moderator":false,"superModerator":false,"manageSymbols":null,"badgeLevel":null,"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favoriteSize":84,"symbols":null,"coverImage":null,"realNameVerified":null,"userBadges":[{"badgeId":"02aa7f16703b4ce4ace6f1a7665789cc-2","templateUuid":"02aa7f16703b4ce4ace6f1a7665789cc","name":"知识探索家","description":"观看学堂课程满20节","big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63cc10a4789c3eaa019b225a55136cf9","small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b1f0cbf3ae1b0a4593ddb3434df74ce0","grayImgUrl":null,"redirectLinkEnabled":0,"redirectLink":null,"hasAllocated":1,"isWearing":0,"stamp":null,"stampPosition":0,"hasStamp":0,"allocationCount":1,"allocatedDate":"2025.02.28","exceedPercentage":null,"individualDisplayEnabled":0,"backgroundColor":null,"fontColor":null,"individualDisplaySort":0,"categoryType":2006},{"badgeId":"e50ce593bb40487ebfb542ca54f6a561-4","templateUuid":"e50ce593bb40487ebfb542ca54f6a561","name":"明星虎友","description":"加入老虎社区2000天","big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dddf24b906c7011de2617d4fb3f76987","small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53d58ad32c97254c6f74db8b97e6ec49","gray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6304700d92ad91c7a33e2e92ec32ecc1","redirectLinkEnabled":0,"redirectLink":null,"hasAllocated":1,"isWearing":0,"stamp":null,"stampPosition":0,"hasStamp":0,"allocationCount":1,"allocatedDate":"2022.04.14","exceedPercentage":null,"individualDisplayEnabled":0,"backgroundColor":null,"fontColor":null,"individualDisplaySort":0,"categoryType":1001},{"badgeId":"228c86a078844d74991fff2b7ab2428d-3","templateUuid":"228c86a078844d74991fff2b7ab2428d","name":"投资合伙人虎","description":"证券账户累计交易金额达到100万美元","big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fbeac6bb240db7da8b972e5183d050ba","small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436cdf80292b99f0a992e78750ac4e3a","gray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506a259a7b456f037592c3b23c779599","redirectLinkEnabled":0,"redirectLink":null,"hasAllocated":1,"isWearing":0,"stamp":null,"stampPosition":0,"hasStamp":0,"allocationCount":1,"allocatedDate":"2021.12.24","exceedPercentage":"93.56%","individualDisplayEnabled":0,"backgroundColor":null,"fontColor":null,"individualDisplaySort":0,"categoryType":1101},{"badgeId":"976c19eed35f4cd78f17501c2e99ef37-1","templateUuid":"976c19eed35f4cd78f17501c2e99ef37","name":"博闻投资者","description":"累计交易超过10只正股","big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e74cc24115c4fbae6154ec1b1041bf47","small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d48265cbfd97c57f9048db29f22227b0","gray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76c6d6898b073c77e1c537ebe9ac1c57","redirectLinkEnabled":0,"redirectLink":null,"hasAllocated":1,"isWearing":0,"stamp":null,"stampPosition":0,"hasStamp":0,"allocationCount":1,"allocatedDate":"2021.12.21","exceedPercentage":null,"individualDisplayEnabled":0,"backgroundColor":null,"fontColor":null,"individualDisplaySort":0,"categoryType":1102},{"badgeId":"518b5610c3e8410da5cfad115e4b0f5a-1","templateUuid":"518b5610c3e8410da5cfad115e4b0f5a","name":"实盘交易者","description":"完成一笔实盘交易","big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2e08a1cc2087a1de93402c2c290fa65b","small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4504a6397ce1137932d56e5f4ce27166","gray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4b22c79415b4cd6e3d8ebc4a0fa32604","redirectLinkEnabled":0,"redirectLink":null,"hasAllocated":1,"isWearing":0,"stamp":null,"stampPosition":0,"hasStamp":0,"allocationCount":1,"allocatedDate":"2021.12.21","exceedPercentage":null,"individualDisplayEnabled":0,"backgroundColor":null,"fontColor":null,"individualDisplaySort":0,"categoryType":1100},{"badgeId":"35ec162348d5460f88c959321e554969-3","templateUuid":"35ec162348d5460f88c959321e554969","name":"传说交易员","description":"证券或期货账户累计交易次数达到300次","big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656db16598a0b8f21429e10d6c1cb033","small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03f10910d4dd9234f9b5702a3342193a","gray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0c767e35268feb729d50d3fa9a386c5a","redirectLinkEnabled":0,"redirectLink":null,"hasAllocated":1,"isWearing":0,"stamp":null,"stampPosition":0,"hasStamp":0,"allocationCount":1,"allocatedDate":"2021.12.21","exceedPercentage":"93.94%","individualDisplayEnabled":0,"backgroundColor":null,"fontColor":null,"individualDisplaySort":0,"categoryType":1100}],"userBadgeCount":6,"currentWearingBadge":null,"individualDisplayBadges":null,"crmLevel":1,"crmLevelSwitch":0,"location":"北京","starInvestorFollowerNum":0,"starInvestorFlag":false,"starInvestorOrderShareNum":0,"subscribeStarInvestorNum":3,"ror":null,"winRationPercentage":null,"showRor":false,"investmentPhilosophy":null,"starInvestorSubscribeFlag":false},"page":1,"watchlist":null,"tweetList":[{"id":494024786252616,"gmtCreate":1761632451621,"gmtModify":1761632453833,"author":{"id":"3440149895560920","authorId":"3440149895560920","name":"MWD","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33b1db95dee7a993055dbdb2ca4120d","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40149895560920","authorIdStr":"3440149895560920"},"themes":[],"htmlText":"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listText":"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text":"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94024786252616","repostId":"2577415598","repostType":2,"repost":{"id":"2577415598","kind":"highlight","weMediaInfo":{"introduction":"链捕手ChainCatcher 成立于 2018 年,是一家领先的中文 Web3 媒体及数据服务商。","home_visible":1,"media_name":"链捕手","id":"1041503808","head_image":"https://community-static.tradeup.com/news/64f0784cc29a0d0070f6e968ef6ec7f5"},"pubTimestamp":1761292736,"share":"https://www.laohu8.com/m/news/2577415598?lang=&edition=full","pubTime":"2025-10-24 15:58","market":"sh","language":"zh","title":"稳定币公链:下一代加密支付网络的竞争与机遇","url":"https://stock-news.laohu8.com/highlight/detail?id=2577415598","media":"链捕手","summary":" 稳定币已经成为加密金融体系中最核心的资产类别之一。以 USDT 与 USDC 为代表的美元稳定币,总市值已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不仅在二级市场交易中充当了最主要的结算与报价资产,更逐渐渗透到跨境支付、链上金融、企业资金管理等更广泛的场景中。 ","content":"<html><body><p dir=\"ltr\"><em><span>CoinW研究院</span><span> </span></em></p>\n<h3 dir=\"ltr\"><span>目录</span></h3>\n<p dir=\"ltr\"><span>前言</span></p>\n<p dir=\"ltr\"><span>1. 什么是稳定币公链</span></p>\n<p dir=\"ltr\"><span>1.1 稳定币公链的提出动因</span></p>\n<p dir=\"ltr\"><span>1.2 稳定币在公链上的价值分配</span></p>\n<p dir=\"ltr\"><span>1.3 稳定币公链的概念</span></p>\n<p dir=\"ltr\"><span>1.4 稳定币公链 vs 传统公链</span></p>\n<p dir=\"ltr\"><span>2. 典型项目</span></p>\n<p dir=\"ltr\"><span>2.1 Plasma</span></p>\n<p dir=\"ltr\"><span>2.2 Stable</span></p>\n<p dir=\"ltr\"><span>2.3 Arc(<a href=\"https://laohu8.com/S/CRCL\">Circle</a>)</span></p>\n<p dir=\"ltr\"><span>2.4 Tempo(Stripe)</span></p>\n<p dir=\"ltr\"><span>3.稳定币公链的经济模型与生态设计</span></p>\n<p dir=\"ltr\"><span>4.支付体系演进与稳定币公链分析</span></p>\n<p dir=\"ltr\"><span>5.监管与合规对稳定币公链的影响</span></p>\n<p dir=\"ltr\"><span>6.竞争格局与发展推演</span></p>\n<p dir=\"ltr\"><span>6.1 稳定币公链赛道现状</span></p>\n<p dir=\"ltr\"><span>6.2 Tether、Circle与支付巨头的链上博弈</span></p>\n<p dir=\"ltr\"><span>6.3 稳定币公链与传统公链的竞争格局</span></p>\n<p dir=\"ltr\"><span>6.4 发展推演</span></p>\n<p dir=\"ltr\"><span>7.挑战与展望</span></p>\n<p dir=\"ltr\"><span>参考</span></p>\n<h3 dir=\"ltr\"><span>前言 </span></h3>\n<p dir=\"ltr\"><span>近年来,稳定币已经成为加密金融体系中最核心的资产类别之一。以 USDT 与 USDC 为代表的美元稳定币,总市值已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不仅在二级市场交易中充当了最主要的结算与报价资产,更逐渐渗透到跨境支付、链上金融、企业资金管理等更广泛的场景中。加上近年来稳定币相关政策的出台,稳定币的重要性将在未来进一步放大。 </span></p>\n<p dir=\"ltr\"><span>因此,稳定币不仅是Web3与传统金融之间的重要桥梁,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Web3未来的形态和发展方向。在公链竞争格局中,能够吸引并留住最多稳定币的链,通常也会形成最强的金融生态,从而在应用创新、资金流动和用户粘性方面占据先机。 </span></p>\n<p dir=\"ltr\"><span>然而放眼现有公链生态,稳定币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 DeFi 协议的抵押与结算,还是中心化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对,或是链上支付的流通媒介,稳定币都处于价值传输的核心环节。但当前主要承载稳定币的公链,如以太坊、TRON、<a href=\"https://laohu8.com/S/HSDT\">Solana</a> 等,最初的设计并非专门为稳定币而生,因此在性能、合规与生态匹配度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局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稳定币的成功要素并非复杂的金融设计,而在于简单、稳定、低成本、高性能且具备可扩展性与合规性的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在这样的背景下,稳定币公链这一赛道,承载着为稳定币量身定制基础设施的期待。它的目标是解决现有公链在成本、效率、合规性和生态绑定方面的不足,从而推动稳定币进入更大规模的应用。但与此同时,如何确保资产稳定性、流动性可持续性,以及在监管框架下构建真正可用的生态网络,是稳定币公链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稳定币公链正处于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 </span></p>\n<h3 dir=\"ltr\"><span>1. 什么是稳定币公链 </span></h3>\n<h4 dir=\"ltr\"><span>1.1 稳定币公链的提出动因 </span></h4>\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提出,源自多方面的实际需求与发展动因。目前主流稳定币依托的公链,如以太坊、TRON等,并非为稳定币量身定制。这种外部依赖带来了一些问题:高额Gas成本、交易性能瓶颈、跨链体验割裂,以及在合规监管上的不确定性。由此,设计专门针对稳定币的公链成为一种趋势,旨在打造一个更加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试图通过构建一体化的生态闭环,实现稳定币的发行、流通、结算和应用全部在同一条链上完成。这不仅提升了效率,也增强了生态的自洽性和安全性。金融机构和支付巨头的需求也在推动这一方向发展,它们希望有一条符合合规要求的链路,配套完善的身份体系和监管接口,以满足合规化运营的要求。 </span></p>\n<p dir=\"ltr\"><span>总体来看,稳定币公链的核心目标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提供稳定、低成本且高速的支付能力,解决现有公链在性能和费用上的痛点。第二,确保合规与可追溯性,以满足金融机构和支付巨头在监管环境下的使用需求。第三,具备可编程金融能力,使其能够在链上同时承载DeFi、RWA以及合规支付API等应用。凭借这些特征,稳定币公链有望成为连接加密金融与现实金融体系的重要桥梁。 </span></p>\n<h4 dir=\"ltr\"><span>1.2 稳定币在公链上的价值分配 </span></h4>\n<p dir=\"ltr\"><span>稳定币不仅是Web3生态的核心计价和结算工具,同时也在公链上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以USDT为例,其流通量最大的两条公链分别是Ethereum和TRON。根据数据统计,在以太坊上,过去一年因USDT交易产生的Gas费,折算为美元约有五千万到一亿。这部分手续费直接贡献了区块链验证者的收入,也间接形成了公链所在的生态价值。 </span></p>\n<p dir=\"ltr\"><span>同样,USDC的流通量在Ethereum上占比超过60%,以太坊上因USDC交易产生的Gas费全年累计超过五千万美元。这进一步说明,大型稳定币在主流公链上产生的链上经济活动巨大,其手续费收入对于所在公链和整个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 </span></p>\n<p dir=\"ltr\"><span>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手续费收入,USDT和USDC的发行方Tether和Circle却无法从中获利,所有手续费都流向了所在公链。因此,稳定币发行方想要构建自己的公链,不仅是要构建自己的生态闭环,更希望能拿回属于自己的流量和财富。 </span></p>\n<h4 dir=\"ltr\"><span>1.3 稳定币公链的概念 </span></h4>\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是指专门围绕稳定币的发行、流通与应用而设计的区块链网络。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通用公链,并非以承载所有类型的应用为目标,而是聚焦于稳定币这一类资产的高效流通与可持续运行。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稳定币公链主要呈现出两类发展路径: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稳定币驱动型链:由稳定币项目方或相关团队推动,以稳定币作为链上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例如 Plasma、Stable 等项目。它们的设计重点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 TPS,并为稳定币量身定制基础设施。 </span></p>\n</li>\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稳定币发行方主导链:由大型稳定币发行方或支付巨头主导建设,例如未来可能由支付巨头 Stripe 推出的链。这类链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整合合规框架、身份体系与支付接口,天然契合机构用户与跨境支付需求。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不同于通用公链的广覆盖,而是在稳定币这一关键资产上形成专注和深耕。 </span></p>\n<h4 dir=\"ltr\"><span>1.4 稳定币公链 vs 传统公链 </span></h4>\n<p dir=\"ltr\"><span>在现有的区块链生态中,以太坊、TRON、Solana 等通用公链,承载了稳定币的大部分流通与结算。但这些公链的设计目标是构建多资产、多应用的综合生态,稳定币只是其中的一种核心资产。因此,稳定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例如高昂的 Gas 费用、有限的TPS、跨链割裂以及合规适配上的不确定性。 </span></p>\n<p dir=\"ltr\"><span>相比于以太坊、TRON 等通用公链,稳定币公链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从底层就围绕稳定币的运行环境进行优化。首先,在成本方面,稳定币公链能够支持小额支付与高频交易,显著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其次,部分稳定币公链在设计上预留了身份验证与监管接口,天然契合<a href=\"https://laohu8.com/S/FISI\">金融机构</a>和支付公司对合规性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稳定币公链能够将发行、流通、结算与应用整合在同一条链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生态,从而减少跨链摩擦,提升整体效率与安全性。 </span></p>\n<p dir=\"ltr\"><span>这些特性决定了稳定币公链的潜在用户群体也十分明确。支付公司和金融机构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它们希望在合规环境下将稳定币接入支付与清算网络;稳定币发行方则能够借此减少对外部公链的依赖,掌握交易体验与合规主动权;而对于交易所和金融应用而言,稳定币公链则意味着更高效、成本更低的结算底层,帮助提升用户体验。 </span></p>\n<h3 dir=\"ltr\"><span>2. 典型项目 </span></h3>\n<h4 dir=\"ltr\"><span>2.1 Plasma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专为稳定币设计的Layer1基础设施</span><span> </span></strong></p>\n<p dir=\"ltr\"><span>Plasma是一条专为稳定币支付设计的Layer1区块链基础设施,其核心设计目标是实现稳定币转账的高效性与低成本。它与Tether/USDT生态深度绑定,在设计和资源上得到了 Tether 生态的官方支持与倾斜。 </span></p>\n<p dir=\"ltr\"><span>在功能层面,Plasma将USDT置于核心地位,支持零手续费的USDT转账并具备高吞吐量,以满足大规模支付与应用需求。这使其与以太坊、Tron 等传统公链形成明显区别:前者面向通用资产和多样化应用,后者专注于稳定币的高效流通与机构级支付场景。 </span></p>\n<p dir=\"ltr\"><span>在底层架构上,Plasma 作为一条独立运行的Layer1公链,拥有自主的共识与安全机制。其采用的 PlasmaBFT 共识机制是一种基于PoS权益证明与BFT拜占庭容错相结合的混合模型: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通过 PoS 选取验证者并维持激励机制;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通过 BFT 协议实现秒级的交易最终性,避免区块回滚,特别适配支付和清算场景。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同时,Plasma 完全兼容 EVM,开发者可以直接使用 Solidity 部署智能合约,沿用现有的以太坊工具链,如 MetaMask,极大降低了迁移与集成成本。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 Plasma 还会周期性地将状态根(或校验点、摘要)锚定到比特币网络,以借助比特币的不可篡改性与去中心化特性来增强信任保障。这样的锚定机制不是将所有交易都上链,而是提供一种外部“校验背书”,从而在一定程度提升系统对攻击或争议的抵抗能力,同时保持其独立公链的灵活性。把状态根写入比特币链,意味着即便 Plasma 本身的验证者或网络出现问题,也有可能通过比特币链上的锚定记录去做核验、处理争议以及追溯等操作。这样的“锚定”设计使其在一定程度能够借助比特币的抗篡改安全属性。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功能亮点:零Gas费USDT转账、接受USDT、BTC和XPL来支付Gas</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在功能亮点上,Plasma 实现了零Gas费的 USDT 转账。其他操作如智能合约交互、DeFi 应用、NFT 等并不是完全免费。对于合约调用、复杂操作,用户仍然需要支付 Gas。 </span></p>\n<p dir=\"ltr\"><span>不过 Plasma 支持用USDT 或 BTC 来支付 Gas,避免了用户为交易而额外持有原生代币,这大大降低了门槛。这里的 BTC 并不是直接用比特币主链上的原生 BTC,而是通过跨链桥把 BTC 引入到Plasma链上,生成映射资产(如 pBTC),再由 Paymaster 合约按实时价格折算成网络所需的 Gas(XPL)进行支付。这样一来,用户只要持有 BTC,就能在 Plasma 上完成转账、DeFi 或合约交互。同时Plasma也支持用户使用原生代币XPL支付Gas,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span></p>\n<p dir=\"ltr\"><span>其自主研发的 PlasmaBFT 共识机制,使其具备千级 TPS 的吞吐能力,交易确认时间低于一秒,能够满足高频支付和跨境结算的性能需求。平台还引入了受监管的保密交易功能,在提升隐私性的同时兼顾合规要求。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181102-26633.webp\"/></span></p>\n<p dir=\"ltr\"><span>Figure 1. Plasma performance.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span><span>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USDT在Plasma中的战略地位</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是一条为USDT量身定制的公链,在设计之初就确立了 USDT 作为核心资产的定位。其支付、转账、TVL 锁仓,以及链上生态的核心功能,几乎都围绕 USDT 展开。特别是 Plasma 提供零Gas 的 USDT 转账功能,大幅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也成为其吸引流量的重要卖点。在这种模式下,USDT 不再仅仅是网络中的一种资产,而是支撑 Plasma 运行和生态扩展的关键枢纽。同时Plasma背后有USDT发行方Tether的支持,借助 USDT 的庞大用户基础和全球流通性,Plasma 希望实现从用户规模,到流动性沉淀,再到应用拓展的完整闭环,进而把自己打造为稳定币的主场。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原生代币XPL</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原生代币 XPL 是整个网络的核心资产,XPL 既是支付交易手续费的主要 Gas 代币之一,也是网络共识机制中的质押资产,同时还承担治理、生态激励等作用。代币初始总量为100亿枚,分配结构覆盖公开售卖、生态基金、团队和投资者等,并设计了分阶段解锁机制,以平衡早期发展与长期激励。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198824-178043.webp\"/>Figure 2. Plasma native token XPL.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相比传统公链,Plasma 的一大创新是引入了多资产 Gas 模式。除了原生的 XPL 之外,用户在网络上进行转账或合约交互时,还可以直接使用 BTC 和 USDT 来支付手续费。这一设计大幅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使得持有主流资产的用户无需额外准备 XPL 也能顺畅体验 DeFi、跨链转账等功能,从而提升了 Plasma 在比特币与稳定币生态中的连接度与可用性。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20666-496655.webp\"/>Figure 3. Plasma XPL emissions. Sou.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2025年8月, Plasma 与 Binance 合作推出了“Plasma USDT Locked Product”,这是一款面向用户在 Binance Earn 平台锁仓 USDT 的 on-chain 收益产品,用户可获得每日 USDT 回报并分享1亿枚 XPL 空投奖励(占总供应量的1%)。该产品上线后,初始2.5亿 USDT 配额在不到一小时内即被抢空,随后 Binance 又将总配额扩至10亿 USDT,开放多轮额度以满足市场需求,充分显示出市场对这一稳定币生态代币的强烈兴趣。 </span></p>\n<p dir=\"ltr\"><span>2025年9月25日,Plasma原生代币XPL上线多家一线交易所如 Binance、OKX 等,开盘即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上线不到一周,其市值已突破27亿美元,冲进cmc市值排名前50,印证了市场对其“稳定币公链 + 低成本支付”定位的强烈预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XPL 的初期涨幅高度依赖于市场情绪、流动性注入与交易所上市推动力,短期的抛压、锁仓解锁以及新用户抛售等不确定因素,都可能对价格造成压力。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34460-725132.webp\"/>Figure 4. XPL price.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coinmarketcap.com/currencies/plasma-xpl/</span><span>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潜在优势:锁定全球最大稳定币用户流量</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得到多个重量级机构支持,包括 Tether、Bitfinex、Founders Fund、Framework Ventures、<a href=\"https://laohu8.com/S/FLTLF\">Flow Traders</a>、以及 DRW 等,并于2025年2月在 A 轮融资中筹集约2400万美元,累计融资2750万美金。在代币XPL公开售卖阶段, Plasma 更是展现了强劲的市场吸引力。Plasma于2025年7月成功完成公开代币销售(XPL),共募得约3.73亿美元,远超原先5,000万美元的目标,超额认购超过7倍,项目估值约为5亿美元。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49880-770011.webp\"/>Figure 5. Plasma public sale data.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x.com/PlasmaFDN/status/1949826471238783140</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测试网已于2025年7月15日正式上线,标志着项目进入关键落地阶段。测试网采用高性能的 PlasmaBFT 共识机制与 Rust 版 EVM 执行层,兼容 Solidity 合约及主流开发工具,开发者可直接通过 MetaMask 等钱包接入。网络支持 BTC、USDT 等代币作为手续费支付,并开放水龙头领取测试代币 XPL,用于合约部署和交易测试。目前包括 OKX Wallet、Bitget Wallet 在内的多家钱包已率先集成测试网,进一步降低了开发者和用户的参与门槛。 </span></p>\n<p dir=\"ltr\"><span>2025 年 9 月 25 日,Plasma 正式启动主网 Beta 版并同步完成原生代币 XPL 的 TGE 事件。官方宣布上线当天将激活超过20亿美元的稳定币流动性,并在 Aave 等协议中部署,其中还包括规模为10亿美元的 USDT 流动性压力测试,用于建立市场基准与验证稳定性。上线初期,Plasma 向小额存款用户及验证者分配2500万枚 XPL,并预留250万枚给“Stablecoin Collective”,同时实现零手续费 USDT 转账作为生态特色。截止9月28日,上线不到一周的时间,根据Defillama数据显示,Plasma 主网 Beta 上TVL已达到49亿美金,其中最多的TVL来自AAVE。也反映了稳定币在 Plasma 网络上的大规模迁移与真实需求的释放。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64408-960773.webp\"/>Figure 6. Plasma TVL data.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efillama.com/chain/plasma</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通过USDT转账免Gas的设计,Plasma把握住了全球最大稳定币用户群体的核心诉求:低成本与高效率。在锁仓资金和用户流量双重驱动下,Plasma有望形成一个围绕稳定币的生态闭环,进一步巩固其在跨境支付、链上结算与金融应用中的地位。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生态合作</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根据 Plasma 官方公告与多方媒体报道,</span><span>Plasma 已宣布与非洲支付平台 Yellow Card 和土耳其的 BiLira Kripto 建立战略合作,旨在推广免 Gas 的 USDT 转账体验,并推动当地法币与稳定币之间的互通。这些合作若能落地,将为 Plasma 在新兴市场的应用场景拓展提供支持。但需要注意,截止目前尚未发现可公开验证的链上交易数据来证实相关合作已在实际运行中或产生真实资金流动。 </span></p>\n<p dir=\"ltr\"><span>据报道,Plasma 还正在推进 DeFi 龙头 Curve Finance 的深度合作,计划在主网上线时支持 StableSwap AMM 机制,以实现低滑点、高资本效率的稳定币兑换服务。StableSwap 是 Curve 推出的自动做市协议,专为稳定币或价格接近的资产设计,使大额兑换时价格波动小、交易成本可控。借助这一机制,Plasma 可将 USDT 等资产接入 StableSwap 池子,提升跨资产流动性和使用效率。Tether CEO Paolo Ardoino 曾公开称这种整合具备“无与伦比的增长机会”潜力。目前还没有链上交易或合约数据显示该整合已完全上线,需要在后续技术披露和链上监测中继续观察验证。 </span></p>\n<p dir=\"ltr\"><span>随着 Plasma 主网beta版的上线,Plasma 与 Ethena Labs 的合作也于 2025 年 9 月 25 日正式启动,将 Ethena Labs 的合成稳定币 USDe 及其质押版本 sUSDe 纳入 Plasma 的 DeFi 生态系统。用户在 Plasma 网络上参与特定活动时,可获得 USDe 奖励,以提升网络活跃度和参与度。Plasma 与 Aave、Curve、Balancer 和 Fluid 等 DeFi 协议进行了整合,支持USDe 和 sUSDe 的流动性提供和借贷功能。用户还可以通过 Plasma 原生界面或 Stargate Finance 将 USDe 跨链桥接到 Plasma 网络。 </span></p>\n<p dir=\"ltr\"><span>在Plasma 上,USDe 和 sUSDe 被用作 DeFi 核心资产。例如,在 Aave 平台上,用户可以存入 USDe 或 sUSDe 可获得 Ethena 积分奖励,并参与 Liquid Leverage 策略,实现稳定币的循环操作以提升收益率。此外,用户在 Curve、Balancer 和 Fluid 等平台提供流动性时,也可获得积分奖励,用于参与 Plasma 网络治理或兑换其他激励。通过这样的形式,Plasma 将 USDe 和 sUSDe 深度嵌入自己的 DeFi 生态系统,显著增强了网络流动性与用户参与度。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78283-179690.webp\"/>Figure 7. AAVE Plasma Market.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app.aave.com/markets/?marketName=proto_plasma_v3</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Plasma 还成为 <a href=\"https://laohu8.com/S/UEC\">Uranium</a> Digital 的链上基础设施合作方,为全球首个24/7铀交易平台提供链上结算与透明度支持。通过这些区域支付链路与 DeFi 应用的结合,Plasma 生态正在构建由支付端用户到链上金融应用的完整闭环。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生态现阶段主要集中在DeFi上</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自 2025 年 9 月 25 日 Plasma 主网 Beta 版本上线以来,其生态发展迅速,不到一周时间,TVL 已突破 50 亿美元。其中,超过 45 亿美元的资金来自 Aave,主要资产依旧是 USDT。此外,Fluid、Euler、Balancer 等 DeFi 协议也为生态贡献了可观的流动性。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99601-743703.webp\"/>Figure 8. Plasma protocol ranking.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efillama.com/chain/plasma</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可以看出,目前Plasma 的生态主要围绕稳定币流动性、支付与借贷等DeFi协议展开。根据Plasma得官方披露,目前已经和超过100家DeFi协议达成合作意向。尽管合作伙伴众多,Plasma 生态仍处于早期阶段,且资产高度集中于 USDT,生态系统的丰富度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span></p>\n<p dir=\"ltr\"><span>除了DeFi协议,截至2025年9月底,Plasma 链上的 meme 币项目 Trillions(TRILLIONS)也成为了生态中的亮点之一,其市场表现引发了广泛关注。Trillions 起初作为一个“万亿市值梦想”的玩笑项目,迅速在加密社区引发关注,该项目的官方口号为“Charge towards a trillion”,并在 Plasma 链上部署了 TRILLIONS 代币。在短短几天内,Trillions 的市值一度突破5000万美元,24小时交易量超过2500万美元,参与交易的地址超过4500个。这也代表了 Plasma 链上 meme 币生态的初步发展,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 </span></p>\n<p dir=\"ltr\"><span>总体来看,Plasma的生态系统正在快速扩张,通过与多个核心DeFi项目的合作,它有望在稳定币支付和DeFi应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用户提供流动性、收益和支付的综合体验。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潜在风险</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虽然以USDT原生免Gas转账为核心卖点,但其运行成本最终需要由基金会或代币补贴来承担,长期来看能否形成可持续的经济模型,是一个关键问题。 </span></p>\n<p dir=\"ltr\"><span>合规方面,Plasma 的核心优势是绑定 USDT 流量,但这也意味着它高度依赖 Tether 的合规稳健性。如果 USDT 在某些司法辖区遭遇监管打击,Plasma 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同时,Plasma强调面向支付与机构用户,但目前其身份验证、反洗钱以及合规接口的建设仍不够透明。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在其技术架构中明确提到支持开发者部署合规导向的智能合约,包括 KYC 层、转账限制等功能, 这表明 Plasma 在技术层面具备了合规性支持的能力。但是目前 Plasma 的官方社媒渠道尚未公开与专门的 KYC/AML 或支付合规类项目达成合作意向。这表明虽然 Plasma 技术层面具备支持合规的能力,但其生态中面向合规的基础设施仍在逐步完善阶段,需要进一步披露与开发。 </span></p>\n<p dir=\"ltr\"><span>生态和流动性风险同样值得关注。当前 Plasma 的总锁仓量主要由 USDT 构成,资产过于集中,缺乏多元化。如果 USDT 的流动性出现波动,Plasma 的链上活跃度也会受到直接影响。尽管 Plasma 已经和AAVE、Ethena 等DeFi协议展开了合作,但其生态应用层目前主要集中在DeFi协议上,应用层的丰富度与以太坊、Solana 等主流公链相比仍有差距,其生态系统的完善和应用的多样性仍需时间发展。 </span></p>\n<p dir=\"ltr\"><span>最后,Plasma 在公募中获得了巨额资金支持,但其代币在免 Gas 模式下的价值捕获逻辑尚未完全验证。如果无法建立清晰的价值支撑,代币可能更容易受到投机资金的驱动,带来价格的剧烈波动。 </span></p>\n<h4 dir=\"ltr\"><span>2.2 Stable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专为USDT设计的Layer1公链</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是一条专门为USDT打造的高性能Layer1公链,目标是提供高速、低成本、低延迟的稳定币交易网络。它并非面向多种代币,而是专注于 USDT 交易和结算场景,兼顾企业专属区块空间和合规隐私交易方案,支持企业级支付与清算需求。 </span></p>\n<p dir=\"ltr\"><span>在共识机制上,Stable官方文档表示将会采用StableBFT,这是一个基于CometBFT的定制化 PoS 协议,兼容以太坊 EVM,旨在提供高吞吐量、低延迟和强可靠性的网络体验。StableBFT 通过拜占庭容错(BFT)机制保障安全,并允许节点并行处理提案,突破传统单领导者模式,提高交易确认速度。为进一步优化性能,Stable 计划将数据传播与共识过程分离,实现交易直接广播给区块提议者,加快最终确定性(finality)。关于在 Stable 上的质押资产,官方暂未提供具体信息。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 实现子秒级区块确认,支持高吞吐量、低成本和快速结算,同时提供企业专属区块空间和合规隐私交易方案。通过优化交易执行、状态存储和批量处理,Stable 保证链上交易的高效性与低延迟。 </span></p>\n<p dir=\"ltr\"><span>在 Stable 上,USDT 可原生用于支付 Gas 和链上结算,用户无需持有其他代币,也不受传统公链高额手续费和交易延迟的困扰。该公链针对稳定币的使用场景进行了底层优化,解决了手续费波动、交易速度受限、企业对接成本高、用户体验复杂,以及部分地区美元化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是独立的Layer1公链,从底层构建完整生态,更关注稳定币的实际支付与结算功能,使 USDT 在链上能够像现金一样高效、安全地流通。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Stable的USDT专属特性</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 的设计核心是让 USDT 在链上像现金一样流通,其功能都围绕减少转账摩擦、提升吞吐量和交易可预测性展开。 </span></p>\n<p dir=\"ltr\"><span>它采用USDT0与 gasUSDT 的双代币机制:gasUSDT 是链上的原生 Gas 代币,专门用于支付区块链运行的手续费;而用户日常主要使用USDT0。USDT0 是一种基于 LayerZero 的跨链稳定币资产,与标准 USDT 保持1:1锚定,依托 OFT(Omnichain Fungible Token)标准,在不同区块链间可直接流通,而无需传统的桥接或多池流动性拆分,从而整合了不同链的 USDT 流动性。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19257-179298.webp\"/>Figure 9. gasUSDT & USDT0 on Stable.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ocs.stable.xyz/en/architecture/usdt-specific-features/usdt-as-gas-token</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在 Stable 上,用户只需持有USDT0即可完成大多数操作。协议通过账户抽象自动完成 gasUSDT 的转换,简化了使用体验。同时,点对点的USDT0转账完全免手续费,降低了支付门槛。 </span></p>\n<p dir=\"ltr\"><span>针对企业用户,Stable 设计了 专属区块空间,在网络拥堵时也能保持交易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同时,USDT Transfer Aggregator 可以批量处理大量USDT0转账,提升整体吞吐量而不影响其他交易。未来,Stable 还计划引入机密转账功能,利用零知识加密隐藏转账金额,同时保留必要的合规可审计性,为企业提供更高隐私保护。 </span></p>\n<p dir=\"ltr\"><span>总体而言,Stable 的 USDT 专属功能不仅优化了日常支付和跨链效率,也为企业级应用提供了可控的链上环境,使 USDT 在链上能够更高效、安全地流通,同时降低了用户和开发者的使用复杂度。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Stable路线图:分阶段提升性能</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 的核心目标是让USDT在链上的使用更加快速、便捷和稳定。为此,它提出了一个分阶段的技术路线,从基础可用性,到性能优化,再到极限扩展,逐步推进。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32561-333842.webp\"/>Figure 10. Stable Roadmap.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ocs.stable.xyz/en/introduction/technical-roadmap</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在第一阶段,Stable 聚焦于降低使用门槛。它通过让 USDT 直接作为链上的Gas费,减少用户在费用和代币切换上的复杂操作。同时,配套的钱包和人性化地址系统,使用户可以像使用日常支付工具一样,更简单地转账和收款。 </span></p>\n<p dir=\"ltr\"><span>进入第二阶段,Stable 开始提升交易效率。它尝试让交易能够并行处理、批量执行,从而在高频支付和企业大额结算时,依然保持低延迟和低成本。与此同时,还会为机构用户提供专属通道,确保在网络拥堵时仍能稳定处理关键业务。 </span></p>\n<p dir=\"ltr\"><span>最后,Stable 计划在第三阶段实现全方位的高性能。通过升级底层共识机制和执行引擎,它希望在吞吐量上达到远超传统公链的水平,同时配合高效的访问接口,为开发者和企业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整体来看,Stable 的路线是先保证好用,再逐步提升效率,最后追求极致性能。这种分阶段推进的方式,既能满足当下稳定币的应用需求,也为未来更大规模的支付和金融场景打下基础。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Stable发展现状</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Stable 的核心技术框架已基本完成,测试网和主网上线时间均暂未公布,将实现 USDT 原生支付、子秒级交易确认、EVM 兼容以及免Gas的USDT0转账等关键功能。这些构建中的能力为 Stable 后续面向支付、消费与结算场景奠定了基础。 </span></p>\n<p dir=\"ltr\"><span>在市场营销方面,Stable 已获得包括 Bitfinex、Hack VC、Franklin Templeton 等机构的投资支持,以及Tether的背后背书,Tether CEO Paolo Ardoino 也参与了该项目的支持。这些资金将用于构建网络基础设施、扩大员工队伍,并增加全球 USDT 的分发量。 </span></p>\n<p dir=\"ltr\"><span>在应用构想层面,Stable 定位为 USDT 支付的专用基础设施,通过原生 Gas 架构与免 Gas 模式降低用户门槛,也为商户和机构提供集成效率。然而,目前生态尚处于萌芽阶段,尚无公开用户数据或实际落地案例。这意味着,Stable 的付款链条在技术上具备潜力,但其能否实现“USDT 在链上像现金一样流通”,仍需观察具体应用落地与市场采纳的进度。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 与 Stable 的定位差异</span><span> </span></strong></p>\n<p dir=\"ltr\"><span>Plasma 和 Stable 都是由 Tether 支持的公链,以 USDT 为核心资产,但两者在技术架构和目标定位上有所不同。Plasma 是一条独立的EVM兼容Layer1公链,采用高性能共识机制和 Rust 执行引擎,能够提供极高的吞吐和低延迟体验。同时,它会周期性地将链上状态根(或校验点、摘要)锚定到比特币网络,借助比特币的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特性来增强信任保障。它的设计初衷是解决高频交易、跨境支付和 DeFi 应用中的性能瓶颈,兼顾安全与效率。 </span></p>\n<p dir=\"ltr\"><span>相比之下,Stable(Stablechain)是一条全新的独立Layer1区块链,将 USDT 作为原生 gas 代币,重点放在支付和结算场景。它通过子秒级确认和极低的交易成本,优化了日常支付体验,更偏向企业和合规化应用需求。 </span></p>\n<p dir=\"ltr\"><span>虽然两条链都以 USDT 为核心,但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互补与竞争并存的格局。Plasma 宣传安全性能与比特币生态绑定,更可能在 DeFi、商户结算、跨链交易等高频用例中抢占市场;而 Stable 聚焦支付体验,适合小额支付、企业结算与跨境清算等场景。二者不可避免会在部分应用领域产生竞争,例如商户支付和跨境汇款,但总体来看,它们的技术路径和生态目标并不完全重叠。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Stable潜在风险</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此前我们提到,Plasma 因背靠 Tether 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合规性限制。同样地,Stable 也由 Tether 支持,其核心价值高度依赖于 USDT。如果 Tether 在某些司法辖区面临监管限制,或其市场份额出现下滑,Stable 的生态活跃度与整体价值都将受到直接冲击。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 Stable 的测试网和主网尚未上线,其公链性能仍未经过市场验证,未来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虽然 Stable 采用 PoS 共识机制,但官方尚未明确代币发行计划,这带来一定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PoS 共识本身并不必然要求链上有经济代币。例如,一些企业级链或联盟链采用 PoS 来保障交易和共识,但节点由机构运营,不发行代币。只是缺乏代币可能会影响网络激励和生态成长。 </span></p>\n<p dir=\"ltr\"><span>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Base 链,它是以太坊的 Layer 2 Rollup 扩容链,采用 sequencer 模式来排序交易,并将状态提交到以太坊L1。Base 并非 PoS 链,也没有原生代币,其安全性依赖以太坊主链,而不需要节点质押或发行代币。 Stable 作为一条PoS公链,未来是会采用Base这种模式,还是参考 Plasma 已推出原生代币的做法,发行自己的独立代币,仍然值得关注。 </span></p>\n<p dir=\"ltr\"><span>与此同时,随着 <a href=\"https://laohu8.com/S/V\">Visa</a>、<a href=\"https://laohu8.com/S/PYPL\">PayPal</a> 等传统支付巨头加速进入区块链支付领域,其他合规型稳定币公链(如 Arc、Tempo)也在积极布局,Stable 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将愈发激烈。 </span></p>\n<h4 dir=\"ltr\"><span>2.3 Arc(Circle)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Arc:专为稳定币金融打造的开放式Layer1区块链</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2025年8月,Circle宣布将推出自研Layer1公链Arc,显示出Circle从稳定币发行商向区块链基础设施提供商的战略升级。Arc是一条专为稳定币设计的Layer1公链,旨在为支付、跨境结算和金融市场应用提供高效、安全的技术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在 Arc 上,用户可以使用 USDC 支付 gas 费用,从而避免了传统公链中波动性代币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除了USDC,Arc还原生支持多种稳定币,包括 EURC 和 USYC1等,它们可在链上作为支付和清算媒介,便于多币种金融应用。作为由 Circle 推出的 Layer 1 公链,Arc 旨在为稳定币金融提供基础设施,构建一个多币种清算网络。 Arc采用高性能共识机制,交易确认速度快,每秒可处理数千笔交易,满足企业级需求。Arc内置机构级的外汇报价(RFQ)引擎和全天候链上结算能力,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支付与交易工具。交易几乎瞬时完成,由高性能 Malachite 共识机制保证确定性秒级最终结算,同时还提供可选隐私保护功能,用户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合规需求屏蔽交易或余额信息。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52693-647049.webp\"/>Figure 11. Arc website page.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arcnetwork.xyz/</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Arc <strong>的核心特性:跨链结算层</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与传统只服务于单一稳定币或单一链的公链不同,Arc 的设计目标是成为一个跨链稳定币结算层。它并不是单纯的稳定币支付通道,而是为多种稳定币、多条区块链之间的资金流转提供统一的清算和结算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在 Arc 上,稳定币可以通过直接铸造(Direct Mint)和销毁再铸造(Burn-and-Mint)的方式实现跨链转移。这种机制避免了依赖第三方跨链桥的复杂流程,使用户能够更快、更安全地在不同链之间完成资金结算。Arc 还引入了 统一余额视图与次秒级确定性结算(sub-second deterministic finality)。这意味着用户或机构无论在哪条链上持有稳定币,都能在 Arc 的结算层看到整体资产情况,并以接近实时的速度完成清算。这种设计大大降低了多链生态中的支付摩擦,为跨境支付、机构结算和多链 DeFi 应用提供了底层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与之相比,Plasma、Stable 等单一稳定币公链的逻辑则不同。它们的结算对象主要局限于单一稳定币如USDT,优势在于链内的支付和流动性效率,但在跨链转移上需要额外依赖跨链桥或第三方工具。在用户体验方面,Plasma 或 Stable 在链内操作相对便捷,但一旦涉及跨链支付,往往面临资产割裂和多步骤操作的困境;而 Arc 则通过统一余额和快速 finality,使多链资产管理更接近单链体验。应用层面,Plasma 和 Stable 更像是为某一稳定币打造的专属高速路,适合形成局部生态闭环;而 Arc 则定位为多链稳定币清算中心,能够承接跨境支付、机构结算、多链 DeFi 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span></p>\n<p dir=\"ltr\"><span>换句话说,Plasma、Stable 强调链内效率,而 Arc 更强调多链之间的统一结算。前者是一条为特定稳定币服务的快速通道,后者则更像一个跨链的清算所,把多条高速路连接在一起。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Arc应用场景与潜在生态:不仅是稳定币基建,更要推动稳定币原生应用的发展</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Arc 的设计目标不仅是作为稳定币的底层基础设施,还希望推动一类稳定币原生应用的发展。基于其低成本结算、内置外汇引擎和确定性秒级交易确认,Arc 希望在多个方向上发挥其潜在应用价值。 </span></p>\n<p dir=\"ltr\"><span>首先,在跨境支付领域,Arc 提供即时、低成本的结算体验,特别适合需要全球资金流动的企业。通过与 Circle Payments Network(CPN)的联动,Arc 可以成为跨境支付的链上结算层,而其外汇引擎则为不同稳定币间的自动兑换和本地法币出入金打下基础。 </span></p>\n<p dir=\"ltr\"><span>其次,在稳定币外汇衍生品方面,Arc 支持以稳定币对为核心的永续合约市场。交易者可以基于不同货币的稳定币进行杠杆交易,而内置的 FX 引擎则提供实时报价与原子化结算。 </span></p>\n<p dir=\"ltr\"><span>在链上信用场景中,Arc 为结合链下信任信号的信用应用提供了开发基础。开发者可以将身份、现金流历史或外部风控模型与稳定币结合,用于构建更合规、可审计的借贷协议,从而服务于传统信用体系难以覆盖的用户和企业。 </span></p>\n<p dir=\"ltr\"><span>对于资本市场,Arc 致力于将传统金融市场的结算模式(如 DvP 交割、保证金抵押)迁移到链上。依托 USDC 与 USYC 等原生资产,Arc 能够为证券、国债、商品或结构化产品的代币化交易提供即时结算与合规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最后,Arc 还希望为智能商务与程序化支付提供可能。由于交易费用以 USDC 计价、且具备秒级确认和隐私控制,开发者可以在支付流程中嵌入逻辑与身份验证,支持自动化订阅、可编程采购,甚至 AI 主导的链上交易市场。 </span></p>\n<p dir=\"ltr\"><span>Arc 的应用方向不仅限于支付结算,还涵盖衍生品、信用、资本市场和智能支付等多个维度,这也反映出 Circle 希望借助 Arc 将稳定币金融扩展至更广泛的数字资产与传统金融结合的场景中。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深度整合Circle生态,自带强监管属性</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Arc 并不是一条从零开始的公链,而是 Circle 长期生态战略的延伸。作为 USDC 和 EURC 等稳定币的发行方,Circle 已经构建了包括支付网络(CPN)、跨链传输协议(CCTP)、钱包与合约工具、托管和结算服务在内的完整产品<a href=\"https://laohu8.com/S/301365\">矩阵</a>。Arc 的推出,为这些服务提供了一个原生的链上承载环境。 </span></p>\n<p dir=\"ltr\"><span>一方面,Arc 可以提升 Circle 产品之间的协同效应。USDC 直接作为原生资产在 Arc 上使用,降低交易摩擦。Arc 与 CPN、Mint、Paymaster 等服务深度对接,使 Circle 可以在链上完成支付、结算、外汇兑换等功能,形成一个闭环生态。EVM 兼容性保证了开发者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构建应用,但天然依赖 Circle 的底层基础设施,从而锁定了生态黏性。 </span></p>\n<p dir=\"ltr\"><span>另一方面,Arc 自带强监管属性。首先,Circle 本身作为受监管的稳定币发行方,本身就已经满足美国及多国的合规要求,这决定了 Arc 必然要支持合规可审计的功能。比如 Arc 内置可选隐私保护,允许在满足监管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度的隐私交易,而非完全匿名。同时由于与 Circle 的支付和清算网络直接相连,Arc 更容易与银行、机构等受监管金融主体对接,成为一种合规友好的区块链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Arc 将稳定币基础设施与监管环境紧密结合,提供高性能、安全可控的企业级区块链平台。这不仅强化了 USDC 和 Circle 在合规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也构建了一个既开放又可受监管的应用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strong>Arc潜在价值:与美元清算系统直连,做合规版“链上</strong> Swift”</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从战略定位来看,Arc 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并不是在和比特币、以太坊等公链竞争去中心化生态,而是瞄准了全球美元清算体系的链上升级。作为 USDC 的原生承载链,Arc 将支付、结算、外汇兑换与稳定币原生支持深度整合,并直接挂钩 Circle 的支付网络与托管体系。可以理解为,Arc 在设计上更接近“合规版的链上 Swift”,它不是一个无限开放、完全去监管的区块链,而是一个能够直接对接银行、支付机构、跨国企业的链上结算网络。 </span></p>\n<p dir=\"ltr\"><span>Arc 不会直接取代传统清算网络,但它能够在跨境支付、实时结算等方面提供更高效率,成为 Swift 的链上补充。且由于 Circle 自身作为受监管的稳定币发行方,其链上体系天然与合规框架挂钩,Arc 内置的隐私保护、审计支持和机构级外汇引擎,正是面向监管场景的功能设计。 </span></p>\n<p dir=\"ltr\"><span>同时,Arc也表示上线之初便会完成与托管和结算服务商 Fireblocks 的集成。这意味着,超过2,400家已使用 Fireblocks 的银行、资产管理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能够直接接入 Arc 网络,而无需额外开发合规与托管基础设施。这与典型公链吸引散户开发者的思路完全不同,反映出 Arc 是面向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战略布局。 </span></p>\n<p dir=\"ltr\"><span>Arc 保留了区块链的开放性和可组合性,但在合规、安全、结算确定性上,刻意贴近金融机构的使用需求。长期来看,如果 Circle 能借助 Arc 建立一个覆盖多币种稳定币和合规资产的清算通道,那么它确实可能成为金融机构眼中的“链上 Swift”。 </span></p>\n<p dir=\"ltr\"><span>Arc <strong>潜在挑战</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尽管 Arc 在稳定币原生支持、高性能结算和合规设计上具有优势,但仍面临多方面挑战。技术上,秒级交易和跨链互操作需在安全性、去中心化和复杂性之间权衡。生态上,开发者和应用的冷启动以及对非 USDC 应用的兼容性可能受限。监管方面,跨境合规和隐私保护需要平衡审计要求与用户数据安全。市场接受度方面,机构采用新型链上清算系统仍需时间,同时未来可能面临其他稳定币链的竞争。 </span></p>\n<h4 dir=\"ltr\"><span>2.4 Tempo(Stripe) </span></h4>\n<p dir=\"ltr\"><span>Tempo:Stripe <strong>的企业级链上支付布局</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ripe 表示正在积极拓展其在稳定币和数字支付领域的布局,计划联合 Paradigm 推出自研Layer1公链 Tempo。Tempo的核心目标是为企业级支付场景提供高效、低成本的链上结算基础设施,同时兼顾合规与隐私要求,为企业用户和金融机构提供安全、可审计的交易环境。 </span></p>\n<p dir=\"ltr\"><span>Tempo 公链设计重点包括优化支付性能、支持稳定币结算、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并采用高吞吐量架构,以满足全球企业的支付需求。通过这些技术特点,Tempo 希望成为企业级链上支付网络,为 Stripe 在全球支付市场提供新的竞争优势,同时推动稳定币在实际商业场景中的落地应用。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Tempo 仍处于秘密开发阶段,尚未正式上线。Stripe 已任命 Paradigm 的联合创始人 Matt Huang 负责 Tempo 的开发和运营。虽然项目细节有限,但其推出预计将进一步增强 Stripe 在企业级支付和稳定币应用领域的市场影响力。 </span></p>\n<p dir=\"ltr\"><span>Stripe <strong>的业务基础与稳定币布局</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ripe 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支付基础设施提供商,主要为企业提供在线支付、结算和金融服务,其核心业务包括电子商务支付处理、订阅计费和发票管理等。随着数字支付需求不断增长,Stripe 正在积极拓展其在稳定币和区块链领域的布局,计划通过 Tempo 公链进一步提升在企业级支付市场的竞争力。 </span></p>\n<p dir=\"ltr\"><span>在稳定币方面,Stripe 已推出稳定币金融账户,允许企业在全球101个国家使用美元计价的稳定币进行存储、转账和支付。该账户由 Stripe 收购的稳定币平台 Bridge 提供支持,并与 MetaMask 合作发行 MetaMask USD(mUSD),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在Web3生态中便捷的存储、交易和消费方式。这一战略体现了 Stripe 将传统支付网络与区块链金融生态结合的尝试,为企业客户提供了更直接、高效的链上资金管理工具。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Tempo价值体现:推动Web2支付场景落地</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Tempo 公链的推出计划,对于 Stripe 而言,不仅是技术创新,更直接服务于其核心Web2企业客户。借助原生稳定币结算能力和高性能架构,企业可以在原有支付系统中直接实现链上结算,无需频繁在传统支付网络与区块链之间转换资产。这意味着跨境支付成本和结算时间大幅降低,同时支持大规模、高频交易。Tempo 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和 Stripe 的支付接口,使企业能够在熟悉的开发和运营环境下接入链上支付,从而实现“链上结算、Web2 场景落地”。换言之,Tempo 让区块链支付真正服务于传统企业支付和结算需求,为稳定币在实际商业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span></p>\n<p dir=\"ltr\"><span>Tempo <strong>的发展挑战:生态建设与开发者吸引力</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尽管 Tempo 在企业级支付场景具有明显优势,但其长期发展仍面临生态建设方面的挑战。作为一条针对企业支付优化的公链,如果仅局限于支付功能,可能难以吸引开发者在上面构建多样化应用。相比以太坊或 Arc 公链,开发者迁移和学习成本较高,缺乏完善的工具和激励机制,可能导致生态活跃度不足。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公链的长期价值不仅取决于支付交易量,还取决于生态的多样性和创新能力。如果 Tempo 仅是链上支付工具,缺乏金融应用、DeFi 或企业级工具的支持,其网络效应和增长潜力将受到限制。Stripe 需要在确保企业级支付落地的同时,提供开放的接口、智能合约能力和合规工具,以支持开发者在上面创新和构建应用。 </span></p>\n<h4 dir=\"ltr\"><span>2.5 主流稳定币驱动下的生态对比分析 </span></h4>\n<p dir=\"ltr\"><span>当前,稳定币公链赛道的分布主要围绕USDT与USDC展开,这些公链希望借助主流稳定币的庞大流量,迅速搭建交易、支付和DeFi等基础设施,成为稳定币高频结算与流通的底层网络。如上文提到的Plasma、Stablechain、Arc、Tempo等项目,尽管定位不同,但共同目标都是在稳定币驱动下,争夺支付与结算基础设施的话语权。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围绕稳定币交易、支付和结算展开,目标是成为新一代稳定币流通和应用的基础设施。但由于底层技术和背后机构的差异,它们的应用场景和侧重点各不相同。 </span></p>\n<div dir=\"ltr\">\n<table><colgroup><col width=\"74\"/><col width=\"132\"/><col width=\"130\"/><col width=\"142\"/><col width=\"124\"/></colgroup>\n<tbody>\n<tr>\n<td>\n</td>\n<td>\n<p dir=\"ltr\"><span>Plasma</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Stable</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Arc</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Tempo</span><span>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底层技术</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Layer1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Layer1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Layer1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Layer1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背靠机构</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Tether支持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Tether支持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Circle自研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金融科技巨头Stripe与 Paradigm合作开发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核心稳定币</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T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T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C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暂未公开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Gas机制</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T、BTC、XPL等代币可支付Gas。USDT转账免Gas;其他操作如智能合约交互、DeFi应用、NFT相关操作等需要支付gas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T为Gas代币,部分转账如P2P、用户之间的转账免Gas;其余操作需要支付Gas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C为Gas代币。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暂未公开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是否EVM兼容</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是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是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是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是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性能</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高吞吐、低延迟,依托比特币主网安全性,适合高频支付与结算。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高吞吐、低成本、快速结算,支持企业专属区块空间和隐私交易方案,适合高频交易和批量交易处理。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TPS上千、吞吐量高、确认速度快,适合高频交易;强调高性能和跨链结算能力,目标是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支付与交易工具,同时满足合规需求,整合 Circle 的产品生态。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预期优化支付性能、支持稳定币结算、并采用高吞吐量架构,以满足全球企业的支付需求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主要应用场景</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聚焦USDT支付和结算场景。支持高频支付与结算、零手续费USDT转账、隐私支付等。适用于高频交易用户、跨境支付用户。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聚焦USDT支付和结算场景。包括USDT的最终结算与支付通道,强调稳定性和吞吐量。适用于企业支付机构、资金清算需求方。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聚焦USDC跨链流动性与互操作,跨链清算和支付。适用于多链DeFi用户、跨境资金流动、机构结算等需求方。