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统戴老板

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

IP属地:未知
    • 饭统戴老板饭统戴老板
      ·07-31

      淘宝依然能打

      中国互联网商业已经很久没打大仗了。2025年初,京东打响了进军外卖市场的发令枪,在推出零佣金入驻政策后,自4月起又两次启动百亿补贴计划。接着,阿里巴巴旗下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入场角逐,上线不到三个月,最近连续两个周末,其日订单量达到9000万单。同期美团也加大投入,将高峰期日订单量拉升至1.2亿单,一周后又达到1.5亿单,但其中估计有数千万0元购订单。伴随市场规模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淘宝闪购的实际份额可能已经逼近了美团。在美团、淘宝、京东三家激烈但实属难得的竞争格局下,外卖与即时零售市场从日均1亿单,激增到了高峰期日订单量达到2.5亿单。据高盛统计,头部平台单月外卖业务投入已超250亿元,行业进入高烈度竞争状态。投入落地后,有奶茶店订单排了三米长、有骑手拼命送单日入1700元。打工人从“非必要不消费”,到把工位吃成食堂,中国消费市场已经很久没出现这么热闹的场面了。淘宝成了行业最重要的增量贡献者,不但在上线两个多月,日订单量相比饿了么的基线水平净增加了7000万单,日活跃用户数(DAU)也达到2亿。一个保持着高度战斗力的淘宝,成了搅动市场格局的鲶鱼。但这个过程中依然有很多谜团待解,譬如平台为何能在短期内动员核心资源,实现如此迅速的增长。毕竟,阿里上次同等规模的零售业务“大战”,可能已经过去近十年了。盘活新战局7月5日当天,订单量达到8000万单之后,淘宝闪购暂时没有再继续扩张峰值订单规模。接下来的两个周末,淘宝闪购的日订单量依然维持8000万单。最近的两个周末,在优惠补贴相对低调的情况下,淘宝闪购周末的订单量又增长了1000万。在淘宝闪购订单增量长到9000万单后,整个市场从1亿单激增到了2亿单。站在鼓励消费的时间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补贴大战,将即时零售单市场扩大了一倍,也将蛋糕做得更大。对平台、对商家、对骑手、对用户来说都实现了共赢。在此之前,中国的外卖和即时零售的市
      392评论
      举报
      淘宝依然能打
    • 饭统戴老板饭统戴老板
      ·07-23

      劝君不做孙正义

      金融世界里只有两种人能够青史留名,一种是赚过大钱的人,一种是亏过大钱的人。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是第三种:看那些赚过大钱的人用更快的速度把钱亏掉。2022年12月,吉尼斯官网更新了一则新的世界纪录,几个月前还笑傲福布斯榜的马斯克因亏损1650亿美元,成为了新任“史上亏钱最多的人”。这个世界纪录最早收录于2000年,彼时互联网泡沫破裂,做过三天世界首富的孙正义,亏掉586亿美元,此后就蝉联了宝座22年。实际上,孙正义基本就是一只薛定谔的猫,人生主要就分为亏了大钱和赚了大钱两个状态,问题只是没人清楚他正在亏还是正在赚。他可以一次泡沫破裂就亏掉586亿美元,也可以靠一个阿里巴巴就起死回生。2020年财年,他创下日本企业史上最高年度净利润,转头就因为wework上市失败,刷新了单季度亏损记录;补亏割肉了起飞前夜的英伟达,同行以为AI时代不会再给孙正义留位置,ARM的上市又帮他赚回了千亿美金。苏轼在官场上有多耐贬,孙正义在投资上就有多耐亏。与“投资第一原则是不要亏钱”的奥马哈人相比,东亚人的鲁棒性之强,玩的就是风浪越大鱼越贵,独角兽崩了我没废。今年1月,他高调入局特朗普的星际之门计划。在这个总投资规模高达5000亿美元的项目里,软银作为主要出资方,给孙正义买来一个董事长的位置。或许是担心赢起来不够麻,孙正义紧接着加码,号称要投资1万亿美元引入先进制造,把亚利桑纳州建成美国深圳。步子迈太大,不仅行政级别没对齐,钱还得找银行借。在人类通往AGI的道路上,孙正义右手拿着不具备魔法功能的水晶球,左手拉着足以让他重回世界首负的债务杠杆,终于挤上了最大的牌桌。但海湖庄园终究少了些人文关怀,只跟他说中央已经决定了,让你来当大血包,却不提醒他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也要考虑。此时此刻的孙正义,如果环顾牌桌左右就会发现,科技产业早已不是他年轻时的模样,他和中国国足的命运如出一辙:出不出线,主动权根本不在
      547评论
      举报
      劝君不做孙正义
    • 饭统戴老板饭统戴老板
      ·07-20

