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财经

IP属地:未知
    • 韭菜财经韭菜财经
      ·10-10

      京东养车、天猫养车夹击,途虎规模赢了、利润输了?

      作为中国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平台的先行者,途虎养车一度被誉为“轮胎电商一哥”、“养车界的滴滴”。然而,就是这家曾以颠覆传统汽修业为己任、连续多年高速扩张的明星企业,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增速回暖却暗藏隐忧的成绩单。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途虎养车营业收入为78.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5%,增速较2024年同期有所加快。单看数字,似乎走出了低谷,但若对比其巅峰时期动辄30%以上的增速,以及同期京东养车全渠道服务收入迅猛的涨势,途虎的这份“回暖”显得成色不足,更像是高位盘整下的温和反弹。 途虎养车创始人陈敏曾多次强调:“途虎的核心是标准化、可复制的服务能力。”但在车主越来越看重个性化、便捷性、信任度的今天,仅靠“标准化”三个字恐怕还不够。当年轻人更习惯在抖音、小红书获取养车信息,当新能源车维修保养需求爆发却与传统燃油车逻辑不同,当社区快修店凭借灵活性和熟人关系抢走“最后一公里”客源。 途虎这个“养车巨头”,也不得不面对增速放缓、盈利承压和新模式冲击的多重挑战。 从“流量”到“留量” 途虎将此次增速回升,归功于夏季轮胎更换旺季的强劲需求、数字化运营效率提升,以及会员粘性的增强。好的方面是,公司的收入还在持续增长。尤其是第二季度,增速回升到12%左右,说明在政策推动下,汽车消费市场有所回暖。基本盘业务,轮胎更换和机油保养,表现依然稳健,上半年收入占比超过六成,在各个细分服务里保持行业领先。 同时,新能源车专修、钣喷、电池检测这些新业务,订单量也在稳步提升。另外,公司通过和零配件品牌直供合作、发展自营产品线,带动毛利率有所改善,看得出供应链优化开始见效。 不过,问题也逐渐浮现。第二季度,虽然轮胎、保养这类传统优势品类的订单量还在涨,但客单价却比去年同期略有下滑,部分原因是平台促销力度加大、行业价格战更激烈。尽管公司在采购成本上有规模优势,可租金、人工、营销这些运营开支不
      254评论
      举报
      京东养车、天猫养车夹击,途虎规模赢了、利润输了?
    • 韭菜财经韭菜财经
      ·10-06

      老板电器的高端困局,解药是“值”而非“贵”

      过去十年,要说中国厨电行业里最稳的品牌,不少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板电器”。靠着抽油烟机、燃气灶和消毒柜这“三大件”,一路做成了年营收过百亿的上市公司,被不少人称为“厨电一哥”。不过最近几年,整个厨电市场的增长都在放缓,再加上地产行业下行、消费分级趋势越来越明显,老板电器这位“老大哥”也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 虽然在高端厨电领域,老板电器依然保持着领先地位,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到46.08亿元,第二季度还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微增,但对比从前动辄两位数的高增长,如今已明显进入“低速运行”状态。更关键的是,业务至今仍高度依赖房地产市场。随着新房交付量下降、精装修渠道竞争越来越激烈,老板电器那条曾经又宽又深的“工程渠道护城河”,正被对手不断填平。 面对这样的局面,从创始人任建华1979年用三把老虎钳、一台小冲床起步创业,到今天管理层积极推动智能化、高端化战略转型,老板电器正试图在不确定的市场中,再一次找准自己的节奏。 厨电行业增速放缓 老板电器把增长放缓归因于“房地产市场调控”和“消费信心不足”,这话确实有一定道理。毕竟2025年以来,新房交付量一直处在低位,直接影响到了厨电的配套需求。但全把问题推给大环境,难免有点逃避现实的嫌疑。事实上,老板电器增长乏力,背后反映的是它的商业模式已经有点跟不上市场的新常态了。 首先,产品结构太单一,过度依赖吸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这“老三样”。这三类产品至今还占老板电器收入的七成以上,导致公司业绩和新房装修市场高度绑定。一旦房地产市场不景气,老板电器就明显感受到压力。反观竞争对手方太,早在五年前就开始布局洗碗机、蒸烤箱、净水器等新品类,现在非烟灶产品占比已超过30%,抗周期能力自然更强。 其次,渠道转型也显得滞后,对线下建材渠道依赖度偏高。老板电器长期和恒大、碧桂园这类大型房企深度绑定,工程渠道贡献了四成以上的收入。地产行业火爆时,这曾是增长引
      289评论
      举报
      老板电器的高端困局,解药是“值”而非“贵”
    • 韭菜财经韭菜财经
      ·09-17

      顺丰豪掷回购:止血还是突围?