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聚焦零售、商户的支付落地。稳定币驱动的支付基础设施,零售支付+商户结算,兼顾DeFi。适用于商户、开发者、零售支付用户。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发展</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测试网阶段,主网暂未上线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开发中,暂未上线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开发中,暂未上线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开发中,暂未上线 </span></p>\n</td>\n</tr>\n</tbody>\n</table>\n</div>\n<p dir=\"ltr\"><span>Plasma 由 Tether 支持,定位是高性能 USDT 支付和结算网络。依托比特币链的安全性,它支持零手续费的 USDT 转账、低延迟结算以及隐私支付,特别适合交易所资金流转和跨境支付等高频场景。相比之下,Stable 同样由 Tether 支持,但其设计初衷是成为 USDT 的最终结算通道。它作为一条独立的高性能Layer1,更加偏向企业级支付和资金清算场景,强调稳定性和大规模吞吐能力。 </span></p>\n<p dir=\"ltr\"><span>与 Tether 系的 Plasma 和 Stable 不同,Arc 是 Circle 推出的公链,以 USDC 为核心,聚焦于跨链互操作和流动性打通。它的目标是将 USDC 在多链间实现自由结算和流通,成为 DeFi 生态和跨境支付的重要基础设施。而 Tempo 则由 Stripe 和 Paradigm 合作推动,主要面向零售支付和商户结算,同时保持 EVM 兼容性,以吸引开发者构建更多基于稳定币的支付和应用场景。 </span></p>\n<p dir=\"ltr\"><span>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发行方与底层技术的不同。Tether 的 Plasma 和 Stable 都围绕 USDT 展开,但 Plasma 依托比特币生态,强调支付与安全;Stable 独立构建Layer1,更适合机构结算。Circle 的 Arc 以 USDC 的跨链流动性为核心,承接其在合规和国际支付中的定位。而Tempo在Stripe背景下天然聚焦支付落地,希望推动稳定币在商户端的普及。 </span></p>\n<h3 dir=\"ltr\"><span>3.稳定币公链的经济模型与生态设计 </span></h3>\n<p dir=\"ltr\"><strong><span>支持稳定币支付Gas是稳定币公链设计的核心机制</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在现有的几个头部稳定币公链来看,大多选择支持稳定币如USDT、USDC等作为 Gas费,其经济与生态作用是稳定币公链设计的核心。通过直接使用 USDT 或 USDC 支付交易费用,降低用户操作门槛,提高交易活跃度和支付流量,这对于初期生态冷启动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不同项目在设计经济模型时需要在激励机制、流量聚合和合规性之间取得平衡。如Plasma 除了允许稳定币支付,也提供自己的原生代币 XPL 作为 Gas 支付选项,这既保证了链上激励和网络安全,又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灵活性。而 Stable 等项目目前主要依托 USDC 支付,强化合规与机构合作优势,不知道未来在激励设计上是否会额外考虑如何吸引开发者和用户参与生态。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单一稳定币链与多稳定币链的差异决定了生态建设策略和初期竞争模式</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单一稳定币链(如 Plasma)主要以一种核心稳定币(例如 USDT)为流通和结算媒介,能够集中流动性,快速形成网络效应,初期生态启动相对容易,但跨链能力和多场景适配有限。相比之下,多稳定币链(如 Arc 或其他多币种清算网络)支持多种稳定币在链上流通,提升跨链和多场景应用的适配能力,但由于流量和流动性被分散,初期生态启动成本更高。这种设计差异直接影响公链在支付、DeFi、跨链清算等场景的战略布局。单一稳定币链适合快速建立初期生态,而多稳定币链则更适合构建长期、跨币种、多场景的金融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生态冷启动与应用闭环是稳定币公链能否形成长期价值的关键</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核心价值在于支付和结算,通过直接使用 USDT 或 USDC 支付交易费用,降低用户门槛,提高交易活跃度,这是初期生态冷启动和网络效率的基础。但附加价值来自支付流量对生态应用的支撑。虽然公链主要用于支付,但初期流量可反哺 DeFi、NFT、RWA 等应用,为生态建设提供用户基础和开发者激励,形成正向循环。而长期价值体现在支付高效与生态活跃的结合。高效的支付网络加上活跃的生态应用,使公链形成可持续的网络效益和生态闭环,从而巩固其在未来金融基础设施中的战略地位。 </span></p>\n<p dir=\"ltr\"><span>从经济模型和生态设计的角度看稳定币公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长期价值和竞争策略。谁能设计出合理的 Gas 使用机制、谁能有效聚合稳定币流量、谁能解决生态冷启动问题,谁就更可能成为未来稳定币结算和 DeFi 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 </span></p>\n<h3 dir=\"ltr\"><span>4.支付体系演进与稳定币公链分析 </span></h3>\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不仅是加密世界的结算工具,它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潜力,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支付网络演进的启发和制约。通过对比传统支付体系和链上稳定币清算,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稳定币公链在成本、效率、合规性和用户体验上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判断它在未来金融基础设施中的战略价值。 </span></p>\n<p dir=\"ltr\"><span>支付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传统跨境清算系统 SWIFT,到高速中心化支付网络 Visa 和 Mastercard,再到线上支付平台 PayPal 和 Stripe,每一阶段都在追求更快、更便宜、更便捷的交易体验。随着区块链技术和稳定币的兴起,稳定币公链有望成为新的支付基础设施,能够在链上实现快速结算和跨境支付,同时保持透明和可追踪性。 </span></p>\n<p dir=\"ltr\"><span>与传统支付体系相比,链上稳定币清算在几个维度展现出优势和特点:成本方面,通过去中心化网络可以降低跨境汇款和结算费用;速度方面,区块链结算可以实现实时或近实时交易;合规性方面,稳定币本身和背后的机构合作,使得链上支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监管要求;用户体验方面,用户可以直接使用链上钱包进行支付,无需中介结算或繁琐开户流程。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Stripe、PayPal、Visa 和 Mastercard 等支付巨头也在探索链上支付布局。例如,Stripe 推出了稳定币和加密支付接口,支持商户接收 USDC 支付;PayPal 则在部分地区允许用户直接用加密资产进行消费和结算;Visa 和 Mastercard 也在与稳定币发行方合作,试图将链上支付接入传统金融网络。传统支付机构未来或许也会尝试利用稳定币公链提升支付效率,同时保持合规性。 </span></p>\n<p dir=\"ltr\"><span>因此稳定币公链未来很大可能会在支付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们可以服务跨境结算、B2B 支付和高频交易场景,成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底层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它们也为 DeFi 支付、开发者生态和创新应用提供了新机会。结合传统支付体系和链上结算的优势,稳定币公链的发展路径呈现出技术创新与合规实践并行、生态建设与流量吸引并重的特征。 </span></p>\n<h3 dir=\"ltr\"><span>5.监管与合规对稳定币公链的影响 </span></h3>\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发展不仅依赖技术和市场需求,也深受监管政策影响。不同地区对稳定币的监管日渐清晰,美国、香港、欧盟的政策框架各不相同,这将直接影响稳定币公链的落地速度和生态建设。 </span></p>\n<p dir=\"ltr\"><span>美国稳定币法案已于2025年签署成为法律,对稳定币发行人提出严格储备要求和披露义务。这一变化对稳定币公链的合规路径、生态建设和市场定位等方面将产生深远影响。Circle 一直走的是合规化路径,依托牌照、透明储备和监管合作,打造安全可靠的支付与金融基础设施。这使得其稳定币公链Arc在机构接入和跨境支付等场景中更具优势,但也意味着Arc或者其他依托 USDC 或 Circle 背书的稳定币公链,需要在合规性上满足机构和金融企业的准入标准,同时在透明度、审计和风险管理上形成可量化指标,从而获得机构信任和资金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相比之下,Plasma 或 Stable更偏向 crypto native的发展路径,针对美国的稳定币法案相关政策,Tether展示出来的合规性并不高。 Plasma和Stable。虽然在链上效率和技术创新上具有优势,但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严格的监管可能限制其在某些地区的大规模推广,甚至可能影响USDT的流量迁移到这些链上的速度。因此,监管环境的变化不仅决定了项目可选择的业务模式,也会影响其生态建设和用户增长路径。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不同地区的监管差异会导致全球布局策略出现分化。香港稳定币牌照和欧盟 MiCA 框架提供了制度明确性,使得项目可以在当地市场快速落地,而美国的 GENIUS Act 则更强调机构接入和合规透明,这种多样化监管环境将推动稳定币公链形成多极化发展格局:一类公链走合规路线、服务机构和企业;另一类公链坚持高性能和技术驱动,更多吸引加密原生用户。 </span></p>\n<p dir=\"ltr\"><span>在全球监管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政策因素将成为稳定币公链竞争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 </span></p>\n<h3 dir=\"ltr\"><span>6.竞争格局与发展推演 </span></h3>\n<h4 dir=\"ltr\"><span>6.1 稳定币公链赛道现状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稳定币公链赛道现状:门槛高、项目少,尚未形成成熟生态</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现阶段稳定币公链赛道的项目数量非常有限,尚未形成成熟的生态,真正专注于此类公链的团队也不多。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几个重要特点。首先,稳定公链赛道门槛高、难度大。稳定币公链不仅需要承载高频交易和大规模结算,还要在性能、合规性和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技术复杂度高,加上对合规和金融机构合作的要求,使得许多开发者和团队望而却步。 </span></p>\n<p dir=\"ltr\"><span>其次,早期市场信号有限。由于稳定币公链尚处于萌芽阶段,交易量和生态应用尚未形成明显网络效应,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案例,投资者和开发者的参与意愿相对谨慎。再者,目前市场主要由USDT、USDC这两大稳定币和背后的头部机构(如Tether、Circle、Stripe)主导,资源集中度高,新进入者难以轻易获取稳定币流量和机构资源,这进一步抑制了赛道的扩张速度。 </span></p>\n<p dir=\"ltr\"><span>因此,初期赢家效应可能会很明显。少量项目能够凭借技术优势、稳定币流量或机构合作迅速形成初期生态,形成先发优势;同时,由于参与者稀少,竞争更多体现为技术和资源的差异化而非单纯的市场份额争夺。 </span></p>\n<h4 dir=\"ltr\"><span>6.2 Tether、Circle与支付巨头的链上博弈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USDT(Tether):牢牢把握发行与结算的主动权</span></strong><span> </span><span>Tether 长期是稳定币市场的主导者,掌握着最大规模的流通量,但始终依赖于以太坊、Tron 等外部公链。支持自有稳定币公链,核心在于降低外部依赖、掌握底层结算权,从而提升交易速度、降低成本,并在未来构建更可控的清算与支付生态。其竞争优势在于用户基数庞大、流动性最强,若能顺利迁移部分交易量到自有公链,将进一步强化其市场壁垒。 </span></p>\n<p dir=\"ltr\"><span>Tether 同时支持 Plasma 和 Stable,核心目的在于扩展 USDT 的使用边界。一方面,多链布局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性能与合规需求,避免单一公链承载过大压力;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风险分散与创新探索,通过并行孵化不同架构的公链,Tether 能不断优化稳定币的底层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从更宏观的角度看,Tether 的战略不仅是稳定币发行方,而是试图成为稳定币支付基础设施的掌控者。通过 Plasma 和 Stable 的推进,Tether 正在强化 USDT 的全球支付网络属性,为后续的生态扩展、合规合作甚至商业化盈利打下基础。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USDC(Circle):对标合规与机构支付网络</span></strong><span> </span><span>Circle 一直主打合规和透明,用户群体更多是机构和合规金融公司。推行自己的稳定币公链,能够打造一个合规友好的支付与金融基础设施,提升开发者可编程性和扩展性(如智能合约、跨境支付接口)。与 Tether 相比,Circle 的优势在于背靠美国监管环境与金融机构资源,未来可能更强调与传统金融的无缝对接。 </span></p>\n<p dir=\"ltr\"><span><strong>传统金融支付巨头(如</strong> Stripe):从支付网络到链上金融的延伸</span><span> </span><span>支付巨头切入稳定币公链,既是主动适应加密资产支付趋势,也是为了在未来跨境结算与商户网络中维持主导地位。相比于稳定币发行方,它们更关注如何在支付场景中提升效率(如秒级清算)、降低手续费,并为商户提供即插即用的链上结算工具。它们的竞争点在于商户资源、全球支付网络和合规基础设施,一旦和稳定币深度结合,将可能成为Web3版Visa网络。 </span></p>\n<h4 dir=\"ltr\"><span>6.3 稳定币公链与传统公链的竞争格局 </span></h4>\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核心价值在于支付和结算,主要面向高频交易和稳定币流通场景,致力于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支付体验。相比之下,传统公链如 Ethereum、Solana 等更偏向综合生态建设,覆盖 DeFi、SocialFi、GameFi 等多种应用,但在小额支付和高频结算场景下,成本高、延迟大,支付体验可能不如稳定币公链。 </span></p>\n<p dir=\"ltr\"><span>在合规性与机构接入方面,现阶段稳定币公链主要由主流稳定币(如 USDT、USDC)或支付巨头进行支持,部分机构能够较好地满足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规要求。不过需注意,USDT 的合规性仍存在争议,其透明度和储备审计问题可能影响部分机构的使用意愿;相对而言,USDC 由于在监管合规和储备透明度上更完善,通常更受机构青睐。因此,稳定币公链在合规性上的优势并非绝对,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甄别。未来监管政策变化可能对其流通、应用和生态建设产生影响。 </span></p>\n<p dir=\"ltr\"><span>生态建设上,稳定币公链初期需要依赖支付流量推动 DeFi、RWA 等应用的发展,形成支付闭环和附加价值。相比之下传统公链的生态更成熟多样,但支付流量和结算效率未必能反哺其他应用场景。未来,稳定币公链能否形成长期竞争力,将取决于其在支付效率、生态闭环和合规性之间取得平衡的能力。网络效应也是两类链竞争的关键维度。稳定币公链围绕主流稳定币流量建立初期用户和生态,而传统公链依靠成熟社区和开发者资源,生态扩张潜力强大。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稳定币公链的崛起可能会对传统公链产生冲击</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如果稳定币公链在支付效率、成本、合规性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其崛起可能对传统公链带来影响,尤其是那些承载大量 USDT、USDC 流通的网络。根据 DeFiLlama 数据,目前 USDT 流通量最大的公链为 Tron,占比约47.58%,Ethereum 紧随其后,占比约40.98%,BNB Chain 和 Solana 占比均不足5%。在 USDC 方面,以太坊占据绝对优势,占比超过60%,Solana 约为12.98%。若稳定币公链成功吸引支付流量,这些链上的交易量和稳定币结算需求可能部分迁移,从而影响其交易活跃度、手续费收入,以及对开发者和生态的吸引力。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81183-123042.webp\"/>Figure 12. USDT circulation on chains.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efillama.com/stablecoin/tether</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93376-446392.webp\"/>Figure 13. USDC circulation on chains.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efillama.com/stablecoin/usd-coin</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看来,以太坊作为智能合约的发源地,已沉淀出庞大的DeFi、NFT、Layer2扩展方案等应用,稳定币只是其庞大生态的一部分。即便稳定币结算需求外流,其在金融创新、应用多样性和安全性上的优势,影响将不会太大。 </span></p>\n<p dir=\"ltr\"><span>Solana凭借高性能和低费用优势,正在承载高速交易应用,包括DeFi、MEME和链上游戏等。即使支付环节的流量有所转移,其在高频交互类应用场景中依旧具备竞争力。BNB Chain依托Binance交易所的流量导入和资源整合,形成了CEX+公链+生态应用的闭环。它不仅在稳定币结算上有优势,还在GameFi、DApp、Launchpad等领域持续扩展,为生态提供多元化支撑。 </span></p>\n<p dir=\"ltr\"><span>而 Tron 的核心业务目前几乎就是稳定币(USDT)支付和转账,链上TVL和活跃度与此强相关。对比之下, Tron的生态相对缺乏强大的DeFi创新或应用生态,NFT和GameFi发展也较弱。如果稳定币USDT流量被吸走,其受到的影响可能会较大。 </span></p>\n<p dir=\"ltr\"><span>这也意味着传统公链可能需要优化支付性能、降低费用或加强稳定币生态合作,以保持竞争力。 </span></p>\n<h4 dir=\"ltr\"><span>6.4 发展推演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从联盟链到稳定币公链:开放金融的必然演进</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回顾上一个周期,联盟链曾被视为传统金融机构拥抱区块链技术的桥梁。<a href=\"https://laohu8.com/S/GS\">高盛</a>、<a href=\"https://laohu8.com/S/JPM\">摩根大通</a>等巨头都尝试过建设自己的联盟链,以提升清算效率、降低跨机构信任成本。但事实证明,联盟链的封闭性与缺乏激励机制成为最大瓶颈,封闭体系难以形成网络效应,代币缺位导致参与动力不足,治理协调成本又高,最终多数项目停留在试点阶段。 </span></p>\n<p dir=\"ltr\"><span>于是,银行和金融企业逐渐从“联盟链共识”转向“稳定币结算网络”。逻辑很清晰:既然封闭联盟链难以实现机构间的高效协作,不如直接借助开放区块链的共识体系,让稳定币成为跨境支付与结算的桥梁。这使得稳定币公链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机构入场逻辑:从支付闭环到清结算主导权</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如今,无论是银行还是科技巨头,都在积极布局自己的稳定币公链,其背后有两大动因: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争夺全球支付主导权。在数字支付快速全球化的背景下,掌握稳定币公链就等于掌握下一代清算网络入口;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优化跨境资金流:通过链上稳定币结算,能够显著降低跨境汇兑成本,缩短清算周期,实现“可编程支付”闭环。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但这也引出一个核心问题:稳定币公链的使命究竟是“清结算”还是“支付”?清结算侧重底层价值流转的安全与稳定;支付则聚焦用户端体验与普及速度。或许未来谁能在“效率与体验”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谁就有望占据主导地位。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从“链的性能”到“生态竞争”:核心战场的转移</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清算网络仍是金融体系的底座,对效率、安全性要求极高。但在开放金融体系中,底层公链只是基础设施,真正决定用户规模与黏性的,是上层支付生态与应用体验。 </span></p>\n<p dir=\"ltr\"><span>因此,未来的竞争不再仅仅是“TPS 谁更高”的性能对比,更是“支付生态谁更强”的综合竞争。传统支付用户对银行卡、Apple Pay 等方式已高度依赖,短期内稳定币公链难以取代。但在跨境电商、Web3 游戏、创作者经济等领域,一旦链上支付体验足够顺滑,其渗透速度可能会非常快。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不同类型公链的竞争格局:流量与合规的对位</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从竞争层次看,稳定币公链的发展呈现出多维度的博弈: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USDT链 vs. USDC链:前者依托庞大的流通量和交易所网络,占据市场主导;后者凭借合规性与金融机构合作赢得信任。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支付巨头链 vs. 加密原生链:前者强调支付落地与商户接入,侧重开发者友好和监管协作;后者则聚焦性能优化与DeFi生态扩展,服务更广泛的链上应用场景。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未来的竞争不只是技术路线之争,更是流量规模、合规资源与生态能力的综合对抗。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可能的市场格局:多极并存,互联互通</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结合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推演出三种可能的未来格局: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单一主导型:某一稳定币公链(如USDT链或USDC链)凭借流量与互操作性形成标准,成为链上美元清结算中心;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多币并存型:类似SWIFT体系,不同稳定币公链通过跨链清算协议互联,形成多币种结算网络,降低单币依赖风险;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机构链与加密链并行型:合规机构链服务企业结算和法币通道,加密原生链深耕DeFi与创新场景,二者通过桥接层协作共存。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未来不会是对传统体系的彻底取代,而是分层融合。底层由监管和银行体系保障储备安全,中层由开放公链承载清算与可编程功能,上层由支付公司和开发者构建应用体验。这种合规+开放的结构,将让稳定币公链既能融入主流金融体系,又能服务全球化的开放经济,真正实现从联盟链的封闭协作,到稳定币公链的开放共识。 </span></p>\n<h3 dir=\"ltr\"><span>7.挑战与展望 </span></h3>\n<p dir=\"ltr\"><strong><span>风险与挑战</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虽然在支付和结算场景中具备天然优势,但仍面临多重风险。生态单一是核心问题之一,若公链仅依赖单一稳定币,其抗风险能力有限,一旦该稳定币出现流动性波动或合规问题,整个链的支付流量和生态活跃度可能受到冲击。 </span></p>\n<p dir=\"ltr\"><span>监管不确定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变量。尽管美国 GENIUS Act 已为稳定币提供了明确框架,但未来监管细则仍可能调整,对公链的业务模式、跨境支付和机构接入提出更高要求。不同地区监管差异也可能导致全球布局的不均衡,使项目需要权衡合规成本与市场拓展速度。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开发者冷启动挑战依旧存在。虽然稳定币支付场景很强,但支付流量是否能够反哺 DeFi、NFT 或 RWA 等应用,仍需时间和激励机制验证。若生态应用不能快速形成闭环,链上活跃度可能受限。 </span></p>\n<p dir=\"ltr\"><span>最后,竞争压力不可忽略。Layer2 解决方案、跨链桥、以及各大交易所内部清算系统都可能成为替代方案,影响稳定币公链的市场份额和流量导入能力。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未来展望</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未来稳定币公链的发展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支付公司入场可能推动稳定币即支付链的概念落地,随着 Stripe、PayPal 等支付巨头的加入,稳定币公链的支付属性正在被强化。它们通过整合链上结算功能,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即时到账的跨境支付服务,真正让“稳定币=支付工具”落地。这类企业拥有庞大的商户资源和用户网络,一旦与稳定币系统打通,将在传统金融与Web3世界之间建立起闭环的支付生态。 </span></p>\n<p dir=\"ltr\"><span>金融合规化路径将推动Circle等机构型稳定币公链成为链上美元清算网络,在跨境支付和企业级结算中具备天然优势。相比 crypto native 链,这类公链更易获得金融机构信任和资金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多稳定币融合链也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格局。通过同时支持USDT、USDC及其他合规币,公链可形成更稳健的结算生态,降低单币依赖风险,并吸引更多支付和金融业务接入。 </span></p>\n<p dir=\"ltr\"><span>在生态层面,稳定币公链将呈现差异化发展。Plasma、Stable等偏向加密原生用户,强调链上效率和技术创新。Circle、Stripe等面向金融和支付用户,强调合规、机构接入与跨境支付能力。不同路径的共存和竞争,将塑造未来稳定币公链赛道的多极化格局。 </span></p>\n<h3 dir=\"ltr\"><span>参考 </span></h3>\n<o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Plasma official websit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2\">\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Plasma documentation:</span><span> </span><span>https://docs.plasma.to/docs/get-started/introduction/start-here</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3\">\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Plasma Testnet Is Liv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plasma-testnet-is-live</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4\">\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XPL: The Public Sale and Its Role in the Plasma Ecosystem:</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5\">\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Plasma Mainnet Beta and XPL:</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plasma-mainnet-beta-and-xpl</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6\">\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Ethena Labs Partners with Plasma to Launch USDe Rewards on Mainnet:</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ainvest.com/news/ethena-labs-partners-plasma-launch-usde-rewards-mainnet-2504/</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7\">\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Ethena and Plasma Unite to Unlock Global Yield Access With Tether:</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binance.com/en-JP/square/post/22973737679698</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8\">\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Stable official websit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stable.xyz/</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9\">\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Stable documentation:</span><span> </span><span>https://docs.stable.xyz/en/introduction/why-stable</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0\">\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Introducing Arc: An Open Layer-1 Blockchain Purpose-Built for Stablecoin Finance. Link:</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circle.com/blog/introducing-arc-an-open-layer-1-blockchain-purpose-built-for-stablecoin-finance</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1\">\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Arc official network:</span><span> </span><span>https://arcnetwork.xyz/</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2\">\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Arc: An open Layer-1 blockchain purpose-built for stablecoin finance:</span><span> </span><span>https://6778953.fs1.hubspotusercontent-na1.net/hubfs/6778953/Arc%20Litepaper%20-%202025.pdf</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3\">\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Some Technical Notes About Circle’s New Blockchain:</span><span> </span><span>https://medium.com/sentora/some-technical-notes-about-circles-new-blockchain-d09b8d26e0a4</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4\">\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Stripe Developing \"Tempo\" Blockchain in Partnership with Paradigm:</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ainvest.com/news/stripe-developing-tempo-blockchain-partnership-paradigm-2508</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5\">\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USDe and sUSDe Supercharge Plasma’s Mainnet as Stablecoin-Native Chain Goes Live:</span><span> </span><span>https://coinlaw.io/usde-susde-plasma-mainnet-launch</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6\">\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Ethena expands DeFi reach to Plasma with USDe and sUSDe as core dollar assets:</span><span> </span><span>https://crypto.news/ethena-launches-usde-susde-plasma-mainnet-2025/</span><span> </span></p>\n</li>\n</ol>\n</body></html>","collect":0,"html":"<!DOCTYPE html>\n<html>\n<head>\n<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n<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0,minimum-scale=1.0,maximum-scale=1.0,user-scalable=no\"/>\n<meta name=\"format-detection\" content=\"telephone=no,email=no,address=no\" />\n<title>稳定币公链:下一代加密支付网络的竞争与机遇</title>\n<style type=\"text/css\">\na,abbr,acronym,address,applet,article,aside,audio,b,big,blockquote,body,canvas,caption,center,cite,code,dd,del,details,dfn,div,dl,dt,\nem,embed,fieldset,figcaption,figure,footer,form,h1,h2,h3,h4,h5,h6,header,hgroup,html,i,iframe,img,ins,kbd,label,legend,li,mark,menu,nav,\nobject,ol,output,p,pre,q,ruby,s,samp,section,small,span,strike,strong,sub,summary,sup,table,tbody,td,tfoot,th,thead,time,tr,tt,u,ul,var,video{ font:inherit;margin:0;padding:0;vertical-align:baseline;border:0 }\nbody{ font-size:16px; line-height:1.5; color:#999; background:transparent; }\n.wrapper{ overflow:hidden;word-break:break-all;padding:10px; }\nh1,h2{ font-weight:normal;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6em; }\nh3,h4,h5,h6{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1em; }\nh1{ font-size:24px; }\nh2{ font-size:20px; }\nh3{ font-size:18px; }\nh4{ font-size:16px; }\nh5{ font-size:14px; }\nh6{ font-size:12px; }\np,ul,ol,blockquote,dl,table{ margin:1.2em 0; }\nul,ol{ margin-left:2em; }\nul{ list-style:disc; }\nol{ list-style:decimal; }\nli,li p{ margin:10px 0;}\nimg{ max-width:100%;display:block;margin:0 auto 1em; }\nblockquote{ color:#B5B2B1; border-left:3px solid #aaa; padding:1em; }\nstrong,b{font-weight:bold;}\nem,i{font-style:italic;}\ntable{ width:100%;border-collapse:collapse;border-spacing:1px;margin:1em 0;font-size:.9em; }\nth,td{ padding:5px;text-align:left;border:1px solid #aaa; }\nth{ font-weight:bold;background:#5d5d5d; }\n.symbol-link{font-weight:bold;}\n/* header{ border-bottom:1px solid #494756; } */\n.title{ margin:0 0 8px;line-height:1.3;color:#ddd; }\n.meta {color:#5e5c6d;font-size:13px;margin:0 0 .5em; }\na{text-decoration:none; color:#2a4b87;}\n.meta .head { display: inline-block; overflow: hidden}\n.head .h-thumb { width: 30px; height: 30px; margin: 0; padding: 0; border-radius: 50%; float: left;}\n.head .h-content { margin: 0; padding: 0 0 0 9px; float: left;}\n.head .h-name {font-size: 13px; color: #eee; margin: 0;}\n.head .h-time {font-size: 11px; color: #7E829C; margin: 0;line-height: 11px;}\n.small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9); -webkit-transform: scale(0.9);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smaller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8); -webkit-transform: scale(0.8);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bt-text {font-size: 12px;margin: 1.5em 0 0 0}\n.bt-text p {margin: 0}\n</style>\n</head>\n<body>\n<div class=\"wrapper\">\n<header>\n<h2 class=\"title\">\n稳定币公链:下一代加密支付网络的竞争与机遇\n</h2>\n\n<h4 class=\"meta\">\n\n\n<a class=\"head\" href=\"https://laohu8.com/wemedia/1041503808\">\n\n\n<div class=\"h-thumb\" style=\"background-image:url(https://community-static.tradeup.com/news/64f0784cc29a0d0070f6e968ef6ec7f5);background-size:cover;\"></div>\n\n<div class=\"h-content\">\n<p class=\"h-name\">链捕手 </p>\n<p class=\"h-time\">2025-10-24 15:58</p>\n</div>\n\n</a>\n\n\n</h4>\n\n</header>\n<article>\n<html><body><p dir=\"ltr\"><em><span>CoinW研究院</span><span> </span></em></p>\n<h3 dir=\"ltr\"><span>目录</span></h3>\n<p dir=\"ltr\"><span>前言</span></p>\n<p dir=\"ltr\"><span>1. 什么是稳定币公链</span></p>\n<p dir=\"ltr\"><span>1.1 稳定币公链的提出动因</span></p>\n<p dir=\"ltr\"><span>1.2 稳定币在公链上的价值分配</span></p>\n<p dir=\"ltr\"><span>1.3 稳定币公链的概念</span></p>\n<p dir=\"ltr\"><span>1.4 稳定币公链 vs 传统公链</span></p>\n<p dir=\"ltr\"><span>2. 典型项目</span></p>\n<p dir=\"ltr\"><span>2.1 Plasma</span></p>\n<p dir=\"ltr\"><span>2.2 Stable</span></p>\n<p dir=\"ltr\"><span>2.3 Arc(<a href=\"https://laohu8.com/S/CRCL\">Circle</a>)</span></p>\n<p dir=\"ltr\"><span>2.4 Tempo(Stripe)</span></p>\n<p dir=\"ltr\"><span>3.稳定币公链的经济模型与生态设计</span></p>\n<p dir=\"ltr\"><span>4.支付体系演进与稳定币公链分析</span></p>\n<p dir=\"ltr\"><span>5.监管与合规对稳定币公链的影响</span></p>\n<p dir=\"ltr\"><span>6.竞争格局与发展推演</span></p>\n<p dir=\"ltr\"><span>6.1 稳定币公链赛道现状</span></p>\n<p dir=\"ltr\"><span>6.2 Tether、Circle与支付巨头的链上博弈</span></p>\n<p dir=\"ltr\"><span>6.3 稳定币公链与传统公链的竞争格局</span></p>\n<p dir=\"ltr\"><span>6.4 发展推演</span></p>\n<p dir=\"ltr\"><span>7.挑战与展望</span></p>\n<p dir=\"ltr\"><span>参考</span></p>\n<h3 dir=\"ltr\"><span>前言 </span></h3>\n<p dir=\"ltr\"><span>近年来,稳定币已经成为加密金融体系中最核心的资产类别之一。以 USDT 与 USDC 为代表的美元稳定币,总市值已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不仅在二级市场交易中充当了最主要的结算与报价资产,更逐渐渗透到跨境支付、链上金融、企业资金管理等更广泛的场景中。加上近年来稳定币相关政策的出台,稳定币的重要性将在未来进一步放大。 </span></p>\n<p dir=\"ltr\"><span>因此,稳定币不仅是Web3与传统金融之间的重要桥梁,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Web3未来的形态和发展方向。在公链竞争格局中,能够吸引并留住最多稳定币的链,通常也会形成最强的金融生态,从而在应用创新、资金流动和用户粘性方面占据先机。 </span></p>\n<p dir=\"ltr\"><span>然而放眼现有公链生态,稳定币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 DeFi 协议的抵押与结算,还是中心化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对,或是链上支付的流通媒介,稳定币都处于价值传输的核心环节。但当前主要承载稳定币的公链,如以太坊、TRON、<a href=\"https://laohu8.com/S/HSDT\">Solana</a> 等,最初的设计并非专门为稳定币而生,因此在性能、合规与生态匹配度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局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稳定币的成功要素并非复杂的金融设计,而在于简单、稳定、低成本、高性能且具备可扩展性与合规性的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在这样的背景下,稳定币公链这一赛道,承载着为稳定币量身定制基础设施的期待。它的目标是解决现有公链在成本、效率、合规性和生态绑定方面的不足,从而推动稳定币进入更大规模的应用。但与此同时,如何确保资产稳定性、流动性可持续性,以及在监管框架下构建真正可用的生态网络,是稳定币公链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稳定币公链正处于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 </span></p>\n<h3 dir=\"ltr\"><span>1. 什么是稳定币公链 </span></h3>\n<h4 dir=\"ltr\"><span>1.1 稳定币公链的提出动因 </span></h4>\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提出,源自多方面的实际需求与发展动因。目前主流稳定币依托的公链,如以太坊、TRON等,并非为稳定币量身定制。这种外部依赖带来了一些问题:高额Gas成本、交易性能瓶颈、跨链体验割裂,以及在合规监管上的不确定性。由此,设计专门针对稳定币的公链成为一种趋势,旨在打造一个更加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试图通过构建一体化的生态闭环,实现稳定币的发行、流通、结算和应用全部在同一条链上完成。这不仅提升了效率,也增强了生态的自洽性和安全性。金融机构和支付巨头的需求也在推动这一方向发展,它们希望有一条符合合规要求的链路,配套完善的身份体系和监管接口,以满足合规化运营的要求。 </span></p>\n<p dir=\"ltr\"><span>总体来看,稳定币公链的核心目标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提供稳定、低成本且高速的支付能力,解决现有公链在性能和费用上的痛点。第二,确保合规与可追溯性,以满足金融机构和支付巨头在监管环境下的使用需求。第三,具备可编程金融能力,使其能够在链上同时承载DeFi、RWA以及合规支付API等应用。凭借这些特征,稳定币公链有望成为连接加密金融与现实金融体系的重要桥梁。 </span></p>\n<h4 dir=\"ltr\"><span>1.2 稳定币在公链上的价值分配 </span></h4>\n<p dir=\"ltr\"><span>稳定币不仅是Web3生态的核心计价和结算工具,同时也在公链上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以USDT为例,其流通量最大的两条公链分别是Ethereum和TRON。根据数据统计,在以太坊上,过去一年因USDT交易产生的Gas费,折算为美元约有五千万到一亿。这部分手续费直接贡献了区块链验证者的收入,也间接形成了公链所在的生态价值。 </span></p>\n<p dir=\"ltr\"><span>同样,USDC的流通量在Ethereum上占比超过60%,以太坊上因USDC交易产生的Gas费全年累计超过五千万美元。这进一步说明,大型稳定币在主流公链上产生的链上经济活动巨大,其手续费收入对于所在公链和整个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 </span></p>\n<p dir=\"ltr\"><span>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手续费收入,USDT和USDC的发行方Tether和Circle却无法从中获利,所有手续费都流向了所在公链。因此,稳定币发行方想要构建自己的公链,不仅是要构建自己的生态闭环,更希望能拿回属于自己的流量和财富。 </span></p>\n<h4 dir=\"ltr\"><span>1.3 稳定币公链的概念 </span></h4>\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是指专门围绕稳定币的发行、流通与应用而设计的区块链网络。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通用公链,并非以承载所有类型的应用为目标,而是聚焦于稳定币这一类资产的高效流通与可持续运行。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稳定币公链主要呈现出两类发展路径: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稳定币驱动型链:由稳定币项目方或相关团队推动,以稳定币作为链上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例如 Plasma、Stable 等项目。它们的设计重点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 TPS,并为稳定币量身定制基础设施。 </span></p>\n</li>\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稳定币发行方主导链:由大型稳定币发行方或支付巨头主导建设,例如未来可能由支付巨头 Stripe 推出的链。这类链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整合合规框架、身份体系与支付接口,天然契合机构用户与跨境支付需求。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不同于通用公链的广覆盖,而是在稳定币这一关键资产上形成专注和深耕。 </span></p>\n<h4 dir=\"ltr\"><span>1.4 稳定币公链 vs 传统公链 </span></h4>\n<p dir=\"ltr\"><span>在现有的区块链生态中,以太坊、TRON、Solana 等通用公链,承载了稳定币的大部分流通与结算。但这些公链的设计目标是构建多资产、多应用的综合生态,稳定币只是其中的一种核心资产。因此,稳定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例如高昂的 Gas 费用、有限的TPS、跨链割裂以及合规适配上的不确定性。 </span></p>\n<p dir=\"ltr\"><span>相比于以太坊、TRON 等通用公链,稳定币公链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从底层就围绕稳定币的运行环境进行优化。首先,在成本方面,稳定币公链能够支持小额支付与高频交易,显著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其次,部分稳定币公链在设计上预留了身份验证与监管接口,天然契合<a href=\"https://laohu8.com/S/FISI\">金融机构</a>和支付公司对合规性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稳定币公链能够将发行、流通、结算与应用整合在同一条链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生态,从而减少跨链摩擦,提升整体效率与安全性。 </span></p>\n<p dir=\"ltr\"><span>这些特性决定了稳定币公链的潜在用户群体也十分明确。支付公司和金融机构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它们希望在合规环境下将稳定币接入支付与清算网络;稳定币发行方则能够借此减少对外部公链的依赖,掌握交易体验与合规主动权;而对于交易所和金融应用而言,稳定币公链则意味着更高效、成本更低的结算底层,帮助提升用户体验。 </span></p>\n<h3 dir=\"ltr\"><span>2. 典型项目 </span></h3>\n<h4 dir=\"ltr\"><span>2.1 Plasma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专为稳定币设计的Layer1基础设施</span><span> </span></strong></p>\n<p dir=\"ltr\"><span>Plasma是一条专为稳定币支付设计的Layer1区块链基础设施,其核心设计目标是实现稳定币转账的高效性与低成本。它与Tether/USDT生态深度绑定,在设计和资源上得到了 Tether 生态的官方支持与倾斜。 </span></p>\n<p dir=\"ltr\"><span>在功能层面,Plasma将USDT置于核心地位,支持零手续费的USDT转账并具备高吞吐量,以满足大规模支付与应用需求。这使其与以太坊、Tron 等传统公链形成明显区别:前者面向通用资产和多样化应用,后者专注于稳定币的高效流通与机构级支付场景。 </span></p>\n<p dir=\"ltr\"><span>在底层架构上,Plasma 作为一条独立运行的Layer1公链,拥有自主的共识与安全机制。其采用的 PlasmaBFT 共识机制是一种基于PoS权益证明与BFT拜占庭容错相结合的混合模型: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通过 PoS 选取验证者并维持激励机制;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通过 BFT 协议实现秒级的交易最终性,避免区块回滚,特别适配支付和清算场景。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同时,Plasma 完全兼容 EVM,开发者可以直接使用 Solidity 部署智能合约,沿用现有的以太坊工具链,如 MetaMask,极大降低了迁移与集成成本。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 Plasma 还会周期性地将状态根(或校验点、摘要)锚定到比特币网络,以借助比特币的不可篡改性与去中心化特性来增强信任保障。这样的锚定机制不是将所有交易都上链,而是提供一种外部“校验背书”,从而在一定程度提升系统对攻击或争议的抵抗能力,同时保持其独立公链的灵活性。把状态根写入比特币链,意味着即便 Plasma 本身的验证者或网络出现问题,也有可能通过比特币链上的锚定记录去做核验、处理争议以及追溯等操作。这样的“锚定”设计使其在一定程度能够借助比特币的抗篡改安全属性。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功能亮点:零Gas费USDT转账、接受USDT、BTC和XPL来支付Gas</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在功能亮点上,Plasma 实现了零Gas费的 USDT 转账。其他操作如智能合约交互、DeFi 应用、NFT 等并不是完全免费。对于合约调用、复杂操作,用户仍然需要支付 Gas。 </span></p>\n<p dir=\"ltr\"><span>不过 Plasma 支持用USDT 或 BTC 来支付 Gas,避免了用户为交易而额外持有原生代币,这大大降低了门槛。这里的 BTC 并不是直接用比特币主链上的原生 BTC,而是通过跨链桥把 BTC 引入到Plasma链上,生成映射资产(如 pBTC),再由 Paymaster 合约按实时价格折算成网络所需的 Gas(XPL)进行支付。这样一来,用户只要持有 BTC,就能在 Plasma 上完成转账、DeFi 或合约交互。同时Plasma也支持用户使用原生代币XPL支付Gas,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span></p>\n<p dir=\"ltr\"><span>其自主研发的 PlasmaBFT 共识机制,使其具备千级 TPS 的吞吐能力,交易确认时间低于一秒,能够满足高频支付和跨境结算的性能需求。平台还引入了受监管的保密交易功能,在提升隐私性的同时兼顾合规要求。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181102-26633.webp\"/></span></p>\n<p dir=\"ltr\"><span>Figure 1. Plasma performance.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span><span>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USDT在Plasma中的战略地位</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是一条为USDT量身定制的公链,在设计之初就确立了 USDT 作为核心资产的定位。其支付、转账、TVL 锁仓,以及链上生态的核心功能,几乎都围绕 USDT 展开。特别是 Plasma 提供零Gas 的 USDT 转账功能,大幅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也成为其吸引流量的重要卖点。在这种模式下,USDT 不再仅仅是网络中的一种资产,而是支撑 Plasma 运行和生态扩展的关键枢纽。同时Plasma背后有USDT发行方Tether的支持,借助 USDT 的庞大用户基础和全球流通性,Plasma 希望实现从用户规模,到流动性沉淀,再到应用拓展的完整闭环,进而把自己打造为稳定币的主场。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原生代币XPL</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原生代币 XPL 是整个网络的核心资产,XPL 既是支付交易手续费的主要 Gas 代币之一,也是网络共识机制中的质押资产,同时还承担治理、生态激励等作用。代币初始总量为100亿枚,分配结构覆盖公开售卖、生态基金、团队和投资者等,并设计了分阶段解锁机制,以平衡早期发展与长期激励。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198824-178043.webp\"/>Figure 2. Plasma native token XPL.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相比传统公链,Plasma 的一大创新是引入了多资产 Gas 模式。除了原生的 XPL 之外,用户在网络上进行转账或合约交互时,还可以直接使用 BTC 和 USDT 来支付手续费。这一设计大幅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使得持有主流资产的用户无需额外准备 XPL 也能顺畅体验 DeFi、跨链转账等功能,从而提升了 Plasma 在比特币与稳定币生态中的连接度与可用性。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20666-496655.webp\"/>Figure 3. Plasma XPL emissions. Sou.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2025年8月, Plasma 与 Binance 合作推出了“Plasma USDT Locked Product”,这是一款面向用户在 Binance Earn 平台锁仓 USDT 的 on-chain 收益产品,用户可获得每日 USDT 回报并分享1亿枚 XPL 空投奖励(占总供应量的1%)。该产品上线后,初始2.5亿 USDT 配额在不到一小时内即被抢空,随后 Binance 又将总配额扩至10亿 USDT,开放多轮额度以满足市场需求,充分显示出市场对这一稳定币生态代币的强烈兴趣。 </span></p>\n<p dir=\"ltr\"><span>2025年9月25日,Plasma原生代币XPL上线多家一线交易所如 Binance、OKX 等,开盘即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上线不到一周,其市值已突破27亿美元,冲进cmc市值排名前50,印证了市场对其“稳定币公链 + 低成本支付”定位的强烈预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XPL 的初期涨幅高度依赖于市场情绪、流动性注入与交易所上市推动力,短期的抛压、锁仓解锁以及新用户抛售等不确定因素,都可能对价格造成压力。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34460-725132.webp\"/>Figure 4. XPL price.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coinmarketcap.com/currencies/plasma-xpl/</span><span>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潜在优势:锁定全球最大稳定币用户流量</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得到多个重量级机构支持,包括 Tether、Bitfinex、Founders Fund、Framework Ventures、<a href=\"https://laohu8.com/S/FLTLF\">Flow Traders</a>、以及 DRW 等,并于2025年2月在 A 轮融资中筹集约2400万美元,累计融资2750万美金。在代币XPL公开售卖阶段, Plasma 更是展现了强劲的市场吸引力。Plasma于2025年7月成功完成公开代币销售(XPL),共募得约3.73亿美元,远超原先5,000万美元的目标,超额认购超过7倍,项目估值约为5亿美元。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49880-770011.webp\"/>Figure 5. Plasma public sale data.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x.com/PlasmaFDN/status/1949826471238783140</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测试网已于2025年7月15日正式上线,标志着项目进入关键落地阶段。测试网采用高性能的 PlasmaBFT 共识机制与 Rust 版 EVM 执行层,兼容 Solidity 合约及主流开发工具,开发者可直接通过 MetaMask 等钱包接入。网络支持 BTC、USDT 等代币作为手续费支付,并开放水龙头领取测试代币 XPL,用于合约部署和交易测试。目前包括 OKX Wallet、Bitget Wallet 在内的多家钱包已率先集成测试网,进一步降低了开发者和用户的参与门槛。 </span></p>\n<p dir=\"ltr\"><span>2025 年 9 月 25 日,Plasma 正式启动主网 Beta 版并同步完成原生代币 XPL 的 TGE 事件。官方宣布上线当天将激活超过20亿美元的稳定币流动性,并在 Aave 等协议中部署,其中还包括规模为10亿美元的 USDT 流动性压力测试,用于建立市场基准与验证稳定性。上线初期,Plasma 向小额存款用户及验证者分配2500万枚 XPL,并预留250万枚给“Stablecoin Collective”,同时实现零手续费 USDT 转账作为生态特色。截止9月28日,上线不到一周的时间,根据Defillama数据显示,Plasma 主网 Beta 上TVL已达到49亿美金,其中最多的TVL来自AAVE。也反映了稳定币在 Plasma 网络上的大规模迁移与真实需求的释放。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64408-960773.webp\"/>Figure 6. Plasma TVL data.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efillama.com/chain/plasma</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通过USDT转账免Gas的设计,Plasma把握住了全球最大稳定币用户群体的核心诉求:低成本与高效率。在锁仓资金和用户流量双重驱动下,Plasma有望形成一个围绕稳定币的生态闭环,进一步巩固其在跨境支付、链上结算与金融应用中的地位。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生态合作</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根据 Plasma 官方公告与多方媒体报道,</span><span>Plasma 已宣布与非洲支付平台 Yellow Card 和土耳其的 BiLira Kripto 建立战略合作,旨在推广免 Gas 的 USDT 转账体验,并推动当地法币与稳定币之间的互通。这些合作若能落地,将为 Plasma 在新兴市场的应用场景拓展提供支持。但需要注意,截止目前尚未发现可公开验证的链上交易数据来证实相关合作已在实际运行中或产生真实资金流动。 </span></p>\n<p dir=\"ltr\"><span>据报道,Plasma 还正在推进 DeFi 龙头 Curve Finance 的深度合作,计划在主网上线时支持 StableSwap AMM 机制,以实现低滑点、高资本效率的稳定币兑换服务。StableSwap 是 Curve 推出的自动做市协议,专为稳定币或价格接近的资产设计,使大额兑换时价格波动小、交易成本可控。借助这一机制,Plasma 可将 USDT 等资产接入 StableSwap 池子,提升跨资产流动性和使用效率。Tether CEO Paolo Ardoino 曾公开称这种整合具备“无与伦比的增长机会”潜力。目前还没有链上交易或合约数据显示该整合已完全上线,需要在后续技术披露和链上监测中继续观察验证。 </span></p>\n<p dir=\"ltr\"><span>随着 Plasma 主网beta版的上线,Plasma 与 Ethena Labs 的合作也于 2025 年 9 月 25 日正式启动,将 Ethena Labs 的合成稳定币 USDe 及其质押版本 sUSDe 纳入 Plasma 的 DeFi 生态系统。用户在 Plasma 网络上参与特定活动时,可获得 USDe 奖励,以提升网络活跃度和参与度。Plasma 与 Aave、Curve、Balancer 和 Fluid 等 DeFi 协议进行了整合,支持USDe 和 sUSDe 的流动性提供和借贷功能。用户还可以通过 Plasma 原生界面或 Stargate Finance 将 USDe 跨链桥接到 Plasma 网络。 </span></p>\n<p dir=\"ltr\"><span>在Plasma 上,USDe 和 sUSDe 被用作 DeFi 核心资产。例如,在 Aave 平台上,用户可以存入 USDe 或 sUSDe 可获得 Ethena 积分奖励,并参与 Liquid Leverage 策略,实现稳定币的循环操作以提升收益率。此外,用户在 Curve、Balancer 和 Fluid 等平台提供流动性时,也可获得积分奖励,用于参与 Plasma 网络治理或兑换其他激励。通过这样的形式,Plasma 将 USDe 和 sUSDe 深度嵌入自己的 DeFi 生态系统,显著增强了网络流动性与用户参与度。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78283-179690.webp\"/>Figure 7. AAVE Plasma Market.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app.aave.com/markets/?marketName=proto_plasma_v3</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Plasma 还成为 <a href=\"https://laohu8.com/S/UEC\">Uranium</a> Digital 的链上基础设施合作方,为全球首个24/7铀交易平台提供链上结算与透明度支持。通过这些区域支付链路与 DeFi 应用的结合,Plasma 生态正在构建由支付端用户到链上金融应用的完整闭环。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生态现阶段主要集中在DeFi上</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自 2025 年 9 月 25 日 Plasma 主网 Beta 版本上线以来,其生态发展迅速,不到一周时间,TVL 已突破 50 亿美元。其中,超过 45 亿美元的资金来自 Aave,主要资产依旧是 USDT。此外,Fluid、Euler、Balancer 等 DeFi 协议也为生态贡献了可观的流动性。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99601-743703.webp\"/>Figure 8. Plasma protocol ranking.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efillama.com/chain/plasma</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可以看出,目前Plasma 的生态主要围绕稳定币流动性、支付与借贷等DeFi协议展开。根据Plasma得官方披露,目前已经和超过100家DeFi协议达成合作意向。尽管合作伙伴众多,Plasma 生态仍处于早期阶段,且资产高度集中于 USDT,生态系统的丰富度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span></p>\n<p dir=\"ltr\"><span>除了DeFi协议,截至2025年9月底,Plasma 链上的 meme 币项目 Trillions(TRILLIONS)也成为了生态中的亮点之一,其市场表现引发了广泛关注。Trillions 起初作为一个“万亿市值梦想”的玩笑项目,迅速在加密社区引发关注,该项目的官方口号为“Charge towards a trillion”,并在 Plasma 链上部署了 TRILLIONS 代币。在短短几天内,Trillions 的市值一度突破5000万美元,24小时交易量超过2500万美元,参与交易的地址超过4500个。这也代表了 Plasma 链上 meme 币生态的初步发展,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 </span></p>\n<p dir=\"ltr\"><span>总体来看,Plasma的生态系统正在快速扩张,通过与多个核心DeFi项目的合作,它有望在稳定币支付和DeFi应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用户提供流动性、收益和支付的综合体验。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潜在风险</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虽然以USDT原生免Gas转账为核心卖点,但其运行成本最终需要由基金会或代币补贴来承担,长期来看能否形成可持续的经济模型,是一个关键问题。 </span></p>\n<p dir=\"ltr\"><span>合规方面,Plasma 的核心优势是绑定 USDT 流量,但这也意味着它高度依赖 Tether 的合规稳健性。如果 USDT 在某些司法辖区遭遇监管打击,Plasma 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同时,Plasma强调面向支付与机构用户,但目前其身份验证、反洗钱以及合规接口的建设仍不够透明。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在其技术架构中明确提到支持开发者部署合规导向的智能合约,包括 KYC 层、转账限制等功能, 这表明 Plasma 在技术层面具备了合规性支持的能力。但是目前 Plasma 的官方社媒渠道尚未公开与专门的 KYC/AML 或支付合规类项目达成合作意向。这表明虽然 Plasma 技术层面具备支持合规的能力,但其生态中面向合规的基础设施仍在逐步完善阶段,需要进一步披露与开发。 </span></p>\n<p dir=\"ltr\"><span>生态和流动性风险同样值得关注。当前 Plasma 的总锁仓量主要由 USDT 构成,资产过于集中,缺乏多元化。如果 USDT 的流动性出现波动,Plasma 的链上活跃度也会受到直接影响。尽管 Plasma 已经和AAVE、Ethena 等DeFi协议展开了合作,但其生态应用层目前主要集中在DeFi协议上,应用层的丰富度与以太坊、Solana 等主流公链相比仍有差距,其生态系统的完善和应用的多样性仍需时间发展。 </span></p>\n<p dir=\"ltr\"><span>最后,Plasma 在公募中获得了巨额资金支持,但其代币在免 Gas 模式下的价值捕获逻辑尚未完全验证。如果无法建立清晰的价值支撑,代币可能更容易受到投机资金的驱动,带来价格的剧烈波动。 </span></p>\n<h4 dir=\"ltr\"><span>2.2 Stable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专为USDT设计的Layer1公链</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是一条专门为USDT打造的高性能Layer1公链,目标是提供高速、低成本、低延迟的稳定币交易网络。它并非面向多种代币,而是专注于 USDT 交易和结算场景,兼顾企业专属区块空间和合规隐私交易方案,支持企业级支付与清算需求。 </span></p>\n<p dir=\"ltr\"><span>在共识机制上,Stable官方文档表示将会采用StableBFT,这是一个基于CometBFT的定制化 PoS 协议,兼容以太坊 EVM,旨在提供高吞吐量、低延迟和强可靠性的网络体验。StableBFT 通过拜占庭容错(BFT)机制保障安全,并允许节点并行处理提案,突破传统单领导者模式,提高交易确认速度。为进一步优化性能,Stable 计划将数据传播与共识过程分离,实现交易直接广播给区块提议者,加快最终确定性(finality)。关于在 Stable 上的质押资产,官方暂未提供具体信息。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 实现子秒级区块确认,支持高吞吐量、低成本和快速结算,同时提供企业专属区块空间和合规隐私交易方案。通过优化交易执行、状态存储和批量处理,Stable 保证链上交易的高效性与低延迟。 </span></p>\n<p dir=\"ltr\"><span>在 Stable 上,USDT 可原生用于支付 Gas 和链上结算,用户无需持有其他代币,也不受传统公链高额手续费和交易延迟的困扰。该公链针对稳定币的使用场景进行了底层优化,解决了手续费波动、交易速度受限、企业对接成本高、用户体验复杂,以及部分地区美元化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是独立的Layer1公链,从底层构建完整生态,更关注稳定币的实际支付与结算功能,使 USDT 在链上能够像现金一样高效、安全地流通。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Stable的USDT专属特性</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 的设计核心是让 USDT 在链上像现金一样流通,其功能都围绕减少转账摩擦、提升吞吐量和交易可预测性展开。 </span></p>\n<p dir=\"ltr\"><span>它采用USDT0与 gasUSDT 的双代币机制:gasUSDT 是链上的原生 Gas 代币,专门用于支付区块链运行的手续费;而用户日常主要使用USDT0。USDT0 是一种基于 LayerZero 的跨链稳定币资产,与标准 USDT 保持1:1锚定,依托 OFT(Omnichain Fungible Token)标准,在不同区块链间可直接流通,而无需传统的桥接或多池流动性拆分,从而整合了不同链的 USDT 流动性。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19257-179298.webp\"/>Figure 9. gasUSDT & USDT0 on Stable.