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那么高的ROE是怎么来的,能持续吗?
高ROE是我投资海底捞看重的一大原因。有多高呢?45%左右。茅台都才36%左右啊。当然,茅台的杠杆低得多。但是像海底捞这么高的,想必还是挺罕见的。
于是我决定用AI研究下:海底捞的ROE为什么这么高?关联交易影响多少?未来是否能保持?
注:以下的ROE数据跟我算的不太一样,一方面算法有差异(我直接用期末净资产,不严谨),另一方面也可能AI有点幻觉——而且我看它引用了一些自媒体的数据——但是我让它自查了下,它说没错,那反正大差不差吧,它的数据跟雪球上的好像也相符。
一、ROE水平与历史波动
1. 当前ROE水平
截至2024年,海底捞的ROE为42%(2023年为47%),显著高于餐饮行业平均水平(普遍低于20%)。2024年其总资产周转率恢复至1.78次,权益乘数2.23倍,净利率11%,三者共同支撑高ROE。
2. 历史波动
- 上市前(2015-2017年):ROE高达71%-126%,主要依赖轻资产模式(供应链外包)和高资产周转率(3次/年以上)。
- 疫情冲击期(2020-2021年):因过度扩张和闭店,2021年ROE跌至-46.6%。
- 恢复期(2022-2024年):通过木鸟计划”优化门店,ROE回升至40%+。
二、高ROE的驱动因素拆解(杜邦分析法)
1. 净利率(2024年11%)
- 供应链成本控制:原材料成本占比降至37.9%,关联交易(蜀海供应链、颐海国际)占食材成本的81%,内部定价优化拉高毛利率约6个百分点。
- 租金议价能力:租金率仅1%(行业平均14%-20%),商场提供免租期或低租金吸引海底捞入驻。
2. 资产周转率(2024年1.78次)
- 高翻台率:2024年翻台率4.1次/天(一线城市4.7次,三线及以下城市4.0次行业盈亏线(3次/天)。
- 轻资产运营:中央厨房、物流等重资产环节由蜀海等关联公司承担,表内资产规模减少,周转效率提升。
3. 权益乘数(2024年2.23倍)
- 无息负债主导:负债以应付关联方账款为主,2024年资产负债率54%,无财务成本压力。
- 类金融模式:通过占用供应链资金提高资本效率,负债结构中无息负债占比超70%。
三、关联交易的具体影响
1. 供应链协同效应
- 蜀海供应链:集中采购降低原材料成本占比3%-5%,食材配送效率提升降低仓储成本。
- 颐海国际:底料供应毛利率37%,内部定价为海底捞节省约6%成本,拉高整体毛利率至60.97%。
- 综合影响:关联交易贡献净利润约6-8%,占2024年净利润的15%-20%。
2. 资本效率提升
通过剥离重资产环节(中央厨房、物流),海底捞表内资产周转率提升至1.78次,接近麦当劳水平(2.0次)。
四、未来ROE的可持续性预测
1. 增长动力
- 下沉市场扩张: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42%,客单价91.4元,翻台率4.0次/天,预计可新增1,800-2,000家门店。
- 加盟模式:2024年新增13家加盟店,目标2025年达50家,加盟费+供应链收入贡献净利润率5%-6%。
- 子品牌孵化:“红石榴计划”孵化11个品牌(如“焰请烤肉”),2024年收入4.83亿元,复用供应链降低边际成本。
2. 潜在风险
- 客单价承压:人均消费从2019年的110元降至2024年的97.5元,低线城市客单价仅85-90元。
- 竞争加剧:呷哺呷哺、巴奴等品牌在下沉市场分流客群,火锅行业CR5不足5%。
- 管理复杂度:师徒制店长培养周期2-3年,若年均新增100家店需储备200名合格店长。
3. 情景预测
- 乐观(加盟+子品牌成功):ROE为35%-40%,资产周转率提升至2.0次/年,净利率维持11%
- 中性(稳健扩张):ROE为30%-35%,翻台率稳定4.0次/天,供应链成本优化
- 悲观(价格战+成本上升):ROE为20%-25%,净利率下滑至8%,资产周转率降至1.5次/年
五、总结
海底捞的高ROE源于轻资产运营+强供应链协同+精细化成本控制的独特模式,但其可持续性面临三重博弈:
1. 下沉市场盈利能力:需平衡低线城市客单价与服务质量,验证单店模型。
2. 加盟模式效率:若加盟店利润率低于预期(如18%→12%),可能拖累整体ROE。
3. 关联交易依赖度:若供应链内部定价透明度受监管关注,或削弱成本优势。
若上述挑战可控,ROE有望维持在30%+;若竞争加剧或管理失速,可能回落至行业平均水平(15%-20%)。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 plaispool·04-15已阅点赞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