      图片 近日,快递行业巨头顺丰做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举动——首次回购股份。 据公告显示,顺丰通过股份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了公司A股股份118.5万股,回购总金额达到4978.25万元(不含交易费用),回购股数占公司目前总股本0.02%,平均成交价为42.01元/股。 这一消息瞬间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尽管顺丰在公告中强调回购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但市场普遍解读此举背后或有“维稳股价”之意。但顺丰此次回购,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 内忧:成本枷锁重 2025年上半年,顺丰并未交出一份令人眼前一亮的答卷。 一来,成本问题犹如一座大山,压得顺丰有些喘不过气。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顺丰人工成本占收入比上升至 42.98%,运输成本达261.72亿元,两者合计占营业成本63%以上。 这主要是因为顺丰采用直营模式,导致其在人力和运输等方面的刚性支出居高不下。与加盟制的通达系快递相比,顺丰需要承担更多的员工薪酬、车辆购置与维护等费用,使得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尽管业务量不断增长,营收持续上升,但成本的增速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成本重压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顺丰的盈利能力。 二来,当前快递行业价格战可谓是硝烟弥漫。顺丰长期以来秉持高端化策略,强调服务质量和时效性。然而在价格战的大环境下,这一策略遭遇了严峻挑战。 据物流沙龙数据显示,2024年,通达系快递凭借加盟制网络和自动化分拣等手段,将单票成本控制在1.5元以内,单票价格更是低至2 - 3元。而顺丰由于直营模式成本高,即使推出“特惠专配”等降价产品,单票成本仍高达4.8元左右,单票收入虽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竞争对手,在价格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此外,顺丰同城急送和冷链物流业务,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顺丰同城急送在市场竞争中,虽然市场份额有所突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38.9%,净利润实现120.43
      726评论
      举报
      顺丰豪掷回购:止血还是突围?
    • 韭菜财经韭菜财经
      ·08-15

      易鑫的汽车金融科技梦:成败取决于AI

      上市第一天就是最高点,易鑫集团这些年走得是真心不容易。直到2024年,易鑫集团的股价才终于有所回升,2025年资本市场才逐渐开始认可易鑫的价值。 今天的易鑫,不再只是一家汽车金融公司,而是逐步在成为一家汽车金融科技公司。2024年,易鑫公司全年总营收达98.88亿元,同比增长48%。真正让资本市场刮目相看的是,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易鑫集团的金融科技收入飙升至18亿元,同比增长290%。集团金融科技平台促成的融资交易金额达211亿元,同比增长107%。 那么,易鑫集团的长期投资价值究竟几何? 新车金融向下,二手车金融向上 2024年,易鑫集团的新车金融收入38.7亿元,交易量37.6万笔,同比下滑3.7%;而二手车金融交易量也达到了35完笔,同比增长25%。 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根据易鑫未经审核报告显示,一季度二手车融资交易量同比增长约31.9%,达到了约10.4万笔,而二手车融资业务占汽车融资交易总量的比例增长到了约60.5%。其中,二手电动汽车融资交易量达到约0.9万笔,占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车融资交易总量的约23.3%。 从财报数据来看,易鑫正在把重心向二手车金融看齐。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易鑫要逐步把重心向二手车金融靠齐,新车金融不是更好吗? 一方面,中国新车的金融渗透率为50%-60%,二手车为30%-40%。随着消费者习惯的改变,未来二手车市场的渗透率还有上升空间。此外,相比国外新车、二手车普遍70%的金融渗透率,国内新车、二手车都还有一定的市场增长空间,但二手车金融市场的成长空间会更大。 另一方面,二手车金融的收益率和利润率相比新车金融更高,也就是把重心向二手车金融集中,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易鑫整体的净利润。从高盛发布的易鑫报告来看,目前易鑫二手车业务的收益率是新车业务的四倍,公司预计随着资金成本的下降以及二手车业务占比的提升,整体收益率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850评论
      举报
      易鑫的汽车金融科技梦:成败取决于AI
    • 韭菜财经韭菜财经
      ·07-01