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ocs.stable.xyz/en/architecture/usdt-specific-features/usdt-as-gas-token</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在 Stable 上,用户只需持有USDT0即可完成大多数操作。协议通过账户抽象自动完成 gasUSDT 的转换,简化了使用体验。同时,点对点的USDT0转账完全免手续费,降低了支付门槛。 </span></p>\n<p dir=\"ltr\"><span>针对企业用户,Stable 设计了 专属区块空间,在网络拥堵时也能保持交易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同时,USDT Transfer Aggregator 可以批量处理大量USDT0转账,提升整体吞吐量而不影响其他交易。未来,Stable 还计划引入机密转账功能,利用零知识加密隐藏转账金额,同时保留必要的合规可审计性,为企业提供更高隐私保护。 </span></p>\n<p dir=\"ltr\"><span>总体而言,Stable 的 USDT 专属功能不仅优化了日常支付和跨链效率,也为企业级应用提供了可控的链上环境,使 USDT 在链上能够更高效、安全地流通,同时降低了用户和开发者的使用复杂度。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Stable路线图:分阶段提升性能</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 的核心目标是让USDT在链上的使用更加快速、便捷和稳定。为此,它提出了一个分阶段的技术路线,从基础可用性,到性能优化,再到极限扩展,逐步推进。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32561-333842.webp\"/>Figure 10. Stable Roadmap.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ocs.stable.xyz/en/introduction/technical-roadmap</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在第一阶段,Stable 聚焦于降低使用门槛。它通过让 USDT 直接作为链上的Gas费,减少用户在费用和代币切换上的复杂操作。同时,配套的钱包和人性化地址系统,使用户可以像使用日常支付工具一样,更简单地转账和收款。 </span></p>\n<p dir=\"ltr\"><span>进入第二阶段,Stable 开始提升交易效率。它尝试让交易能够并行处理、批量执行,从而在高频支付和企业大额结算时,依然保持低延迟和低成本。与此同时,还会为机构用户提供专属通道,确保在网络拥堵时仍能稳定处理关键业务。 </span></p>\n<p dir=\"ltr\"><span>最后,Stable 计划在第三阶段实现全方位的高性能。通过升级底层共识机制和执行引擎,它希望在吞吐量上达到远超传统公链的水平,同时配合高效的访问接口,为开发者和企业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整体来看,Stable 的路线是先保证好用,再逐步提升效率,最后追求极致性能。这种分阶段推进的方式,既能满足当下稳定币的应用需求,也为未来更大规模的支付和金融场景打下基础。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Stable发展现状</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Stable 的核心技术框架已基本完成,测试网和主网上线时间均暂未公布,将实现 USDT 原生支付、子秒级交易确认、EVM 兼容以及免Gas的USDT0转账等关键功能。这些构建中的能力为 Stable 后续面向支付、消费与结算场景奠定了基础。 </span></p>\n<p dir=\"ltr\"><span>在市场营销方面,Stable 已获得包括 Bitfinex、Hack VC、Franklin Templeton 等机构的投资支持,以及Tether的背后背书,Tether CEO Paolo Ardoino 也参与了该项目的支持。这些资金将用于构建网络基础设施、扩大员工队伍,并增加全球 USDT 的分发量。 </span></p>\n<p dir=\"ltr\"><span>在应用构想层面,Stable 定位为 USDT 支付的专用基础设施,通过原生 Gas 架构与免 Gas 模式降低用户门槛,也为商户和机构提供集成效率。然而,目前生态尚处于萌芽阶段,尚无公开用户数据或实际落地案例。这意味着,Stable 的付款链条在技术上具备潜力,但其能否实现“USDT 在链上像现金一样流通”,仍需观察具体应用落地与市场采纳的进度。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 与 Stable 的定位差异</span><span> </span></strong></p>\n<p dir=\"ltr\"><span>Plasma 和 Stable 都是由 Tether 支持的公链,以 USDT 为核心资产,但两者在技术架构和目标定位上有所不同。Plasma 是一条独立的EVM兼容Layer1公链,采用高性能共识机制和 Rust 执行引擎,能够提供极高的吞吐和低延迟体验。同时,它会周期性地将链上状态根(或校验点、摘要)锚定到比特币网络,借助比特币的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特性来增强信任保障。它的设计初衷是解决高频交易、跨境支付和 DeFi 应用中的性能瓶颈,兼顾安全与效率。 </span></p>\n<p dir=\"ltr\"><span>相比之下,Stable(Stablechain)是一条全新的独立Layer1区块链,将 USDT 作为原生 gas 代币,重点放在支付和结算场景。它通过子秒级确认和极低的交易成本,优化了日常支付体验,更偏向企业和合规化应用需求。 </span></p>\n<p dir=\"ltr\"><span>虽然两条链都以 USDT 为核心,但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互补与竞争并存的格局。Plasma 宣传安全性能与比特币生态绑定,更可能在 DeFi、商户结算、跨链交易等高频用例中抢占市场;而 Stable 聚焦支付体验,适合小额支付、企业结算与跨境清算等场景。二者不可避免会在部分应用领域产生竞争,例如商户支付和跨境汇款,但总体来看,它们的技术路径和生态目标并不完全重叠。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Stable潜在风险</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此前我们提到,Plasma 因背靠 Tether 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合规性限制。同样地,Stable 也由 Tether 支持,其核心价值高度依赖于 USDT。如果 Tether 在某些司法辖区面临监管限制,或其市场份额出现下滑,Stable 的生态活跃度与整体价值都将受到直接冲击。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 Stable 的测试网和主网尚未上线,其公链性能仍未经过市场验证,未来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虽然 Stable 采用 PoS 共识机制,但官方尚未明确代币发行计划,这带来一定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PoS 共识本身并不必然要求链上有经济代币。例如,一些企业级链或联盟链采用 PoS 来保障交易和共识,但节点由机构运营,不发行代币。只是缺乏代币可能会影响网络激励和生态成长。 </span></p>\n<p dir=\"ltr\"><span>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Base 链,它是以太坊的 Layer 2 Rollup 扩容链,采用 sequencer 模式来排序交易,并将状态提交到以太坊L1。Base 并非 PoS 链,也没有原生代币,其安全性依赖以太坊主链,而不需要节点质押或发行代币。 Stable 作为一条PoS公链,未来是会采用Base这种模式,还是参考 Plasma 已推出原生代币的做法,发行自己的独立代币,仍然值得关注。 </span></p>\n<p dir=\"ltr\"><span>与此同时,随着 <a href=\"https://laohu8.com/S/V\">Visa</a>、<a href=\"https://laohu8.com/S/PYPL\">PayPal</a> 等传统支付巨头加速进入区块链支付领域,其他合规型稳定币公链(如 Arc、Tempo)也在积极布局,Stable 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将愈发激烈。 </span></p>\n<h4 dir=\"ltr\"><span>2.3 Arc(Circle)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Arc:专为稳定币金融打造的开放式Layer1区块链</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2025年8月,Circle宣布将推出自研Layer1公链Arc,显示出Circle从稳定币发行商向区块链基础设施提供商的战略升级。Arc是一条专为稳定币设计的Layer1公链,旨在为支付、跨境结算和金融市场应用提供高效、安全的技术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在 Arc 上,用户可以使用 USDC 支付 gas 费用,从而避免了传统公链中波动性代币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除了USDC,Arc还原生支持多种稳定币,包括 EURC 和 USYC1等,它们可在链上作为支付和清算媒介,便于多币种金融应用。作为由 Circle 推出的 Layer 1 公链,Arc 旨在为稳定币金融提供基础设施,构建一个多币种清算网络。 Arc采用高性能共识机制,交易确认速度快,每秒可处理数千笔交易,满足企业级需求。Arc内置机构级的外汇报价(RFQ)引擎和全天候链上结算能力,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支付与交易工具。交易几乎瞬时完成,由高性能 Malachite 共识机制保证确定性秒级最终结算,同时还提供可选隐私保护功能,用户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合规需求屏蔽交易或余额信息。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52693-647049.webp\"/>Figure 11. Arc website page.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arcnetwork.xyz/</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Arc <strong>的核心特性:跨链结算层</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与传统只服务于单一稳定币或单一链的公链不同,Arc 的设计目标是成为一个跨链稳定币结算层。它并不是单纯的稳定币支付通道,而是为多种稳定币、多条区块链之间的资金流转提供统一的清算和结算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在 Arc 上,稳定币可以通过直接铸造(Direct Mint)和销毁再铸造(Burn-and-Mint)的方式实现跨链转移。这种机制避免了依赖第三方跨链桥的复杂流程,使用户能够更快、更安全地在不同链之间完成资金结算。Arc 还引入了 统一余额视图与次秒级确定性结算(sub-second deterministic finality)。这意味着用户或机构无论在哪条链上持有稳定币,都能在 Arc 的结算层看到整体资产情况,并以接近实时的速度完成清算。这种设计大大降低了多链生态中的支付摩擦,为跨境支付、机构结算和多链 DeFi 应用提供了底层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与之相比,Plasma、Stable 等单一稳定币公链的逻辑则不同。它们的结算对象主要局限于单一稳定币如USDT,优势在于链内的支付和流动性效率,但在跨链转移上需要额外依赖跨链桥或第三方工具。在用户体验方面,Plasma 或 Stable 在链内操作相对便捷,但一旦涉及跨链支付,往往面临资产割裂和多步骤操作的困境;而 Arc 则通过统一余额和快速 finality,使多链资产管理更接近单链体验。应用层面,Plasma 和 Stable 更像是为某一稳定币打造的专属高速路,适合形成局部生态闭环;而 Arc 则定位为多链稳定币清算中心,能够承接跨境支付、机构结算、多链 DeFi 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span></p>\n<p dir=\"ltr\"><span>换句话说,Plasma、Stable 强调链内效率,而 Arc 更强调多链之间的统一结算。前者是一条为特定稳定币服务的快速通道,后者则更像一个跨链的清算所,把多条高速路连接在一起。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Arc应用场景与潜在生态:不仅是稳定币基建,更要推动稳定币原生应用的发展</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Arc 的设计目标不仅是作为稳定币的底层基础设施,还希望推动一类稳定币原生应用的发展。基于其低成本结算、内置外汇引擎和确定性秒级交易确认,Arc 希望在多个方向上发挥其潜在应用价值。 </span></p>\n<p dir=\"ltr\"><span>首先,在跨境支付领域,Arc 提供即时、低成本的结算体验,特别适合需要全球资金流动的企业。通过与 Circle Payments Network(CPN)的联动,Arc 可以成为跨境支付的链上结算层,而其外汇引擎则为不同稳定币间的自动兑换和本地法币出入金打下基础。 </span></p>\n<p dir=\"ltr\"><span>其次,在稳定币外汇衍生品方面,Arc 支持以稳定币对为核心的永续合约市场。交易者可以基于不同货币的稳定币进行杠杆交易,而内置的 FX 引擎则提供实时报价与原子化结算。 </span></p>\n<p dir=\"ltr\"><span>在链上信用场景中,Arc 为结合链下信任信号的信用应用提供了开发基础。开发者可以将身份、现金流历史或外部风控模型与稳定币结合,用于构建更合规、可审计的借贷协议,从而服务于传统信用体系难以覆盖的用户和企业。 </span></p>\n<p dir=\"ltr\"><span>对于资本市场,Arc 致力于将传统金融市场的结算模式(如 DvP 交割、保证金抵押)迁移到链上。依托 USDC 与 USYC 等原生资产,Arc 能够为证券、国债、商品或结构化产品的代币化交易提供即时结算与合规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最后,Arc 还希望为智能商务与程序化支付提供可能。由于交易费用以 USDC 计价、且具备秒级确认和隐私控制,开发者可以在支付流程中嵌入逻辑与身份验证,支持自动化订阅、可编程采购,甚至 AI 主导的链上交易市场。 </span></p>\n<p dir=\"ltr\"><span>Arc 的应用方向不仅限于支付结算,还涵盖衍生品、信用、资本市场和智能支付等多个维度,这也反映出 Circle 希望借助 Arc 将稳定币金融扩展至更广泛的数字资产与传统金融结合的场景中。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深度整合Circle生态,自带强监管属性</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Arc 并不是一条从零开始的公链,而是 Circle 长期生态战略的延伸。作为 USDC 和 EURC 等稳定币的发行方,Circle 已经构建了包括支付网络(CPN)、跨链传输协议(CCTP)、钱包与合约工具、托管和结算服务在内的完整产品<a href=\"https://laohu8.com/S/301365\">矩阵</a>。Arc 的推出,为这些服务提供了一个原生的链上承载环境。 </span></p>\n<p dir=\"ltr\"><span>一方面,Arc 可以提升 Circle 产品之间的协同效应。USDC 直接作为原生资产在 Arc 上使用,降低交易摩擦。Arc 与 CPN、Mint、Paymaster 等服务深度对接,使 Circle 可以在链上完成支付、结算、外汇兑换等功能,形成一个闭环生态。EVM 兼容性保证了开发者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构建应用,但天然依赖 Circle 的底层基础设施,从而锁定了生态黏性。 </span></p>\n<p dir=\"ltr\"><span>另一方面,Arc 自带强监管属性。首先,Circle 本身作为受监管的稳定币发行方,本身就已经满足美国及多国的合规要求,这决定了 Arc 必然要支持合规可审计的功能。比如 Arc 内置可选隐私保护,允许在满足监管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度的隐私交易,而非完全匿名。同时由于与 Circle 的支付和清算网络直接相连,Arc 更容易与银行、机构等受监管金融主体对接,成为一种合规友好的区块链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Arc 将稳定币基础设施与监管环境紧密结合,提供高性能、安全可控的企业级区块链平台。这不仅强化了 USDC 和 Circle 在合规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也构建了一个既开放又可受监管的应用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strong>Arc潜在价值:与美元清算系统直连,做合规版“链上</strong> Swift”</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从战略定位来看,Arc 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并不是在和比特币、以太坊等公链竞争去中心化生态,而是瞄准了全球美元清算体系的链上升级。作为 USDC 的原生承载链,Arc 将支付、结算、外汇兑换与稳定币原生支持深度整合,并直接挂钩 Circle 的支付网络与托管体系。可以理解为,Arc 在设计上更接近“合规版的链上 Swift”,它不是一个无限开放、完全去监管的区块链,而是一个能够直接对接银行、支付机构、跨国企业的链上结算网络。 </span></p>\n<p dir=\"ltr\"><span>Arc 不会直接取代传统清算网络,但它能够在跨境支付、实时结算等方面提供更高效率,成为 Swift 的链上补充。且由于 Circle 自身作为受监管的稳定币发行方,其链上体系天然与合规框架挂钩,Arc 内置的隐私保护、审计支持和机构级外汇引擎,正是面向监管场景的功能设计。 </span></p>\n<p dir=\"ltr\"><span>同时,Arc也表示上线之初便会完成与托管和结算服务商 Fireblocks 的集成。这意味着,超过2,400家已使用 Fireblocks 的银行、资产管理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能够直接接入 Arc 网络,而无需额外开发合规与托管基础设施。这与典型公链吸引散户开发者的思路完全不同,反映出 Arc 是面向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战略布局。 </span></p>\n<p dir=\"ltr\"><span>Arc 保留了区块链的开放性和可组合性,但在合规、安全、结算确定性上,刻意贴近金融机构的使用需求。长期来看,如果 Circle 能借助 Arc 建立一个覆盖多币种稳定币和合规资产的清算通道,那么它确实可能成为金融机构眼中的“链上 Swift”。 </span></p>\n<p dir=\"ltr\"><span>Arc <strong>潜在挑战</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尽管 Arc 在稳定币原生支持、高性能结算和合规设计上具有优势,但仍面临多方面挑战。技术上,秒级交易和跨链互操作需在安全性、去中心化和复杂性之间权衡。生态上,开发者和应用的冷启动以及对非 USDC 应用的兼容性可能受限。监管方面,跨境合规和隐私保护需要平衡审计要求与用户数据安全。市场接受度方面,机构采用新型链上清算系统仍需时间,同时未来可能面临其他稳定币链的竞争。 </span></p>\n<h4 dir=\"ltr\"><span>2.4 Tempo(Stripe) </span></h4>\n<p dir=\"ltr\"><span>Tempo:Stripe <strong>的企业级链上支付布局</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ripe 表示正在积极拓展其在稳定币和数字支付领域的布局,计划联合 Paradigm 推出自研Layer1公链 Tempo。Tempo的核心目标是为企业级支付场景提供高效、低成本的链上结算基础设施,同时兼顾合规与隐私要求,为企业用户和金融机构提供安全、可审计的交易环境。 </span></p>\n<p dir=\"ltr\"><span>Tempo 公链设计重点包括优化支付性能、支持稳定币结算、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并采用高吞吐量架构,以满足全球企业的支付需求。通过这些技术特点,Tempo 希望成为企业级链上支付网络,为 Stripe 在全球支付市场提供新的竞争优势,同时推动稳定币在实际商业场景中的落地应用。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Tempo 仍处于秘密开发阶段,尚未正式上线。Stripe 已任命 Paradigm 的联合创始人 Matt Huang 负责 Tempo 的开发和运营。虽然项目细节有限,但其推出预计将进一步增强 Stripe 在企业级支付和稳定币应用领域的市场影响力。 </span></p>\n<p dir=\"ltr\"><span>Stripe <strong>的业务基础与稳定币布局</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ripe 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支付基础设施提供商,主要为企业提供在线支付、结算和金融服务,其核心业务包括电子商务支付处理、订阅计费和发票管理等。随着数字支付需求不断增长,Stripe 正在积极拓展其在稳定币和区块链领域的布局,计划通过 Tempo 公链进一步提升在企业级支付市场的竞争力。 </span></p>\n<p dir=\"ltr\"><span>在稳定币方面,Stripe 已推出稳定币金融账户,允许企业在全球101个国家使用美元计价的稳定币进行存储、转账和支付。该账户由 Stripe 收购的稳定币平台 Bridge 提供支持,并与 MetaMask 合作发行 MetaMask USD(mUSD),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在Web3生态中便捷的存储、交易和消费方式。这一战略体现了 Stripe 将传统支付网络与区块链金融生态结合的尝试,为企业客户提供了更直接、高效的链上资金管理工具。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Tempo价值体现:推动Web2支付场景落地</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Tempo 公链的推出计划,对于 Stripe 而言,不仅是技术创新,更直接服务于其核心Web2企业客户。借助原生稳定币结算能力和高性能架构,企业可以在原有支付系统中直接实现链上结算,无需频繁在传统支付网络与区块链之间转换资产。这意味着跨境支付成本和结算时间大幅降低,同时支持大规模、高频交易。Tempo 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和 Stripe 的支付接口,使企业能够在熟悉的开发和运营环境下接入链上支付,从而实现“链上结算、Web2 场景落地”。换言之,Tempo 让区块链支付真正服务于传统企业支付和结算需求,为稳定币在实际商业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span></p>\n<p dir=\"ltr\"><span>Tempo <strong>的发展挑战:生态建设与开发者吸引力</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尽管 Tempo 在企业级支付场景具有明显优势,但其长期发展仍面临生态建设方面的挑战。作为一条针对企业支付优化的公链,如果仅局限于支付功能,可能难以吸引开发者在上面构建多样化应用。相比以太坊或 Arc 公链,开发者迁移和学习成本较高,缺乏完善的工具和激励机制,可能导致生态活跃度不足。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公链的长期价值不仅取决于支付交易量,还取决于生态的多样性和创新能力。如果 Tempo 仅是链上支付工具,缺乏金融应用、DeFi 或企业级工具的支持,其网络效应和增长潜力将受到限制。Stripe 需要在确保企业级支付落地的同时,提供开放的接口、智能合约能力和合规工具,以支持开发者在上面创新和构建应用。 </span></p>\n<h4 dir=\"ltr\"><span>2.5 主流稳定币驱动下的生态对比分析 </span></h4>\n<p dir=\"ltr\"><span>当前,稳定币公链赛道的分布主要围绕USDT与USDC展开,这些公链希望借助主流稳定币的庞大流量,迅速搭建交易、支付和DeFi等基础设施,成为稳定币高频结算与流通的底层网络。如上文提到的Plasma、Stablechain、Arc、Tempo等项目,尽管定位不同,但共同目标都是在稳定币驱动下,争夺支付与结算基础设施的话语权。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围绕稳定币交易、支付和结算展开,目标是成为新一代稳定币流通和应用的基础设施。但由于底层技术和背后机构的差异,它们的应用场景和侧重点各不相同。 </span></p>\n<div dir=\"ltr\">\n<table><colgroup><col width=\"74\"/><col width=\"132\"/><col width=\"130\"/><col width=\"142\"/><col width=\"124\"/></colgroup>\n<tbody>\n<tr>\n<td>\n</td>\n<td>\n<p dir=\"ltr\"><span>Plasma</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Stable</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Arc</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Tempo</span><span>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底层技术</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Layer1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Layer1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Layer1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Layer1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背靠机构</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Tether支持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Tether支持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Circle自研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金融科技巨头Stripe与 Paradigm合作开发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核心稳定币</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T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T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C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暂未公开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Gas机制</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T、BTC、XPL等代币可支付Gas。USDT转账免Gas;其他操作如智能合约交互、DeFi应用、NFT相关操作等需要支付gas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T为Gas代币,部分转账如P2P、用户之间的转账免Gas;其余操作需要支付Gas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C为Gas代币。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暂未公开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是否EVM兼容</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是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是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是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是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性能</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高吞吐、低延迟,依托比特币主网安全性,适合高频支付与结算。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高吞吐、低成本、快速结算,支持企业专属区块空间和隐私交易方案,适合高频交易和批量交易处理。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TPS上千、吞吐量高、确认速度快,适合高频交易;强调高性能和跨链结算能力,目标是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支付与交易工具,同时满足合规需求,整合 Circle 的产品生态。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预期优化支付性能、支持稳定币结算、并采用高吞吐量架构,以满足全球企业的支付需求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主要应用场景</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聚焦USDT支付和结算场景。支持高频支付与结算、零手续费USDT转账、隐私支付等。适用于高频交易用户、跨境支付用户。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聚焦USDT支付和结算场景。包括USDT的最终结算与支付通道,强调稳定性和吞吐量。适用于企业支付机构、资金清算需求方。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聚焦USDC跨链流动性与互操作,跨链清算和支付。适用于多链DeFi用户、跨境资金流动、机构结算等需求方。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聚焦零售、商户的支付落地。稳定币驱动的支付基础设施,零售支付+商户结算,兼顾DeFi。适用于商户、开发者、零售支付用户。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发展</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测试网阶段,主网暂未上线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开发中,暂未上线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开发中,暂未上线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开发中,暂未上线 </span></p>\n</td>\n</tr>\n</tbody>\n</table>\n</div>\n<p dir=\"ltr\"><span>Plasma 由 Tether 支持,定位是高性能 USDT 支付和结算网络。依托比特币链的安全性,它支持零手续费的 USDT 转账、低延迟结算以及隐私支付,特别适合交易所资金流转和跨境支付等高频场景。相比之下,Stable 同样由 Tether 支持,但其设计初衷是成为 USDT 的最终结算通道。它作为一条独立的高性能Layer1,更加偏向企业级支付和资金清算场景,强调稳定性和大规模吞吐能力。 </span></p>\n<p dir=\"ltr\"><span>与 Tether 系的 Plasma 和 Stable 不同,Arc 是 Circle 推出的公链,以 USDC 为核心,聚焦于跨链互操作和流动性打通。它的目标是将 USDC 在多链间实现自由结算和流通,成为 DeFi 生态和跨境支付的重要基础设施。而 Tempo 则由 Stripe 和 Paradigm 合作推动,主要面向零售支付和商户结算,同时保持 EVM 兼容性,以吸引开发者构建更多基于稳定币的支付和应用场景。 </span></p>\n<p dir=\"ltr\"><span>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发行方与底层技术的不同。Tether 的 Plasma 和 Stable 都围绕 USDT 展开,但 Plasma 依托比特币生态,强调支付与安全;Stable 独立构建Layer1,更适合机构结算。Circle 的 Arc 以 USDC 的跨链流动性为核心,承接其在合规和国际支付中的定位。而Tempo在Stripe背景下天然聚焦支付落地,希望推动稳定币在商户端的普及。 </span></p>\n<h3 dir=\"ltr\"><span>3.稳定币公链的经济模型与生态设计 </span></h3>\n<p dir=\"ltr\"><strong><span>支持稳定币支付Gas是稳定币公链设计的核心机制</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在现有的几个头部稳定币公链来看,大多选择支持稳定币如USDT、USDC等作为 Gas费,其经济与生态作用是稳定币公链设计的核心。通过直接使用 USDT 或 USDC 支付交易费用,降低用户操作门槛,提高交易活跃度和支付流量,这对于初期生态冷启动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不同项目在设计经济模型时需要在激励机制、流量聚合和合规性之间取得平衡。如Plasma 除了允许稳定币支付,也提供自己的原生代币 XPL 作为 Gas 支付选项,这既保证了链上激励和网络安全,又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灵活性。而 Stable 等项目目前主要依托 USDC 支付,强化合规与机构合作优势,不知道未来在激励设计上是否会额外考虑如何吸引开发者和用户参与生态。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单一稳定币链与多稳定币链的差异决定了生态建设策略和初期竞争模式</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单一稳定币链(如 Plasma)主要以一种核心稳定币(例如 USDT)为流通和结算媒介,能够集中流动性,快速形成网络效应,初期生态启动相对容易,但跨链能力和多场景适配有限。相比之下,多稳定币链(如 Arc 或其他多币种清算网络)支持多种稳定币在链上流通,提升跨链和多场景应用的适配能力,但由于流量和流动性被分散,初期生态启动成本更高。这种设计差异直接影响公链在支付、DeFi、跨链清算等场景的战略布局。单一稳定币链适合快速建立初期生态,而多稳定币链则更适合构建长期、跨币种、多场景的金融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生态冷启动与应用闭环是稳定币公链能否形成长期价值的关键</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核心价值在于支付和结算,通过直接使用 USDT 或 USDC 支付交易费用,降低用户门槛,提高交易活跃度,这是初期生态冷启动和网络效率的基础。但附加价值来自支付流量对生态应用的支撑。虽然公链主要用于支付,但初期流量可反哺 DeFi、NFT、RWA 等应用,为生态建设提供用户基础和开发者激励,形成正向循环。而长期价值体现在支付高效与生态活跃的结合。高效的支付网络加上活跃的生态应用,使公链形成可持续的网络效益和生态闭环,从而巩固其在未来金融基础设施中的战略地位。 </span></p>\n<p dir=\"ltr\"><span>从经济模型和生态设计的角度看稳定币公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长期价值和竞争策略。谁能设计出合理的 Gas 使用机制、谁能有效聚合稳定币流量、谁能解决生态冷启动问题,谁就更可能成为未来稳定币结算和 DeFi 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 </span></p>\n<h3 dir=\"ltr\"><span>4.支付体系演进与稳定币公链分析 </span></h3>\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不仅是加密世界的结算工具,它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潜力,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支付网络演进的启发和制约。通过对比传统支付体系和链上稳定币清算,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稳定币公链在成本、效率、合规性和用户体验上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判断它在未来金融基础设施中的战略价值。 </span></p>\n<p dir=\"ltr\"><span>支付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传统跨境清算系统 SWIFT,到高速中心化支付网络 Visa 和 Mastercard,再到线上支付平台 PayPal 和 Stripe,每一阶段都在追求更快、更便宜、更便捷的交易体验。随着区块链技术和稳定币的兴起,稳定币公链有望成为新的支付基础设施,能够在链上实现快速结算和跨境支付,同时保持透明和可追踪性。 </span></p>\n<p dir=\"ltr\"><span>与传统支付体系相比,链上稳定币清算在几个维度展现出优势和特点:成本方面,通过去中心化网络可以降低跨境汇款和结算费用;速度方面,区块链结算可以实现实时或近实时交易;合规性方面,稳定币本身和背后的机构合作,使得链上支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监管要求;用户体验方面,用户可以直接使用链上钱包进行支付,无需中介结算或繁琐开户流程。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Stripe、PayPal、Visa 和 Mastercard 等支付巨头也在探索链上支付布局。例如,Stripe 推出了稳定币和加密支付接口,支持商户接收 USDC 支付;PayPal 则在部分地区允许用户直接用加密资产进行消费和结算;Visa 和 Mastercard 也在与稳定币发行方合作,试图将链上支付接入传统金融网络。传统支付机构未来或许也会尝试利用稳定币公链提升支付效率,同时保持合规性。 </span></p>\n<p dir=\"ltr\"><span>因此稳定币公链未来很大可能会在支付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们可以服务跨境结算、B2B 支付和高频交易场景,成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底层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它们也为 DeFi 支付、开发者生态和创新应用提供了新机会。结合传统支付体系和链上结算的优势,稳定币公链的发展路径呈现出技术创新与合规实践并行、生态建设与流量吸引并重的特征。 </span></p>\n<h3 dir=\"ltr\"><span>5.监管与合规对稳定币公链的影响 </span></h3>\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发展不仅依赖技术和市场需求,也深受监管政策影响。不同地区对稳定币的监管日渐清晰,美国、香港、欧盟的政策框架各不相同,这将直接影响稳定币公链的落地速度和生态建设。 </span></p>\n<p dir=\"ltr\"><span>美国稳定币法案已于2025年签署成为法律,对稳定币发行人提出严格储备要求和披露义务。这一变化对稳定币公链的合规路径、生态建设和市场定位等方面将产生深远影响。Circle 一直走的是合规化路径,依托牌照、透明储备和监管合作,打造安全可靠的支付与金融基础设施。这使得其稳定币公链Arc在机构接入和跨境支付等场景中更具优势,但也意味着Arc或者其他依托 USDC 或 Circle 背书的稳定币公链,需要在合规性上满足机构和金融企业的准入标准,同时在透明度、审计和风险管理上形成可量化指标,从而获得机构信任和资金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相比之下,Plasma 或 Stable更偏向 crypto native的发展路径,针对美国的稳定币法案相关政策,Tether展示出来的合规性并不高。 Plasma和Stable。虽然在链上效率和技术创新上具有优势,但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严格的监管可能限制其在某些地区的大规模推广,甚至可能影响USDT的流量迁移到这些链上的速度。因此,监管环境的变化不仅决定了项目可选择的业务模式,也会影响其生态建设和用户增长路径。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不同地区的监管差异会导致全球布局策略出现分化。香港稳定币牌照和欧盟 MiCA 框架提供了制度明确性,使得项目可以在当地市场快速落地,而美国的 GENIUS Act 则更强调机构接入和合规透明,这种多样化监管环境将推动稳定币公链形成多极化发展格局:一类公链走合规路线、服务机构和企业;另一类公链坚持高性能和技术驱动,更多吸引加密原生用户。 </span></p>\n<p dir=\"ltr\"><span>在全球监管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政策因素将成为稳定币公链竞争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 </span></p>\n<h3 dir=\"ltr\"><span>6.竞争格局与发展推演 </span></h3>\n<h4 dir=\"ltr\"><span>6.1 稳定币公链赛道现状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稳定币公链赛道现状:门槛高、项目少,尚未形成成熟生态</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现阶段稳定币公链赛道的项目数量非常有限,尚未形成成熟的生态,真正专注于此类公链的团队也不多。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几个重要特点。首先,稳定公链赛道门槛高、难度大。稳定币公链不仅需要承载高频交易和大规模结算,还要在性能、合规性和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技术复杂度高,加上对合规和金融机构合作的要求,使得许多开发者和团队望而却步。 </span></p>\n<p dir=\"ltr\"><span>其次,早期市场信号有限。由于稳定币公链尚处于萌芽阶段,交易量和生态应用尚未形成明显网络效应,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案例,投资者和开发者的参与意愿相对谨慎。再者,目前市场主要由USDT、USDC这两大稳定币和背后的头部机构(如Tether、Circle、Stripe)主导,资源集中度高,新进入者难以轻易获取稳定币流量和机构资源,这进一步抑制了赛道的扩张速度。 </span></p>\n<p dir=\"ltr\"><span>因此,初期赢家效应可能会很明显。少量项目能够凭借技术优势、稳定币流量或机构合作迅速形成初期生态,形成先发优势;同时,由于参与者稀少,竞争更多体现为技术和资源的差异化而非单纯的市场份额争夺。 </span></p>\n<h4 dir=\"ltr\"><span>6.2 Tether、Circle与支付巨头的链上博弈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USDT(Tether):牢牢把握发行与结算的主动权</span></strong><span> </span><span>Tether 长期是稳定币市场的主导者,掌握着最大规模的流通量,但始终依赖于以太坊、Tron 等外部公链。支持自有稳定币公链,核心在于降低外部依赖、掌握底层结算权,从而提升交易速度、降低成本,并在未来构建更可控的清算与支付生态。其竞争优势在于用户基数庞大、流动性最强,若能顺利迁移部分交易量到自有公链,将进一步强化其市场壁垒。 </span></p>\n<p dir=\"ltr\"><span>Tether 同时支持 Plasma 和 Stable,核心目的在于扩展 USDT 的使用边界。一方面,多链布局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性能与合规需求,避免单一公链承载过大压力;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风险分散与创新探索,通过并行孵化不同架构的公链,Tether 能不断优化稳定币的底层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从更宏观的角度看,Tether 的战略不仅是稳定币发行方,而是试图成为稳定币支付基础设施的掌控者。通过 Plasma 和 Stable 的推进,Tether 正在强化 USDT 的全球支付网络属性,为后续的生态扩展、合规合作甚至商业化盈利打下基础。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USDC(Circle):对标合规与机构支付网络</span></strong><span> </span><span>Circle 一直主打合规和透明,用户群体更多是机构和合规金融公司。推行自己的稳定币公链,能够打造一个合规友好的支付与金融基础设施,提升开发者可编程性和扩展性(如智能合约、跨境支付接口)。与 Tether 相比,Circle 的优势在于背靠美国监管环境与金融机构资源,未来可能更强调与传统金融的无缝对接。 </span></p>\n<p dir=\"ltr\"><span><strong>传统金融支付巨头(如</strong> Stripe):从支付网络到链上金融的延伸</span><span> </span><span>支付巨头切入稳定币公链,既是主动适应加密资产支付趋势,也是为了在未来跨境结算与商户网络中维持主导地位。相比于稳定币发行方,它们更关注如何在支付场景中提升效率(如秒级清算)、降低手续费,并为商户提供即插即用的链上结算工具。它们的竞争点在于商户资源、全球支付网络和合规基础设施,一旦和稳定币深度结合,将可能成为Web3版Visa网络。 </span></p>\n<h4 dir=\"ltr\"><span>6.3 稳定币公链与传统公链的竞争格局 </span></h4>\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核心价值在于支付和结算,主要面向高频交易和稳定币流通场景,致力于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支付体验。相比之下,传统公链如 Ethereum、Solana 等更偏向综合生态建设,覆盖 DeFi、SocialFi、GameFi 等多种应用,但在小额支付和高频结算场景下,成本高、延迟大,支付体验可能不如稳定币公链。 </span></p>\n<p dir=\"ltr\"><span>在合规性与机构接入方面,现阶段稳定币公链主要由主流稳定币(如 USDT、USDC)或支付巨头进行支持,部分机构能够较好地满足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规要求。不过需注意,USDT 的合规性仍存在争议,其透明度和储备审计问题可能影响部分机构的使用意愿;相对而言,USDC 由于在监管合规和储备透明度上更完善,通常更受机构青睐。因此,稳定币公链在合规性上的优势并非绝对,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甄别。未来监管政策变化可能对其流通、应用和生态建设产生影响。 </span></p>\n<p dir=\"ltr\"><span>生态建设上,稳定币公链初期需要依赖支付流量推动 DeFi、RWA 等应用的发展,形成支付闭环和附加价值。相比之下传统公链的生态更成熟多样,但支付流量和结算效率未必能反哺其他应用场景。未来,稳定币公链能否形成长期竞争力,将取决于其在支付效率、生态闭环和合规性之间取得平衡的能力。网络效应也是两类链竞争的关键维度。稳定币公链围绕主流稳定币流量建立初期用户和生态,而传统公链依靠成熟社区和开发者资源,生态扩张潜力强大。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稳定币公链的崛起可能会对传统公链产生冲击</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如果稳定币公链在支付效率、成本、合规性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其崛起可能对传统公链带来影响,尤其是那些承载大量 USDT、USDC 流通的网络。根据 DeFiLlama 数据,目前 USDT 流通量最大的公链为 Tron,占比约47.58%,Ethereum 紧随其后,占比约40.98%,BNB Chain 和 Solana 占比均不足5%。在 USDC 方面,以太坊占据绝对优势,占比超过60%,Solana 约为12.98%。若稳定币公链成功吸引支付流量,这些链上的交易量和稳定币结算需求可能部分迁移,从而影响其交易活跃度、手续费收入,以及对开发者和生态的吸引力。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81183-123042.webp\"/>Figure 12. USDT circulation on chains.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efillama.com/stablecoin/tether</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93376-446392.webp\"/>Figure 13. USDC circulation on chains.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efillama.com/stablecoin/usd-coin</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看来,以太坊作为智能合约的发源地,已沉淀出庞大的DeFi、NFT、Layer2扩展方案等应用,稳定币只是其庞大生态的一部分。即便稳定币结算需求外流,其在金融创新、应用多样性和安全性上的优势,影响将不会太大。 </span></p>\n<p dir=\"ltr\"><span>Solana凭借高性能和低费用优势,正在承载高速交易应用,包括DeFi、MEME和链上游戏等。即使支付环节的流量有所转移,其在高频交互类应用场景中依旧具备竞争力。BNB Chain依托Binance交易所的流量导入和资源整合,形成了CEX+公链+生态应用的闭环。它不仅在稳定币结算上有优势,还在GameFi、DApp、Launchpad等领域持续扩展,为生态提供多元化支撑。 </span></p>\n<p dir=\"ltr\"><span>而 Tron 的核心业务目前几乎就是稳定币(USDT)支付和转账,链上TVL和活跃度与此强相关。对比之下, Tron的生态相对缺乏强大的DeFi创新或应用生态,NFT和GameFi发展也较弱。如果稳定币USDT流量被吸走,其受到的影响可能会较大。 </span></p>\n<p dir=\"ltr\"><span>这也意味着传统公链可能需要优化支付性能、降低费用或加强稳定币生态合作,以保持竞争力。 </span></p>\n<h4 dir=\"ltr\"><span>6.4 发展推演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从联盟链到稳定币公链:开放金融的必然演进</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回顾上一个周期,联盟链曾被视为传统金融机构拥抱区块链技术的桥梁。<a href=\"https://laohu8.com/S/GS\">高盛</a>、<a href=\"https://laohu8.com/S/JPM\">摩根大通</a>等巨头都尝试过建设自己的联盟链,以提升清算效率、降低跨机构信任成本。但事实证明,联盟链的封闭性与缺乏激励机制成为最大瓶颈,封闭体系难以形成网络效应,代币缺位导致参与动力不足,治理协调成本又高,最终多数项目停留在试点阶段。 </span></p>\n<p dir=\"ltr\"><span>于是,银行和金融企业逐渐从“联盟链共识”转向“稳定币结算网络”。逻辑很清晰:既然封闭联盟链难以实现机构间的高效协作,不如直接借助开放区块链的共识体系,让稳定币成为跨境支付与结算的桥梁。这使得稳定币公链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机构入场逻辑:从支付闭环到清结算主导权</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如今,无论是银行还是科技巨头,都在积极布局自己的稳定币公链,其背后有两大动因: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争夺全球支付主导权。在数字支付快速全球化的背景下,掌握稳定币公链就等于掌握下一代清算网络入口;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优化跨境资金流:通过链上稳定币结算,能够显著降低跨境汇兑成本,缩短清算周期,实现“可编程支付”闭环。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但这也引出一个核心问题:稳定币公链的使命究竟是“清结算”还是“支付”?清结算侧重底层价值流转的安全与稳定;支付则聚焦用户端体验与普及速度。或许未来谁能在“效率与体验”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谁就有望占据主导地位。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从“链的性能”到“生态竞争”:核心战场的转移</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清算网络仍是金融体系的底座,对效率、安全性要求极高。但在开放金融体系中,底层公链只是基础设施,真正决定用户规模与黏性的,是上层支付生态与应用体验。 </span></p>\n<p dir=\"ltr\"><span>因此,未来的竞争不再仅仅是“TPS 谁更高”的性能对比,更是“支付生态谁更强”的综合竞争。传统支付用户对银行卡、Apple Pay 等方式已高度依赖,短期内稳定币公链难以取代。但在跨境电商、Web3 游戏、创作者经济等领域,一旦链上支付体验足够顺滑,其渗透速度可能会非常快。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不同类型公链的竞争格局:流量与合规的对位</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从竞争层次看,稳定币公链的发展呈现出多维度的博弈: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USDT链 vs. USDC链:前者依托庞大的流通量和交易所网络,占据市场主导;后者凭借合规性与金融机构合作赢得信任。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支付巨头链 vs. 加密原生链:前者强调支付落地与商户接入,侧重开发者友好和监管协作;后者则聚焦性能优化与DeFi生态扩展,服务更广泛的链上应用场景。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未来的竞争不只是技术路线之争,更是流量规模、合规资源与生态能力的综合对抗。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可能的市场格局:多极并存,互联互通</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结合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推演出三种可能的未来格局: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单一主导型:某一稳定币公链(如USDT链或USDC链)凭借流量与互操作性形成标准,成为链上美元清结算中心;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多币并存型:类似SWIFT体系,不同稳定币公链通过跨链清算协议互联,形成多币种结算网络,降低单币依赖风险;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机构链与加密链并行型:合规机构链服务企业结算和法币通道,加密原生链深耕DeFi与创新场景,二者通过桥接层协作共存。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未来不会是对传统体系的彻底取代,而是分层融合。底层由监管和银行体系保障储备安全,中层由开放公链承载清算与可编程功能,上层由支付公司和开发者构建应用体验。这种合规+开放的结构,将让稳定币公链既能融入主流金融体系,又能服务全球化的开放经济,真正实现从联盟链的封闭协作,到稳定币公链的开放共识。 </span></p>\n<h3 dir=\"ltr\"><span>7.挑战与展望 </span></h3>\n<p dir=\"ltr\"><strong><span>风险与挑战</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虽然在支付和结算场景中具备天然优势,但仍面临多重风险。生态单一是核心问题之一,若公链仅依赖单一稳定币,其抗风险能力有限,一旦该稳定币出现流动性波动或合规问题,整个链的支付流量和生态活跃度可能受到冲击。 </span></p>\n<p dir=\"ltr\"><span>监管不确定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变量。尽管美国 GENIUS Act 已为稳定币提供了明确框架,但未来监管细则仍可能调整,对公链的业务模式、跨境支付和机构接入提出更高要求。不同地区监管差异也可能导致全球布局的不均衡,使项目需要权衡合规成本与市场拓展速度。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开发者冷启动挑战依旧存在。虽然稳定币支付场景很强,但支付流量是否能够反哺 DeFi、NFT 或 RWA 等应用,仍需时间和激励机制验证。若生态应用不能快速形成闭环,链上活跃度可能受限。 </span></p>\n<p dir=\"ltr\"><span>最后,竞争压力不可忽略。Layer2 解决方案、跨链桥、以及各大交易所内部清算系统都可能成为替代方案,影响稳定币公链的市场份额和流量导入能力。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未来展望</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未来稳定币公链的发展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支付公司入场可能推动稳定币即支付链的概念落地,随着 Stripe、PayPal 等支付巨头的加入,稳定币公链的支付属性正在被强化。它们通过整合链上结算功能,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即时到账的跨境支付服务,真正让“稳定币=支付工具”落地。这类企业拥有庞大的商户资源和用户网络,一旦与稳定币系统打通,将在传统金融与Web3世界之间建立起闭环的支付生态。 </span></p>\n<p dir=\"ltr\"><span>金融合规化路径将推动Circle等机构型稳定币公链成为链上美元清算网络,在跨境支付和企业级结算中具备天然优势。相比 crypto native 链,这类公链更易获得金融机构信任和资金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多稳定币融合链也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格局。通过同时支持USDT、USDC及其他合规币,公链可形成更稳健的结算生态,降低单币依赖风险,并吸引更多支付和金融业务接入。 </span></p>\n<p dir=\"ltr\"><span>在生态层面,稳定币公链将呈现差异化发展。Plasma、Stable等偏向加密原生用户,强调链上效率和技术创新。Circle、Stripe等面向金融和支付用户,强调合规、机构接入与跨境支付能力。不同路径的共存和竞争,将塑造未来稳定币公链赛道的多极化格局。 </span></p>\n<h3 dir=\"ltr\"><span>参考 </span></h3>\n<o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Plasma official websit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2\">\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Plasma documentation:</span><span> </span><span>https://docs.plasma.to/docs/get-started/introduction/start-here</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3\">\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Plasma Testnet Is Liv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plasma-testnet-is-live</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4\">\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XPL: The Public Sale and Its Role in the Plasma Ecosystem:</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5\">\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Plasma Mainnet Beta and XPL:</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plasma-mainnet-beta-and-xpl</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6\">\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Ethena Labs Partners with Plasma to Launch USDe Rewards on Mainnet:</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ainvest.com/news/ethena-labs-partners-plasma-launch-usde-rewards-mainnet-2504/</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7\">\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Ethena and Plasma Unite to Unlock Global Yield Access With Tether:</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binance.com/en-JP/square/post/22973737679698</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8\">\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Stable official websit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stable.xyz/</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9\">\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Stable documentation:</span><span> </span><span>https://docs.stable.xyz/en/introduction/why-stable</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0\">\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Introducing Arc: An Open Layer-1 Blockchain Purpose-Built for Stablecoin Finance. Link:</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circle.com/blog/introducing-arc-an-open-layer-1-blockchain-purpose-built-for-stablecoin-finance</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1\">\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Arc official network:</span><span> </span><span>https://arcnetwork.xyz/</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2\">\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Arc: An open Layer-1 blockchain purpose-built for stablecoin finance:</span><span> </span><span>https://6778953.fs1.hubspotusercontent-na1.net/hubfs/6778953/Arc%20Litepaper%20-%202025.pdf</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3\">\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Some Technical Notes About Circle’s New Blockchain:</span><span> </span><span>https://medium.com/sentora/some-technical-notes-about-circles-new-blockchain-d09b8d26e0a4</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4\">\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Stripe Developing \"Tempo\" Blockchain in Partnership with Paradigm:</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ainvest.com/news/stripe-developing-tempo-blockchain-partnership-paradigm-2508</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5\">\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USDe and sUSDe Supercharge Plasma’s Mainnet as Stablecoin-Native Chain Goes Live:</span><span> </span><span>https://coinlaw.io/usde-susde-plasma-mainnet-launch</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6\">\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Ethena expands DeFi reach to Plasma with USDe and sUSDe as core dollar assets:</span><span> </span><span>https://crypto.news/ethena-launches-usde-susde-plasma-mainnet-2025/</span><span> </span></p>\n</li>\n</ol>\n</body></html>\n\n</article>\n</div>\n</body>\n</html>\n","type":0,"thumbnail":"","relate_stocks":{"LU2360107671.USD":"BGF FINTECH \"A4\" (USD) INC","LU1861217088.USD":"贝莱德金融科技A2","BK4023":"应用软件","LU0106831901.USD":"贝莱德世界金融基金A2","LU1861220207.SGD":"Blackrock FinTech A2 SGD-H","LU1668664300.SGD":"Blackrock World Financials A2 SGD-H","CRCL":"Circle Internet Corp.","LU1791807156.HKD":"BGF WORLD FINANCIALS \"A2\" (HKDHDG) ACC"},"source_url":"https://www.chaincatcher.com/article/2214864","is_english":false,"share_image_url":"https://static.laohu8.com/e9f99090a1c2ed51c021029395664489","article_id":"2577415598","content_text":"CoinW研究院 \n目录\n前言\n1. 什么是稳定币公链\n1.1 稳定币公链的提出动因\n1.2 稳定币在公链上的价值分配\n1.3 稳定币公链的概念\n1.4 稳定币公链 vs 传统公链\n2. 典型项目\n2.1 Plasma\n2.2 Stable\n2.3 Arc(Circle)\n2.4 Tempo(Stripe)\n3.稳定币公链的经济模型与生态设计\n4.支付体系演进与稳定币公链分析\n5.监管与合规对稳定币公链的影响\n6.竞争格局与发展推演\n6.1 稳定币公链赛道现状\n6.2 Tether、Circle与支付巨头的链上博弈\n6.3 稳定币公链与传统公链的竞争格局\n6.4 发展推演\n7.挑战与展望\n参考\n前言 \n近年来,稳定币已经成为加密金融体系中最核心的资产类别之一。以 USDT 与 USDC 为代表的美元稳定币,总市值已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不仅在二级市场交易中充当了最主要的结算与报价资产,更逐渐渗透到跨境支付、链上金融、企业资金管理等更广泛的场景中。加上近年来稳定币相关政策的出台,稳定币的重要性将在未来进一步放大。 \n因此,稳定币不仅是Web3与传统金融之间的重要桥梁,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Web3未来的形态和发展方向。在公链竞争格局中,能够吸引并留住最多稳定币的链,通常也会形成最强的金融生态,从而在应用创新、资金流动和用户粘性方面占据先机。 \n然而放眼现有公链生态,稳定币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 DeFi 协议的抵押与结算,还是中心化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对,或是链上支付的流通媒介,稳定币都处于价值传输的核心环节。但当前主要承载稳定币的公链,如以太坊、TRON、Solana 等,最初的设计并非专门为稳定币而生,因此在性能、合规与生态匹配度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局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稳定币的成功要素并非复杂的金融设计,而在于简单、稳定、低成本、高性能且具备可扩展性与合规性的基础设施。 \n在这样的背景下,稳定币公链这一赛道,承载着为稳定币量身定制基础设施的期待。它的目标是解决现有公链在成本、效率、合规性和生态绑定方面的不足,从而推动稳定币进入更大规模的应用。但与此同时,如何确保资产稳定性、流动性可持续性,以及在监管框架下构建真正可用的生态网络,是稳定币公链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稳定币公链正处于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 \n1. 什么是稳定币公链 \n1.1 稳定币公链的提出动因 \n稳定币公链的提出,源自多方面的实际需求与发展动因。目前主流稳定币依托的公链,如以太坊、TRON等,并非为稳定币量身定制。这种外部依赖带来了一些问题:高额Gas成本、交易性能瓶颈、跨链体验割裂,以及在合规监管上的不确定性。由此,设计专门针对稳定币的公链成为一种趋势,旨在打造一个更加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 \n稳定币公链试图通过构建一体化的生态闭环,实现稳定币的发行、流通、结算和应用全部在同一条链上完成。这不仅提升了效率,也增强了生态的自洽性和安全性。金融机构和支付巨头的需求也在推动这一方向发展,它们希望有一条符合合规要求的链路,配套完善的身份体系和监管接口,以满足合规化运营的要求。 \n总体来看,稳定币公链的核心目标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提供稳定、低成本且高速的支付能力,解决现有公链在性能和费用上的痛点。第二,确保合规与可追溯性,以满足金融机构和支付巨头在监管环境下的使用需求。第三,具备可编程金融能力,使其能够在链上同时承载DeFi、RWA以及合规支付API等应用。凭借这些特征,稳定币公链有望成为连接加密金融与现实金融体系的重要桥梁。 \n1.2 稳定币在公链上的价值分配 \n稳定币不仅是Web3生态的核心计价和结算工具,同时也在公链上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以USDT为例,其流通量最大的两条公链分别是Ethereum和TRON。根据数据统计,在以太坊上,过去一年因USDT交易产生的Gas费,折算为美元约有五千万到一亿。这部分手续费直接贡献了区块链验证者的收入,也间接形成了公链所在的生态价值。 \n同样,USDC的流通量在Ethereum上占比超过60%,以太坊上因USDC交易产生的Gas费全年累计超过五千万美元。这进一步说明,大型稳定币在主流公链上产生的链上经济活动巨大,其手续费收入对于所在公链和整个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 \n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手续费收入,USDT和USDC的发行方Tether和Circle却无法从中获利,所有手续费都流向了所在公链。因此,稳定币发行方想要构建自己的公链,不仅是要构建自己的生态闭环,更希望能拿回属于自己的流量和财富。 \n1.3 稳定币公链的概念 \n稳定币公链是指专门围绕稳定币的发行、流通与应用而设计的区块链网络。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通用公链,并非以承载所有类型的应用为目标,而是聚焦于稳定币这一类资产的高效流通与可持续运行。 \n目前稳定币公链主要呈现出两类发展路径: \n\n\n稳定币驱动型链:由稳定币项目方或相关团队推动,以稳定币作为链上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例如 Plasma、Stable 等项目。它们的设计重点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 TPS,并为稳定币量身定制基础设施。 \n\n\n稳定币发行方主导链:由大型稳定币发行方或支付巨头主导建设,例如未来可能由支付巨头 Stripe 推出的链。这类链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整合合规框架、身份体系与支付接口,天然契合机构用户与跨境支付需求。 \n\n\n稳定币公链不同于通用公链的广覆盖,而是在稳定币这一关键资产上形成专注和深耕。 \n1.4 稳定币公链 vs 传统公链 \n在现有的区块链生态中,以太坊、TRON、Solana 等通用公链,承载了稳定币的大部分流通与结算。但这些公链的设计目标是构建多资产、多应用的综合生态,稳定币只是其中的一种核心资产。因此,稳定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例如高昂的 Gas 费用、有限的TPS、跨链割裂以及合规适配上的不确定性。 \n相比于以太坊、TRON 等通用公链,稳定币公链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从底层就围绕稳定币的运行环境进行优化。首先,在成本方面,稳定币公链能够支持小额支付与高频交易,显著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其次,部分稳定币公链在设计上预留了身份验证与监管接口,天然契合金融机构和支付公司对合规性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稳定币公链能够将发行、流通、结算与应用整合在同一条链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生态,从而减少跨链摩擦,提升整体效率与安全性。 \n这些特性决定了稳定币公链的潜在用户群体也十分明确。支付公司和金融机构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它们希望在合规环境下将稳定币接入支付与清算网络;稳定币发行方则能够借此减少对外部公链的依赖,掌握交易体验与合规主动权;而对于交易所和金融应用而言,稳定币公链则意味着更高效、成本更低的结算底层,帮助提升用户体验。 \n2. 典型项目 \n2.1 Plasma \n专为稳定币设计的Layer1基础设施 \nPlasma是一条专为稳定币支付设计的Layer1区块链基础设施,其核心设计目标是实现稳定币转账的高效性与低成本。它与Tether/USDT生态深度绑定,在设计和资源上得到了 Tether 生态的官方支持与倾斜。 \n在功能层面,Plasma将USDT置于核心地位,支持零手续费的USDT转账并具备高吞吐量,以满足大规模支付与应用需求。这使其与以太坊、Tron 等传统公链形成明显区别:前者面向通用资产和多样化应用,后者专注于稳定币的高效流通与机构级支付场景。 \n在底层架构上,Plasma 作为一条独立运行的Layer1公链,拥有自主的共识与安全机制。其采用的 PlasmaBFT 共识机制是一种基于PoS权益证明与BFT拜占庭容错相结合的混合模型: \n\n\n通过 PoS 选取验证者并维持激励机制; \n\n\n\n\n通过 BFT 协议实现秒级的交易最终性,避免区块回滚,特别适配支付和清算场景。 \n\n\n同时,Plasma 完全兼容 EVM,开发者可以直接使用 Solidity 部署智能合约,沿用现有的以太坊工具链,如 MetaMask,极大降低了迁移与集成成本。 \n此外, Plasma 还会周期性地将状态根(或校验点、摘要)锚定到比特币网络,以借助比特币的不可篡改性与去中心化特性来增强信任保障。这样的锚定机制不是将所有交易都上链,而是提供一种外部“校验背书”,从而在一定程度提升系统对攻击或争议的抵抗能力,同时保持其独立公链的灵活性。把状态根写入比特币链,意味着即便 Plasma 本身的验证者或网络出现问题,也有可能通过比特币链上的锚定记录去做核验、处理争议以及追溯等操作。这样的“锚定”设计使其在一定程度能够借助比特币的抗篡改安全属性。 \nPlasma功能亮点:零Gas费USDT转账、接受USDT、BTC和XPL来支付Gas \n在功能亮点上,Plasma 实现了零Gas费的 USDT 转账。其他操作如智能合约交互、DeFi 应用、NFT 等并不是完全免费。对于合约调用、复杂操作,用户仍然需要支付 Gas。 \n不过 Plasma 支持用USDT 或 BTC 来支付 Gas,避免了用户为交易而额外持有原生代币,这大大降低了门槛。这里的 BTC 并不是直接用比特币主链上的原生 BTC,而是通过跨链桥把 BTC 引入到Plasma链上,生成映射资产(如 pBTC),再由 Paymaster 合约按实时价格折算成网络所需的 Gas(XPL)进行支付。这样一来,用户只要持有 BTC,就能在 Plasma 上完成转账、DeFi 或合约交互。同时Plasma也支持用户使用原生代币XPL支付Gas,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n其自主研发的 PlasmaBFT 共识机制,使其具备千级 TPS 的吞吐能力,交易确认时间低于一秒,能够满足高频支付和跨境结算的性能需求。平台还引入了受监管的保密交易功能,在提升隐私性的同时兼顾合规要求。 \n\nFigure 1. Plasma performance. Source: https://www.plasma.to/ \nUSDT在Plasma中的战略地位 \nPlasma 是一条为USDT量身定制的公链,在设计之初就确立了 USDT 作为核心资产的定位。其支付、转账、TVL 锁仓,以及链上生态的核心功能,几乎都围绕 USDT 展开。特别是 Plasma 提供零Gas 的 USDT 转账功能,大幅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也成为其吸引流量的重要卖点。在这种模式下,USDT 不再仅仅是网络中的一种资产,而是支撑 Plasma 运行和生态扩展的关键枢纽。同时Plasma背后有USDT发行方Tether的支持,借助 USDT 的庞大用户基础和全球流通性,Plasma 希望实现从用户规模,到流动性沉淀,再到应用拓展的完整闭环,进而把自己打造为稳定币的主场。 \nPlasma原生代币XPL \nPlasma 原生代币 XPL 是整个网络的核心资产,XPL 既是支付交易手续费的主要 Gas 代币之一,也是网络共识机制中的质押资产,同时还承担治理、生态激励等作用。代币初始总量为100亿枚,分配结构覆盖公开售卖、生态基金、团队和投资者等,并设计了分阶段解锁机制,以平衡早期发展与长期激励。 \nFigure 2. Plasma native token XPL. Source: 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 \n相比传统公链,Plasma 的一大创新是引入了多资产 Gas 模式。除了原生的 XPL 之外,用户在网络上进行转账或合约交互时,还可以直接使用 BTC 和 USDT 来支付手续费。这一设计大幅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使得持有主流资产的用户无需额外准备 XPL 也能顺畅体验 DeFi、跨链转账等功能,从而提升了 Plasma 在比特币与稳定币生态中的连接度与可用性。 \nFigure 3. Plasma XPL emissions. Sou. Source: 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 \n2025年8月, Plasma 与 Binance 合作推出了“Plasma USDT Locked Product”,这是一款面向用户在 Binance Earn 平台锁仓 USDT 的 on-chain 收益产品,用户可获得每日 USDT 回报并分享1亿枚 XPL 空投奖励(占总供应量的1%)。该产品上线后,初始2.5亿 USDT 配额在不到一小时内即被抢空,随后 Binance 又将总配额扩至10亿 USDT,开放多轮额度以满足市场需求,充分显示出市场对这一稳定币生态代币的强烈兴趣。 \n2025年9月25日,Plasma原生代币XPL上线多家一线交易所如 Binance、OKX 等,开盘即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上线不到一周,其市值已突破27亿美元,冲进cmc市值排名前50,印证了市场对其“稳定币公链 + 低成本支付”定位的强烈预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XPL 的初期涨幅高度依赖于市场情绪、流动性注入与交易所上市推动力,短期的抛压、锁仓解锁以及新用户抛售等不确定因素,都可能对价格造成压力。 \nFigure 4. XPL price. Source: https://coinmarketcap.com/currencies/plasma-xpl/ \nPlasma潜在优势:锁定全球最大稳定币用户流量 \nPlasma 得到多个重量级机构支持,包括 Tether、Bitfinex、Founders Fund、Framework Ventures、Flow Traders、以及 DRW 等,并于2025年2月在 A 轮融资中筹集约2400万美元,累计融资2750万美金。在代币XPL公开售卖阶段, Plasma 更是展现了强劲的市场吸引力。Plasma于2025年7月成功完成公开代币销售(XPL),共募得约3.73亿美元,远超原先5,000万美元的目标,超额认购超过7倍,项目估值约为5亿美元。 \nFigure 5. Plasma public sale data. Source: https://x.com/PlasmaFDN/status/1949826471238783140 \nPlasma 测试网已于2025年7月15日正式上线,标志着项目进入关键落地阶段。测试网采用高性能的 PlasmaBFT 共识机制与 Rust 版 EVM 执行层,兼容 Solidity 合约及主流开发工具,开发者可直接通过 MetaMask 等钱包接入。网络支持 BTC、USDT 等代币作为手续费支付,并开放水龙头领取测试代币 XPL,用于合约部署和交易测试。目前包括 OKX Wallet、Bitget Wallet 在内的多家钱包已率先集成测试网,进一步降低了开发者和用户的参与门槛。 \n2025 年 9 月 25 日,Plasma 正式启动主网 Beta 版并同步完成原生代币 XPL 的 TGE 事件。官方宣布上线当天将激活超过20亿美元的稳定币流动性,并在 Aave 等协议中部署,其中还包括规模为10亿美元的 USDT 流动性压力测试,用于建立市场基准与验证稳定性。上线初期,Plasma 向小额存款用户及验证者分配2500万枚 XPL,并预留250万枚给“Stablecoin Collective”,同时实现零手续费 USDT 转账作为生态特色。截止9月28日,上线不到一周的时间,根据Defillama数据显示,Plasma 主网 Beta 上TVL已达到49亿美金,其中最多的TVL来自AAVE。也反映了稳定币在 Plasma 网络上的大规模迁移与真实需求的释放。 \nFigure 6. Plasma TVL data. Source: https://defillama.com/chain/plasma \n通过USDT转账免Gas的设计,Plasma把握住了全球最大稳定币用户群体的核心诉求:低成本与高效率。在锁仓资金和用户流量双重驱动下,Plasma有望形成一个围绕稳定币的生态闭环,进一步巩固其在跨境支付、链上结算与金融应用中的地位。 \nPlasma生态合作 \n根据 Plasma 官方公告与多方媒体报道,Plasma 已宣布与非洲支付平台 Yellow Card 和土耳其的 BiLira Kripto 建立战略合作,旨在推广免 Gas 的 USDT 转账体验,并推动当地法币与稳定币之间的互通。这些合作若能落地,将为 Plasma 在新兴市场的应用场景拓展提供支持。但需要注意,截止目前尚未发现可公开验证的链上交易数据来证实相关合作已在实际运行中或产生真实资金流动。 \n据报道,Plasma 还正在推进 DeFi 龙头 Curve Finance 的深度合作,计划在主网上线时支持 StableSwap AMM 机制,以实现低滑点、高资本效率的稳定币兑换服务。StableSwap 是 Curve 推出的自动做市协议,专为稳定币或价格接近的资产设计,使大额兑换时价格波动小、交易成本可控。借助这一机制,Plasma 可将 USDT 等资产接入 StableSwap 池子,提升跨资产流动性和使用效率。Tether CEO Paolo Ardoino 曾公开称这种整合具备“无与伦比的增长机会”潜力。目前还没有链上交易或合约数据显示该整合已完全上线,需要在后续技术披露和链上监测中继续观察验证。 \n随着 Plasma 主网beta版的上线,Plasma 与 Ethena Labs 的合作也于 2025 年 9 月 25 日正式启动,将 Ethena Labs 的合成稳定币 USDe 及其质押版本 sUSDe 纳入 Plasma 的 DeFi 生态系统。用户在 Plasma 网络上参与特定活动时,可获得 USDe 奖励,以提升网络活跃度和参与度。Plasma 与 Aave、Curve、Balancer 和 Fluid 等 DeFi 协议进行了整合,支持USDe 和 sUSDe 的流动性提供和借贷功能。用户还可以通过 Plasma 原生界面或 Stargate Finance 将 USDe 跨链桥接到 Plasma 网络。 \n在Plasma 上,USDe 和 sUSDe 被用作 DeFi 核心资产。例如,在 Aave 平台上,用户可以存入 USDe 或 sUSDe 可获得 Ethena 积分奖励,并参与 Liquid Leverage 策略,实现稳定币的循环操作以提升收益率。此外,用户在 Curve、Balancer 和 Fluid 等平台提供流动性时,也可获得积分奖励,用于参与 Plasma 网络治理或兑换其他激励。通过这样的形式,Plasma 将 USDe 和 sUSDe 深度嵌入自己的 DeFi 生态系统,显著增强了网络流动性与用户参与度。 \nFigure 7. AAVE Plasma Market. Source: https://app.aave.com/markets/?marketName=proto_plasma_v3 \n此外,Plasma 还成为 Uranium Digital 的链上基础设施合作方,为全球首个24/7铀交易平台提供链上结算与透明度支持。通过这些区域支付链路与 DeFi 应用的结合,Plasma 生态正在构建由支付端用户到链上金融应用的完整闭环。 \nPlasma生态现阶段主要集中在DeFi上 \n自 2025 年 9 月 25 日 Plasma 主网 Beta 版本上线以来,其生态发展迅速,不到一周时间,TVL 已突破 50 亿美元。其中,超过 45 亿美元的资金来自 Aave,主要资产依旧是 USDT。此外,Fluid、Euler、Balancer 等 DeFi 协议也为生态贡献了可观的流动性。 \nFigure 8. Plasma protocol ranking. Source: https://defillama.com/chain/plasma \n可以看出,目前Plasma 的生态主要围绕稳定币流动性、支付与借贷等DeFi协议展开。根据Plasma得官方披露,目前已经和超过100家DeFi协议达成合作意向。尽管合作伙伴众多,Plasma 生态仍处于早期阶段,且资产高度集中于 USDT,生态系统的丰富度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n除了DeFi协议,截至2025年9月底,Plasma 链上的 meme 币项目 Trillions(TRILLIONS)也成为了生态中的亮点之一,其市场表现引发了广泛关注。Trillions 起初作为一个“万亿市值梦想”的玩笑项目,迅速在加密社区引发关注,该项目的官方口号为“Charge towards a trillion”,并在 Plasma 链上部署了 TRILLIONS 代币。在短短几天内,Trillions 的市值一度突破5000万美元,24小时交易量超过2500万美元,参与交易的地址超过4500个。这也代表了 Plasma 链上 meme 币生态的初步发展,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 \n总体来看,Plasma的生态系统正在快速扩张,通过与多个核心DeFi项目的合作,它有望在稳定币支付和DeFi应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用户提供流动性、收益和支付的综合体验。 \n潜在风险 \nPlasma虽然以USDT原生免Gas转账为核心卖点,但其运行成本最终需要由基金会或代币补贴来承担,长期来看能否形成可持续的经济模型,是一个关键问题。 \n合规方面,Plasma 的核心优势是绑定 USDT 流量,但这也意味着它高度依赖 Tether 的合规稳健性。如果 USDT 在某些司法辖区遭遇监管打击,Plasma 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同时,Plasma强调面向支付与机构用户,但目前其身份验证、反洗钱以及合规接口的建设仍不够透明。 \nPlasma 在其技术架构中明确提到支持开发者部署合规导向的智能合约,包括 KYC 层、转账限制等功能, 这表明 Plasma 在技术层面具备了合规性支持的能力。但是目前 Plasma 的官方社媒渠道尚未公开与专门的 KYC/AML 或支付合规类项目达成合作意向。这表明虽然 Plasma 技术层面具备支持合规的能力,但其生态中面向合规的基础设施仍在逐步完善阶段,需要进一步披露与开发。 \n生态和流动性风险同样值得关注。当前 Plasma 的总锁仓量主要由 USDT 构成,资产过于集中,缺乏多元化。如果 USDT 的流动性出现波动,Plasma 的链上活跃度也会受到直接影响。尽管 Plasma 已经和AAVE、Ethena 等DeFi协议展开了合作,但其生态应用层目前主要集中在DeFi协议上,应用层的丰富度与以太坊、Solana 等主流公链相比仍有差距,其生态系统的完善和应用的多样性仍需时间发展。 \n最后,Plasma 在公募中获得了巨额资金支持,但其代币在免 Gas 模式下的价值捕获逻辑尚未完全验证。如果无法建立清晰的价值支撑,代币可能更容易受到投机资金的驱动,带来价格的剧烈波动。 \n2.2 Stable \n专为USDT设计的Layer1公链 \nStable是一条专门为USDT打造的高性能Layer1公链,目标是提供高速、低成本、低延迟的稳定币交易网络。它并非面向多种代币,而是专注于 USDT 交易和结算场景,兼顾企业专属区块空间和合规隐私交易方案,支持企业级支付与清算需求。 \n在共识机制上,Stable官方文档表示将会采用StableBFT,这是一个基于CometBFT的定制化 PoS 协议,兼容以太坊 EVM,旨在提供高吞吐量、低延迟和强可靠性的网络体验。StableBFT 通过拜占庭容错(BFT)机制保障安全,并允许节点并行处理提案,突破传统单领导者模式,提高交易确认速度。为进一步优化性能,Stable 计划将数据传播与共识过程分离,实现交易直接广播给区块提议者,加快最终确定性(finality)。关于在 Stable 上的质押资产,官方暂未提供具体信息。 \nStable 实现子秒级区块确认,支持高吞吐量、低成本和快速结算,同时提供企业专属区块空间和合规隐私交易方案。通过优化交易执行、状态存储和批量处理,Stable 保证链上交易的高效性与低延迟。 \n在 Stable 上,USDT 可原生用于支付 Gas 和链上结算,用户无需持有其他代币,也不受传统公链高额手续费和交易延迟的困扰。该公链针对稳定币的使用场景进行了底层优化,解决了手续费波动、交易速度受限、企业对接成本高、用户体验复杂,以及部分地区美元化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 \nStable是独立的Layer1公链,从底层构建完整生态,更关注稳定币的实际支付与结算功能,使 USDT 在链上能够像现金一样高效、安全地流通。 \nStable的USDT专属特性 \nStable 的设计核心是让 USDT 在链上像现金一样流通,其功能都围绕减少转账摩擦、提升吞吐量和交易可预测性展开。 \n它采用USDT0与 gasUSDT 的双代币机制:gasUSDT 是链上的原生 Gas 代币,专门用于支付区块链运行的手续费;而用户日常主要使用USDT0。USDT0 是一种基于 LayerZero 的跨链稳定币资产,与标准 USDT 保持1:1锚定,依托 OFT(Omnichain Fungible Token)标准,在不同区块链间可直接流通,而无需传统的桥接或多池流动性拆分,从而整合了不同链的 USDT 流动性。 \nFigure 9. gasUSDT & USDT0 on Stable. Source: https://docs.stable.xyz/en/architecture/usdt-specific-features/usdt-as-gas-token \n在 Stable 上,用户只需持有USDT0即可完成大多数操作。协议通过账户抽象自动完成 gasUSDT 的转换,简化了使用体验。同时,点对点的USDT0转账完全免手续费,降低了支付门槛。 \n针对企业用户,Stable 设计了 专属区块空间,在网络拥堵时也能保持交易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同时,USDT Transfer Aggregator 可以批量处理大量USDT0转账,提升整体吞吐量而不影响其他交易。未来,Stable 还计划引入机密转账功能,利用零知识加密隐藏转账金额,同时保留必要的合规可审计性,为企业提供更高隐私保护。 \n总体而言,Stable 的 USDT 专属功能不仅优化了日常支付和跨链效率,也为企业级应用提供了可控的链上环境,使 USDT 在链上能够更高效、安全地流通,同时降低了用户和开发者的使用复杂度。 \nStable路线图:分阶段提升性能 \nStable 的核心目标是让USDT在链上的使用更加快速、便捷和稳定。为此,它提出了一个分阶段的技术路线,从基础可用性,到性能优化,再到极限扩展,逐步推进。 \nFigure 10. Stable Roadmap. Source: https://docs.stable.xyz/en/introduction/technical-roadmap \n在第一阶段,Stable 聚焦于降低使用门槛。它通过让 USDT 直接作为链上的Gas费,减少用户在费用和代币切换上的复杂操作。同时,配套的钱包和人性化地址系统,使用户可以像使用日常支付工具一样,更简单地转账和收款。 \n进入第二阶段,Stable 开始提升交易效率。它尝试让交易能够并行处理、批量执行,从而在高频支付和企业大额结算时,依然保持低延迟和低成本。与此同时,还会为机构用户提供专属通道,确保在网络拥堵时仍能稳定处理关键业务。 \n最后,Stable 计划在第三阶段实现全方位的高性能。通过升级底层共识机制和执行引擎,它希望在吞吐量上达到远超传统公链的水平,同时配合高效的访问接口,为开发者和企业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持。 \n整体来看,Stable 的路线是先保证好用,再逐步提升效率,最后追求极致性能。这种分阶段推进的方式,既能满足当下稳定币的应用需求,也为未来更大规模的支付和金融场景打下基础。 \nStable发展现状 \n目前,Stable 的核心技术框架已基本完成,测试网和主网上线时间均暂未公布,将实现 USDT 原生支付、子秒级交易确认、EVM 兼容以及免Gas的USDT0转账等关键功能。这些构建中的能力为 Stable 后续面向支付、消费与结算场景奠定了基础。 \n在市场营销方面,Stable 已获得包括 Bitfinex、Hack VC、Franklin Templeton 等机构的投资支持,以及Tether的背后背书,Tether CEO Paolo Ardoino 也参与了该项目的支持。这些资金将用于构建网络基础设施、扩大员工队伍,并增加全球 USDT 的分发量。 \n在应用构想层面,Stable 定位为 USDT 支付的专用基础设施,通过原生 Gas 架构与免 Gas 模式降低用户门槛,也为商户和机构提供集成效率。然而,目前生态尚处于萌芽阶段,尚无公开用户数据或实际落地案例。这意味着,Stable 的付款链条在技术上具备潜力,但其能否实现“USDT 在链上像现金一样流通”,仍需观察具体应用落地与市场采纳的进度。 \nPlasma 与 Stable 的定位差异 \nPlasma 和 Stable 都是由 Tether 支持的公链,以 USDT 为核心资产,但两者在技术架构和目标定位上有所不同。Plasma 是一条独立的EVM兼容Layer1公链,采用高性能共识机制和 Rust 执行引擎,能够提供极高的吞吐和低延迟体验。同时,它会周期性地将链上状态根(或校验点、摘要)锚定到比特币网络,借助比特币的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特性来增强信任保障。它的设计初衷是解决高频交易、跨境支付和 DeFi 应用中的性能瓶颈,兼顾安全与效率。 \n相比之下,Stable(Stablechain)是一条全新的独立Layer1区块链,将 USDT 作为原生 gas 代币,重点放在支付和结算场景。它通过子秒级确认和极低的交易成本,优化了日常支付体验,更偏向企业和合规化应用需求。 \n虽然两条链都以 USDT 为核心,但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互补与竞争并存的格局。Plasma 宣传安全性能与比特币生态绑定,更可能在 DeFi、商户结算、跨链交易等高频用例中抢占市场;而 Stable 聚焦支付体验,适合小额支付、企业结算与跨境清算等场景。二者不可避免会在部分应用领域产生竞争,例如商户支付和跨境汇款,但总体来看,它们的技术路径和生态目标并不完全重叠。 \nStable潜在风险 \n此前我们提到,Plasma 因背靠 Tether 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合规性限制。同样地,Stable 也由 Tether 支持,其核心价值高度依赖于 USDT。如果 Tether 在某些司法辖区面临监管限制,或其市场份额出现下滑,Stable 的生态活跃度与整体价值都将受到直接冲击。 \n目前 Stable 的测试网和主网尚未上线,其公链性能仍未经过市场验证,未来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虽然 Stable 采用 PoS 共识机制,但官方尚未明确代币发行计划,这带来一定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PoS 共识本身并不必然要求链上有经济代币。例如,一些企业级链或联盟链采用 PoS 来保障交易和共识,但节点由机构运营,不发行代币。只是缺乏代币可能会影响网络激励和生态成长。 \n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Base 链,它是以太坊的 Layer 2 Rollup 扩容链,采用 sequencer 模式来排序交易,并将状态提交到以太坊L1。Base 并非 PoS 链,也没有原生代币,其安全性依赖以太坊主链,而不需要节点质押或发行代币。 Stable 作为一条PoS公链,未来是会采用Base这种模式,还是参考 Plasma 已推出原生代币的做法,发行自己的独立代币,仍然值得关注。 \n与此同时,随着 Visa、PayPal 等传统支付巨头加速进入区块链支付领域,其他合规型稳定币公链(如 Arc、Tempo)也在积极布局,Stable 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将愈发激烈。 \n2.3 Arc(Circle) \nArc:专为稳定币金融打造的开放式Layer1区块链 \n2025年8月,Circle宣布将推出自研Layer1公链Arc,显示出Circle从稳定币发行商向区块链基础设施提供商的战略升级。Arc是一条专为稳定币设计的Layer1公链,旨在为支付、跨境结算和金融市场应用提供高效、安全的技术支持。 \n在 Arc 上,用户可以使用 USDC 支付 gas 费用,从而避免了传统公链中波动性代币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除了USDC,Arc还原生支持多种稳定币,包括 EURC 和 USYC1等,它们可在链上作为支付和清算媒介,便于多币种金融应用。作为由 Circle 推出的 Layer 1 公链,Arc 旨在为稳定币金融提供基础设施,构建一个多币种清算网络。 Arc采用高性能共识机制,交易确认速度快,每秒可处理数千笔交易,满足企业级需求。Arc内置机构级的外汇报价(RFQ)引擎和全天候链上结算能力,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支付与交易工具。交易几乎瞬时完成,由高性能 Malachite 共识机制保证确定性秒级最终结算,同时还提供可选隐私保护功能,用户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合规需求屏蔽交易或余额信息。 \nFigure 11. Arc website page. Source: https://arcnetwork.xyz/ \nArc 的核心特性:跨链结算层 \n与传统只服务于单一稳定币或单一链的公链不同,Arc 的设计目标是成为一个跨链稳定币结算层。它并不是单纯的稳定币支付通道,而是为多种稳定币、多条区块链之间的资金流转提供统一的清算和结算基础设施。 \n在 Arc 上,稳定币可以通过直接铸造(Direct Mint)和销毁再铸造(Burn-and-Mint)的方式实现跨链转移。这种机制避免了依赖第三方跨链桥的复杂流程,使用户能够更快、更安全地在不同链之间完成资金结算。Arc 还引入了 统一余额视图与次秒级确定性结算(sub-second deterministic finality)。这意味着用户或机构无论在哪条链上持有稳定币,都能在 Arc 的结算层看到整体资产情况,并以接近实时的速度完成清算。这种设计大大降低了多链生态中的支付摩擦,为跨境支付、机构结算和多链 DeFi 应用提供了底层支持。 \n与之相比,Plasma、Stable 等单一稳定币公链的逻辑则不同。它们的结算对象主要局限于单一稳定币如USDT,优势在于链内的支付和流动性效率,但在跨链转移上需要额外依赖跨链桥或第三方工具。在用户体验方面,Plasma 或 Stable 在链内操作相对便捷,但一旦涉及跨链支付,往往面临资产割裂和多步骤操作的困境;而 Arc 则通过统一余额和快速 finality,使多链资产管理更接近单链体验。应用层面,Plasma 和 Stable 更像是为某一稳定币打造的专属高速路,适合形成局部生态闭环;而 Arc 则定位为多链稳定币清算中心,能够承接跨境支付、机构结算、多链 DeFi 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n换句话说,Plasma、Stable 强调链内效率,而 Arc 更强调多链之间的统一结算。前者是一条为特定稳定币服务的快速通道,后者则更像一个跨链的清算所,把多条高速路连接在一起。 \nArc应用场景与潜在生态:不仅是稳定币基建,更要推动稳定币原生应用的发展 \nArc 的设计目标不仅是作为稳定币的底层基础设施,还希望推动一类稳定币原生应用的发展。基于其低成本结算、内置外汇引擎和确定性秒级交易确认,Arc 希望在多个方向上发挥其潜在应用价值。 \n首先,在跨境支付领域,Arc 提供即时、低成本的结算体验,特别适合需要全球资金流动的企业。通过与 Circle Payments Network(CPN)的联动,Arc 可以成为跨境支付的链上结算层,而其外汇引擎则为不同稳定币间的自动兑换和本地法币出入金打下基础。 \n其次,在稳定币外汇衍生品方面,Arc 支持以稳定币对为核心的永续合约市场。交易者可以基于不同货币的稳定币进行杠杆交易,而内置的 FX 引擎则提供实时报价与原子化结算。 \n在链上信用场景中,Arc 为结合链下信任信号的信用应用提供了开发基础。开发者可以将身份、现金流历史或外部风控模型与稳定币结合,用于构建更合规、可审计的借贷协议,从而服务于传统信用体系难以覆盖的用户和企业。 \n对于资本市场,Arc 致力于将传统金融市场的结算模式(如 DvP 交割、保证金抵押)迁移到链上。依托 USDC 与 USYC 等原生资产,Arc 能够为证券、国债、商品或结构化产品的代币化交易提供即时结算与合规支持。 \n最后,Arc 还希望为智能商务与程序化支付提供可能。由于交易费用以 USDC 计价、且具备秒级确认和隐私控制,开发者可以在支付流程中嵌入逻辑与身份验证,支持自动化订阅、可编程采购,甚至 AI 主导的链上交易市场。 \nArc 的应用方向不仅限于支付结算,还涵盖衍生品、信用、资本市场和智能支付等多个维度,这也反映出 Circle 希望借助 Arc 将稳定币金融扩展至更广泛的数字资产与传统金融结合的场景中。 \n深度整合Circle生态,自带强监管属性 \nArc 并不是一条从零开始的公链,而是 Circle 长期生态战略的延伸。作为 USDC 和 EURC 等稳定币的发行方,Circle 已经构建了包括支付网络(CPN)、跨链传输协议(CCTP)、钱包与合约工具、托管和结算服务在内的完整产品矩阵。Arc 的推出,为这些服务提供了一个原生的链上承载环境。 \n一方面,Arc 可以提升 Circle 产品之间的协同效应。USDC 直接作为原生资产在 Arc 上使用,降低交易摩擦。Arc 与 CPN、Mint、Paymaster 等服务深度对接,使 Circle 可以在链上完成支付、结算、外汇兑换等功能,形成一个闭环生态。EVM 兼容性保证了开发者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构建应用,但天然依赖 Circle 的底层基础设施,从而锁定了生态黏性。 \n另一方面,Arc 自带强监管属性。首先,Circle 本身作为受监管的稳定币发行方,本身就已经满足美国及多国的合规要求,这决定了 Arc 必然要支持合规可审计的功能。比如 Arc 内置可选隐私保护,允许在满足监管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度的隐私交易,而非完全匿名。同时由于与 Circle 的支付和清算网络直接相连,Arc 更容易与银行、机构等受监管金融主体对接,成为一种合规友好的区块链基础设施。 \nArc 将稳定币基础设施与监管环境紧密结合,提供高性能、安全可控的企业级区块链平台。这不仅强化了 USDC 和 Circle 在合规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也构建了一个既开放又可受监管的应用基础设施。 \nArc潜在价值:与美元清算系统直连,做合规版“链上 Swift” \n从战略定位来看,Arc 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并不是在和比特币、以太坊等公链竞争去中心化生态,而是瞄准了全球美元清算体系的链上升级。作为 USDC 的原生承载链,Arc 将支付、结算、外汇兑换与稳定币原生支持深度整合,并直接挂钩 Circle 的支付网络与托管体系。可以理解为,Arc 在设计上更接近“合规版的链上 Swift”,它不是一个无限开放、完全去监管的区块链,而是一个能够直接对接银行、支付机构、跨国企业的链上结算网络。 \nArc 不会直接取代传统清算网络,但它能够在跨境支付、实时结算等方面提供更高效率,成为 Swift 的链上补充。且由于 Circle 自身作为受监管的稳定币发行方,其链上体系天然与合规框架挂钩,Arc 内置的隐私保护、审计支持和机构级外汇引擎,正是面向监管场景的功能设计。 \n同时,Arc也表示上线之初便会完成与托管和结算服务商 Fireblocks 的集成。这意味着,超过2,400家已使用 Fireblocks 的银行、资产管理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能够直接接入 Arc 网络,而无需额外开发合规与托管基础设施。这与典型公链吸引散户开发者的思路完全不同,反映出 Arc 是面向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战略布局。 \nArc 保留了区块链的开放性和可组合性,但在合规、安全、结算确定性上,刻意贴近金融机构的使用需求。长期来看,如果 Circle 能借助 Arc 建立一个覆盖多币种稳定币和合规资产的清算通道,那么它确实可能成为金融机构眼中的“链上 Swift”。 \nArc 潜在挑战 \n尽管 Arc 在稳定币原生支持、高性能结算和合规设计上具有优势,但仍面临多方面挑战。技术上,秒级交易和跨链互操作需在安全性、去中心化和复杂性之间权衡。生态上,开发者和应用的冷启动以及对非 USDC 应用的兼容性可能受限。监管方面,跨境合规和隐私保护需要平衡审计要求与用户数据安全。市场接受度方面,机构采用新型链上清算系统仍需时间,同时未来可能面临其他稳定币链的竞争。 \n2.4 Tempo(Stripe) \nTempo:Stripe 的企业级链上支付布局 \nStripe 表示正在积极拓展其在稳定币和数字支付领域的布局,计划联合 Paradigm 推出自研Layer1公链 Tempo。Tempo的核心目标是为企业级支付场景提供高效、低成本的链上结算基础设施,同时兼顾合规与隐私要求,为企业用户和金融机构提供安全、可审计的交易环境。 \nTempo 公链设计重点包括优化支付性能、支持稳定币结算、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并采用高吞吐量架构,以满足全球企业的支付需求。通过这些技术特点,Tempo 希望成为企业级链上支付网络,为 Stripe 在全球支付市场提供新的竞争优势,同时推动稳定币在实际商业场景中的落地应用。 \n目前,Tempo 仍处于秘密开发阶段,尚未正式上线。Stripe 已任命 Paradigm 的联合创始人 Matt Huang 负责 Tempo 的开发和运营。虽然项目细节有限,但其推出预计将进一步增强 Stripe 在企业级支付和稳定币应用领域的市场影响力。 \nStripe 的业务基础与稳定币布局 \nStripe 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支付基础设施提供商,主要为企业提供在线支付、结算和金融服务,其核心业务包括电子商务支付处理、订阅计费和发票管理等。随着数字支付需求不断增长,Stripe 正在积极拓展其在稳定币和区块链领域的布局,计划通过 Tempo 公链进一步提升在企业级支付市场的竞争力。 \n在稳定币方面,Stripe 已推出稳定币金融账户,允许企业在全球101个国家使用美元计价的稳定币进行存储、转账和支付。该账户由 Stripe 收购的稳定币平台 Bridge 提供支持,并与 MetaMask 合作发行 MetaMask USD(mUSD),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在Web3生态中便捷的存储、交易和消费方式。这一战略体现了 Stripe 将传统支付网络与区块链金融生态结合的尝试,为企业客户提供了更直接、高效的链上资金管理工具。 \nTempo价值体现:推动Web2支付场景落地 \nTempo 公链的推出计划,对于 Stripe 而言,不仅是技术创新,更直接服务于其核心Web2企业客户。借助原生稳定币结算能力和高性能架构,企业可以在原有支付系统中直接实现链上结算,无需频繁在传统支付网络与区块链之间转换资产。这意味着跨境支付成本和结算时间大幅降低,同时支持大规模、高频交易。Tempo 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和 Stripe 的支付接口,使企业能够在熟悉的开发和运营环境下接入链上支付,从而实现“链上结算、Web2 场景落地”。换言之,Tempo 让区块链支付真正服务于传统企业支付和结算需求,为稳定币在实际商业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nTempo 的发展挑战:生态建设与开发者吸引力 \n尽管 Tempo 在企业级支付场景具有明显优势,但其长期发展仍面临生态建设方面的挑战。作为一条针对企业支付优化的公链,如果仅局限于支付功能,可能难以吸引开发者在上面构建多样化应用。相比以太坊或 Arc 公链,开发者迁移和学习成本较高,缺乏完善的工具和激励机制,可能导致生态活跃度不足。 \n此外,公链的长期价值不仅取决于支付交易量,还取决于生态的多样性和创新能力。如果 Tempo 仅是链上支付工具,缺乏金融应用、DeFi 或企业级工具的支持,其网络效应和增长潜力将受到限制。Stripe 需要在确保企业级支付落地的同时,提供开放的接口、智能合约能力和合规工具,以支持开发者在上面创新和构建应用。 \n2.5 主流稳定币驱动下的生态对比分析 \n当前,稳定币公链赛道的分布主要围绕USDT与USDC展开,这些公链希望借助主流稳定币的庞大流量,迅速搭建交易、支付和DeFi等基础设施,成为稳定币高频结算与流通的底层网络。如上文提到的Plasma、Stablechain、Arc、Tempo等项目,尽管定位不同,但共同目标都是在稳定币驱动下,争夺支付与结算基础设施的话语权。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围绕稳定币交易、支付和结算展开,目标是成为新一代稳定币流通和应用的基础设施。但由于底层技术和背后机构的差异,它们的应用场景和侧重点各不相同。 \n\n\n\n\n\n\n\nPlasma \n\n\nStable \n\n\nArc \n\n\nTempo \n\n\n\n\n底层技术 \n\n\nLayer1 \n\n\nLayer1 \n\n\nLayer1 \n\n\nLayer1 \n\n\n\n\n背靠机构 \n\n\nTether支持 \n\n\nTether支持 \n\n\nCircle自研 \n\n\n金融科技巨头Stripe与 Paradigm合作开发 \n\n\n\n\n核心稳定币 \n\n\nUSDT \n\n\nUSDT \n\n\nUSDC \n\n\n暂未公开 \n\n\n\n\nGas机制 \n\n\nUSDT、BTC、XPL等代币可支付Gas。USDT转账免Gas;其他操作如智能合约交互、DeFi应用、NFT相关操作等需要支付gas \n\n\nUSDT为Gas代币,部分转账如P2P、用户之间的转账免Gas;其余操作需要支付Gas \n\n\nUSDC为Gas代币。 \n\n\n暂未公开 \n\n\n\n\n是否EVM兼容 \n\n\n是 \n\n\n是 \n\n\n是 \n\n\n是 \n\n\n\n\n性能 \n\n\n高吞吐、低延迟,依托比特币主网安全性,适合高频支付与结算。 \n\n\n高吞吐、低成本、快速结算,支持企业专属区块空间和隐私交易方案,适合高频交易和批量交易处理。 \n\n\nTPS上千、吞吐量高、确认速度快,适合高频交易;强调高性能和跨链结算能力,目标是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支付与交易工具,同时满足合规需求,整合 Circle 的产品生态。 \n\n\n预期优化支付性能、支持稳定币结算、并采用高吞吐量架构,以满足全球企业的支付需求 \n\n\n\n\n主要应用场景 \n\n\n聚焦USDT支付和结算场景。支持高频支付与结算、零手续费USDT转账、隐私支付等。适用于高频交易用户、跨境支付用户。 \n\n\n聚焦USDT支付和结算场景。包括USDT的最终结算与支付通道,强调稳定性和吞吐量。适用于企业支付机构、资金清算需求方。 \n\n\n聚焦USDC跨链流动性与互操作,跨链清算和支付。适用于多链DeFi用户、跨境资金流动、机构结算等需求方。 \n\n\n聚焦零售、商户的支付落地。稳定币驱动的支付基础设施,零售支付+商户结算,兼顾DeFi。适用于商户、开发者、零售支付用户。 \n\n\n\n\n发展 \n\n\n测试网阶段,主网暂未上线 \n\n\n开发中,暂未上线 \n\n\n开发中,暂未上线 \n\n\n开发中,暂未上线 \n\n\n\n\n\nPlasma 由 Tether 支持,定位是高性能 USDT 支付和结算网络。依托比特币链的安全性,它支持零手续费的 USDT 转账、低延迟结算以及隐私支付,特别适合交易所资金流转和跨境支付等高频场景。相比之下,Stable 同样由 Tether 支持,但其设计初衷是成为 USDT 的最终结算通道。它作为一条独立的高性能Layer1,更加偏向企业级支付和资金清算场景,强调稳定性和大规模吞吐能力。 \n与 Tether 系的 Plasma 和 Stable 不同,Arc 是 Circle 推出的公链,以 USDC 为核心,聚焦于跨链互操作和流动性打通。它的目标是将 USDC 在多链间实现自由结算和流通,成为 DeFi 生态和跨境支付的重要基础设施。而 Tempo 则由 Stripe 和 Paradigm 合作推动,主要面向零售支付和商户结算,同时保持 EVM 兼容性,以吸引开发者构建更多基于稳定币的支付和应用场景。 \n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发行方与底层技术的不同。Tether 的 Plasma 和 Stable 都围绕 USDT 展开,但 Plasma 依托比特币生态,强调支付与安全;Stable 独立构建Layer1,更适合机构结算。Circle 的 Arc 以 USDC 的跨链流动性为核心,承接其在合规和国际支付中的定位。而Tempo在Stripe背景下天然聚焦支付落地,希望推动稳定币在商户端的普及。 \n3.稳定币公链的经济模型与生态设计 \n支持稳定币支付Gas是稳定币公链设计的核心机制 \n在现有的几个头部稳定币公链来看,大多选择支持稳定币如USDT、USDC等作为 Gas费,其经济与生态作用是稳定币公链设计的核心。通过直接使用 USDT 或 USDC 支付交易费用,降低用户操作门槛,提高交易活跃度和支付流量,这对于初期生态冷启动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不同项目在设计经济模型时需要在激励机制、流量聚合和合规性之间取得平衡。如Plasma 除了允许稳定币支付,也提供自己的原生代币 XPL 作为 Gas 支付选项,这既保证了链上激励和网络安全,又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灵活性。而 Stable 等项目目前主要依托 USDC 支付,强化合规与机构合作优势,不知道未来在激励设计上是否会额外考虑如何吸引开发者和用户参与生态。 \n单一稳定币链与多稳定币链的差异决定了生态建设策略和初期竞争模式 \n单一稳定币链(如 Plasma)主要以一种核心稳定币(例如 USDT)为流通和结算媒介,能够集中流动性,快速形成网络效应,初期生态启动相对容易,但跨链能力和多场景适配有限。相比之下,多稳定币链(如 Arc 或其他多币种清算网络)支持多种稳定币在链上流通,提升跨链和多场景应用的适配能力,但由于流量和流动性被分散,初期生态启动成本更高。这种设计差异直接影响公链在支付、DeFi、跨链清算等场景的战略布局。单一稳定币链适合快速建立初期生态,而多稳定币链则更适合构建长期、跨币种、多场景的金融基础设施。 \n生态冷启动与应用闭环是稳定币公链能否形成长期价值的关键 \n稳定币公链的核心价值在于支付和结算,通过直接使用 USDT 或 USDC 支付交易费用,降低用户门槛,提高交易活跃度,这是初期生态冷启动和网络效率的基础。但附加价值来自支付流量对生态应用的支撑。虽然公链主要用于支付,但初期流量可反哺 DeFi、NFT、RWA 等应用,为生态建设提供用户基础和开发者激励,形成正向循环。而长期价值体现在支付高效与生态活跃的结合。高效的支付网络加上活跃的生态应用,使公链形成可持续的网络效益和生态闭环,从而巩固其在未来金融基础设施中的战略地位。 \n从经济模型和生态设计的角度看稳定币公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长期价值和竞争策略。谁能设计出合理的 Gas 使用机制、谁能有效聚合稳定币流量、谁能解决生态冷启动问题,谁就更可能成为未来稳定币结算和 DeFi 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 \n4.支付体系演进与稳定币公链分析 \n稳定币公链不仅是加密世界的结算工具,它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潜力,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支付网络演进的启发和制约。通过对比传统支付体系和链上稳定币清算,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稳定币公链在成本、效率、合规性和用户体验上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判断它在未来金融基础设施中的战略价值。 \n支付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传统跨境清算系统 SWIFT,到高速中心化支付网络 Visa 和 Mastercard,再到线上支付平台 PayPal 和 Stripe,每一阶段都在追求更快、更便宜、更便捷的交易体验。随着区块链技术和稳定币的兴起,稳定币公链有望成为新的支付基础设施,能够在链上实现快速结算和跨境支付,同时保持透明和可追踪性。 \n与传统支付体系相比,链上稳定币清算在几个维度展现出优势和特点:成本方面,通过去中心化网络可以降低跨境汇款和结算费用;速度方面,区块链结算可以实现实时或近实时交易;合规性方面,稳定币本身和背后的机构合作,使得链上支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监管要求;用户体验方面,用户可以直接使用链上钱包进行支付,无需中介结算或繁琐开户流程。 \n目前,Stripe、PayPal、Visa 和 Mastercard 等支付巨头也在探索链上支付布局。例如,Stripe 推出了稳定币和加密支付接口,支持商户接收 USDC 支付;PayPal 则在部分地区允许用户直接用加密资产进行消费和结算;Visa 和 Mastercard 也在与稳定币发行方合作,试图将链上支付接入传统金融网络。传统支付机构未来或许也会尝试利用稳定币公链提升支付效率,同时保持合规性。 \n因此稳定币公链未来很大可能会在支付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们可以服务跨境结算、B2B 支付和高频交易场景,成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底层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它们也为 DeFi 支付、开发者生态和创新应用提供了新机会。结合传统支付体系和链上结算的优势,稳定币公链的发展路径呈现出技术创新与合规实践并行、生态建设与流量吸引并重的特征。 \n5.监管与合规对稳定币公链的影响 \n稳定币公链的发展不仅依赖技术和市场需求,也深受监管政策影响。不同地区对稳定币的监管日渐清晰,美国、香港、欧盟的政策框架各不相同,这将直接影响稳定币公链的落地速度和生态建设。 \n美国稳定币法案已于2025年签署成为法律,对稳定币发行人提出严格储备要求和披露义务。这一变化对稳定币公链的合规路径、生态建设和市场定位等方面将产生深远影响。Circle 一直走的是合规化路径,依托牌照、透明储备和监管合作,打造安全可靠的支付与金融基础设施。这使得其稳定币公链Arc在机构接入和跨境支付等场景中更具优势,但也意味着Arc或者其他依托 USDC 或 Circle 背书的稳定币公链,需要在合规性上满足机构和金融企业的准入标准,同时在透明度、审计和风险管理上形成可量化指标,从而获得机构信任和资金支持。 \n相比之下,Plasma 或 Stable更偏向 crypto native的发展路径,针对美国的稳定币法案相关政策,Tether展示出来的合规性并不高。 Plasma和Stable。虽然在链上效率和技术创新上具有优势,但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严格的监管可能限制其在某些地区的大规模推广,甚至可能影响USDT的流量迁移到这些链上的速度。因此,监管环境的变化不仅决定了项目可选择的业务模式,也会影响其生态建设和用户增长路径。 \n此外,不同地区的监管差异会导致全球布局策略出现分化。香港稳定币牌照和欧盟 MiCA 框架提供了制度明确性,使得项目可以在当地市场快速落地,而美国的 GENIUS Act 则更强调机构接入和合规透明,这种多样化监管环境将推动稳定币公链形成多极化发展格局:一类公链走合规路线、服务机构和企业;另一类公链坚持高性能和技术驱动,更多吸引加密原生用户。 \n在全球监管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政策因素将成为稳定币公链竞争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 \n6.竞争格局与发展推演 \n6.1 稳定币公链赛道现状 \n稳定币公链赛道现状:门槛高、项目少,尚未形成成熟生态 \n现阶段稳定币公链赛道的项目数量非常有限,尚未形成成熟的生态,真正专注于此类公链的团队也不多。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几个重要特点。首先,稳定公链赛道门槛高、难度大。稳定币公链不仅需要承载高频交易和大规模结算,还要在性能、合规性和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技术复杂度高,加上对合规和金融机构合作的要求,使得许多开发者和团队望而却步。 \n其次,早期市场信号有限。由于稳定币公链尚处于萌芽阶段,交易量和生态应用尚未形成明显网络效应,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案例,投资者和开发者的参与意愿相对谨慎。再者,目前市场主要由USDT、USDC这两大稳定币和背后的头部机构(如Tether、Circle、Stripe)主导,资源集中度高,新进入者难以轻易获取稳定币流量和机构资源,这进一步抑制了赛道的扩张速度。 \n因此,初期赢家效应可能会很明显。少量项目能够凭借技术优势、稳定币流量或机构合作迅速形成初期生态,形成先发优势;同时,由于参与者稀少,竞争更多体现为技术和资源的差异化而非单纯的市场份额争夺。 \n6.2 Tether、Circle与支付巨头的链上博弈 \nUSDT(Tether):牢牢把握发行与结算的主动权 Tether 长期是稳定币市场的主导者,掌握着最大规模的流通量,但始终依赖于以太坊、Tron 等外部公链。支持自有稳定币公链,核心在于降低外部依赖、掌握底层结算权,从而提升交易速度、降低成本,并在未来构建更可控的清算与支付生态。其竞争优势在于用户基数庞大、流动性最强,若能顺利迁移部分交易量到自有公链,将进一步强化其市场壁垒。 \nTether 同时支持 Plasma 和 Stable,核心目的在于扩展 USDT 的使用边界。一方面,多链布局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性能与合规需求,避免单一公链承载过大压力;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风险分散与创新探索,通过并行孵化不同架构的公链,Tether 能不断优化稳定币的底层基础设施。 \n从更宏观的角度看,Tether 的战略不仅是稳定币发行方,而是试图成为稳定币支付基础设施的掌控者。通过 Plasma 和 Stable 的推进,Tether 正在强化 USDT 的全球支付网络属性,为后续的生态扩展、合规合作甚至商业化盈利打下基础。 \nUSDC(Circle):对标合规与机构支付网络 Circle 一直主打合规和透明,用户群体更多是机构和合规金融公司。推行自己的稳定币公链,能够打造一个合规友好的支付与金融基础设施,提升开发者可编程性和扩展性(如智能合约、跨境支付接口)。与 Tether 相比,Circle 的优势在于背靠美国监管环境与金融机构资源,未来可能更强调与传统金融的无缝对接。 \n传统金融支付巨头(如 Stripe):从支付网络到链上金融的延伸 支付巨头切入稳定币公链,既是主动适应加密资产支付趋势,也是为了在未来跨境结算与商户网络中维持主导地位。相比于稳定币发行方,它们更关注如何在支付场景中提升效率(如秒级清算)、降低手续费,并为商户提供即插即用的链上结算工具。它们的竞争点在于商户资源、全球支付网络和合规基础设施,一旦和稳定币深度结合,将可能成为Web3版Visa网络。 \n6.3 稳定币公链与传统公链的竞争格局 \n稳定币公链的核心价值在于支付和结算,主要面向高频交易和稳定币流通场景,致力于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支付体验。相比之下,传统公链如 Ethereum、Solana 等更偏向综合生态建设,覆盖 DeFi、SocialFi、GameFi 等多种应用,但在小额支付和高频结算场景下,成本高、延迟大,支付体验可能不如稳定币公链。 \n在合规性与机构接入方面,现阶段稳定币公链主要由主流稳定币(如 USDT、USDC)或支付巨头进行支持,部分机构能够较好地满足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规要求。不过需注意,USDT 的合规性仍存在争议,其透明度和储备审计问题可能影响部分机构的使用意愿;相对而言,USDC 由于在监管合规和储备透明度上更完善,通常更受机构青睐。因此,稳定币公链在合规性上的优势并非绝对,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甄别。未来监管政策变化可能对其流通、应用和生态建设产生影响。 \n生态建设上,稳定币公链初期需要依赖支付流量推动 DeFi、RWA 等应用的发展,形成支付闭环和附加价值。相比之下传统公链的生态更成熟多样,但支付流量和结算效率未必能反哺其他应用场景。未来,稳定币公链能否形成长期竞争力,将取决于其在支付效率、生态闭环和合规性之间取得平衡的能力。网络效应也是两类链竞争的关键维度。稳定币公链围绕主流稳定币流量建立初期用户和生态,而传统公链依靠成熟社区和开发者资源,生态扩张潜力强大。 \n稳定币公链的崛起可能会对传统公链产生冲击 \n如果稳定币公链在支付效率、成本、合规性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其崛起可能对传统公链带来影响,尤其是那些承载大量 USDT、USDC 流通的网络。根据 DeFiLlama 数据,目前 USDT 流通量最大的公链为 Tron,占比约47.58%,Ethereum 紧随其后,占比约40.98%,BNB Chain 和 Solana 占比均不足5%。在 USDC 方面,以太坊占据绝对优势,占比超过60%,Solana 约为12.98%。若稳定币公链成功吸引支付流量,这些链上的交易量和稳定币结算需求可能部分迁移,从而影响其交易活跃度、手续费收入,以及对开发者和生态的吸引力。 \nFigure 12. USDT circulation on chains. Source: https://defillama.com/stablecoin/tether \nFigure 13. USDC circulation on chains. Source: https://defillama.com/stablecoin/usd-coin \n目前看来,以太坊作为智能合约的发源地,已沉淀出庞大的DeFi、NFT、Layer2扩展方案等应用,稳定币只是其庞大生态的一部分。即便稳定币结算需求外流,其在金融创新、应用多样性和安全性上的优势,影响将不会太大。 \nSolana凭借高性能和低费用优势,正在承载高速交易应用,包括DeFi、MEME和链上游戏等。即使支付环节的流量有所转移,其在高频交互类应用场景中依旧具备竞争力。BNB Chain依托Binance交易所的流量导入和资源整合,形成了CEX+公链+生态应用的闭环。它不仅在稳定币结算上有优势,还在GameFi、DApp、Launchpad等领域持续扩展,为生态提供多元化支撑。 \n而 Tron 的核心业务目前几乎就是稳定币(USDT)支付和转账,链上TVL和活跃度与此强相关。对比之下, Tron的生态相对缺乏强大的DeFi创新或应用生态,NFT和GameFi发展也较弱。如果稳定币USDT流量被吸走,其受到的影响可能会较大。 \n这也意味着传统公链可能需要优化支付性能、降低费用或加强稳定币生态合作,以保持竞争力。 \n6.4 发展推演 \n从联盟链到稳定币公链:开放金融的必然演进 \n回顾上一个周期,联盟链曾被视为传统金融机构拥抱区块链技术的桥梁。高盛、摩根大通等巨头都尝试过建设自己的联盟链,以提升清算效率、降低跨机构信任成本。但事实证明,联盟链的封闭性与缺乏激励机制成为最大瓶颈,封闭体系难以形成网络效应,代币缺位导致参与动力不足,治理协调成本又高,最终多数项目停留在试点阶段。 \n于是,银行和金融企业逐渐从“联盟链共识”转向“稳定币结算网络”。逻辑很清晰:既然封闭联盟链难以实现机构间的高效协作,不如直接借助开放区块链的共识体系,让稳定币成为跨境支付与结算的桥梁。这使得稳定币公链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n机构入场逻辑:从支付闭环到清结算主导权 \n如今,无论是银行还是科技巨头,都在积极布局自己的稳定币公链,其背后有两大动因: \n\n\n争夺全球支付主导权。在数字支付快速全球化的背景下,掌握稳定币公链就等于掌握下一代清算网络入口; \n\n\n\n\n优化跨境资金流:通过链上稳定币结算,能够显著降低跨境汇兑成本,缩短清算周期,实现“可编程支付”闭环。 \n\n\n但这也引出一个核心问题:稳定币公链的使命究竟是“清结算”还是“支付”?清结算侧重底层价值流转的安全与稳定;支付则聚焦用户端体验与普及速度。或许未来谁能在“效率与体验”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谁就有望占据主导地位。 \n从“链的性能”到“生态竞争”:核心战场的转移 \n清算网络仍是金融体系的底座,对效率、安全性要求极高。但在开放金融体系中,底层公链只是基础设施,真正决定用户规模与黏性的,是上层支付生态与应用体验。 \n因此,未来的竞争不再仅仅是“TPS 谁更高”的性能对比,更是“支付生态谁更强”的综合竞争。传统支付用户对银行卡、Apple Pay 等方式已高度依赖,短期内稳定币公链难以取代。但在跨境电商、Web3 游戏、创作者经济等领域,一旦链上支付体验足够顺滑,其渗透速度可能会非常快。 \n不同类型公链的竞争格局:流量与合规的对位 \n从竞争层次看,稳定币公链的发展呈现出多维度的博弈: \n\n\nUSDT链 vs. USDC链:前者依托庞大的流通量和交易所网络,占据市场主导;后者凭借合规性与金融机构合作赢得信任。 \n\n\n\n\n支付巨头链 vs. 加密原生链:前者强调支付落地与商户接入,侧重开发者友好和监管协作;后者则聚焦性能优化与DeFi生态扩展,服务更广泛的链上应用场景。 \n\n\n未来的竞争不只是技术路线之争,更是流量规模、合规资源与生态能力的综合对抗。 \n可能的市场格局:多极并存,互联互通 \n结合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推演出三种可能的未来格局: \n\n\n单一主导型:某一稳定币公链(如USDT链或USDC链)凭借流量与互操作性形成标准,成为链上美元清结算中心; \n\n\n\n\n多币并存型:类似SWIFT体系,不同稳定币公链通过跨链清算协议互联,形成多币种结算网络,降低单币依赖风险; \n\n\n\n\n机构链与加密链并行型:合规机构链服务企业结算和法币通道,加密原生链深耕DeFi与创新场景,二者通过桥接层协作共存。 \n\n\n稳定币公链的未来不会是对传统体系的彻底取代,而是分层融合。底层由监管和银行体系保障储备安全,中层由开放公链承载清算与可编程功能,上层由支付公司和开发者构建应用体验。这种合规+开放的结构,将让稳定币公链既能融入主流金融体系,又能服务全球化的开放经济,真正实现从联盟链的封闭协作,到稳定币公链的开放共识。 \n7.挑战与展望 \n风险与挑战 \n稳定币公链虽然在支付和结算场景中具备天然优势,但仍面临多重风险。生态单一是核心问题之一,若公链仅依赖单一稳定币,其抗风险能力有限,一旦该稳定币出现流动性波动或合规问题,整个链的支付流量和生态活跃度可能受到冲击。 \n监管不确定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变量。尽管美国 GENIUS Act 已为稳定币提供了明确框架,但未来监管细则仍可能调整,对公链的业务模式、跨境支付和机构接入提出更高要求。不同地区监管差异也可能导致全球布局的不均衡,使项目需要权衡合规成本与市场拓展速度。 \n此外,开发者冷启动挑战依旧存在。虽然稳定币支付场景很强,但支付流量是否能够反哺 DeFi、NFT 或 RWA 等应用,仍需时间和激励机制验证。若生态应用不能快速形成闭环,链上活跃度可能受限。 \n最后,竞争压力不可忽略。Layer2 解决方案、跨链桥、以及各大交易所内部清算系统都可能成为替代方案,影响稳定币公链的市场份额和流量导入能力。 \n未来展望 \n未来稳定币公链的发展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支付公司入场可能推动稳定币即支付链的概念落地,随着 Stripe、PayPal 等支付巨头的加入,稳定币公链的支付属性正在被强化。它们通过整合链上结算功能,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即时到账的跨境支付服务,真正让“稳定币=支付工具”落地。这类企业拥有庞大的商户资源和用户网络,一旦与稳定币系统打通,将在传统金融与Web3世界之间建立起闭环的支付生态。 \n金融合规化路径将推动Circle等机构型稳定币公链成为链上美元清算网络,在跨境支付和企业级结算中具备天然优势。相比 crypto native 链,这类公链更易获得金融机构信任和资金支持。 \n多稳定币融合链也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格局。通过同时支持USDT、USDC及其他合规币,公链可形成更稳健的结算生态,降低单币依赖风险,并吸引更多支付和金融业务接入。 \n在生态层面,稳定币公链将呈现差异化发展。Plasma、Stable等偏向加密原生用户,强调链上效率和技术创新。Circle、Stripe等面向金融和支付用户,强调合规、机构接入与跨境支付能力。不同路径的共存和竞争,将塑造未来稳定币公链赛道的多极化格局。 \n参考 \n\n\nPlasma official website: https://www.plasma.to/ \n\n\n\n\nPlasma documentation: https://docs.plasma.to/docs/get-started/introduction/start-here \n\n\n\n\nPlasma Testnet Is Live: https://www.plasma.to/insights/plasma-testnet-is-live \n\n\n\n\nXPL: The Public Sale and Its Role in the Plasma Ecosystem: 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 \n\n\n\n\nPlasma Mainnet Beta and XPL: https://www.plasma.to/insights/plasma-mainnet-beta-and-xpl \n\n\n\n\nEthena Labs Partners with Plasma to Launch USDe Rewards on Mainnet: https://www.ainvest.com/news/ethena-labs-partners-plasma-launch-usde-rewards-mainnet-2504/ \n\n\n\n\nEthena and Plasma Unite to Unlock Global Yield Access With Tether: https://www.binance.com/en-JP/square/post/22973737679698 \n\n\n\n\nStable official website: https://www.stable.xyz/ \n\n\n\n\nStable documentation: https://docs.stable.xyz/en/introduction/why-stable \n\n\n\n\nIntroducing Arc: An Open Layer-1 Blockchain Purpose-Built for Stablecoin Finance. Link: https://www.circle.com/blog/introducing-arc-an-open-layer-1-blockchain-purpose-built-for-stablecoin-finance \n\n\n\n\nArc official network: https://arcnetwork.xyz/ \n\n\n\n\nArc: An open Layer-1 blockchain purpose-built for stablecoin finance: https://6778953.fs1.hubspotusercontent-na1.net/hubfs/6778953/Arc%20Litepaper%20-%202025.pdf \n\n\n\n\nSome Technical Notes About Circle’s New Blockchain: https://medium.com/sentora/some-technical-notes-about-circles-new-blockchain-d09b8d26e0a4 \n\n\n\n\nStripe Developing \"Tempo\" Blockchain in Partnership with Paradigm: https://www.ainvest.com/news/stripe-developing-tempo-blockchain-partnership-paradigm-2508 \n\n\n\n\nUSDe and sUSDe Supercharge Plasma’s Mainnet as Stablecoin-Native Chain Goes Live: https://coinlaw.io/usde-susde-plasma-mainnet-launch \n\n\n\n\nEthena expands DeFi reach to Plasma with USDe and sUSDe as core dollar assets: https://crypto.news/ethena-launches-usde-susde-plasma-mainnet-2025/","news_type":1,"symbols_score_info":{"CRCL":1.5}},"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96,"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94238289117272,"gmtCreate":1761632437837,"gmtModify":1761632440259,"author":{"id":"3440149895560920","authorId":"3440149895560920","name":"MWD","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33b1db95dee7a993055dbdb2ca4120d","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40149895560920","authorIdStr":"3440149895560920"},"themes":[],"htmlText":"[抠鼻] [抠鼻] [抠鼻] [爱你] [抠鼻] [爱你] [抠鼻] [爱你] [爱你] [爱你] [爱你] ","listText":"[抠鼻] [抠鼻] [抠鼻] [爱你] [抠鼻] [爱你] [抠鼻] [爱你] [爱你] [爱你] [爱你] ","text":"[抠鼻] [抠鼻] [抠鼻] [爱你] [抠鼻] [爱你] [抠鼻] [爱你] [爱你] [爱你] [爱你]","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94238289117272","repostId":"2577415598","repostType":2,"repost":{"id":"2577415598","kind":"highlight","weMediaInfo":{"introduction":"链捕手ChainCatcher 成立于 2018 年,是一家领先的中文 Web3 媒体及数据服务商。","home_visible":1,"media_name":"链捕手","id":"1041503808","head_image":"https://community-static.tradeup.com/news/64f0784cc29a0d0070f6e968ef6ec7f5"},"pubTimestamp":1761292736,"share":"https://www.laohu8.com/m/news/2577415598?lang=&edition=full","pubTime":"2025-10-24 15:58","market":"sh","language":"zh","title":"稳定币公链:下一代加密支付网络的竞争与机遇","url":"https://stock-news.laohu8.com/highlight/detail?id=2577415598","media":"链捕手","summary":" 稳定币已经成为加密金融体系中最核心的资产类别之一。以 USDT 与 USDC 为代表的美元稳定币,总市值已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不仅在二级市场交易中充当了最主要的结算与报价资产,更逐渐渗透到跨境支付、链上金融、企业资金管理等更广泛的场景中。 ","content":"<html><body><p dir=\"ltr\"><em><span>CoinW研究院</span><span> </span></em></p>\n<h3 dir=\"ltr\"><span>目录</span></h3>\n<p dir=\"ltr\"><span>前言</span></p>\n<p dir=\"ltr\"><span>1. 什么是稳定币公链</span></p>\n<p dir=\"ltr\"><span>1.1 稳定币公链的提出动因</span></p>\n<p dir=\"ltr\"><span>1.2 稳定币在公链上的价值分配</span></p>\n<p dir=\"ltr\"><span>1.3 稳定币公链的概念</span></p>\n<p dir=\"ltr\"><span>1.4 稳定币公链 vs 传统公链</span></p>\n<p dir=\"ltr\"><span>2. 典型项目</span></p>\n<p dir=\"ltr\"><span>2.1 Plasma</span></p>\n<p dir=\"ltr\"><span>2.2 Stable</span></p>\n<p dir=\"ltr\"><span>2.3 Arc(<a href=\"https://laohu8.com/S/CRCL\">Circle</a>)</span></p>\n<p dir=\"ltr\"><span>2.4 Tempo(Stripe)</span></p>\n<p dir=\"ltr\"><span>3.稳定币公链的经济模型与生态设计</span></p>\n<p dir=\"ltr\"><span>4.支付体系演进与稳定币公链分析</span></p>\n<p dir=\"ltr\"><span>5.监管与合规对稳定币公链的影响</span></p>\n<p dir=\"ltr\"><span>6.竞争格局与发展推演</span></p>\n<p dir=\"ltr\"><span>6.1 稳定币公链赛道现状</span></p>\n<p dir=\"ltr\"><span>6.2 Tether、Circle与支付巨头的链上博弈</span></p>\n<p dir=\"ltr\"><span>6.3 稳定币公链与传统公链的竞争格局</span></p>\n<p dir=\"ltr\"><span>6.4 发展推演</span></p>\n<p dir=\"ltr\"><span>7.挑战与展望</span></p>\n<p dir=\"ltr\"><span>参考</span></p>\n<h3 dir=\"ltr\"><span>前言 </span></h3>\n<p dir=\"ltr\"><span>近年来,稳定币已经成为加密金融体系中最核心的资产类别之一。以 USDT 与 USDC 为代表的美元稳定币,总市值已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不仅在二级市场交易中充当了最主要的结算与报价资产,更逐渐渗透到跨境支付、链上金融、企业资金管理等更广泛的场景中。加上近年来稳定币相关政策的出台,稳定币的重要性将在未来进一步放大。 </span></p>\n<p dir=\"ltr\"><span>因此,稳定币不仅是Web3与传统金融之间的重要桥梁,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Web3未来的形态和发展方向。在公链竞争格局中,能够吸引并留住最多稳定币的链,通常也会形成最强的金融生态,从而在应用创新、资金流动和用户粘性方面占据先机。 </span></p>\n<p dir=\"ltr\"><span>然而放眼现有公链生态,稳定币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 DeFi 协议的抵押与结算,还是中心化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对,或是链上支付的流通媒介,稳定币都处于价值传输的核心环节。但当前主要承载稳定币的公链,如以太坊、TRON、<a href=\"https://laohu8.com/S/HSDT\">Solana</a> 等,最初的设计并非专门为稳定币而生,因此在性能、合规与生态匹配度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局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稳定币的成功要素并非复杂的金融设计,而在于简单、稳定、低成本、高性能且具备可扩展性与合规性的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在这样的背景下,稳定币公链这一赛道,承载着为稳定币量身定制基础设施的期待。它的目标是解决现有公链在成本、效率、合规性和生态绑定方面的不足,从而推动稳定币进入更大规模的应用。但与此同时,如何确保资产稳定性、流动性可持续性,以及在监管框架下构建真正可用的生态网络,是稳定币公链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稳定币公链正处于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 </span></p>\n<h3 dir=\"ltr\"><span>1. 什么是稳定币公链 </span></h3>\n<h4 dir=\"ltr\"><span>1.1 稳定币公链的提出动因 </span></h4>\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提出,源自多方面的实际需求与发展动因。目前主流稳定币依托的公链,如以太坊、TRON等,并非为稳定币量身定制。这种外部依赖带来了一些问题:高额Gas成本、交易性能瓶颈、跨链体验割裂,以及在合规监管上的不确定性。由此,设计专门针对稳定币的公链成为一种趋势,旨在打造一个更加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试图通过构建一体化的生态闭环,实现稳定币的发行、流通、结算和应用全部在同一条链上完成。这不仅提升了效率,也增强了生态的自洽性和安全性。金融机构和支付巨头的需求也在推动这一方向发展,它们希望有一条符合合规要求的链路,配套完善的身份体系和监管接口,以满足合规化运营的要求。 </span></p>\n<p dir=\"ltr\"><span>总体来看,稳定币公链的核心目标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提供稳定、低成本且高速的支付能力,解决现有公链在性能和费用上的痛点。第二,确保合规与可追溯性,以满足金融机构和支付巨头在监管环境下的使用需求。第三,具备可编程金融能力,使其能够在链上同时承载DeFi、RWA以及合规支付API等应用。凭借这些特征,稳定币公链有望成为连接加密金融与现实金融体系的重要桥梁。 </span></p>\n<h4 dir=\"ltr\"><span>1.2 稳定币在公链上的价值分配 </span></h4>\n<p dir=\"ltr\"><span>稳定币不仅是Web3生态的核心计价和结算工具,同时也在公链上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以USDT为例,其流通量最大的两条公链分别是Ethereum和TRON。根据数据统计,在以太坊上,过去一年因USDT交易产生的Gas费,折算为美元约有五千万到一亿。这部分手续费直接贡献了区块链验证者的收入,也间接形成了公链所在的生态价值。 </span></p>\n<p dir=\"ltr\"><span>同样,USDC的流通量在Ethereum上占比超过60%,以太坊上因USDC交易产生的Gas费全年累计超过五千万美元。这进一步说明,大型稳定币在主流公链上产生的链上经济活动巨大,其手续费收入对于所在公链和整个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 </span></p>\n<p dir=\"ltr\"><span>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手续费收入,USDT和USDC的发行方Tether和Circle却无法从中获利,所有手续费都流向了所在公链。因此,稳定币发行方想要构建自己的公链,不仅是要构建自己的生态闭环,更希望能拿回属于自己的流量和财富。 </span></p>\n<h4 dir=\"ltr\"><span>1.3 稳定币公链的概念 </span></h4>\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是指专门围绕稳定币的发行、流通与应用而设计的区块链网络。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通用公链,并非以承载所有类型的应用为目标,而是聚焦于稳定币这一类资产的高效流通与可持续运行。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稳定币公链主要呈现出两类发展路径: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稳定币驱动型链:由稳定币项目方或相关团队推动,以稳定币作为链上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例如 Plasma、Stable 等项目。它们的设计重点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 TPS,并为稳定币量身定制基础设施。 </span></p>\n</li>\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稳定币发行方主导链:由大型稳定币发行方或支付巨头主导建设,例如未来可能由支付巨头 Stripe 推出的链。这类链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整合合规框架、身份体系与支付接口,天然契合机构用户与跨境支付需求。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不同于通用公链的广覆盖,而是在稳定币这一关键资产上形成专注和深耕。 </span></p>\n<h4 dir=\"ltr\"><span>1.4 稳定币公链 vs 传统公链 </span></h4>\n<p dir=\"ltr\"><span>在现有的区块链生态中,以太坊、TRON、Solana 等通用公链,承载了稳定币的大部分流通与结算。但这些公链的设计目标是构建多资产、多应用的综合生态,稳定币只是其中的一种核心资产。因此,稳定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例如高昂的 Gas 费用、有限的TPS、跨链割裂以及合规适配上的不确定性。 </span></p>\n<p dir=\"ltr\"><span>相比于以太坊、TRON 等通用公链,稳定币公链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从底层就围绕稳定币的运行环境进行优化。首先,在成本方面,稳定币公链能够支持小额支付与高频交易,显著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其次,部分稳定币公链在设计上预留了身份验证与监管接口,天然契合<a href=\"https://laohu8.com/S/FISI\">金融机构</a>和支付公司对合规性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稳定币公链能够将发行、流通、结算与应用整合在同一条链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生态,从而减少跨链摩擦,提升整体效率与安全性。 </span></p>\n<p dir=\"ltr\"><span>这些特性决定了稳定币公链的潜在用户群体也十分明确。支付公司和金融机构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它们希望在合规环境下将稳定币接入支付与清算网络;稳定币发行方则能够借此减少对外部公链的依赖,掌握交易体验与合规主动权;而对于交易所和金融应用而言,稳定币公链则意味着更高效、成本更低的结算底层,帮助提升用户体验。 </span></p>\n<h3 dir=\"ltr\"><span>2. 典型项目 </span></h3>\n<h4 dir=\"ltr\"><span>2.1 Plasma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专为稳定币设计的Layer1基础设施</span><span> </span></strong></p>\n<p dir=\"ltr\"><span>Plasma是一条专为稳定币支付设计的Layer1区块链基础设施,其核心设计目标是实现稳定币转账的高效性与低成本。它与Tether/USDT生态深度绑定,在设计和资源上得到了 Tether 生态的官方支持与倾斜。 </span></p>\n<p dir=\"ltr\"><span>在功能层面,Plasma将USDT置于核心地位,支持零手续费的USDT转账并具备高吞吐量,以满足大规模支付与应用需求。这使其与以太坊、Tron 等传统公链形成明显区别:前者面向通用资产和多样化应用,后者专注于稳定币的高效流通与机构级支付场景。 </span></p>\n<p dir=\"ltr\"><span>在底层架构上,Plasma 作为一条独立运行的Layer1公链,拥有自主的共识与安全机制。其采用的 PlasmaBFT 共识机制是一种基于PoS权益证明与BFT拜占庭容错相结合的混合模型: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通过 PoS 选取验证者并维持激励机制;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通过 BFT 协议实现秒级的交易最终性,避免区块回滚,特别适配支付和清算场景。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同时,Plasma 完全兼容 EVM,开发者可以直接使用 Solidity 部署智能合约,沿用现有的以太坊工具链,如 MetaMask,极大降低了迁移与集成成本。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 Plasma 还会周期性地将状态根(或校验点、摘要)锚定到比特币网络,以借助比特币的不可篡改性与去中心化特性来增强信任保障。