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火箭

当趋势来了,谁是坐上火箭的人?

IP属地:未知
    • 坐上火箭坐上火箭
      ·2021-01-08

      复盘12月交易,以及大家需要什么样的投研?

      12月一共只分享了三组交易,至今的收益率为:12月10日的中免(+50%)和美兰(+30%),12月14日的海天(+20%)和颐海(+40%)12月16日的天立(+20%)截图自12月10日《多因素共振,航空将迎来全面复苏?》截图自12月14日《券商:酱油公司得提价,提了就能提股价?券商:酱油公司得提价,提了就能提股价?》截图自12月16日《为何有大佬仍看好天立教育,而非教培或高教股?》的文末留言板但在这声明一下,今天中午我已把天立教育清掉了。复盘一下以上头寸,中免(+50%)和美兰(+30%),历时29天。海天(+20%)和颐海(+40%),历时25天。天立(+20%),历时23天(以上皆含假期)。从收益体验来看,除了美兰空港(前天刚开盘时)和中国中免(今天),这三组交易几乎都没有什么回撤。从逻辑本身上看,当时在公开内容里提出的逻辑其实并不完美,比如说,买颐海国际的头寸其实主要是从技术面出发,如下图。还有的是靠缘分。比如说美兰空港和中国中免的参与,主因是12月在海南过冬,正好去看了几次,始于有感而发,如下图。聊到天立教育,也主要是因为打开了话匣子。那一周正好遇到了增发消息后的大跌,联想到了一些过往案例。如下图(说明下:虽然小米正在被做空,但我们依然持有)。大家从上可见,我们的内容分享并非完全基于头寸计划,而常常是始于一些因缘巧合。一般是正好遇到了打开话题的引子,于是有感而发。毕竟,我们的主业并非是做内容而是
      5,611评论
      举报
      复盘12月交易,以及大家需要什么样的投研?
    • 坐上火箭坐上火箭
      ·2020-12-16

      为何有大佬仍看好天立教育,而非教培或高教股?

      天立教育拟先旧后新配售9100万股,募资7亿港币。配股消息一出,天立教育暴跌近10%。但有卖方分析师认为,配股比例较低,更多是一种尝试。目前K12行业分散,外界优质资源在当前政策仍有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具备较高的价格吸引力,能增强集团的规模和实力。同时,也有买方投资者表示仍会选择天立教育,而非教培或高教股。本文为此次配股事件的简要梳理:前半部分为卖方分析师与管理层的会议纪要,后半部分为买方投资者的赛道点评。Part I.卖方分析师与管理层的会议纪要:Q:新签约学校的进展?A:扩张速度肯定比之前更快,同时对项目的要求也更高了。比如20 Q4到现在过会的有10个项目,大部分毙掉了;比如先前要求政府补贴率50%以上即可,现在要求补贴率会更高。Q:毙掉项目的具体原因?A:商务条件达不到新的标准,也会考察地方政府履约能力,比如历史诚信度或者当地财政情况。Q:主赛道(三四线城市)和新赛道(头部城市)未来学生结构比例?A:还会保持每年5-10所的新开,也会匹配一些高端的学校,我们的梦想是打造自己独立的教育体系,做到中西融合,所以希望之后在发达国家、一线城市、普惠教育都有自己的学校。实现长期目标也不会一蹴而就,仍会脚踏实地深耕三四线城市。新的尝试只是锦上添花,是在保障之前我们对市场承诺的增长之外的东西。Q:去海外的意义在于?A:打造一个课程体系,比如类似海外的AP\IB体系,而国内其实只有一个高考体系;我们希望做出一个国内外都认可的教育体系。不用担心国外铺得很大,他们学校规模一般都很小,仅几百人,所以投入非常少,但可以带来双方老师、学生的交流,可以逐步满足国内孩子出国留学的需求,在欧美设点后也可以自己去做国内学生的出国游学。Q:具体怎么判断地方政府的履约能力?A:会做当地调研并搜索资料,有个专门的办公室来复核这些资料。Q:在高线城市选址的计划?具体怎么做中西结合?A:中西结合目前还是初步探索阶
      1.62万评论
      举报
      为何有大佬仍看好天立教育,而非教培或高教股?
    • 坐上火箭坐上火箭
      ·2020-12-14

      券商:酱油公司得提价,提了就能提股价?