      豪赌AI,阿里巴巴这回能赌赢吗

      阿里巴巴2025财年的财报出来好几天了,从财报字面数据来看,净利润同比大增77%,达到了1259.76亿,着实亮眼。 不过,资本市场貌似并不认可阿里巴巴这份财报,财报发布后股价不但不上涨,反而还持续下跌。 阿里巴巴2025财报成色究竟几何? 我们先来拆解阿里巴巴2025财年的营业收入,该年总营业收入9963亿元,同比增长6%。分业务来看,各项业务确实都实现了稳定增长。 淘天集团营收4498亿,同比增长4%; 海外电商业务营收1323亿,同比增长29%,看来蒋凡确实还是有几把刷子,负责海外电商业务,将其带进了高速增长; 云智能营收1180亿,同比增长11%; 菜鸟营收1012亿,同比增长2%; 本地生活营收670亿,同比增长12%; 虎鲸文娱营收223亿,同比增长5%; 其他分部业务包括盒马、钉钉、夸克、阿里健康等,营收合计为2063亿元,同比增长7%。 再来看净利润方面,当前阿里巴巴的主要利润依然还是电商板块的淘天集团所贡献。而同比净利润大增77%的背后有相当一部分则是出售非核心资产所获得的增长,比如在2024年第四季度阿里巴巴通过出售高鑫零售和银泰百货等非核心资产实现了近200亿现金回流。 也就是说,从营收的角度来看,阿里巴巴2025财年的营收增长缓慢;而从净利润的增长角度来看,资本市场认为有相当一部分利润是靠出售非核心资产获得的增长,并非经营利润的大幅增长,这也就不难理解资本市场为何不看好阿里巴巴了。 真正让资本市场担心的还是阿里巴巴核心电商业务受到拼多多、抖音电商等平台的不断挤压。因此,资本市场直接选择了用脚投票。 不过,相比较当前的财报业绩,资本市场更关心这两个核心问题。 一、阿里的电商何时能稳? 在拼多多、抖音电商等平台的冲击下,淘宝、天猫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减,从巅峰时期的70%份额已经滑落到如今的33%份额。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拼多多、抖音电商的冲击还会继续,只
      889评论
      举报
      豪赌AI,阿里巴巴这回能赌赢吗
    • 韭菜财经韭菜财经
      ·05-29

      美团Q1财报背后:破除内卷,走向高水平国际竞争

      站在2025年5月下旬这一时间节点,回顾科技零售行业近一个季度的动态,我们不得不感慨外卖市场的风云变幻,亦感叹美团所构筑的科技零售壁垒愈发坚固了。 近日,美团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财报。财报数据显示,美团营收同比增长18%,展现稳健发展态势。其中,核心本地商业实现营收643亿元,同比增长18%;新业务在一季度给美团贡献营收222亿元。 此外,美团有两项“指标”创下了新高,即年交易用户数和年活跃商户数。2025年一季度,美团到店业务年活跃商户数同比增长超25%;截至3月底,美团闪购累计交易用户数超5亿,这表明美团闪购已成功从新秀业务成长为即时零售领域的重要增长极。 美团取得优异成绩的背后与其“零售+科技”战略分不开,“反内卷”与“科技出海”等财报关键词,更直接指出其运营重心。 反内卷:构建健康行业生态 反内卷是破局国内存量市场的必然选择,美团深谙此道。其面对骑手、商家,推出了一系列果敢的“反内卷”举措,构建健康行业生态。 在骑手侧,美团全面推广防疲劳举措、取消“超时扣款”、推进算法公开常态化,将骑手从单纯追求配送效率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以取消“超时扣款”为例。如今,美团“差评超时扣款改扣分”机制已在全国 80 余个主要城市落地,加减分规则也在持续优化,且预计 2025 年底完成对所有类型骑手的覆盖。 在商家侧,美团从商家助力金、营销简化、经营减负、评价体系升级等多维度着手,助力商家激发内生动力,摆脱营销泥沼。 比如:2024年11月下旬,美团外卖宣布投入10亿元助力金,真金白银支持餐饮优质商家创新发展。截至今年4月底,已覆盖超18万餐饮商家,未来三年,美团将投入1000亿元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美团来说,给骑手减压、给商家减负,短期可能会增加一定成本,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构建健康的行业生态,提升平台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一方面,美团牺牲部分短期效率换取生态可持续性,例如取消
      2,011评论
      举报
      美团Q1财报背后:破除内卷,走向高水平国际竞争
    • 韭菜财经韭菜财经
      ·04-24

      宁德时代700亿砸出的是护城河还是产能泡沫?

