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首页
集团介绍
社区
资讯
行情
学堂
TigerAI
登录
注册
蓝莓财经
财经就要蓝莓味,味道不一样。
IP属地:未知
+关注
帖子 · 498
帖子 · 498
关注 · 0
关注 · 0
粉丝 · 0
粉丝 · 0
蓝莓财经
蓝莓财经
·
08-23
小米交出史上最强财报,但产能成最大瓶颈
8月19日,小米集团交出一份几乎“无可挑剔”的二季度财报。 第二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 1160 亿元,同比大增30.5%,连续五个季度创下历史新高;经调整净利润 108 亿元,同比增 75.4%。亮点主要集中在汽车业务上,单季交付 8.1 万辆、实现约 206 亿元收入,已经占到集团总盘子的近两成。 随着高配车型占比提升,单车均价环比上探至 25.4 万元,季度毛利率在全行业价格战背景下仍上行至 26.4%。 这份财报一方面证明了小米汽车在产品与品牌上的初期胜利,另一方面也把产能与交付的现实瓶颈清晰地摆在台面上。未交付订单超过 40 万,部分车型预计 2026 年秋才能提车。销量的奇迹,能否转化为长期的稳定性增长,依然是未解的问题。 财报“含金量”还在上升 小米汽车的成功并不是单纯的依赖“以量取胜”。 财报显示,当季汽车营收 206 亿元,对应 8.1 万辆交付,测算单车收入约 25.43 万元,与公司披露的不含税 25.4 万元基本一致。 这意味着销量扩张并未以牺牲价格为代价,反而通过凭借SU7 Ultra等高配机型拉动均价环比上涨约1.6万元。若以当季交付规模粗略估算,单季仅“结构改善”带来的收入增量就接近 13 亿元。在新能源汽车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小米能通过结构优化实现“量价齐升”,稀缺而难得。 除了平均单价,毛利同样坚挺。以 26.4% 的汽车毛利率测算,单季汽车业务产生的毛利约 54.4 亿元,对应到单车约 6.7 万元的毛利空间。 对比同行,蔚来Q2毛利率仅20.6%,小鹏汽车甚至只有12.3%,小米在同业普遍面临原材料波动、促销让利的周期中,能将毛利率继续向上推,背后是高配拉动、BOM 控制、规模化采购与制造良率的综合结果。小米的高毛利不仅验证了产品溢价能力,也体现了供应链整合与制造效率。 然而超过40万辆的未交付订单,其中YU7系列等待周期普遍在50周以上,
看
312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小米交出史上最强财报,但产能成最大瓶颈
蓝莓财经
蓝莓财经
·
08-13
3.99万元的人形机器人来了,“机器人税”会多快到来?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当机器人能像人一样干大量的活时,国家完全可以跟企业说,每台机器人出厂我就收税” 这不是一个天马行空的科幻设想。不到两年前,人形机器人在公众印象里还是春晚舞台上的跳舞明星,彼时65万元一台的Unitree H1更多是象征技术突破的舞者,而不是生产线上的工人。 如今,宇树R1的售价已经降至3.99万元,几乎和一辆经济型电动车的价格相当。 “自动化替代人力”正在从概念变成现实。 同时,国际市场的预期正在被不断刷新。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类人机器人市场”的价值将超过5万亿美元,数量接近10亿台。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将迎来与工业革命、互联网普及相当的技术替代浪潮。 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未来机器人会像人一样干活,那收“机器人税”也就不远了。这对中国制造业意味着什么? 价格下降,技术红利开始释放 过去五年,中国制造业自动化的主角还是“机械臂”和“产线改造”。但从2024年开始,人形机器人的热度迅速升温,原因不只是媒体聚光灯,而是硬件价格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断崖式下降。 • 2023年,宇树H1售价65万元; • 2024年,G1降至9.9万元; • 2025年初,R1起售价3.99万元。 这种降幅放在消费电子行业都罕见,更何况是刚刚起步的人形机器人市场。 根据天眼查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注册从事人形机器人及相关零部件制造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了45%,达到了近1200家。其中,广东、江苏和上海三地集聚效应明显,分别占据了整体市场份额的40%以上。这不仅反映出产业链正快速扩张,也意味着背后的量产化制造正在成型。 这波人形机器人价格下探,背后是三个叠加效应在同时发生: 1. 量产化制造:随着更多厂商进入,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组装和测试环节开始走向规模化生产。 2. 零部件国产化:早期依赖进
看
193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3.99万元的人形机器人来了,“机器人税”会多快到来?
蓝莓财经
蓝莓财经
·
08-06
小马智行落地浦东,Robotaxi商业化还差几步?
8月4日,上海浦东金桥和花木的街头悄然多了一抹未来感。小马智行与锦江出租联合推出的Robotaxi服务正式上线,用户打开“小马智行”App,呼叫一辆无人驾驶车辆,流程与网约车无异,唯独驾驶座空无一人。这是上海首次在核心城区开放完全无人驾驶的载人出行服务,标志着Robotaxi从封闭测试迈向有限开放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与神州租车宣布了一项重磅合作:计划在全国推广超10万辆“巧克力换电车型”,并依托神州遍布全国的2000多个网点,构建城市换电网络。这不仅是换电技术的又一次跃进,更可能是Robotaxi商业化的隐形加速器。 无人驾驶正加速驶入城市核心,但决定其商业化成败的,或许不是算法的极致突破,而是能否构建一个高效、协同、可持续的出行-补能生态。换电网络的崛起,正在为这场博弈注入新的变量。 技术跑通了,商业还没跑起来 小马智行是中国Robotaxi赛道的头号玩家。 天眼查显示,小马智行成立于2016年,注册资本2.7亿元,股东包括红杉中国、IDG资本等顶级机构,估值已超85亿美元。2025年7月,其Robotaxi车队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实现常态化运行,总规模突破300台,是目前国内唯一获得四个一线城市运营许可的企业。 据其官方数据,截至2024年底,小马智行累计测试里程超过3350万公里,其中无人驾驶里程超400万公里,注册用户超过22万,日均订单保持在15单左右,具备初步的商业化基础。 但这仍然只是通往“可持续”路径的前奏。Robotaxi的关键指标,不是车有多智能,而是每辆车能在多长时间内持续产生订单。 此次小马智行在上海选择的两个试点区域——金桥和花木,具有典型的城市混合场景特征:写字楼林立、住宅密集、地铁站高频流动。这意味着测试条件更复杂、用户需求更多样,也意味着续航与补能效率被更频繁地推向临界点。 今年7月,上海发放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
看
797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小马智行落地浦东,Robotaxi商业化还差几步?
蓝莓财经
蓝莓财经
·
04-03
从“利润王”到净利暴跌三成,理想汽车走到十字路口
在中国这个风起云涌的新能源汽车江湖里,潮起潮落的故事从不缺席。曾经头顶“利润王”光环的玩家,可能转眼间就被市场无情拍下神坛,而这正是理想汽车如今的处境。 理想汽车2024年的业绩成绩单新鲜出炉,归母净利润超过80亿元人民币,似乎仍不失“优等生”风采。然而,相比2023年那118亿元的净利润巅峰,今年足足缩水了近38亿元,同比下滑31.9%。 相比蔚来全年亏损224亿元、小鹏的持续烧钱,理想依然是“蔚小理”中唯一盈利的选手,1128亿元的现金储备,这也无疑是理想的底气所在。但这笔巨额现金,能否支撑其在纯电转型和智能化浪潮中杀出重围,仍是未知数。2025年,理想计划推出两款纯电SUV i8和i6,并加码AI智驾研发,这或许是扭转颓势的关键一招。可问题是,在特斯拉、比亚迪的夹击下,以及新势力群雄并起的乱局中,理想还能否重现昔日荣光? 销量涨了,利润却跌了? 理想汽车2024年的财报却像一记重拳,狠狠砸碎了它的光环。表面上看,80.32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依然让同行望尘莫及,可相比2023年的118.09亿元,利润足足蒸发了37.77亿元,同比暴跌31.9%。此外,第四季度净利润仅剩35.3亿元,同比下滑38.6%,创下近两年最惨纪录。这与全年交付量50.05万辆、同比增长33.1%的亮眼成绩形成刺眼反差,活脱脱一个“面子光鲜、里子崩塌”的故事。 这组数据与其说是“触目惊心”,不如说是“意料之中”。理想的麻烦,早就埋在它引以为傲的商业模式里。首先,毛利率这道护城河彻底失守。2024年全年毛利率从2023年的22.2%跌至20.5%,车辆毛利率更是从21.5%滑到19.1%,创下2021年以来最低点。 背后推手是谁?答案藏在单车收入的断崖式下跌中,单车毛利润从32万元骤降至28万元,缩水12.5%。新推出的L6车型定价25万元以内,主打性价比,全年卖出19.2万辆,占总销量的39%,却让
看
1,833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从“利润王”到净利暴跌三成,理想汽车走到十字路口
蓝莓财经
蓝莓财经
·
04-03
43.3亿减值出清隐患,蒙牛“轻装上阵”迎新生
2024年财报如同一盆冷水泼在了蒙牛乳业(2319.HK,以下简称蒙牛)的雄心上。 财报显示,蒙牛2024年全年营收886.7亿元,不仅离“千亿俱乐部”还有一步之遥,更比2023年缩水了10.09%。更刺眼的是归母净利润,仅剩1.04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8.09亿元暴跌97.83%,创下2017年以来最惨烈的滑坡。即便是疫情肆虐的三年,蒙牛的净利润都能逆势上扬,如今这断崖式下跌,令人瞠目结舌。 新上任的总裁高飞2024年3月接棒,这份财报无疑是他交出的第一张成绩单。市场反应耐人寻味,财报发布次日股价短暂反弹,或许与公告中的亮点有关:毛利率提升2.4个百分点至39.6%,经营利润达到72.6亿元,经营利润率升至8.2%。更别提蒙牛豪气宣布2024年拟派发20亿元现金股利,这大手笔多少安抚了投资者的焦虑,也为高飞的开局争取了一丝喘息空间。但营收下滑、净利润崩盘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高飞的“初考”成绩单,显然难以让所有人拍手叫好。 高飞的下一步棋,或许才是真正决定蒙牛命运的关键。眼下,蒙牛751亿港元的体量,距离千亿目标仍有一段长路要走。2025年的蒙牛,能否在质疑声中杀出一条血路让市场重拾信心呢? 营收净利润双重滑坡 蒙牛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失守,跌幅之大令人瞠目。2024年全年营收886.7亿元,同比下滑10.09%,净利润则从2023年的48.09亿元断崖式下滑至1.045亿元,暴跌97.83%。这不是蒙牛首次遭遇双降,但这次的“滑铁卢”却格外触目惊心。 自2004年上市以来,类似窘境屈指可数:2012年营收从373.9亿元跌至360亿元,降幅3.7%,净利润从15.89亿元缩至13.03亿元,下滑18%;2020年疫情冲击下,营收从790.3亿元回落至760.3亿元,跌幅3.79%,净利润从41.05亿元降至35.25亿元,缩水14.14%。可2024年的崩盘远超历
看
1,228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43.3亿减值出清隐患,蒙牛“轻装上阵”迎新生
蓝莓财经
蓝莓财经
·
04-02
C端产品发力,带动埃安销量持续增长
