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EV

HiEV大蒜粒车研所

IP属地:未知
    • HiEVHiEV
      ·11-17 22:38

      保时捷「放权」中国:一场关于速度与信任的创新实验

      作者 |张马也 编辑 |德新 2025年11月5日,豪华高性能跑车品牌保时捷在上海正式启用了其位于中国上海虹桥商务区的研发中心。这天刚好是进博会开幕首日,在这个时点下,众多保时捷全球的高管悉数到场见证,包括明年初即将卸任保时捷全球CEO的Oliver Blume奥博穆。 中国研发中心的开幕,被视为保时捷最具战略意义的扩张之一,它是保时捷在德国魏斯阿赫总部之外,第一次设立具备核心权限的大规模海外研发基地。这既宣告了保时捷对中国市场坚定的承诺,也是对全球智能化转型战略的重大升级。 奥博穆直言:「我们不能只是在一旁观望,中国的速度很快,年轻人对豪华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对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体验要求更高。」 全新的中国研发中心,整合了保时捷中国技术部、保时捷工程和保时捷数字科技,目前,这里已经有一支超过300名工程师的核心团队,是一个拥有研发、采购与质量三大核心职能和独立权限的综合实体。 这种放权,改变了传统跨国车企总部研发+区域配合导入的模式,赋予了本土团队前所未有的自主决策和快速执行的能力,也给中国本土的智能化供应链带来了新的机遇。 奥博穆在当天演讲的结尾,对保时捷中国团队说道:Be bold. Move fast. Make us better. 直接翻译就是:放心大胆加油干吧。 一、保时捷如何在中国做到「又稳又快」 中国市场是保时捷的福地,巅峰时期的保时捷在2021年销量接近10万台。但2022年之后,中国本土智能电动车品牌的崛起,让保时捷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 国产新能源的豪华车,在配置和体验上都武装到了牙齿。尤其是在智能化上,国内品牌凭借着前所未有的创新速度,吸引到了不少年轻多金的消费者。 这一次,保时捷上海研发中心的设立,除了提升本土化研发速度,一大特点是希望补齐智能化。早在去年底就已经有媒体报道了保时捷在国内扩充研发团队的消息,并且重点在扩充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团队。 保时
      64评论
      举报
      保时捷「放权」中国:一场关于速度与信任的创新实验
    • HiEVHiEV
      ·11-10

      联手地平线,大众汽车最快3年内将用上自研计算平台

      作者 |德新 编辑 |王博 在大众每年约900万台级的销量中,中国市场占到其中超过1/3。而再过几年,这1/3中的全球销量中,至少80%的车型会搭载一颗或多颗由大众和地平线联合开发的专属SoC。为此,大众的首期投入将达到数亿美元。 这是大众前几天在进博会上宣布的重磅消息。 在燃油车市,大众的销量始终稳健;这笔新的合作投资,也意味着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市场,这家汽车巨头也要「不客气」了。种种迹象都表明,大众内部针对智能化进程的决策,正在加速。 其中一个案例是,大众已经对外展示了3款2026年将在中国推出的智能化新能源车(ID.Era、ID.Aura、ID.Evo);原计划,车型中会部分搭载L2+和L2++辅助驾驶方案,目前这一计划已经更新为全部搭载L2++辅助驾驶方案。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齐泽凯(Dr. Robert Cisek)在进博会接受HiEV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城市NOA将在可预见的未来成为标配。」 某种程度上,这和地平线CEO余凯今年提到的「智能驾驶正迎来4G时刻」相呼应。当辅助驾驶的体验足够流畅、成本足够低时,消费者不再接受「没有城区辅助驾驶的选项 」。 全球最大的车企之一,正刷新它对中国市场的判断。 一、大众 x 地平线深度定制,中国专属SoC 进博会上与地平线的这一官宣,恰好是大众史上最大一波新能源攻势的前夜:到2027年,将在中国推出21款新能源车;到2029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1款。 这次官宣的见证规格,也指向了这次合作的战略级别之高: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Oliver Blume)、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贝瑞德(Ralf Brandstätter)以及CARIAD全球CEO施沛德(Peter Bosch)、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悉数到场。 大众在官方新闻稿中提到:2025年,大众与地平线合资的酷睿程,其首款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354评论
      举报
      联手地平线,大众汽车最快3年内将用上自研计算平台
    • HiEVHiEV
      ·10-30

      你没体验过的奔驰:城区辅助驾驶 + 座舱大模型,纯电CLA够聪明吗?