      2025年4月21日,宁德时代在上海高调发布三款重磅新品——骁遥双核电池、钠新电池及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再次向全球展示其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统治力。然而,这场看似风光无限的发布会背后,宁德时代正面临一场关乎未来的生死竞速。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320GWh,市占率稳居全球第一(35.1%),营收同比增长42%至3800亿元,净利润突破400亿元。创始人曾毓群更在发布会上透露,宁德时代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700亿元,仅2024年研发费用便高达186亿元,并豪言“连续五年研发费用超过所有友商总和”。 作为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的绝对霸主,宁德时代凭借技术迭代速度和产能规模,长期压制比亚迪、LG新能源等对手。但在一片高歌猛进中,技术商业化瓶颈、成本压力与全球化风险已悄然逼近。 全产业链布局的多重绞杀 宁德时代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无疑是其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现,彰显了其在动力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 其一:骁遥双核电池的性能革命 骁遥双核电池的问世,标志着宁德时代在电池能量密度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款电池采用了先进的双核结构,将能量密度提升至450Wh/kg,较上一代产品提升了 30%。这使得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能够轻松突破 1000 公里,满足了消费者对于长续航的迫切需求。在 2025 年的电池技术测试中,骁遥双核电池的续航表现位居行业前列,成为高端电动车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其二:钠新电池的资源战略 钠新电池的研发,体现了宁德时代在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前瞻性。钠离子电池以其成本低、资源丰富等优势,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宁德时代的钠新电池在2025 年实现了关键突破,其能量密度达到了 160Wh/kg,循环寿命超过 3000 次,与磷酸铁锂电池相比,成本降低了 20%。这使得钠新电池在储能和中低端电动车市场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为宁德时代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5,883评论
      举报
      宁德时代700亿砸出的是护城河还是产能泡沫?
    • 韭菜财经韭菜财经
      ·04-18

      电池江湖的“硅谷悖论”:宁德时代为何越成功越焦虑?