      丁真的宇宙

      出道不足5年的丁真,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解构现实的一个情绪出口。 这个00后的藏族少年,在2020年11月凭借一位摄影师偶然拍摄的一段视频,用7秒钟的“淳朴笑容”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百亿流量,10天后成为了四川理塘的宣传大使、17天后登上了外交部的推特、38天后受邀地方台的跨年晚会、84天后亮相央视网络春晚,打破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造星”纪录。 按照官方媒体的预想,年轻人应该对这位同龄人的“火箭式”跃迁感到钦佩和赞赏。但领导可能未曾想到的是,正在饱受阶层固化之苦的青年,丝毫没有掩饰对这种“被钦点的成功”的反感,他们以贴吧为根据地,以造梗为武器,以解构为指导纲领,迅速打造出了一个——“丁真的宇宙”。 在这个宇宙里,网友们一边围绕丁真造梗,制作大量鬼畜视频,一边把凡是跟“走捷径的成功”和“被钦点的成功”有关系的人物,贴上“xx丁真”的标签,陆续创造出了滑雪丁真、数码丁真、文学丁真、乒乓丁真、数学竞赛丁真等等——这些未必客观和公平,但折射出的情绪却是真实的。 其实在丁真爆火的第二个月,男青年聚集的虎扑就发起了一场著名的投票,用户们基于对颜值出道的鄙夷情绪,怒投出63%“自己比丁真帅”的抽象选项。对此“简中弗洛伊德”峰哥锐评道:“虎扑人士就是3D中的3D(谐音三低——低学历、低素质、低智商),除了会上网欺负丁真还会干啥?” 虎扑投票的经典场面 但命运给家人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五年过去,挤满底层青年的虎扑,市值缩水93%,最后被迅雷以白菜价捡了过去;而丁真非但没有昙花一现,反而始终是各路媒体的流量宠儿,走进了央视的纪录片,走上联合国的讲台,走到了各类颁奖晚会的聚光灯下、也走进各路领导的合影里。 网友们并不气馁。在素有“流行文化暗角”之称的B站鬼畜区,丁真已经成为蔡徐坤、刘华强、马保国之后的新一代梗王。 Up主们对丁真IP的接力填词,创造了超过2.5亿次的播放量,是平台日活的2.5倍;1
      753评论
      举报
      丁真的宇宙
    • 饭统戴老板饭统戴老板
      ·07-20

      新书推荐:《制裁与经济战》

      中国人民大学的翟东升教授,是笔者的老朋友,最近他和嵇先白老师等人合著的新书——《制裁与经济战》,在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这本书我花了一个周左右的时间读完,的确是我近几年读到的最系统、最务实、最有指导意义的“反制裁手册”。 书里从汉朝断供匈奴讲到俄乌能源博弈,从美国怎么“把金融系统武器化”,到中国该怎么“设防、反制、绕道、筑底”,既有逻辑模型,也有实战案例,读起来一点儿都不无聊。 很多朋友总觉得“制裁”是外交部发言人念一念的词儿,离我们老百姓很远。但你真要去看芯片、能源、跨境支付这些行业的趋势图,就会发现:制裁,其实是一门“经济工程”,甚至是全球产业链的电闸开关。 这本书特别适合哪类人看?如果你对芯片断供、SWIFT封锁、矿产争夺、人民币结算、卡脖子产业链这些名词感兴趣,那你一定要读。它不是一本书,是你理解下一场经济战怎么打的“通关地图”。 翟东升教授非常擅长做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其早在2014年就准确预测了后来的中美战略博弈,他在《一虎一席谈》上舌战群儒的场面,在网络上流传已久。而他的诸多观点,也能在很多政策中看到影子。 同样,在这本书里,翟老师也提出了很多预测和判断。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无论是做商业布局,还是做个人规划,这些前瞻判断的价值,都会远远超过这本书的定价,已经读完它所花的时间。 在此推荐。
      700评论
      举报
      新书推荐:《制裁与经济战》
    • 饭统戴老板饭统戴老板
      ·07-09