这样的锚定机制不是将所有交易都上链,而是提供一种外部“校验背书”,从而在一定程度提升系统对攻击或争议的抵抗能力,同时保持其独立公链的灵活性。把状态根写入比特币链,意味着即便 Plasma 本身的验证者或网络出现问题,也有可能通过比特币链上的锚定记录去做核验、处理争议以及追溯等操作。这样的“锚定”设计使其在一定程度能够借助比特币的抗篡改安全属性。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功能亮点:零Gas费USDT转账、接受USDT、BTC和XPL来支付Gas</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在功能亮点上,Plasma 实现了零Gas费的 USDT 转账。其他操作如智能合约交互、DeFi 应用、NFT 等并不是完全免费。对于合约调用、复杂操作,用户仍然需要支付 Gas。 </span></p>\n<p dir=\"ltr\"><span>不过 Plasma 支持用USDT 或 BTC 来支付 Gas,避免了用户为交易而额外持有原生代币,这大大降低了门槛。这里的 BTC 并不是直接用比特币主链上的原生 BTC,而是通过跨链桥把 BTC 引入到Plasma链上,生成映射资产(如 pBTC),再由 Paymaster 合约按实时价格折算成网络所需的 Gas(XPL)进行支付。这样一来,用户只要持有 BTC,就能在 Plasma 上完成转账、DeFi 或合约交互。同时Plasma也支持用户使用原生代币XPL支付Gas,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span></p>\n<p dir=\"ltr\"><span>其自主研发的 PlasmaBFT 共识机制,使其具备千级 TPS 的吞吐能力,交易确认时间低于一秒,能够满足高频支付和跨境结算的性能需求。平台还引入了受监管的保密交易功能,在提升隐私性的同时兼顾合规要求。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181102-26633.webp\"/></span></p>\n<p dir=\"ltr\"><span>Figure 1. Plasma performance.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span><span>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USDT在Plasma中的战略地位</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是一条为USDT量身定制的公链,在设计之初就确立了 USDT 作为核心资产的定位。其支付、转账、TVL 锁仓,以及链上生态的核心功能,几乎都围绕 USDT 展开。特别是 Plasma 提供零Gas 的 USDT 转账功能,大幅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也成为其吸引流量的重要卖点。在这种模式下,USDT 不再仅仅是网络中的一种资产,而是支撑 Plasma 运行和生态扩展的关键枢纽。同时Plasma背后有USDT发行方Tether的支持,借助 USDT 的庞大用户基础和全球流通性,Plasma 希望实现从用户规模,到流动性沉淀,再到应用拓展的完整闭环,进而把自己打造为稳定币的主场。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原生代币XPL</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原生代币 XPL 是整个网络的核心资产,XPL 既是支付交易手续费的主要 Gas 代币之一,也是网络共识机制中的质押资产,同时还承担治理、生态激励等作用。代币初始总量为100亿枚,分配结构覆盖公开售卖、生态基金、团队和投资者等,并设计了分阶段解锁机制,以平衡早期发展与长期激励。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198824-178043.webp\"/>Figure 2. Plasma native token XPL.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相比传统公链,Plasma 的一大创新是引入了多资产 Gas 模式。除了原生的 XPL 之外,用户在网络上进行转账或合约交互时,还可以直接使用 BTC 和 USDT 来支付手续费。这一设计大幅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使得持有主流资产的用户无需额外准备 XPL 也能顺畅体验 DeFi、跨链转账等功能,从而提升了 Plasma 在比特币与稳定币生态中的连接度与可用性。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20666-496655.webp\"/>Figure 3. Plasma XPL emissions. Sou.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2025年8月, Plasma 与 Binance 合作推出了“Plasma USDT Locked Product”,这是一款面向用户在 Binance Earn 平台锁仓 USDT 的 on-chain 收益产品,用户可获得每日 USDT 回报并分享1亿枚 XPL 空投奖励(占总供应量的1%)。该产品上线后,初始2.5亿 USDT 配额在不到一小时内即被抢空,随后 Binance 又将总配额扩至10亿 USDT,开放多轮额度以满足市场需求,充分显示出市场对这一稳定币生态代币的强烈兴趣。 </span></p>\n<p dir=\"ltr\"><span>2025年9月25日,Plasma原生代币XPL上线多家一线交易所如 Binance、OKX 等,开盘即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上线不到一周,其市值已突破27亿美元,冲进cmc市值排名前50,印证了市场对其“稳定币公链 + 低成本支付”定位的强烈预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XPL 的初期涨幅高度依赖于市场情绪、流动性注入与交易所上市推动力,短期的抛压、锁仓解锁以及新用户抛售等不确定因素,都可能对价格造成压力。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34460-725132.webp\"/>Figure 4. XPL price.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coinmarketcap.com/currencies/plasma-xpl/</span><span>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潜在优势:锁定全球最大稳定币用户流量</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得到多个重量级机构支持,包括 Tether、Bitfinex、Founders Fund、Framework Ventures、<a href=\"https://laohu8.com/S/FLTLF\">Flow Traders</a>、以及 DRW 等,并于2025年2月在 A 轮融资中筹集约2400万美元,累计融资2750万美金。在代币XPL公开售卖阶段, Plasma 更是展现了强劲的市场吸引力。Plasma于2025年7月成功完成公开代币销售(XPL),共募得约3.73亿美元,远超原先5,000万美元的目标,超额认购超过7倍,项目估值约为5亿美元。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49880-770011.webp\"/>Figure 5. Plasma public sale data.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x.com/PlasmaFDN/status/1949826471238783140</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测试网已于2025年7月15日正式上线,标志着项目进入关键落地阶段。测试网采用高性能的 PlasmaBFT 共识机制与 Rust 版 EVM 执行层,兼容 Solidity 合约及主流开发工具,开发者可直接通过 MetaMask 等钱包接入。网络支持 BTC、USDT 等代币作为手续费支付,并开放水龙头领取测试代币 XPL,用于合约部署和交易测试。目前包括 OKX Wallet、Bitget Wallet 在内的多家钱包已率先集成测试网,进一步降低了开发者和用户的参与门槛。 </span></p>\n<p dir=\"ltr\"><span>2025 年 9 月 25 日,Plasma 正式启动主网 Beta 版并同步完成原生代币 XPL 的 TGE 事件。官方宣布上线当天将激活超过20亿美元的稳定币流动性,并在 Aave 等协议中部署,其中还包括规模为10亿美元的 USDT 流动性压力测试,用于建立市场基准与验证稳定性。上线初期,Plasma 向小额存款用户及验证者分配2500万枚 XPL,并预留250万枚给“Stablecoin Collective”,同时实现零手续费 USDT 转账作为生态特色。截止9月28日,上线不到一周的时间,根据Defillama数据显示,Plasma 主网 Beta 上TVL已达到49亿美金,其中最多的TVL来自AAVE。也反映了稳定币在 Plasma 网络上的大规模迁移与真实需求的释放。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64408-960773.webp\"/>Figure 6. Plasma TVL data.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efillama.com/chain/plasma</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通过USDT转账免Gas的设计,Plasma把握住了全球最大稳定币用户群体的核心诉求:低成本与高效率。在锁仓资金和用户流量双重驱动下,Plasma有望形成一个围绕稳定币的生态闭环,进一步巩固其在跨境支付、链上结算与金融应用中的地位。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生态合作</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根据 Plasma 官方公告与多方媒体报道,</span><span>Plasma 已宣布与非洲支付平台 Yellow Card 和土耳其的 BiLira Kripto 建立战略合作,旨在推广免 Gas 的 USDT 转账体验,并推动当地法币与稳定币之间的互通。这些合作若能落地,将为 Plasma 在新兴市场的应用场景拓展提供支持。但需要注意,截止目前尚未发现可公开验证的链上交易数据来证实相关合作已在实际运行中或产生真实资金流动。 </span></p>\n<p dir=\"ltr\"><span>据报道,Plasma 还正在推进 DeFi 龙头 Curve Finance 的深度合作,计划在主网上线时支持 StableSwap AMM 机制,以实现低滑点、高资本效率的稳定币兑换服务。StableSwap 是 Curve 推出的自动做市协议,专为稳定币或价格接近的资产设计,使大额兑换时价格波动小、交易成本可控。借助这一机制,Plasma 可将 USDT 等资产接入 StableSwap 池子,提升跨资产流动性和使用效率。Tether CEO Paolo Ardoino 曾公开称这种整合具备“无与伦比的增长机会”潜力。目前还没有链上交易或合约数据显示该整合已完全上线,需要在后续技术披露和链上监测中继续观察验证。 </span></p>\n<p dir=\"ltr\"><span>随着 Plasma 主网beta版的上线,Plasma 与 Ethena Labs 的合作也于 2025 年 9 月 25 日正式启动,将 Ethena Labs 的合成稳定币 USDe 及其质押版本 sUSDe 纳入 Plasma 的 DeFi 生态系统。用户在 Plasma 网络上参与特定活动时,可获得 USDe 奖励,以提升网络活跃度和参与度。Plasma 与 Aave、Curve、Balancer 和 Fluid 等 DeFi 协议进行了整合,支持USDe 和 sUSDe 的流动性提供和借贷功能。用户还可以通过 Plasma 原生界面或 Stargate Finance 将 USDe 跨链桥接到 Plasma 网络。 </span></p>\n<p dir=\"ltr\"><span>在Plasma 上,USDe 和 sUSDe 被用作 DeFi 核心资产。例如,在 Aave 平台上,用户可以存入 USDe 或 sUSDe 可获得 Ethena 积分奖励,并参与 Liquid Leverage 策略,实现稳定币的循环操作以提升收益率。此外,用户在 Curve、Balancer 和 Fluid 等平台提供流动性时,也可获得积分奖励,用于参与 Plasma 网络治理或兑换其他激励。通过这样的形式,Plasma 将 USDe 和 sUSDe 深度嵌入自己的 DeFi 生态系统,显著增强了网络流动性与用户参与度。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78283-179690.webp\"/>Figure 7. AAVE Plasma Market.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app.aave.com/markets/?marketName=proto_plasma_v3</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Plasma 还成为 <a href=\"https://laohu8.com/S/UEC\">Uranium</a> Digital 的链上基础设施合作方,为全球首个24/7铀交易平台提供链上结算与透明度支持。通过这些区域支付链路与 DeFi 应用的结合,Plasma 生态正在构建由支付端用户到链上金融应用的完整闭环。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生态现阶段主要集中在DeFi上</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自 2025 年 9 月 25 日 Plasma 主网 Beta 版本上线以来,其生态发展迅速,不到一周时间,TVL 已突破 50 亿美元。其中,超过 45 亿美元的资金来自 Aave,主要资产依旧是 USDT。此外,Fluid、Euler、Balancer 等 DeFi 协议也为生态贡献了可观的流动性。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99601-743703.webp\"/>Figure 8. Plasma protocol ranking.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efillama.com/chain/plasma</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可以看出,目前Plasma 的生态主要围绕稳定币流动性、支付与借贷等DeFi协议展开。根据Plasma得官方披露,目前已经和超过100家DeFi协议达成合作意向。尽管合作伙伴众多,Plasma 生态仍处于早期阶段,且资产高度集中于 USDT,生态系统的丰富度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span></p>\n<p dir=\"ltr\"><span>除了DeFi协议,截至2025年9月底,Plasma 链上的 meme 币项目 Trillions(TRILLIONS)也成为了生态中的亮点之一,其市场表现引发了广泛关注。Trillions 起初作为一个“万亿市值梦想”的玩笑项目,迅速在加密社区引发关注,该项目的官方口号为“Charge towards a trillion”,并在 Plasma 链上部署了 TRILLIONS 代币。在短短几天内,Trillions 的市值一度突破5000万美元,24小时交易量超过2500万美元,参与交易的地址超过4500个。这也代表了 Plasma 链上 meme 币生态的初步发展,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 </span></p>\n<p dir=\"ltr\"><span>总体来看,Plasma的生态系统正在快速扩张,通过与多个核心DeFi项目的合作,它有望在稳定币支付和DeFi应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用户提供流动性、收益和支付的综合体验。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潜在风险</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虽然以USDT原生免Gas转账为核心卖点,但其运行成本最终需要由基金会或代币补贴来承担,长期来看能否形成可持续的经济模型,是一个关键问题。 </span></p>\n<p dir=\"ltr\"><span>合规方面,Plasma 的核心优势是绑定 USDT 流量,但这也意味着它高度依赖 Tether 的合规稳健性。如果 USDT 在某些司法辖区遭遇监管打击,Plasma 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同时,Plasma强调面向支付与机构用户,但目前其身份验证、反洗钱以及合规接口的建设仍不够透明。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在其技术架构中明确提到支持开发者部署合规导向的智能合约,包括 KYC 层、转账限制等功能, 这表明 Plasma 在技术层面具备了合规性支持的能力。但是目前 Plasma 的官方社媒渠道尚未公开与专门的 KYC/AML 或支付合规类项目达成合作意向。这表明虽然 Plasma 技术层面具备支持合规的能力,但其生态中面向合规的基础设施仍在逐步完善阶段,需要进一步披露与开发。 </span></p>\n<p dir=\"ltr\"><span>生态和流动性风险同样值得关注。当前 Plasma 的总锁仓量主要由 USDT 构成,资产过于集中,缺乏多元化。如果 USDT 的流动性出现波动,Plasma 的链上活跃度也会受到直接影响。尽管 Plasma 已经和AAVE、Ethena 等DeFi协议展开了合作,但其生态应用层目前主要集中在DeFi协议上,应用层的丰富度与以太坊、Solana 等主流公链相比仍有差距,其生态系统的完善和应用的多样性仍需时间发展。 </span></p>\n<p dir=\"ltr\"><span>最后,Plasma 在公募中获得了巨额资金支持,但其代币在免 Gas 模式下的价值捕获逻辑尚未完全验证。如果无法建立清晰的价值支撑,代币可能更容易受到投机资金的驱动,带来价格的剧烈波动。 </span></p>\n<h4 dir=\"ltr\"><span>2.2 Stable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专为USDT设计的Layer1公链</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是一条专门为USDT打造的高性能Layer1公链,目标是提供高速、低成本、低延迟的稳定币交易网络。它并非面向多种代币,而是专注于 USDT 交易和结算场景,兼顾企业专属区块空间和合规隐私交易方案,支持企业级支付与清算需求。 </span></p>\n<p dir=\"ltr\"><span>在共识机制上,Stable官方文档表示将会采用StableBFT,这是一个基于CometBFT的定制化 PoS 协议,兼容以太坊 EVM,旨在提供高吞吐量、低延迟和强可靠性的网络体验。StableBFT 通过拜占庭容错(BFT)机制保障安全,并允许节点并行处理提案,突破传统单领导者模式,提高交易确认速度。为进一步优化性能,Stable 计划将数据传播与共识过程分离,实现交易直接广播给区块提议者,加快最终确定性(finality)。关于在 Stable 上的质押资产,官方暂未提供具体信息。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 实现子秒级区块确认,支持高吞吐量、低成本和快速结算,同时提供企业专属区块空间和合规隐私交易方案。通过优化交易执行、状态存储和批量处理,Stable 保证链上交易的高效性与低延迟。 </span></p>\n<p dir=\"ltr\"><span>在 Stable 上,USDT 可原生用于支付 Gas 和链上结算,用户无需持有其他代币,也不受传统公链高额手续费和交易延迟的困扰。该公链针对稳定币的使用场景进行了底层优化,解决了手续费波动、交易速度受限、企业对接成本高、用户体验复杂,以及部分地区美元化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是独立的Layer1公链,从底层构建完整生态,更关注稳定币的实际支付与结算功能,使 USDT 在链上能够像现金一样高效、安全地流通。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Stable的USDT专属特性</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 的设计核心是让 USDT 在链上像现金一样流通,其功能都围绕减少转账摩擦、提升吞吐量和交易可预测性展开。 </span></p>\n<p dir=\"ltr\"><span>它采用USDT0与 gasUSDT 的双代币机制:gasUSDT 是链上的原生 Gas 代币,专门用于支付区块链运行的手续费;而用户日常主要使用USDT0。USDT0 是一种基于 LayerZero 的跨链稳定币资产,与标准 USDT 保持1:1锚定,依托 OFT(Omnichain Fungible Token)标准,在不同区块链间可直接流通,而无需传统的桥接或多池流动性拆分,从而整合了不同链的 USDT 流动性。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19257-179298.webp\"/>Figure 9. gasUSDT & USDT0 on Stable.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ocs.stable.xyz/en/architecture/usdt-specific-features/usdt-as-gas-token</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在 Stable 上,用户只需持有USDT0即可完成大多数操作。协议通过账户抽象自动完成 gasUSDT 的转换,简化了使用体验。同时,点对点的USDT0转账完全免手续费,降低了支付门槛。 </span></p>\n<p dir=\"ltr\"><span>针对企业用户,Stable 设计了 专属区块空间,在网络拥堵时也能保持交易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同时,USDT Transfer Aggregator 可以批量处理大量USDT0转账,提升整体吞吐量而不影响其他交易。未来,Stable 还计划引入机密转账功能,利用零知识加密隐藏转账金额,同时保留必要的合规可审计性,为企业提供更高隐私保护。 </span></p>\n<p dir=\"ltr\"><span>总体而言,Stable 的 USDT 专属功能不仅优化了日常支付和跨链效率,也为企业级应用提供了可控的链上环境,使 USDT 在链上能够更高效、安全地流通,同时降低了用户和开发者的使用复杂度。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Stable路线图:分阶段提升性能</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 的核心目标是让USDT在链上的使用更加快速、便捷和稳定。为此,它提出了一个分阶段的技术路线,从基础可用性,到性能优化,再到极限扩展,逐步推进。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32561-333842.webp\"/>Figure 10. Stable Roadmap.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ocs.stable.xyz/en/introduction/technical-roadmap</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在第一阶段,Stable 聚焦于降低使用门槛。它通过让 USDT 直接作为链上的Gas费,减少用户在费用和代币切换上的复杂操作。同时,配套的钱包和人性化地址系统,使用户可以像使用日常支付工具一样,更简单地转账和收款。 </span></p>\n<p dir=\"ltr\"><span>进入第二阶段,Stable 开始提升交易效率。它尝试让交易能够并行处理、批量执行,从而在高频支付和企业大额结算时,依然保持低延迟和低成本。与此同时,还会为机构用户提供专属通道,确保在网络拥堵时仍能稳定处理关键业务。 </span></p>\n<p dir=\"ltr\"><span>最后,Stable 计划在第三阶段实现全方位的高性能。通过升级底层共识机制和执行引擎,它希望在吞吐量上达到远超传统公链的水平,同时配合高效的访问接口,为开发者和企业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整体来看,Stable 的路线是先保证好用,再逐步提升效率,最后追求极致性能。这种分阶段推进的方式,既能满足当下稳定币的应用需求,也为未来更大规模的支付和金融场景打下基础。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Stable发展现状</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Stable 的核心技术框架已基本完成,测试网和主网上线时间均暂未公布,将实现 USDT 原生支付、子秒级交易确认、EVM 兼容以及免Gas的USDT0转账等关键功能。这些构建中的能力为 Stable 后续面向支付、消费与结算场景奠定了基础。 </span></p>\n<p dir=\"ltr\"><span>在市场营销方面,Stable 已获得包括 Bitfinex、Hack VC、Franklin Templeton 等机构的投资支持,以及Tether的背后背书,Tether CEO Paolo Ardoino 也参与了该项目的支持。这些资金将用于构建网络基础设施、扩大员工队伍,并增加全球 USDT 的分发量。 </span></p>\n<p dir=\"ltr\"><span>在应用构想层面,Stable 定位为 USDT 支付的专用基础设施,通过原生 Gas 架构与免 Gas 模式降低用户门槛,也为商户和机构提供集成效率。然而,目前生态尚处于萌芽阶段,尚无公开用户数据或实际落地案例。这意味着,Stable 的付款链条在技术上具备潜力,但其能否实现“USDT 在链上像现金一样流通”,仍需观察具体应用落地与市场采纳的进度。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 与 Stable 的定位差异</span><span> </span></strong></p>\n<p dir=\"ltr\"><span>Plasma 和 Stable 都是由 Tether 支持的公链,以 USDT 为核心资产,但两者在技术架构和目标定位上有所不同。Plasma 是一条独立的EVM兼容Layer1公链,采用高性能共识机制和 Rust 执行引擎,能够提供极高的吞吐和低延迟体验。同时,它会周期性地将链上状态根(或校验点、摘要)锚定到比特币网络,借助比特币的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特性来增强信任保障。它的设计初衷是解决高频交易、跨境支付和 DeFi 应用中的性能瓶颈,兼顾安全与效率。 </span></p>\n<p dir=\"ltr\"><span>相比之下,Stable(Stablechain)是一条全新的独立Layer1区块链,将 USDT 作为原生 gas 代币,重点放在支付和结算场景。它通过子秒级确认和极低的交易成本,优化了日常支付体验,更偏向企业和合规化应用需求。 </span></p>\n<p dir=\"ltr\"><span>虽然两条链都以 USDT 为核心,但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互补与竞争并存的格局。Plasma 宣传安全性能与比特币生态绑定,更可能在 DeFi、商户结算、跨链交易等高频用例中抢占市场;而 Stable 聚焦支付体验,适合小额支付、企业结算与跨境清算等场景。二者不可避免会在部分应用领域产生竞争,例如商户支付和跨境汇款,但总体来看,它们的技术路径和生态目标并不完全重叠。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Stable潜在风险</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此前我们提到,Plasma 因背靠 Tether 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合规性限制。同样地,Stable 也由 Tether 支持,其核心价值高度依赖于 USDT。如果 Tether 在某些司法辖区面临监管限制,或其市场份额出现下滑,Stable 的生态活跃度与整体价值都将受到直接冲击。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 Stable 的测试网和主网尚未上线,其公链性能仍未经过市场验证,未来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虽然 Stable 采用 PoS 共识机制,但官方尚未明确代币发行计划,这带来一定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PoS 共识本身并不必然要求链上有经济代币。例如,一些企业级链或联盟链采用 PoS 来保障交易和共识,但节点由机构运营,不发行代币。只是缺乏代币可能会影响网络激励和生态成长。 </span></p>\n<p dir=\"ltr\"><span>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Base 链,它是以太坊的 Layer 2 Rollup 扩容链,采用 sequencer 模式来排序交易,并将状态提交到以太坊L1。Base 并非 PoS 链,也没有原生代币,其安全性依赖以太坊主链,而不需要节点质押或发行代币。 Stable 作为一条PoS公链,未来是会采用Base这种模式,还是参考 Plasma 已推出原生代币的做法,发行自己的独立代币,仍然值得关注。 </span></p>\n<p dir=\"ltr\"><span>与此同时,随着 <a href=\"https://laohu8.com/S/V\">Visa</a>、<a href=\"https://laohu8.com/S/PYPL\">PayPal</a> 等传统支付巨头加速进入区块链支付领域,其他合规型稳定币公链(如 Arc、Tempo)也在积极布局,Stable 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将愈发激烈。 </span></p>\n<h4 dir=\"ltr\"><span>2.3 Arc(Circle)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Arc:专为稳定币金融打造的开放式Layer1区块链</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2025年8月,Circle宣布将推出自研Layer1公链Arc,显示出Circle从稳定币发行商向区块链基础设施提供商的战略升级。Arc是一条专为稳定币设计的Layer1公链,旨在为支付、跨境结算和金融市场应用提供高效、安全的技术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在 Arc 上,用户可以使用 USDC 支付 gas 费用,从而避免了传统公链中波动性代币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除了USDC,Arc还原生支持多种稳定币,包括 EURC 和 USYC1等,它们可在链上作为支付和清算媒介,便于多币种金融应用。作为由 Circle 推出的 Layer 1 公链,Arc 旨在为稳定币金融提供基础设施,构建一个多币种清算网络。 Arc采用高性能共识机制,交易确认速度快,每秒可处理数千笔交易,满足企业级需求。Arc内置机构级的外汇报价(RFQ)引擎和全天候链上结算能力,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支付与交易工具。交易几乎瞬时完成,由高性能 Malachite 共识机制保证确定性秒级最终结算,同时还提供可选隐私保护功能,用户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合规需求屏蔽交易或余额信息。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52693-647049.webp\"/>Figure 11. Arc website page.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arcnetwork.xyz/</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Arc <strong>的核心特性:跨链结算层</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与传统只服务于单一稳定币或单一链的公链不同,Arc 的设计目标是成为一个跨链稳定币结算层。它并不是单纯的稳定币支付通道,而是为多种稳定币、多条区块链之间的资金流转提供统一的清算和结算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在 Arc 上,稳定币可以通过直接铸造(Direct Mint)和销毁再铸造(Burn-and-Mint)的方式实现跨链转移。这种机制避免了依赖第三方跨链桥的复杂流程,使用户能够更快、更安全地在不同链之间完成资金结算。Arc 还引入了 统一余额视图与次秒级确定性结算(sub-second deterministic finality)。这意味着用户或机构无论在哪条链上持有稳定币,都能在 Arc 的结算层看到整体资产情况,并以接近实时的速度完成清算。这种设计大大降低了多链生态中的支付摩擦,为跨境支付、机构结算和多链 DeFi 应用提供了底层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与之相比,Plasma、Stable 等单一稳定币公链的逻辑则不同。它们的结算对象主要局限于单一稳定币如USDT,优势在于链内的支付和流动性效率,但在跨链转移上需要额外依赖跨链桥或第三方工具。在用户体验方面,Plasma 或 Stable 在链内操作相对便捷,但一旦涉及跨链支付,往往面临资产割裂和多步骤操作的困境;而 Arc 则通过统一余额和快速 finality,使多链资产管理更接近单链体验。应用层面,Plasma 和 Stable 更像是为某一稳定币打造的专属高速路,适合形成局部生态闭环;而 Arc 则定位为多链稳定币清算中心,能够承接跨境支付、机构结算、多链 DeFi 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span></p>\n<p dir=\"ltr\"><span>换句话说,Plasma、Stable 强调链内效率,而 Arc 更强调多链之间的统一结算。前者是一条为特定稳定币服务的快速通道,后者则更像一个跨链的清算所,把多条高速路连接在一起。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Arc应用场景与潜在生态:不仅是稳定币基建,更要推动稳定币原生应用的发展</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Arc 的设计目标不仅是作为稳定币的底层基础设施,还希望推动一类稳定币原生应用的发展。基于其低成本结算、内置外汇引擎和确定性秒级交易确认,Arc 希望在多个方向上发挥其潜在应用价值。 </span></p>\n<p dir=\"ltr\"><span>首先,在跨境支付领域,Arc 提供即时、低成本的结算体验,特别适合需要全球资金流动的企业。通过与 Circle Payments Network(CPN)的联动,Arc 可以成为跨境支付的链上结算层,而其外汇引擎则为不同稳定币间的自动兑换和本地法币出入金打下基础。 </span></p>\n<p dir=\"ltr\"><span>其次,在稳定币外汇衍生品方面,Arc 支持以稳定币对为核心的永续合约市场。交易者可以基于不同货币的稳定币进行杠杆交易,而内置的 FX 引擎则提供实时报价与原子化结算。 </span></p>\n<p dir=\"ltr\"><span>在链上信用场景中,Arc 为结合链下信任信号的信用应用提供了开发基础。开发者可以将身份、现金流历史或外部风控模型与稳定币结合,用于构建更合规、可审计的借贷协议,从而服务于传统信用体系难以覆盖的用户和企业。 </span></p>\n<p dir=\"ltr\"><span>对于资本市场,Arc 致力于将传统金融市场的结算模式(如 DvP 交割、保证金抵押)迁移到链上。依托 USDC 与 USYC 等原生资产,Arc 能够为证券、国债、商品或结构化产品的代币化交易提供即时结算与合规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最后,Arc 还希望为智能商务与程序化支付提供可能。由于交易费用以 USDC 计价、且具备秒级确认和隐私控制,开发者可以在支付流程中嵌入逻辑与身份验证,支持自动化订阅、可编程采购,甚至 AI 主导的链上交易市场。 </span></p>\n<p dir=\"ltr\"><span>Arc 的应用方向不仅限于支付结算,还涵盖衍生品、信用、资本市场和智能支付等多个维度,这也反映出 Circle 希望借助 Arc 将稳定币金融扩展至更广泛的数字资产与传统金融结合的场景中。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深度整合Circle生态,自带强监管属性</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Arc 并不是一条从零开始的公链,而是 Circle 长期生态战略的延伸。作为 USDC 和 EURC 等稳定币的发行方,Circle 已经构建了包括支付网络(CPN)、跨链传输协议(CCTP)、钱包与合约工具、托管和结算服务在内的完整产品<a href=\"https://laohu8.com/S/301365\">矩阵</a>。Arc 的推出,为这些服务提供了一个原生的链上承载环境。 </span></p>\n<p dir=\"ltr\"><span>一方面,Arc 可以提升 Circle 产品之间的协同效应。USDC 直接作为原生资产在 Arc 上使用,降低交易摩擦。Arc 与 CPN、Mint、Paymaster 等服务深度对接,使 Circle 可以在链上完成支付、结算、外汇兑换等功能,形成一个闭环生态。EVM 兼容性保证了开发者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构建应用,但天然依赖 Circle 的底层基础设施,从而锁定了生态黏性。 </span></p>\n<p dir=\"ltr\"><span>另一方面,Arc 自带强监管属性。首先,Circle 本身作为受监管的稳定币发行方,本身就已经满足美国及多国的合规要求,这决定了 Arc 必然要支持合规可审计的功能。比如 Arc 内置可选隐私保护,允许在满足监管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度的隐私交易,而非完全匿名。同时由于与 Circle 的支付和清算网络直接相连,Arc 更容易与银行、机构等受监管金融主体对接,成为一种合规友好的区块链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Arc 将稳定币基础设施与监管环境紧密结合,提供高性能、安全可控的企业级区块链平台。这不仅强化了 USDC 和 Circle 在合规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也构建了一个既开放又可受监管的应用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strong>Arc潜在价值:与美元清算系统直连,做合规版“链上</strong> Swift”</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从战略定位来看,Arc 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并不是在和比特币、以太坊等公链竞争去中心化生态,而是瞄准了全球美元清算体系的链上升级。作为 USDC 的原生承载链,Arc 将支付、结算、外汇兑换与稳定币原生支持深度整合,并直接挂钩 Circle 的支付网络与托管体系。可以理解为,Arc 在设计上更接近“合规版的链上 Swift”,它不是一个无限开放、完全去监管的区块链,而是一个能够直接对接银行、支付机构、跨国企业的链上结算网络。 </span></p>\n<p dir=\"ltr\"><span>Arc 不会直接取代传统清算网络,但它能够在跨境支付、实时结算等方面提供更高效率,成为 Swift 的链上补充。且由于 Circle 自身作为受监管的稳定币发行方,其链上体系天然与合规框架挂钩,Arc 内置的隐私保护、审计支持和机构级外汇引擎,正是面向监管场景的功能设计。 </span></p>\n<p dir=\"ltr\"><span>同时,Arc也表示上线之初便会完成与托管和结算服务商 Fireblocks 的集成。这意味着,超过2,400家已使用 Fireblocks 的银行、资产管理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能够直接接入 Arc 网络,而无需额外开发合规与托管基础设施。这与典型公链吸引散户开发者的思路完全不同,反映出 Arc 是面向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战略布局。 </span></p>\n<p dir=\"ltr\"><span>Arc 保留了区块链的开放性和可组合性,但在合规、安全、结算确定性上,刻意贴近金融机构的使用需求。长期来看,如果 Circle 能借助 Arc 建立一个覆盖多币种稳定币和合规资产的清算通道,那么它确实可能成为金融机构眼中的“链上 Swift”。 </span></p>\n<p dir=\"ltr\"><span>Arc <strong>潜在挑战</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尽管 Arc 在稳定币原生支持、高性能结算和合规设计上具有优势,但仍面临多方面挑战。技术上,秒级交易和跨链互操作需在安全性、去中心化和复杂性之间权衡。生态上,开发者和应用的冷启动以及对非 USDC 应用的兼容性可能受限。监管方面,跨境合规和隐私保护需要平衡审计要求与用户数据安全。市场接受度方面,机构采用新型链上清算系统仍需时间,同时未来可能面临其他稳定币链的竞争。 </span></p>\n<h4 dir=\"ltr\"><span>2.4 Tempo(Stripe) </span></h4>\n<p dir=\"ltr\"><span>Tempo:Stripe <strong>的企业级链上支付布局</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ripe 表示正在积极拓展其在稳定币和数字支付领域的布局,计划联合 Paradigm 推出自研Layer1公链 Tempo。Tempo的核心目标是为企业级支付场景提供高效、低成本的链上结算基础设施,同时兼顾合规与隐私要求,为企业用户和金融机构提供安全、可审计的交易环境。 </span></p>\n<p dir=\"ltr\"><span>Tempo 公链设计重点包括优化支付性能、支持稳定币结算、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并采用高吞吐量架构,以满足全球企业的支付需求。通过这些技术特点,Tempo 希望成为企业级链上支付网络,为 Stripe 在全球支付市场提供新的竞争优势,同时推动稳定币在实际商业场景中的落地应用。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Tempo 仍处于秘密开发阶段,尚未正式上线。Stripe 已任命 Paradigm 的联合创始人 Matt Huang 负责 Tempo 的开发和运营。虽然项目细节有限,但其推出预计将进一步增强 Stripe 在企业级支付和稳定币应用领域的市场影响力。 </span></p>\n<p dir=\"ltr\"><span>Stripe <strong>的业务基础与稳定币布局</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ripe 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支付基础设施提供商,主要为企业提供在线支付、结算和金融服务,其核心业务包括电子商务支付处理、订阅计费和发票管理等。随着数字支付需求不断增长,Stripe 正在积极拓展其在稳定币和区块链领域的布局,计划通过 Tempo 公链进一步提升在企业级支付市场的竞争力。 </span></p>\n<p dir=\"ltr\"><span>在稳定币方面,Stripe 已推出稳定币金融账户,允许企业在全球101个国家使用美元计价的稳定币进行存储、转账和支付。该账户由 Stripe 收购的稳定币平台 Bridge 提供支持,并与 MetaMask 合作发行 MetaMask USD(mUSD),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在Web3生态中便捷的存储、交易和消费方式。这一战略体现了 Stripe 将传统支付网络与区块链金融生态结合的尝试,为企业客户提供了更直接、高效的链上资金管理工具。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Tempo价值体现:推动Web2支付场景落地</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Tempo 公链的推出计划,对于 Stripe 而言,不仅是技术创新,更直接服务于其核心Web2企业客户。借助原生稳定币结算能力和高性能架构,企业可以在原有支付系统中直接实现链上结算,无需频繁在传统支付网络与区块链之间转换资产。这意味着跨境支付成本和结算时间大幅降低,同时支持大规模、高频交易。Tempo 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和 Stripe 的支付接口,使企业能够在熟悉的开发和运营环境下接入链上支付,从而实现“链上结算、Web2 场景落地”。换言之,Tempo 让区块链支付真正服务于传统企业支付和结算需求,为稳定币在实际商业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span></p>\n<p dir=\"ltr\"><span>Tempo <strong>的发展挑战:生态建设与开发者吸引力</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尽管 Tempo 在企业级支付场景具有明显优势,但其长期发展仍面临生态建设方面的挑战。作为一条针对企业支付优化的公链,如果仅局限于支付功能,可能难以吸引开发者在上面构建多样化应用。相比以太坊或 Arc 公链,开发者迁移和学习成本较高,缺乏完善的工具和激励机制,可能导致生态活跃度不足。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公链的长期价值不仅取决于支付交易量,还取决于生态的多样性和创新能力。如果 Tempo 仅是链上支付工具,缺乏金融应用、DeFi 或企业级工具的支持,其网络效应和增长潜力将受到限制。Stripe 需要在确保企业级支付落地的同时,提供开放的接口、智能合约能力和合规工具,以支持开发者在上面创新和构建应用。 </span></p>\n<h4 dir=\"ltr\"><span>2.5 主流稳定币驱动下的生态对比分析 </span></h4>\n<p dir=\"ltr\"><span>当前,稳定币公链赛道的分布主要围绕USDT与USDC展开,这些公链希望借助主流稳定币的庞大流量,迅速搭建交易、支付和DeFi等基础设施,成为稳定币高频结算与流通的底层网络。如上文提到的Plasma、Stablechain、Arc、Tempo等项目,尽管定位不同,但共同目标都是在稳定币驱动下,争夺支付与结算基础设施的话语权。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围绕稳定币交易、支付和结算展开,目标是成为新一代稳定币流通和应用的基础设施。但由于底层技术和背后机构的差异,它们的应用场景和侧重点各不相同。 </span></p>\n<div dir=\"ltr\">\n<table><colgroup><col width=\"74\"/><col width=\"132\"/><col width=\"130\"/><col width=\"142\"/><col width=\"124\"/></colgroup>\n<tbody>\n<tr>\n<td>\n</td>\n<td>\n<p dir=\"ltr\"><span>Plasma</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Stable</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Arc</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Tempo</span><span>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底层技术</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Layer1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Layer1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Layer1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Layer1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背靠机构</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Tether支持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Tether支持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Circle自研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金融科技巨头Stripe与 Paradigm合作开发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核心稳定币</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T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T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C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暂未公开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Gas机制</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T、BTC、XPL等代币可支付Gas。USDT转账免Gas;其他操作如智能合约交互、DeFi应用、NFT相关操作等需要支付gas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T为Gas代币,部分转账如P2P、用户之间的转账免Gas;其余操作需要支付Gas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C为Gas代币。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暂未公开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是否EVM兼容</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是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是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是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是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性能</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高吞吐、低延迟,依托比特币主网安全性,适合高频支付与结算。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高吞吐、低成本、快速结算,支持企业专属区块空间和隐私交易方案,适合高频交易和批量交易处理。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TPS上千、吞吐量高、确认速度快,适合高频交易;强调高性能和跨链结算能力,目标是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支付与交易工具,同时满足合规需求,整合 Circle 的产品生态。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预期优化支付性能、支持稳定币结算、并采用高吞吐量架构,以满足全球企业的支付需求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主要应用场景</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聚焦USDT支付和结算场景。支持高频支付与结算、零手续费USDT转账、隐私支付等。适用于高频交易用户、跨境支付用户。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聚焦USDT支付和结算场景。包括USDT的最终结算与支付通道,强调稳定性和吞吐量。适用于企业支付机构、资金清算需求方。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聚焦USDC跨链流动性与互操作,跨链清算和支付。适用于多链DeFi用户、跨境资金流动、机构结算等需求方。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聚焦零售、商户的支付落地。稳定币驱动的支付基础设施,零售支付+商户结算,兼顾DeFi。适用于商户、开发者、零售支付用户。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发展</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测试网阶段,主网暂未上线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开发中,暂未上线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开发中,暂未上线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开发中,暂未上线 </span></p>\n</td>\n</tr>\n</tbody>\n</table>\n</div>\n<p dir=\"ltr\"><span>Plasma 由 Tether 支持,定位是高性能 USDT 支付和结算网络。依托比特币链的安全性,它支持零手续费的 USDT 转账、低延迟结算以及隐私支付,特别适合交易所资金流转和跨境支付等高频场景。相比之下,Stable 同样由 Tether 支持,但其设计初衷是成为 USDT 的最终结算通道。它作为一条独立的高性能Layer1,更加偏向企业级支付和资金清算场景,强调稳定性和大规模吞吐能力。 </span></p>\n<p dir=\"ltr\"><span>与 Tether 系的 Plasma 和 Stable 不同,Arc 是 Circle 推出的公链,以 USDC 为核心,聚焦于跨链互操作和流动性打通。它的目标是将 USDC 在多链间实现自由结算和流通,成为 DeFi 生态和跨境支付的重要基础设施。而 Tempo 则由 Stripe 和 Paradigm 合作推动,主要面向零售支付和商户结算,同时保持 EVM 兼容性,以吸引开发者构建更多基于稳定币的支付和应用场景。 </span></p>\n<p dir=\"ltr\"><span>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发行方与底层技术的不同。Tether 的 Plasma 和 Stable 都围绕 USDT 展开,但 Plasma 依托比特币生态,强调支付与安全;Stable 独立构建Layer1,更适合机构结算。Circle 的 Arc 以 USDC 的跨链流动性为核心,承接其在合规和国际支付中的定位。而Tempo在Stripe背景下天然聚焦支付落地,希望推动稳定币在商户端的普及。 </span></p>\n<h3 dir=\"ltr\"><span>3.稳定币公链的经济模型与生态设计 </span></h3>\n<p dir=\"ltr\"><strong><span>支持稳定币支付Gas是稳定币公链设计的核心机制</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在现有的几个头部稳定币公链来看,大多选择支持稳定币如USDT、USDC等作为 Gas费,其经济与生态作用是稳定币公链设计的核心。通过直接使用 USDT 或 USDC 支付交易费用,降低用户操作门槛,提高交易活跃度和支付流量,这对于初期生态冷启动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不同项目在设计经济模型时需要在激励机制、流量聚合和合规性之间取得平衡。如Plasma 除了允许稳定币支付,也提供自己的原生代币 XPL 作为 Gas 支付选项,这既保证了链上激励和网络安全,又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灵活性。而 Stable 等项目目前主要依托 USDC 支付,强化合规与机构合作优势,不知道未来在激励设计上是否会额外考虑如何吸引开发者和用户参与生态。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单一稳定币链与多稳定币链的差异决定了生态建设策略和初期竞争模式</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单一稳定币链(如 Plasma)主要以一种核心稳定币(例如 USDT)为流通和结算媒介,能够集中流动性,快速形成网络效应,初期生态启动相对容易,但跨链能力和多场景适配有限。相比之下,多稳定币链(如 Arc 或其他多币种清算网络)支持多种稳定币在链上流通,提升跨链和多场景应用的适配能力,但由于流量和流动性被分散,初期生态启动成本更高。这种设计差异直接影响公链在支付、DeFi、跨链清算等场景的战略布局。单一稳定币链适合快速建立初期生态,而多稳定币链则更适合构建长期、跨币种、多场景的金融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生态冷启动与应用闭环是稳定币公链能否形成长期价值的关键</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核心价值在于支付和结算,通过直接使用 USDT 或 USDC 支付交易费用,降低用户门槛,提高交易活跃度,这是初期生态冷启动和网络效率的基础。但附加价值来自支付流量对生态应用的支撑。虽然公链主要用于支付,但初期流量可反哺 DeFi、NFT、RWA 等应用,为生态建设提供用户基础和开发者激励,形成正向循环。而长期价值体现在支付高效与生态活跃的结合。高效的支付网络加上活跃的生态应用,使公链形成可持续的网络效益和生态闭环,从而巩固其在未来金融基础设施中的战略地位。 </span></p>\n<p dir=\"ltr\"><span>从经济模型和生态设计的角度看稳定币公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长期价值和竞争策略。谁能设计出合理的 Gas 使用机制、谁能有效聚合稳定币流量、谁能解决生态冷启动问题,谁就更可能成为未来稳定币结算和 DeFi 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 </span></p>\n<h3 dir=\"ltr\"><span>4.支付体系演进与稳定币公链分析 </span></h3>\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不仅是加密世界的结算工具,它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潜力,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支付网络演进的启发和制约。通过对比传统支付体系和链上稳定币清算,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稳定币公链在成本、效率、合规性和用户体验上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判断它在未来金融基础设施中的战略价值。 </span></p>\n<p dir=\"ltr\"><span>支付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传统跨境清算系统 SWIFT,到高速中心化支付网络 Visa 和 Mastercard,再到线上支付平台 PayPal 和 Stripe,每一阶段都在追求更快、更便宜、更便捷的交易体验。随着区块链技术和稳定币的兴起,稳定币公链有望成为新的支付基础设施,能够在链上实现快速结算和跨境支付,同时保持透明和可追踪性。 </span></p>\n<p dir=\"ltr\"><span>与传统支付体系相比,链上稳定币清算在几个维度展现出优势和特点:成本方面,通过去中心化网络可以降低跨境汇款和结算费用;速度方面,区块链结算可以实现实时或近实时交易;合规性方面,稳定币本身和背后的机构合作,使得链上支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监管要求;用户体验方面,用户可以直接使用链上钱包进行支付,无需中介结算或繁琐开户流程。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Stripe、PayPal、Visa 和 Mastercard 等支付巨头也在探索链上支付布局。例如,Stripe 推出了稳定币和加密支付接口,支持商户接收 USDC 支付;PayPal 则在部分地区允许用户直接用加密资产进行消费和结算;Visa 和 Mastercard 也在与稳定币发行方合作,试图将链上支付接入传统金融网络。传统支付机构未来或许也会尝试利用稳定币公链提升支付效率,同时保持合规性。 </span></p>\n<p dir=\"ltr\"><span>因此稳定币公链未来很大可能会在支付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们可以服务跨境结算、B2B 支付和高频交易场景,成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底层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它们也为 DeFi 支付、开发者生态和创新应用提供了新机会。结合传统支付体系和链上结算的优势,稳定币公链的发展路径呈现出技术创新与合规实践并行、生态建设与流量吸引并重的特征。 </span></p>\n<h3 dir=\"ltr\"><span>5.监管与合规对稳定币公链的影响 </span></h3>\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发展不仅依赖技术和市场需求,也深受监管政策影响。不同地区对稳定币的监管日渐清晰,美国、香港、欧盟的政策框架各不相同,这将直接影响稳定币公链的落地速度和生态建设。 </span></p>\n<p dir=\"ltr\"><span>美国稳定币法案已于2025年签署成为法律,对稳定币发行人提出严格储备要求和披露义务。这一变化对稳定币公链的合规路径、生态建设和市场定位等方面将产生深远影响。Circle 一直走的是合规化路径,依托牌照、透明储备和监管合作,打造安全可靠的支付与金融基础设施。这使得其稳定币公链Arc在机构接入和跨境支付等场景中更具优势,但也意味着Arc或者其他依托 USDC 或 Circle 背书的稳定币公链,需要在合规性上满足机构和金融企业的准入标准,同时在透明度、审计和风险管理上形成可量化指标,从而获得机构信任和资金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相比之下,Plasma 或 Stable更偏向 crypto native的发展路径,针对美国的稳定币法案相关政策,Tether展示出来的合规性并不高。 Plasma和Stable。虽然在链上效率和技术创新上具有优势,但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严格的监管可能限制其在某些地区的大规模推广,甚至可能影响USDT的流量迁移到这些链上的速度。因此,监管环境的变化不仅决定了项目可选择的业务模式,也会影响其生态建设和用户增长路径。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不同地区的监管差异会导致全球布局策略出现分化。香港稳定币牌照和欧盟 MiCA 框架提供了制度明确性,使得项目可以在当地市场快速落地,而美国的 GENIUS Act 则更强调机构接入和合规透明,这种多样化监管环境将推动稳定币公链形成多极化发展格局:一类公链走合规路线、服务机构和企业;另一类公链坚持高性能和技术驱动,更多吸引加密原生用户。 </span></p>\n<p dir=\"ltr\"><span>在全球监管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政策因素将成为稳定币公链竞争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 </span></p>\n<h3 dir=\"ltr\"><span>6.竞争格局与发展推演 </span></h3>\n<h4 dir=\"ltr\"><span>6.1 稳定币公链赛道现状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稳定币公链赛道现状:门槛高、项目少,尚未形成成熟生态</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现阶段稳定币公链赛道的项目数量非常有限,尚未形成成熟的生态,真正专注于此类公链的团队也不多。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几个重要特点。首先,稳定公链赛道门槛高、难度大。稳定币公链不仅需要承载高频交易和大规模结算,还要在性能、合规性和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技术复杂度高,加上对合规和金融机构合作的要求,使得许多开发者和团队望而却步。 </span></p>\n<p dir=\"ltr\"><span>其次,早期市场信号有限。由于稳定币公链尚处于萌芽阶段,交易量和生态应用尚未形成明显网络效应,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案例,投资者和开发者的参与意愿相对谨慎。再者,目前市场主要由USDT、USDC这两大稳定币和背后的头部机构(如Tether、Circle、Stripe)主导,资源集中度高,新进入者难以轻易获取稳定币流量和机构资源,这进一步抑制了赛道的扩张速度。 </span></p>\n<p dir=\"ltr\"><span>因此,初期赢家效应可能会很明显。少量项目能够凭借技术优势、稳定币流量或机构合作迅速形成初期生态,形成先发优势;同时,由于参与者稀少,竞争更多体现为技术和资源的差异化而非单纯的市场份额争夺。 </span></p>\n<h4 dir=\"ltr\"><span>6.2 Tether、Circle与支付巨头的链上博弈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USDT(Tether):牢牢把握发行与结算的主动权</span></strong><span> </span><span>Tether 长期是稳定币市场的主导者,掌握着最大规模的流通量,但始终依赖于以太坊、Tron 等外部公链。支持自有稳定币公链,核心在于降低外部依赖、掌握底层结算权,从而提升交易速度、降低成本,并在未来构建更可控的清算与支付生态。其竞争优势在于用户基数庞大、流动性最强,若能顺利迁移部分交易量到自有公链,将进一步强化其市场壁垒。 </span></p>\n<p dir=\"ltr\"><span>Tether 同时支持 Plasma 和 Stable,核心目的在于扩展 USDT 的使用边界。一方面,多链布局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性能与合规需求,避免单一公链承载过大压力;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风险分散与创新探索,通过并行孵化不同架构的公链,Tether 能不断优化稳定币的底层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从更宏观的角度看,Tether 的战略不仅是稳定币发行方,而是试图成为稳定币支付基础设施的掌控者。通过 Plasma 和 Stable 的推进,Tether 正在强化 USDT 的全球支付网络属性,为后续的生态扩展、合规合作甚至商业化盈利打下基础。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USDC(Circle):对标合规与机构支付网络</span></strong><span> </span><span>Circle 一直主打合规和透明,用户群体更多是机构和合规金融公司。推行自己的稳定币公链,能够打造一个合规友好的支付与金融基础设施,提升开发者可编程性和扩展性(如智能合约、跨境支付接口)。与 Tether 相比,Circle 的优势在于背靠美国监管环境与金融机构资源,未来可能更强调与传统金融的无缝对接。 </span></p>\n<p dir=\"ltr\"><span><strong>传统金融支付巨头(如</strong> Stripe):从支付网络到链上金融的延伸</span><span> </span><span>支付巨头切入稳定币公链,既是主动适应加密资产支付趋势,也是为了在未来跨境结算与商户网络中维持主导地位。相比于稳定币发行方,它们更关注如何在支付场景中提升效率(如秒级清算)、降低手续费,并为商户提供即插即用的链上结算工具。它们的竞争点在于商户资源、全球支付网络和合规基础设施,一旦和稳定币深度结合,将可能成为Web3版Visa网络。 </span></p>\n<h4 dir=\"ltr\"><span>6.3 稳定币公链与传统公链的竞争格局 </span></h4>\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核心价值在于支付和结算,主要面向高频交易和稳定币流通场景,致力于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支付体验。相比之下,传统公链如 Ethereum、Solana 等更偏向综合生态建设,覆盖 DeFi、SocialFi、GameFi 等多种应用,但在小额支付和高频结算场景下,成本高、延迟大,支付体验可能不如稳定币公链。 </span></p>\n<p dir=\"ltr\"><span>在合规性与机构接入方面,现阶段稳定币公链主要由主流稳定币(如 USDT、USDC)或支付巨头进行支持,部分机构能够较好地满足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规要求。不过需注意,USDT 的合规性仍存在争议,其透明度和储备审计问题可能影响部分机构的使用意愿;相对而言,USDC 由于在监管合规和储备透明度上更完善,通常更受机构青睐。因此,稳定币公链在合规性上的优势并非绝对,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甄别。未来监管政策变化可能对其流通、应用和生态建设产生影响。 </span></p>\n<p dir=\"ltr\"><span>生态建设上,稳定币公链初期需要依赖支付流量推动 DeFi、RWA 等应用的发展,形成支付闭环和附加价值。相比之下传统公链的生态更成熟多样,但支付流量和结算效率未必能反哺其他应用场景。未来,稳定币公链能否形成长期竞争力,将取决于其在支付效率、生态闭环和合规性之间取得平衡的能力。网络效应也是两类链竞争的关键维度。稳定币公链围绕主流稳定币流量建立初期用户和生态,而传统公链依靠成熟社区和开发者资源,生态扩张潜力强大。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稳定币公链的崛起可能会对传统公链产生冲击</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如果稳定币公链在支付效率、成本、合规性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其崛起可能对传统公链带来影响,尤其是那些承载大量 USDT、USDC 流通的网络。根据 DeFiLlama 数据,目前 USDT 流通量最大的公链为 Tron,占比约47.58%,Ethereum 紧随其后,占比约40.98%,BNB Chain 和 Solana 占比均不足5%。在 USDC 方面,以太坊占据绝对优势,占比超过60%,Solana 约为12.98%。若稳定币公链成功吸引支付流量,这些链上的交易量和稳定币结算需求可能部分迁移,从而影响其交易活跃度、手续费收入,以及对开发者和生态的吸引力。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81183-123042.webp\"/>Figure 12. USDT circulation on chains.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efillama.com/stablecoin/tether</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93376-446392.webp\"/>Figure 13. USDC circulation on chains.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efillama.com/stablecoin/usd-coin</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看来,以太坊作为智能合约的发源地,已沉淀出庞大的DeFi、NFT、Layer2扩展方案等应用,稳定币只是其庞大生态的一部分。即便稳定币结算需求外流,其在金融创新、应用多样性和安全性上的优势,影响将不会太大。 </span></p>\n<p dir=\"ltr\"><span>Solana凭借高性能和低费用优势,正在承载高速交易应用,包括DeFi、MEME和链上游戏等。即使支付环节的流量有所转移,其在高频交互类应用场景中依旧具备竞争力。BNB Chain依托Binance交易所的流量导入和资源整合,形成了CEX+公链+生态应用的闭环。它不仅在稳定币结算上有优势,还在GameFi、DApp、Launchpad等领域持续扩展,为生态提供多元化支撑。 </span></p>\n<p dir=\"ltr\"><span>而 Tron 的核心业务目前几乎就是稳定币(USDT)支付和转账,链上TVL和活跃度与此强相关。对比之下, Tron的生态相对缺乏强大的DeFi创新或应用生态,NFT和GameFi发展也较弱。如果稳定币USDT流量被吸走,其受到的影响可能会较大。 </span></p>\n<p dir=\"ltr\"><span>这也意味着传统公链可能需要优化支付性能、降低费用或加强稳定币生态合作,以保持竞争力。 </span></p>\n<h4 dir=\"ltr\"><span>6.4 发展推演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从联盟链到稳定币公链:开放金融的必然演进</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回顾上一个周期,联盟链曾被视为传统金融机构拥抱区块链技术的桥梁。<a href=\"https://laohu8.com/S/GS\">高盛</a>、<a href=\"https://laohu8.com/S/JPM\">摩根大通</a>等巨头都尝试过建设自己的联盟链,以提升清算效率、降低跨机构信任成本。但事实证明,联盟链的封闭性与缺乏激励机制成为最大瓶颈,封闭体系难以形成网络效应,代币缺位导致参与动力不足,治理协调成本又高,最终多数项目停留在试点阶段。 </span></p>\n<p dir=\"ltr\"><span>于是,银行和金融企业逐渐从“联盟链共识”转向“稳定币结算网络”。逻辑很清晰:既然封闭联盟链难以实现机构间的高效协作,不如直接借助开放区块链的共识体系,让稳定币成为跨境支付与结算的桥梁。这使得稳定币公链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机构入场逻辑:从支付闭环到清结算主导权</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如今,无论是银行还是科技巨头,都在积极布局自己的稳定币公链,其背后有两大动因: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争夺全球支付主导权。在数字支付快速全球化的背景下,掌握稳定币公链就等于掌握下一代清算网络入口;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优化跨境资金流:通过链上稳定币结算,能够显著降低跨境汇兑成本,缩短清算周期,实现“可编程支付”闭环。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但这也引出一个核心问题:稳定币公链的使命究竟是“清结算”还是“支付”?清结算侧重底层价值流转的安全与稳定;支付则聚焦用户端体验与普及速度。或许未来谁能在“效率与体验”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谁就有望占据主导地位。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从“链的性能”到“生态竞争”:核心战场的转移</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清算网络仍是金融体系的底座,对效率、安全性要求极高。但在开放金融体系中,底层公链只是基础设施,真正决定用户规模与黏性的,是上层支付生态与应用体验。 </span></p>\n<p dir=\"ltr\"><span>因此,未来的竞争不再仅仅是“TPS 谁更高”的性能对比,更是“支付生态谁更强”的综合竞争。传统支付用户对银行卡、Apple Pay 等方式已高度依赖,短期内稳定币公链难以取代。但在跨境电商、Web3 游戏、创作者经济等领域,一旦链上支付体验足够顺滑,其渗透速度可能会非常快。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不同类型公链的竞争格局:流量与合规的对位</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从竞争层次看,稳定币公链的发展呈现出多维度的博弈: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USDT链 vs. USDC链:前者依托庞大的流通量和交易所网络,占据市场主导;后者凭借合规性与金融机构合作赢得信任。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支付巨头链 vs. 加密原生链:前者强调支付落地与商户接入,侧重开发者友好和监管协作;后者则聚焦性能优化与DeFi生态扩展,服务更广泛的链上应用场景。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未来的竞争不只是技术路线之争,更是流量规模、合规资源与生态能力的综合对抗。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可能的市场格局:多极并存,互联互通</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结合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推演出三种可能的未来格局: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单一主导型:某一稳定币公链(如USDT链或USDC链)凭借流量与互操作性形成标准,成为链上美元清结算中心;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多币并存型:类似SWIFT体系,不同稳定币公链通过跨链清算协议互联,形成多币种结算网络,降低单币依赖风险;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机构链与加密链并行型:合规机构链服务企业结算和法币通道,加密原生链深耕DeFi与创新场景,二者通过桥接层协作共存。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未来不会是对传统体系的彻底取代,而是分层融合。底层由监管和银行体系保障储备安全,中层由开放公链承载清算与可编程功能,上层由支付公司和开发者构建应用体验。这种合规+开放的结构,将让稳定币公链既能融入主流金融体系,又能服务全球化的开放经济,真正实现从联盟链的封闭协作,到稳定币公链的开放共识。 </span></p>\n<h3 dir=\"ltr\"><span>7.挑战与展望 </span></h3>\n<p dir=\"ltr\"><strong><span>风险与挑战</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虽然在支付和结算场景中具备天然优势,但仍面临多重风险。