      作者 |德新 编辑 |王博 奔驰的纯电CLA,始于在2022年之前开启的一项技术探索——Vision EQXX。当时奔驰团队的内部目标是要探索超长续航的可能性。团队拿到的命题是,打造一台常规可以坐至少4人的原型车,并且通过仅仅一次充电就达成1000公里以上的行驶里程,也就是极致的能效。 极致能效的另一面,是可持续进化的智能,也就是MB.OS。奔驰大约在2023年对外公布了MB.OS的开发计划,但实际内部启动可能在2021年。 MB.OS既是操作系统,也是全新架构。它将传统整车分散在几十个计算单元中的软件,集中到了4大功能域,这样一来用更大算力的芯片统筹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复杂系统上车,实现软件功能的持续更新。 图片来源:车企官方 很大程度上,将Vision EQXX与MB.OS的核心技术结合到一起,就构成了奔驰全新平台MMA的底色。而纯电CLA是MMA平台的第一款车,称为「史上最智能的奔驰」。奔驰已经官宣了,纯电CLA将在11月5日上市。 前些天,我们在上海和苏州替大家首批试驾了纯电CLA。 纯电CLA给我的印象,无论从外观、内饰还是交互设计上,它都很好地承袭了奔驰经典的元素,同时在智能化上,奔驰在补齐短板的同时,也有足够的差异化。可以肯定地说,纯电CLA是一台极致好开、足够安全豪华的奔驰,也是一台与过往完全不同、焕然一新的奔驰。 一、智能座舱:MBUX超级屏 + 大模型 + 听觉盛宴 图片来源:车企官方 一进入车内,最直观的变化是将三块大屏融为一体的 「MBUX超级屏」,包括一块10.25英寸的仪表,加上两块14英寸的触摸屏分别作为中控和副驾娱乐屏。 MBUX超级屏有非常丰富的设计细节,比如在垂直方向上,它是6°的倾角设计;这个6°是奔驰反复试验,既要符合驾驶员查看屏幕的人体工程学要求,又最大程度抑制了白天屏幕的反光,并且考虑到了夜间屏幕在车窗的反光。 图片来源:车企官方
      435评论
      举报
      你没体验过的奔驰:城区辅助驾驶 + 座舱大模型,纯电CLA够聪明吗?
    • HiEVHiEV
      ·10-20

      一个“非著名”智驾公司,和它穿越周期的十年

      作者 |本一 编辑 |德新 全球范围内深度学习技术伴随着2012年AlexNet的诞生而崛起,而智能驾驶的第二波浪潮紧随其后,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大概从2014年开始智能驾驶公司开始广泛出现。当热潮褪去,大浪淘金,活下来的公司如今大部分都已经走过了10年征程,国内的易航智能就是其中的一支。 “我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创业十年的非著名公司。” 2025年10月14日,易航智能十周年媒体交流会现场,创始人陈禹行用这样一句自嘲为过去十年做了开场。这句略带调侃的总结,瞬间引出了一个矛盾的事实:一家曾拿下理想首个量产项目、第一个将自研纯视觉AEB方案卖到欧洲以及率先在小算力平台实现NOA量产的公司,为何在十年之后,依然自谦“非著名”? 图片来源:易航智能官方 其实这也不是简单的谦辞了。 在中国智能驾驶产业从资本狂热到理性回归的十年浮沉中,“著名”曾是光环,也可能是魔咒。许多曾声名显赫的公司倒在了黎明前的技术或商业化深坑里。易航智能的“非著名”,恰恰是其务实求生、专注“技术+量产”双轮驱动的生存哲学写照,帮助其顺利度过了十年的发展周期。 如今,智能驾驶比拼的下半场哨声已响,行业竞争的焦点从智驾科技公司PPT上的炫技转向了成本可控的大规模量产。主机厂在经历“黑盒”之痛与“自研”之重后,正集体转向一种更务实、更具掌控力的“全栈可控”模式。 在此背景下,易航智能十年磨一剑的“非著名”哲学,正让它从一个沉默的行者,变为车企眼中那个不可或缺的“最佳拍档”。 图片来源:易航智能官方 一、从马自达6到ENCAP五星,“技术+量产”双轮如何炼成? 易航智能的故事,始于一次“无知者无畏”的千里奔袭。 2015年,智能驾驶融资井喷,资本追逐着光鲜的履历与动听的故事。而陈禹行和他的初创团队,既无名校光环,也非商业明星,融资之路异常艰难。“当时有公司只做了一个车道线中直线的检测,就轻松融了1000万,”陈禹行回忆道
      443评论
      举报
      一个“非著名”智驾公司,和它穿越周期的十年
    • HiEVHiEV
      ·10-01

      博泰上市,保时捷官宣合作,智能座舱有机会冲出一个宁德时代吗?