今年的汽车市场,像极了一场“价格大甩卖”,“一口价”、“限时补贴”满天飞,但消费者心里明白:便宜≠超值。去年更换“AION”字母标后,埃安陆续推出了埃安霸王龙、埃安RT、埃安UT三款全球战略车型,凭借新潮的设计、越级的空间、先进的智能科技等实力深受C端用户认可,推动埃安销量持续增长。在过去的3月份,埃安销量突破3.4万辆,环比、同比均有提升,用实力证明“科技普惠更高级”的硬逻辑。 销量跃升的背后,是埃安以个人用户需求打造的全新智能产品矩阵。全新上市的埃安UT是埃安“先进、新潮、高品质”的最新注解,不仅拥有符合全球审美的外观、越级灵活的空间、中欧双五星安全的车身设计,更是首款将AI云端大模型打入8万内的车型。埃安UT以“大一圈,高级很多”的断层实力,成为了埃安销量的重要推手。 而在当下众多车企全力角逐的智驾领域,埃安早已构建起护城河。通过埃安霸王龙、埃安RT,将十年磨一剑的L4级冗余技术赋能L2++级体验,并率先实现将激光雷达引入15万级,彻底打破“高阶智驾遥不可及”的普遍认知,同时在短短5个月就吸引了超15万人次深度体验,“懂智驾,选埃安”已成为广大用户共识,全民智驾的浪潮也就此掀起。 不止于此,埃安更是为智驾的普及添砖加瓦。当部分车企仍在用“免责声明”规避风险时,埃安以行业首个15万元级“智驾险”打破信任壁垒,用最高300万的保障为用户托底,让“能用、好用、放心用”成为埃安智驾的独家标签。 如果说埃安三龙领先的智能化体验,是埃安对当下用户追求“科技平权”的精准解构,那高品质则是埃安从诞生时就始终坚守的初衷。在近期公布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质量排行榜中,埃安再次夺魁,已连续三年蝉联第一。“高科技+高品质”的双重标签,让埃安在激烈竞争中建立起深厚的用户信任,这份信任正转化为市场势能,成为埃安销量企稳回升的重要催化剂。 如果说销量是当下实力的注脚,那么埃安对L4级自动驾驶的
看
1,135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C端产品发力,带动埃安销量持续增长
蓝莓财经
蓝莓财经
·
03-24
辛选出海韩国站启动会在首尔举行 开启中韩经贸合作数字化新篇章
3月23日,“辛选出海·韩国站”专场直播启动会暨中韩企业家交流会在韩国首尔举行。国内直播电商头部企业辛选集团主播杨润心(网名蛋蛋)和辛选团队携手来自LG集团、爱茉莉太平洋集团、爱敬集团等韩国知名企业的代表,以及多家中、韩两国媒体代表参与活动,共同探讨中韩经贸与文化交流的数字化新机遇。 活动开始,来自韩国LG生活健康的田镐准常务发表致辞。他表示,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产品如果不能传递到用户手中,就不能实现最终价值。他说,辛选集团一直致力于做韩国企业和中国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为用户精选高品质的产品,并为企业提出很多更符合中国市场的建议,让LG生活健康旗下的后、苏秘、欧蕙等品牌被更多中国用户所熟知。他希望双方继续携手,为更多新产品和品牌的拓展创造机会。 为表彰辛选主播杨润心对品牌推广的卓越贡献,田镐准为其颁发了“LG生活健康首席推荐大使”和“苏秘全球推荐官”荣誉。 爱茉莉太平洋电商总经理尹炯镐则在致辞中表示,辛选团队的热情、创造力及其与中国消费者之间深厚的信任基础,为爱茉莉旗下品牌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未来,双方将继续合作,为更多中国消费者传递美丽与自信。他还希望,双方能够成为彼此成长与发展的珍贵伙伴关系。 尹炯镐总经理为辛选主播杨润心颁发了“雪花秀首席推荐官”荣誉,充分肯定她对雪花秀品牌在中国市场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辛选主播杨润心表示,作为拥有1亿粉丝的直播电商主播,她此行也代表了辛选集团和广大中国消费者。希望通过努力将更多高性价比的韩国美妆和美食带给中国消费者。她强调,辛选将与LG集团、爱敬集团、爱茉莉太平洋集团等众多韩国顶级企业紧密合作,聚焦更优的价格、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创新及文化链接三大目标。同时,她希望能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助力两国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和文化纽带。 当天,杨润心和辛选高管团队、各大韩国品牌代表共同参与了辛选出海韩国站的启动仪式。据悉,此次活动是2025年辛选出海
看
1,068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辛选出海韩国站启动会在首尔举行 开启中韩经贸合作数字化新篇章
蓝莓财经
蓝莓财经
·
03-22
汤臣倍健年报解析:利润承压仍领跑,价值链重塑打开新空间
3月21日晚间,汤臣倍健(300146.SZ)发布2024年年报。受行业迭变、竞争加剧以及企业内部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2024年汤臣倍健实现营业收入68.3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3亿元,对比去年同期明显下滑。但欧睿数据显示,2024年汤臣倍健在中国维生素与膳食补充剂行业零售市场的份额为9.3%,仍保持第一。 2024年,膳食营养补充剂(VDS)行业风云变幻且渠道表现分化。线下方面,受医保政策变化和消费需求放缓的双重影响,据中康CMH的数据,2024年全国零售药店VDS销售额同比下降20%,这是VDS药店渠道销售规模首次出现两位数下滑。 面对严峻挑战,汤臣倍健主动调整,以消费者利益为核心,推动产品创新和价值链重建。 在产品创新方面,对于一些基础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汤臣倍健将借助供应链优势,推出高质价比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基础营养素的需求,让更多的人能够消费;同时,对于一些重功能产品,将借助科研优势,布局重功能、强功能等创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更高的健康需求,解决实际的健康问题,形成差异化的产品优势。 2024年,汤臣倍健推出61款全新新品,上新数量同比增长近50%,通过升级原料、含量、配方、工艺等以强产品力拓增量,多款新品取得不错的市场反馈。其中,两大核心单品蛋白粉和健力多,新老产品切换基本完成,也稳住了相关品类的市场份额。阿里和京东平台蛋白粉(非增肌)、氨糖品类的品牌榜显示,2024年汤臣倍健主品牌、健力多分别位于行业第一、第二。 报告期内,汤臣倍健推出主打高含量的鱼油和科学复配好吸收的钙产品提前卡位。其中,突破级54微克K2金标液体钙登上天猫液体钙热销榜和热卖榜双榜首。Yep推出磁感小粉瓶2.0,首创添加专利提取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上市第一周即登上天猫普通膳食胶原蛋白肽类目榜单Top 1。 lifespace益倍适新一代“小蓝条”益生菌固体
看
1,581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汤臣倍健年报解析:利润承压仍领跑,价值链重塑打开新空间
蓝莓财经
蓝莓财经
·
03-19
流量见顶、品类扩张,得物为何不得不“变”?
得物曾经凭借球鞋文化的热潮和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精准踩中风口,又通过“正品鉴定”这一独门绝技,在垂直电商领域杀出一条血路。然而,风向变了,潮鞋市场的黄金时代渐行渐远。如今的得物,已经不再是那个只卖限量版球鞋的“潮玩圣地”,而是一个可以让你9元买一包卫龙辣条,也能12800元入手英伟达RTX5080显卡的“全能选手”。从飞天茅台到SK-II神仙水,再到小米15Ultra,爆款齐聚,品类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 早在2021年,其平台潮鞋内容的占比就已缩减至28%,为后续的转型埋下伏笔。2024年4月,得物正式启动全品类招商计划,美妆、家居、食品、数码等新赛道相继解锁,试图摆脱对单一品类的依赖。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电商市场规模已突破15万亿元而综合电商平台的增长势头明显强于垂直电商。得物显然不想被困在潮鞋交易的窄巷里,而是要跳出舒适圈,搏一个更大的生意版图。 得物曾是年轻人的潮流图腾,如今却要放下身段,去抢综合电商的蛋糕。这条路并不好走,毕竟综合电商的战场上,早已盘踞着淘宝、京东、拼多多这样的巨无霸。得物能靠鉴定服务和年轻化标签杀出重围吗? 观点一:得物上演流量突围战 得物正在电商的流量竞技场上演一场大胆的突围战,如今得物挥舞全品类扩张的大旗,试图从垂直赛道的“小而美”跃入综合电商的“大而全”,野心昭然若揭。 2024年上半年,得物入驻商家数量暴增324%,新品上架数同比增长超250%品类表现更是亮眼,2023年,美妆个护GMV激增154%,食品饮料类目暴涨1800%,后者从几乎为零的基数一跃成为新增长引擎。这背后既有低基数效应的助推,也有得物对新商家的“豪掷千金”。比如百亿级流量扶持、零门槛入驻、1v1专属帮扶,外加一套精简的经营工具。有美妆商家表示,相比传统电商复杂的广告投流,得物无需砸钱抢关键词或banner位,最差ROI也能达到1:6,简直是“商家福音”。 得物
看
2,431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流量见顶、品类扩张,得物为何不得不“变”?
蓝莓财经
蓝莓财经
·
02-28
从“双标门”到港股IPO,海天味业全球化能否重拾增长动力?
港交所主板或将迎来首家"调味品双料股"。 2月23日海天味业披露,海天味业(603288.SH)提交的关于发行H股备案申请材料已获中国证监会接收。这标志着这家市值超2000亿元的调味品龙头企业正式启动H股上市进程,若成功将创造调味品行业首个"A+H"上市纪录。 中国调味品行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2023年国内酱油市场规模达1004亿元,但增速已连续三年维持在4%以下。在此背景下,头部企业纷纷寻求资本突围。尤其是,海天味业近年来的表现不尽人意。尽管公司曾在2015年市值一度突破7000亿元,但近年来受双标门事件、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经销商流失等一系列负面事件影响,市值已大幅缩水至2000亿元左右。 作为全球最大的酱油生产商,海天此时布局港股具有战略意义,不仅意味着海天味业寻求资本市场的重新发力,更寄托了其重塑国际品牌形象、提升综合竞争力、开拓全球市场的雄心。 1、增长显著放缓 近年来,海天味业的增长出现了显著放缓,尤其自2021年起,公司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的表现逐渐疲软。公开数据显示,海天味业自2014年登陆上交所主板以来,一度市值突破7000亿元,成为A股市场的明星企业,并凭借其酱油等核心产品获得了“酱油茅”的美誉。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海天的表现逐渐遇到瓶颈。根据海天味业2023年年报,2023年公司营收245.59亿元,同比下降4.1%;净利润56.27亿元,同比下降9.21%。这标志着公司自上市以来首次经历了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降的困境。 分析其原因,海天味业的核心产品酱油的营收出现下滑,反映了传统产品上增长空间已趋于饱和。随着消费者口味的多样化以及年轻一代对创新产品的偏好,海天的传统调味品产品线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例如,近几年兴起的“年轻化”调味品牌如“松鲜鲜”和“千禾酱油”,凭借更符合年轻人饮食习惯的产品定位,逐步分食市场份额。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海天味业
看
1,992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从“双标门”到港股IPO,海天味业全球化能否重拾增长动力?
