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EV

HiEV大蒜粒车研所

IP属地:未知
    • HiEVHiEV
      ·09-25

      奔驰押注中国AI,国产大模型上车

      作者 |德新 编辑 |王博 9月开始步入金秋,如火如荼的车市里,奔驰宣布了一则重磅消息。 9月23日,梅赛德斯-奔驰与字节跳动签署战略合作升级协议,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佟欧福(Oliver Thöne)与北京字节跳动董事长张利东在现场见证签约。 图片来源:企业官方 此次合作升级后,奔驰与字节跳动的合作内容将覆盖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研发提效、数字化营销四大核心领域。接下来,我们将首先看到豆包大模型登陆奔驰全新的纯电车型CLA,这款车预计在秋天上市。 这次的合作签约,由奔驰大中华区最高负责人亲自见证,规格还是相当高的,在跨国车企的在华合作上算是比较少见,也充分说明了奔驰对于在中国本土的智能化开发,以及这次合作的重视。 毕竟接下来,纯电CLA、纯电GLC以及纯电的V级MPV,甚至据说搭载智能化技术的迈巴赫都要接踵而至了。 新能源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尤其在AI大模型到来之后,整个市场竞争的节奏日新月异。奔驰作为德系豪华品牌的领头羊,这两年大幅加速在中国的智能化开发,包括建立本土的研发团队、牵手本土的供应链公司。而全新一代纯电CLA,更是奔驰本土智能化转型升级后的第一个重磅产品。 「全新CLA开启了梅赛德斯-奔驰未来几年在中国最强大的产品和技术攻势。」佟欧福(Oliver Thöne)此前曾表示, 「我们的目标是继续与中国伙伴合作,以‘中国速度’和‘中国标准’打造最合适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 在AI大模型浪潮来临之际,奔驰新一代电动车的智能化体系开始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而选择字节跳动作为其智能化的核心战略合作伙伴之一,也是希望借助本土化的AI云+大模型,为中国用户打造专属的数字豪华体验。显然,字节跳动已经成为了奔驰中国智能化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这场汽车与科技的「跨界联姻」,可以说是百年豪华品牌反攻的号角。 一、纯电CLA拉开新一代产品序幕:奔
      281评论
      举报
      奔驰押注中国AI,国产大模型上车
    • HiEVHiEV
      ·09-23

      腾讯推出座舱智能体,智能车快鱼加速吃慢鱼

      作者 |柳溪 编辑 |德新 2025年「金九银十」即将开战,车企们正在进入一年中最为紧张、快节奏的产品上市周期。 当下,车市的几波主流势力相互竞逐,自主品牌、新势力、合资车企们的技术路线正逐步趋同,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也越发严峻,车企们或主动或被动正卷入一场无尽的军备竞赛。 「全球产业正在迈入效率竞争的新阶段,企业拥抱 AI 的速度成为决定性因素。」在最近的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智慧出行专场上,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智慧出行总裁钟翔平谈到,最终结局将是「快鱼吃掉慢鱼」。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智慧出行总裁钟翔平,图片来源:企业官方 一、快鱼吃慢鱼,大模型驱动智能汽车的新周期 钟翔平谈及的「快鱼吃掉慢鱼」,具体来说,车企在市场竞争中如何成为快鱼,影响最大的技术因素毫无疑问是AI。 以辅助驾驶为例,在2024年之前辅助驾驶与AI大模型并没有太强的相关性,辅助驾驶的系统开发更多还是基于规则(Rule based)的代码。 而ChatGPT爆发之后,大语言模型(LLM)和视觉语言模型(VLM)在共享嵌入空间内统一了感知和自然语言推理,给辅助驾驶的算法模型带来了全新的思路,辅助驾驶的体验以及MPI指数都呈现了爆发式增长。 座舱领域也不例外,接入大模型后,车机从被动接收相对固定的指令,跃升到主动根据用户的意图提供服务,大大改善了车内的交互体验。 伴随着车企之间人才迁移和技术赶超,汽车的基础智能化水平逐渐被拉齐,如何更好、更快地提高高阶的智能化水平,正成为各大玩家的主要发力点。 AI重塑千行百业,过去的打法已然失效。 钟翔平比喻,「现在就好像当年PC互联网面对智能手机的来临,几乎所有APP那时候都在做移动终端化,但如果只是简单移植,最终都没什么好结果。APP要真正具备移动终端特性。」 同样道理,放在智能汽车上,就是一切产品也都要AI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数据闭环和迭代周期是关键。」
      150评论
      举报
      腾讯推出座舱智能体,智能车快鱼加速吃慢鱼
    • HiEVHiEV
      ·09-18