      作者 |张马也 编辑 |德新 图片来源:企业官方 汽车智能化浪潮提速,又一家头部科技公司登陆资本市场。 9月30日,博泰车联网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泰车联」)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截止首日收盘大涨约54.77%,市值超过235亿港币。 博泰车联此次IPO募资总额约10.67亿港元,其中公开发售部分得到了529.79倍的认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港股的另一家当红炸子鸡地平线,还作为基石投资人认购了2亿人民币的额度。 博泰车联所处的智能座舱领域,作为智能化领域的两架核心马车之一,近期的关注度极高。 就在前几天的WNEVC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全球顶级豪华汽车品牌保时捷还宣布,与博泰车联达成深度合作,携手开发专属中国市场的新一代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HiEV获悉,双方的合作项目,预计将于2026年搭载于保时捷旗下多款车型。 保时捷的新一代中国专属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保时捷目标是将驾驶激情与乐趣延伸至数字化体验中,由于包括保时捷本土研发团队以及博泰车联在内的合作伙伴高效协同,研发周期显著缩短,因此能赶上最早2026年随车上市。 无论是港股上市,还是与保时捷官宣合作,对博泰车联而言,都是发展中的重要时刻。 尤其与保时捷的合作,德系顶级豪华品牌以严苛的质量体系著称,与博泰车联这次官宣代表了极高级别的信任和认可。据HiEV了解,在双方高层的一次重要会面中,保时捷的高层曾向博泰高层表态双方的合作不是简单的供应商关系,而是「保时捷Family的一员」。 这种背书,是保时捷对博泰车联在智能网联领域价值和稀缺性的认定,彰显了中国智能汽车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在汽车智能化的浪潮中,博泰车联的故事,也许正开启一个智能化赛道的「宁德时代」时刻。 一、保时捷与博泰车联,最快2026年新一代座舱上车 保时捷前两天在海南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发布的全新一代中国专属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1,031评论
      举报
      博泰上市,保时捷官宣合作,智能座舱有机会冲出一个宁德时代吗?
    • HiEVHiEV
      ·09-25

      奔驰押注中国AI,国产大模型上车

      作者 |德新 编辑 |王博 9月开始步入金秋,如火如荼的车市里,奔驰宣布了一则重磅消息。 9月23日,梅赛德斯-奔驰与字节跳动签署战略合作升级协议,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佟欧福(Oliver Thöne)与北京字节跳动董事长张利东在现场见证签约。 图片来源:企业官方 此次合作升级后,奔驰与字节跳动的合作内容将覆盖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研发提效、数字化营销四大核心领域。接下来,我们将首先看到豆包大模型登陆奔驰全新的纯电车型CLA,这款车预计在秋天上市。 这次的合作签约,由奔驰大中华区最高负责人亲自见证,规格还是相当高的,在跨国车企的在华合作上算是比较少见,也充分说明了奔驰对于在中国本土的智能化开发,以及这次合作的重视。 毕竟接下来,纯电CLA、纯电GLC以及纯电的V级MPV,甚至据说搭载智能化技术的迈巴赫都要接踵而至了。 新能源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尤其在AI大模型到来之后,整个市场竞争的节奏日新月异。奔驰作为德系豪华品牌的领头羊,这两年大幅加速在中国的智能化开发,包括建立本土的研发团队、牵手本土的供应链公司。而全新一代纯电CLA,更是奔驰本土智能化转型升级后的第一个重磅产品。 「全新CLA开启了梅赛德斯-奔驰未来几年在中国最强大的产品和技术攻势。」佟欧福(Oliver Thöne)此前曾表示, 「我们的目标是继续与中国伙伴合作,以‘中国速度’和‘中国标准’打造最合适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 在AI大模型浪潮来临之际,奔驰新一代电动车的智能化体系开始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而选择字节跳动作为其智能化的核心战略合作伙伴之一,也是希望借助本土化的AI云+大模型,为中国用户打造专属的数字豪华体验。显然,字节跳动已经成为了奔驰中国智能化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这场汽车与科技的「跨界联姻」,可以说是百年豪华品牌反攻的号角。 一、纯电CLA拉开新一代产品序幕:奔
      939评论
      举报
      奔驰押注中国AI,国产大模型上车
    • HiEVHiEV
      ·09-23