加载更多
热议股票
{"i18n":{"language":"zh_CN"},"isCurrentUser":false,"userPageInfo":{"id":"3492477138363716","uuid":"3492477138363716","gmtCreate":1529383141912,"gmtModify":1590033825789,"name":"蓝莓财经","pinyin":"lmcjlanmeicaijing","introduction":"","introductionEn":null,"signature":"财经就要蓝莓味,味道不一样。","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6f5c94d66e038fe53acaa10d1ee2682a","hat":null,"hatId":null,"hatName":null,"vip":1,"status":2,"fanSize":317,"headSize":5,"tweetSize":498,"questionSize":0,"limitLevel":900,"accountStatus":3,"level":{"id":3,"name":"书生虎","nameTw":"書生虎","represent":"努力向上","factor":"发布10条非转发主帖,其中5条获得他人回复或点赞","iconColor":"3C9E83","bgColor":"A2F1D9"},"themeCounts":0,"badgeCounts":0,"badges":[],"moderator":false,"superModerator":false,"manageSymbols":null,"badgeLevel":null,"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favoriteSize":0,"symbols":null,"coverImage":null,"realNameVerified":null,"userBadges":[{"badgeId":"e50ce593bb40487ebfb542ca54f6a561-3","templateUuid":"e50ce593bb40487ebfb542ca54f6a561","name":"偶像虎友","description":"加入老虎社区1500天","big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8b40ae7da5bf081a1c84df14bf9e6367","small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f160eceddd7c284a8e1136557615cfad","gray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11792805c468334a9b31c39f95a41c6a","redirectLinkEnabled":0,"redirectLink":null,"hasAllocated":1,"isWearing":0,"stamp":null,"stampPosition":0,"hasStamp":0,"allocationCount":1,"allocatedDate":"2022.07.29","exceedPercentage":null,"individualDisplayEnabled":0,"backgroundColor":null,"fontColor":null,"individualDisplaySort":0,"categoryType":1001}],"userBadgeCount":1,"currentWearingBadge":null,"individualDisplayBadges":null,"crmLevel":1,"crmLevelSwitch":0,"location":"未知","starInvestorFollowerNum":0,"starInvestorFlag":false,"starInvestorOrderShareNum":0,"subscribeStarInvestorNum":0,"ror":null,"winRationPercentage":null,"showRor":false,"investmentPhilosophy":null,"starInvestorSubscribeFlag":false},"page":1,"watchlist":null,"tweetList":[{"id":470594817139008,"gmtCreate":1755922764706,"gmtModify":1755926158033,"author":{"id":"3492477138363716","authorId":"3492477138363716","name":"蓝莓财经","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6f5c94d66e038fe53acaa10d1ee2682a","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92477138363716","authorIdStr":"3492477138363716"},"themes":[],"title":"小米交出史上最强财报,但产能成最大瓶颈","htmlText":"8月19日,小米集团交出一份几乎“无可挑剔”的二季度财报。 第二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 1160 亿元,同比大增30.5%,连续五个季度创下历史新高;经调整净利润 108 亿元,同比增 75.4%。亮点主要集中在汽车业务上,单季交付 8.1 万辆、实现约 206 亿元收入,已经占到集团总盘子的近两成。 随着高配车型占比提升,单车均价环比上探至 25.4 万元,季度毛利率在全行业价格战背景下仍上行至 26.4%。 这份财报一方面证明了小米汽车在产品与品牌上的初期胜利,另一方面也把产能与交付的现实瓶颈清晰地摆在台面上。未交付订单超过 40 万,部分车型预计 2026 年秋才能提车。销量的奇迹,能否转化为长期的稳定性增长,依然是未解的问题。 财报“含金量”还在上升 小米汽车的成功并不是单纯的依赖“以量取胜”。 财报显示,当季汽车营收 206 亿元,对应 8.1 万辆交付,测算单车收入约 25.43 万元,与公司披露的不含税 25.4 万元基本一致。 这意味着销量扩张并未以牺牲价格为代价,反而通过凭借SU7 Ultra等高配机型拉动均价环比上涨约1.6万元。若以当季交付规模粗略估算,单季仅“结构改善”带来的收入增量就接近 13 亿元。在新能源汽车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小米能通过结构优化实现“量价齐升”,稀缺而难得。 除了平均单价,毛利同样坚挺。以 26.4% 的汽车毛利率测算,单季汽车业务产生的毛利约 54.4 亿元,对应到单车约 6.7 万元的毛利空间。 对比同行,蔚来Q2毛利率仅20.6%,小鹏汽车甚至只有12.3%,小米在同业普遍面临原材料波动、促销让利的周期中,能将毛利率继续向上推,背后是高配拉动、BOM 控制、规模化采购与制造良率的综合结果。小米的高毛利不仅验证了产品溢价能力,也体现了供应链整合与制造效率。 然而超过40万辆的未交付订单,其中YU7系列等待周期普遍在50周以上,","listText":"8月19日,小米集团交出一份几乎“无可挑剔”的二季度财报。 第二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 1160 亿元,同比大增30.5%,连续五个季度创下历史新高;经调整净利润 108 亿元,同比增 75.4%。亮点主要集中在汽车业务上,单季交付 8.1 万辆、实现约 206 亿元收入,已经占到集团总盘子的近两成。 随着高配车型占比提升,单车均价环比上探至 25.4 万元,季度毛利率在全行业价格战背景下仍上行至 26.4%。 这份财报一方面证明了小米汽车在产品与品牌上的初期胜利,另一方面也把产能与交付的现实瓶颈清晰地摆在台面上。未交付订单超过 40 万,部分车型预计 2026 年秋才能提车。销量的奇迹,能否转化为长期的稳定性增长,依然是未解的问题。 财报“含金量”还在上升 小米汽车的成功并不是单纯的依赖“以量取胜”。 财报显示,当季汽车营收 206 亿元,对应 8.1 万辆交付,测算单车收入约 25.43 万元,与公司披露的不含税 25.4 万元基本一致。 这意味着销量扩张并未以牺牲价格为代价,反而通过凭借SU7 Ultra等高配机型拉动均价环比上涨约1.6万元。若以当季交付规模粗略估算,单季仅“结构改善”带来的收入增量就接近 13 亿元。在新能源汽车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小米能通过结构优化实现“量价齐升”,稀缺而难得。 除了平均单价,毛利同样坚挺。以 26.4% 的汽车毛利率测算,单季汽车业务产生的毛利约 54.4 亿元,对应到单车约 6.7 万元的毛利空间。 对比同行,蔚来Q2毛利率仅20.6%,小鹏汽车甚至只有12.3%,小米在同业普遍面临原材料波动、促销让利的周期中,能将毛利率继续向上推,背后是高配拉动、BOM 控制、规模化采购与制造良率的综合结果。小米的高毛利不仅验证了产品溢价能力,也体现了供应链整合与制造效率。 然而超过40万辆的未交付订单,其中YU7系列等待周期普遍在50周以上,","text":"8月19日,小米集团交出一份几乎“无可挑剔”的二季度财报。 第二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 1160 亿元,同比大增30.5%,连续五个季度创下历史新高;经调整净利润 108 亿元,同比增 75.4%。亮点主要集中在汽车业务上,单季交付 8.1 万辆、实现约 206 亿元收入,已经占到集团总盘子的近两成。 随着高配车型占比提升,单车均价环比上探至 25.4 万元,季度毛利率在全行业价格战背景下仍上行至 26.4%。 这份财报一方面证明了小米汽车在产品与品牌上的初期胜利,另一方面也把产能与交付的现实瓶颈清晰地摆在台面上。未交付订单超过 40 万,部分车型预计 2026 年秋才能提车。销量的奇迹,能否转化为长期的稳定性增长,依然是未解的问题。 财报“含金量”还在上升 小米汽车的成功并不是单纯的依赖“以量取胜”。 财报显示,当季汽车营收 206 亿元,对应 8.1 万辆交付,测算单车收入约 25.43 万元,与公司披露的不含税 25.4 万元基本一致。 这意味着销量扩张并未以牺牲价格为代价,反而通过凭借SU7 Ultra等高配机型拉动均价环比上涨约1.6万元。若以当季交付规模粗略估算,单季仅“结构改善”带来的收入增量就接近 13 亿元。在新能源汽车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小米能通过结构优化实现“量价齐升”,稀缺而难得。 除了平均单价,毛利同样坚挺。以 26.4% 的汽车毛利率测算,单季汽车业务产生的毛利约 54.4 亿元,对应到单车约 6.7 万元的毛利空间。 对比同行,蔚来Q2毛利率仅20.6%,小鹏汽车甚至只有12.3%,小米在同业普遍面临原材料波动、促销让利的周期中,能将毛利率继续向上推,背后是高配拉动、BOM 控制、规模化采购与制造良率的综合结果。小米的高毛利不仅验证了产品溢价能力,也体现了供应链整合与制造效率。 然而超过40万辆的未交付订单,其中YU7系列等待周期普遍在50周以上,","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f453d327f12183ccff9430ad24607a30","width":"640","height":"427"},{"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726d5f22e13c4caed57b3b4352f47ea8","width":"640","height":"605"},{"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df6460583b19911d37c4c6fe744b2620","width":"640","height":"781"}],"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0594817139008","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312,"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3,"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67138752307344,"gmtCreate":1755065049243,"gmtModify":1755065173083,"author":{"id":"3492477138363716","authorId":"3492477138363716","name":"蓝莓财经","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6f5c94d66e038fe53acaa10d1ee2682a","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92477138363716","authorIdStr":"3492477138363716"},"themes":[],"title":"3.99万元的人形机器人来了,“机器人税”会多快到来?","htmlText":"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当机器人能像人一样干大量的活时,国家完全可以跟企业说,每台机器人出厂我就收税” 这不是一个天马行空的科幻设想。不到两年前,人形机器人在公众印象里还是春晚舞台上的跳舞明星,彼时65万元一台的Unitree H1更多是象征技术突破的舞者,而不是生产线上的工人。 如今,宇树R1的售价已经降至3.99万元,几乎和一辆经济型电动车的价格相当。 “自动化替代人力”正在从概念变成现实。 同时,国际市场的预期正在被不断刷新。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类人机器人市场”的价值将超过5万亿美元,数量接近10亿台。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将迎来与工业革命、互联网普及相当的技术替代浪潮。 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未来机器人会像人一样干活,那收“机器人税”也就不远了。这对中国制造业意味着什么? 价格下降,技术红利开始释放 过去五年,中国制造业自动化的主角还是“机械臂”和“产线改造”。但从2024年开始,人形机器人的热度迅速升温,原因不只是媒体聚光灯,而是硬件价格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断崖式下降。 • 2023年,宇树H1售价65万元; • 2024年,G1降至9.9万元; • 2025年初,R1起售价3.99万元。 这种降幅放在消费电子行业都罕见,更何况是刚刚起步的人形机器人市场。 根据天眼查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注册从事人形机器人及相关零部件制造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了45%,达到了近1200家。其中,广东、江苏和上海三地集聚效应明显,分别占据了整体市场份额的40%以上。这不仅反映出产业链正快速扩张,也意味着背后的量产化制造正在成型。 这波人形机器人价格下探,背后是三个叠加效应在同时发生: 1. 量产化制造:随着更多厂商进入,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组装和测试环节开始走向规模化生产。 2. 零部件国产化:早期依赖进","listText":"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当机器人能像人一样干大量的活时,国家完全可以跟企业说,每台机器人出厂我就收税” 这不是一个天马行空的科幻设想。不到两年前,人形机器人在公众印象里还是春晚舞台上的跳舞明星,彼时65万元一台的Unitree H1更多是象征技术突破的舞者,而不是生产线上的工人。 如今,宇树R1的售价已经降至3.99万元,几乎和一辆经济型电动车的价格相当。 “自动化替代人力”正在从概念变成现实。 同时,国际市场的预期正在被不断刷新。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类人机器人市场”的价值将超过5万亿美元,数量接近10亿台。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将迎来与工业革命、互联网普及相当的技术替代浪潮。 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未来机器人会像人一样干活,那收“机器人税”也就不远了。这对中国制造业意味着什么? 价格下降,技术红利开始释放 过去五年,中国制造业自动化的主角还是“机械臂”和“产线改造”。但从2024年开始,人形机器人的热度迅速升温,原因不只是媒体聚光灯,而是硬件价格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断崖式下降。 • 2023年,宇树H1售价65万元; • 2024年,G1降至9.9万元; • 2025年初,R1起售价3.99万元。 这种降幅放在消费电子行业都罕见,更何况是刚刚起步的人形机器人市场。 根据天眼查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注册从事人形机器人及相关零部件制造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了45%,达到了近1200家。其中,广东、江苏和上海三地集聚效应明显,分别占据了整体市场份额的40%以上。这不仅反映出产业链正快速扩张,也意味着背后的量产化制造正在成型。 这波人形机器人价格下探,背后是三个叠加效应在同时发生: 1. 量产化制造:随着更多厂商进入,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组装和测试环节开始走向规模化生产。 2. 零部件国产化:早期依赖进","text":"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当机器人能像人一样干大量的活时,国家完全可以跟企业说,每台机器人出厂我就收税” 这不是一个天马行空的科幻设想。不到两年前,人形机器人在公众印象里还是春晚舞台上的跳舞明星,彼时65万元一台的Unitree H1更多是象征技术突破的舞者,而不是生产线上的工人。 如今,宇树R1的售价已经降至3.99万元,几乎和一辆经济型电动车的价格相当。 “自动化替代人力”正在从概念变成现实。 同时,国际市场的预期正在被不断刷新。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类人机器人市场”的价值将超过5万亿美元,数量接近10亿台。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将迎来与工业革命、互联网普及相当的技术替代浪潮。 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未来机器人会像人一样干活,那收“机器人税”也就不远了。这对中国制造业意味着什么? 价格下降,技术红利开始释放 过去五年,中国制造业自动化的主角还是“机械臂”和“产线改造”。但从2024年开始,人形机器人的热度迅速升温,原因不只是媒体聚光灯,而是硬件价格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断崖式下降。 • 2023年,宇树H1售价65万元; • 2024年,G1降至9.9万元; • 2025年初,R1起售价3.99万元。 这种降幅放在消费电子行业都罕见,更何况是刚刚起步的人形机器人市场。 根据天眼查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注册从事人形机器人及相关零部件制造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了45%,达到了近1200家。其中,广东、江苏和上海三地集聚效应明显,分别占据了整体市场份额的40%以上。这不仅反映出产业链正快速扩张,也意味着背后的量产化制造正在成型。 这波人形机器人价格下探,背后是三个叠加效应在同时发生: 1. 量产化制造:随着更多厂商进入,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组装和测试环节开始走向规模化生产。 2. 零部件国产化:早期依赖进","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0cebcfc58fc6a813824db41ac06c9ed6","width":"640","height":"392"}],"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67138752307344","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93,"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2,"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64730973597744,"gmtCreate":1754484954350,"gmtModify":1754486020461,"author":{"id":"3492477138363716","authorId":"3492477138363716","name":"蓝莓财经","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6f5c94d66e038fe53acaa10d1ee2682a","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92477138363716","authorIdStr":"3492477138363716"},"themes":[],"title":"小马智行落地浦东,Robotaxi商业化还差几步?","htmlText":"8月4日,上海浦东金桥和花木的街头悄然多了一抹未来感。小马智行与锦江出租联合推出的Robotaxi服务正式上线,用户打开“小马智行”App,呼叫一辆无人驾驶车辆,流程与网约车无异,唯独驾驶座空无一人。这是上海首次在核心城区开放完全无人驾驶的载人出行服务,标志着Robotaxi从封闭测试迈向有限开放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与神州租车宣布了一项重磅合作:计划在全国推广超10万辆“巧克力换电车型”,并依托神州遍布全国的2000多个网点,构建城市换电网络。这不仅是换电技术的又一次跃进,更可能是Robotaxi商业化的隐形加速器。 无人驾驶正加速驶入城市核心,但决定其商业化成败的,或许不是算法的极致突破,而是能否构建一个高效、协同、可持续的出行-补能生态。换电网络的崛起,正在为这场博弈注入新的变量。 技术跑通了,商业还没跑起来 小马智行是中国Robotaxi赛道的头号玩家。 天眼查显示,小马智行成立于2016年,注册资本2.7亿元,股东包括红杉中国、IDG资本等顶级机构,估值已超85亿美元。2025年7月,其Robotaxi车队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实现常态化运行,总规模突破300台,是目前国内唯一获得四个一线城市运营许可的企业。 据其官方数据,截至2024年底,小马智行累计测试里程超过3350万公里,其中无人驾驶里程超400万公里,注册用户超过22万,日均订单保持在15单左右,具备初步的商业化基础。 但这仍然只是通往“可持续”路径的前奏。Robotaxi的关键指标,不是车有多智能,而是每辆车能在多长时间内持续产生订单。 此次小马智行在上海选择的两个试点区域——金桥和花木,具有典型的城市混合场景特征:写字楼林立、住宅密集、地铁站高频流动。这意味着测试条件更复杂、用户需求更多样,也意味着续航与补能效率被更频繁地推向临界点。 今年7月,上海发放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listText":"8月4日,上海浦东金桥和花木的街头悄然多了一抹未来感。小马智行与锦江出租联合推出的Robotaxi服务正式上线,用户打开“小马智行”App,呼叫一辆无人驾驶车辆,流程与网约车无异,唯独驾驶座空无一人。这是上海首次在核心城区开放完全无人驾驶的载人出行服务,标志着Robotaxi从封闭测试迈向有限开放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与神州租车宣布了一项重磅合作:计划在全国推广超10万辆“巧克力换电车型”,并依托神州遍布全国的2000多个网点,构建城市换电网络。这不仅是换电技术的又一次跃进,更可能是Robotaxi商业化的隐形加速器。 无人驾驶正加速驶入城市核心,但决定其商业化成败的,或许不是算法的极致突破,而是能否构建一个高效、协同、可持续的出行-补能生态。换电网络的崛起,正在为这场博弈注入新的变量。 技术跑通了,商业还没跑起来 小马智行是中国Robotaxi赛道的头号玩家。 天眼查显示,小马智行成立于2016年,注册资本2.7亿元,股东包括红杉中国、IDG资本等顶级机构,估值已超85亿美元。2025年7月,其Robotaxi车队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实现常态化运行,总规模突破300台,是目前国内唯一获得四个一线城市运营许可的企业。 据其官方数据,截至2024年底,小马智行累计测试里程超过3350万公里,其中无人驾驶里程超400万公里,注册用户超过22万,日均订单保持在15单左右,具备初步的商业化基础。 但这仍然只是通往“可持续”路径的前奏。Robotaxi的关键指标,不是车有多智能,而是每辆车能在多长时间内持续产生订单。 此次小马智行在上海选择的两个试点区域——金桥和花木,具有典型的城市混合场景特征:写字楼林立、住宅密集、地铁站高频流动。这意味着测试条件更复杂、用户需求更多样,也意味着续航与补能效率被更频繁地推向临界点。 今年7月,上海发放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text":"8月4日,上海浦东金桥和花木的街头悄然多了一抹未来感。小马智行与锦江出租联合推出的Robotaxi服务正式上线,用户打开“小马智行”App,呼叫一辆无人驾驶车辆,流程与网约车无异,唯独驾驶座空无一人。这是上海首次在核心城区开放完全无人驾驶的载人出行服务,标志着Robotaxi从封闭测试迈向有限开放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与神州租车宣布了一项重磅合作:计划在全国推广超10万辆“巧克力换电车型”,并依托神州遍布全国的2000多个网点,构建城市换电网络。这不仅是换电技术的又一次跃进,更可能是Robotaxi商业化的隐形加速器。 无人驾驶正加速驶入城市核心,但决定其商业化成败的,或许不是算法的极致突破,而是能否构建一个高效、协同、可持续的出行-补能生态。换电网络的崛起,正在为这场博弈注入新的变量。 技术跑通了,商业还没跑起来 小马智行是中国Robotaxi赛道的头号玩家。 天眼查显示,小马智行成立于2016年,注册资本2.7亿元,股东包括红杉中国、IDG资本等顶级机构,估值已超85亿美元。2025年7月,其Robotaxi车队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实现常态化运行,总规模突破300台,是目前国内唯一获得四个一线城市运营许可的企业。 据其官方数据,截至2024年底,小马智行累计测试里程超过3350万公里,其中无人驾驶里程超400万公里,注册用户超过22万,日均订单保持在15单左右,具备初步的商业化基础。 但这仍然只是通往“可持续”路径的前奏。Robotaxi的关键指标,不是车有多智能,而是每辆车能在多长时间内持续产生订单。 此次小马智行在上海选择的两个试点区域——金桥和花木,具有典型的城市混合场景特征:写字楼林立、住宅密集、地铁站高频流动。这意味着测试条件更复杂、用户需求更多样,也意味着续航与补能效率被更频繁地推向临界点。 今年7月,上海发放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d137588d418842a1ca6379d8631722e5","width":"640","height":"375"},{"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3b9c7a464f8555c1ad2c72429c7ad6ed","width":"640","height":"426"},{"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150e8e429fea5f0710aaa77b129a52fe","width":"640","height":"331"}],"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2,"link":"https://laohu8.com/post/464730973597744","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797,"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3,"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20420094570960,"gmtCreate":1743672412303,"gmtModify":1743674398731,"author":{"id":"3492477138363716","authorId":"3492477138363716","name":"蓝莓财经","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6f5c94d66e038fe53acaa10d1ee2682a","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92477138363716","authorIdStr":"3492477138363716"},"themes":[],"title":"从“利润王”到净利暴跌三成,理想汽车走到十字路口","htmlText":"在中国这个风起云涌的新能源汽车江湖里,潮起潮落的故事从不缺席。