      从慕尼黑到新大陆:知行科技「智驾」与「机器人」的双行线

      作者 |本一 编辑 |德新 2025年的初秋,巴伐利亚的微风拂过伊萨尔河畔,也吹火了慕尼黑国际车展(IAA Mobility)的热烈气氛。 在这场全球汽车行业的盛会上,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国力量”成为全场焦点。据统计,今年中国参展商数量激增近40%,从整车品牌到供应链巨头,形成了一条完整而强大的东方战线。 这股浪潮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汽车产业出海,已从单纯的整车产品出口,进化为技术、标准与生态的系统性输出。 而在这支庞大的“中国军团”里,辅助驾驶厂商的身影尤为醒目,比如$知行科技(01274)$ (iMotion)带来了辅助驾驶和具身智能两大产品线参展。这也反映了当前国内辅助驾驶与AI发展的典型进程:以“辅助驾驶”为基石,将“具身智能”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双轮驱动,将中国的智能化技术带向全球的新大陆。 慕尼黑 IAA Mobility 展会现场,图片来源:VCG 一、辅助驾驶基本盘:从域控专家,到端到端量产先锋 在辅助驾驶这条主航道上,知行科技的定位一直都很清晰且坚定:做最懂量产的域控制器专家。 今年的慕尼黑车展,他们带来的基于地平线征程6(J6)系列芯片打造的“全家桶”产品。 图片来源:企业官方 首先是对“质价比”的重新定义——iDC310行泊一体域控制器。 这款产品被冠以“全球首款小算力平台端到端辅助驾驶量产解决方案”的头衔,基于地平线J6B打造。在行业普遍认为端到端模型是百TOPS算力俱乐部专属游戏的当下,通过工程优化,知行科技在小算力平台上实现了前沿端到端算法量产部署。 iDC310以5VnR+12USS为标准传感器配置,提供包括覆盖AEB、LKA等主动安全功能及ACC、LCC+等L2级行车功能,对齐标杆性能及体验的APA、RPA泊车辅助功能,兼具安全性与舒适性。 这意味着
      318评论
      举报
      从慕尼黑到新大陆:知行科技「智驾」与「机器人」的双行线
    • HiEVHiEV
      ·09-05

      从无图到轻图,大模型时代,图商的新角逐

      作者 |芦苇 编辑 |德新 随着辅助驾驶的技术迭代,与之相关的地图技术以及图商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2021年是辅助驾驶进入城区的关键里程碑,次年车企们为加速实现「全国都能开」的目标,掀起了一场「去高精度地图」的潮流。但随着城市NOA的普及,出于对安全性、舒适性、连续性的严苛要求,人们很快意识到辅助驾驶系统难以脱离地图独立运作。 但如果只是延续以往地图重度依赖测绘车队的采集方式,在辅助驾驶大规模普及的强烈需求面前,这样的传统作业方式显得捉襟见肘。因此,轻图/云图等创新形态应运而生。 过去几年,高德、百度、腾讯等头部图商都调整了自身的策略,推出了更新更快、成本更低的各类「轻地图」产品,包括HD Air/HD Lite/SD Pro等等。 地图形态变化的背后,除适应辅助驾驶本身的技术迭代外,也牵动了地图市场格局的变化。高精度地图时代,高德、百度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随着轻地图成为车企的主流选择,腾讯地图脱颖而出。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腾讯已经为蔚来、乐道、极氪、魏牌等汽车品牌的城市NOA提供智驾地图服务,占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不含增程式)标配城市NOA智驾地图市场49.01%的市场份额,位列榜首。而排在第二名的是高德,占新能源市场(不含增程)标配城市NOA智驾地图市场47.9%的市场份额。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竞赛当前烽火正炽,随着端到端技术上车,AI大模型给辅助驾驶的开发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地图的形态也将随之持续演进,图商们的竞争也远未到终点。 在这之中,谁能够最先看准趋势,并坚定拥抱新趋势,谁才能够最先登上新大陆。 一、从无图到轻图,智驾地图形态的演变 随着车企落地量产辅助驾驶的进程,智驾地图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最初是高精地图的甜蜜期。2018年 - 2021年,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量产L2+辅助驾驶系统,包括小鹏、蔚来、理想、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广汽等数
      696评论
      举报
      从无图到轻图,大模型时代,图商的新角逐
    • HiEVHiEV
      ·09-03

      从都江堰到长城Hi4,为什么说这是混动终局答案?