      前阵子发布的2020年胡润百富榜,$海天味业(603288)$ 海天味业的上榜人数达到了27人,和号称是"造富狂魔"的阿里系并排第一。但券商们似乎觉得这些"现代盐商"还不够富,于是在近期的研报中纷纷替调味品企业操起了涨价的心(如下图)。图:在研报平台搜索关键词"调味"得出的前四条结果。其实之前就想聊这个话题了,但苦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卖方研报,直到12月10号等到了兴业证券的这篇《调味品专题报告:提价二三事》。今天就借它抛砖引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在网上搜,若嫌麻烦,直接在公号后台回复关键字:"调味"即可获取报告原文)提价的"借口"是什么?券商研报得严谨,所以标题用的是提价"动因"。其实咱不用搞这些虚的,说直接点,找"动因"就是找"借口"。只要积累了足够的溢价能力,企业终究会提价的,无非是用哪一个更上得了台面的借口。这个借口可以是给消费者听的(完全竞争市场),也可以是给监管者听的(非完全竞争市场)。当然,企业要想涨价,即使找到了一个说得过去的借口,也得挑准一个浑水摸鱼的时机。尤其是民以食为天的餐饮食品行业。如果不识时务、亦或是舆论尚未铺垫到位,那涉及民生的提价就会成为全社会的负面新闻。比如说,年初$海底捞(06862)$ 海底捞在疫情尚在高点、"打工人"刚刚复工、工资骤减的时候提价,就明摆着招人骂。所以说,涉及大众胃口的产业,即使有溢价能力提价了,也得造好势,同时等时机。毕竟已是一家公司就有27位登上百富榜的大产业了,谨慎点总是没错的,不能像海底捞那样铁憨憨。而要给提价造势,主要还是靠卖"惨"。大众是同情"弱者"的。企业可以向
      8,1771
      举报
      券商:酱油公司得提价,提了就能提股价?
    • 坐上火箭坐上火箭
      ·2020-12-10

      多因素共振,航空将迎来全面复苏?

      最近有不少朋友在问港股热门IPO-泡泡玛特。其实这家公司我们之前就已有过深度实地调研和赛道身位分析了,详情见:<潮玩+盲盒=把「后浪」钱包榨干的好生意>。我们的投研思考都秉承着尽量一劳永逸,要聊就聊彻底的原则。对于已经聊透的话题,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而最近我们正好在海南度假,在海口/三亚及其各个免税店和各个沙滩海湾的酒店都有打卡,就打算顺手像上次对泡泡玛特的实地尽调那样,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和大佬的行业路演,聊聊不被人爱的航空业。注:本文标题引用自招商证券昨天发布的同名报告<多因素共振,航空将迎来全面复苏>,但主要内容引用自华创证券的<航空运输行业2021年度投资策略>,作者是刘阳和吴一凡。我个人觉得后者更有含金量,更值得一读(目录为下图)。若需两篇报告的原文,请直接在公号后台回复关键字:"航空"即可。图:华创报告的原文目录。由于我不想在公开文章聊涉及到国内个股的内容,以及也不想原文照搬,所以就只摘选解读了下图红框部分的内容。开篇先列一些基础数据,看图说话。主要航司的基本面迎来拐点,即将整体扭亏为盈(三大民营航空已经转正)。经营数据方面:10月旅客量(国内+国际)已恢复近至9成。若抛开国际旅客,只看国内航线的旅客量:则已在9月份修复至同比仅下滑约2%,近期或已转正。客座率:9月全行业客座率已恢复至79.4%,同比下滑已不到3%,目前还在稳健恢复。日利用率:已由2月份疫情最严重时的2.7小时,恢复至9月的8小时,较去年同期下降1.3小时(≈14%)高频数据:根据航班管家的数据,三大民营航司的春秋、华夏、吉祥甚至已实现航班量的正增长。经营数据:各航司的国内供需均已恢复正增长,春秋大幅领跑。1. 后疫情时代的航空供需格局1.1 2021年的供给端:2020年机队规模预计净减少,2021年预计增长4.2%2020年受疫情影响,各航
      6,575评论
      举报
      多因素共振,航空将迎来全面复苏?
    • 坐上火箭坐上火箭
      ·2020-11-07

      热锅上的蚂蚁,到底有啥问题?

      虽然我们被巨头"拉黑"了,但也不会因此落井下石。(注:前文<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蚂蚁的财富密码,在于"后浪"的超前消费>由于影响太大,被"公关"掉了...感兴趣的读者请回复关键字"蚂蚁"自取)因为福兮祸兮未可知,就像这周的戏剧性大选一样(下图)。图:来自交银国际洪首席的微博。反应大众舆论 "对强者唯唯诺诺,对弱者重拳出击。"作为蚂蚁深度投研的第四期,其实我今天本不想再聊小贷。但是,微贷对于蚂蚁来说太过重要,直接决定了蚂蚁的价值。身为投资人,我们还是得继续聚焦蚂蚁的印钞机 -- "花呗",谈谈该消费贷业务的得失与争议,以及没有小贷业务的蚂蚁究竟还值多少?在开篇,我先简单过一下这两天发生的几件大事,对前因后果已有了解的朋友可跳过这部分。(怪我拖更太久)蚂蚁上市为何暂缓?其实,官方的态度,前几天就有暗示。很快,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更是集体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国家四部委同时约谈一家金融机构,历史罕见。不止如此,伴随发布的,还有《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这之前的蚂蚁,用很少的自有资金实现了名利双收,而出了资金大头的银行反而被怼。(注意:很多自媒体说的2%/98%的出资比例其实是不准确的,我们在上期内容中有仔细分拆蚂蚁小贷的出资结构,没有大家炒的这么夸张。)但如今,蚂蚁的好日子可能要暂告一段落了(其实长期来看不一定对蚂蚁是坏事,毕竟重拳之下,其他互金同行大部分都得被消灭掉了)这些举措直接导致了蚂蚁IPO的暂缓。热锅上的蚂蚁前阵子还趾高气扬的蚂蚁,似乎终于慌了。有人说暂缓上市是蚂蚁主动为之,但若真是早有准备的话,也不至于这么短的公告里就有这么多的错别字吧。图:蚂蚁当晚的临时公告。其中"事项"一次打了两次,科创"板"和主"板"错打成了"版"。想上
      4,6431
      举报
      热锅上的蚂蚁,到底有啥问题?
    • 坐上火箭坐上火箭
      ·2020-10-25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可以(上)