曾经头顶“利润王”光环的玩家,可能转眼间就被市场无情拍下神坛,而这正是理想汽车如今的处境。 理想汽车2024年的业绩成绩单新鲜出炉,归母净利润超过80亿元人民币,似乎仍不失“优等生”风采。然而,相比2023年那118亿元的净利润巅峰,今年足足缩水了近38亿元,同比下滑31.9%。 相比蔚来全年亏损224亿元、小鹏的持续烧钱,理想依然是“蔚小理”中唯一盈利的选手,1128亿元的现金储备,这也无疑是理想的底气所在。但这笔巨额现金,能否支撑其在纯电转型和智能化浪潮中杀出重围,仍是未知数。2025年,理想计划推出两款纯电SUV i8和i6,并加码AI智驾研发,这或许是扭转颓势的关键一招。可问题是,在特斯拉、比亚迪的夹击下,以及新势力群雄并起的乱局中,理想还能否重现昔日荣光? 销量涨了,利润却跌了? 理想汽车2024年的财报却像一记重拳,狠狠砸碎了它的光环。表面上看,80.32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依然让同行望尘莫及,可相比2023年的118.09亿元,利润足足蒸发了37.77亿元,同比暴跌31.9%。此外,第四季度净利润仅剩35.3亿元,同比下滑38.6%,创下近两年最惨纪录。这与全年交付量50.05万辆、同比增长33.1%的亮眼成绩形成刺眼反差,活脱脱一个“面子光鲜、里子崩塌”的故事。 这组数据与其说是“触目惊心”,不如说是“意料之中”。理想的麻烦,早就埋在它引以为傲的商业模式里。首先,毛利率这道护城河彻底失守。2024年全年毛利率从2023年的22.2%跌至20.5%,车辆毛利率更是从21.5%滑到19.1%,创下2021年以来最低点。 背后推手是谁?答案藏在单车收入的断崖式下跌中,单车毛利润从32万元骤降至28万元,缩水12.5%。新推出的L6车型定价25万元以内,主打性价比,全年卖出19.2万辆,占总销量的39%,却让","listText":"在中国这个风起云涌的新能源汽车江湖里,潮起潮落的故事从不缺席。曾经头顶“利润王”光环的玩家,可能转眼间就被市场无情拍下神坛,而这正是理想汽车如今的处境。 理想汽车2024年的业绩成绩单新鲜出炉,归母净利润超过80亿元人民币,似乎仍不失“优等生”风采。然而,相比2023年那118亿元的净利润巅峰,今年足足缩水了近38亿元,同比下滑31.9%。 相比蔚来全年亏损224亿元、小鹏的持续烧钱,理想依然是“蔚小理”中唯一盈利的选手,1128亿元的现金储备,这也无疑是理想的底气所在。但这笔巨额现金,能否支撑其在纯电转型和智能化浪潮中杀出重围,仍是未知数。2025年,理想计划推出两款纯电SUV i8和i6,并加码AI智驾研发,这或许是扭转颓势的关键一招。可问题是,在特斯拉、比亚迪的夹击下,以及新势力群雄并起的乱局中,理想还能否重现昔日荣光? 销量涨了,利润却跌了? 理想汽车2024年的财报却像一记重拳,狠狠砸碎了它的光环。表面上看,80.32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依然让同行望尘莫及,可相比2023年的118.09亿元,利润足足蒸发了37.77亿元,同比暴跌31.9%。此外,第四季度净利润仅剩35.3亿元,同比下滑38.6%,创下近两年最惨纪录。这与全年交付量50.05万辆、同比增长33.1%的亮眼成绩形成刺眼反差,活脱脱一个“面子光鲜、里子崩塌”的故事。 这组数据与其说是“触目惊心”,不如说是“意料之中”。理想的麻烦,早就埋在它引以为傲的商业模式里。首先,毛利率这道护城河彻底失守。2024年全年毛利率从2023年的22.2%跌至20.5%,车辆毛利率更是从21.5%滑到19.1%,创下2021年以来最低点。 背后推手是谁?答案藏在单车收入的断崖式下跌中,单车毛利润从32万元骤降至28万元,缩水12.5%。新推出的L6车型定价25万元以内,主打性价比,全年卖出19.2万辆,占总销量的39%,却让","text":"在中国这个风起云涌的新能源汽车江湖里,潮起潮落的故事从不缺席。曾经头顶“利润王”光环的玩家,可能转眼间就被市场无情拍下神坛,而这正是理想汽车如今的处境。 理想汽车2024年的业绩成绩单新鲜出炉,归母净利润超过80亿元人民币,似乎仍不失“优等生”风采。然而,相比2023年那118亿元的净利润巅峰,今年足足缩水了近38亿元,同比下滑31.9%。 相比蔚来全年亏损224亿元、小鹏的持续烧钱,理想依然是“蔚小理”中唯一盈利的选手,1128亿元的现金储备,这也无疑是理想的底气所在。但这笔巨额现金,能否支撑其在纯电转型和智能化浪潮中杀出重围,仍是未知数。2025年,理想计划推出两款纯电SUV i8和i6,并加码AI智驾研发,这或许是扭转颓势的关键一招。可问题是,在特斯拉、比亚迪的夹击下,以及新势力群雄并起的乱局中,理想还能否重现昔日荣光? 销量涨了,利润却跌了? 理想汽车2024年的财报却像一记重拳,狠狠砸碎了它的光环。表面上看,80.32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依然让同行望尘莫及,可相比2023年的118.09亿元,利润足足蒸发了37.77亿元,同比暴跌31.9%。此外,第四季度净利润仅剩35.3亿元,同比下滑38.6%,创下近两年最惨纪录。这与全年交付量50.05万辆、同比增长33.1%的亮眼成绩形成刺眼反差,活脱脱一个“面子光鲜、里子崩塌”的故事。 这组数据与其说是“触目惊心”,不如说是“意料之中”。理想的麻烦,早就埋在它引以为傲的商业模式里。首先,毛利率这道护城河彻底失守。2024年全年毛利率从2023年的22.2%跌至20.5%,车辆毛利率更是从21.5%滑到19.1%,创下2021年以来最低点。 背后推手是谁?答案藏在单车收入的断崖式下跌中,单车毛利润从32万元骤降至28万元,缩水12.5%。新推出的L6车型定价25万元以内,主打性价比,全年卖出19.2万辆,占总销量的39%,却让","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479d1733dac6dcce07f67792144e0be6","width":"640","height":"427"},{"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ac139d5cfd0a6ef25822bd9ee2135b1d","width":"640","height":"387"},{"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6eead051ce9c37c6154fd2177bd66b99","width":"640","height":"44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2042009457096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833,"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3,"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20413226775096,"gmtCreate":1743670589352,"gmtModify":1743671345550,"author":{"id":"3492477138363716","authorId":"3492477138363716","name":"蓝莓财经","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6f5c94d66e038fe53acaa10d1ee2682a","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92477138363716","authorIdStr":"3492477138363716"},"themes":[],"title":"43.3亿减值出清隐患,蒙牛“轻装上阵”迎新生","htmlText":"2024年财报如同一盆冷水泼在了蒙牛乳业(2319.HK,以下简称蒙牛)的雄心上。 财报显示,蒙牛2024年全年营收886.7亿元,不仅离“千亿俱乐部”还有一步之遥,更比2023年缩水了10.09%。更刺眼的是归母净利润,仅剩1.04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8.09亿元暴跌97.83%,创下2017年以来最惨烈的滑坡。即便是疫情肆虐的三年,蒙牛的净利润都能逆势上扬,如今这断崖式下跌,令人瞠目结舌。 新上任的总裁高飞2024年3月接棒,这份财报无疑是他交出的第一张成绩单。市场反应耐人寻味,财报发布次日股价短暂反弹,或许与公告中的亮点有关:毛利率提升2.4个百分点至39.6%,经营利润达到72.6亿元,经营利润率升至8.2%。更别提蒙牛豪气宣布2024年拟派发20亿元现金股利,这大手笔多少安抚了投资者的焦虑,也为高飞的开局争取了一丝喘息空间。但营收下滑、净利润崩盘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高飞的“初考”成绩单,显然难以让所有人拍手叫好。 高飞的下一步棋,或许才是真正决定蒙牛命运的关键。眼下,蒙牛751亿港元的体量,距离千亿目标仍有一段长路要走。2025年的蒙牛,能否在质疑声中杀出一条血路让市场重拾信心呢? 营收净利润双重滑坡 蒙牛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失守,跌幅之大令人瞠目。2024年全年营收886.7亿元,同比下滑10.09%,净利润则从2023年的48.09亿元断崖式下滑至1.045亿元,暴跌97.83%。这不是蒙牛首次遭遇双降,但这次的“滑铁卢”却格外触目惊心。 自2004年上市以来,类似窘境屈指可数:2012年营收从373.9亿元跌至360亿元,降幅3.7%,净利润从15.89亿元缩至13.03亿元,下滑18%;2020年疫情冲击下,营收从790.3亿元回落至760.3亿元,跌幅3.79%,净利润从41.05亿元降至35.25亿元,缩水14.14%。可2024年的崩盘远超历","listText":"2024年财报如同一盆冷水泼在了蒙牛乳业(2319.HK,以下简称蒙牛)的雄心上。 财报显示,蒙牛2024年全年营收886.7亿元,不仅离“千亿俱乐部”还有一步之遥,更比2023年缩水了10.09%。更刺眼的是归母净利润,仅剩1.04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8.09亿元暴跌97.83%,创下2017年以来最惨烈的滑坡。即便是疫情肆虐的三年,蒙牛的净利润都能逆势上扬,如今这断崖式下跌,令人瞠目结舌。 新上任的总裁高飞2024年3月接棒,这份财报无疑是他交出的第一张成绩单。市场反应耐人寻味,财报发布次日股价短暂反弹,或许与公告中的亮点有关:毛利率提升2.4个百分点至39.6%,经营利润达到72.6亿元,经营利润率升至8.2%。更别提蒙牛豪气宣布2024年拟派发20亿元现金股利,这大手笔多少安抚了投资者的焦虑,也为高飞的开局争取了一丝喘息空间。但营收下滑、净利润崩盘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高飞的“初考”成绩单,显然难以让所有人拍手叫好。 高飞的下一步棋,或许才是真正决定蒙牛命运的关键。眼下,蒙牛751亿港元的体量,距离千亿目标仍有一段长路要走。2025年的蒙牛,能否在质疑声中杀出一条血路让市场重拾信心呢? 营收净利润双重滑坡 蒙牛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失守,跌幅之大令人瞠目。2024年全年营收886.7亿元,同比下滑10.09%,净利润则从2023年的48.09亿元断崖式下滑至1.045亿元,暴跌97.83%。这不是蒙牛首次遭遇双降,但这次的“滑铁卢”却格外触目惊心。 自2004年上市以来,类似窘境屈指可数:2012年营收从373.9亿元跌至360亿元,降幅3.7%,净利润从15.89亿元缩至13.03亿元,下滑18%;2020年疫情冲击下,营收从790.3亿元回落至760.3亿元,跌幅3.79%,净利润从41.05亿元降至35.25亿元,缩水14.14%。可2024年的崩盘远超历","text":"2024年财报如同一盆冷水泼在了蒙牛乳业(2319.HK,以下简称蒙牛)的雄心上。 财报显示,蒙牛2024年全年营收886.7亿元,不仅离“千亿俱乐部”还有一步之遥,更比2023年缩水了10.09%。更刺眼的是归母净利润,仅剩1.04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8.09亿元暴跌97.83%,创下2017年以来最惨烈的滑坡。即便是疫情肆虐的三年,蒙牛的净利润都能逆势上扬,如今这断崖式下跌,令人瞠目结舌。 新上任的总裁高飞2024年3月接棒,这份财报无疑是他交出的第一张成绩单。市场反应耐人寻味,财报发布次日股价短暂反弹,或许与公告中的亮点有关:毛利率提升2.4个百分点至39.6%,经营利润达到72.6亿元,经营利润率升至8.2%。更别提蒙牛豪气宣布2024年拟派发20亿元现金股利,这大手笔多少安抚了投资者的焦虑,也为高飞的开局争取了一丝喘息空间。但营收下滑、净利润崩盘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高飞的“初考”成绩单,显然难以让所有人拍手叫好。 高飞的下一步棋,或许才是真正决定蒙牛命运的关键。眼下,蒙牛751亿港元的体量,距离千亿目标仍有一段长路要走。2025年的蒙牛,能否在质疑声中杀出一条血路让市场重拾信心呢? 营收净利润双重滑坡 蒙牛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失守,跌幅之大令人瞠目。2024年全年营收886.7亿元,同比下滑10.09%,净利润则从2023年的48.09亿元断崖式下滑至1.045亿元,暴跌97.83%。这不是蒙牛首次遭遇双降,但这次的“滑铁卢”却格外触目惊心。 自2004年上市以来,类似窘境屈指可数:2012年营收从373.9亿元跌至360亿元,降幅3.7%,净利润从15.89亿元缩至13.03亿元,下滑18%;2020年疫情冲击下,营收从790.3亿元回落至760.3亿元,跌幅3.79%,净利润从41.05亿元降至35.25亿元,缩水14.14%。