      影石十年:走进那片硬件的迷雾森林

      1948年,宝丽来(Polaroid)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拍立得”相机,成为了那个时代的iPhone。这款即时成像相机(Instant Camera)售价仅为89.95美元,1分钟即可出片,毋须在暗房中冲印,这一巨大的创新马上引爆了全美,“拍立得”迅速成为当时最时髦的中产标配。而宝丽来的地位也类似2010年代的苹果公司,最高峰时其占据了即时成像相机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宝丽来首款“拍立得”相机Model 95,1948年“拍立得”甚至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影响了欧美国家的至少三代人——安迪·沃霍尔用它来创作草图,克里斯托夫·诺兰用它来推进《记忆碎片》的叙事,泰勒·斯威夫特用宝丽来的照片制作专辑《1989》的封面,甚至全球最大的照片社交平台Instagram,其名称和图标也都来源于“拍立得”相机。宝丽来用这款产品,来定义了一个品类,其统治力从名字上可见一斑:宝丽来公司英文名Polaroid,成为即时摄影的代名词,而“拍立得”这一信雅达的翻译,其实是宝丽来公司英文名Polaroid的谐音——日后柯达、富士等公司推出即时成像相机,也要忍受自己的产品被消费者称为“拍立得”。在“拍立得”之后,全世界产品人的梦想清单上都写上了同一个目标:做一款“品类定义型产品”(Category-defining Product)。所谓“品类定义型产品”,通常指凭借对消费者的“超越式”洞察,用一款产品开创一个崭新的品类,是产品创新的最高境界之一。你能在索尼的Walkman、任天堂的红白机、IBM的PC、苹果的iPhone、亚马逊的Kindle、戴森的气旋吸尘器、特斯拉的Model S……身上看到此类产品的影子。电影《银河护卫队》中“星爵”携带的索尼Walkman由于缺乏对手,“品类定义型产品”早期会有一个创新红利期,市场份额动辄70%以上,回报丰厚。但按照产业规律,创新者很快就会惊恐地远眺到那些前仆
      548评论
      举报
      影石十年:走进那片硬件的迷雾森林
    • 饭统戴老板饭统戴老板
      ·06-27

      智能化,人形机器人的价值变量

      对高附加值的探索和追逐,永远是一个产业的圣杯。自成立以来,特斯拉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探索。马斯克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人类可以通过大脑操控汽车,那只要给汽车配备一个类似的“AI大脑”,那么汽车同样可以自动行驶。具备智能能力的汽车,将史无前例地成为人类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从而具备全新价值。不久前,马斯克宣布将于2025年6月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推出基于纯人工智能的全自动驾驶(FSD)服务,仅依靠摄像头、自研AI芯片及AI软件就能够实现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够受益于AI技术,使价值得到长足提升的产业,并不只有汽车产业本身。另一个更值得期待的产业是人形机器人。马斯克认为人形机器人的需求会超过汽车,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可能达到200-300亿。长期来看,他判断特斯拉未来的价值可能会来自于人形机器人Optimus。今年初,很多人为春晚扭秧歌的人形机器人所惊艳,各种人形机器人翻跟头、跳舞的视频火爆全网。随着新鲜感褪去,人们开始对人形机器人的本质价值提出了疑问。如今,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更多具备智能移动操作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开始走向应用场景,走向产线开始打工。尤其是大洋彼岸的人形机器人公司,比如去年特斯拉让Optimus 开始进厂打工,学会了分装电池,即使失败,也能自主纠正。Agility Robotics外派由八台Digit组成的搬砖小分队,在大型展会上赚外快。在年底成功拿到汽车供应商舍弗勒的订单,环球务工即将启动。今年五月,它们公布了一项全新成就: Digit已经在第一个商业化客户,物流巨头GXO的场景中完成了第30万件商品的流程履约。老网红波士顿动力Atlas也没闲着,它们开始在现代汽车的工厂里搬运零部件,并强调是自主操作。另外一家成立仅3年的创业公司Figure AI,它们的CEO Brett Adcock放出了一段长达一小时的视频,展示了Figure 02不间断分拣
      990评论
      举报
      智能化,人形机器人的价值变量
    • 饭统戴老板饭统戴老板
      ·06-23