生态单一是核心问题之一,若公链仅依赖单一稳定币,其抗风险能力有限,一旦该稳定币出现流动性波动或合规问题,整个链的支付流量和生态活跃度可能受到冲击。 </span></p>\n<p dir=\"ltr\"><span>监管不确定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变量。尽管美国 GENIUS Act 已为稳定币提供了明确框架,但未来监管细则仍可能调整,对公链的业务模式、跨境支付和机构接入提出更高要求。不同地区监管差异也可能导致全球布局的不均衡,使项目需要权衡合规成本与市场拓展速度。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开发者冷启动挑战依旧存在。虽然稳定币支付场景很强,但支付流量是否能够反哺 DeFi、NFT 或 RWA 等应用,仍需时间和激励机制验证。若生态应用不能快速形成闭环,链上活跃度可能受限。 </span></p>\n<p dir=\"ltr\"><span>最后,竞争压力不可忽略。Layer2 解决方案、跨链桥、以及各大交易所内部清算系统都可能成为替代方案,影响稳定币公链的市场份额和流量导入能力。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未来展望</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未来稳定币公链的发展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支付公司入场可能推动稳定币即支付链的概念落地,随着 Stripe、PayPal 等支付巨头的加入,稳定币公链的支付属性正在被强化。它们通过整合链上结算功能,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即时到账的跨境支付服务,真正让“稳定币=支付工具”落地。这类企业拥有庞大的商户资源和用户网络,一旦与稳定币系统打通,将在传统金融与Web3世界之间建立起闭环的支付生态。 </span></p>\n<p dir=\"ltr\"><span>金融合规化路径将推动Circle等机构型稳定币公链成为链上美元清算网络,在跨境支付和企业级结算中具备天然优势。相比 crypto native 链,这类公链更易获得金融机构信任和资金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多稳定币融合链也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格局。通过同时支持USDT、USDC及其他合规币,公链可形成更稳健的结算生态,降低单币依赖风险,并吸引更多支付和金融业务接入。 </span></p>\n<p dir=\"ltr\"><span>在生态层面,稳定币公链将呈现差异化发展。Plasma、Stable等偏向加密原生用户,强调链上效率和技术创新。Circle、Stripe等面向金融和支付用户,强调合规、机构接入与跨境支付能力。不同路径的共存和竞争,将塑造未来稳定币公链赛道的多极化格局。 </span></p>\n<h3 dir=\"ltr\"><span>参考 </span></h3>\n<o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Plasma official websit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2\">\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Plasma documentation:</span><span> </span><span>https://docs.plasma.to/docs/get-started/introduction/start-here</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3\">\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Plasma Testnet Is Liv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plasma-testnet-is-live</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4\">\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XPL: The Public Sale and Its Role in the Plasma Ecosystem:</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5\">\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Plasma Mainnet Beta and XPL:</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plasma-mainnet-beta-and-xpl</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6\">\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Ethena Labs Partners with Plasma to Launch USDe Rewards on Mainnet:</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ainvest.com/news/ethena-labs-partners-plasma-launch-usde-rewards-mainnet-2504/</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7\">\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Ethena and Plasma Unite to Unlock Global Yield Access With Tether:</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binance.com/en-JP/square/post/22973737679698</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8\">\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Stable official websit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stable.xyz/</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9\">\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Stable documentation:</span><span> </span><span>https://docs.stable.xyz/en/introduction/why-stable</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0\">\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Introducing Arc: An Open Layer-1 Blockchain Purpose-Built for Stablecoin Finance. Link:</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circle.com/blog/introducing-arc-an-open-layer-1-blockchain-purpose-built-for-stablecoin-finance</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1\">\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Arc official network:</span><span> </span><span>https://arcnetwork.xyz/</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2\">\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Arc: An open Layer-1 blockchain purpose-built for stablecoin finance:</span><span> </span><span>https://6778953.fs1.hubspotusercontent-na1.net/hubfs/6778953/Arc%20Litepaper%20-%202025.pdf</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3\">\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Some Technical Notes About Circle’s New Blockchain:</span><span> </span><span>https://medium.com/sentora/some-technical-notes-about-circles-new-blockchain-d09b8d26e0a4</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4\">\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Stripe Developing \"Tempo\" Blockchain in Partnership with Paradigm:</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ainvest.com/news/stripe-developing-tempo-blockchain-partnership-paradigm-2508</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5\">\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USDe and sUSDe Supercharge Plasma’s Mainnet as Stablecoin-Native Chain Goes Live:</span><span> </span><span>https://coinlaw.io/usde-susde-plasma-mainnet-launch</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6\">\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Ethena expands DeFi reach to Plasma with USDe and sUSDe as core dollar assets:</span><span> </span><span>https://crypto.news/ethena-launches-usde-susde-plasma-mainnet-2025/</span><span> </span></p>\n</li>\n</ol>\n</body></html>","collect":0,"html":"<!DOCTYPE html>\n<html>\n<head>\n<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n<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0,minimum-scale=1.0,maximum-scale=1.0,user-scalable=no\"/>\n<meta name=\"format-detection\" content=\"telephone=no,email=no,address=no\" />\n<title>稳定币公链:下一代加密支付网络的竞争与机遇</title>\n<style type=\"text/css\">\na,abbr,acronym,address,applet,article,aside,audio,b,big,blockquote,body,canvas,caption,center,cite,code,dd,del,details,dfn,div,dl,dt,\nem,embed,fieldset,figcaption,figure,footer,form,h1,h2,h3,h4,h5,h6,header,hgroup,html,i,iframe,img,ins,kbd,label,legend,li,mark,menu,nav,\nobject,ol,output,p,pre,q,ruby,s,samp,section,small,span,strike,strong,sub,summary,sup,table,tbody,td,tfoot,th,thead,time,tr,tt,u,ul,var,video{ font:inherit;margin:0;padding:0;vertical-align:baseline;border:0 }\nbody{ font-size:16px; line-height:1.5; color:#999; background:transparent; }\n.wrapper{ overflow:hidden;word-break:break-all;padding:10px; }\nh1,h2{ font-weight:normal;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6em; }\nh3,h4,h5,h6{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1em; }\nh1{ font-size:24px; }\nh2{ font-size:20px; }\nh3{ font-size:18px; }\nh4{ font-size:16px; }\nh5{ font-size:14px; }\nh6{ font-size:12px; }\np,ul,ol,blockquote,dl,table{ margin:1.2em 0; }\nul,ol{ margin-left:2em; }\nul{ list-style:disc; }\nol{ list-style:decimal; }\nli,li p{ margin:10px 0;}\nimg{ max-width:100%;display:block;margin:0 auto 1em; }\nblockquote{ color:#B5B2B1; border-left:3px solid #aaa; padding:1em; }\nstrong,b{font-weight:bold;}\nem,i{font-style:italic;}\ntable{ width:100%;border-collapse:collapse;border-spacing:1px;margin:1em 0;font-size:.9em; }\nth,td{ padding:5px;text-align:left;border:1px solid #aaa; }\nth{ font-weight:bold;background:#5d5d5d; }\n.symbol-link{font-weight:bold;}\n/* header{ border-bottom:1px solid #494756; } */\n.title{ margin:0 0 8px;line-height:1.3;color:#ddd; }\n.meta {color:#5e5c6d;font-size:13px;margin:0 0 .5em; }\na{text-decoration:none; color:#2a4b87;}\n.meta .head { display: inline-block; overflow: hidden}\n.head .h-thumb { width: 30px; height: 30px; margin: 0; padding: 0; border-radius: 50%; float: left;}\n.head .h-content { margin: 0; padding: 0 0 0 9px; float: left;}\n.head .h-name {font-size: 13px; color: #eee; margin: 0;}\n.head .h-time {font-size: 11px; color: #7E829C; margin: 0;line-height: 11px;}\n.small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9); -webkit-transform: scale(0.9);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smaller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8); -webkit-transform: scale(0.8);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bt-text {font-size: 12px;margin: 1.5em 0 0 0}\n.bt-text p {margin: 0}\n</style>\n</head>\n<body>\n<div class=\"wrapper\">\n<header>\n<h2 class=\"title\">\n稳定币公链:下一代加密支付网络的竞争与机遇\n</h2>\n\n<h4 class=\"meta\">\n\n\n<a class=\"head\" href=\"https://laohu8.com/wemedia/1041503808\">\n\n\n<div class=\"h-thumb\" style=\"background-image:url(https://community-static.tradeup.com/news/64f0784cc29a0d0070f6e968ef6ec7f5);background-size:cover;\"></div>\n\n<div class=\"h-content\">\n<p class=\"h-name\">链捕手 </p>\n<p class=\"h-time\">2025-10-24 15:58</p>\n</div>\n\n</a>\n\n\n</h4>\n\n</header>\n<article>\n<html><body><p dir=\"ltr\"><em><span>CoinW研究院</span><span> </span></em></p>\n<h3 dir=\"ltr\"><span>目录</span></h3>\n<p dir=\"ltr\"><span>前言</span></p>\n<p dir=\"ltr\"><span>1. 什么是稳定币公链</span></p>\n<p dir=\"ltr\"><span>1.1 稳定币公链的提出动因</span></p>\n<p dir=\"ltr\"><span>1.2 稳定币在公链上的价值分配</span></p>\n<p dir=\"ltr\"><span>1.3 稳定币公链的概念</span></p>\n<p dir=\"ltr\"><span>1.4 稳定币公链 vs 传统公链</span></p>\n<p dir=\"ltr\"><span>2. 典型项目</span></p>\n<p dir=\"ltr\"><span>2.1 Plasma</span></p>\n<p dir=\"ltr\"><span>2.2 Stable</span></p>\n<p dir=\"ltr\"><span>2.3 Arc(<a href=\"https://laohu8.com/S/CRCL\">Circle</a>)</span></p>\n<p dir=\"ltr\"><span>2.4 Tempo(Stripe)</span></p>\n<p dir=\"ltr\"><span>3.稳定币公链的经济模型与生态设计</span></p>\n<p dir=\"ltr\"><span>4.支付体系演进与稳定币公链分析</span></p>\n<p dir=\"ltr\"><span>5.监管与合规对稳定币公链的影响</span></p>\n<p dir=\"ltr\"><span>6.竞争格局与发展推演</span></p>\n<p dir=\"ltr\"><span>6.1 稳定币公链赛道现状</span></p>\n<p dir=\"ltr\"><span>6.2 Tether、Circle与支付巨头的链上博弈</span></p>\n<p dir=\"ltr\"><span>6.3 稳定币公链与传统公链的竞争格局</span></p>\n<p dir=\"ltr\"><span>6.4 发展推演</span></p>\n<p dir=\"ltr\"><span>7.挑战与展望</span></p>\n<p dir=\"ltr\"><span>参考</span></p>\n<h3 dir=\"ltr\"><span>前言 </span></h3>\n<p dir=\"ltr\"><span>近年来,稳定币已经成为加密金融体系中最核心的资产类别之一。以 USDT 与 USDC 为代表的美元稳定币,总市值已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不仅在二级市场交易中充当了最主要的结算与报价资产,更逐渐渗透到跨境支付、链上金融、企业资金管理等更广泛的场景中。加上近年来稳定币相关政策的出台,稳定币的重要性将在未来进一步放大。 </span></p>\n<p dir=\"ltr\"><span>因此,稳定币不仅是Web3与传统金融之间的重要桥梁,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Web3未来的形态和发展方向。在公链竞争格局中,能够吸引并留住最多稳定币的链,通常也会形成最强的金融生态,从而在应用创新、资金流动和用户粘性方面占据先机。 </span></p>\n<p dir=\"ltr\"><span>然而放眼现有公链生态,稳定币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 DeFi 协议的抵押与结算,还是中心化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对,或是链上支付的流通媒介,稳定币都处于价值传输的核心环节。但当前主要承载稳定币的公链,如以太坊、TRON、<a href=\"https://laohu8.com/S/HSDT\">Solana</a> 等,最初的设计并非专门为稳定币而生,因此在性能、合规与生态匹配度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局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稳定币的成功要素并非复杂的金融设计,而在于简单、稳定、低成本、高性能且具备可扩展性与合规性的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在这样的背景下,稳定币公链这一赛道,承载着为稳定币量身定制基础设施的期待。它的目标是解决现有公链在成本、效率、合规性和生态绑定方面的不足,从而推动稳定币进入更大规模的应用。但与此同时,如何确保资产稳定性、流动性可持续性,以及在监管框架下构建真正可用的生态网络,是稳定币公链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稳定币公链正处于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 </span></p>\n<h3 dir=\"ltr\"><span>1. 什么是稳定币公链 </span></h3>\n<h4 dir=\"ltr\"><span>1.1 稳定币公链的提出动因 </span></h4>\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提出,源自多方面的实际需求与发展动因。目前主流稳定币依托的公链,如以太坊、TRON等,并非为稳定币量身定制。这种外部依赖带来了一些问题:高额Gas成本、交易性能瓶颈、跨链体验割裂,以及在合规监管上的不确定性。由此,设计专门针对稳定币的公链成为一种趋势,旨在打造一个更加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试图通过构建一体化的生态闭环,实现稳定币的发行、流通、结算和应用全部在同一条链上完成。这不仅提升了效率,也增强了生态的自洽性和安全性。金融机构和支付巨头的需求也在推动这一方向发展,它们希望有一条符合合规要求的链路,配套完善的身份体系和监管接口,以满足合规化运营的要求。 </span></p>\n<p dir=\"ltr\"><span>总体来看,稳定币公链的核心目标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提供稳定、低成本且高速的支付能力,解决现有公链在性能和费用上的痛点。第二,确保合规与可追溯性,以满足金融机构和支付巨头在监管环境下的使用需求。第三,具备可编程金融能力,使其能够在链上同时承载DeFi、RWA以及合规支付API等应用。凭借这些特征,稳定币公链有望成为连接加密金融与现实金融体系的重要桥梁。 </span></p>\n<h4 dir=\"ltr\"><span>1.2 稳定币在公链上的价值分配 </span></h4>\n<p dir=\"ltr\"><span>稳定币不仅是Web3生态的核心计价和结算工具,同时也在公链上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以USDT为例,其流通量最大的两条公链分别是Ethereum和TRON。根据数据统计,在以太坊上,过去一年因USDT交易产生的Gas费,折算为美元约有五千万到一亿。这部分手续费直接贡献了区块链验证者的收入,也间接形成了公链所在的生态价值。 </span></p>\n<p dir=\"ltr\"><span>同样,USDC的流通量在Ethereum上占比超过60%,以太坊上因USDC交易产生的Gas费全年累计超过五千万美元。这进一步说明,大型稳定币在主流公链上产生的链上经济活动巨大,其手续费收入对于所在公链和整个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 </span></p>\n<p dir=\"ltr\"><span>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手续费收入,USDT和USDC的发行方Tether和Circle却无法从中获利,所有手续费都流向了所在公链。因此,稳定币发行方想要构建自己的公链,不仅是要构建自己的生态闭环,更希望能拿回属于自己的流量和财富。 </span></p>\n<h4 dir=\"ltr\"><span>1.3 稳定币公链的概念 </span></h4>\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是指专门围绕稳定币的发行、流通与应用而设计的区块链网络。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通用公链,并非以承载所有类型的应用为目标,而是聚焦于稳定币这一类资产的高效流通与可持续运行。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稳定币公链主要呈现出两类发展路径: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稳定币驱动型链:由稳定币项目方或相关团队推动,以稳定币作为链上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例如 Plasma、Stable 等项目。它们的设计重点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 TPS,并为稳定币量身定制基础设施。 </span></p>\n</li>\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稳定币发行方主导链:由大型稳定币发行方或支付巨头主导建设,例如未来可能由支付巨头 Stripe 推出的链。这类链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整合合规框架、身份体系与支付接口,天然契合机构用户与跨境支付需求。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不同于通用公链的广覆盖,而是在稳定币这一关键资产上形成专注和深耕。 </span></p>\n<h4 dir=\"ltr\"><span>1.4 稳定币公链 vs 传统公链 </span></h4>\n<p dir=\"ltr\"><span>在现有的区块链生态中,以太坊、TRON、Solana 等通用公链,承载了稳定币的大部分流通与结算。但这些公链的设计目标是构建多资产、多应用的综合生态,稳定币只是其中的一种核心资产。因此,稳定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例如高昂的 Gas 费用、有限的TPS、跨链割裂以及合规适配上的不确定性。 </span></p>\n<p dir=\"ltr\"><span>相比于以太坊、TRON 等通用公链,稳定币公链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从底层就围绕稳定币的运行环境进行优化。首先,在成本方面,稳定币公链能够支持小额支付与高频交易,显著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其次,部分稳定币公链在设计上预留了身份验证与监管接口,天然契合<a href=\"https://laohu8.com/S/FISI\">金融机构</a>和支付公司对合规性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稳定币公链能够将发行、流通、结算与应用整合在同一条链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生态,从而减少跨链摩擦,提升整体效率与安全性。 </span></p>\n<p dir=\"ltr\"><span>这些特性决定了稳定币公链的潜在用户群体也十分明确。支付公司和金融机构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它们希望在合规环境下将稳定币接入支付与清算网络;稳定币发行方则能够借此减少对外部公链的依赖,掌握交易体验与合规主动权;而对于交易所和金融应用而言,稳定币公链则意味着更高效、成本更低的结算底层,帮助提升用户体验。 </span></p>\n<h3 dir=\"ltr\"><span>2. 典型项目 </span></h3>\n<h4 dir=\"ltr\"><span>2.1 Plasma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专为稳定币设计的Layer1基础设施</span><span> </span></strong></p>\n<p dir=\"ltr\"><span>Plasma是一条专为稳定币支付设计的Layer1区块链基础设施,其核心设计目标是实现稳定币转账的高效性与低成本。它与Tether/USDT生态深度绑定,在设计和资源上得到了 Tether 生态的官方支持与倾斜。 </span></p>\n<p dir=\"ltr\"><span>在功能层面,Plasma将USDT置于核心地位,支持零手续费的USDT转账并具备高吞吐量,以满足大规模支付与应用需求。这使其与以太坊、Tron 等传统公链形成明显区别:前者面向通用资产和多样化应用,后者专注于稳定币的高效流通与机构级支付场景。 </span></p>\n<p dir=\"ltr\"><span>在底层架构上,Plasma 作为一条独立运行的Layer1公链,拥有自主的共识与安全机制。其采用的 PlasmaBFT 共识机制是一种基于PoS权益证明与BFT拜占庭容错相结合的混合模型: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通过 PoS 选取验证者并维持激励机制;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通过 BFT 协议实现秒级的交易最终性,避免区块回滚,特别适配支付和清算场景。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同时,Plasma 完全兼容 EVM,开发者可以直接使用 Solidity 部署智能合约,沿用现有的以太坊工具链,如 MetaMask,极大降低了迁移与集成成本。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 Plasma 还会周期性地将状态根(或校验点、摘要)锚定到比特币网络,以借助比特币的不可篡改性与去中心化特性来增强信任保障。这样的锚定机制不是将所有交易都上链,而是提供一种外部“校验背书”,从而在一定程度提升系统对攻击或争议的抵抗能力,同时保持其独立公链的灵活性。把状态根写入比特币链,意味着即便 Plasma 本身的验证者或网络出现问题,也有可能通过比特币链上的锚定记录去做核验、处理争议以及追溯等操作。这样的“锚定”设计使其在一定程度能够借助比特币的抗篡改安全属性。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功能亮点:零Gas费USDT转账、接受USDT、BTC和XPL来支付Gas</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在功能亮点上,Plasma 实现了零Gas费的 USDT 转账。其他操作如智能合约交互、DeFi 应用、NFT 等并不是完全免费。对于合约调用、复杂操作,用户仍然需要支付 Gas。 </span></p>\n<p dir=\"ltr\"><span>不过 Plasma 支持用USDT 或 BTC 来支付 Gas,避免了用户为交易而额外持有原生代币,这大大降低了门槛。这里的 BTC 并不是直接用比特币主链上的原生 BTC,而是通过跨链桥把 BTC 引入到Plasma链上,生成映射资产(如 pBTC),再由 Paymaster 合约按实时价格折算成网络所需的 Gas(XPL)进行支付。这样一来,用户只要持有 BTC,就能在 Plasma 上完成转账、DeFi 或合约交互。同时Plasma也支持用户使用原生代币XPL支付Gas,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span></p>\n<p dir=\"ltr\"><span>其自主研发的 PlasmaBFT 共识机制,使其具备千级 TPS 的吞吐能力,交易确认时间低于一秒,能够满足高频支付和跨境结算的性能需求。平台还引入了受监管的保密交易功能,在提升隐私性的同时兼顾合规要求。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181102-26633.webp\"/></span></p>\n<p dir=\"ltr\"><span>Figure 1. Plasma performance.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span><span>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USDT在Plasma中的战略地位</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是一条为USDT量身定制的公链,在设计之初就确立了 USDT 作为核心资产的定位。其支付、转账、TVL 锁仓,以及链上生态的核心功能,几乎都围绕 USDT 展开。特别是 Plasma 提供零Gas 的 USDT 转账功能,大幅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也成为其吸引流量的重要卖点。在这种模式下,USDT 不再仅仅是网络中的一种资产,而是支撑 Plasma 运行和生态扩展的关键枢纽。同时Plasma背后有USDT发行方Tether的支持,借助 USDT 的庞大用户基础和全球流通性,Plasma 希望实现从用户规模,到流动性沉淀,再到应用拓展的完整闭环,进而把自己打造为稳定币的主场。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原生代币XPL</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原生代币 XPL 是整个网络的核心资产,XPL 既是支付交易手续费的主要 Gas 代币之一,也是网络共识机制中的质押资产,同时还承担治理、生态激励等作用。代币初始总量为100亿枚,分配结构覆盖公开售卖、生态基金、团队和投资者等,并设计了分阶段解锁机制,以平衡早期发展与长期激励。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198824-178043.webp\"/>Figure 2. Plasma native token XPL.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相比传统公链,Plasma 的一大创新是引入了多资产 Gas 模式。除了原生的 XPL 之外,用户在网络上进行转账或合约交互时,还可以直接使用 BTC 和 USDT 来支付手续费。这一设计大幅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使得持有主流资产的用户无需额外准备 XPL 也能顺畅体验 DeFi、跨链转账等功能,从而提升了 Plasma 在比特币与稳定币生态中的连接度与可用性。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20666-496655.webp\"/>Figure 3. Plasma XPL emissions. Sou.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2025年8月, Plasma 与 Binance 合作推出了“Plasma USDT Locked Product”,这是一款面向用户在 Binance Earn 平台锁仓 USDT 的 on-chain 收益产品,用户可获得每日 USDT 回报并分享1亿枚 XPL 空投奖励(占总供应量的1%)。该产品上线后,初始2.5亿 USDT 配额在不到一小时内即被抢空,随后 Binance 又将总配额扩至10亿 USDT,开放多轮额度以满足市场需求,充分显示出市场对这一稳定币生态代币的强烈兴趣。 </span></p>\n<p dir=\"ltr\"><span>2025年9月25日,Plasma原生代币XPL上线多家一线交易所如 Binance、OKX 等,开盘即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上线不到一周,其市值已突破27亿美元,冲进cmc市值排名前50,印证了市场对其“稳定币公链 + 低成本支付”定位的强烈预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XPL 的初期涨幅高度依赖于市场情绪、流动性注入与交易所上市推动力,短期的抛压、锁仓解锁以及新用户抛售等不确定因素,都可能对价格造成压力。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34460-725132.webp\"/>Figure 4. XPL price.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coinmarketcap.com/currencies/plasma-xpl/</span><span>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潜在优势:锁定全球最大稳定币用户流量</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得到多个重量级机构支持,包括 Tether、Bitfinex、Founders Fund、Framework Ventures、<a href=\"https://laohu8.com/S/FLTLF\">Flow Traders</a>、以及 DRW 等,并于2025年2月在 A 轮融资中筹集约2400万美元,累计融资2750万美金。在代币XPL公开售卖阶段, Plasma 更是展现了强劲的市场吸引力。Plasma于2025年7月成功完成公开代币销售(XPL),共募得约3.73亿美元,远超原先5,000万美元的目标,超额认购超过7倍,项目估值约为5亿美元。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49880-770011.webp\"/>Figure 5. Plasma public sale data.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x.com/PlasmaFDN/status/1949826471238783140</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测试网已于2025年7月15日正式上线,标志着项目进入关键落地阶段。测试网采用高性能的 PlasmaBFT 共识机制与 Rust 版 EVM 执行层,兼容 Solidity 合约及主流开发工具,开发者可直接通过 MetaMask 等钱包接入。网络支持 BTC、USDT 等代币作为手续费支付,并开放水龙头领取测试代币 XPL,用于合约部署和交易测试。目前包括 OKX Wallet、Bitget Wallet 在内的多家钱包已率先集成测试网,进一步降低了开发者和用户的参与门槛。 </span></p>\n<p dir=\"ltr\"><span>2025 年 9 月 25 日,Plasma 正式启动主网 Beta 版并同步完成原生代币 XPL 的 TGE 事件。官方宣布上线当天将激活超过20亿美元的稳定币流动性,并在 Aave 等协议中部署,其中还包括规模为10亿美元的 USDT 流动性压力测试,用于建立市场基准与验证稳定性。上线初期,Plasma 向小额存款用户及验证者分配2500万枚 XPL,并预留250万枚给“Stablecoin Collective”,同时实现零手续费 USDT 转账作为生态特色。截止9月28日,上线不到一周的时间,根据Defillama数据显示,Plasma 主网 Beta 上TVL已达到49亿美金,其中最多的TVL来自AAVE。也反映了稳定币在 Plasma 网络上的大规模迁移与真实需求的释放。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64408-960773.webp\"/>Figure 6. Plasma TVL data.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efillama.com/chain/plasma</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通过USDT转账免Gas的设计,Plasma把握住了全球最大稳定币用户群体的核心诉求:低成本与高效率。在锁仓资金和用户流量双重驱动下,Plasma有望形成一个围绕稳定币的生态闭环,进一步巩固其在跨境支付、链上结算与金融应用中的地位。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生态合作</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根据 Plasma 官方公告与多方媒体报道,</span><span>Plasma 已宣布与非洲支付平台 Yellow Card 和土耳其的 BiLira Kripto 建立战略合作,旨在推广免 Gas 的 USDT 转账体验,并推动当地法币与稳定币之间的互通。这些合作若能落地,将为 Plasma 在新兴市场的应用场景拓展提供支持。但需要注意,截止目前尚未发现可公开验证的链上交易数据来证实相关合作已在实际运行中或产生真实资金流动。 </span></p>\n<p dir=\"ltr\"><span>据报道,Plasma 还正在推进 DeFi 龙头 Curve Finance 的深度合作,计划在主网上线时支持 StableSwap AMM 机制,以实现低滑点、高资本效率的稳定币兑换服务。StableSwap 是 Curve 推出的自动做市协议,专为稳定币或价格接近的资产设计,使大额兑换时价格波动小、交易成本可控。借助这一机制,Plasma 可将 USDT 等资产接入 StableSwap 池子,提升跨资产流动性和使用效率。Tether CEO Paolo Ardoino 曾公开称这种整合具备“无与伦比的增长机会”潜力。目前还没有链上交易或合约数据显示该整合已完全上线,需要在后续技术披露和链上监测中继续观察验证。 </span></p>\n<p dir=\"ltr\"><span>随着 Plasma 主网beta版的上线,Plasma 与 Ethena Labs 的合作也于 2025 年 9 月 25 日正式启动,将 Ethena Labs 的合成稳定币 USDe 及其质押版本 sUSDe 纳入 Plasma 的 DeFi 生态系统。用户在 Plasma 网络上参与特定活动时,可获得 USDe 奖励,以提升网络活跃度和参与度。Plasma 与 Aave、Curve、Balancer 和 Fluid 等 DeFi 协议进行了整合,支持USDe 和 sUSDe 的流动性提供和借贷功能。用户还可以通过 Plasma 原生界面或 Stargate Finance 将 USDe 跨链桥接到 Plasma 网络。 </span></p>\n<p dir=\"ltr\"><span>在Plasma 上,USDe 和 sUSDe 被用作 DeFi 核心资产。例如,在 Aave 平台上,用户可以存入 USDe 或 sUSDe 可获得 Ethena 积分奖励,并参与 Liquid Leverage 策略,实现稳定币的循环操作以提升收益率。此外,用户在 Curve、Balancer 和 Fluid 等平台提供流动性时,也可获得积分奖励,用于参与 Plasma 网络治理或兑换其他激励。通过这样的形式,Plasma 将 USDe 和 sUSDe 深度嵌入自己的 DeFi 生态系统,显著增强了网络流动性与用户参与度。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78283-179690.webp\"/>Figure 7. AAVE Plasma Market.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app.aave.com/markets/?marketName=proto_plasma_v3</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Plasma 还成为 <a href=\"https://laohu8.com/S/UEC\">Uranium</a> Digital 的链上基础设施合作方,为全球首个24/7铀交易平台提供链上结算与透明度支持。通过这些区域支付链路与 DeFi 应用的结合,Plasma 生态正在构建由支付端用户到链上金融应用的完整闭环。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生态现阶段主要集中在DeFi上</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自 2025 年 9 月 25 日 Plasma 主网 Beta 版本上线以来,其生态发展迅速,不到一周时间,TVL 已突破 50 亿美元。其中,超过 45 亿美元的资金来自 Aave,主要资产依旧是 USDT。此外,Fluid、Euler、Balancer 等 DeFi 协议也为生态贡献了可观的流动性。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299601-743703.webp\"/>Figure 8. Plasma protocol ranking.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efillama.com/chain/plasma</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可以看出,目前Plasma 的生态主要围绕稳定币流动性、支付与借贷等DeFi协议展开。根据Plasma得官方披露,目前已经和超过100家DeFi协议达成合作意向。尽管合作伙伴众多,Plasma 生态仍处于早期阶段,且资产高度集中于 USDT,生态系统的丰富度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span></p>\n<p dir=\"ltr\"><span>除了DeFi协议,截至2025年9月底,Plasma 链上的 meme 币项目 Trillions(TRILLIONS)也成为了生态中的亮点之一,其市场表现引发了广泛关注。Trillions 起初作为一个“万亿市值梦想”的玩笑项目,迅速在加密社区引发关注,该项目的官方口号为“Charge towards a trillion”,并在 Plasma 链上部署了 TRILLIONS 代币。在短短几天内,Trillions 的市值一度突破5000万美元,24小时交易量超过2500万美元,参与交易的地址超过4500个。这也代表了 Plasma 链上 meme 币生态的初步发展,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 </span></p>\n<p dir=\"ltr\"><span>总体来看,Plasma的生态系统正在快速扩张,通过与多个核心DeFi项目的合作,它有望在稳定币支付和DeFi应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用户提供流动性、收益和支付的综合体验。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潜在风险</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虽然以USDT原生免Gas转账为核心卖点,但其运行成本最终需要由基金会或代币补贴来承担,长期来看能否形成可持续的经济模型,是一个关键问题。 </span></p>\n<p dir=\"ltr\"><span>合规方面,Plasma 的核心优势是绑定 USDT 流量,但这也意味着它高度依赖 Tether 的合规稳健性。如果 USDT 在某些司法辖区遭遇监管打击,Plasma 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同时,Plasma强调面向支付与机构用户,但目前其身份验证、反洗钱以及合规接口的建设仍不够透明。 </span></p>\n<p dir=\"ltr\"><span>Plasma 在其技术架构中明确提到支持开发者部署合规导向的智能合约,包括 KYC 层、转账限制等功能, 这表明 Plasma 在技术层面具备了合规性支持的能力。但是目前 Plasma 的官方社媒渠道尚未公开与专门的 KYC/AML 或支付合规类项目达成合作意向。这表明虽然 Plasma 技术层面具备支持合规的能力,但其生态中面向合规的基础设施仍在逐步完善阶段,需要进一步披露与开发。 </span></p>\n<p dir=\"ltr\"><span>生态和流动性风险同样值得关注。当前 Plasma 的总锁仓量主要由 USDT 构成,资产过于集中,缺乏多元化。如果 USDT 的流动性出现波动,Plasma 的链上活跃度也会受到直接影响。尽管 Plasma 已经和AAVE、Ethena 等DeFi协议展开了合作,但其生态应用层目前主要集中在DeFi协议上,应用层的丰富度与以太坊、Solana 等主流公链相比仍有差距,其生态系统的完善和应用的多样性仍需时间发展。 </span></p>\n<p dir=\"ltr\"><span>最后,Plasma 在公募中获得了巨额资金支持,但其代币在免 Gas 模式下的价值捕获逻辑尚未完全验证。如果无法建立清晰的价值支撑,代币可能更容易受到投机资金的驱动,带来价格的剧烈波动。 </span></p>\n<h4 dir=\"ltr\"><span>2.2 Stable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专为USDT设计的Layer1公链</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是一条专门为USDT打造的高性能Layer1公链,目标是提供高速、低成本、低延迟的稳定币交易网络。它并非面向多种代币,而是专注于 USDT 交易和结算场景,兼顾企业专属区块空间和合规隐私交易方案,支持企业级支付与清算需求。 </span></p>\n<p dir=\"ltr\"><span>在共识机制上,Stable官方文档表示将会采用StableBFT,这是一个基于CometBFT的定制化 PoS 协议,兼容以太坊 EVM,旨在提供高吞吐量、低延迟和强可靠性的网络体验。StableBFT 通过拜占庭容错(BFT)机制保障安全,并允许节点并行处理提案,突破传统单领导者模式,提高交易确认速度。为进一步优化性能,Stable 计划将数据传播与共识过程分离,实现交易直接广播给区块提议者,加快最终确定性(finality)。关于在 Stable 上的质押资产,官方暂未提供具体信息。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 实现子秒级区块确认,支持高吞吐量、低成本和快速结算,同时提供企业专属区块空间和合规隐私交易方案。通过优化交易执行、状态存储和批量处理,Stable 保证链上交易的高效性与低延迟。 </span></p>\n<p dir=\"ltr\"><span>在 Stable 上,USDT 可原生用于支付 Gas 和链上结算,用户无需持有其他代币,也不受传统公链高额手续费和交易延迟的困扰。该公链针对稳定币的使用场景进行了底层优化,解决了手续费波动、交易速度受限、企业对接成本高、用户体验复杂,以及部分地区美元化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是独立的Layer1公链,从底层构建完整生态,更关注稳定币的实际支付与结算功能,使 USDT 在链上能够像现金一样高效、安全地流通。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Stable的USDT专属特性</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 的设计核心是让 USDT 在链上像现金一样流通,其功能都围绕减少转账摩擦、提升吞吐量和交易可预测性展开。 </span></p>\n<p dir=\"ltr\"><span>它采用USDT0与 gasUSDT 的双代币机制:gasUSDT 是链上的原生 Gas 代币,专门用于支付区块链运行的手续费;而用户日常主要使用USDT0。USDT0 是一种基于 LayerZero 的跨链稳定币资产,与标准 USDT 保持1:1锚定,依托 OFT(Omnichain Fungible Token)标准,在不同区块链间可直接流通,而无需传统的桥接或多池流动性拆分,从而整合了不同链的 USDT 流动性。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19257-179298.webp\"/>Figure 9. gasUSDT & USDT0 on Stable.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ocs.stable.xyz/en/architecture/usdt-specific-features/usdt-as-gas-token</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在 Stable 上,用户只需持有USDT0即可完成大多数操作。协议通过账户抽象自动完成 gasUSDT 的转换,简化了使用体验。同时,点对点的USDT0转账完全免手续费,降低了支付门槛。 </span></p>\n<p dir=\"ltr\"><span>针对企业用户,Stable 设计了 专属区块空间,在网络拥堵时也能保持交易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同时,USDT Transfer Aggregator 可以批量处理大量USDT0转账,提升整体吞吐量而不影响其他交易。未来,Stable 还计划引入机密转账功能,利用零知识加密隐藏转账金额,同时保留必要的合规可审计性,为企业提供更高隐私保护。 </span></p>\n<p dir=\"ltr\"><span>总体而言,Stable 的 USDT 专属功能不仅优化了日常支付和跨链效率,也为企业级应用提供了可控的链上环境,使 USDT 在链上能够更高效、安全地流通,同时降低了用户和开发者的使用复杂度。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Stable路线图:分阶段提升性能</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able 的核心目标是让USDT在链上的使用更加快速、便捷和稳定。为此,它提出了一个分阶段的技术路线,从基础可用性,到性能优化,再到极限扩展,逐步推进。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32561-333842.webp\"/>Figure 10. Stable Roadmap.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ocs.stable.xyz/en/introduction/technical-roadmap</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在第一阶段,Stable 聚焦于降低使用门槛。它通过让 USDT 直接作为链上的Gas费,减少用户在费用和代币切换上的复杂操作。同时,配套的钱包和人性化地址系统,使用户可以像使用日常支付工具一样,更简单地转账和收款。 </span></p>\n<p dir=\"ltr\"><span>进入第二阶段,Stable 开始提升交易效率。它尝试让交易能够并行处理、批量执行,从而在高频支付和企业大额结算时,依然保持低延迟和低成本。与此同时,还会为机构用户提供专属通道,确保在网络拥堵时仍能稳定处理关键业务。 </span></p>\n<p dir=\"ltr\"><span>最后,Stable 计划在第三阶段实现全方位的高性能。通过升级底层共识机制和执行引擎,它希望在吞吐量上达到远超传统公链的水平,同时配合高效的访问接口,为开发者和企业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整体来看,Stable 的路线是先保证好用,再逐步提升效率,最后追求极致性能。这种分阶段推进的方式,既能满足当下稳定币的应用需求,也为未来更大规模的支付和金融场景打下基础。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Stable发展现状</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Stable 的核心技术框架已基本完成,测试网和主网上线时间均暂未公布,将实现 USDT 原生支付、子秒级交易确认、EVM 兼容以及免Gas的USDT0转账等关键功能。这些构建中的能力为 Stable 后续面向支付、消费与结算场景奠定了基础。 </span></p>\n<p dir=\"ltr\"><span>在市场营销方面,Stable 已获得包括 Bitfinex、Hack VC、Franklin Templeton 等机构的投资支持,以及Tether的背后背书,Tether CEO Paolo Ardoino 也参与了该项目的支持。这些资金将用于构建网络基础设施、扩大员工队伍,并增加全球 USDT 的分发量。 </span></p>\n<p dir=\"ltr\"><span>在应用构想层面,Stable 定位为 USDT 支付的专用基础设施,通过原生 Gas 架构与免 Gas 模式降低用户门槛,也为商户和机构提供集成效率。然而,目前生态尚处于萌芽阶段,尚无公开用户数据或实际落地案例。这意味着,Stable 的付款链条在技术上具备潜力,但其能否实现“USDT 在链上像现金一样流通”,仍需观察具体应用落地与市场采纳的进度。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Plasma 与 Stable 的定位差异</span><span> </span></strong></p>\n<p dir=\"ltr\"><span>Plasma 和 Stable 都是由 Tether 支持的公链,以 USDT 为核心资产,但两者在技术架构和目标定位上有所不同。Plasma 是一条独立的EVM兼容Layer1公链,采用高性能共识机制和 Rust 执行引擎,能够提供极高的吞吐和低延迟体验。同时,它会周期性地将链上状态根(或校验点、摘要)锚定到比特币网络,借助比特币的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特性来增强信任保障。它的设计初衷是解决高频交易、跨境支付和 DeFi 应用中的性能瓶颈,兼顾安全与效率。 </span></p>\n<p dir=\"ltr\"><span>相比之下,Stable(Stablechain)是一条全新的独立Layer1区块链,将 USDT 作为原生 gas 代币,重点放在支付和结算场景。它通过子秒级确认和极低的交易成本,优化了日常支付体验,更偏向企业和合规化应用需求。 </span></p>\n<p dir=\"ltr\"><span>虽然两条链都以 USDT 为核心,但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互补与竞争并存的格局。Plasma 宣传安全性能与比特币生态绑定,更可能在 DeFi、商户结算、跨链交易等高频用例中抢占市场;而 Stable 聚焦支付体验,适合小额支付、企业结算与跨境清算等场景。二者不可避免会在部分应用领域产生竞争,例如商户支付和跨境汇款,但总体来看,它们的技术路径和生态目标并不完全重叠。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Stable潜在风险</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此前我们提到,Plasma 因背靠 Tether 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合规性限制。同样地,Stable 也由 Tether 支持,其核心价值高度依赖于 USDT。如果 Tether 在某些司法辖区面临监管限制,或其市场份额出现下滑,Stable 的生态活跃度与整体价值都将受到直接冲击。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 Stable 的测试网和主网尚未上线,其公链性能仍未经过市场验证,未来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虽然 Stable 采用 PoS 共识机制,但官方尚未明确代币发行计划,这带来一定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PoS 共识本身并不必然要求链上有经济代币。例如,一些企业级链或联盟链采用 PoS 来保障交易和共识,但节点由机构运营,不发行代币。只是缺乏代币可能会影响网络激励和生态成长。 </span></p>\n<p dir=\"ltr\"><span>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Base 链,它是以太坊的 Layer 2 Rollup 扩容链,采用 sequencer 模式来排序交易,并将状态提交到以太坊L1。Base 并非 PoS 链,也没有原生代币,其安全性依赖以太坊主链,而不需要节点质押或发行代币。 Stable 作为一条PoS公链,未来是会采用Base这种模式,还是参考 Plasma 已推出原生代币的做法,发行自己的独立代币,仍然值得关注。 </span></p>\n<p dir=\"ltr\"><span>与此同时,随着 <a href=\"https://laohu8.com/S/V\">Visa</a>、<a href=\"https://laohu8.com/S/PYPL\">PayPal</a> 等传统支付巨头加速进入区块链支付领域,其他合规型稳定币公链(如 Arc、Tempo)也在积极布局,Stable 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将愈发激烈。 </span></p>\n<h4 dir=\"ltr\"><span>2.3 Arc(Circle)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Arc:专为稳定币金融打造的开放式Layer1区块链</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2025年8月,Circle宣布将推出自研Layer1公链Arc,显示出Circle从稳定币发行商向区块链基础设施提供商的战略升级。Arc是一条专为稳定币设计的Layer1公链,旨在为支付、跨境结算和金融市场应用提供高效、安全的技术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在 Arc 上,用户可以使用 USDC 支付 gas 费用,从而避免了传统公链中波动性代币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除了USDC,Arc还原生支持多种稳定币,包括 EURC 和 USYC1等,它们可在链上作为支付和清算媒介,便于多币种金融应用。作为由 Circle 推出的 Layer 1 公链,Arc 旨在为稳定币金融提供基础设施,构建一个多币种清算网络。 Arc采用高性能共识机制,交易确认速度快,每秒可处理数千笔交易,满足企业级需求。Arc内置机构级的外汇报价(RFQ)引擎和全天候链上结算能力,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支付与交易工具。交易几乎瞬时完成,由高性能 Malachite 共识机制保证确定性秒级最终结算,同时还提供可选隐私保护功能,用户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合规需求屏蔽交易或余额信息。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52693-647049.webp\"/>Figure 11. Arc website page.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arcnetwork.xyz/</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Arc <strong>的核心特性:跨链结算层</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与传统只服务于单一稳定币或单一链的公链不同,Arc 的设计目标是成为一个跨链稳定币结算层。它并不是单纯的稳定币支付通道,而是为多种稳定币、多条区块链之间的资金流转提供统一的清算和结算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在 Arc 上,稳定币可以通过直接铸造(Direct Mint)和销毁再铸造(Burn-and-Mint)的方式实现跨链转移。这种机制避免了依赖第三方跨链桥的复杂流程,使用户能够更快、更安全地在不同链之间完成资金结算。Arc 还引入了 统一余额视图与次秒级确定性结算(sub-second deterministic finality)。这意味着用户或机构无论在哪条链上持有稳定币,都能在 Arc 的结算层看到整体资产情况,并以接近实时的速度完成清算。这种设计大大降低了多链生态中的支付摩擦,为跨境支付、机构结算和多链 DeFi 应用提供了底层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与之相比,Plasma、Stable 等单一稳定币公链的逻辑则不同。它们的结算对象主要局限于单一稳定币如USDT,优势在于链内的支付和流动性效率,但在跨链转移上需要额外依赖跨链桥或第三方工具。在用户体验方面,Plasma 或 Stable 在链内操作相对便捷,但一旦涉及跨链支付,往往面临资产割裂和多步骤操作的困境;而 Arc 则通过统一余额和快速 finality,使多链资产管理更接近单链体验。应用层面,Plasma 和 Stable 更像是为某一稳定币打造的专属高速路,适合形成局部生态闭环;而 Arc 则定位为多链稳定币清算中心,能够承接跨境支付、机构结算、多链 DeFi 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span></p>\n<p dir=\"ltr\"><span>换句话说,Plasma、Stable 强调链内效率,而 Arc 更强调多链之间的统一结算。前者是一条为特定稳定币服务的快速通道,后者则更像一个跨链的清算所,把多条高速路连接在一起。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Arc应用场景与潜在生态:不仅是稳定币基建,更要推动稳定币原生应用的发展</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Arc 的设计目标不仅是作为稳定币的底层基础设施,还希望推动一类稳定币原生应用的发展。基于其低成本结算、内置外汇引擎和确定性秒级交易确认,Arc 希望在多个方向上发挥其潜在应用价值。 </span></p>\n<p dir=\"ltr\"><span>首先,在跨境支付领域,Arc 提供即时、低成本的结算体验,特别适合需要全球资金流动的企业。通过与 Circle Payments Network(CPN)的联动,Arc 可以成为跨境支付的链上结算层,而其外汇引擎则为不同稳定币间的自动兑换和本地法币出入金打下基础。 </span></p>\n<p dir=\"ltr\"><span>其次,在稳定币外汇衍生品方面,Arc 支持以稳定币对为核心的永续合约市场。交易者可以基于不同货币的稳定币进行杠杆交易,而内置的 FX 引擎则提供实时报价与原子化结算。 </span></p>\n<p dir=\"ltr\"><span>在链上信用场景中,Arc 为结合链下信任信号的信用应用提供了开发基础。开发者可以将身份、现金流历史或外部风控模型与稳定币结合,用于构建更合规、可审计的借贷协议,从而服务于传统信用体系难以覆盖的用户和企业。 </span></p>\n<p dir=\"ltr\"><span>对于资本市场,Arc 致力于将传统金融市场的结算模式(如 DvP 交割、保证金抵押)迁移到链上。依托 USDC 与 USYC 等原生资产,Arc 能够为证券、国债、商品或结构化产品的代币化交易提供即时结算与合规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最后,Arc 还希望为智能商务与程序化支付提供可能。由于交易费用以 USDC 计价、且具备秒级确认和隐私控制,开发者可以在支付流程中嵌入逻辑与身份验证,支持自动化订阅、可编程采购,甚至 AI 主导的链上交易市场。 </span></p>\n<p dir=\"ltr\"><span>Arc 的应用方向不仅限于支付结算,还涵盖衍生品、信用、资本市场和智能支付等多个维度,这也反映出 Circle 希望借助 Arc 将稳定币金融扩展至更广泛的数字资产与传统金融结合的场景中。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深度整合Circle生态,自带强监管属性</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Arc 并不是一条从零开始的公链,而是 Circle 长期生态战略的延伸。作为 USDC 和 EURC 等稳定币的发行方,Circle 已经构建了包括支付网络(CPN)、跨链传输协议(CCTP)、钱包与合约工具、托管和结算服务在内的完整产品<a href=\"https://laohu8.com/S/301365\">矩阵</a>。Arc 的推出,为这些服务提供了一个原生的链上承载环境。 </span></p>\n<p dir=\"ltr\"><span>一方面,Arc 可以提升 Circle 产品之间的协同效应。USDC 直接作为原生资产在 Arc 上使用,降低交易摩擦。Arc 与 CPN、Mint、Paymaster 等服务深度对接,使 Circle 可以在链上完成支付、结算、外汇兑换等功能,形成一个闭环生态。EVM 兼容性保证了开发者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构建应用,但天然依赖 Circle 的底层基础设施,从而锁定了生态黏性。 </span></p>\n<p dir=\"ltr\"><span>另一方面,Arc 自带强监管属性。首先,Circle 本身作为受监管的稳定币发行方,本身就已经满足美国及多国的合规要求,这决定了 Arc 必然要支持合规可审计的功能。比如 Arc 内置可选隐私保护,允许在满足监管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度的隐私交易,而非完全匿名。同时由于与 Circle 的支付和清算网络直接相连,Arc 更容易与银行、机构等受监管金融主体对接,成为一种合规友好的区块链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Arc 将稳定币基础设施与监管环境紧密结合,提供高性能、安全可控的企业级区块链平台。这不仅强化了 USDC 和 Circle 在合规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也构建了一个既开放又可受监管的应用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strong>Arc潜在价值:与美元清算系统直连,做合规版“链上</strong> Swift”</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从战略定位来看,Arc 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并不是在和比特币、以太坊等公链竞争去中心化生态,而是瞄准了全球美元清算体系的链上升级。作为 USDC 的原生承载链,Arc 将支付、结算、外汇兑换与稳定币原生支持深度整合,并直接挂钩 Circle 的支付网络与托管体系。可以理解为,Arc 在设计上更接近“合规版的链上 Swift”,它不是一个无限开放、完全去监管的区块链,而是一个能够直接对接银行、支付机构、跨国企业的链上结算网络。 </span></p>\n<p dir=\"ltr\"><span>Arc 不会直接取代传统清算网络,但它能够在跨境支付、实时结算等方面提供更高效率,成为 Swift 的链上补充。且由于 Circle 自身作为受监管的稳定币发行方,其链上体系天然与合规框架挂钩,Arc 内置的隐私保护、审计支持和机构级外汇引擎,正是面向监管场景的功能设计。 </span></p>\n<p dir=\"ltr\"><span>同时,Arc也表示上线之初便会完成与托管和结算服务商 Fireblocks 的集成。这意味着,超过2,400家已使用 Fireblocks 的银行、资产管理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能够直接接入 Arc 网络,而无需额外开发合规与托管基础设施。这与典型公链吸引散户开发者的思路完全不同,反映出 Arc 是面向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战略布局。 </span></p>\n<p dir=\"ltr\"><span>Arc 保留了区块链的开放性和可组合性,但在合规、安全、结算确定性上,刻意贴近金融机构的使用需求。长期来看,如果 Circle 能借助 Arc 建立一个覆盖多币种稳定币和合规资产的清算通道,那么它确实可能成为金融机构眼中的“链上 Swift”。 </span></p>\n<p dir=\"ltr\"><span>Arc <strong>潜在挑战</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尽管 Arc 在稳定币原生支持、高性能结算和合规设计上具有优势,但仍面临多方面挑战。技术上,秒级交易和跨链互操作需在安全性、去中心化和复杂性之间权衡。生态上,开发者和应用的冷启动以及对非 USDC 应用的兼容性可能受限。监管方面,跨境合规和隐私保护需要平衡审计要求与用户数据安全。市场接受度方面,机构采用新型链上清算系统仍需时间,同时未来可能面临其他稳定币链的竞争。 </span></p>\n<h4 dir=\"ltr\"><span>2.4 Tempo(Stripe) </span></h4>\n<p dir=\"ltr\"><span>Tempo:Stripe <strong>的企业级链上支付布局</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ripe 表示正在积极拓展其在稳定币和数字支付领域的布局,计划联合 Paradigm 推出自研Layer1公链 Tempo。Tempo的核心目标是为企业级支付场景提供高效、低成本的链上结算基础设施,同时兼顾合规与隐私要求,为企业用户和金融机构提供安全、可审计的交易环境。 </span></p>\n<p dir=\"ltr\"><span>Tempo 公链设计重点包括优化支付性能、支持稳定币结算、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并采用高吞吐量架构,以满足全球企业的支付需求。通过这些技术特点,Tempo 希望成为企业级链上支付网络,为 Stripe 在全球支付市场提供新的竞争优势,同时推动稳定币在实际商业场景中的落地应用。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Tempo 仍处于秘密开发阶段,尚未正式上线。Stripe 已任命 Paradigm 的联合创始人 Matt Huang 负责 Tempo 的开发和运营。虽然项目细节有限,但其推出预计将进一步增强 Stripe 在企业级支付和稳定币应用领域的市场影响力。 </span></p>\n<p dir=\"ltr\"><span>Stripe <strong>的业务基础与稳定币布局</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Stripe 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支付基础设施提供商,主要为企业提供在线支付、结算和金融服务,其核心业务包括电子商务支付处理、订阅计费和发票管理等。随着数字支付需求不断增长,Stripe 正在积极拓展其在稳定币和区块链领域的布局,计划通过 Tempo 公链进一步提升在企业级支付市场的竞争力。 </span></p>\n<p dir=\"ltr\"><span>在稳定币方面,Stripe 已推出稳定币金融账户,允许企业在全球101个国家使用美元计价的稳定币进行存储、转账和支付。该账户由 Stripe 收购的稳定币平台 Bridge 提供支持,并与 MetaMask 合作发行 MetaMask USD(mUSD),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在Web3生态中便捷的存储、交易和消费方式。这一战略体现了 Stripe 将传统支付网络与区块链金融生态结合的尝试,为企业客户提供了更直接、高效的链上资金管理工具。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Tempo价值体现:推动Web2支付场景落地</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Tempo 公链的推出计划,对于 Stripe 而言,不仅是技术创新,更直接服务于其核心Web2企业客户。借助原生稳定币结算能力和高性能架构,企业可以在原有支付系统中直接实现链上结算,无需频繁在传统支付网络与区块链之间转换资产。这意味着跨境支付成本和结算时间大幅降低,同时支持大规模、高频交易。Tempo 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和 Stripe 的支付接口,使企业能够在熟悉的开发和运营环境下接入链上支付,从而实现“链上结算、Web2 场景落地”。换言之,Tempo 让区块链支付真正服务于传统企业支付和结算需求,为稳定币在实际商业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span></p>\n<p dir=\"ltr\"><span>Tempo <strong>的发展挑战:生态建设与开发者吸引力</strong></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尽管 Tempo 在企业级支付场景具有明显优势,但其长期发展仍面临生态建设方面的挑战。作为一条针对企业支付优化的公链,如果仅局限于支付功能,可能难以吸引开发者在上面构建多样化应用。相比以太坊或 Arc 公链,开发者迁移和学习成本较高,缺乏完善的工具和激励机制,可能导致生态活跃度不足。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公链的长期价值不仅取决于支付交易量,还取决于生态的多样性和创新能力。如果 Tempo 仅是链上支付工具,缺乏金融应用、DeFi 或企业级工具的支持,其网络效应和增长潜力将受到限制。Stripe 需要在确保企业级支付落地的同时,提供开放的接口、智能合约能力和合规工具,以支持开发者在上面创新和构建应用。 </span></p>\n<h4 dir=\"ltr\"><span>2.5 主流稳定币驱动下的生态对比分析 </span></h4>\n<p dir=\"ltr\"><span>当前,稳定币公链赛道的分布主要围绕USDT与USDC展开,这些公链希望借助主流稳定币的庞大流量,迅速搭建交易、支付和DeFi等基础设施,成为稳定币高频结算与流通的底层网络。如上文提到的Plasma、Stablechain、Arc、Tempo等项目,尽管定位不同,但共同目标都是在稳定币驱动下,争夺支付与结算基础设施的话语权。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围绕稳定币交易、支付和结算展开,目标是成为新一代稳定币流通和应用的基础设施。但由于底层技术和背后机构的差异,它们的应用场景和侧重点各不相同。 </span></p>\n<div dir=\"ltr\">\n<table><colgroup><col width=\"74\"/><col width=\"132\"/><col width=\"130\"/><col width=\"142\"/><col width=\"124\"/></colgroup>\n<tbody>\n<tr>\n<td>\n</td>\n<td>\n<p dir=\"ltr\"><span>Plasma</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Stable</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Arc</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Tempo</span><span>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底层技术</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Layer1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Layer1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Layer1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Layer1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背靠机构</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Tether支持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Tether支持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Circle自研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金融科技巨头Stripe与 Paradigm合作开发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核心稳定币</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T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T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C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暂未公开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Gas机制</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T、BTC、XPL等代币可支付Gas。USDT转账免Gas;其他操作如智能合约交互、DeFi应用、NFT相关操作等需要支付gas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T为Gas代币,部分转账如P2P、用户之间的转账免Gas;其余操作需要支付Gas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USDC为Gas代币。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暂未公开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是否EVM兼容</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是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是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是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是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性能</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高吞吐、低延迟,依托比特币主网安全性,适合高频支付与结算。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高吞吐、低成本、快速结算,支持企业专属区块空间和隐私交易方案,适合高频交易和批量交易处理。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TPS上千、吞吐量高、确认速度快,适合高频交易;强调高性能和跨链结算能力,目标是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支付与交易工具,同时满足合规需求,整合 Circle 的产品生态。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预期优化支付性能、支持稳定币结算、并采用高吞吐量架构,以满足全球企业的支付需求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主要应用场景</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聚焦USDT支付和结算场景。支持高频支付与结算、零手续费USDT转账、隐私支付等。适用于高频交易用户、跨境支付用户。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聚焦USDT支付和结算场景。包括USDT的最终结算与支付通道,强调稳定性和吞吐量。适用于企业支付机构、资金清算需求方。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聚焦USDC跨链流动性与互操作,跨链清算和支付。适用于多链DeFi用户、跨境资金流动、机构结算等需求方。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聚焦零售、商户的支付落地。稳定币驱动的支付基础设施,零售支付+商户结算,兼顾DeFi。适用于商户、开发者、零售支付用户。 </span></p>\n</td>\n</tr>\n<tr>\n<td>\n<p dir=\"ltr\"><span>发展</span><span>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测试网阶段,主网暂未上线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开发中,暂未上线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开发中,暂未上线 </span></p>\n</td>\n<td>\n<p dir=\"ltr\"><span>开发中,暂未上线 </span></p>\n</td>\n</tr>\n</tbody>\n</table>\n</div>\n<p dir=\"ltr\"><span>Plasma 由 Tether 支持,定位是高性能 USDT 支付和结算网络。依托比特币链的安全性,它支持零手续费的 USDT 转账、低延迟结算以及隐私支付,特别适合交易所资金流转和跨境支付等高频场景。相比之下,Stable 同样由 Tether 支持,但其设计初衷是成为 USDT 的最终结算通道。它作为一条独立的高性能Layer1,更加偏向企业级支付和资金清算场景,强调稳定性和大规模吞吐能力。 </span></p>\n<p dir=\"ltr\"><span>与 Tether 系的 Plasma 和 Stable 不同,Arc 是 Circle 推出的公链,以 USDC 为核心,聚焦于跨链互操作和流动性打通。它的目标是将 USDC 在多链间实现自由结算和流通,成为 DeFi 生态和跨境支付的重要基础设施。而 Tempo 则由 Stripe 和 Paradigm 合作推动,主要面向零售支付和商户结算,同时保持 EVM 兼容性,以吸引开发者构建更多基于稳定币的支付和应用场景。 </span></p>\n<p dir=\"ltr\"><span>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发行方与底层技术的不同。Tether 的 Plasma 和 Stable 都围绕 USDT 展开,但 Plasma 依托比特币生态,强调支付与安全;Stable 独立构建Layer1,更适合机构结算。Circle 的 Arc 以 USDC 的跨链流动性为核心,承接其在合规和国际支付中的定位。而Tempo在Stripe背景下天然聚焦支付落地,希望推动稳定币在商户端的普及。 </span></p>\n<h3 dir=\"ltr\"><span>3.稳定币公链的经济模型与生态设计 </span></h3>\n<p dir=\"ltr\"><strong><span>支持稳定币支付Gas是稳定币公链设计的核心机制</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在现有的几个头部稳定币公链来看,大多选择支持稳定币如USDT、USDC等作为 Gas费,其经济与生态作用是稳定币公链设计的核心。通过直接使用 USDT 或 USDC 支付交易费用,降低用户操作门槛,提高交易活跃度和支付流量,这对于初期生态冷启动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不同项目在设计经济模型时需要在激励机制、流量聚合和合规性之间取得平衡。如Plasma 除了允许稳定币支付,也提供自己的原生代币 XPL 作为 Gas 支付选项,这既保证了链上激励和网络安全,又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灵活性。而 Stable 等项目目前主要依托 USDC 支付,强化合规与机构合作优势,不知道未来在激励设计上是否会额外考虑如何吸引开发者和用户参与生态。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单一稳定币链与多稳定币链的差异决定了生态建设策略和初期竞争模式</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单一稳定币链(如 Plasma)主要以一种核心稳定币(例如 USDT)为流通和结算媒介,能够集中流动性,快速形成网络效应,初期生态启动相对容易,但跨链能力和多场景适配有限。相比之下,多稳定币链(如 Arc 或其他多币种清算网络)支持多种稳定币在链上流通,提升跨链和多场景应用的适配能力,但由于流量和流动性被分散,初期生态启动成本更高。这种设计差异直接影响公链在支付、DeFi、跨链清算等场景的战略布局。单一稳定币链适合快速建立初期生态,而多稳定币链则更适合构建长期、跨币种、多场景的金融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生态冷启动与应用闭环是稳定币公链能否形成长期价值的关键</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核心价值在于支付和结算,通过直接使用 USDT 或 USDC 支付交易费用,降低用户门槛,提高交易活跃度,这是初期生态冷启动和网络效率的基础。但附加价值来自支付流量对生态应用的支撑。虽然公链主要用于支付,但初期流量可反哺 DeFi、NFT、RWA 等应用,为生态建设提供用户基础和开发者激励,形成正向循环。而长期价值体现在支付高效与生态活跃的结合。高效的支付网络加上活跃的生态应用,使公链形成可持续的网络效益和生态闭环,从而巩固其在未来金融基础设施中的战略地位。 </span></p>\n<p dir=\"ltr\"><span>从经济模型和生态设计的角度看稳定币公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长期价值和竞争策略。谁能设计出合理的 Gas 使用机制、谁能有效聚合稳定币流量、谁能解决生态冷启动问题,谁就更可能成为未来稳定币结算和 DeFi 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 </span></p>\n<h3 dir=\"ltr\"><span>4.支付体系演进与稳定币公链分析 </span></h3>\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不仅是加密世界的结算工具,它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潜力,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支付网络演进的启发和制约。通过对比传统支付体系和链上稳定币清算,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稳定币公链在成本、效率、合规性和用户体验上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判断它在未来金融基础设施中的战略价值。 </span></p>\n<p dir=\"ltr\"><span>支付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传统跨境清算系统 SWIFT,到高速中心化支付网络 Visa 和 Mastercard,再到线上支付平台 PayPal 和 Stripe,每一阶段都在追求更快、更便宜、更便捷的交易体验。随着区块链技术和稳定币的兴起,稳定币公链有望成为新的支付基础设施,能够在链上实现快速结算和跨境支付,同时保持透明和可追踪性。 </span></p>\n<p dir=\"ltr\"><span>与传统支付体系相比,链上稳定币清算在几个维度展现出优势和特点:成本方面,通过去中心化网络可以降低跨境汇款和结算费用;速度方面,区块链结算可以实现实时或近实时交易;合规性方面,稳定币本身和背后的机构合作,使得链上支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监管要求;用户体验方面,用户可以直接使用链上钱包进行支付,无需中介结算或繁琐开户流程。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Stripe、PayPal、Visa 和 Mastercard 等支付巨头也在探索链上支付布局。例如,Stripe 推出了稳定币和加密支付接口,支持商户接收 USDC 支付;PayPal 则在部分地区允许用户直接用加密资产进行消费和结算;Visa 和 Mastercard 也在与稳定币发行方合作,试图将链上支付接入传统金融网络。传统支付机构未来或许也会尝试利用稳定币公链提升支付效率,同时保持合规性。 </span></p>\n<p dir=\"ltr\"><span>因此稳定币公链未来很大可能会在支付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们可以服务跨境结算、B2B 支付和高频交易场景,成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底层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它们也为 DeFi 支付、开发者生态和创新应用提供了新机会。结合传统支付体系和链上结算的优势,稳定币公链的发展路径呈现出技术创新与合规实践并行、生态建设与流量吸引并重的特征。 </span></p>\n<h3 dir=\"ltr\"><span>5.监管与合规对稳定币公链的影响 </span></h3>\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发展不仅依赖技术和市场需求,也深受监管政策影响。不同地区对稳定币的监管日渐清晰,美国、香港、欧盟的政策框架各不相同,这将直接影响稳定币公链的落地速度和生态建设。 </span></p>\n<p dir=\"ltr\"><span>美国稳定币法案已于2025年签署成为法律,对稳定币发行人提出严格储备要求和披露义务。这一变化对稳定币公链的合规路径、生态建设和市场定位等方面将产生深远影响。Circle 一直走的是合规化路径,依托牌照、透明储备和监管合作,打造安全可靠的支付与金融基础设施。这使得其稳定币公链Arc在机构接入和跨境支付等场景中更具优势,但也意味着Arc或者其他依托 USDC 或 Circle 背书的稳定币公链,需要在合规性上满足机构和金融企业的准入标准,同时在透明度、审计和风险管理上形成可量化指标,从而获得机构信任和资金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相比之下,Plasma 或 Stable更偏向 crypto native的发展路径,针对美国的稳定币法案相关政策,Tether展示出来的合规性并不高。 Plasma和Stable。虽然在链上效率和技术创新上具有优势,但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严格的监管可能限制其在某些地区的大规模推广,甚至可能影响USDT的流量迁移到这些链上的速度。因此,监管环境的变化不仅决定了项目可选择的业务模式,也会影响其生态建设和用户增长路径。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不同地区的监管差异会导致全球布局策略出现分化。香港稳定币牌照和欧盟 MiCA 框架提供了制度明确性,使得项目可以在当地市场快速落地,而美国的 GENIUS Act 则更强调机构接入和合规透明,这种多样化监管环境将推动稳定币公链形成多极化发展格局:一类公链走合规路线、服务机构和企业;另一类公链坚持高性能和技术驱动,更多吸引加密原生用户。 </span></p>\n<p dir=\"ltr\"><span>在全球监管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政策因素将成为稳定币公链竞争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 </span></p>\n<h3 dir=\"ltr\"><span>6.竞争格局与发展推演 </span></h3>\n<h4 dir=\"ltr\"><span>6.1 稳定币公链赛道现状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稳定币公链赛道现状:门槛高、项目少,尚未形成成熟生态</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现阶段稳定币公链赛道的项目数量非常有限,尚未形成成熟的生态,真正专注于此类公链的团队也不多。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几个重要特点。首先,稳定公链赛道门槛高、难度大。稳定币公链不仅需要承载高频交易和大规模结算,还要在性能、合规性和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技术复杂度高,加上对合规和金融机构合作的要求,使得许多开发者和团队望而却步。 </span></p>\n<p dir=\"ltr\"><span>其次,早期市场信号有限。由于稳定币公链尚处于萌芽阶段,交易量和生态应用尚未形成明显网络效应,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案例,投资者和开发者的参与意愿相对谨慎。再者,目前市场主要由USDT、USDC这两大稳定币和背后的头部机构(如Tether、Circle、Stripe)主导,资源集中度高,新进入者难以轻易获取稳定币流量和机构资源,这进一步抑制了赛道的扩张速度。 </span></p>\n<p dir=\"ltr\"><span>因此,初期赢家效应可能会很明显。少量项目能够凭借技术优势、稳定币流量或机构合作迅速形成初期生态,形成先发优势;同时,由于参与者稀少,竞争更多体现为技术和资源的差异化而非单纯的市场份额争夺。 </span></p>\n<h4 dir=\"ltr\"><span>6.2 Tether、Circle与支付巨头的链上博弈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USDT(Tether):牢牢把握发行与结算的主动权</span></strong><span> </span><span>Tether 长期是稳定币市场的主导者,掌握着最大规模的流通量,但始终依赖于以太坊、Tron 等外部公链。支持自有稳定币公链,核心在于降低外部依赖、掌握底层结算权,从而提升交易速度、降低成本,并在未来构建更可控的清算与支付生态。其竞争优势在于用户基数庞大、流动性最强,若能顺利迁移部分交易量到自有公链,将进一步强化其市场壁垒。 </span></p>\n<p dir=\"ltr\"><span>Tether 同时支持 Plasma 和 Stable,核心目的在于扩展 USDT 的使用边界。一方面,多链布局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性能与合规需求,避免单一公链承载过大压力;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风险分散与创新探索,通过并行孵化不同架构的公链,Tether 能不断优化稳定币的底层基础设施。 </span></p>\n<p dir=\"ltr\"><span>从更宏观的角度看,Tether 的战略不仅是稳定币发行方,而是试图成为稳定币支付基础设施的掌控者。通过 Plasma 和 Stable 的推进,Tether 正在强化 USDT 的全球支付网络属性,为后续的生态扩展、合规合作甚至商业化盈利打下基础。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USDC(Circle):对标合规与机构支付网络</span></strong><span> </span><span>Circle 一直主打合规和透明,用户群体更多是机构和合规金融公司。推行自己的稳定币公链,能够打造一个合规友好的支付与金融基础设施,提升开发者可编程性和扩展性(如智能合约、跨境支付接口)。与 Tether 相比,Circle 的优势在于背靠美国监管环境与金融机构资源,未来可能更强调与传统金融的无缝对接。 </span></p>\n<p dir=\"ltr\"><span><strong>传统金融支付巨头(如</strong> Stripe):从支付网络到链上金融的延伸</span><span> </span><span>支付巨头切入稳定币公链,既是主动适应加密资产支付趋势,也是为了在未来跨境结算与商户网络中维持主导地位。相比于稳定币发行方,它们更关注如何在支付场景中提升效率(如秒级清算)、降低手续费,并为商户提供即插即用的链上结算工具。它们的竞争点在于商户资源、全球支付网络和合规基础设施,一旦和稳定币深度结合,将可能成为Web3版Visa网络。 </span></p>\n<h4 dir=\"ltr\"><span>6.3 稳定币公链与传统公链的竞争格局 </span></h4>\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核心价值在于支付和结算,主要面向高频交易和稳定币流通场景,致力于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支付体验。相比之下,传统公链如 Ethereum、Solana 等更偏向综合生态建设,覆盖 DeFi、SocialFi、GameFi 等多种应用,但在小额支付和高频结算场景下,成本高、延迟大,支付体验可能不如稳定币公链。 </span></p>\n<p dir=\"ltr\"><span>在合规性与机构接入方面,现阶段稳定币公链主要由主流稳定币(如 USDT、USDC)或支付巨头进行支持,部分机构能够较好地满足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规要求。不过需注意,USDT 的合规性仍存在争议,其透明度和储备审计问题可能影响部分机构的使用意愿;相对而言,USDC 由于在监管合规和储备透明度上更完善,通常更受机构青睐。因此,稳定币公链在合规性上的优势并非绝对,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甄别。未来监管政策变化可能对其流通、应用和生态建设产生影响。 </span></p>\n<p dir=\"ltr\"><span>生态建设上,稳定币公链初期需要依赖支付流量推动 DeFi、RWA 等应用的发展,形成支付闭环和附加价值。相比之下传统公链的生态更成熟多样,但支付流量和结算效率未必能反哺其他应用场景。未来,稳定币公链能否形成长期竞争力,将取决于其在支付效率、生态闭环和合规性之间取得平衡的能力。网络效应也是两类链竞争的关键维度。稳定币公链围绕主流稳定币流量建立初期用户和生态,而传统公链依靠成熟社区和开发者资源,生态扩张潜力强大。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稳定币公链的崛起可能会对传统公链产生冲击</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如果稳定币公链在支付效率、成本、合规性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其崛起可能对传统公链带来影响,尤其是那些承载大量 USDT、USDC 流通的网络。根据 DeFiLlama 数据,目前 USDT 流通量最大的公链为 Tron,占比约47.58%,Ethereum 紧随其后,占比约40.98%,BNB Chain 和 Solana 占比均不足5%。在 USDC 方面,以太坊占据绝对优势,占比超过60%,Solana 约为12.98%。若稳定币公链成功吸引支付流量,这些链上的交易量和稳定币结算需求可能部分迁移,从而影响其交易活跃度、手续费收入,以及对开发者和生态的吸引力。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81183-123042.webp\"/>Figure 12. USDT circulation on chains.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efillama.com/stablecoin/tether</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img src=\"https://www.chaincatcher.com/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5393376-446392.webp\"/>Figure 13. USDC circulation on chains. Source:</span><span> </span><span>https://defillama.com/stablecoin/usd-coin</span><span> </span></p>\n<p dir=\"ltr\"><span>目前看来,以太坊作为智能合约的发源地,已沉淀出庞大的DeFi、NFT、Layer2扩展方案等应用,稳定币只是其庞大生态的一部分。即便稳定币结算需求外流,其在金融创新、应用多样性和安全性上的优势,影响将不会太大。 </span></p>\n<p dir=\"ltr\"><span>Solana凭借高性能和低费用优势,正在承载高速交易应用,包括DeFi、MEME和链上游戏等。即使支付环节的流量有所转移,其在高频交互类应用场景中依旧具备竞争力。BNB Chain依托Binance交易所的流量导入和资源整合,形成了CEX+公链+生态应用的闭环。它不仅在稳定币结算上有优势,还在GameFi、DApp、Launchpad等领域持续扩展,为生态提供多元化支撑。 </span></p>\n<p dir=\"ltr\"><span>而 Tron 的核心业务目前几乎就是稳定币(USDT)支付和转账,链上TVL和活跃度与此强相关。对比之下, Tron的生态相对缺乏强大的DeFi创新或应用生态,NFT和GameFi发展也较弱。如果稳定币USDT流量被吸走,其受到的影响可能会较大。 </span></p>\n<p dir=\"ltr\"><span>这也意味着传统公链可能需要优化支付性能、降低费用或加强稳定币生态合作,以保持竞争力。 </span></p>\n<h4 dir=\"ltr\"><span>6.4 发展推演 </span></h4>\n<p dir=\"ltr\"><strong><span>从联盟链到稳定币公链:开放金融的必然演进</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回顾上一个周期,联盟链曾被视为传统金融机构拥抱区块链技术的桥梁。<a href=\"https://laohu8.com/S/GS\">高盛</a>、<a href=\"https://laohu8.com/S/JPM\">摩根大通</a>等巨头都尝试过建设自己的联盟链,以提升清算效率、降低跨机构信任成本。但事实证明,联盟链的封闭性与缺乏激励机制成为最大瓶颈,封闭体系难以形成网络效应,代币缺位导致参与动力不足,治理协调成本又高,最终多数项目停留在试点阶段。 </span></p>\n<p dir=\"ltr\"><span>于是,银行和金融企业逐渐从“联盟链共识”转向“稳定币结算网络”。逻辑很清晰:既然封闭联盟链难以实现机构间的高效协作,不如直接借助开放区块链的共识体系,让稳定币成为跨境支付与结算的桥梁。这使得稳定币公链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机构入场逻辑:从支付闭环到清结算主导权</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如今,无论是银行还是科技巨头,都在积极布局自己的稳定币公链,其背后有两大动因: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争夺全球支付主导权。在数字支付快速全球化的背景下,掌握稳定币公链就等于掌握下一代清算网络入口;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优化跨境资金流:通过链上稳定币结算,能够显著降低跨境汇兑成本,缩短清算周期,实现“可编程支付”闭环。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但这也引出一个核心问题:稳定币公链的使命究竟是“清结算”还是“支付”?清结算侧重底层价值流转的安全与稳定;支付则聚焦用户端体验与普及速度。或许未来谁能在“效率与体验”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谁就有望占据主导地位。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从“链的性能”到“生态竞争”:核心战场的转移</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清算网络仍是金融体系的底座,对效率、安全性要求极高。但在开放金融体系中,底层公链只是基础设施,真正决定用户规模与黏性的,是上层支付生态与应用体验。 </span></p>\n<p dir=\"ltr\"><span>因此,未来的竞争不再仅仅是“TPS 谁更高”的性能对比,更是“支付生态谁更强”的综合竞争。传统支付用户对银行卡、Apple Pay 等方式已高度依赖,短期内稳定币公链难以取代。但在跨境电商、Web3 游戏、创作者经济等领域,一旦链上支付体验足够顺滑,其渗透速度可能会非常快。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不同类型公链的竞争格局:流量与合规的对位</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从竞争层次看,稳定币公链的发展呈现出多维度的博弈: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USDT链 vs. USDC链:前者依托庞大的流通量和交易所网络,占据市场主导;后者凭借合规性与金融机构合作赢得信任。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支付巨头链 vs. 加密原生链:前者强调支付落地与商户接入,侧重开发者友好和监管协作;后者则聚焦性能优化与DeFi生态扩展,服务更广泛的链上应用场景。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未来的竞争不只是技术路线之争,更是流量规模、合规资源与生态能力的综合对抗。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可能的市场格局:多极并存,互联互通</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结合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推演出三种可能的未来格局: </span></p>\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单一主导型:某一稳定币公链(如USDT链或USDC链)凭借流量与互操作性形成标准,成为链上美元清结算中心;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多币并存型:类似SWIFT体系,不同稳定币公链通过跨链清算协议互联,形成多币种结算网络,降低单币依赖风险; </span></p>\n</li>\n</ul>\n<u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机构链与加密链并行型:合规机构链服务企业结算和法币通道,加密原生链深耕DeFi与创新场景,二者通过桥接层协作共存。 </span></p>\n</li>\n</ul>\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的未来不会是对传统体系的彻底取代,而是分层融合。底层由监管和银行体系保障储备安全,中层由开放公链承载清算与可编程功能,上层由支付公司和开发者构建应用体验。这种合规+开放的结构,将让稳定币公链既能融入主流金融体系,又能服务全球化的开放经济,真正实现从联盟链的封闭协作,到稳定币公链的开放共识。 </span></p>\n<h3 dir=\"ltr\"><span>7.挑战与展望 </span></h3>\n<p dir=\"ltr\"><strong><span>风险与挑战</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稳定币公链虽然在支付和结算场景中具备天然优势,但仍面临多重风险。生态单一是核心问题之一,若公链仅依赖单一稳定币,其抗风险能力有限,一旦该稳定币出现流动性波动或合规问题,整个链的支付流量和生态活跃度可能受到冲击。 </span></p>\n<p dir=\"ltr\"><span>监管不确定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变量。尽管美国 GENIUS Act 已为稳定币提供了明确框架,但未来监管细则仍可能调整,对公链的业务模式、跨境支付和机构接入提出更高要求。不同地区监管差异也可能导致全球布局的不均衡,使项目需要权衡合规成本与市场拓展速度。 </span></p>\n<p dir=\"ltr\"><span>此外,开发者冷启动挑战依旧存在。虽然稳定币支付场景很强,但支付流量是否能够反哺 DeFi、NFT 或 RWA 等应用,仍需时间和激励机制验证。若生态应用不能快速形成闭环,链上活跃度可能受限。 </span></p>\n<p dir=\"ltr\"><span>最后,竞争压力不可忽略。Layer2 解决方案、跨链桥、以及各大交易所内部清算系统都可能成为替代方案,影响稳定币公链的市场份额和流量导入能力。 </span></p>\n<p dir=\"ltr\"><strong><span>未来展望</span></strong><span> </span></p>\n<p dir=\"ltr\"><span>未来稳定币公链的发展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支付公司入场可能推动稳定币即支付链的概念落地,随着 Stripe、PayPal 等支付巨头的加入,稳定币公链的支付属性正在被强化。它们通过整合链上结算功能,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即时到账的跨境支付服务,真正让“稳定币=支付工具”落地。这类企业拥有庞大的商户资源和用户网络,一旦与稳定币系统打通,将在传统金融与Web3世界之间建立起闭环的支付生态。 </span></p>\n<p dir=\"ltr\"><span>金融合规化路径将推动Circle等机构型稳定币公链成为链上美元清算网络,在跨境支付和企业级结算中具备天然优势。相比 crypto native 链,这类公链更易获得金融机构信任和资金支持。 </span></p>\n<p dir=\"ltr\"><span>多稳定币融合链也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格局。通过同时支持USDT、USDC及其他合规币,公链可形成更稳健的结算生态,降低单币依赖风险,并吸引更多支付和金融业务接入。 </span></p>\n<p dir=\"ltr\"><span>在生态层面,稳定币公链将呈现差异化发展。Plasma、Stable等偏向加密原生用户,强调链上效率和技术创新。Circle、Stripe等面向金融和支付用户,强调合规、机构接入与跨境支付能力。不同路径的共存和竞争,将塑造未来稳定币公链赛道的多极化格局。 </span></p>\n<h3 dir=\"ltr\"><span>参考 </span></h3>\n<ol>\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Plasma official websit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2\">\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Plasma documentation:</span><span> </span><span>https://docs.plasma.to/docs/get-started/introduction/start-here</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3\">\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Plasma Testnet Is Liv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plasma-testnet-is-live</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4\">\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XPL: The Public Sale and Its Role in the Plasma Ecosystem:</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5\">\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Plasma Mainnet Beta and XPL:</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plasma.to/insights/plasma-mainnet-beta-and-xpl</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6\">\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Ethena Labs Partners with Plasma to Launch USDe Rewards on Mainnet:</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ainvest.com/news/ethena-labs-partners-plasma-launch-usde-rewards-mainnet-2504/</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7\">\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Ethena and Plasma Unite to Unlock Global Yield Access With Tether:</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binance.com/en-JP/square/post/22973737679698</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8\">\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Stable official website:</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stable.xyz/</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9\">\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Stable documentation:</span><span> </span><span>https://docs.stable.xyz/en/introduction/why-stable</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0\">\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Introducing Arc: An Open Layer-1 Blockchain Purpose-Built for Stablecoin Finance. Link:</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circle.com/blog/introducing-arc-an-open-layer-1-blockchain-purpose-built-for-stablecoin-finance</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1\">\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Arc official network:</span><span> </span><span>https://arcnetwork.xyz/</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2\">\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Arc: An open Layer-1 blockchain purpose-built for stablecoin finance:</span><span> </span><span>https://6778953.fs1.hubspotusercontent-na1.net/hubfs/6778953/Arc%20Litepaper%20-%202025.pdf</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3\">\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Some Technical Notes About Circle’s New Blockchain:</span><span> </span><span>https://medium.com/sentora/some-technical-notes-about-circles-new-blockchain-d09b8d26e0a4</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4\">\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Stripe Developing \"Tempo\" Blockchain in Partnership with Paradigm:</span><span> </span><span>https://www.ainvest.com/news/stripe-developing-tempo-blockchain-partnership-paradigm-2508</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5\">\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USDe and sUSDe Supercharge Plasma’s Mainnet as Stablecoin-Native Chain Goes Live:</span><span> </span><span>https://coinlaw.io/usde-susde-plasma-mainnet-launch</span><span> </span></p>\n</li>\n</ol>\n<ol start=\"16\">\n<li aria-level=\"1\" dir=\"ltr\">\n<p dir=\"ltr\" role=\"presentation\"><span>Ethena expands DeFi reach to Plasma with USDe and sUSDe as core dollar assets:</span><span> </span><span>https://crypto.news/ethena-launches-usde-susde-plasma-mainnet-2025/</span><span> </span></p>\n</li>\n</ol>\n</body></html>\n\n</article>\n</div>\n</body>\n</html>\n","type":0,"thumbnail":"","relate_stocks":{"LU2360107671.USD":"BGF FINTECH \"A4\" (USD) INC","LU1861217088.USD":"贝莱德金融科技A2","BK4023":"应用软件","LU0106831901.USD":"贝莱德世界金融基金A2","LU1861220207.SGD":"Blackrock FinTech A2 SGD-H","LU1668664300.SGD":"Blackrock World Financials A2 SGD-H","CRCL":"Circle Internet Corp.","LU1791807156.HKD":"BGF WORLD FINANCIALS \"A2\" (HKDHDG) ACC"},"source_url":"https://www.chaincatcher.com/article/2214864","is_english":false,"share_image_url":"https://static.laohu8.com/e9f99090a1c2ed51c021029395664489","article_id":"2577415598","content_text":"CoinW研究院 \n目录\n前言\n1. 什么是稳定币公链\n1.1 稳定币公链的提出动因\n1.2 稳定币在公链上的价值分配\n1.3 稳定币公链的概念\n1.4 稳定币公链 vs 传统公链\n2. 典型项目\n2.1 Plasma\n2.2 Stable\n2.3 Arc(Circle)\n2.4 Tempo(Stripe)\n3.稳定币公链的经济模型与生态设计\n4.支付体系演进与稳定币公链分析\n5.监管与合规对稳定币公链的影响\n6.竞争格局与发展推演\n6.1 稳定币公链赛道现状\n6.2 Tether、Circle与支付巨头的链上博弈\n6.3 稳定币公链与传统公链的竞争格局\n6.4 发展推演\n7.挑战与展望\n参考\n前言 \n近年来,稳定币已经成为加密金融体系中最核心的资产类别之一。以 USDT 与 USDC 为代表的美元稳定币,总市值已超过千亿美元规模,不仅在二级市场交易中充当了最主要的结算与报价资产,更逐渐渗透到跨境支付、链上金融、企业资金管理等更广泛的场景中。加上近年来稳定币相关政策的出台,稳定币的重要性将在未来进一步放大。 \n因此,稳定币不仅是Web3与传统金融之间的重要桥梁,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Web3未来的形态和发展方向。在公链竞争格局中,能够吸引并留住最多稳定币的链,通常也会形成最强的金融生态,从而在应用创新、资金流动和用户粘性方面占据先机。 \n然而放眼现有公链生态,稳定币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 DeFi 协议的抵押与结算,还是中心化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对,或是链上支付的流通媒介,稳定币都处于价值传输的核心环节。但当前主要承载稳定币的公链,如以太坊、TRON、Solana 等,最初的设计并非专门为稳定币而生,因此在性能、合规与生态匹配度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局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稳定币的成功要素并非复杂的金融设计,而在于简单、稳定、低成本、高性能且具备可扩展性与合规性的基础设施。 \n在这样的背景下,稳定币公链这一赛道,承载着为稳定币量身定制基础设施的期待。它的目标是解决现有公链在成本、效率、合规性和生态绑定方面的不足,从而推动稳定币进入更大规模的应用。但与此同时,如何确保资产稳定性、流动性可持续性,以及在监管框架下构建真正可用的生态网络,是稳定币公链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稳定币公链正处于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 \n1. 什么是稳定币公链 \n1.1 稳定币公链的提出动因 \n稳定币公链的提出,源自多方面的实际需求与发展动因。目前主流稳定币依托的公链,如以太坊、TRON等,并非为稳定币量身定制。这种外部依赖带来了一些问题:高额Gas成本、交易性能瓶颈、跨链体验割裂,以及在合规监管上的不确定性。由此,设计专门针对稳定币的公链成为一种趋势,旨在打造一个更加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 \n稳定币公链试图通过构建一体化的生态闭环,实现稳定币的发行、流通、结算和应用全部在同一条链上完成。这不仅提升了效率,也增强了生态的自洽性和安全性。金融机构和支付巨头的需求也在推动这一方向发展,它们希望有一条符合合规要求的链路,配套完善的身份体系和监管接口,以满足合规化运营的要求。 \n总体来看,稳定币公链的核心目标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提供稳定、低成本且高速的支付能力,解决现有公链在性能和费用上的痛点。第二,确保合规与可追溯性,以满足金融机构和支付巨头在监管环境下的使用需求。第三,具备可编程金融能力,使其能够在链上同时承载DeFi、RWA以及合规支付API等应用。凭借这些特征,稳定币公链有望成为连接加密金融与现实金融体系的重要桥梁。 \n1.2 稳定币在公链上的价值分配 \n稳定币不仅是Web3生态的核心计价和结算工具,同时也在公链上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以USDT为例,其流通量最大的两条公链分别是Ethereum和TRON。根据数据统计,在以太坊上,过去一年因USDT交易产生的Gas费,折算为美元约有五千万到一亿。这部分手续费直接贡献了区块链验证者的收入,也间接形成了公链所在的生态价值。 \n同样,USDC的流通量在Ethereum上占比超过60%,以太坊上因USDC交易产生的Gas费全年累计超过五千万美元。这进一步说明,大型稳定币在主流公链上产生的链上经济活动巨大,其手续费收入对于所在公链和整个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 \n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手续费收入,USDT和USDC的发行方Tether和Circle却无法从中获利,所有手续费都流向了所在公链。因此,稳定币发行方想要构建自己的公链,不仅是要构建自己的生态闭环,更希望能拿回属于自己的流量和财富。 \n1.3 稳定币公链的概念 \n稳定币公链是指专门围绕稳定币的发行、流通与应用而设计的区块链网络。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通用公链,并非以承载所有类型的应用为目标,而是聚焦于稳定币这一类资产的高效流通与可持续运行。 \n目前稳定币公链主要呈现出两类发展路径: \n\n\n稳定币驱动型链:由稳定币项目方或相关团队推动,以稳定币作为链上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例如 Plasma、Stable 等项目。它们的设计重点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 TPS,并为稳定币量身定制基础设施。 \n\n\n稳定币发行方主导链:由大型稳定币发行方或支付巨头主导建设,例如未来可能由支付巨头 Stripe 推出的链。这类链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整合合规框架、身份体系与支付接口,天然契合机构用户与跨境支付需求。 \n\n\n稳定币公链不同于通用公链的广覆盖,而是在稳定币这一关键资产上形成专注和深耕。 \n1.4 稳定币公链 vs 传统公链 \n在现有的区块链生态中,以太坊、TRON、Solana 等通用公链,承载了稳定币的大部分流通与结算。但这些公链的设计目标是构建多资产、多应用的综合生态,稳定币只是其中的一种核心资产。因此,稳定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例如高昂的 Gas 费用、有限的TPS、跨链割裂以及合规适配上的不确定性。 \n相比于以太坊、TRON 等通用公链,稳定币公链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从底层就围绕稳定币的运行环境进行优化。首先,在成本方面,稳定币公链能够支持小额支付与高频交易,显著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其次,部分稳定币公链在设计上预留了身份验证与监管接口,天然契合金融机构和支付公司对合规性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稳定币公链能够将发行、流通、结算与应用整合在同一条链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生态,从而减少跨链摩擦,提升整体效率与安全性。 \n这些特性决定了稳定币公链的潜在用户群体也十分明确。支付公司和金融机构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它们希望在合规环境下将稳定币接入支付与清算网络;稳定币发行方则能够借此减少对外部公链的依赖,掌握交易体验与合规主动权;而对于交易所和金融应用而言,稳定币公链则意味着更高效、成本更低的结算底层,帮助提升用户体验。 \n2. 典型项目 \n2.1 Plasma \n专为稳定币设计的Layer1基础设施 \nPlasma是一条专为稳定币支付设计的Layer1区块链基础设施,其核心设计目标是实现稳定币转账的高效性与低成本。它与Tether/USDT生态深度绑定,在设计和资源上得到了 Tether 生态的官方支持与倾斜。 \n在功能层面,Plasma将USDT置于核心地位,支持零手续费的USDT转账并具备高吞吐量,以满足大规模支付与应用需求。这使其与以太坊、Tron 等传统公链形成明显区别:前者面向通用资产和多样化应用,后者专注于稳定币的高效流通与机构级支付场景。 \n在底层架构上,Plasma 作为一条独立运行的Layer1公链,拥有自主的共识与安全机制。其采用的 PlasmaBFT 共识机制是一种基于PoS权益证明与BFT拜占庭容错相结合的混合模型: \n\n\n通过 PoS 选取验证者并维持激励机制; \n\n\n\n\n通过 BFT 协议实现秒级的交易最终性,避免区块回滚,特别适配支付和清算场景。 \n\n\n同时,Plasma 完全兼容 EVM,开发者可以直接使用 Solidity 部署智能合约,沿用现有的以太坊工具链,如 MetaMask,极大降低了迁移与集成成本。 \n此外, Plasma 还会周期性地将状态根(或校验点、摘要)锚定到比特币网络,以借助比特币的不可篡改性与去中心化特性来增强信任保障。这样的锚定机制不是将所有交易都上链,而是提供一种外部“校验背书”,从而在一定程度提升系统对攻击或争议的抵抗能力,同时保持其独立公链的灵活性。把状态根写入比特币链,意味着即便 Plasma 本身的验证者或网络出现问题,也有可能通过比特币链上的锚定记录去做核验、处理争议以及追溯等操作。这样的“锚定”设计使其在一定程度能够借助比特币的抗篡改安全属性。 \nPlasma功能亮点:零Gas费USDT转账、接受USDT、BTC和XPL来支付Gas \n在功能亮点上,Plasma 实现了零Gas费的 USDT 转账。其他操作如智能合约交互、DeFi 应用、NFT 等并不是完全免费。对于合约调用、复杂操作,用户仍然需要支付 Gas。 \n不过 Plasma 支持用USDT 或 BTC 来支付 Gas,避免了用户为交易而额外持有原生代币,这大大降低了门槛。这里的 BTC 并不是直接用比特币主链上的原生 BTC,而是通过跨链桥把 BTC 引入到Plasma链上,生成映射资产(如 pBTC),再由 Paymaster 合约按实时价格折算成网络所需的 Gas(XPL)进行支付。这样一来,用户只要持有 BTC,就能在 Plasma 上完成转账、DeFi 或合约交互。同时Plasma也支持用户使用原生代币XPL支付Gas,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n其自主研发的 PlasmaBFT 共识机制,使其具备千级 TPS 的吞吐能力,交易确认时间低于一秒,能够满足高频支付和跨境结算的性能需求。平台还引入了受监管的保密交易功能,在提升隐私性的同时兼顾合规要求。 \n\nFigure 1. Plasma performance. Source: https://www.plasma.to/ \nUSDT在Plasma中的战略地位 \nPlasma 是一条为USDT量身定制的公链,在设计之初就确立了 USDT 作为核心资产的定位。其支付、转账、TVL 锁仓,以及链上生态的核心功能,几乎都围绕 USDT 展开。特别是 Plasma 提供零Gas 的 USDT 转账功能,大幅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也成为其吸引流量的重要卖点。在这种模式下,USDT 不再仅仅是网络中的一种资产,而是支撑 Plasma 运行和生态扩展的关键枢纽。同时Plasma背后有USDT发行方Tether的支持,借助 USDT 的庞大用户基础和全球流通性,Plasma 希望实现从用户规模,到流动性沉淀,再到应用拓展的完整闭环,进而把自己打造为稳定币的主场。 \nPlasma原生代币XPL \nPlasma 原生代币 XPL 是整个网络的核心资产,XPL 既是支付交易手续费的主要 Gas 代币之一,也是网络共识机制中的质押资产,同时还承担治理、生态激励等作用。代币初始总量为100亿枚,分配结构覆盖公开售卖、生态基金、团队和投资者等,并设计了分阶段解锁机制,以平衡早期发展与长期激励。 \nFigure 2. Plasma native token XPL. Source: 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 \n相比传统公链,Plasma 的一大创新是引入了多资产 Gas 模式。除了原生的 XPL 之外,用户在网络上进行转账或合约交互时,还可以直接使用 BTC 和 USDT 来支付手续费。这一设计大幅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使得持有主流资产的用户无需额外准备 XPL 也能顺畅体验 DeFi、跨链转账等功能,从而提升了 Plasma 在比特币与稳定币生态中的连接度与可用性。 \nFigure 3. Plasma XPL emissions. Sou. Source: 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 \n2025年8月, Plasma 与 Binance 合作推出了“Plasma USDT Locked Product”,这是一款面向用户在 Binance Earn 平台锁仓 USDT 的 on-chain 收益产品,用户可获得每日 USDT 回报并分享1亿枚 XPL 空投奖励(占总供应量的1%)。该产品上线后,初始2.5亿 USDT 配额在不到一小时内即被抢空,随后 Binance 又将总配额扩至10亿 USDT,开放多轮额度以满足市场需求,充分显示出市场对这一稳定币生态代币的强烈兴趣。 \n2025年9月25日,Plasma原生代币XPL上线多家一线交易所如 Binance、OKX 等,开盘即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上线不到一周,其市值已突破27亿美元,冲进cmc市值排名前50,印证了市场对其“稳定币公链 + 低成本支付”定位的强烈预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XPL 的初期涨幅高度依赖于市场情绪、流动性注入与交易所上市推动力,短期的抛压、锁仓解锁以及新用户抛售等不确定因素,都可能对价格造成压力。 \nFigure 4. XPL price. Source: https://coinmarketcap.com/currencies/plasma-xpl/ \nPlasma潜在优势:锁定全球最大稳定币用户流量 \nPlasma 得到多个重量级机构支持,包括 Tether、Bitfinex、Founders Fund、Framework Ventures、Flow Traders、以及 DRW 等,并于2025年2月在 A 轮融资中筹集约2400万美元,累计融资2750万美金。在代币XPL公开售卖阶段, Plasma 更是展现了强劲的市场吸引力。Plasma于2025年7月成功完成公开代币销售(XPL),共募得约3.73亿美元,远超原先5,000万美元的目标,超额认购超过7倍,项目估值约为5亿美元。 \nFigure 5. Plasma public sale data. Source: https://x.com/PlasmaFDN/status/1949826471238783140 \nPlasma 测试网已于2025年7月15日正式上线,标志着项目进入关键落地阶段。测试网采用高性能的 PlasmaBFT 共识机制与 Rust 版 EVM 执行层,兼容 Solidity 合约及主流开发工具,开发者可直接通过 MetaMask 等钱包接入。网络支持 BTC、USDT 等代币作为手续费支付,并开放水龙头领取测试代币 XPL,用于合约部署和交易测试。目前包括 OKX Wallet、Bitget Wallet 在内的多家钱包已率先集成测试网,进一步降低了开发者和用户的参与门槛。 \n2025 年 9 月 25 日,Plasma 正式启动主网 Beta 版并同步完成原生代币 XPL 的 TGE 事件。官方宣布上线当天将激活超过20亿美元的稳定币流动性,并在 Aave 等协议中部署,其中还包括规模为10亿美元的 USDT 流动性压力测试,用于建立市场基准与验证稳定性。上线初期,Plasma 向小额存款用户及验证者分配2500万枚 XPL,并预留250万枚给“Stablecoin Collective”,同时实现零手续费 USDT 转账作为生态特色。截止9月28日,上线不到一周的时间,根据Defillama数据显示,Plasma 主网 Beta 上TVL已达到49亿美金,其中最多的TVL来自AAVE。也反映了稳定币在 Plasma 网络上的大规模迁移与真实需求的释放。 \nFigure 6. Plasma TVL data. Source: https://defillama.com/chain/plasma \n通过USDT转账免Gas的设计,Plasma把握住了全球最大稳定币用户群体的核心诉求:低成本与高效率。在锁仓资金和用户流量双重驱动下,Plasma有望形成一个围绕稳定币的生态闭环,进一步巩固其在跨境支付、链上结算与金融应用中的地位。 \nPlasma生态合作 \n根据 Plasma 官方公告与多方媒体报道,Plasma 已宣布与非洲支付平台 Yellow Card 和土耳其的 BiLira Kripto 建立战略合作,旨在推广免 Gas 的 USDT 转账体验,并推动当地法币与稳定币之间的互通。这些合作若能落地,将为 Plasma 在新兴市场的应用场景拓展提供支持。但需要注意,截止目前尚未发现可公开验证的链上交易数据来证实相关合作已在实际运行中或产生真实资金流动。 \n据报道,Plasma 还正在推进 DeFi 龙头 Curve Finance 的深度合作,计划在主网上线时支持 StableSwap AMM 机制,以实现低滑点、高资本效率的稳定币兑换服务。StableSwap 是 Curve 推出的自动做市协议,专为稳定币或价格接近的资产设计,使大额兑换时价格波动小、交易成本可控。借助这一机制,Plasma 可将 USDT 等资产接入 StableSwap 池子,提升跨资产流动性和使用效率。Tether CEO Paolo Ardoino 曾公开称这种整合具备“无与伦比的增长机会”潜力。目前还没有链上交易或合约数据显示该整合已完全上线,需要在后续技术披露和链上监测中继续观察验证。 \n随着 Plasma 主网beta版的上线,Plasma 与 Ethena Labs 的合作也于 2025 年 9 月 25 日正式启动,将 Ethena Labs 的合成稳定币 USDe 及其质押版本 sUSDe 纳入 Plasma 的 DeFi 生态系统。用户在 Plasma 网络上参与特定活动时,可获得 USDe 奖励,以提升网络活跃度和参与度。Plasma 与 Aave、Curve、Balancer 和 Fluid 等 DeFi 协议进行了整合,支持USDe 和 sUSDe 的流动性提供和借贷功能。用户还可以通过 Plasma 原生界面或 Stargate Finance 将 USDe 跨链桥接到 Plasma 网络。 \n在Plasma 上,USDe 和 sUSDe 被用作 DeFi 核心资产。例如,在 Aave 平台上,用户可以存入 USDe 或 sUSDe 可获得 Ethena 积分奖励,并参与 Liquid Leverage 策略,实现稳定币的循环操作以提升收益率。此外,用户在 Curve、Balancer 和 Fluid 等平台提供流动性时,也可获得积分奖励,用于参与 Plasma 网络治理或兑换其他激励。通过这样的形式,Plasma 将 USDe 和 sUSDe 深度嵌入自己的 DeFi 生态系统,显著增强了网络流动性与用户参与度。 \nFigure 7. AAVE Plasma Market. Source: https://app.aave.com/markets/?marketName=proto_plasma_v3 \n此外,Plasma 还成为 Uranium Digital 的链上基础设施合作方,为全球首个24/7铀交易平台提供链上结算与透明度支持。通过这些区域支付链路与 DeFi 应用的结合,Plasma 生态正在构建由支付端用户到链上金融应用的完整闭环。 \nPlasma生态现阶段主要集中在DeFi上 \n自 2025 年 9 月 25 日 Plasma 主网 Beta 版本上线以来,其生态发展迅速,不到一周时间,TVL 已突破 50 亿美元。其中,超过 45 亿美元的资金来自 Aave,主要资产依旧是 USDT。此外,Fluid、Euler、Balancer 等 DeFi 协议也为生态贡献了可观的流动性。 \nFigure 8. Plasma protocol ranking. Source: https://defillama.com/chain/plasma \n可以看出,目前Plasma 的生态主要围绕稳定币流动性、支付与借贷等DeFi协议展开。根据Plasma得官方披露,目前已经和超过100家DeFi协议达成合作意向。尽管合作伙伴众多,Plasma 生态仍处于早期阶段,且资产高度集中于 USDT,生态系统的丰富度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n除了DeFi协议,截至2025年9月底,Plasma 链上的 meme 币项目 Trillions(TRILLIONS)也成为了生态中的亮点之一,其市场表现引发了广泛关注。Trillions 起初作为一个“万亿市值梦想”的玩笑项目,迅速在加密社区引发关注,该项目的官方口号为“Charge towards a trillion”,并在 Plasma 链上部署了 TRILLIONS 代币。在短短几天内,Trillions 的市值一度突破5000万美元,24小时交易量超过2500万美元,参与交易的地址超过4500个。这也代表了 Plasma 链上 meme 币生态的初步发展,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 \n总体来看,Plasma的生态系统正在快速扩张,通过与多个核心DeFi项目的合作,它有望在稳定币支付和DeFi应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用户提供流动性、收益和支付的综合体验。 \n潜在风险 \nPlasma虽然以USDT原生免Gas转账为核心卖点,但其运行成本最终需要由基金会或代币补贴来承担,长期来看能否形成可持续的经济模型,是一个关键问题。 \n合规方面,Plasma 的核心优势是绑定 USDT 流量,但这也意味着它高度依赖 Tether 的合规稳健性。如果 USDT 在某些司法辖区遭遇监管打击,Plasma 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同时,Plasma强调面向支付与机构用户,但目前其身份验证、反洗钱以及合规接口的建设仍不够透明。 \nPlasma 在其技术架构中明确提到支持开发者部署合规导向的智能合约,包括 KYC 层、转账限制等功能, 这表明 Plasma 在技术层面具备了合规性支持的能力。但是目前 Plasma 的官方社媒渠道尚未公开与专门的 KYC/AML 或支付合规类项目达成合作意向。这表明虽然 Plasma 技术层面具备支持合规的能力,但其生态中面向合规的基础设施仍在逐步完善阶段,需要进一步披露与开发。 \n生态和流动性风险同样值得关注。当前 Plasma 的总锁仓量主要由 USDT 构成,资产过于集中,缺乏多元化。如果 USDT 的流动性出现波动,Plasma 的链上活跃度也会受到直接影响。尽管 Plasma 已经和AAVE、Ethena 等DeFi协议展开了合作,但其生态应用层目前主要集中在DeFi协议上,应用层的丰富度与以太坊、Solana 等主流公链相比仍有差距,其生态系统的完善和应用的多样性仍需时间发展。 \n最后,Plasma 在公募中获得了巨额资金支持,但其代币在免 Gas 模式下的价值捕获逻辑尚未完全验证。如果无法建立清晰的价值支撑,代币可能更容易受到投机资金的驱动,带来价格的剧烈波动。 \n2.2 Stable \n专为USDT设计的Layer1公链 \nStable是一条专门为USDT打造的高性能Layer1公链,目标是提供高速、低成本、低延迟的稳定币交易网络。它并非面向多种代币,而是专注于 USDT 交易和结算场景,兼顾企业专属区块空间和合规隐私交易方案,支持企业级支付与清算需求。 \n在共识机制上,Stable官方文档表示将会采用StableBFT,这是一个基于CometBFT的定制化 PoS 协议,兼容以太坊 EVM,旨在提供高吞吐量、低延迟和强可靠性的网络体验。StableBFT 通过拜占庭容错(BFT)机制保障安全,并允许节点并行处理提案,突破传统单领导者模式,提高交易确认速度。为进一步优化性能,Stable 计划将数据传播与共识过程分离,实现交易直接广播给区块提议者,加快最终确定性(finality)。关于在 Stable 上的质押资产,官方暂未提供具体信息。 \nStable 实现子秒级区块确认,支持高吞吐量、低成本和快速结算,同时提供企业专属区块空间和合规隐私交易方案。通过优化交易执行、状态存储和批量处理,Stable 保证链上交易的高效性与低延迟。 \n在 Stable 上,USDT 可原生用于支付 Gas 和链上结算,用户无需持有其他代币,也不受传统公链高额手续费和交易延迟的困扰。该公链针对稳定币的使用场景进行了底层优化,解决了手续费波动、交易速度受限、企业对接成本高、用户体验复杂,以及部分地区美元化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 \nStable是独立的Layer1公链,从底层构建完整生态,更关注稳定币的实际支付与结算功能,使 USDT 在链上能够像现金一样高效、安全地流通。 \nStable的USDT专属特性 \nStable 的设计核心是让 USDT 在链上像现金一样流通,其功能都围绕减少转账摩擦、提升吞吐量和交易可预测性展开。 \n它采用USDT0与 gasUSDT 的双代币机制:gasUSDT 是链上的原生 Gas 代币,专门用于支付区块链运行的手续费;而用户日常主要使用USDT0。USDT0 是一种基于 LayerZero 的跨链稳定币资产,与标准 USDT 保持1:1锚定,依托 OFT(Omnichain Fungible Token)标准,在不同区块链间可直接流通,而无需传统的桥接或多池流动性拆分,从而整合了不同链的 USDT 流动性。 \nFigure 9. gasUSDT & USDT0 on Stable. Source: https://docs.stable.xyz/en/architecture/usdt-specific-features/usdt-as-gas-token \n在 Stable 上,用户只需持有USDT0即可完成大多数操作。协议通过账户抽象自动完成 gasUSDT 的转换,简化了使用体验。同时,点对点的USDT0转账完全免手续费,降低了支付门槛。 \n针对企业用户,Stable 设计了 专属区块空间,在网络拥堵时也能保持交易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同时,USDT Transfer Aggregator 可以批量处理大量USDT0转账,提升整体吞吐量而不影响其他交易。未来,Stable 还计划引入机密转账功能,利用零知识加密隐藏转账金额,同时保留必要的合规可审计性,为企业提供更高隐私保护。 \n总体而言,Stable 的 USDT 专属功能不仅优化了日常支付和跨链效率,也为企业级应用提供了可控的链上环境,使 USDT 在链上能够更高效、安全地流通,同时降低了用户和开发者的使用复杂度。 \nStable路线图:分阶段提升性能 \nStable 的核心目标是让USDT在链上的使用更加快速、便捷和稳定。为此,它提出了一个分阶段的技术路线,从基础可用性,到性能优化,再到极限扩展,逐步推进。 \nFigure 10. Stable Roadmap. Source: https://docs.stable.xyz/en/introduction/technical-roadmap \n在第一阶段,Stable 聚焦于降低使用门槛。它通过让 USDT 直接作为链上的Gas费,减少用户在费用和代币切换上的复杂操作。同时,配套的钱包和人性化地址系统,使用户可以像使用日常支付工具一样,更简单地转账和收款。 \n进入第二阶段,Stable 开始提升交易效率。它尝试让交易能够并行处理、批量执行,从而在高频支付和企业大额结算时,依然保持低延迟和低成本。与此同时,还会为机构用户提供专属通道,确保在网络拥堵时仍能稳定处理关键业务。 \n最后,Stable 计划在第三阶段实现全方位的高性能。通过升级底层共识机制和执行引擎,它希望在吞吐量上达到远超传统公链的水平,同时配合高效的访问接口,为开发者和企业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持。 \n整体来看,Stable 的路线是先保证好用,再逐步提升效率,最后追求极致性能。这种分阶段推进的方式,既能满足当下稳定币的应用需求,也为未来更大规模的支付和金融场景打下基础。 \nStable发展现状 \n目前,Stable 的核心技术框架已基本完成,测试网和主网上线时间均暂未公布,将实现 USDT 原生支付、子秒级交易确认、EVM 兼容以及免Gas的USDT0转账等关键功能。这些构建中的能力为 Stable 后续面向支付、消费与结算场景奠定了基础。 \n在市场营销方面,Stable 已获得包括 Bitfinex、Hack VC、Franklin Templeton 等机构的投资支持,以及Tether的背后背书,Tether CEO Paolo Ardoino 也参与了该项目的支持。这些资金将用于构建网络基础设施、扩大员工队伍,并增加全球 USDT 的分发量。 \n在应用构想层面,Stable 定位为 USDT 支付的专用基础设施,通过原生 Gas 架构与免 Gas 模式降低用户门槛,也为商户和机构提供集成效率。然而,目前生态尚处于萌芽阶段,尚无公开用户数据或实际落地案例。这意味着,Stable 的付款链条在技术上具备潜力,但其能否实现“USDT 在链上像现金一样流通”,仍需观察具体应用落地与市场采纳的进度。 \nPlasma 与 Stable 的定位差异 \nPlasma 和 Stable 都是由 Tether 支持的公链,以 USDT 为核心资产,但两者在技术架构和目标定位上有所不同。Plasma 是一条独立的EVM兼容Layer1公链,采用高性能共识机制和 Rust 执行引擎,能够提供极高的吞吐和低延迟体验。同时,它会周期性地将链上状态根(或校验点、摘要)锚定到比特币网络,借助比特币的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特性来增强信任保障。它的设计初衷是解决高频交易、跨境支付和 DeFi 应用中的性能瓶颈,兼顾安全与效率。 \n相比之下,Stable(Stablechain)是一条全新的独立Layer1区块链,将 USDT 作为原生 gas 代币,重点放在支付和结算场景。它通过子秒级确认和极低的交易成本,优化了日常支付体验,更偏向企业和合规化应用需求。 \n虽然两条链都以 USDT 为核心,但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互补与竞争并存的格局。Plasma 宣传安全性能与比特币生态绑定,更可能在 DeFi、商户结算、跨链交易等高频用例中抢占市场;而 Stable 聚焦支付体验,适合小额支付、企业结算与跨境清算等场景。二者不可避免会在部分应用领域产生竞争,例如商户支付和跨境汇款,但总体来看,它们的技术路径和生态目标并不完全重叠。 \nStable潜在风险 \n此前我们提到,Plasma 因背靠 Tether 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合规性限制。同样地,Stable 也由 Tether 支持,其核心价值高度依赖于 USDT。如果 Tether 在某些司法辖区面临监管限制,或其市场份额出现下滑,Stable 的生态活跃度与整体价值都将受到直接冲击。 \n目前 Stable 的测试网和主网尚未上线,其公链性能仍未经过市场验证,未来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虽然 Stable 采用 PoS 共识机制,但官方尚未明确代币发行计划,这带来一定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PoS 共识本身并不必然要求链上有经济代币。例如,一些企业级链或联盟链采用 PoS 来保障交易和共识,但节点由机构运营,不发行代币。只是缺乏代币可能会影响网络激励和生态成长。 \n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Base 链,它是以太坊的 Layer 2 Rollup 扩容链,采用 sequencer 模式来排序交易,并将状态提交到以太坊L1。Base 并非 PoS 链,也没有原生代币,其安全性依赖以太坊主链,而不需要节点质押或发行代币。 Stable 作为一条PoS公链,未来是会采用Base这种模式,还是参考 Plasma 已推出原生代币的做法,发行自己的独立代币,仍然值得关注。 \n与此同时,随着 Visa、PayPal 等传统支付巨头加速进入区块链支付领域,其他合规型稳定币公链(如 Arc、Tempo)也在积极布局,Stable 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将愈发激烈。 \n2.3 Arc(Circle) \nArc:专为稳定币金融打造的开放式Layer1区块链 \n2025年8月,Circle宣布将推出自研Layer1公链Arc,显示出Circle从稳定币发行商向区块链基础设施提供商的战略升级。Arc是一条专为稳定币设计的Layer1公链,旨在为支付、跨境结算和金融市场应用提供高效、安全的技术支持。 \n在 Arc 上,用户可以使用 USDC 支付 gas 费用,从而避免了传统公链中波动性代币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除了USDC,Arc还原生支持多种稳定币,包括 EURC 和 USYC1等,它们可在链上作为支付和清算媒介,便于多币种金融应用。作为由 Circle 推出的 Layer 1 公链,Arc 旨在为稳定币金融提供基础设施,构建一个多币种清算网络。 Arc采用高性能共识机制,交易确认速度快,每秒可处理数千笔交易,满足企业级需求。Arc内置机构级的外汇报价(RFQ)引擎和全天候链上结算能力,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支付与交易工具。交易几乎瞬时完成,由高性能 Malachite 共识机制保证确定性秒级最终结算,同时还提供可选隐私保护功能,用户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合规需求屏蔽交易或余额信息。 \nFigure 11. Arc website page. Source: https://arcnetwork.xyz/ \nArc 的核心特性:跨链结算层 \n与传统只服务于单一稳定币或单一链的公链不同,Arc 的设计目标是成为一个跨链稳定币结算层。它并不是单纯的稳定币支付通道,而是为多种稳定币、多条区块链之间的资金流转提供统一的清算和结算基础设施。 \n在 Arc 上,稳定币可以通过直接铸造(Direct Mint)和销毁再铸造(Burn-and-Mint)的方式实现跨链转移。这种机制避免了依赖第三方跨链桥的复杂流程,使用户能够更快、更安全地在不同链之间完成资金结算。Arc 还引入了 统一余额视图与次秒级确定性结算(sub-second deterministic finality)。这意味着用户或机构无论在哪条链上持有稳定币,都能在 Arc 的结算层看到整体资产情况,并以接近实时的速度完成清算。这种设计大大降低了多链生态中的支付摩擦,为跨境支付、机构结算和多链 DeFi 应用提供了底层支持。 \n与之相比,Plasma、Stable 等单一稳定币公链的逻辑则不同。它们的结算对象主要局限于单一稳定币如USDT,优势在于链内的支付和流动性效率,但在跨链转移上需要额外依赖跨链桥或第三方工具。在用户体验方面,Plasma 或 Stable 在链内操作相对便捷,但一旦涉及跨链支付,往往面临资产割裂和多步骤操作的困境;而 Arc 则通过统一余额和快速 finality,使多链资产管理更接近单链体验。应用层面,Plasma 和 Stable 更像是为某一稳定币打造的专属高速路,适合形成局部生态闭环;而 Arc 则定位为多链稳定币清算中心,能够承接跨境支付、机构结算、多链 DeFi 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n换句话说,Plasma、Stable 强调链内效率,而 Arc 更强调多链之间的统一结算。前者是一条为特定稳定币服务的快速通道,后者则更像一个跨链的清算所,把多条高速路连接在一起。 \nArc应用场景与潜在生态:不仅是稳定币基建,更要推动稳定币原生应用的发展 \nArc 的设计目标不仅是作为稳定币的底层基础设施,还希望推动一类稳定币原生应用的发展。基于其低成本结算、内置外汇引擎和确定性秒级交易确认,Arc 希望在多个方向上发挥其潜在应用价值。 \n首先,在跨境支付领域,Arc 提供即时、低成本的结算体验,特别适合需要全球资金流动的企业。通过与 Circle Payments Network(CPN)的联动,Arc 可以成为跨境支付的链上结算层,而其外汇引擎则为不同稳定币间的自动兑换和本地法币出入金打下基础。 \n其次,在稳定币外汇衍生品方面,Arc 支持以稳定币对为核心的永续合约市场。