      作者 | Dusman 编辑 | 德新 上月底,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携手央视新闻,在都江堰鱼嘴分水堤完成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技术直播。 整场活动以“长城Hi4致敬都江堰”主题,不仅致敬了中国古代工程智慧,更首次系统解读了长城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尤其是Hi4-Z系统的核心架构与设计哲学。 你可能会好奇,造车怎么跟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扯上关系?都江堰靠"因势利导"治水,长城Hi4用同样思路管理能量。 从分水到分流,Hi4为什么自称是“汽车界的都江堰”呢? 经常开混动车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高速能耗高、中后段动力不足,是大多数混动车的通病。而Hi4 的核心就是用P2+P4两个电机,以及多挡DHT设计,实现的串并联电四驱,能很好地提升高速行驶时的燃油经济性。 另一个就是iTVC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统,这是Hi4的「大脑」。它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状态(如车速、轮速、油门、转向角等),对前后桥的扭矩进行精准且智能的分配和动态调节,从而提升车辆的操控性和安全性。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仍发挥作用,核心在于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智慧。通过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宝瓶口控流,实现了对水资源的精准分配与高效利用,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旱涝问题。 而长城Hi4-Z技术,正是借鉴了这一思想,首次在混动架构中引入三挡功率分流系统。简单来说,它就像在整车能量流中嵌入了一个“智能鱼嘴”,实现动力的按需分配、高效转化与多路径输出。 具体来说,Hi4-Z的功率分流架构实现了三大突破: 动力直驱优先:系统优先将发动机输出直接用于车辆驱动,路径最短、效率最高,减轻传统混动系统中多级转换带来的能量损耗; 实时发电补能:冗余动力实时转化为电能,持续为后桥电机供电,确保任何工况下四驱能力不中断; 能量闭环管理:系统具备双向能量流控制能力,在制动、滑行等场景下进行动能回收,并将多余电能存储于电池
      556评论
      举报
      从都江堰到长城Hi4,为什么说这是混动终局答案?
    • HiEVHiEV
      ·09-02

      WEWA、VLA、世界模型,辅助驾驶进入GPT时代

      作者 | 德新 编辑 | 王博 2025年的车市即将迈入「金九银十」,各家头部车企在关键的辅助驾驶竞争上也摩拳擦掌,酝酿各自年度的大版本更新。 **ADS4即将推送,并升级到WEWA架构;小鹏、理想、元戎选择了VLA,已经或者马上在新车推出新版大模型;地平线、Momenta则更强调强化学习,前者HSD新车马上要量产了,后者正准备R6大模型上车。 **ADS4 WEWA架构, 图片来源:HiEV拍摄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辅助驾驶在今年的趋势,那就是全面进入了「GPT时代」。这一代的辅助驾驶系统,普遍在车端的模型参数规模上已经超过了十亿参数门槛(1B),云端模型参数规模更是接近千亿级(100B)。 当然,与大语言模型相比,今天辅助驾驶「大模型」还在非常早期的阶段。但针对模型训练所需的数据规模,以及算力投入已经在显著地增长。头部的车企,包括吉利、理想、奇瑞等在内,云端算力储备已经超过10EFlops,各大车企加码云端算力以EFlops计算;头部公司今年增加的辅助驾驶里程,将以10亿公里计算。 在辅助驾驶的研发上,大模型主导的技术路线已经非常明确,车企的挑战从路线的摸索,转向对新范式下研发组织的变革以及效率打磨。 一、辅助驾驶进入GPT时代 在整个大AI领域,Scaling Law模型参数规模带来的算法性能收益仍在持续,辅助驾驶也追随这一定律。 OpenAI刚刚在8月初发布了GPT-5,其早前历代的大版本——GPT-2是15亿参数,GPT-3跃升至1750亿,而GPT-4达到了1.8万亿。历代模型随着参数加大,每代模型的能力都令人刮目相看,模型的训练成本也是直线飙升。 我们没有最新的GPT-5的数据,但是据此前Deep Trading创始人Yam Peleg爆料:GPT-4大约在2.5万张A100上训练了90 - 100天,利用率在32%到36%之间。业界估算训练
      740评论
      举报
      WEWA、VLA、世界模型,辅助驾驶进入GPT时代
    • HiEVHiEV
      ·07-15

      宝马官宣智驾合作伙伴,为什么BBA都选Momenta?