可2024年的崩盘远超历","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d263b46e0fced6e9029fcc9e41c314bf","width":"640","height":"427"},{"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f765b1599b6cbcdaa37823d48abf6b0b","width":"640","height":"429"},{"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87b21d495849746a1bae1750474fa75","width":"640","height":"619"}],"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2041322677509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228,"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3,"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20003625906376,"gmtCreate":1743571521762,"gmtModify":1743572371129,"author":{"id":"3492477138363716","authorId":"3492477138363716","name":"蓝莓财经","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6f5c94d66e038fe53acaa10d1ee2682a","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92477138363716","authorIdStr":"3492477138363716"},"themes":[],"title":"C端产品发力,带动埃安销量持续增长","htmlText":"今年的汽车市场,像极了一场“价格大甩卖”,“一口价”、“限时补贴”满天飞,但消费者心里明白:便宜≠超值。去年更换“AION”字母标后,埃安陆续推出了埃安霸王龙、埃安RT、埃安UT三款全球战略车型,凭借新潮的设计、越级的空间、先进的智能科技等实力深受C端用户认可,推动埃安销量持续增长。在过去的3月份,埃安销量突破3.4万辆,环比、同比均有提升,用实力证明“科技普惠更高级”的硬逻辑。 销量跃升的背后,是埃安以个人用户需求打造的全新智能产品矩阵。全新上市的埃安UT是埃安“先进、新潮、高品质”的最新注解,不仅拥有符合全球审美的外观、越级灵活的空间、中欧双五星安全的车身设计,更是首款将AI云端大模型打入8万内的车型。埃安UT以“大一圈,高级很多”的断层实力,成为了埃安销量的重要推手。 而在当下众多车企全力角逐的智驾领域,埃安早已构建起护城河。通过埃安霸王龙、埃安RT,将十年磨一剑的L4级冗余技术赋能L2++级体验,并率先实现将激光雷达引入15万级,彻底打破“高阶智驾遥不可及”的普遍认知,同时在短短5个月就吸引了超15万人次深度体验,“懂智驾,选埃安”已成为广大用户共识,全民智驾的浪潮也就此掀起。 不止于此,埃安更是为智驾的普及添砖加瓦。当部分车企仍在用“免责声明”规避风险时,埃安以行业首个15万元级“智驾险”打破信任壁垒,用最高300万的保障为用户托底,让“能用、好用、放心用”成为埃安智驾的独家标签。 如果说埃安三龙领先的智能化体验,是埃安对当下用户追求“科技平权”的精准解构,那高品质则是埃安从诞生时就始终坚守的初衷。在近期公布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质量排行榜中,埃安再次夺魁,已连续三年蝉联第一。“高科技+高品质”的双重标签,让埃安在激烈竞争中建立起深厚的用户信任,这份信任正转化为市场势能,成为埃安销量企稳回升的重要催化剂。 如果说销量是当下实力的注脚,那么埃安对L4级自动驾驶的","listText":"今年的汽车市场,像极了一场“价格大甩卖”,“一口价”、“限时补贴”满天飞,但消费者心里明白:便宜≠超值。去年更换“AION”字母标后,埃安陆续推出了埃安霸王龙、埃安RT、埃安UT三款全球战略车型,凭借新潮的设计、越级的空间、先进的智能科技等实力深受C端用户认可,推动埃安销量持续增长。在过去的3月份,埃安销量突破3.4万辆,环比、同比均有提升,用实力证明“科技普惠更高级”的硬逻辑。 销量跃升的背后,是埃安以个人用户需求打造的全新智能产品矩阵。全新上市的埃安UT是埃安“先进、新潮、高品质”的最新注解,不仅拥有符合全球审美的外观、越级灵活的空间、中欧双五星安全的车身设计,更是首款将AI云端大模型打入8万内的车型。埃安UT以“大一圈,高级很多”的断层实力,成为了埃安销量的重要推手。 而在当下众多车企全力角逐的智驾领域,埃安早已构建起护城河。通过埃安霸王龙、埃安RT,将十年磨一剑的L4级冗余技术赋能L2++级体验,并率先实现将激光雷达引入15万级,彻底打破“高阶智驾遥不可及”的普遍认知,同时在短短5个月就吸引了超15万人次深度体验,“懂智驾,选埃安”已成为广大用户共识,全民智驾的浪潮也就此掀起。 不止于此,埃安更是为智驾的普及添砖加瓦。当部分车企仍在用“免责声明”规避风险时,埃安以行业首个15万元级“智驾险”打破信任壁垒,用最高300万的保障为用户托底,让“能用、好用、放心用”成为埃安智驾的独家标签。 如果说埃安三龙领先的智能化体验,是埃安对当下用户追求“科技平权”的精准解构,那高品质则是埃安从诞生时就始终坚守的初衷。在近期公布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质量排行榜中,埃安再次夺魁,已连续三年蝉联第一。“高科技+高品质”的双重标签,让埃安在激烈竞争中建立起深厚的用户信任,这份信任正转化为市场势能,成为埃安销量企稳回升的重要催化剂。 如果说销量是当下实力的注脚,那么埃安对L4级自动驾驶的","text":"今年的汽车市场,像极了一场“价格大甩卖”,“一口价”、“限时补贴”满天飞,但消费者心里明白:便宜≠超值。去年更换“AION”字母标后,埃安陆续推出了埃安霸王龙、埃安RT、埃安UT三款全球战略车型,凭借新潮的设计、越级的空间、先进的智能科技等实力深受C端用户认可,推动埃安销量持续增长。在过去的3月份,埃安销量突破3.4万辆,环比、同比均有提升,用实力证明“科技普惠更高级”的硬逻辑。 销量跃升的背后,是埃安以个人用户需求打造的全新智能产品矩阵。全新上市的埃安UT是埃安“先进、新潮、高品质”的最新注解,不仅拥有符合全球审美的外观、越级灵活的空间、中欧双五星安全的车身设计,更是首款将AI云端大模型打入8万内的车型。埃安UT以“大一圈,高级很多”的断层实力,成为了埃安销量的重要推手。 而在当下众多车企全力角逐的智驾领域,埃安早已构建起护城河。通过埃安霸王龙、埃安RT,将十年磨一剑的L4级冗余技术赋能L2++级体验,并率先实现将激光雷达引入15万级,彻底打破“高阶智驾遥不可及”的普遍认知,同时在短短5个月就吸引了超15万人次深度体验,“懂智驾,选埃安”已成为广大用户共识,全民智驾的浪潮也就此掀起。 不止于此,埃安更是为智驾的普及添砖加瓦。当部分车企仍在用“免责声明”规避风险时,埃安以行业首个15万元级“智驾险”打破信任壁垒,用最高300万的保障为用户托底,让“能用、好用、放心用”成为埃安智驾的独家标签。 如果说埃安三龙领先的智能化体验,是埃安对当下用户追求“科技平权”的精准解构,那高品质则是埃安从诞生时就始终坚守的初衷。在近期公布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质量排行榜中,埃安再次夺魁,已连续三年蝉联第一。“高科技+高品质”的双重标签,让埃安在激烈竞争中建立起深厚的用户信任,这份信任正转化为市场势能,成为埃安销量企稳回升的重要催化剂。 如果说销量是当下实力的注脚,那么埃安对L4级自动驾驶的","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f7638049be7795806e0460a0d08b8023","width":"640","height":"394"},{"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308632d3365ba23dad3dbd35cc860a1f","width":"640","height":"385"},{"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e2d6a0ead6abce9b6eb0f1aa2fa93131","width":"640","height":"415"}],"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2000362590637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135,"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5,"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16893931200736,"gmtCreate":1742788716313,"gmtModify":1742789233386,"author":{"id":"3492477138363716","authorId":"3492477138363716","name":"蓝莓财经","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6f5c94d66e038fe53acaa10d1ee2682a","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92477138363716","authorIdStr":"3492477138363716"},"themes":[],"title":"辛选出海韩国站启动会在首尔举行 开启中韩经贸合作数字化新篇章","htmlText":"3月23日,“辛选出海·韩国站”专场直播启动会暨中韩企业家交流会在韩国首尔举行。国内直播电商头部企业辛选集团主播杨润心(网名蛋蛋)和辛选团队携手来自LG集团、爱茉莉太平洋集团、爱敬集团等韩国知名企业的代表,以及多家中、韩两国媒体代表参与活动,共同探讨中韩经贸与文化交流的数字化新机遇。 活动开始,来自韩国LG生活健康的田镐准常务发表致辞。他表示,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产品如果不能传递到用户手中,就不能实现最终价值。他说,辛选集团一直致力于做韩国企业和中国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为用户精选高品质的产品,并为企业提出很多更符合中国市场的建议,让LG生活健康旗下的后、苏秘、欧蕙等品牌被更多中国用户所熟知。他希望双方继续携手,为更多新产品和品牌的拓展创造机会。 为表彰辛选主播杨润心对品牌推广的卓越贡献,田镐准为其颁发了“LG生活健康首席推荐大使”和“苏秘全球推荐官”荣誉。 爱茉莉太平洋电商总经理尹炯镐则在致辞中表示,辛选团队的热情、创造力及其与中国消费者之间深厚的信任基础,为爱茉莉旗下品牌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未来,双方将继续合作,为更多中国消费者传递美丽与自信。他还希望,双方能够成为彼此成长与发展的珍贵伙伴关系。 尹炯镐总经理为辛选主播杨润心颁发了“雪花秀首席推荐官”荣誉,充分肯定她对雪花秀品牌在中国市场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辛选主播杨润心表示,作为拥有1亿粉丝的直播电商主播,她此行也代表了辛选集团和广大中国消费者。希望通过努力将更多高性价比的韩国美妆和美食带给中国消费者。她强调,辛选将与LG集团、爱敬集团、爱茉莉太平洋集团等众多韩国顶级企业紧密合作,聚焦更优的价格、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创新及文化链接三大目标。同时,她希望能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助力两国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和文化纽带。 当天,杨润心和辛选高管团队、各大韩国品牌代表共同参与了辛选出海韩国站的启动仪式。据悉,此次活动是2025年辛选出海","listText":"3月23日,“辛选出海·韩国站”专场直播启动会暨中韩企业家交流会在韩国首尔举行。国内直播电商头部企业辛选集团主播杨润心(网名蛋蛋)和辛选团队携手来自LG集团、爱茉莉太平洋集团、爱敬集团等韩国知名企业的代表,以及多家中、韩两国媒体代表参与活动,共同探讨中韩经贸与文化交流的数字化新机遇。 活动开始,来自韩国LG生活健康的田镐准常务发表致辞。他表示,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产品如果不能传递到用户手中,就不能实现最终价值。他说,辛选集团一直致力于做韩国企业和中国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为用户精选高品质的产品,并为企业提出很多更符合中国市场的建议,让LG生活健康旗下的后、苏秘、欧蕙等品牌被更多中国用户所熟知。他希望双方继续携手,为更多新产品和品牌的拓展创造机会。 为表彰辛选主播杨润心对品牌推广的卓越贡献,田镐准为其颁发了“LG生活健康首席推荐大使”和“苏秘全球推荐官”荣誉。 爱茉莉太平洋电商总经理尹炯镐则在致辞中表示,辛选团队的热情、创造力及其与中国消费者之间深厚的信任基础,为爱茉莉旗下品牌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未来,双方将继续合作,为更多中国消费者传递美丽与自信。他还希望,双方能够成为彼此成长与发展的珍贵伙伴关系。 尹炯镐总经理为辛选主播杨润心颁发了“雪花秀首席推荐官”荣誉,充分肯定她对雪花秀品牌在中国市场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辛选主播杨润心表示,作为拥有1亿粉丝的直播电商主播,她此行也代表了辛选集团和广大中国消费者。希望通过努力将更多高性价比的韩国美妆和美食带给中国消费者。她强调,辛选将与LG集团、爱敬集团、爱茉莉太平洋集团等众多韩国顶级企业紧密合作,聚焦更优的价格、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创新及文化链接三大目标。同时,她希望能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助力两国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和文化纽带。 当天,杨润心和辛选高管团队、各大韩国品牌代表共同参与了辛选出海韩国站的启动仪式。据悉,此次活动是2025年辛选出海","text":"3月23日,“辛选出海·韩国站”专场直播启动会暨中韩企业家交流会在韩国首尔举行。国内直播电商头部企业辛选集团主播杨润心(网名蛋蛋)和辛选团队携手来自LG集团、爱茉莉太平洋集团、爱敬集团等韩国知名企业的代表,以及多家中、韩两国媒体代表参与活动,共同探讨中韩经贸与文化交流的数字化新机遇。 