交易者可以基于不同货币的稳定币进行杠杆交易,而内置的 FX 引擎则提供实时报价与原子化结算。 \n在链上信用场景中,Arc 为结合链下信任信号的信用应用提供了开发基础。开发者可以将身份、现金流历史或外部风控模型与稳定币结合,用于构建更合规、可审计的借贷协议,从而服务于传统信用体系难以覆盖的用户和企业。 \n对于资本市场,Arc 致力于将传统金融市场的结算模式(如 DvP 交割、保证金抵押)迁移到链上。依托 USDC 与 USYC 等原生资产,Arc 能够为证券、国债、商品或结构化产品的代币化交易提供即时结算与合规支持。 \n最后,Arc 还希望为智能商务与程序化支付提供可能。由于交易费用以 USDC 计价、且具备秒级确认和隐私控制,开发者可以在支付流程中嵌入逻辑与身份验证,支持自动化订阅、可编程采购,甚至 AI 主导的链上交易市场。 \nArc 的应用方向不仅限于支付结算,还涵盖衍生品、信用、资本市场和智能支付等多个维度,这也反映出 Circle 希望借助 Arc 将稳定币金融扩展至更广泛的数字资产与传统金融结合的场景中。 \n深度整合Circle生态,自带强监管属性 \nArc 并不是一条从零开始的公链,而是 Circle 长期生态战略的延伸。作为 USDC 和 EURC 等稳定币的发行方,Circle 已经构建了包括支付网络(CPN)、跨链传输协议(CCTP)、钱包与合约工具、托管和结算服务在内的完整产品矩阵。Arc 的推出,为这些服务提供了一个原生的链上承载环境。 \n一方面,Arc 可以提升 Circle 产品之间的协同效应。USDC 直接作为原生资产在 Arc 上使用,降低交易摩擦。Arc 与 CPN、Mint、Paymaster 等服务深度对接,使 Circle 可以在链上完成支付、结算、外汇兑换等功能,形成一个闭环生态。EVM 兼容性保证了开发者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构建应用,但天然依赖 Circle 的底层基础设施,从而锁定了生态黏性。 \n另一方面,Arc 自带强监管属性。首先,Circle 本身作为受监管的稳定币发行方,本身就已经满足美国及多国的合规要求,这决定了 Arc 必然要支持合规可审计的功能。比如 Arc 内置可选隐私保护,允许在满足监管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度的隐私交易,而非完全匿名。同时由于与 Circle 的支付和清算网络直接相连,Arc 更容易与银行、机构等受监管金融主体对接,成为一种合规友好的区块链基础设施。 \nArc 将稳定币基础设施与监管环境紧密结合,提供高性能、安全可控的企业级区块链平台。这不仅强化了 USDC 和 Circle 在合规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也构建了一个既开放又可受监管的应用基础设施。 \nArc潜在价值:与美元清算系统直连,做合规版“链上 Swift” \n从战略定位来看,Arc 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并不是在和比特币、以太坊等公链竞争去中心化生态,而是瞄准了全球美元清算体系的链上升级。作为 USDC 的原生承载链,Arc 将支付、结算、外汇兑换与稳定币原生支持深度整合,并直接挂钩 Circle 的支付网络与托管体系。可以理解为,Arc 在设计上更接近“合规版的链上 Swift”,它不是一个无限开放、完全去监管的区块链,而是一个能够直接对接银行、支付机构、跨国企业的链上结算网络。 \nArc 不会直接取代传统清算网络,但它能够在跨境支付、实时结算等方面提供更高效率,成为 Swift 的链上补充。且由于 Circle 自身作为受监管的稳定币发行方,其链上体系天然与合规框架挂钩,Arc 内置的隐私保护、审计支持和机构级外汇引擎,正是面向监管场景的功能设计。 \n同时,Arc也表示上线之初便会完成与托管和结算服务商 Fireblocks 的集成。这意味着,超过2,400家已使用 Fireblocks 的银行、资产管理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能够直接接入 Arc 网络,而无需额外开发合规与托管基础设施。这与典型公链吸引散户开发者的思路完全不同,反映出 Arc 是面向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战略布局。 \nArc 保留了区块链的开放性和可组合性,但在合规、安全、结算确定性上,刻意贴近金融机构的使用需求。长期来看,如果 Circle 能借助 Arc 建立一个覆盖多币种稳定币和合规资产的清算通道,那么它确实可能成为金融机构眼中的“链上 Swift”。 \nArc 潜在挑战 \n尽管 Arc 在稳定币原生支持、高性能结算和合规设计上具有优势,但仍面临多方面挑战。技术上,秒级交易和跨链互操作需在安全性、去中心化和复杂性之间权衡。生态上,开发者和应用的冷启动以及对非 USDC 应用的兼容性可能受限。监管方面,跨境合规和隐私保护需要平衡审计要求与用户数据安全。市场接受度方面,机构采用新型链上清算系统仍需时间,同时未来可能面临其他稳定币链的竞争。 \n2.4 Tempo(Stripe) \nTempo:Stripe 的企业级链上支付布局 \nStripe 表示正在积极拓展其在稳定币和数字支付领域的布局,计划联合 Paradigm 推出自研Layer1公链 Tempo。Tempo的核心目标是为企业级支付场景提供高效、低成本的链上结算基础设施,同时兼顾合规与隐私要求,为企业用户和金融机构提供安全、可审计的交易环境。 \nTempo 公链设计重点包括优化支付性能、支持稳定币结算、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并采用高吞吐量架构,以满足全球企业的支付需求。通过这些技术特点,Tempo 希望成为企业级链上支付网络,为 Stripe 在全球支付市场提供新的竞争优势,同时推动稳定币在实际商业场景中的落地应用。 \n目前,Tempo 仍处于秘密开发阶段,尚未正式上线。Stripe 已任命 Paradigm 的联合创始人 Matt Huang 负责 Tempo 的开发和运营。虽然项目细节有限,但其推出预计将进一步增强 Stripe 在企业级支付和稳定币应用领域的市场影响力。 \nStripe 的业务基础与稳定币布局 \nStripe 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支付基础设施提供商,主要为企业提供在线支付、结算和金融服务,其核心业务包括电子商务支付处理、订阅计费和发票管理等。随着数字支付需求不断增长,Stripe 正在积极拓展其在稳定币和区块链领域的布局,计划通过 Tempo 公链进一步提升在企业级支付市场的竞争力。 \n在稳定币方面,Stripe 已推出稳定币金融账户,允许企业在全球101个国家使用美元计价的稳定币进行存储、转账和支付。该账户由 Stripe 收购的稳定币平台 Bridge 提供支持,并与 MetaMask 合作发行 MetaMask USD(mUSD),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在Web3生态中便捷的存储、交易和消费方式。这一战略体现了 Stripe 将传统支付网络与区块链金融生态结合的尝试,为企业客户提供了更直接、高效的链上资金管理工具。 \nTempo价值体现:推动Web2支付场景落地 \nTempo 公链的推出计划,对于 Stripe 而言,不仅是技术创新,更直接服务于其核心Web2企业客户。借助原生稳定币结算能力和高性能架构,企业可以在原有支付系统中直接实现链上结算,无需频繁在传统支付网络与区块链之间转换资产。这意味着跨境支付成本和结算时间大幅降低,同时支持大规模、高频交易。Tempo 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和 Stripe 的支付接口,使企业能够在熟悉的开发和运营环境下接入链上支付,从而实现“链上结算、Web2 场景落地”。换言之,Tempo 让区块链支付真正服务于传统企业支付和结算需求,为稳定币在实际商业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nTempo 的发展挑战:生态建设与开发者吸引力 \n尽管 Tempo 在企业级支付场景具有明显优势,但其长期发展仍面临生态建设方面的挑战。作为一条针对企业支付优化的公链,如果仅局限于支付功能,可能难以吸引开发者在上面构建多样化应用。相比以太坊或 Arc 公链,开发者迁移和学习成本较高,缺乏完善的工具和激励机制,可能导致生态活跃度不足。 \n此外,公链的长期价值不仅取决于支付交易量,还取决于生态的多样性和创新能力。如果 Tempo 仅是链上支付工具,缺乏金融应用、DeFi 或企业级工具的支持,其网络效应和增长潜力将受到限制。Stripe 需要在确保企业级支付落地的同时,提供开放的接口、智能合约能力和合规工具,以支持开发者在上面创新和构建应用。 \n2.5 主流稳定币驱动下的生态对比分析 \n当前,稳定币公链赛道的分布主要围绕USDT与USDC展开,这些公链希望借助主流稳定币的庞大流量,迅速搭建交易、支付和DeFi等基础设施,成为稳定币高频结算与流通的底层网络。如上文提到的Plasma、Stablechain、Arc、Tempo等项目,尽管定位不同,但共同目标都是在稳定币驱动下,争夺支付与结算基础设施的话语权。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围绕稳定币交易、支付和结算展开,目标是成为新一代稳定币流通和应用的基础设施。但由于底层技术和背后机构的差异,它们的应用场景和侧重点各不相同。 \n\n\n\n\n\n\n\nPlasma \n\n\nStable \n\n\nArc \n\n\nTempo \n\n\n\n\n底层技术 \n\n\nLayer1 \n\n\nLayer1 \n\n\nLayer1 \n\n\nLayer1 \n\n\n\n\n背靠机构 \n\n\nTether支持 \n\n\nTether支持 \n\n\nCircle自研 \n\n\n金融科技巨头Stripe与 Paradigm合作开发 \n\n\n\n\n核心稳定币 \n\n\nUSDT \n\n\nUSDT \n\n\nUSDC \n\n\n暂未公开 \n\n\n\n\nGas机制 \n\n\nUSDT、BTC、XPL等代币可支付Gas。USDT转账免Gas;其他操作如智能合约交互、DeFi应用、NFT相关操作等需要支付gas \n\n\nUSDT为Gas代币,部分转账如P2P、用户之间的转账免Gas;其余操作需要支付Gas \n\n\nUSDC为Gas代币。 \n\n\n暂未公开 \n\n\n\n\n是否EVM兼容 \n\n\n是 \n\n\n是 \n\n\n是 \n\n\n是 \n\n\n\n\n性能 \n\n\n高吞吐、低延迟,依托比特币主网安全性,适合高频支付与结算。 \n\n\n高吞吐、低成本、快速结算,支持企业专属区块空间和隐私交易方案,适合高频交易和批量交易处理。 \n\n\nTPS上千、吞吐量高、确认速度快,适合高频交易;强调高性能和跨链结算能力,目标是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支付与交易工具,同时满足合规需求,整合 Circle 的产品生态。 \n\n\n预期优化支付性能、支持稳定币结算、并采用高吞吐量架构,以满足全球企业的支付需求 \n\n\n\n\n主要应用场景 \n\n\n聚焦USDT支付和结算场景。支持高频支付与结算、零手续费USDT转账、隐私支付等。适用于高频交易用户、跨境支付用户。 \n\n\n聚焦USDT支付和结算场景。包括USDT的最终结算与支付通道,强调稳定性和吞吐量。适用于企业支付机构、资金清算需求方。 \n\n\n聚焦USDC跨链流动性与互操作,跨链清算和支付。适用于多链DeFi用户、跨境资金流动、机构结算等需求方。 \n\n\n聚焦零售、商户的支付落地。稳定币驱动的支付基础设施,零售支付+商户结算,兼顾DeFi。适用于商户、开发者、零售支付用户。 \n\n\n\n\n发展 \n\n\n测试网阶段,主网暂未上线 \n\n\n开发中,暂未上线 \n\n\n开发中,暂未上线 \n\n\n开发中,暂未上线 \n\n\n\n\n\nPlasma 由 Tether 支持,定位是高性能 USDT 支付和结算网络。依托比特币链的安全性,它支持零手续费的 USDT 转账、低延迟结算以及隐私支付,特别适合交易所资金流转和跨境支付等高频场景。相比之下,Stable 同样由 Tether 支持,但其设计初衷是成为 USDT 的最终结算通道。它作为一条独立的高性能Layer1,更加偏向企业级支付和资金清算场景,强调稳定性和大规模吞吐能力。 \n与 Tether 系的 Plasma 和 Stable 不同,Arc 是 Circle 推出的公链,以 USDC 为核心,聚焦于跨链互操作和流动性打通。它的目标是将 USDC 在多链间实现自由结算和流通,成为 DeFi 生态和跨境支付的重要基础设施。而 Tempo 则由 Stripe 和 Paradigm 合作推动,主要面向零售支付和商户结算,同时保持 EVM 兼容性,以吸引开发者构建更多基于稳定币的支付和应用场景。 \n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发行方与底层技术的不同。Tether 的 Plasma 和 Stable 都围绕 USDT 展开,但 Plasma 依托比特币生态,强调支付与安全;Stable 独立构建Layer1,更适合机构结算。Circle 的 Arc 以 USDC 的跨链流动性为核心,承接其在合规和国际支付中的定位。而Tempo在Stripe背景下天然聚焦支付落地,希望推动稳定币在商户端的普及。 \n3.稳定币公链的经济模型与生态设计 \n支持稳定币支付Gas是稳定币公链设计的核心机制 \n在现有的几个头部稳定币公链来看,大多选择支持稳定币如USDT、USDC等作为 Gas费,其经济与生态作用是稳定币公链设计的核心。通过直接使用 USDT 或 USDC 支付交易费用,降低用户操作门槛,提高交易活跃度和支付流量,这对于初期生态冷启动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不同项目在设计经济模型时需要在激励机制、流量聚合和合规性之间取得平衡。如Plasma 除了允许稳定币支付,也提供自己的原生代币 XPL 作为 Gas 支付选项,这既保证了链上激励和网络安全,又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灵活性。而 Stable 等项目目前主要依托 USDC 支付,强化合规与机构合作优势,不知道未来在激励设计上是否会额外考虑如何吸引开发者和用户参与生态。 \n单一稳定币链与多稳定币链的差异决定了生态建设策略和初期竞争模式 \n单一稳定币链(如 Plasma)主要以一种核心稳定币(例如 USDT)为流通和结算媒介,能够集中流动性,快速形成网络效应,初期生态启动相对容易,但跨链能力和多场景适配有限。相比之下,多稳定币链(如 Arc 或其他多币种清算网络)支持多种稳定币在链上流通,提升跨链和多场景应用的适配能力,但由于流量和流动性被分散,初期生态启动成本更高。这种设计差异直接影响公链在支付、DeFi、跨链清算等场景的战略布局。单一稳定币链适合快速建立初期生态,而多稳定币链则更适合构建长期、跨币种、多场景的金融基础设施。 \n生态冷启动与应用闭环是稳定币公链能否形成长期价值的关键 \n稳定币公链的核心价值在于支付和结算,通过直接使用 USDT 或 USDC 支付交易费用,降低用户门槛,提高交易活跃度,这是初期生态冷启动和网络效率的基础。但附加价值来自支付流量对生态应用的支撑。虽然公链主要用于支付,但初期流量可反哺 DeFi、NFT、RWA 等应用,为生态建设提供用户基础和开发者激励,形成正向循环。而长期价值体现在支付高效与生态活跃的结合。高效的支付网络加上活跃的生态应用,使公链形成可持续的网络效益和生态闭环,从而巩固其在未来金融基础设施中的战略地位。 \n从经济模型和生态设计的角度看稳定币公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长期价值和竞争策略。谁能设计出合理的 Gas 使用机制、谁能有效聚合稳定币流量、谁能解决生态冷启动问题,谁就更可能成为未来稳定币结算和 DeFi 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 \n4.支付体系演进与稳定币公链分析 \n稳定币公链不仅是加密世界的结算工具,它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潜力,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支付网络演进的启发和制约。通过对比传统支付体系和链上稳定币清算,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稳定币公链在成本、效率、合规性和用户体验上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判断它在未来金融基础设施中的战略价值。 \n支付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传统跨境清算系统 SWIFT,到高速中心化支付网络 Visa 和 Mastercard,再到线上支付平台 PayPal 和 Stripe,每一阶段都在追求更快、更便宜、更便捷的交易体验。随着区块链技术和稳定币的兴起,稳定币公链有望成为新的支付基础设施,能够在链上实现快速结算和跨境支付,同时保持透明和可追踪性。 \n与传统支付体系相比,链上稳定币清算在几个维度展现出优势和特点:成本方面,通过去中心化网络可以降低跨境汇款和结算费用;速度方面,区块链结算可以实现实时或近实时交易;合规性方面,稳定币本身和背后的机构合作,使得链上支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监管要求;用户体验方面,用户可以直接使用链上钱包进行支付,无需中介结算或繁琐开户流程。 \n目前,Stripe、PayPal、Visa 和 Mastercard 等支付巨头也在探索链上支付布局。例如,Stripe 推出了稳定币和加密支付接口,支持商户接收 USDC 支付;PayPal 则在部分地区允许用户直接用加密资产进行消费和结算;Visa 和 Mastercard 也在与稳定币发行方合作,试图将链上支付接入传统金融网络。传统支付机构未来或许也会尝试利用稳定币公链提升支付效率,同时保持合规性。 \n因此稳定币公链未来很大可能会在支付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们可以服务跨境结算、B2B 支付和高频交易场景,成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底层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它们也为 DeFi 支付、开发者生态和创新应用提供了新机会。结合传统支付体系和链上结算的优势,稳定币公链的发展路径呈现出技术创新与合规实践并行、生态建设与流量吸引并重的特征。 \n5.监管与合规对稳定币公链的影响 \n稳定币公链的发展不仅依赖技术和市场需求,也深受监管政策影响。不同地区对稳定币的监管日渐清晰,美国、香港、欧盟的政策框架各不相同,这将直接影响稳定币公链的落地速度和生态建设。 \n美国稳定币法案已于2025年签署成为法律,对稳定币发行人提出严格储备要求和披露义务。这一变化对稳定币公链的合规路径、生态建设和市场定位等方面将产生深远影响。Circle 一直走的是合规化路径,依托牌照、透明储备和监管合作,打造安全可靠的支付与金融基础设施。这使得其稳定币公链Arc在机构接入和跨境支付等场景中更具优势,但也意味着Arc或者其他依托 USDC 或 Circle 背书的稳定币公链,需要在合规性上满足机构和金融企业的准入标准,同时在透明度、审计和风险管理上形成可量化指标,从而获得机构信任和资金支持。 \n相比之下,Plasma 或 Stable更偏向 crypto native的发展路径,针对美国的稳定币法案相关政策,Tether展示出来的合规性并不高。 Plasma和Stable。虽然在链上效率和技术创新上具有优势,但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严格的监管可能限制其在某些地区的大规模推广,甚至可能影响USDT的流量迁移到这些链上的速度。因此,监管环境的变化不仅决定了项目可选择的业务模式,也会影响其生态建设和用户增长路径。 \n此外,不同地区的监管差异会导致全球布局策略出现分化。香港稳定币牌照和欧盟 MiCA 框架提供了制度明确性,使得项目可以在当地市场快速落地,而美国的 GENIUS Act 则更强调机构接入和合规透明,这种多样化监管环境将推动稳定币公链形成多极化发展格局:一类公链走合规路线、服务机构和企业;另一类公链坚持高性能和技术驱动,更多吸引加密原生用户。 \n在全球监管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政策因素将成为稳定币公链竞争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 \n6.竞争格局与发展推演 \n6.1 稳定币公链赛道现状 \n稳定币公链赛道现状:门槛高、项目少,尚未形成成熟生态 \n现阶段稳定币公链赛道的项目数量非常有限,尚未形成成熟的生态,真正专注于此类公链的团队也不多。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几个重要特点。首先,稳定公链赛道门槛高、难度大。稳定币公链不仅需要承载高频交易和大规模结算,还要在性能、合规性和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技术复杂度高,加上对合规和金融机构合作的要求,使得许多开发者和团队望而却步。 \n其次,早期市场信号有限。由于稳定币公链尚处于萌芽阶段,交易量和生态应用尚未形成明显网络效应,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案例,投资者和开发者的参与意愿相对谨慎。再者,目前市场主要由USDT、USDC这两大稳定币和背后的头部机构(如Tether、Circle、Stripe)主导,资源集中度高,新进入者难以轻易获取稳定币流量和机构资源,这进一步抑制了赛道的扩张速度。 \n因此,初期赢家效应可能会很明显。少量项目能够凭借技术优势、稳定币流量或机构合作迅速形成初期生态,形成先发优势;同时,由于参与者稀少,竞争更多体现为技术和资源的差异化而非单纯的市场份额争夺。 \n6.2 Tether、Circle与支付巨头的链上博弈 \nUSDT(Tether):牢牢把握发行与结算的主动权 Tether 长期是稳定币市场的主导者,掌握着最大规模的流通量,但始终依赖于以太坊、Tron 等外部公链。支持自有稳定币公链,核心在于降低外部依赖、掌握底层结算权,从而提升交易速度、降低成本,并在未来构建更可控的清算与支付生态。其竞争优势在于用户基数庞大、流动性最强,若能顺利迁移部分交易量到自有公链,将进一步强化其市场壁垒。 \nTether 同时支持 Plasma 和 Stable,核心目的在于扩展 USDT 的使用边界。一方面,多链布局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性能与合规需求,避免单一公链承载过大压力;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风险分散与创新探索,通过并行孵化不同架构的公链,Tether 能不断优化稳定币的底层基础设施。 \n从更宏观的角度看,Tether 的战略不仅是稳定币发行方,而是试图成为稳定币支付基础设施的掌控者。通过 Plasma 和 Stable 的推进,Tether 正在强化 USDT 的全球支付网络属性,为后续的生态扩展、合规合作甚至商业化盈利打下基础。 \nUSDC(Circle):对标合规与机构支付网络 Circle 一直主打合规和透明,用户群体更多是机构和合规金融公司。推行自己的稳定币公链,能够打造一个合规友好的支付与金融基础设施,提升开发者可编程性和扩展性(如智能合约、跨境支付接口)。与 Tether 相比,Circle 的优势在于背靠美国监管环境与金融机构资源,未来可能更强调与传统金融的无缝对接。 \n传统金融支付巨头(如 Stripe):从支付网络到链上金融的延伸 支付巨头切入稳定币公链,既是主动适应加密资产支付趋势,也是为了在未来跨境结算与商户网络中维持主导地位。相比于稳定币发行方,它们更关注如何在支付场景中提升效率(如秒级清算)、降低手续费,并为商户提供即插即用的链上结算工具。它们的竞争点在于商户资源、全球支付网络和合规基础设施,一旦和稳定币深度结合,将可能成为Web3版Visa网络。 \n6.3 稳定币公链与传统公链的竞争格局 \n稳定币公链的核心价值在于支付和结算,主要面向高频交易和稳定币流通场景,致力于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支付体验。相比之下,传统公链如 Ethereum、Solana 等更偏向综合生态建设,覆盖 DeFi、SocialFi、GameFi 等多种应用,但在小额支付和高频结算场景下,成本高、延迟大,支付体验可能不如稳定币公链。 \n在合规性与机构接入方面,现阶段稳定币公链主要由主流稳定币(如 USDT、USDC)或支付巨头进行支持,部分机构能够较好地满足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规要求。不过需注意,USDT 的合规性仍存在争议,其透明度和储备审计问题可能影响部分机构的使用意愿;相对而言,USDC 由于在监管合规和储备透明度上更完善,通常更受机构青睐。因此,稳定币公链在合规性上的优势并非绝对,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甄别。未来监管政策变化可能对其流通、应用和生态建设产生影响。 \n生态建设上,稳定币公链初期需要依赖支付流量推动 DeFi、RWA 等应用的发展,形成支付闭环和附加价值。相比之下传统公链的生态更成熟多样,但支付流量和结算效率未必能反哺其他应用场景。未来,稳定币公链能否形成长期竞争力,将取决于其在支付效率、生态闭环和合规性之间取得平衡的能力。网络效应也是两类链竞争的关键维度。稳定币公链围绕主流稳定币流量建立初期用户和生态,而传统公链依靠成熟社区和开发者资源,生态扩张潜力强大。 \n稳定币公链的崛起可能会对传统公链产生冲击 \n如果稳定币公链在支付效率、成本、合规性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其崛起可能对传统公链带来影响,尤其是那些承载大量 USDT、USDC 流通的网络。根据 DeFiLlama 数据,目前 USDT 流通量最大的公链为 Tron,占比约47.58%,Ethereum 紧随其后,占比约40.98%,BNB Chain 和 Solana 占比均不足5%。在 USDC 方面,以太坊占据绝对优势,占比超过60%,Solana 约为12.98%。若稳定币公链成功吸引支付流量,这些链上的交易量和稳定币结算需求可能部分迁移,从而影响其交易活跃度、手续费收入,以及对开发者和生态的吸引力。 \nFigure 12. USDT circulation on chains. Source: https://defillama.com/stablecoin/tether \nFigure 13. USDC circulation on chains. Source: https://defillama.com/stablecoin/usd-coin \n目前看来,以太坊作为智能合约的发源地,已沉淀出庞大的DeFi、NFT、Layer2扩展方案等应用,稳定币只是其庞大生态的一部分。即便稳定币结算需求外流,其在金融创新、应用多样性和安全性上的优势,影响将不会太大。 \nSolana凭借高性能和低费用优势,正在承载高速交易应用,包括DeFi、MEME和链上游戏等。即使支付环节的流量有所转移,其在高频交互类应用场景中依旧具备竞争力。BNB Chain依托Binance交易所的流量导入和资源整合,形成了CEX+公链+生态应用的闭环。它不仅在稳定币结算上有优势,还在GameFi、DApp、Launchpad等领域持续扩展,为生态提供多元化支撑。 \n而 Tron 的核心业务目前几乎就是稳定币(USDT)支付和转账,链上TVL和活跃度与此强相关。对比之下, Tron的生态相对缺乏强大的DeFi创新或应用生态,NFT和GameFi发展也较弱。如果稳定币USDT流量被吸走,其受到的影响可能会较大。 \n这也意味着传统公链可能需要优化支付性能、降低费用或加强稳定币生态合作,以保持竞争力。 \n6.4 发展推演 \n从联盟链到稳定币公链:开放金融的必然演进 \n回顾上一个周期,联盟链曾被视为传统金融机构拥抱区块链技术的桥梁。高盛、摩根大通等巨头都尝试过建设自己的联盟链,以提升清算效率、降低跨机构信任成本。但事实证明,联盟链的封闭性与缺乏激励机制成为最大瓶颈,封闭体系难以形成网络效应,代币缺位导致参与动力不足,治理协调成本又高,最终多数项目停留在试点阶段。 \n于是,银行和金融企业逐渐从“联盟链共识”转向“稳定币结算网络”。逻辑很清晰:既然封闭联盟链难以实现机构间的高效协作,不如直接借助开放区块链的共识体系,让稳定币成为跨境支付与结算的桥梁。这使得稳定币公链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n机构入场逻辑:从支付闭环到清结算主导权 \n如今,无论是银行还是科技巨头,都在积极布局自己的稳定币公链,其背后有两大动因: \n\n\n争夺全球支付主导权。在数字支付快速全球化的背景下,掌握稳定币公链就等于掌握下一代清算网络入口; \n\n\n\n\n优化跨境资金流:通过链上稳定币结算,能够显著降低跨境汇兑成本,缩短清算周期,实现“可编程支付”闭环。 \n\n\n但这也引出一个核心问题:稳定币公链的使命究竟是“清结算”还是“支付”?清结算侧重底层价值流转的安全与稳定;支付则聚焦用户端体验与普及速度。或许未来谁能在“效率与体验”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谁就有望占据主导地位。 \n从“链的性能”到“生态竞争”:核心战场的转移 \n清算网络仍是金融体系的底座,对效率、安全性要求极高。但在开放金融体系中,底层公链只是基础设施,真正决定用户规模与黏性的,是上层支付生态与应用体验。 \n因此,未来的竞争不再仅仅是“TPS 谁更高”的性能对比,更是“支付生态谁更强”的综合竞争。传统支付用户对银行卡、Apple Pay 等方式已高度依赖,短期内稳定币公链难以取代。但在跨境电商、Web3 游戏、创作者经济等领域,一旦链上支付体验足够顺滑,其渗透速度可能会非常快。 \n不同类型公链的竞争格局:流量与合规的对位 \n从竞争层次看,稳定币公链的发展呈现出多维度的博弈: \n\n\nUSDT链 vs. USDC链:前者依托庞大的流通量和交易所网络,占据市场主导;后者凭借合规性与金融机构合作赢得信任。 \n\n\n\n\n支付巨头链 vs. 加密原生链:前者强调支付落地与商户接入,侧重开发者友好和监管协作;后者则聚焦性能优化与DeFi生态扩展,服务更广泛的链上应用场景。 \n\n\n未来的竞争不只是技术路线之争,更是流量规模、合规资源与生态能力的综合对抗。 \n可能的市场格局:多极并存,互联互通 \n结合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推演出三种可能的未来格局: \n\n\n单一主导型:某一稳定币公链(如USDT链或USDC链)凭借流量与互操作性形成标准,成为链上美元清结算中心; \n\n\n\n\n多币并存型:类似SWIFT体系,不同稳定币公链通过跨链清算协议互联,形成多币种结算网络,降低单币依赖风险; \n\n\n\n\n机构链与加密链并行型:合规机构链服务企业结算和法币通道,加密原生链深耕DeFi与创新场景,二者通过桥接层协作共存。 \n\n\n稳定币公链的未来不会是对传统体系的彻底取代,而是分层融合。底层由监管和银行体系保障储备安全,中层由开放公链承载清算与可编程功能,上层由支付公司和开发者构建应用体验。这种合规+开放的结构,将让稳定币公链既能融入主流金融体系,又能服务全球化的开放经济,真正实现从联盟链的封闭协作,到稳定币公链的开放共识。 \n7.挑战与展望 \n风险与挑战 \n稳定币公链虽然在支付和结算场景中具备天然优势,但仍面临多重风险。生态单一是核心问题之一,若公链仅依赖单一稳定币,其抗风险能力有限,一旦该稳定币出现流动性波动或合规问题,整个链的支付流量和生态活跃度可能受到冲击。 \n监管不确定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变量。尽管美国 GENIUS Act 已为稳定币提供了明确框架,但未来监管细则仍可能调整,对公链的业务模式、跨境支付和机构接入提出更高要求。不同地区监管差异也可能导致全球布局的不均衡,使项目需要权衡合规成本与市场拓展速度。 \n此外,开发者冷启动挑战依旧存在。虽然稳定币支付场景很强,但支付流量是否能够反哺 DeFi、NFT 或 RWA 等应用,仍需时间和激励机制验证。若生态应用不能快速形成闭环,链上活跃度可能受限。 \n最后,竞争压力不可忽略。Layer2 解决方案、跨链桥、以及各大交易所内部清算系统都可能成为替代方案,影响稳定币公链的市场份额和流量导入能力。 \n未来展望 \n未来稳定币公链的发展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支付公司入场可能推动稳定币即支付链的概念落地,随着 Stripe、PayPal 等支付巨头的加入,稳定币公链的支付属性正在被强化。它们通过整合链上结算功能,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即时到账的跨境支付服务,真正让“稳定币=支付工具”落地。这类企业拥有庞大的商户资源和用户网络,一旦与稳定币系统打通,将在传统金融与Web3世界之间建立起闭环的支付生态。 \n金融合规化路径将推动Circle等机构型稳定币公链成为链上美元清算网络,在跨境支付和企业级结算中具备天然优势。相比 crypto native 链,这类公链更易获得金融机构信任和资金支持。 \n多稳定币融合链也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格局。通过同时支持USDT、USDC及其他合规币,公链可形成更稳健的结算生态,降低单币依赖风险,并吸引更多支付和金融业务接入。 \n在生态层面,稳定币公链将呈现差异化发展。Plasma、Stable等偏向加密原生用户,强调链上效率和技术创新。Circle、Stripe等面向金融和支付用户,强调合规、机构接入与跨境支付能力。不同路径的共存和竞争,将塑造未来稳定币公链赛道的多极化格局。 \n参考 \n\n\nPlasma official website: https://www.plasma.to/ \n\n\n\n\nPlasma documentation: https://docs.plasma.to/docs/get-started/introduction/start-here \n\n\n\n\nPlasma Testnet Is Live: https://www.plasma.to/insights/plasma-testnet-is-live \n\n\n\n\nXPL: The Public Sale and Its Role in the Plasma Ecosystem: https://www.plasma.to/insights/xpl-the-public-sale-and-its-role-in-the-plasma-ecosystem \n\n\n\n\nPlasma Mainnet Beta and XPL: https://www.plasma.to/insights/plasma-mainnet-beta-and-xpl \n\n\n\n\nEthena Labs Partners with Plasma to Launch USDe Rewards on Mainnet: https://www.ainvest.com/news/ethena-labs-partners-plasma-launch-usde-rewards-mainnet-2504/ \n\n\n\n\nEthena and Plasma Unite to Unlock Global Yield Access With Tether: https://www.binance.com/en-JP/square/post/22973737679698 \n\n\n\n\nStable official website: https://www.stable.xyz/ \n\n\n\n\nStable documentation: https://docs.stable.xyz/en/introduction/why-stable \n\n\n\n\nIntroducing Arc: An Open Layer-1 Blockchain Purpose-Built for Stablecoin Finance. Link: https://www.circle.com/blog/introducing-arc-an-open-layer-1-blockchain-purpose-built-for-stablecoin-finance \n\n\n\n\nArc official network: https://arcnetwork.xyz/ \n\n\n\n\nArc: An open Layer-1 blockchain purpose-built for stablecoin finance: https://6778953.fs1.hubspotusercontent-na1.net/hubfs/6778953/Arc%20Litepaper%20-%202025.pdf \n\n\n\n\nSome Technical Notes About Circle’s New Blockchain: https://medium.com/sentora/some-technical-notes-about-circles-new-blockchain-d09b8d26e0a4 \n\n\n\n\nStripe Developing \"Tempo\" Blockchain in Partnership with Paradigm: https://www.ainvest.com/news/stripe-developing-tempo-blockchain-partnership-paradigm-2508 \n\n\n\n\nUSDe and sUSDe Supercharge Plasma’s Mainnet as Stablecoin-Native Chain Goes Live: https://coinlaw.io/usde-susde-plasma-mainnet-launch \n\n\n\n\nEthena expands DeFi reach to Plasma with USDe and sUSDe as core dollar assets: https://crypto.news/ethena-launches-usde-susde-plasma-mainnet-2025/","news_type":1,"symbols_score_info":{"CRCL":1.5}},"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22,"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0,"langContent":"EN","totalScore":0},{"id":622053196,"gmtCreate":1675062887415,"gmtModify":1675062890010,"author":{"id":"3440149895560920","authorId":"3440149895560920","name":"MWD","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33b1db95dee7a993055dbdb2ca4120d","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40149895560920","authorIdStr":"3440149895560920"},"themes":[],"htmlText":"仅一个月时间再来看看评论,挺有意思的,有种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赶脚 ","listText":"仅一个月时间再来看看评论,挺有意思的,有种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赶脚 ","text":"仅一个月时间再来看看评论,挺有意思的,有种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赶脚","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622053196","repostId":"621815478","repostType":1,"repost":{"id":621815478,"gmtCreate":1672164280894,"gmtModify":1672164282144,"author":{"id":"3440149895560920","authorId":"3440149895560920","name":"MWD","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33b1db95dee7a993055dbdb2ca4120d","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40149895560920","authorIdStr":"3440149895560920"},"themes":[],"htmlText":"<a href=\"https://laohu8.com/S/TSLA\">$特斯拉(TSLA)$ </a>这样跌有点不正常,特斯拉的基本面没有变哈 ,只是最近负面的消息太多了,虽然大盘整体向下趋势,政策经济面也不太友好,看吧,事出反常必有妖。","listText":"<a href=\"https://laohu8.com/S/TSLA\">$特斯拉(TSLA)$ </a>这样跌有点不正常,特斯拉的基本面没有变哈 ,只是最近负面的消息太多了,虽然大盘整体向下趋势,政策经济面也不太友好,看吧,事出反常必有妖。","text":"$特斯拉(TSLA)$ 这样跌有点不正常,特斯拉的基本面没有变哈 ,只是最近负面的消息太多了,虽然大盘整体向下趋势,政策经济面也不太友好,看吧,事出反常必有妖。","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621815478","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0,"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3635,"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621815478,"gmtCreate":1672164280894,"gmtModify":1672164282144,"author":{"id":"3440149895560920","authorId":"3440149895560920","name":"MWD","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33b1db95dee7a993055dbdb2ca4120d","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40149895560920","authorIdStr":"3440149895560920"},"themes":[],"htmlText":"<a href=\"https://laohu8.com/S/TSLA\">$特斯拉(TSLA)$ </a>这样跌有点不正常,特斯拉的基本面没有变哈 ,只是最近负面的消息太多了,虽然大盘整体向下趋势,政策经济面也不太友好,看吧,事出反常必有妖。","listText":"<a href=\"https://laohu8.com/S/TSLA\">$特斯拉(TSLA)$ </a>这样跌有点不正常,特斯拉的基本面没有变哈 ,只是最近负面的消息太多了,虽然大盘整体向下趋势,政策经济面也不太友好,看吧,事出反常必有妖。","text":"$特斯拉(TSLA)$ 这样跌有点不正常,特斯拉的基本面没有变哈 ,只是最近负面的消息太多了,虽然大盘整体向下趋势,政策经济面也不太友好,看吧,事出反常必有妖。","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3,"commentSize":9,"repostSize":2,"link":"https://laohu8.com/post/621815478","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5987,"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author":{"id":"3517492395358241","authorId":"3517492395358241","name":"Maggie3214","avatar":"https://static.laohu8.com/default-avatar.jpg","crmLevel":2,"crmLevelSwitch":0,"idStr":"3517492395358241","authorIdStr":"3517492395358241"},"content":"等你都发现基本面开始坏了,基本都算后知后觉了,这种下跌不可能基本面没问题。跌破到两位数是大概率事件","text":"等你都发现基本面开始坏了,基本都算后知后觉了,这种下跌不可能基本面没问题。跌破到两位数是大概率事件","html":"等你都发现基本面开始坏了,基本都算后知后觉了,这种下跌不可能基本面没问题。跌破到两位数是大概率事件"},{"author":{"id":"3540812117710787","authorId":"3540812117710787","name":"北极1231","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bd4aa56de5960a6a83d68b5d5fe27d8a","crmLevel":1,"crmLevelSwitch":0,"idStr":"3540812117710787","authorIdStr":"3540812117710787"},"content":"跟销量有关系吗","text":"跟销量有关系吗","html":"跟销量有关系吗"}],"imageCount":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662276808,"gmtCreate":1666615977404,"gmtModify":1666615981072,"author":{"id":"3440149895560920","authorId":"3440149895560920","name":"MWD","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33b1db95dee7a993055dbdb2ca4120d","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40149895560920","authorIdStr":"3440149895560920"},"themes":[],"htmlText":"调整刚开始//<a href=\"https://laohu8.com/U/3440149895560920\">@MWD</a>: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listText":"调整刚开始//<a href=\"https://laohu8.com/U/3440149895560920\">@MWD</a>: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text":"调整刚开始//@MWD: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662276808","repostId":"612819352","repostType":1,"repost":{"id":612819352,"gmtCreate":1652261520204,"gmtModify":1652264385504,"author":{"id":"3491416357875149","authorId":"3491416357875149","name":"交易员Owen","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e18f8a3a764631dcc921c6316d840259","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91416357875149","authorIdStr":"3491416357875149"},"themes":[],"title":"美股的熊市开始了吗?什么位置是底,何时会结束?","htmlText":"本文只分享一些数据和我对数据的看法,我的结论并非就准确,大家见仁见智做个参考。 首先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处在美股罕见的熊市之中,这点毫无疑问。 市场的走势其实很有规律,当大多数人觉得这次美股暴跌来的猝不及防的时候,我们放眼到价格运行的大周期环境下就会发现,这只是美股例行调整中必不可少的一次,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天行有常。 你可以把暴跌归因到通胀的飞涨失控,也可以归因为美联储的加息缩表,也可以归因到乌俄战争,但归根结底是,美股的调整时间到了: 从标普月线的买卖强弱指标RSI和STO来看,每7年就会出现一次调整周期,而这次的买卖强弱指标的调整幅度甚至高于2020年年初那次天灾造成的大崩盘。 但从美股的调整幅度上讲,这次周期性的调整要远远小于2020年的那次股灾,看看纳指的调整,从顶部已经回落了20%,相比Y情元年那次崩盘还差将近10个百分点。 MSCI全球股市指数也下跌了20个百分点,RIS指数来到了超跌区间里。但相比2020年RIS的跌幅,这个位置向下可能还有空间。 以2020年的那次崩盘作为参照并不是说股指的跌幅会重演当初的崩盘,而是说在RSI和STO两个指标的调整空间和时间上,应该会不亚于2年前的那次崩盘,但即便如此,RSI的调整幅度也很快就要到位了。 市场情绪极度悲观 但市场底部马上就要到来 现在对于美股来讲,应该就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间,我们相信,美股很可能会在短期出现一次反弹出逃的机会,但长期而言,熊市可能才刚刚开始,按照美股的运行规律,牛市的持续时间通常是熊市的五倍,按照这个规律来算,美股的这次调整预期可能放在5到6个月的时间会是合适的。 下跌的导火索大家都知道,乌俄战争导致的通胀爆发,逼迫美联储大幅加息,利率的抬升对美股高估值形成压力,同时通胀的失控也对经济利润的实体形成冲击。所以这次的大调整,并不能简单的和2015年那次利率抬升引发的回撤相提并论。 我们今天来一起","listText":"本文只分享一些数据和我对数据的看法,我的结论并非就准确,大家见仁见智做个参考。 首先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处在美股罕见的熊市之中,这点毫无疑问。 市场的走势其实很有规律,当大多数人觉得这次美股暴跌来的猝不及防的时候,我们放眼到价格运行的大周期环境下就会发现,这只是美股例行调整中必不可少的一次,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天行有常。 你可以把暴跌归因到通胀的飞涨失控,也可以归因为美联储的加息缩表,也可以归因到乌俄战争,但归根结底是,美股的调整时间到了: 从标普月线的买卖强弱指标RSI和STO来看,每7年就会出现一次调整周期,而这次的买卖强弱指标的调整幅度甚至高于2020年年初那次天灾造成的大崩盘。 但从美股的调整幅度上讲,这次周期性的调整要远远小于2020年的那次股灾,看看纳指的调整,从顶部已经回落了20%,相比Y情元年那次崩盘还差将近10个百分点。 MSCI全球股市指数也下跌了20个百分点,RIS指数来到了超跌区间里。但相比2020年RIS的跌幅,这个位置向下可能还有空间。 以2020年的那次崩盘作为参照并不是说股指的跌幅会重演当初的崩盘,而是说在RSI和STO两个指标的调整空间和时间上,应该会不亚于2年前的那次崩盘,但即便如此,RSI的调整幅度也很快就要到位了。 市场情绪极度悲观 但市场底部马上就要到来 现在对于美股来讲,应该就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间,我们相信,美股很可能会在短期出现一次反弹出逃的机会,但长期而言,熊市可能才刚刚开始,按照美股的运行规律,牛市的持续时间通常是熊市的五倍,按照这个规律来算,美股的这次调整预期可能放在5到6个月的时间会是合适的。 下跌的导火索大家都知道,乌俄战争导致的通胀爆发,逼迫美联储大幅加息,利率的抬升对美股高估值形成压力,同时通胀的失控也对经济利润的实体形成冲击。所以这次的大调整,并不能简单的和2015年那次利率抬升引发的回撤相提并论。 我们今天来一起","text":"本文只分享一些数据和我对数据的看法,我的结论并非就准确,大家见仁见智做个参考。 首先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处在美股罕见的熊市之中,这点毫无疑问。 市场的走势其实很有规律,当大多数人觉得这次美股暴跌来的猝不及防的时候,我们放眼到价格运行的大周期环境下就会发现,这只是美股例行调整中必不可少的一次,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天行有常。 你可以把暴跌归因到通胀的飞涨失控,也可以归因为美联储的加息缩表,也可以归因到乌俄战争,但归根结底是,美股的调整时间到了: 从标普月线的买卖强弱指标RSI和STO来看,每7年就会出现一次调整周期,而这次的买卖强弱指标的调整幅度甚至高于2020年年初那次天灾造成的大崩盘。 但从美股的调整幅度上讲,这次周期性的调整要远远小于2020年的那次股灾,看看纳指的调整,从顶部已经回落了20%,相比Y情元年那次崩盘还差将近10个百分点。 MSCI全球股市指数也下跌了20个百分点,RIS指数来到了超跌区间里。但相比2020年RIS的跌幅,这个位置向下可能还有空间。 以2020年的那次崩盘作为参照并不是说股指的跌幅会重演当初的崩盘,而是说在RSI和STO两个指标的调整空间和时间上,应该会不亚于2年前的那次崩盘,但即便如此,RSI的调整幅度也很快就要到位了。 市场情绪极度悲观 但市场底部马上就要到来 现在对于美股来讲,应该就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间,我们相信,美股很可能会在短期出现一次反弹出逃的机会,但长期而言,熊市可能才刚刚开始,按照美股的运行规律,牛市的持续时间通常是熊市的五倍,按照这个规律来算,美股的这次调整预期可能放在5到6个月的时间会是合适的。 下跌的导火索大家都知道,乌俄战争导致的通胀爆发,逼迫美联储大幅加息,利率的抬升对美股高估值形成压力,同时通胀的失控也对经济利润的实体形成冲击。所以这次的大调整,并不能简单的和2015年那次利率抬升引发的回撤相提并论。 我们今天来一起","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95f4975ffe3ae669f5b13193b12aba24","width":"847","height":"698"},{"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f64e4706ccc11bde0ebb635b6417f888","width":"663","height":"637"},{"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db29db20e00f2d6a7e3e1e6f80a1191e","width":"1080","height":"432"}],"top":1,"highlighted":2,"essential":2,"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61281935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0,"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9,"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4586,"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612719234,"gmtCreate":1652543952228,"gmtModify":1652543952228,"author":{"id":"3440149895560920","authorId":"3440149895560920","name":"MWD","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33b1db95dee7a993055dbdb2ca4120d","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40149895560920","authorIdStr":"3440149895560920"},"themes":[],"htmlText":"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listText":"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text":"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612719234","repostId":"612819352","repostType":1,"repost":{"id":612819352,"gmtCreate":1652261520204,"gmtModify":1652264385504,"author":{"id":"3491416357875149","authorId":"3491416357875149","name":"交易员Owen","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e18f8a3a764631dcc921c6316d840259","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91416357875149","authorIdStr":"3491416357875149"},"themes":[],"title":"美股的熊市开始了吗?什么位置是底,何时会结束?","htmlText":"本文只分享一些数据和我对数据的看法,我的结论并非就准确,大家见仁见智做个参考。 首先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处在美股罕见的熊市之中,这点毫无疑问。 市场的走势其实很有规律,当大多数人觉得这次美股暴跌来的猝不及防的时候,我们放眼到价格运行的大周期环境下就会发现,这只是美股例行调整中必不可少的一次,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天行有常。 你可以把暴跌归因到通胀的飞涨失控,也可以归因为美联储的加息缩表,也可以归因到乌俄战争,但归根结底是,美股的调整时间到了: 从标普月线的买卖强弱指标RSI和STO来看,每7年就会出现一次调整周期,而这次的买卖强弱指标的调整幅度甚至高于2020年年初那次天灾造成的大崩盘。 但从美股的调整幅度上讲,这次周期性的调整要远远小于2020年的那次股灾,看看纳指的调整,从顶部已经回落了20%,相比Y情元年那次崩盘还差将近10个百分点。 MSCI全球股市指数也下跌了20个百分点,RIS指数来到了超跌区间里。但相比2020年RIS的跌幅,这个位置向下可能还有空间。 以2020年的那次崩盘作为参照并不是说股指的跌幅会重演当初的崩盘,而是说在RSI和STO两个指标的调整空间和时间上,应该会不亚于2年前的那次崩盘,但即便如此,RSI的调整幅度也很快就要到位了。 市场情绪极度悲观 但市场底部马上就要到来 现在对于美股来讲,应该就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间,我们相信,美股很可能会在短期出现一次反弹出逃的机会,但长期而言,熊市可能才刚刚开始,按照美股的运行规律,牛市的持续时间通常是熊市的五倍,按照这个规律来算,美股的这次调整预期可能放在5到6个月的时间会是合适的。 下跌的导火索大家都知道,乌俄战争导致的通胀爆发,逼迫美联储大幅加息,利率的抬升对美股高估值形成压力,同时通胀的失控也对经济利润的实体形成冲击。所以这次的大调整,并不能简单的和2015年那次利率抬升引发的回撤相提并论。 我们今天来一起","listText":"本文只分享一些数据和我对数据的看法,我的结论并非就准确,大家见仁见智做个参考。 首先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处在美股罕见的熊市之中,这点毫无疑问。 市场的走势其实很有规律,当大多数人觉得这次美股暴跌来的猝不及防的时候,我们放眼到价格运行的大周期环境下就会发现,这只是美股例行调整中必不可少的一次,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天行有常。 你可以把暴跌归因到通胀的飞涨失控,也可以归因为美联储的加息缩表,也可以归因到乌俄战争,但归根结底是,美股的调整时间到了: 从标普月线的买卖强弱指标RSI和STO来看,每7年就会出现一次调整周期,而这次的买卖强弱指标的调整幅度甚至高于2020年年初那次天灾造成的大崩盘。 但从美股的调整幅度上讲,这次周期性的调整要远远小于2020年的那次股灾,看看纳指的调整,从顶部已经回落了20%,相比Y情元年那次崩盘还差将近10个百分点。 MSCI全球股市指数也下跌了20个百分点,RIS指数来到了超跌区间里。但相比2020年RIS的跌幅,这个位置向下可能还有空间。 以2020年的那次崩盘作为参照并不是说股指的跌幅会重演当初的崩盘,而是说在RSI和STO两个指标的调整空间和时间上,应该会不亚于2年前的那次崩盘,但即便如此,RSI的调整幅度也很快就要到位了。 市场情绪极度悲观 但市场底部马上就要到来 现在对于美股来讲,应该就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间,我们相信,美股很可能会在短期出现一次反弹出逃的机会,但长期而言,熊市可能才刚刚开始,按照美股的运行规律,牛市的持续时间通常是熊市的五倍,按照这个规律来算,美股的这次调整预期可能放在5到6个月的时间会是合适的。 下跌的导火索大家都知道,乌俄战争导致的通胀爆发,逼迫美联储大幅加息,利率的抬升对美股高估值形成压力,同时通胀的失控也对经济利润的实体形成冲击。所以这次的大调整,并不能简单的和2015年那次利率抬升引发的回撤相提并论。 我们今天来一起","text":"本文只分享一些数据和我对数据的看法,我的结论并非就准确,大家见仁见智做个参考。 首先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处在美股罕见的熊市之中,这点毫无疑问。 市场的走势其实很有规律,当大多数人觉得这次美股暴跌来的猝不及防的时候,我们放眼到价格运行的大周期环境下就会发现,这只是美股例行调整中必不可少的一次,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天行有常。 你可以把暴跌归因到通胀的飞涨失控,也可以归因为美联储的加息缩表,也可以归因到乌俄战争,但归根结底是,美股的调整时间到了: 从标普月线的买卖强弱指标RSI和STO来看,每7年就会出现一次调整周期,而这次的买卖强弱指标的调整幅度甚至高于2020年年初那次天灾造成的大崩盘。 但从美股的调整幅度上讲,这次周期性的调整要远远小于2020年的那次股灾,看看纳指的调整,从顶部已经回落了20%,相比Y情元年那次崩盘还差将近10个百分点。 MSCI全球股市指数也下跌了20个百分点,RIS指数来到了超跌区间里。但相比2020年RIS的跌幅,这个位置向下可能还有空间。 以2020年的那次崩盘作为参照并不是说股指的跌幅会重演当初的崩盘,而是说在RSI和STO两个指标的调整空间和时间上,应该会不亚于2年前的那次崩盘,但即便如此,RSI的调整幅度也很快就要到位了。 市场情绪极度悲观 但市场底部马上就要到来 现在对于美股来讲,应该就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间,我们相信,美股很可能会在短期出现一次反弹出逃的机会,但长期而言,熊市可能才刚刚开始,按照美股的运行规律,牛市的持续时间通常是熊市的五倍,按照这个规律来算,美股的这次调整预期可能放在5到6个月的时间会是合适的。 下跌的导火索大家都知道,乌俄战争导致的通胀爆发,逼迫美联储大幅加息,利率的抬升对美股高估值形成压力,同时通胀的失控也对经济利润的实体形成冲击。所以这次的大调整,并不能简单的和2015年那次利率抬升引发的回撤相提并论。 我们今天来一起","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95f4975ffe3ae669f5b13193b12aba24","width":"847","height":"698"},{"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f64e4706ccc11bde0ebb635b6417f888","width":"663","height":"637"},{"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db29db20e00f2d6a7e3e1e6f80a1191e","width":"1080","height":"432"}],"top":1,"highlighted":2,"essential":2,"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61281935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0,"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9,"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4418,"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805423207,"gmtCreate":1627900687209,"gmtModify":1627900687209,"author":{"id":"3440149895560920","authorId":"3440149895560920","name":"MWD","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33b1db95dee7a993055dbdb2ca4120d","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40149895560920","authorIdStr":"3440149895560920"},"themes":[],"htmlText":"你是真够恶心的 ,","listText":"你是真够恶心的 ,","text":"你是真够恶心的 ,","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805423207","repostId":"2155150230","repostType":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3852,"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315025566,"gmtCreate":1612190927755,"gmtModify":1703758576974,"author":{"id":"3440149895560920","authorId":"3440149895560920","name":"MWD","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33b1db95dee7a993055dbdb2ca4120d","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40149895560920","authorIdStr":"3440149895560920"},"themes":[],"htmlText":"环比呢 ? 这种新闻真是垃圾,一点都没有参考性","listText":"环比呢 ? 这种新闻真是垃圾,一点都没有参考性","text":"环比呢 ? 这种新闻真是垃圾,一点都没有参考性","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315025566","repostId":"2108776802","repostType":2,"repost":{"id":"2108776802","kind":"news","pubTimestamp":1612183661,"share":"https://www.laohu8.com/m/news/2108776802?lang=&edition=full","pubTime":"2021-02-01 20:47","market":"us","language":"zh","title":"蔚来股价盘前涨近3%,1月交付7225辆创历史新高","url":"https://stock-news.laohu8.com/highlight/detail?id=2108776802","media":"腾讯美股","summary":"腾讯证券2月1日讯,蔚来股价周一盘前涨近3%,此前公布的2021年1月交付数据显示,蔚来1月共交付新车7225台,同比增长352.1%,连续第六个月创品牌单月交付数新高。智能电动旗舰SUV全新蔚来ES8交付1660台;智能电动全能SUV蔚来ES6交付2720台;智能电动轿跑SUV蔚来EC6交付2845台,再创新高。1月9日,蔚来发布了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智能电动旗舰轿车ET7及150kWh电池包。2021年1月内,蔚来新建换电站7座,并将在2月8日前再新建12座换电站,春节前全国将总计落成191座换电站。","content":"<html><body><article><p><a href=\"https://laohu8.com/S/00700\">腾讯</a>证券2月1日讯,<a href=\"https://laohu8.com/S/NIO\">蔚来</a>股价周一盘前涨近3%,此前公布的2021年1月交付数据显示,蔚来1月共交付新车7225台,同比增长352.1%,连续第六个月创品牌单月交付数新高。</p><p><a href=\"https://laohu8.com/S/5RE.SI\">智能</a>电动旗舰SUV全新蔚来ES8交付1660台;智能电动全能SUV蔚来ES6交付2720台;智能电动轿跑SUV蔚来EC6交付2845台,再创新高。</p><p>1月9日,蔚来发布了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智能电动旗舰轿车ET7及150kWh电池包。2021年1月内,蔚来新建换电站7座,并将在2月8日前再新建12座换电站,春节前全国将总计落成191座换电站。</p></article></body></html>","source":"tencent","collect":0,"html":"<!DOCTYPE html>\n<html>\n<head>\n<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n<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0,minimum-scale=1.0,maximum-scale=1.0,user-scalable=no\"/>\n<meta name=\"format-detection\" content=\"telephone=no,email=no,address=no\" />\n<title>蔚来股价盘前涨近3%,1月交付7225辆创历史新高</title>\n<style type=\"text/css\">\na,abbr,acronym,address,applet,article,aside,audio,b,big,blockquote,body,canvas,caption,center,cite,code,dd,del,details,dfn,div,dl,dt,\nem,embed,fieldset,figcaption,figure,footer,form,h1,h2,h3,h4,h5,h6,header,hgroup,html,i,iframe,img,ins,kbd,label,legend,li,mark,menu,nav,\nobject,ol,output,p,pre,q,ruby,s,samp,section,small,span,strike,strong,sub,summary,sup,table,tbody,td,tfoot,th,thead,time,tr,tt,u,ul,var,video{ font:inherit;margin:0;padding:0;vertical-align:baseline;border:0 }\nbody{ font-size:16px; line-height:1.5; color:#999; background:transparent; }\n.wrapper{ overflow:hidden;word-break:break-all;padding:10px; }\nh1,h2{ font-weight:normal;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6em; }\nh3,h4,h5,h6{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1em; }\nh1{ font-size:24px; }\nh2{ font-size:20px; }\nh3{ font-size:18px; }\nh4{ font-size:16px; }\nh5{ font-size:14px; }\nh6{ font-size:12px; }\np,ul,ol,blockquote,dl,table{ margin:1.2em 0; }\nul,ol{ margin-left:2em; }\nul{ list-style:disc; }\nol{ list-style:decimal; }\nli,li p{ margin:10px 0;}\nimg{ max-width:100%;display:block;margin:0 auto 1em; }\nblockquote{ color:#B5B2B1; border-left:3px solid #aaa; padding:1em; }\nstrong,b{font-weight:bold;}\nem,i{font-style:italic;}\ntable{ width:100%;border-collapse:collapse;border-spacing:1px;margin:1em 0;font-size:.9em; }\nth,td{ padding:5px;text-align:left;border:1px solid #aaa; }\nth{ font-weight:bold;background:#5d5d5d; }\n.symbol-link{font-weight:bold;}\n/* header{ border-bottom:1px solid #494756; } */\n.title{ margin:0 0 8px;line-height:1.3;color:#ddd; }\n.meta {color:#5e5c6d;font-size:13px;margin:0 0 .5em; }\na{text-decoration:none; color:#2a4b87;}\n.meta .head { display: inline-block; overflow: hidden}\n.head .h-thumb { width: 30px; height: 30px; margin: 0; padding: 0; border-radius: 50%; float: left;}\n.head .h-content { margin: 0; padding: 0 0 0 9px; float: left;}\n.head .h-name {font-size: 13px; color: #eee; margin: 0;}\n.head .h-time {font-size: 11px; color: #7E829C; margin: 0;line-height: 11px;}\n.small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9); -webkit-transform: scale(0.9);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smaller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8); -webkit-transform: scale(0.8);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bt-text {font-size: 12px;margin: 1.5em 0 0 0}\n.bt-text p {margin: 0}\n</style>\n</head>\n<body>\n<div class=\"wrapper\">\n<header>\n<h2 class=\"title\">\n蔚来股价盘前涨近3%,1月交付7225辆创历史新高\n</h2>\n\n<h4 class=\"meta\">\n\n\n2021-02-01 20:47 北京时间 <a href=http://gu.qq.com/resources/shy/news/detail-v2/index.html#/?id=nesSN202102012048317dc76331&s=b><strong>腾讯美股</strong></a>\n\n\n</h4>\n\n</header>\n<article>\n<div>\n<p>腾讯证券2月1日讯,蔚来股价周一盘前涨近3%,此前公布的2021年1月交付数据显示,蔚来1月共交付新车7225台,同比增长352.1%,连续第六个月创品牌单月交付数新高。智能电动旗舰SUV全新蔚来ES8交付1660台;智能电动全能SUV蔚来ES6交付2720台;智能电动轿跑SUV蔚来EC6交付2845台,再创新高。1月9日,蔚来发布了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智能电动旗舰轿车ET7及150kWh电池包。...</p>\n\n<a href=\"http://gu.qq.com/resources/shy/news/detail-v2/index.html#/?id=nesSN202102012048317dc76331&s=b\">Web Link</a>\n\n</div>\n\n\n</article>\n</div>\n</body>\n</html>\n","type":0,"thumbnail":"https://static.tigerbbs.com/3380231cb191ca9bea37a0c70765537d","relate_stocks":{"NIO":"蔚来"},"source_url":"http://gu.qq.com/resources/shy/news/detail-v2/index.html#/?id=nesSN202102012048317dc76331&s=b","is_english":false,"share_image_url":"https://static.laohu8.com/9a95c1376e76363c1401fee7d3717173","article_id":"2108776802","content_text":"腾讯证券2月1日讯,蔚来股价周一盘前涨近3%,此前公布的2021年1月交付数据显示,蔚来1月共交付新车7225台,同比增长352.1%,连续第六个月创品牌单月交付数新高。智能电动旗舰SUV全新蔚来ES8交付1660台;智能电动全能SUV蔚来ES6交付2720台;智能电动轿跑SUV蔚来EC6交付2845台,再创新高。1月9日,蔚来发布了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智能电动旗舰轿车ET7及150kWh电池包。2021年1月内,蔚来新建换电站7座,并将在2月8日前再新建12座换电站,春节前全国将总计落成191座换电站。","news_type":1,"symbols_score_info":{"NIO":1}},"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4053,"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394046282,"gmtCreate":1607910260746,"gmtModify":1703849995577,"author":{"id":"3440149895560920","authorId":"3440149895560920","name":"MWD","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33b1db95dee7a993055dbdb2ca4120d","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40149895560920","authorIdStr":"3440149895560920"},"themes":[],"htmlText":"<a href=\"https://laohu8.com/S/03690\">$美团-W(03690)$</a>对美团应该是利好","listText":"<a href=\"https://laohu8.com/S/03690\">$美团-W(03690)$</a>对美团应该是利好","text":"$美团-W(03690)$对美团应该是利好","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39404628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4025,"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304459970,"gmtCreate":1605281615890,"gmtModify":1703837282357,"author":{"id":"3440149895560920","authorId":"3440149895560920","name":"MWD","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533b1db95dee7a993055dbdb2ca4120d","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40149895560920","authorIdStr":"3440149895560920"},"themes":[],"htmlText":"降降温,挺好,长期看好,目标120","listText":"降降温,挺好,长期看好,目标120","text":"降降温,挺好,长期看好,目标120","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30445997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3893,"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defaultTab":"posts","isTTM":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