      作者 |葱葱 编辑 |德新 7月15日,宝马宣布与Momenta合作,合力打造基于飞轮大模型的中国专属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并应用于包含国产新世代(Neue Klasse)在内的多款车型,为中国市场用户提供全场景、点到点的领航驾驶辅助功能,覆盖高速及城区道路。 这意味着宝马新世代车型的辅助驾驶方案终于靴子落地,其在计算硬件上采用高通骁龙辅助驾驶平台,而软件上与Momenta合作。 图片来源:HiEV拍摄 同时,随着宝马官宣合作,目前Momenta实现了为BBA三家的下一代电车提供辅助驾驶方案。 一、宝马的辅助驾驶合作,高通「一夫当关」 在众多辅助驾驶厂商中,宝马为何选择了Momenta? 这还得从宝马的供应链说起,宝马可能是最早选用高通辅助驾驶芯片的TOP车企。 2021年末,宝马和高通的合作就官宣了,宝马当时已经明确将在下一代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系统中,使用后者的芯片。 2023年9月,这一合作进一步扩大,双方宣布已将其技术合作扩展至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技术以外的领域,并将骁龙数字底盘解决方案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宝马集团的全新车型。 图片来源:车企官方素材 今年,宝马公布了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的更多细节,由4个超级大脑组成: Heart of Joy驾控超级大脑,集成了动力和底盘域,用于提升操控体验; Brain of Automated Driving自动驾驶超级大脑,也就是通常认知的辅助驾驶域; Brain of Panoramic iDrive宝马全景iDrive超级大脑,座舱域,为用户提供包含驾驶辅助在内的人机交互、车载娱乐体验; Core Brain 车辆控制超级大脑,负责空调、舒适体验等基础功能。 宝马官方还提到,这代的辅助驾驶计算芯片比上代有20倍的提升。 二、Momenta的跨平台优势,推开车企大门 Momenta是国内在高通辅助驾驶平台上开发的首批合作商之一(双方
      873评论
      举报
      宝马官宣智驾合作伙伴,为什么BBA都选Momenta?
    • HiEVHiEV
      ·07-15

      辅助驾驶强标落地在即,汽车行业重估地图

      作者 |芦苇 编辑 |德新 随着新一轮强标对辅助驾驶安全的强烈呼吁,智驾地图的价值已经被重新论证。 曾经从2022年开始,汽车行业为了更快地推动「全国开城」,有过一段风风火火的「无图运动」。不过人们很快意识到,城区辅助驾驶对于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连续性深层次的需求,实际上很难脱离地图运行。但地图过去重度依赖测绘车队采集的方式,也无法满足辅助驾驶大规模开城和快速更新的需求,于是轻图/云图这样的新形态应运而生。 现在,随着AI大模型对于辅助驾驶开发方式的变革,地图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它不再是富含各种高精要素和道路几何的数据库,地图也在变成模型的一部分。 了解智驾地图的发展,本身也是辅助驾驶技术与商业发展的映射。那些最先看准了趋势,并且坚定拥抱新趋势的人,也成为了最先登上新大陆的人。 一、开城大战中的高精地图:行业「无图化」是怎么发生的? 自动驾驶最早的DARPA挑战赛起源,是没有高精地图概念的,车辆最初都是依赖很弱的车端感知在跑。到2010年,在Google X下成立了无人车团队,才开始带动起高精度地图的发展。 图片来源:cs.stanford.edu 行业内真正第一份商业化的高精地图,是配套给通用凯迪拉克CT6 Super Cruise系统的;2018年Super Cruise筹备进入中国,由此诞生了国内第一个高精地图的审图号。 从2018 - 2021年,越来越多车企开始量产L2+辅助驾驶系统,包括小鹏、蔚来、理想、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广汽等数十个品牌先后量产了高速组合辅助驾驶功能,围绕高速路和城市快速路的高精地图,也随之迎来了一波快速发展期。 但这段热恋期很快迎来变化。 2021年之后,辅助驾驶要进入城区,由于法规、成本、更新频率等的约束,高精地图在支持几大试点城市「开城」之后,无法快速地拓展到全国,这与车企卖车的诉求是根本上矛盾的。 因此在一段时间内,「无图全国都能开」
      504评论
      举报
      辅助驾驶强标落地在即,汽车行业重估地图
    • HiEVHiEV
      ·07-10