      内卷的解药不是涨价

      十年前,商业竞争的方式是比同行卖得更便宜;十年后,商业竞争的方式是指责同行低价内卷。十年前,“价格屠夫”是对企业的至高褒奖,十年后,它成了伤害经济的元凶。商家甚嚣尘上的抱怨,工厂寥寥无几的利润,消费者对质量问题的担忧,源头仿佛都指向低价。由于价格无限压低,工厂无法提高产品质量,商家缺少利润维持经营,员工收入难以覆盖消费需求,似乎形成了某种逻辑闭环。那么,如果能“守护价格底线”,让商品价格稳定上涨,实现所谓“消费升级”,企业就可以打造品牌升级技术,产业链从业者的收入也会稳定增长,继而反哺企业营收,似乎又能形成某种良性循环。这套看似无懈可击的叙事,恰恰忽视的整个过程中最复杂、最深奥、最关键的环节:当一件商品的价格上涨,它对应提升的附加值在哪里?低价从何而来?无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还是工业皇冠上的边角料,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结果,一定是低价。上到汽车和芯片,下到垃圾袋和餐巾纸,只要生产规模扩张,生产成本就会被摊薄。稍微接触过制造业就会明白,不能被摊薄的只有税收,稳定上涨的只有社保基数。松下幸之助的“自来水哲学”、丰田的精益生产、沃尔玛的“Every Day Low Price”,内核都是压缩成本,降低价格。2011年的邮件中,马斯克认为SpaceX最大的优势是便宜[2]:SpaceX的表现会越来越好,价格会越来越低,这是所有科技门类的发展规律。马斯克提出过一个“**指数”概念,即生产成本与原材料成本的比值。一个零部件的总成本为1000美元,原材料铝的成本只有100美元,**指数就高达10,意味着生产环节创造了过多的成本。无论是借助规模效应摊薄成本,还是依靠技术改进降低**指数,只要一件商品的附加值凝聚在原材料与生产环节,成本就始终有下降空间。价格与质量并没有必然联系,在参数标准不变的前提下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恰恰是制造业百年来不断探寻的圣杯。相比十年前,一台55寸电视的价格从5000
      616评论
      举报
      内卷的解药不是涨价
    • 饭统戴老板饭统戴老板
      ·06-11

      谁在定义汽车的AI时代?

      互联网产业跨界造车的趋势偃旗息鼓,但汽车工业拥抱互联网产业的风潮却愈演愈烈。英伟达用GPU修建起高速公路,大模型掀起自动驾驶的算法革命,汽车座舱开始向AI Agent的样貌逐渐形塑,种种迹象表明,AI正在接过软件的接力棒,开始定义一辆车的每一个角落。伴随汽车从研发到销售的全方位重构,车企与大模型和云服务的绑定也愈发紧密。不久前的上海车展,大部分车型都把大模型集成进了座舱,80%的参展车企都是火山引擎和豆包大模型的合作伙伴。一个月后的火山引擎Foece原动力大会,豆包大模型1.6、视频生成模型Seedance 1.0 pro、升级后Agent开发平台等一系列AI云原生服务集中亮相。其中,豆包1.6的综合成本只有DeepSeek R1的三分之一。以5秒的1080P视频为标尺,Seedance 1.0 pro的成本也位列行业最低。与AI产品齐聚一堂的是极氪、蔚来、上汽荣威、上汽奥迪这些整车厂,以及元戎启行、四维图新等自动驾驶公司。如果忽略主办方火山引擎云服务商的身份,现场俨然上海车展分会场。电动化的转型尚未结束,AI汽车已经急速驶来。每一个试图牢牢握住灵魂的车企,都紧紧握住了人工智能的双手。谁定义了汽车汽车工业对“软件定义汽车”第一次直观的感受,来自2019年的一档视频节目。2019年10月,BBC旗下汽车杂志《Top Gear》制作了一期喜闻乐见的双车对比视频,主角是保时捷Taycan Turbo S和特斯拉Model S Performance。前者是保时捷首款纯电车型,后者是特斯拉标杆产品,可谓节目效果拉满。在五次直线竞速赛中,保时捷都以“微弱的优势”取胜。但比赛结果引来特斯拉粉丝不满,有人质疑数据造假,有人呼吁重新比赛,可见哪国的汽车爱好者都喜欢吵架,最终《Top Gear》亲自下场澄清[1],表示自己没有暗箱操作。《Top Gear》专门发文澄清比赛结果的公正性结果一波
      885评论
      举报
      谁在定义汽车的AI时代?
    • 饭统戴老板饭统戴老板
      ·05-15

