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智造最新财报:咬定青山,一争长短
华大智造2024年年报发布了,除了数字,我觉得有些东西想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顺便,也给华大智造敲敲边鼓,别让他松了劲。
同样的,短期的2025Q1财报我们也会略微涉及,略微扩展下。
我们将从3个方面来聊聊华大智造:
第一,核心指标、核心业务概况;
第二,华大智造2.0框架初具雏形;
第三,华大智造短、中、长期发展展望。
(省流版直接到文末看结论:咬定青山,一争长短!华大智造到底行不行,我们分短期、中期、长期来看。)
反正市场的共识已经给出来了,今天一开盘就涨了起来...
#01
尚能饭否?
2024年宏观环境什么德行大家都懂,达安基因巨亏、迪安诊断巨亏、金域巨亏...
就连一贯稳健的艾德生物,都出现了净利润负增长的情况。
下游应用端如此,上游测序仪、试剂端必然受到影响。
我们把视线缩窄到测序仪上,华大智造的主要竞争对手Illumina因美纳2024全年营收43.32亿美元,下滑2.4%。
且,大中华区营收3.08亿美元,大幅度下滑近20%。
这不禁让人为华大智造捏了把汗...不过,结果还好。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30.13亿元,同比增长3.48%.
华大智造2024年亏损6.01亿元,相较于去年收窄。
核心业务基因测序仪收入23.48亿元,同比增长2.47%。
测序仪器设备收入9.60亿元,同比增长6.92%。
测序试剂耗材业务收入13.73亿元,同比增长1.43%。
试剂耗材增长略缓,但是仍然符合我们的认知。
还是以Illumina为例,整体而言2024年试剂耗材的增长就是在放缓的。
这与宏观环境的客观事实也相符,如果华大智造的试剂耗材暴增反而不正常。
华大智造全球新增装机量近1270台,占全球新增装机量市场份额28.2%。
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接近Illumina 2024年的1646台了,非常难得。
其中中国新增装机量超1000台,连续3年占据新增测序仪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这里面DNBSEQ-G99增长明显,2024年相关收入增长63.53%。
其相关试剂增长更是达到惊人的136.97%,成为测序仪中的“爆款”。
这也符合测序仪中小通量去中心化的趋势,从长远来看也能维持客群的韧性。
2025年初DNBSEQ-E25拿到NMPA三类医疗器械证,配合tNGS/mNGS以及其他小通量、快交付场景的完善,可以期待一下它的表现。
我们可以从这里得到初步验证:在2025年1月5日就已经有20余家公司与华大智造达成了关于DNBSEQ-E25的合作意向。
好,我们一句话总结下:2024的华大智造亏损收窄、营收增长、中小通量测序仪放量迅猛。
不仅是“尚善饭”,还正处于当打之年。
当然,仅仅这些华大智造这科创板也白上了。
从我们的观察来看,华大智造似乎在打造2.0版本的华大智造增长框架。
这对于我们怎么看华大智造的未来非常重要,如果只是单纯把华大智造当成一家测序仪公司,那未免太小看他了。
#02
雏形初现
华大智造在试图构建一个由SEQ ALL全读长测序+GLI智能自动化+OMICS 多组学产品与新业务组成的2.0版本增长引擎。
其中,SEQ ALL我们已经很熟悉了。
简单说,就是长短读长测序仪。
2024年引入纳米孔测序仪,装机量近90台,招投标市场份额超10%。
随着纳米孔测序仪成本的下降、新场景逐步挖掘,华大智造这种全球唯一一个手握长短读长的企业必然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实验室自动化我们都很熟悉了,无非几个机械臂、工作站嘛。
而华大智造的智能自动化GLI(Generative Lab Intelligence)将整合进AI的能力,让实验室自动化升格为实验室智能自动化。
自动化解决的是体力问题,GLI则是智力体力的融合扩展。
上图我们就能看到,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GLI已经具备了以往难以想象的能力。
调度实验、跟踪异常、数据分析解读等很可能都不需要人来干预,大模型加持下,未来智慧实验室还将持续进化。
2024年,自动化这部分的收入达到2.09亿元,剔除新冠影响增长36.69%。
我们引用华泰研究的一张图,华大智造的产品已经从实验室自动化的3.0向4.0挺进,并且已经能够实现部分4.0智能化功能了。
这未来的想象空间还是值得期待的。
OMICS多组学是指单细胞组学、时空组学和其他的新业务,比如微针采血、掌上超声、超低温样本库等。
与既有业务结合紧密的单细胞组学和时空组学业务,华大智造有DCS Lab组团推广,仅仅2024年一年宣布的DCS Lab就有19家。