      小米YU7背后,出了一个调光技术圈的「宁德时代」

      作者 |德新 编辑 |王博 如果这时候你要下定一台全新的小米YU7,销售大概率会告诉你,提车要等到明年上半年。 小米SU7的销售战绩是在开售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卖掉了超过25万台。YU7创造了一个更加狂热的神话,开售18小时锁单超过24万台,此后小米已经不再公布新的订单数据,因为今年的产能铁定已经卖完了。 作为又一款引发了轰动的爆款,YU7无疑有着深刻的产品洞察;在新技术方面,YU7在配置上更加激进。比如,SU7曾在防晒隔热上「大做文章」,深得女性用户的喜爱;YU7这次进一步强化,Max版标配EC调光天幕。 去年小米SU7的销售配置比例,我们了解到「标准、Pro和Max版」大致是3 : 3 : 4。如果YU7大体上延续这一比例,也就意味着一夜间随着YU7 Max搭载,光是EC调光天幕已经卖出去将近10万套。 YU7这个现象级的产品带动了硬科技供应链的爆发,像EC调光天幕这样的产品就很有可能就像辅助驾驶系统、空气悬架,一样成为大部分车型的标配,甚至有可能未来在这个领域孕育出像「宁德时代」这样的供应链玩家。 在小米YU7之前,实际上从2021年开始,EC调光已经随着国产智能电动车普及开始崛起,而YU7 Max版标配并且卖爆了,现在大大加速了这一趋势。 一、比物理遮光更凉快,小米YU7的天幕黑科技 2021年特斯拉的国产化,以Model 3和Model Y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动车,非常大程度地普及了全景玻璃天幕。 这里面有一个基础的逻辑是,全景玻璃天幕只要3 - 5毫米的厚度,就可以释放出原来顶棚区域3 - 5厘米的头部空间。这个空间魔术,无论对于工程师做空间布置,还是用户的乘坐体验,都是非常珍贵的。 直接反馈就是到了2024年,在新能源乘用车中,全景玻璃天幕的配置率达到了28.6%——相当于每卖出4台新能源车,就有1台搭载了全景玻璃天幕。 但全景天幕有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晒」,尤
      1,220评论
      举报
      小米YU7背后,出了一个调光技术圈的「宁德时代」
    • HiEVHiEV
      ·06-26

      英特尔汽车业务败走中国,喊出“All in”才过两个月

      作者 | 万年青 编辑 | 王博 2025年的初夏,当PC行业还在讨论AIPC能不能重振市场时,半导体巨头英特尔毫无征兆地一脚急刹车,把曾寄予厚望的汽车业务砍了。 据美媒 Oregonlive 报道,英特尔将关闭其汽车业务部门,该部门大部分员工将被裁员。 官方的回应一如既往地客套:“为了重新聚焦核心的客户端(Client Computing) 和数据中心(Data Center)业务……我们保证为客户提供平稳过渡。”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不玩了,各位另谋高就吧。 如果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业务调整,顶多算个小新闻。 有意思的是,几个月前,英特尔还把汽车业务捧在手心,当成“最大的增长机遇之一”,甚至把全球汽车业务的总部,雄心勃勃地搬到了中国。 英特尔高管,杰克·威斯特(Jack Weast),在两个月前的上海车展上还在为自家新的芯片产品站台,并宣布与几家代表的本土企业达成合作。短短两个月后,他掌舵的这艘“战舰”就被自家老板凿沉了。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Jack Weast短暂的中国之旅 要讲英特尔的汽车故事,杰克·威斯特(Jack Weast)一定是绕不开的灵魂人物。 Jack的头衔是“英特尔院士、副总裁兼汽车业务总经理”。 其中,尤其“院士(Fellow)”一职,是英特尔内部授予技术人员的最高荣誉,由此可见其江湖地位。 他还曾经担任过Mobileye的副总裁,主导了IEEE P2846标准(基于 Mobileye RSS 责任敏感安全模型)的制定和落实,绝对是汽车领域的资深玩家。 当英特尔决定在汽车芯片领域大干一场的时候Jack就被委以重任。他判断,全球汽车行业的未来在中国。所以,也游说总部,并做出了重大决定:2024年,举家从美国西海岸搬到中国北京,亲自坐镇指挥。 来到中国后,Jack迅速被“中国速度”所折服。他发现中国车企造一辆新车只要120周,而欧
      1,511评论
      举报
      英特尔汽车业务败走中国,喊出“All in”才过两个月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