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新征程:当小米放弃性价比
@躺平指数:
预售首日销量超过60万台的iPhone4,小定首日超过20万辆Cybertruck;现在,还有Yu7发布后1个小时大定超28.9万台,如果一切顺利,这辆车将毫无疑问载入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历史,多年之后,我们依然能在很多地方看到它的名字。 小米最值得一说的,是在“内卷式”竞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里,走出了一条不靠性价比的路,凭借一款同价位段性价比“较低”的产品,实现如此规模的社会关注度和销量水平。 在资本市场的通常意义之下,这就是成功,也是一家公司走向伟大的必经之路。说白了,你什么时候见过苹果、特斯拉和索尼他们跟你聊过性价比? 当然,你可以说这20万的大定数字,有不少是Su7未交付订单转过来的;也可以说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质疑声音,包括安全、智驾、外观抄袭等等;上一段写的那两款消费电子产品,黑子也非常多、声音也非常大,但丝毫不影响他们成就了现象级的商业成功。没办法,老百姓喜欢才是真的喜欢,黑的声音越大,买的人越多。 从舆论场的观察看,小米已经悄悄开始步上特斯拉的后尘:网上黑子多,销量没输过。在Yu7发布之前,小米Su7已经和曾经的全球车王Model Y在中国全部车辆月销榜首的位置上斗得有来有回,今年2月、4月和5月都超越Model Y成为榜一;而在这三个月里,“风味风道”、“自驾事故”等消息,都让小米的舆论环境非常负面。 事实上,大部分的汽车消费用户,没有什么时间上网看评论;再加上如今社交媒体环境的精准推送,一个品牌的“粉丝”不太能够接收到多少品牌的恶评,更不用说相信这个恶评了。所以,单纯以评论或者新闻在你眼中出现的数量,去论证某个品牌目前面对的舆论环境,多少是不够客观的。 因此,尽量抛开网上对于某个品牌的印象,好好看看小米的产品,学习一下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那些可以看个发布会就决定花25万+买一部车的消费人群,他们到底喜欢什么。从消费品投资的认知升维上,理解主力消费人群的消费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