      中美交锋2.1版本回顾——施压、节奏和排雷

      2025年5月12日,中美贸易交锋2.1版本落幕,中美大幅下调关税——即使对最乐观的人来说,这一结果也超出预期。 作为一名资深《原神》玩家,我喜欢用游戏版本做类比: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贸易战,可以称之为1.0大版本,拜登四年基本上是在做版本延续;特朗普复辟后,中美来到2.0大版本,首次交锋从4月2号“全球宣战”开始,到5月12号日内瓦会谈结束,中美2.1版本更新,双方90天内各自下调关税115%。 这毫无疑问是一场胜利。当然,不少人肯定在掰指头细算究竟哪国关税更高,但从现实出发,很多企业之前都抱着中美贸易清零的打算,这一结果已经远远好于预期了。而2.1版后,尽管不少商品关税仍然在20%甚至40%以上,但局面无疑被盘活了,很多外贸老板这几天都松了一口气。 中方这次的应对可圈可点,策略和手段都比1.0版本有了很大的从容感,这背后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中国其实为了应对“脱钩”级的局面恶化,已经准备了足足七年时间,而针对这次2.0大版本的斗争,也做了一系列的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对美国贸易决策团队的风格、节奏、底牌的研究和预判。 本篇文章里,我们来复盘一下中美交锋2.1版本里的方法、策略和艺术。 01. 施压的艺术 在本轮交锋刚开始,美国一上来就不出意料祭出了老手段——极限施压(Maximum Pressure)。 在我去年写的《莱特希泽的信徒和遗产》一文中提到过,“极限施压”早在80年代里根政府时期,就被当时的美国贸易副代表莱特希泽用来对付日本,他在谈判现场把文件折成纸飞机、然后扔向日本人的典故广为流传,让他喜提“导弹人”称号。而在中美1.0版本时期,这一手段也被用来对付中国。 但在特朗普政府里,最熟练使用“极限施压”的其实还不是作为下属的莱特希泽,而是老板特朗普本人。在他成为总统前的漫长从商生涯里,他最喜欢在重大的商业交易中,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硬手段,通过威胁、诉讼、围攻或其他极端举
      762评论
      举报
      中美交锋2.1版本回顾——施压、节奏和排雷
    • 饭统戴老板饭统戴老板
      ·04-27

      “碰”出来的中国创新超级乘法

      2007年1月9日,当乔布斯站在旧金山马士孔尼会展中心的聚光灯下,向在场的所有人演示第一代iPhone是如何只需要用手指,就可以在触摸屏上实现所有手机的功能时,全场观众激动地欢呼雀跃,有一个人却开始失声痛哭。在彼时的发布会现场,没有人比触摸屏制造商宸鸿(TPK)的创始人江朝瑞更清楚,如果不是TPK烧光了代工赚来的12亿新台币,如果不是几万青年几万肝的工程投入,最终把“透明玻璃透射式电容技术”的量产良率改进到了苹果终于可以接受的程度,这款划时代的iPhone很有可能会胎死腹中。放在手机制造的历史上,iPhone显然不是第一台使用触摸屏的手机。而当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欣赏初代iPhone的经典与优雅时,与它同期的那些需要用手写笔的“电阻式触摸屏”手机已经彻底成为了被遗忘的时代眼泪。只不过,相比初代iPhone带来的革命**互体验,触摸屏工艺的持续式创新却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人类社会最动人的创新故事大多可以归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天才的灵感与卓绝的努力变不可能为可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东西;另一种则是日复一日地与成本、良率、耐用等工程问题无穷无尽地打交道,最终以一种他人难以企及的效率,把新事物用易得的价格、可靠的品质,渗透给更多的普罗大众。前者这种“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在商业的舞台上,永远不缺乏观众;后者却在大多数时候都以某种润物无声的形象,渐进式迭代。它们常常存在于产业链的细节里,以规模化为目标来最大程度地推动创新的普及,乃至最终改变更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换句话说,把创新的门槛打下来,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实际上,“让创新更平权”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标签之前,绝大多数工业大国的发展都需要具备相似的能力。比如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内燃机汽车,但是普通家庭一直要等到美国人亨利·福特用流水线生产T型车,才真正拥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现代汽车。1920年代,福特工厂把生产一辆汽车的时间从平均70
      1,190评论
      举报
      “碰”出来的中国创新超级乘法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