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买菜“北蟹南吃”破局记
@零售商业财经:
图片 在“差异化好商品”这个窄赛道上,不断向下挖掘,从产地标准、供应链定制、品控体系到用户运营,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 作者:鹤翔 出品:零售商业财经 ID:Retail-Finance 中秋佳节前后的大闸蟹市场,时常受困于“供需错配”难题:要么是家宴上众人盼着一口膏黄,华东主产区的蟹却还在水域里慢生长;要么是商家标榜“鲜活直达”,实际运输中却难逃损耗;就连价格不菲的蟹卡,也藏着“规格缩水”的猫腻……可如今,消费者早已跳出“只认阳澄湖”的固有认知,更在意准时尝鲜、产地保真与“品价比”。 消费者需求转向,市场玩法也跟着迭代。 「零售商业财经」观察发现,叮咚买菜近两年在大闸蟹品类上的布局愈发“标新立异”——不扎堆传统江浙水域,反而把目光投向更小众的产区,甚至将蟹季从3个月拉长至9个月。 最直观的案例就是黄河口大闸蟹,这些生长在盐碱地的蟹,比阳澄湖等主流湖区提前15至20天上市,正是中秋“第一笼鲜”的核心供给。于是在9月13日山东东营黄河口大闸蟹开捕仪式暨中国农民丰收节现场,叮咚买菜当即签下超3000万直采订单。 图:黄河口大闸蟹开捕 更颠覆认知的是青藏高原大闸蟹: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柴达木盆地天然湖泊,冰川融水养出的蟹要慢生长两年半,每亩水域只养5只,靠空运48小时就能端上广州、深圳用户的餐桌,每只蟹还带着可溯源的防伪套环。 黄河口与青藏高原大闸蟹两款异于常规的商品布局,其实与叮咚买菜“只为少数人做120分”的战略自信一脉相承,且更像是一次对行业同质化困局的反常识突破,尤其在头部玩家扎堆拼低价、比配送速度时,叮咚买菜率先转向“找对蟹、控好品、送好鲜”的全链路能力打磨。 但更该追问的话题是:叮咚买菜究竟靠什么逻辑,把行业多年未解的痛点一一化解?其打造的“全国地标蟹矩阵”,又能否成为“4G战略”(好用户、好商品、好服务、好心智)在品类层面可参照、可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