      在全球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动力电池产业正经历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的双重变革。 在全球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完成了从行业新秀到万亿帝国的蜕变。据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市场电动汽车(含纯电、插电混动、油电混动)用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894.4GWh,同比增长27.2%。其中,宁德时代排名第一,全球市占率达到37.9%,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然而,在产业光环背后,这家头部企业也面临着多重考验,其发展模式折射出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深层矛盾。 行业龙头,但同行追赶凶猛 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与行业话语权,建立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红利之上。当行业增速慢慢回落时,竞争逻辑已从“共同做大蛋糕”转向“零和博弈”。国内市场诸侯割据、海外市场壁垒高筑,这座看似稳固的帝国城墙,正在被多重力量侵蚀。 一方面,宁德时代虽然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保持领先,但其他动力电池厂商也在积极追赶。比如,比亚迪等头部厂商通过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建,不断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第二梯队企业通过细分领域差异化竞争开疆拓土,这也导致了导致宁德时代增长动能趋缓。 以此次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数据为例,在2024年全球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中,6家中国电池企业上榜,同比增长最快的前三家企业分别是欣旺达、国轩高科和比亚迪,分别为74.1%、73.8%和37.1%。可见,这些曾经被忽视的挑战者正在构筑各自的护城河。 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布局中,宁德时代还面临着韩国LG新能源、SK On及日本松下等老牌电池厂商的挑战。这些跨国企业凭借成熟的电池技术积累、稳定的产品质量把控能力,以及在全球主要市场建立的渠道优势,在动力电池领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以欧洲市场为例,LG新能源与SK On通过深度绑定当地整车制造商的供应
      2,1771
      举报
      电池江湖的“硅谷悖论”:宁德时代为何越成功越焦虑?
    • 韭菜财经韭菜财经
      ·04-14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企业级软件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企业级软件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作为国内ERP(企业资源计划)与云服务领域的头部企业,金蝶国际软件集团(以下简称“金蝶”)在过去三十年中,从一家财务软件公司逐步成长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化服务商。 其发展轨迹既是中国软件行业崛起的缩影,也映射出本土科技企业在技术迭代与市场变迁中的探索与阵痛。 从财务软件到云计算:金蝶的崛起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当中国企业还在用算盘和账簿管理财务时,一款Windows版软件悄然改写了游戏规则。金蝶的崛起始于对“算账”的重新定义,却不止于算账。从DOS系统到云端苍穹,从深圳华强北到服务世界500强,这家公司的每次转身都踩准了技术革命的鼓点,却也暗藏转型的代价。这段跨越三十年的进化史,既是中国软件业从稚嫩到成熟的成长笔记,也是一场关于生存逻辑的持续重构。 1993年,徐少春在深圳创立金蝶,凭借自主研发的Windows版财务软件迅速打开市场。在“账海战术”盛行的90年代,金蝶通过标准化产品与界面友好性,颠覆了传统手工记账模式。2001年,金蝶推出K/3 ERP系统,标志着其从单一财务软件向综合管理软件的转型。这一阶段,金蝶通过“渠道下沉+价格亲民”的策略,在中小企业市场建立起绝对优势。 2014年成为关键转折点。面对云计算对传统软件商业模式的冲击,金蝶启动“云转型”战略,先后推出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蝶云·星空、面向中大型企业的金蝶云·苍穹平台。据IDC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金蝶在中国SaaS ERP市场连续5年占有率第一,云服务收入占比从2016年的18%跃升至2022年的76%,彻底完成从软件许可向订阅制的商业模式切换。 核心竞争优势: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 在跨国巨头林立的ERP战场,金蝶凭什么撕开缺口?答案藏在它对本土商业基因的解码中。当SAP用德国式严谨设计标准化流程时,金蝶选择用柔性技术适配中国企业的“水土不
      3,971评论
      举报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企业级软件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 韭菜财经韭菜财经
      ·04-11

      微软、谷歌、阿里云围剿下的亚马逊AWS:云巨头的攻守博弈战

      2024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突破6000亿美元,亚马逊云(AWS)以32%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全年营收达到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作为云计算行业的开创者,AWS凭借全球最广泛的基础设施覆盖、最全的产品矩阵以及技术创新的持续引领,构建了难以撼动的竞争优势。 然而,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悄然生变。微软Azure以年均30%的增速紧追不舍,谷歌云在AI和数据分析领域的技术突破使其市场份额稳步攀升,阿里云则在亚太市场通过价格战和本地化策略不断扩大影响力。同时,Snowflake在云原生数据库领域的崛起,以及Cloudflare在边缘计算领域的创新,进一步分食了AWS的细分市场。这场“马拉松”式的竞争,AWS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AWS的“三重护城河”:规模、技术与生态 1.规模壁垒:基础设施的“全球化密度” AWS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其基础设施的全球覆盖密度上。作为最早布局全球数据中心的云服务商,其基础设施网络不仅服务于广泛的地理区域,更通过规模效应形成难以复制的成本优势。这种高密度的布局不仅降低了带宽和运维成本,还构建了极高的市场准入门槛——任何后来者若想追赶,需投入巨额资本与时间,而这正是AWS在市场份额争夺中的天然护盾。 2. 技术纵深:全栈能力的“创新惯性” 技术层面,AWS凭借先发优势积累了全栈服务能力,从底层计算到顶层行业解决方案的完整产品矩阵,使其能够满足从初创企业到超大型组织的多元化需求。这种技术纵深的护城河不仅体现在服务种类的广度,更在于其持续的技术迭代能力——通过长期研发投入,AWS已形成“创新惯性”,能够在AI、无服务器计算等前沿领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而非被动跟随。 3. 生态粘性:客户与伙伴的“协同网络” AWS的第三重护城河源于其庞大的客户与合作伙伴生态。全球顶级企业与开发者的深度依赖,使其生态形成自我强化的正循环——更多客户吸引更多开发者,更多
      2,067评论
      举报
      微软、谷歌、阿里云围剿下的亚马逊AWS:云巨头的攻守博弈战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