活动开始,来自韩国LG生活健康的田镐准常务发表致辞。他表示,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产品如果不能传递到用户手中,就不能实现最终价值。他说,辛选集团一直致力于做韩国企业和中国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为用户精选高品质的产品,并为企业提出很多更符合中国市场的建议,让LG生活健康旗下的后、苏秘、欧蕙等品牌被更多中国用户所熟知。他希望双方继续携手,为更多新产品和品牌的拓展创造机会。 为表彰辛选主播杨润心对品牌推广的卓越贡献,田镐准为其颁发了“LG生活健康首席推荐大使”和“苏秘全球推荐官”荣誉。 爱茉莉太平洋电商总经理尹炯镐则在致辞中表示,辛选团队的热情、创造力及其与中国消费者之间深厚的信任基础,为爱茉莉旗下品牌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未来,双方将继续合作,为更多中国消费者传递美丽与自信。他还希望,双方能够成为彼此成长与发展的珍贵伙伴关系。 尹炯镐总经理为辛选主播杨润心颁发了“雪花秀首席推荐官”荣誉,充分肯定她对雪花秀品牌在中国市场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辛选主播杨润心表示,作为拥有1亿粉丝的直播电商主播,她此行也代表了辛选集团和广大中国消费者。希望通过努力将更多高性价比的韩国美妆和美食带给中国消费者。她强调,辛选将与LG集团、爱敬集团、爱茉莉太平洋集团等众多韩国顶级企业紧密合作,聚焦更优的价格、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创新及文化链接三大目标。同时,她希望能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助力两国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和文化纽带。 当天,杨润心和辛选高管团队、各大韩国品牌代表共同参与了辛选出海韩国站的启动仪式。据悉,此次活动是2025年辛选出海","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f7ecc4b5e011b05363cfc894286296de","width":"640","height":"960"},{"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6a89983f41d0cd45800365ba596c6a9a","width":"640","height":"960"},{"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f62696521fa3625f2152105fc097fbe1","width":"640","height":"427"}],"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1689393120073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068,"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3,"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16232280965528,"gmtCreate":1742627181253,"gmtModify":1742629695640,"author":{"id":"3492477138363716","authorId":"3492477138363716","name":"蓝莓财经","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6f5c94d66e038fe53acaa10d1ee2682a","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92477138363716","authorIdStr":"3492477138363716"},"themes":[],"title":"汤臣倍健年报解析:利润承压仍领跑,价值链重塑打开新空间","htmlText":"3月21日晚间,汤臣倍健(300146.SZ)发布2024年年报。受行业迭变、竞争加剧以及企业内部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2024年汤臣倍健实现营业收入68.3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3亿元,对比去年同期明显下滑。但欧睿数据显示,2024年汤臣倍健在中国维生素与膳食补充剂行业零售市场的份额为9.3%,仍保持第一。 2024年,膳食营养补充剂(VDS)行业风云变幻且渠道表现分化。线下方面,受医保政策变化和消费需求放缓的双重影响,据中康CMH的数据,2024年全国零售药店VDS销售额同比下降20%,这是VDS药店渠道销售规模首次出现两位数下滑。 面对严峻挑战,汤臣倍健主动调整,以消费者利益为核心,推动产品创新和价值链重建。 在产品创新方面,对于一些基础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汤臣倍健将借助供应链优势,推出高质价比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基础营养素的需求,让更多的人能够消费;同时,对于一些重功能产品,将借助科研优势,布局重功能、强功能等创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更高的健康需求,解决实际的健康问题,形成差异化的产品优势。 2024年,汤臣倍健推出61款全新新品,上新数量同比增长近50%,通过升级原料、含量、配方、工艺等以强产品力拓增量,多款新品取得不错的市场反馈。其中,两大核心单品蛋白粉和健力多,新老产品切换基本完成,也稳住了相关品类的市场份额。阿里和京东平台蛋白粉(非增肌)、氨糖品类的品牌榜显示,2024年汤臣倍健主品牌、健力多分别位于行业第一、第二。 报告期内,汤臣倍健推出主打高含量的鱼油和科学复配好吸收的钙产品提前卡位。其中,突破级54微克K2金标液体钙登上天猫液体钙热销榜和热卖榜双榜首。Yep推出磁感小粉瓶2.0,首创添加专利提取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上市第一周即登上天猫普通膳食胶原蛋白肽类目榜单Top 1。 lifespace益倍适新一代“小蓝条”益生菌固体","listText":"3月21日晚间,汤臣倍健(300146.SZ)发布2024年年报。受行业迭变、竞争加剧以及企业内部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2024年汤臣倍健实现营业收入68.3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3亿元,对比去年同期明显下滑。但欧睿数据显示,2024年汤臣倍健在中国维生素与膳食补充剂行业零售市场的份额为9.3%,仍保持第一。 2024年,膳食营养补充剂(VDS)行业风云变幻且渠道表现分化。线下方面,受医保政策变化和消费需求放缓的双重影响,据中康CMH的数据,2024年全国零售药店VDS销售额同比下降20%,这是VDS药店渠道销售规模首次出现两位数下滑。 面对严峻挑战,汤臣倍健主动调整,以消费者利益为核心,推动产品创新和价值链重建。 在产品创新方面,对于一些基础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汤臣倍健将借助供应链优势,推出高质价比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基础营养素的需求,让更多的人能够消费;同时,对于一些重功能产品,将借助科研优势,布局重功能、强功能等创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更高的健康需求,解决实际的健康问题,形成差异化的产品优势。 2024年,汤臣倍健推出61款全新新品,上新数量同比增长近50%,通过升级原料、含量、配方、工艺等以强产品力拓增量,多款新品取得不错的市场反馈。其中,两大核心单品蛋白粉和健力多,新老产品切换基本完成,也稳住了相关品类的市场份额。阿里和京东平台蛋白粉(非增肌)、氨糖品类的品牌榜显示,2024年汤臣倍健主品牌、健力多分别位于行业第一、第二。 报告期内,汤臣倍健推出主打高含量的鱼油和科学复配好吸收的钙产品提前卡位。其中,突破级54微克K2金标液体钙登上天猫液体钙热销榜和热卖榜双榜首。Yep推出磁感小粉瓶2.0,首创添加专利提取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上市第一周即登上天猫普通膳食胶原蛋白肽类目榜单Top 1。 lifespace益倍适新一代“小蓝条”益生菌固体","text":"3月21日晚间,汤臣倍健(300146.SZ)发布2024年年报。受行业迭变、竞争加剧以及企业内部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2024年汤臣倍健实现营业收入68.3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3亿元,对比去年同期明显下滑。但欧睿数据显示,2024年汤臣倍健在中国维生素与膳食补充剂行业零售市场的份额为9.3%,仍保持第一。 2024年,膳食营养补充剂(VDS)行业风云变幻且渠道表现分化。线下方面,受医保政策变化和消费需求放缓的双重影响,据中康CMH的数据,2024年全国零售药店VDS销售额同比下降20%,这是VDS药店渠道销售规模首次出现两位数下滑。 面对严峻挑战,汤臣倍健主动调整,以消费者利益为核心,推动产品创新和价值链重建。 在产品创新方面,对于一些基础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汤臣倍健将借助供应链优势,推出高质价比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基础营养素的需求,让更多的人能够消费;同时,对于一些重功能产品,将借助科研优势,布局重功能、强功能等创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更高的健康需求,解决实际的健康问题,形成差异化的产品优势。 2024年,汤臣倍健推出61款全新新品,上新数量同比增长近50%,通过升级原料、含量、配方、工艺等以强产品力拓增量,多款新品取得不错的市场反馈。其中,两大核心单品蛋白粉和健力多,新老产品切换基本完成,也稳住了相关品类的市场份额。阿里和京东平台蛋白粉(非增肌)、氨糖品类的品牌榜显示,2024年汤臣倍健主品牌、健力多分别位于行业第一、第二。 报告期内,汤臣倍健推出主打高含量的鱼油和科学复配好吸收的钙产品提前卡位。其中,突破级54微克K2金标液体钙登上天猫液体钙热销榜和热卖榜双榜首。Yep推出磁感小粉瓶2.0,首创添加专利提取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上市第一周即登上天猫普通膳食胶原蛋白肽类目榜单Top 1。 lifespace益倍适新一代“小蓝条”益生菌固体","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30d21facad3d192ea86be4203a8ad020","width":"640","height":"36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16232280965528","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581,"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15148376711808,"gmtCreate":1742374316250,"gmtModify":1742380008549,"author":{"id":"3492477138363716","authorId":"3492477138363716","name":"蓝莓财经","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6f5c94d66e038fe53acaa10d1ee2682a","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92477138363716","authorIdStr":"3492477138363716"},"themes":[],"title":"流量见顶、品类扩张,得物为何不得不“变”?","htmlText":"得物曾经凭借球鞋文化的热潮和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精准踩中风口,又通过“正品鉴定”这一独门绝技,在垂直电商领域杀出一条血路。然而,风向变了,潮鞋市场的黄金时代渐行渐远。如今的得物,已经不再是那个只卖限量版球鞋的“潮玩圣地”,而是一个可以让你9元买一包卫龙辣条,也能12800元入手英伟达RTX5080显卡的“全能选手”。从飞天茅台到SK-II神仙水,再到小米15Ultra,爆款齐聚,品类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 早在2021年,其平台潮鞋内容的占比就已缩减至28%,为后续的转型埋下伏笔。2024年4月,得物正式启动全品类招商计划,美妆、家居、食品、数码等新赛道相继解锁,试图摆脱对单一品类的依赖。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电商市场规模已突破15万亿元而综合电商平台的增长势头明显强于垂直电商。得物显然不想被困在潮鞋交易的窄巷里,而是要跳出舒适圈,搏一个更大的生意版图。 得物曾是年轻人的潮流图腾,如今却要放下身段,去抢综合电商的蛋糕。这条路并不好走,毕竟综合电商的战场上,早已盘踞着淘宝、京东、拼多多这样的巨无霸。得物能靠鉴定服务和年轻化标签杀出重围吗? 观点一:得物上演流量突围战 得物正在电商的流量竞技场上演一场大胆的突围战,如今得物挥舞全品类扩张的大旗,试图从垂直赛道的“小而美”跃入综合电商的“大而全”,野心昭然若揭。 2024年上半年,得物入驻商家数量暴增324%,新品上架数同比增长超250%品类表现更是亮眼,2023年,美妆个护GMV激增154%,食品饮料类目暴涨1800%,后者从几乎为零的基数一跃成为新增长引擎。这背后既有低基数效应的助推,也有得物对新商家的“豪掷千金”。比如百亿级流量扶持、零门槛入驻、1v1专属帮扶,外加一套精简的经营工具。有美妆商家表示,相比传统电商复杂的广告投流,得物无需砸钱抢关键词或banner位,最差ROI也能达到1:6,简直是“商家福音”。 得物","listText":"得物曾经凭借球鞋文化的热潮和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精准踩中风口,又通过“正品鉴定”这一独门绝技,在垂直电商领域杀出一条血路。