      腾讯推出座舱智能体,智能车快鱼加速吃慢鱼

      作者 |柳溪 编辑 |德新 2025年「金九银十」即将开战,车企们正在进入一年中最为紧张、快节奏的产品上市周期。 当下,车市的几波主流势力相互竞逐,自主品牌、新势力、合资车企们的技术路线正逐步趋同,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也越发严峻,车企们或主动或被动正卷入一场无尽的军备竞赛。 「全球产业正在迈入效率竞争的新阶段,企业拥抱 AI 的速度成为决定性因素。」在最近的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智慧出行专场上,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智慧出行总裁钟翔平谈到,最终结局将是「快鱼吃掉慢鱼」。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智慧出行总裁钟翔平,图片来源:企业官方 一、快鱼吃慢鱼,大模型驱动智能汽车的新周期 钟翔平谈及的「快鱼吃掉慢鱼」,具体来说,车企在市场竞争中如何成为快鱼,影响最大的技术因素毫无疑问是AI。 以辅助驾驶为例,在2024年之前辅助驾驶与AI大模型并没有太强的相关性,辅助驾驶的系统开发更多还是基于规则(Rule based)的代码。 而ChatGPT爆发之后,大语言模型(LLM)和视觉语言模型(VLM)在共享嵌入空间内统一了感知和自然语言推理,给辅助驾驶的算法模型带来了全新的思路,辅助驾驶的体验以及MPI指数都呈现了爆发式增长。 座舱领域也不例外,接入大模型后,车机从被动接收相对固定的指令,跃升到主动根据用户的意图提供服务,大大改善了车内的交互体验。 伴随着车企之间人才迁移和技术赶超,汽车的基础智能化水平逐渐被拉齐,如何更好、更快地提高高阶的智能化水平,正成为各大玩家的主要发力点。 AI重塑千行百业,过去的打法已然失效。 钟翔平比喻,「现在就好像当年PC互联网面对智能手机的来临,几乎所有APP那时候都在做移动终端化,但如果只是简单移植,最终都没什么好结果。APP要真正具备移动终端特性。」 同样道理,放在智能汽车上,就是一切产品也都要AI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数据闭环和迭代周期是关键。」
      955评论
      举报
      腾讯推出座舱智能体,智能车快鱼加速吃慢鱼
    • HiEVHiEV
      ·09-18

      从慕尼黑到新大陆:知行科技「智驾」与「机器人」的双行线

      作者 |本一 编辑 |德新 2025年的初秋,巴伐利亚的微风拂过伊萨尔河畔,也吹火了慕尼黑国际车展(IAA Mobility)的热烈气氛。 在这场全球汽车行业的盛会上,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国力量”成为全场焦点。据统计,今年中国参展商数量激增近40%,从整车品牌到供应链巨头,形成了一条完整而强大的东方战线。 这股浪潮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汽车产业出海,已从单纯的整车产品出口,进化为技术、标准与生态的系统性输出。 而在这支庞大的“中国军团”里,辅助驾驶厂商的身影尤为醒目,比如$知行科技(01274)$ (iMotion)带来了辅助驾驶和具身智能两大产品线参展。这也反映了当前国内辅助驾驶与AI发展的典型进程:以“辅助驾驶”为基石,将“具身智能”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双轮驱动,将中国的智能化技术带向全球的新大陆。 慕尼黑 IAA Mobility 展会现场,图片来源:VCG 一、辅助驾驶基本盘:从域控专家,到端到端量产先锋 在辅助驾驶这条主航道上,知行科技的定位一直都很清晰且坚定:做最懂量产的域控制器专家。 今年的慕尼黑车展,他们带来的基于地平线征程6(J6)系列芯片打造的“全家桶”产品。 图片来源:企业官方 首先是对“质价比”的重新定义——iDC310行泊一体域控制器。 这款产品被冠以“全球首款小算力平台端到端辅助驾驶量产解决方案”的头衔,基于地平线J6B打造。在行业普遍认为端到端模型是百TOPS算力俱乐部专属游戏的当下,通过工程优化,知行科技在小算力平台上实现了前沿端到端算法量产部署。 iDC310以5VnR+12USS为标准传感器配置,提供包括覆盖AEB、LKA等主动安全功能及ACC、LCC+等L2级行车功能,对齐标杆性能及体验的APA、RPA泊车辅助功能,兼具安全性与舒适性。 这意味着
      1,064评论
      举报
      从慕尼黑到新大陆:知行科技「智驾」与「机器人」的双行线
    • HiEVHiEV
      ·09-05