2025年由于中美关税战(虽不确定最终如何发展),但10x Genomics/Illumina/Akoya的单细胞、空间生物学产品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从客观上为华大智造带来了机遇。
哟,咱这空间生物学终于入了HCA的法眼
再说,华大智造做得也不错,时空组学Stereo-seq都被纳入HCA的合作伙伴,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单细胞也是如此,其相关收入同比增长达到惊人的171.98%。
2024年,新业务收入达到4.0亿元,剔除新冠因素同比增长57.07%。
至于其他关联不大的业务,个人认为这是在下闲棋。
指不定在未来哪个时候,就变成了神之一手。
盘完这3条线我们基本可以弄清楚华大智造2.0的思路。
以核心测序业务为基础,保证基本盘不丢,聚焦当下;
智能自动化既有业务结合新的AI.技术提升附加值,简而言之就是整合、提升,聚焦近未来。
多组学新业务则是负责探索新的方向,为华大智造的未来储备、探索新的增长极,投资远期未来。
那么,咱们就来展望下未来。
#03
展望未来
华大智造在生命科学公司里面有着独特的地位,他带来的测序普及化,奠定了诸如蛋白组学、空间生物学等技术领域的基础。
我们站在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路口,对于华大智造的展望我觉得可以从短、中、长三个周期来看待。
短期来看:
Illumina测序仪被禁、关税战引发的国内换机潮催化。
为了防范断货风险和规避设备、试剂价格上升,必然使国内一批原进口产品用户的切换。
这种用户是对价格、供货安全性敏感型,且已经接受国产产品只差临门一脚。
大家需要注意,Illumina被纳入实体清单是2月4日,而关税战是在4月份。
我们还必须意识到,Illumina的试剂并未被禁止销售,且Illumina的供应链是全球布局的。
更别说国内还有很多其 OEM 的合作企业...他们似乎受到的影响比较小...
因此,华大智造短期获益更多的是体现在撬动客户意愿上,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体现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25Q1的华大智造还没有来得及体现这种趋势就是这个原因,估计可能要到Q3或者Q4才能看到表现。
顺便说一嘴,华大智造的宣传资料也没藏着掖着,醒目的位置给出来了...好评...
2025Q1亏损缩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下降也值得肯定。
中期来看:
中美博弈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引发的生命科学工具产业中期格局转换。
打造中国生命科学工具的韧性供应链可能已经是共识了,曾经的“造不如买”时代很有可能不会再有了。
因此,华大智造的中期增长重心是测序仪的全面国产替代,而华大智造是全球唯一一个能够提供长读长+短读长的供应商,这种稀缺性很可能会被逐步证明。
另外,GLI智能自动化和多组学两个维度的增长助力也会让华大智造获益,这两块业务都看到了大幅增长,第二曲线态势已经逐步清晰了。
AI加持下的GLI智能自动化业务还会抬升解决方案的附加值,华大智造在行业内的产品力和综合优势就显得更为独特了,未来的想象空间可以期待下了。
这个阶段的另一个特征是海外市场对华大智造和中国生命科学产品的逐步接纳,因此,海外市场的占比可能会逐步提升。
2024年华大智造的海外测序仪收入达到7.41亿元只是起点。
长期来看:
中国智造冲击高端也是必然,华大智造作为其中一员,已经变成了“me better”更好的选择。
科学仪器,决定的是一个国家科研的上限。
《三体》中,锁死人类科技是通过干扰最为先进的科研装置-粒子加速器。
长期来看,生命科学仪器必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未来中国制造升级的关键节点。
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础,也是摆脱低端制造的必然之路。
#04
最后
因此,未来中国诞生自己的ThermoFisher、Bruker,是一种必然。
放一张Thermo Fisher的图,自上市以来公司股价上涨200倍,还不算分红。
那么,既然华大智造已经是先发者,不妨把他看成一个强有力的候选人。
对于华大智造来说,需要的是要稳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
而,一个必答题给到了我们:敢不敢押注中国智造的未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