然而,风向变了,潮鞋市场的黄金时代渐行渐远。如今的得物,已经不再是那个只卖限量版球鞋的“潮玩圣地”,而是一个可以让你9元买一包卫龙辣条,也能12800元入手英伟达RTX5080显卡的“全能选手”。从飞天茅台到SK-II神仙水,再到小米15Ultra,爆款齐聚,品类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 早在2021年,其平台潮鞋内容的占比就已缩减至28%,为后续的转型埋下伏笔。2024年4月,得物正式启动全品类招商计划,美妆、家居、食品、数码等新赛道相继解锁,试图摆脱对单一品类的依赖。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电商市场规模已突破15万亿元而综合电商平台的增长势头明显强于垂直电商。得物显然不想被困在潮鞋交易的窄巷里,而是要跳出舒适圈,搏一个更大的生意版图。 得物曾是年轻人的潮流图腾,如今却要放下身段,去抢综合电商的蛋糕。这条路并不好走,毕竟综合电商的战场上,早已盘踞着淘宝、京东、拼多多这样的巨无霸。得物能靠鉴定服务和年轻化标签杀出重围吗? 观点一:得物上演流量突围战 得物正在电商的流量竞技场上演一场大胆的突围战,如今得物挥舞全品类扩张的大旗,试图从垂直赛道的“小而美”跃入综合电商的“大而全”,野心昭然若揭。 2024年上半年,得物入驻商家数量暴增324%,新品上架数同比增长超250%品类表现更是亮眼,2023年,美妆个护GMV激增154%,食品饮料类目暴涨1800%,后者从几乎为零的基数一跃成为新增长引擎。这背后既有低基数效应的助推,也有得物对新商家的“豪掷千金”。比如百亿级流量扶持、零门槛入驻、1v1专属帮扶,外加一套精简的经营工具。有美妆商家表示,相比传统电商复杂的广告投流,得物无需砸钱抢关键词或banner位,最差ROI也能达到1:6,简直是“商家福音”。 得物","text":"得物曾经凭借球鞋文化的热潮和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精准踩中风口,又通过“正品鉴定”这一独门绝技,在垂直电商领域杀出一条血路。然而,风向变了,潮鞋市场的黄金时代渐行渐远。如今的得物,已经不再是那个只卖限量版球鞋的“潮玩圣地”,而是一个可以让你9元买一包卫龙辣条,也能12800元入手英伟达RTX5080显卡的“全能选手”。从飞天茅台到SK-II神仙水,再到小米15Ultra,爆款齐聚,品类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 早在2021年,其平台潮鞋内容的占比就已缩减至28%,为后续的转型埋下伏笔。2024年4月,得物正式启动全品类招商计划,美妆、家居、食品、数码等新赛道相继解锁,试图摆脱对单一品类的依赖。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电商市场规模已突破15万亿元而综合电商平台的增长势头明显强于垂直电商。得物显然不想被困在潮鞋交易的窄巷里,而是要跳出舒适圈,搏一个更大的生意版图。 得物曾是年轻人的潮流图腾,如今却要放下身段,去抢综合电商的蛋糕。这条路并不好走,毕竟综合电商的战场上,早已盘踞着淘宝、京东、拼多多这样的巨无霸。得物能靠鉴定服务和年轻化标签杀出重围吗? 观点一:得物上演流量突围战 得物正在电商的流量竞技场上演一场大胆的突围战,如今得物挥舞全品类扩张的大旗,试图从垂直赛道的“小而美”跃入综合电商的“大而全”,野心昭然若揭。 2024年上半年,得物入驻商家数量暴增324%,新品上架数同比增长超250%品类表现更是亮眼,2023年,美妆个护GMV激增154%,食品饮料类目暴涨1800%,后者从几乎为零的基数一跃成为新增长引擎。这背后既有低基数效应的助推,也有得物对新商家的“豪掷千金”。比如百亿级流量扶持、零门槛入驻、1v1专属帮扶,外加一套精简的经营工具。有美妆商家表示,相比传统电商复杂的广告投流,得物无需砸钱抢关键词或banner位,最差ROI也能达到1:6,简直是“商家福音”。 得物","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18c93695d33b73fd1dc08fbbbf8e31ac","width":"640","height":"427"},{"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c7ebcf84f674ba7e2b43122f791d2175","width":"640","height":"1385"},{"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88836bd3de12e55d39c24a9b0f009eec","width":"640","height":"427"}],"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15148376711808","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2431,"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3,"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08487348961576,"gmtCreate":1740746573171,"gmtModify":1749607954828,"author":{"id":"3492477138363716","authorId":"3492477138363716","name":"蓝莓财经","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6f5c94d66e038fe53acaa10d1ee2682a","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492477138363716","authorIdStr":"3492477138363716"},"themes":[],"title":"从“双标门”到港股IPO,海天味业全球化能否重拾增长动力?","htmlText":"港交所主板或将迎来首家\"调味品双料股\"。 2月23日海天味业披露,海天味业(603288.SH)提交的关于发行H股备案申请材料已获中国证监会接收。这标志着这家市值超2000亿元的调味品龙头企业正式启动H股上市进程,若成功将创造调味品行业首个\"A+H\"上市纪录。 中国调味品行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2023年国内酱油市场规模达1004亿元,但增速已连续三年维持在4%以下。在此背景下,头部企业纷纷寻求资本突围。尤其是,海天味业近年来的表现不尽人意。尽管公司曾在2015年市值一度突破7000亿元,但近年来受双标门事件、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经销商流失等一系列负面事件影响,市值已大幅缩水至2000亿元左右。 作为全球最大的酱油生产商,海天此时布局港股具有战略意义,不仅意味着海天味业寻求资本市场的重新发力,更寄托了其重塑国际品牌形象、提升综合竞争力、开拓全球市场的雄心。 1、增长显著放缓 近年来,海天味业的增长出现了显著放缓,尤其自2021年起,公司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的表现逐渐疲软。公开数据显示,海天味业自2014年登陆上交所主板以来,一度市值突破7000亿元,成为A股市场的明星企业,并凭借其酱油等核心产品获得了“酱油茅”的美誉。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海天的表现逐渐遇到瓶颈。根据海天味业2023年年报,2023年公司营收245.59亿元,同比下降4.1%;净利润56.27亿元,同比下降9.21%。这标志着公司自上市以来首次经历了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降的困境。 分析其原因,海天味业的核心产品酱油的营收出现下滑,反映了传统产品上增长空间已趋于饱和。随着消费者口味的多样化以及年轻一代对创新产品的偏好,海天的传统调味品产品线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例如,近几年兴起的“年轻化”调味品牌如“松鲜鲜”和“千禾酱油”,凭借更符合年轻人饮食习惯的产品定位,逐步分食市场份额。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海天味业","listText":"港交所主板或将迎来首家\"调味品双料股\"。 2月23日海天味业披露,海天味业(603288.SH)提交的关于发行H股备案申请材料已获中国证监会接收。这标志着这家市值超2000亿元的调味品龙头企业正式启动H股上市进程,若成功将创造调味品行业首个\"A+H\"上市纪录。 中国调味品行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2023年国内酱油市场规模达1004亿元,但增速已连续三年维持在4%以下。在此背景下,头部企业纷纷寻求资本突围。尤其是,海天味业近年来的表现不尽人意。尽管公司曾在2015年市值一度突破7000亿元,但近年来受双标门事件、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经销商流失等一系列负面事件影响,市值已大幅缩水至2000亿元左右。 作为全球最大的酱油生产商,海天此时布局港股具有战略意义,不仅意味着海天味业寻求资本市场的重新发力,更寄托了其重塑国际品牌形象、提升综合竞争力、开拓全球市场的雄心。 1、增长显著放缓 近年来,海天味业的增长出现了显著放缓,尤其自2021年起,公司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的表现逐渐疲软。公开数据显示,海天味业自2014年登陆上交所主板以来,一度市值突破7000亿元,成为A股市场的明星企业,并凭借其酱油等核心产品获得了“酱油茅”的美誉。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海天的表现逐渐遇到瓶颈。根据海天味业2023年年报,2023年公司营收245.59亿元,同比下降4.1%;净利润56.27亿元,同比下降9.21%。这标志着公司自上市以来首次经历了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降的困境。 分析其原因,海天味业的核心产品酱油的营收出现下滑,反映了传统产品上增长空间已趋于饱和。随着消费者口味的多样化以及年轻一代对创新产品的偏好,海天的传统调味品产品线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例如,近几年兴起的“年轻化”调味品牌如“松鲜鲜”和“千禾酱油”,凭借更符合年轻人饮食习惯的产品定位,逐步分食市场份额。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海天味业","text":"港交所主板或将迎来首家\"调味品双料股\"。 2月23日海天味业披露,海天味业(603288.SH)提交的关于发行H股备案申请材料已获中国证监会接收。这标志着这家市值超2000亿元的调味品龙头企业正式启动H股上市进程,若成功将创造调味品行业首个\"A+H\"上市纪录。 中国调味品行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2023年国内酱油市场规模达1004亿元,但增速已连续三年维持在4%以下。在此背景下,头部企业纷纷寻求资本突围。尤其是,海天味业近年来的表现不尽人意。尽管公司曾在2015年市值一度突破7000亿元,但近年来受双标门事件、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经销商流失等一系列负面事件影响,市值已大幅缩水至2000亿元左右。 作为全球最大的酱油生产商,海天此时布局港股具有战略意义,不仅意味着海天味业寻求资本市场的重新发力,更寄托了其重塑国际品牌形象、提升综合竞争力、开拓全球市场的雄心。 1、增长显著放缓 近年来,海天味业的增长出现了显著放缓,尤其自2021年起,公司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的表现逐渐疲软。公开数据显示,海天味业自2014年登陆上交所主板以来,一度市值突破7000亿元,成为A股市场的明星企业,并凭借其酱油等核心产品获得了“酱油茅”的美誉。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海天的表现逐渐遇到瓶颈。根据海天味业2023年年报,2023年公司营收245.59亿元,同比下降4.1%;净利润56.27亿元,同比下降9.21%。这标志着公司自上市以来首次经历了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降的困境。 分析其原因,海天味业的核心产品酱油的营收出现下滑,反映了传统产品上增长空间已趋于饱和。随着消费者口味的多样化以及年轻一代对创新产品的偏好,海天的传统调味品产品线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例如,近几年兴起的“年轻化”调味品牌如“松鲜鲜”和“千禾酱油”,凭借更符合年轻人饮食习惯的产品定位,逐步分食市场份额。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海天味业","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fd0359a9ef2a879daeb2c228641df4ab","width":"640","height":"427"},{"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3bebca0f3451dad89a9db578b6be8f84","width":"640","height":"598"},{"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d560e2cf27c1043d2dd4730e454d13d9","width":"640","height":"427"}],"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0848734896157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992,"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3,"langContent":"CN","totalScore":0}],"defaultTab":"posts","isTTM":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