      银行靠’当铺思维’赚钱,支付宝靠年轻人借钱。对于监管和资本,谁都可以抱怨,唯独蚂蚁不可以。————————————再过几天,阿里巴巴的"兄弟"——蚂蚁集团就要上市了。如上期<估值喊上天的蚂蚁IPO,还值得参与么?>所述,还未上市就估值翻番的蚂蚁,让马云也惊呼感叹:"这么大一次全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上市,在纽约以外定价,这是第一次,在五年前甚至三年前,我们想都不敢想,但是奇迹就这么发生了。"马云昨天在外滩金融峰会一不小心的"畅所欲言",给本就炽热的资本市场又添了一把柴。在这场不经意的非正式发言里,马云金句频出,给即将上市的蚂蚁集团带足了"高帽子",句句都点到了投资者的心坎里:  现在中国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害了很多企业家;  马云称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  创新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我们这一代人要有所担当;   不能因为P2P把整个互联网金融都否定;  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方式去监管;  不是欧美的就是先进的,要考虑和未来接轨;  谈蚂蚁金服:史上最大规模IPO,在纽约之外定价"这是第一次";  新冠疫情影响远超当下讨论的技术问题,其影响力不亚于二战;  数字货币会重新定义货币,就像苹果手机重新定义了手机; 不得不服。在几大科技巨头里面,阿里系在资本市场上是玩得最溜的,投资者关系上也是把控的最好的。关于阿里系的"市值管理"和资本游戏,我们已冒着行业之大不韪聊过了,见:《估值喊上天的蚂蚁IP
      1.20万24
      举报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可以(上)
    • 坐上火箭坐上火箭
      ·2020-10-22

      估值喊上天的蚂蚁IPO,还值得参与么?

      冒行业之大不韪,聊点蚂蚁上市的玄机--马云爸爸的另一份骄傲、阿里集团的"兄弟公司"蚂蚁集团,真的要上市了。9月1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批准了蚂蚁集团(A/H)两地上市(IPO)计划中的上海科创版部分。10月20日消息,香港交易所批准了蚂蚁集团(A/H)两地上市(IPO)计划中的香港部分。10月21日消息,证监会近日同意了蚂蚁集团在科创板的首次公开发行(IPO)。上市代码: 688688,拟上市时间11月6日。10月22日,上交所: 蚂蚁集团科创板上市注册生效。国内A股终于迎来了首家万亿级的科技公司。蚂蚁集团 —— 会飞的"大象"不过,比起上市进程的新闻流,关于蚂蚁估值的新闻流还要更有意思,按时间线串一下:在2018年,蚂蚁集团的估值达到了1.16万港币。此后两年,蚂蚁的估值并没怎么涨,直到今年7月开始起飞:7月8日,1.5万亿港币(2000亿美元);7月29日,1.65万亿港币;8月21日,1.74万亿港币;9月21日,1.9万亿港币;10月16日,2.17万亿港币(2800亿美元);10月22日,3330亿美元至4750亿美元 (来自腾讯《一线》透露的承销行信息)自7月官宣IPO以来,还没等上市,蚂蚁的估值就已奔着翻倍去了…..而这个估值,放在香港H股将仅次于腾讯(7000亿美元+)和阿里巴巴(8000亿美元+);放在A股,甚至有可能超过贵州茅台(3000亿美元+)荣登市值第一的宝座,成为A股少有的"会飞的大象"。再创历史的马爸爸而马云爸爸,也不出所料的再次稳坐中国首富的宝座。图: 今天开心的马爸爸,吃着串串唱着歌,轻松再把首富当^_^据昨天发布的2020年胡润中国百富榜,马云家族的身价已超4000亿元,刷新了之前2900亿的身家记录。马云一个人就做出了两家会飞的"大象"(指高速成长的巨无霸企业),创造了两次世界纪录,也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了:2014年,马云带领阿里巴巴在美股
      7,2151
      举报
      估值喊上天的蚂蚁IPO,还值得参与么?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