      从无图到轻图,大模型时代,图商的新角逐

      作者 |芦苇 编辑 |德新 随着辅助驾驶的技术迭代,与之相关的地图技术以及图商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2021年是辅助驾驶进入城区的关键里程碑,次年车企们为加速实现「全国都能开」的目标,掀起了一场「去高精度地图」的潮流。但随着城市NOA的普及,出于对安全性、舒适性、连续性的严苛要求,人们很快意识到辅助驾驶系统难以脱离地图独立运作。 但如果只是延续以往地图重度依赖测绘车队的采集方式,在辅助驾驶大规模普及的强烈需求面前,这样的传统作业方式显得捉襟见肘。因此,轻图/云图等创新形态应运而生。 过去几年,高德、百度、腾讯等头部图商都调整了自身的策略,推出了更新更快、成本更低的各类「轻地图」产品,包括HD Air/HD Lite/SD Pro等等。 地图形态变化的背后,除适应辅助驾驶本身的技术迭代外,也牵动了地图市场格局的变化。高精度地图时代,高德、百度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随着轻地图成为车企的主流选择,腾讯地图脱颖而出。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腾讯已经为蔚来、乐道、极氪、魏牌等汽车品牌的城市NOA提供智驾地图服务,占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不含增程式)标配城市NOA智驾地图市场49.01%的市场份额,位列榜首。而排在第二名的是高德,占新能源市场(不含增程)标配城市NOA智驾地图市场47.9%的市场份额。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竞赛当前烽火正炽,随着端到端技术上车,AI大模型给辅助驾驶的开发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地图的形态也将随之持续演进,图商们的竞争也远未到终点。 在这之中,谁能够最先看准趋势,并坚定拥抱新趋势,谁才能够最先登上新大陆。 一、从无图到轻图,智驾地图形态的演变 随着车企落地量产辅助驾驶的进程,智驾地图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最初是高精地图的甜蜜期。2018年 - 2021年,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量产L2+辅助驾驶系统,包括小鹏、蔚来、理想、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广汽等数
      1,066评论
      举报
      从无图到轻图,大模型时代,图商的新角逐
    • HiEVHiEV
      ·09-03

      从都江堰到长城Hi4,为什么说这是混动终局答案?

      作者 | Dusman 编辑 | 德新 上月底,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携手央视新闻,在都江堰鱼嘴分水堤完成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技术直播。 整场活动以“长城Hi4致敬都江堰”主题,不仅致敬了中国古代工程智慧,更首次系统解读了长城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尤其是Hi4-Z系统的核心架构与设计哲学。 你可能会好奇,造车怎么跟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扯上关系?都江堰靠"因势利导"治水,长城Hi4用同样思路管理能量。 从分水到分流,Hi4为什么自称是“汽车界的都江堰”呢? 经常开混动车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高速能耗高、中后段动力不足,是大多数混动车的通病。而Hi4 的核心就是用P2+P4两个电机,以及多挡DHT设计,实现的串并联电四驱,能很好地提升高速行驶时的燃油经济性。 另一个就是iTVC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统,这是Hi4的「大脑」。它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状态(如车速、轮速、油门、转向角等),对前后桥的扭矩进行精准且智能的分配和动态调节,从而提升车辆的操控性和安全性。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仍发挥作用,核心在于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智慧。通过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宝瓶口控流,实现了对水资源的精准分配与高效利用,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旱涝问题。 而长城Hi4-Z技术,正是借鉴了这一思想,首次在混动架构中引入三挡功率分流系统。简单来说,它就像在整车能量流中嵌入了一个“智能鱼嘴”,实现动力的按需分配、高效转化与多路径输出。 具体来说,Hi4-Z的功率分流架构实现了三大突破: 动力直驱优先:系统优先将发动机输出直接用于车辆驱动,路径最短、效率最高,减轻传统混动系统中多级转换带来的能量损耗; 实时发电补能:冗余动力实时转化为电能,持续为后桥电机供电,确保任何工况下四驱能力不中断; 能量闭环管理:系统具备双向能量流控制能力,在制动、滑行等场景下进行动能回收,并将多余电能存储于电池
      1,067评论
      举报
      从都江堰到长城Hi4,为什么说这是混动终局答案?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